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故意
❶ 刑法理論上把犯罪故意區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區分的標準是什麼
刑法理論上把犯罪故意區分為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兩種類型。
一、二者的相同之處有:(1)在認識因素上,二者都明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都不反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此外,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分類只是犯罪故意內部的一種理論分類,在立法上確定罪名和司法上使用罪名時,都不使用這兩個概念,統稱為故意。如故意殺人罪不能分別稱之為直接故意殺人罪和間接故意殺人罪。
二、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1)在認識因素上,二者對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認識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結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而犯罪的間接故意只能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對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積極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而間接故意對危害結果的發生則是持放任的心理態度。(3)危害結果是否發生對二者支配下的行為的定罪具有不同的意義。第一,對直接故意來說,危害結果發生與否不影響犯罪的成立,隻影響犯罪的既遂與否。第二,對間接故意來說,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是構成犯罪的必備條件三、在司法實踐中,間接故意犯罪有以下三種典型情況:
(1)行為人為追求一個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個危害結果的發生。如果另一結果發生了,行為人對這一結果的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
(2)行為人在追求一個非犯罪的目的的行為過程中放任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如果這一危害結果發生了,行為人對這一結果的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
(3)在突發性的犯罪中,行為人不計後果,放任嚴重結果的發生。
❷ 我國刑法關於「刑法上的故意」的定義,存在什麼問題
刑法上的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為人意識到了某一回行為結果的發生而追求並希答望該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則是行為人放任並不反對結果的發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過犯罪人的動機、目的、行為表現等主客觀方面來映證,需要嚴格的證實並嚴格與過失相區別。
❸ 簡述《刑法》中故意犯罪有哪幾種形態
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卻希望或者放任這回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答應當負刑事責任。
主要有以下形態:
1、犯罪預備:是指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但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情形。
2、犯罪未遂: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3、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4、犯罪既遂:犯罪行為完成。
❹ 民法當中對故意的定義與刑法中的故意一樣嗎
應該說是有區別的。
刑法上的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為人意識到了某一行為結果的發生而追求並希望該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則是行為人放任並不反對結果的發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過犯罪人的動機、目的、行為表現等主客觀方面來映證,需要嚴格的證實並嚴格與過失相區別。
而民法上的故意則一般沒有作出嚴格的定義,其僅作為與過失區別的概念。(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故意和過失都是同樣要承擔相同的侵權責任的,而合同上則實行無過錯責任,違約即承擔責任,所以理論上加以區別的意義沒有刑法那麼大)他的證明要求較寬、概念外延也更廣。
民事上故意存在的「客觀化」、「推定化」的現象。即以侵權人或行為人的客觀行為來作為推定、認定故意的存在依據,如高空拋物,扔東西了即推定為有過錯,就要承擔責任,除非不可抗力。這時區別故意還是過失沒有意義,因為主觀要件已經被「拋物的行為」推定為存在過錯了,即客觀化了,受害人不必對侵權人的主觀狀態加以怎樣的證明。而刑法上的「故意」則萬不能簡單的以一個行為就推定。
另外,如第三人買賣,如果知道處分人無權處分的,即可認定為惡意的(故意),不適用善意第三人保護。此時的故意等同於知曉,刑法上的故意則沒有這么寬的標准和外延,它不僅要求「意識」(知曉?)、而且還要求「態度」(希望、追求?或反對?),其要結合動機、目的考慮充分映證。
❺ 刑法中直接故意有什麼特徵
按照行為人對來危害結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即故意的意志因素的不同,刑法理論上把犯罪故意區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類型。犯罪的直接故意就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按照認識因素的不同內容,可以把發最的直接故意區分為兩種表現形式:1 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必然發生+希望發生)2 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發生可能+希望可能)可見,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以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為其必要特徵的。
❻ 刑法中對故意的定性是怎樣的
刑法上對故意的定性是:要求明知,並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
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❼ 法律上的故意是什麼意思
法律上的故意一般是指刑法中的。刑法理論中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內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容己的行為會給他人造成損害去為之,也即行為人為達成損害目的而去故意事實行為,對損害後果是期望的;間接故意是指明知會給他人造成傷害而仍然為之,對損害後果不期望也不反對,是一種放任損害後果發生的心態。
❽ 我國刑法中故意和過失的種類
1、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在直接故意中,存在認識程度上的差別,即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但這種認識程度上的差異並不影響直接故意的成立。只要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明知的,無論是明知其必然發生還是明知其可能發生,並對這種危害結果持希望其發生的心理態度,即可構成直接故意。
2、間接故意
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有意放任,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的認識因素是指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不包括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因為放任是以行為人認識到危害結果具有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種或然性為前提的,如果行為人已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結果而又決意實施的,則根本不存在放任的可能,其主觀意志只能是屬於希望結果的發生的直接故意。
間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採取從容的態度。正因為如此,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是認定間接故意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發生危害結果,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3、疏忽大意的過失
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從而構成犯罪。所謂應當預見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可能發生結果的認識能力而言。
應當預見要求根據具體情況,確認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斷,包括根據行為人的年齡、工作職責、文化程度、知識水平、工作經驗、生活經驗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說粗心大意、忽略、忘記、沒想到等。
4、過於自信的過失
即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從而構成犯罪。這種過失,就行為人的認識能力來說,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同時又懷著某種僥幸心理,輕信這種結果也許不會發生。
(8)刑法中的故意擴展閱讀
故意的認定:
1、要將犯罪故意與一般生活意義上的故意區別。
2、要將犯罪故意與單純的認識或者單純的目的相區別。
3、要將總同與分則的明知相區別。
4、要將俁理推定與主觀臆斷相區別。
過失的認定:
1、認定疏忽大褐的過失應當從分析行為入手,根據行為本身的危險程度。行為的客觀環境以及行為人的知能水平,判斷行為人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否預見結果的發生。
2、認定過於自信的過失:不能將合理的信賴認定為輕信能夠避免;不能將遵循了行為規則的行為認定為過於自信的過失。
❾ 刑法中概括的故意,用對了嗎
刑法中概括的故意,用對了嗎?
在常見刑法理論中,初學者總是感覺一罪和數罪難以區分,其實真正難點在於故意和過失的認定,故意之中概括的故意更是讓人難以區分,在分析案情的時候常發現有亂用的現象,本文試圖對刑法中「概括的故意」進行梳理:
(一)實務部分
例1:甲召集乙、丙,並與丁、戊約好地點打架,在打架過程中甲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把丁刺成輕傷,戊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把丙刺成重傷。
分析:聚眾斗毆罪中經常涉及概括的故意,甲、乙、丙三人打丁、戊二人的哪一個,從故意的認識上,都在共同犯罪中概括的故意范圍內,甲把丁刺傷(輕傷),對於輕傷後果仍可以用聚眾斗毆罪來評價。甲、乙、丙均構成聚眾斗毆罪。丁、戊二人打甲、乙、丙三人的哪一個,從故意的認識上,都在共同犯罪中概括的故意范圍內,戊把乙刺成重傷,根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第二款之規定,構成故意傷害罪。然而丁與戊是共犯,對丁的行為評價為聚眾斗毆還是故意傷害,需要分清是否戊實行過限而由戊承擔責任。如果乙的傷是輕傷則不存在需要判斷實行過限的問題,可以用聚眾斗毆罪來評價。
本例中,概括的故意解決的是行為對象的數量問題,打一個人還是打兩個人,打哪一個的問題,並不能解決打的程度問題,把誰打成重傷的問題。(對實行過限問題小編另起草一篇講述)
例2:甲在街上晃盪尋找盜竊目標,看見乙家門前停著小轎車,沒有熄火,甲逐跳上車把車開走。乙不到一歲的孩子放在車後排座位上。車後面有備用輪胎。乙把車開走後數十天內,數名警察連續尋找該車和嬰兒。
分析:甲出於盜竊財物的目的把乙的車開走,轎車、轎車的備用輪胎以及車上其他能作價的財物均屬於財產法益,可以認定甲對此些財物有竊取的概括的故意,甲不需要知道車上具體有哪些財物以及財物的價值。
乙在知道該車上有嬰兒而沒有送回,另構成拐騙嬰兒罪,如果嬰兒沒有得到照料而死亡,乙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對於車上的嬰兒來講,嬰兒的人身安全屬於專屬法益,而偷盜嬰兒和盜竊財物侵犯的是不同的罪名,因而在本例中不需要考慮盜竊財物與嬰兒是否屬於概括的故意,因為概括的故意解決的是一個罪名里的行為對象問題。
(二)理論部分
刑法理論對故意的種類,可以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作出不同的分類:
根據故意的認識內容的確定程度可以將故意分為確定的故意與不確定的故意。
一般認為,犯罪的實現(發生結果)是確定的,就表明有確定的故意。意圖是指行為人把犯罪結果作為目的情況,不要求行為人認識結果確實要發生。確知指行為人認識到結果確實要發生的情況,不要求行為人以犯罪結果為目的。
不確定的故意包括未必的故意,概括的故意,擇一故意。未必的故意指發生結果本身不確實的,但認識到或許會發生結果,而且認為發生結果也沒有關系;概括的故意指認識到結果的發生是確實的,但結果發生的行為對象不特定,即行為對象的個數以及哪個行為對象發生結果是不確定的場合;擇一的故意指行為人認識到數個行為對象中的某一個對象確實會發生結果,但不確定哪個行為對象會發生結果。
註:故意的分類、確定的故意、不確定的故意、概括的故意等概念部分來源於張明楷的《刑法學》第四版,2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