偷稅罪司法解釋
① 偷稅罪要負什麼刑事責任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條: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或者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對單位犯偷稅罪的,並處罰金,並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按照刑法201條的規定處罰。 3、對偷稅罪的處罰。 據第201條、204條及最新司法解釋的規定,偷稅罪的處罰可分為: (1)典型的偷稅漏稅。根據修訂後《刑法》第201條規定,偷稅罪是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數額達到法定起刑標準的行為。偷稅數額占應繳納稅額的10%以上不滿3 0%,並且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 偷稅數額占應繳納稅數額的30%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 單位犯偷稅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關於自然人犯本罪的規定處罰。 (2)扣繳義務人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且占應繳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按上述規定刑種、刑度進行處罰。 (3)納稅人或扣繳義務人在五年內多次偷稅行為,但每次偷稅數額均未達到第201條規定而構成犯罪而數額較低,且凡未受到行政處罰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4)對單位犯偷稅罪的,並處罰金,並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按照201條的規定處罰。 (5)納稅人、扣繳義務因同一偷稅犯罪行為受到行政處罰,又被依送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依法定罪。並判處罰金的,行政罰款折抵罰金。 (6)實施偷稅行為,但偷稅數額在五萬元以下,納稅人或者扣繳義務人在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已經足額補繳應納稅款和滯納金,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罰金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
② 偷稅如何認定和處理
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另外,《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偷稅抗稅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也對偷稅問題做出了相關規定,明確了偷稅的概念以及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相應的法律責任。 (一)行為主體是納稅人,即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二)行為主體採取了偷稅手段。 1.偽造、變造、隱匿和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偽造是指行為人依照真賬簿、真憑證的式樣製作虛假的賬簿和記賬憑證,以假充真,俗稱「造假賬」、「兩本賬」;變造是指行為人對賬簿、記賬憑證進行挖補、塗改、拼接,製作假賬、假憑證;「隱匿」是指行為人將賬簿、記賬憑證故意隱藏起來,使稅務機關難以查實計稅依據;擅自銷毀則是在法定的保存期間內,未經稅務主管機關批准而擅自將自在使用或尚未過期的賬簿、記賬憑證銷毀處理的行為。 2.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即在賬簿上大量填寫超出實際支出的數額以沖抵或者減少實際收入的數額,虛增成本,亂攤費用,縮小利潤數額;或者將賬外經營取得的應稅收入不通過銷售賬戶,直接轉為利潤或者專項基金,或掛在往來賬戶不結轉等。 3.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是指應依法辦理納稅申報的納稅人,不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納稅申報,經稅務機關通知後,仍拒不申報的行為。根據《司法解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已經依法辦理稅務登記或者扣繳稅款登記的;依法不需要辦理稅務登記的納稅人,經稅務機關依法書面通知其申報的;尚未依法辦理稅務登記或者扣繳稅款登記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經稅務機關依法書面通知其申報的。 4.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即納稅人在納稅申報過程中,製造虛假情況,如不如實填寫或者提供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以及其他的納稅資料等,少報、隱瞞應稅項目、銷售收入和經營利潤等;提供虛假申請,編造減稅、免稅、抵稅、先征後退等虛假資料。 5.繳納稅款後,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所繳納的稅款。 (三)偷稅必須有不繳或少繳稅款的結果,即造成國家稅款流失,行為主體不當得利。 扣繳義務人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他們所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的稅款,應依法上繳稅務機關。扣繳義務人採取上述偷稅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的,實際上是截留了國家稅款,對這類行為,應當認定為偷稅。《司法解釋》還明確,扣繳義務人書面承諾代納稅人支付稅款的,應當認定為「已扣、已收稅款」。 偷稅行為人採取上述手段,不繳或少繳稅款的數額即為偷稅數額,稅務行政處罰即按此進行。涉及刑事處罰的,根據《司法解釋》,偷稅數額是指在確定的納稅期間,不繳或少繳各種稅款的總額。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比,說的是一個納稅年度中的各稅種偷稅總額與該納稅年度應納稅總額的比例。不按納稅年度確定納稅期的其他納稅人,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比,按照行為人最後一次偷稅行為發生之日前一年中各稅種偷稅總額與該年應納稅總額的比例確定。納稅義務存續期間不足一個納稅年度的,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比,按照各稅種偷稅總額與實際發生納稅義務期間應當繳納稅款總額的比例確定。 偷稅行為跨越若干個納稅年度,只要其中一個納稅年度的偷稅數額及百分比達到《刑法》第二百零一條第一款規定的標准,即構成偷稅罪。各納稅年度的偷稅數額應當累計計算,偷稅百分比應當按照最高的百分比確定。 《刑法》明確了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視為犯罪的規定。這是針對那些雖然偷稅數額未達到法定起刑數額但是多次偷稅,特別是在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後,仍不思改編改繼續偷稅的惡劣行徑規定的。《刑法》規定對多次犯有偷稅行為未經處理的,依照累計數額計算,未經處理是指未經稅務機關或者司法機關處理。按照累計數額計算,就是按照行為人歷次偷稅的數額累計相加。多次犯有偷稅行為的,不管每次的數額多少,只要累計達到了法定起刑數額標准,就應按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對納稅人偷稅的,一經查實,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所偷稅款,加收滯納金,並處以不繳少繳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對情節嚴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根據《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10%以上不滿30%且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30%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應當注意的是,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比例和實際偷稅數額必須都達到《刑法》規定的標准,才構成偷稅罪。這是根據偷稅罪本身的特點來制定的,因為偷稅數額所佔應納稅額的比例大小,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偷稅數額多少則反映了客觀的社會危害程度。從主客觀兩個方面來確定是否構成犯罪以及給予何種處罰較為科學合理。 扣繳義務人偷稅的,稅務機關要追繳其不繳或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以不繳或少繳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扣繳義務人不繳或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占應繳稅額10%以上並且數額在1萬元以上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零一條的規定處罰。
③ 偷稅罪司法解釋有哪些
逃稅罪是指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內的行為。逃容稅罪的客體是指逃稅行為侵犯了我國的稅收徵收管理秩 序。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偷稅抗稅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 釋》等,都有對逃稅罪作了解釋規定。
④ 逃稅罪和偷稅罪有什麼區別
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偷稅罪,是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故意違反稅收法規、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繳納稅款,情節嚴重的行為。根據刑法修正案(七),本罪已被逃稅罪取代。
逃稅罪和偷稅罪的區別如下:《刑法修正案(七)》對偷稅罪作了如下修改:1、修改了該罪的罪狀表述,將罪名由「偷稅罪」改為「逃稅罪」,不再使用「偷稅」一詞。
2、對逃稅的手段不再列舉,而採用概括性的表述。
修正案把逃稅行為主要概括為兩類:第一類是「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常見的如:設立虛假的賬簿、記賬憑證;
對賬簿、記賬憑證進行塗改等;
未經稅務主管機關批准而擅自將正在使用中或尚未過期的賬簿、記賬憑證銷毀處理等;
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第二類行為是「不申報」,是指不向稅務機關進行納稅申報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已經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法人實體不到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登記,或者已經辦理納稅登記的法人實體有經營活動,卻不向稅務機關申報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的行為等等。
3、對逃稅罪的初犯規定了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內容。
已經構成犯罪的初犯,滿足以下三個先決條件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一是在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
二是繳納滯納金。
三是已受到稅務機關行政處罰。4、修正案對逃避繳納稅款數額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構成犯罪的具體數額標准,以及逃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構成數額巨大的具體數額標准沒再作規定。
這主要是考慮到在經濟生活中,逃稅的情況十分復雜,同樣的逃稅數額在不同時期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法律對數額不作具體規定,交由司法機關根據實際情況作司法解釋並適時調整更為合適。
⑤ 最高法2009年出台13個司法解釋具體是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 (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七)》)於2009 年2月28日頒布實施後,「兩高」研究室共同對《刑法修正案(七)》涉及的罪名適用問題進行了研究,經過多次徵求意見、反復修改形成一致認識。經2009 年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74次會議、2009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一屆檢察委員會第20次會議審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四)》(以下簡稱《罪名補充規定(四)》)於2009年10月16日公布施行。這一司法解釋的出台,對於各級公檢法機關統一執法、規范執法將發揮重要作用。
《刑法修正案(七)》共涉及14個刑法原條文,從內容上分為兩大類:一是新增加9個條(款),對增加的9個條(款)相應增加9個罪名。二是修改 9個條(款)。修改的9個條(款)中改變罪名的有4個,可以繼續適用原罪名的有5個(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非法經營罪,綁架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罪名補充規定(四)》共確定罪名13個。
一、研究起草《罪名補充規定(四)》所遵循的原則
罪名,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某一具體犯罪的名稱。辦理刑事案件,首先需要准確適用罪名,這是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前提條件,也是公檢法機關統一執法、規范執法的必然要求。在研究起草《罪名補充規定(四)》過程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幾個原則:
(一)法定,即嚴格按照《刑法修正案(七)》條文的具體規定確定罪名。
(二)准確,盡量從《刑法修正案(七)》條文規定的構成要件上准確提煉罪名,以使罪名體現犯罪構成要件的本質和主要特徵。
(三)簡練,罪名不是罪狀,需要在辦案過程中反復使用,並且引用於法律文書中,要高度概括,簡練實用。
(四)穩定,現有罪名確有修改必要的才修改,以保持罪名適用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罪名補充規定(四)》確定的9個新罪名
(一)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2條第2款對刑法第180條作出修正,增加1款作為第4款,將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以及有關監管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違反規定,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期貨交易活動,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活動,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刑法第180條第1款的罪名是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本款的犯罪對象是「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罪名應當體現本款中的三個核心要件,即「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未公開信息」和 「交易」,因此確定罪名為「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4條在刑法第224條後增加1條,作為第224條之一,將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的行為入罪,本條罪名即確定為「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三)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7條在刑法第253條後增加1條,作為第253條之一,第1款將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罪名將罪狀規定的行為特徵及犯罪對象列出,確定為「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
(四)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7條第2款將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本條第1款規定的信息,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罪名確定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
(五)組織未成年人進行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8條在刑法第262條之一後增加1條,作為第262條之二,將組織未成年人進行盜竊、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罪罪狀採用了列舉加概括的表述方式,列舉的行為從屬於概括表述的范圍,應當使用概括表述,本罪罪名即確定為「組織未成年人進行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罪」。有觀點認為本罪罪名採用「組織未成年人違反治安管理罪」,這樣文字更簡潔;也有觀點認為本罪罪名應與罪狀一致,文字過於概括易導致司法實踐中的擴大理解。經研究,採納了後一種意見。
(六)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刑法第285條第1款保護的是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刑法修正案(七)》第9條第1款在刑法第285條中增加1款作為第2款,擴大了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保護范圍,將違反國家規定,侵入第1款規定以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或者採用其他技術手段,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或者對該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的罪名應當體現罪狀規定的行為特徵和犯罪對象,確定為選擇性罪名「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有觀點認為本款罪名應當確定為兩個獨立罪名,即「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 和「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經研究,本款仍然採用選擇性罪名。主要理由是:第一,《刑法修正案(七)》第9條第1款規定的是一個復雜的犯罪構成,其中包括兩項可選擇的手段要件,即「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對該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行為人在具體實施相關犯罪過程中,可能獨立使用兩種犯罪手段,也可能交叉使用兩種手段。在上述情形下,行為人主觀上都是出於故意,侵犯的客體都是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社會危害性相當,符合選擇性罪名適用的一般條件,不宜作為獨立個罪評價。第二,如果將本款罪名確定為兩個獨立罪名,行為人同時採用「獲取數據」和「非法控制」的手段實施犯罪,則應當對其數罪並罰,這樣有違刑法的謙抑性,也導致與刑法第285條第1款規定的刑罰(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之間明顯不平衡。第三,將本款罪名確定為選擇性罪名,可由辦案人員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分解或者並列適用罪名。
(七)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9條第2款在刑法第285條中增加1款作為第3款,將提供專門用於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實施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違法犯罪行為而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罪名體現了罪狀中規定的「提供」、「侵入」和 「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三個核心要件。在徵求意見過程中,有觀點認為本罪罪名在「提供」後面應當增加「用於」二字。經研究,如果增加「用於」二字,則按照罪狀的規定,還需相應增加「專門」二字,不符合罪名簡練的原則,且現在確定的罪名不會產生歧義,因此未予採納。
(八)偽造、盜竊、買賣、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裝部隊專用標志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12條第2款在刑法第375條第2款後增加了第3款,將偽造、盜竊、買賣或者非法提供、使用武裝部隊車輛號牌等專用標志,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罪名同樣將犯罪行為與犯罪對象列出,確定為「偽造、盜竊、買賣、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裝部隊專用標志罪」。徵求意見稿原擬定罪名為「偽造、盜竊、買賣、非法提供、使用軍用標志罪」。《罪名補充規定(四)》吸收了相關部門的意見,作了兩處修改:一是在「使用」之前增加了 「非法」二字。徵求意見過程中,相關部門提出,由於在文字表述上「偽造」、「盜竊」、「買賣」、「非法提供」與「使用」之間均為頓號,容易將「非法使用軍用標志罪」理解為「使用軍用標志罪」。經研究,採納了這一意見。二是將「軍用標志」修改為「武裝部隊專用標志」,即本罪的犯罪對象在文字表述上也與罪狀保持一致。
(九)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13條在刑法第388條後增加1條作為第388條之一,將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通過該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或者利用該國家工作人員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賄賂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的行為,以及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利用該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原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實施的索賄受賄行為,規定為犯罪。從罪狀表述分析,行為人索取或者收受賄賂的行為都是圍繞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或者職權、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或者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原職權、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本罪罪名可以對應《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18條規定的影響力交易犯罪,因此將本罪罪名確定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三、《罪名補充規定(四)》修改的4個罪名
(一)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1條對刑法第151條第3款作出修正,將原條文保護的對象由「國家禁止進出口的珍稀植物及其製品」擴大到「珍稀植物及其製品等國家禁止進出口的其他貨物、物品」。在研究起草這一罪名過程中,對於是否將罪狀中的「其他」二字體現在罪名中存在不同認識。經研究,將本款罪名確定為「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主要理由是:第一,「其他」屬於列舉情形之外的概括式表述,范圍上有一定模糊性,在罪名中不宜出現。第二,對於類似的情形,以往的罪名也有過規定,如刑法第114條、115條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對應的就是「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形,罪名中並沒有出現「其他」二字。
(二)逃稅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3條對刑法第201條作出修正,原條文的規定是「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滿百分之三十並且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修正後的條文表述為「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前後條文對比,罪狀關於犯罪行為的表述發生較大變化,本罪罪名也應調整,徵求意見稿原擬定罪名為「逃避繳納稅款罪」。經綜合考慮相關部門的意見,《罪名補充規定(四)》將本條罪名確定為「逃稅罪」,相應取消原罪名 「偷稅罪」。
(三)妨害動植物防疫、檢疫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11條對刑法第337條第1款作出修正,原條文對犯罪行為的表述是「違反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的規定,逃避動植物檢疫,引起重大動植物疫情的」,現在的表述是「違反有關動植物防疫、檢疫的國家規定,引起重大動植物疫情的,或者有引起重大動植物疫情危險,情節嚴重的」。本罪的構成要件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原有罪名已不適用。參照刑法第332條「妨害國境衛生檢疫罪」罪名,本罪罪名確定為「妨害動植物防疫、檢疫罪」,相應取消原罪名「逃避動植物檢疫罪」。
(四)非法生產、買賣武裝部隊制式服裝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12條對刑法第375條第2款作出修正,專門打擊非法生產、買賣武裝部隊制式服裝的犯罪,原來規定的有關武裝部隊專用標志的犯罪已單獨規定為本條第3款,本罪罪名確定為「非法生產、買賣武裝部隊制式服裝罪」,相應取消原罪名「非法生產、買賣軍用標志罪」。
四、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關於《罪名補充規定(四)》的時間效力。《罪名補充規定(四)》所確定的13個罪名是針對《刑法修正案(七)》新增加的條(款)或者修改原刑法條(款)而規定的,在適用《刑法修正案(七)》辦理案件時應當嚴格依照《罪名補充規定(四)》的規定適用相關條(款)的罪名。《罪名補充規定 (四)》不是對刑法的補充、修改,只是對罪名的確定,其時間效力及於《刑法修正案(七》的施行期間。
(二)關於刑法分則目前罪名的總體數量。修訂刑法施行後,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於適用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見》,共確定了414個罪名。2002年3月26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新增6個罪名,同時減少 2個舊罪名。2003年8月21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二)》新增4個罪名。2007年11月6日 「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三)》新增14個罪名。此次「兩高」《罪名補充規定(四)》新增9個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則共有罪名445個。
⑥ 什麼是逃稅罪,逃稅罪對偷稅罪做了哪些修改,有
逃稅罪和偷稅罪的區別如下:《刑法修正案(七)》對偷稅罪作了如下修改: 1、修改了該罪的罪狀表述,將罪名由「偷稅罪」改為「逃稅罪」,不再使用「偷稅」一詞。 2、對逃稅的手段不再列舉,而採用概括性的表述。修正案把逃稅行為主要概括為兩類:第一類是「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常見的如:設立虛假的賬簿、記賬憑證; 對賬簿、記賬憑證進行塗改等; 未經稅務主管機關批准而擅自將正在使用中或尚未過期的賬簿、記賬憑證銷毀處理等; 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第二類行為是「不申報」,是指不向稅務機關進行納稅申報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已經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法人實體不到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登記,或者已經辦理納稅登記的法人實體有經營活動,卻不向稅務機關申報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的行為等等。 3、對逃稅罪的初犯規定了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內容。已經構成犯罪的初犯,滿足以下三個先決條件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一是在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 二是繳納滯納金。三是已受到稅務機關行政處罰。 4、修正案對逃避繳納稅款數額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構成犯罪的具體數額標准,以及逃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構成數額巨大的具體數額標准沒再作規定。這主要是考慮到在經濟生活中,逃稅的情況十分復雜,同樣的逃稅數額在不同時期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法律對數額不作具體規定,交由司法機關根據實際情況作司法解釋並適時調整更為合適。更多的請咨詢於增華律師。網上可以找打她的信息。
⑦ 偷稅罪的金額是多少
刑法修正案出台後、新的司法解釋出來之前,逃稅數額、逃稅數額占應納數額百分比、以及「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標准等,應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審理偷稅抗稅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執行。
一、偷稅數額是指在確定的納稅期間,不繳或者少繳各稅種稅款的總額。
二、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比:
1、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比,是指一個納稅年度中的各稅種偷稅總額與該納稅年度應納稅總額的比例;
2、不按納稅年度確定納稅期的其他納稅人,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比,按照行為人最後一次偷稅行為發生之日前一年中各稅種偷稅總額與該年納稅總額的比例確定;
3、納稅義務存續期間不足一個納稅年度的,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比,按照各稅種偷稅總額與實際發生納稅義務期間應當繳納稅款總額的比例確定;
4、偷稅行為跨越若干個納稅年度,只要其中一個納稅年度的偷稅數額及百分比達到刑法第201條第一款規定的標准,即構成偷稅罪。各納稅年度的偷稅數額應當累計計算,偷稅百分比應當按照最高的百分比確定。
三、「數額較大」,是指1萬元以上。
四、「數額巨大」,原刑法第201條規定為10萬元;《解釋》沒有明確規定。
【提示】
納稅人成立逃稅罪的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納稅欺詐行為達到「數額+比例」定罪模式。即數額與比例都要滿足。
【刑法修正】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具體修改為:
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有本條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並且接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曾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