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制度

發布時間: 2021-02-08 02:30:40

A.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實施意見的文件簡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實施意見,是為改革專和完善人民法院屬審判委員會制度,提高審判工作質量和效率,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人民法院審判工作實際,制定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法發[2010]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關於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實施意見》已經中央批准,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及時報告我院。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一日

B.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的概述

法發[2007]12號
頒布日期:20070323 實施日期:20070401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於二00七年四月一日起實施。這是最高人民法院認真貫徹落實《監督法》,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司法解釋工作,不斷提高司法解釋質量和水平的重要舉措。
《規定》強調,司法解釋權必須由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行使。最高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監督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進一步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等法律規定,嚴格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行使司法解釋權。最高人民法院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並結合審判工作的實際需要進行解釋,司法解釋內容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有關立法精神。
《規定》進一步完善了司法解釋工作程序,促進了司法解釋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根據《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司法解釋的立項、起草、審查、協調、公布、備案等事項實行統一組織、統一協調,並定期對司法解釋進行清理、修改、廢止和編纂。司法解釋立項、審核、協調等工作統一歸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負責。對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或者重大疑難問題的司法解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規定》明確規定了司法解釋立項來源主要有三種:
一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委員會或者其他審判部門可以建議立項制定司法解釋。
二是下級人民法院可以建議制定司法解釋。各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可以直接提請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釋,基層人民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認為需要制定司法解釋的,應當層報高級人民法院,由高級人民法院審查決定是否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制定司法解釋的建議或者對法律應用問題進行請示。
三是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組織和公民個人也可以直接向最高人民法院建議立項司法解釋。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制定司法解釋的議案、提案,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以及公民可以直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制定司法解釋的建議。

C.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的司法解釋相關知識

任何法律皆有漏洞,系今日判例學說共認之事實。①德國歷史法學派創始人薩維尼(F.K.V.SaVigny)指出,法律自製定公布之時起,即逐漸與時代脫節。⑦因此,在制定法律的時候,無論如何審慎周詳,字斟句酌,也難免在文義和語境上產生疑義;無論如何總結社會矛盾的方方面面,在復雜多樣的現實生活面前,也難免出現疏漏不周,掛萬漏一;無論如何精雕細鑿,科學圓滿,也無法克服法律的穩定性和適用性的沖突傾向。可見,法律自誕生之日起,即誕生了與之形影相隨的法律解釋。
按照我國法律解釋的基本框架,可將法律解釋的內容區分為「法律條文本身」和「法律具體運用」兩大類,前者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稱為立法解釋),後者由有關司法和行政機關分工解釋。顯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當屬於後者。盡管司法解釋的效力低於立法解釋,但由於法律過於原則和抽象以及法律漏洞的存在,不僅給法官適用法律造成了困難,而且為法官留下了極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因此,在法律存在著漏洞的情況下,司法解釋具有填補漏洞的作用。實際上,由於法律規則是對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歸納、總結而作出的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因此,人們對規則的含義常常有可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而每一個法官在將抽象的規則運用於具體案件的時候,都要對法律規則的內涵及適用的范圍根據自身的理解作出判斷,而此種判斷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法律的解釋。更何況成文法本身不是完美無缺的,而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漏洞,因此,法律解釋對任何法律的適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司法過程中,更需要對法律規范作出明確的解釋,從而正確地適用法律和公正地裁判案件。
在我國的法律制度中,司法解釋頗具中國特色,不僅實行判例法的英美法系沒有,即使是實行成文法的大陸法系也沒有。在大多數西方國家,一般沒有「司法解釋」一詞,「法律解釋」就是「司法解釋」的代名詞,二者含義一樣。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司法」就是指法院的審判活動,司法機關就是法院,司法解釋(即「法律解釋」)指的就是法院或法官對法律的解釋。尤其是在普通法系國家,法官製作的判例不僅可以對成文法進行解釋,而且還可以創製法律規則,對於法律的解釋也只有法官才有這樣的權力。在大陸法系國家,盡管曾經一度否認過法官對法律的解釋,但二戰後德國最高法院復審制度的確立,最終使法官的司法解釋權得到了鞏固。而我國建立的司法解釋體制是「二元一級」的完全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司法解釋體制,在此體制之下,司法解釋被分為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前者主要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對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解釋,後者則指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解釋。因此,司法解釋是保障我國法律正確適用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成為了我國法的重要淵源,並在我國解釋體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最高人民法院歷來非常重視司法解釋工作,並於1997年6月專門作出了《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若干規定》,對司法解釋的制定程序,包括立項、協調、備案、起草、論證、修改、通過、發布、補充、修改和廢止等作了規定,並明確指出:人民法院在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釋,並經發布的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依據該規定,司法解釋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解釋」,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就立法機關制定的某一實體法或程序法的規范內容,或者就特定的案件類型以及解決傾向性問題中的法律適用,進行具體而全面的解釋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審判規范。它的體裁和構成與成文法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基本屬於法律細則化的范疇,發揮著填補法律空白、消除內容上的暖昧和抵牾、為立法機關提供經驗以及規范素材等多種功能;二是「規定」,即根據審判活動的實際需要確立審理案件的標准和規則。這種規定的內容往往與法院內部的業務、事務以及程序性和技術性問題有關,基本上屬於審判系統本身活動的規章制度;三是「批復」,為最高人民法院對高級法院、軍事法院提出的法律適用中的具體問題或者請示的答復意見,有的涉及個案處理,有的涉及司法政策,有的涉及操作規則。這些司法解釋特別是前兩類司法解釋的目的主要不是解決某一個具體案件中的法律適用問題,而旨在通過系統、全面地解釋一類法律而為審判實踐提供更多的可供適用的規則,或者完全不是針對某一法律進行解釋,而是創設對某一類案件的裁判所應當適用的規則,使各級法院盡可能做到有章可循,這就是我國司法解釋具有十分突出的抽象性和一般性的特點。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陸續公布的大型司法解釋,均通過報紙、網路等媒體發布徵求意見稿,傾聽民聲,廣泛納諫,確保了司法解釋是保障人民法院嚴格執法、公正裁判、實現法律公平正義的價值功能。為了使司法實務界和廣大讀者正確理解和適用司法解釋,踐行司法公正與效率,落實司法為民,人民法院出版社策劃並組織編寫了《民商法司法解釋實例釋解叢書》。

D.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的具體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已於2002年7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34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2年8月17日起施行。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條人民法院實行合議制審判第一審案件,由法官或者由法官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人民法院實行合議制審判第二審案件和其他應當組成合議庭審判的案件,由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
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行職務期間,除不能擔任審判長外,同法官有同等的權利義務。
第二條合議庭的審判長由符合審判長任職條件的法官擔任。
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合議庭審判案件的時候,自己擔任審判長。
第三條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除因迴避或者其他特殊情況,不能繼續參加案件審理的之外,不得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更換。更換合議庭成員,應當報請院長或者庭長決定。合議庭成員的更換情況應當及時通知訴訟當事人。
第四條合議庭的審判活動由審判長主持,全體成員平等參與案件的審理、評議、裁判,共同對案件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負責。
第五條合議庭承擔下列職責:
(一)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案件的具體情況,可以作出財產保全、證據保全、先予執行等裁定;
(二)確定案件委託評估、委託鑒定等事項;
(三)依法開庭審理第一審、第二審和再審案件;
(四)評議案件;
(五)提請院長決定將案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六)按照許可權對案件及其有關程序性事項作出裁判或者提出裁判意見;
(七)製作裁判文書;
(八)執行審判委員會決定;
(九)辦理有關審判的其他事項。
第六條審判長履行下列職責:
(一)指導和安排審判輔助人員做好庭前調解、庭前准備及其他審判業務輔助性工作;
(二)確定案件審理方案、庭審提綱、協調合議庭成員的庭審分工以及做好其他必要的庭審准備工作;
(三)主持庭審活動;
(四)主持合議庭對案件進行評議;
(五)依照有關規定,提請院長決定將案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六)製作裁判文書,審核合議庭其他成員製作的裁判文書;
(七)依照規定許可權簽發法律文書;
(八)根據院長或者庭長的建議主持合議庭對案件復議;
(九)對合議庭遵守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情況負責;
(十)辦理有關審判的其他事項。
第七條合議庭接受案件後,應當根據有關規定確定案件承辦法官,或者由審判長指定案件承辦法官。
第八條在案件開庭審理過程中,合議庭成員必須認真履行法定職責,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中有關司法禮儀的要求。
第九條合議庭評議案件應當在庭審結束後五個工作日內進行。
第十條合議庭評議案件時,先由承辦法官對認定案件事實、證據是否確實、充分以及適用法律等發表意見,審判長最後發表意見;審判長作為承辦法官的,由審判長最後發表意見。對案件的裁判結果進行評議時,由審判長最後發表意見。審判長應當根據評議情況總結合議庭評議的結論性意見。
合議庭成員進行評議的時候,應當認真負責,充分陳述意見,獨立行使表決權,不得拒絕陳述意見或者僅作同意與否的簡單表態。同意他人意見的,也應當提出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進行分析論證。
合議庭成員對評議結果的表決,以口頭表決的形式進行。
第十一條合議庭進行評議的時候,如果意見分歧,應當按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但是少數人的意見應當寫入筆錄。
評議筆錄由書記員製作,由合議庭的組成人員簽名。
第十二條合議庭應當依照規定的許可權,及時對評議意見一致或者形成多數意見的案件直接作出判決或者裁定。但是對於下列案件,合議庭應當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一)擬判處死刑的;
(二)疑難、復雜、重大或者新類型的案件,合議庭認為有必要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
(三)合議庭在適用法律方面有重大意見分歧的;
(四)合議庭認為需要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其他案件,或者本院審判委員會確定的應當由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案件。
第十三條合議庭對審判委員會的決定有異議,可以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復議一次。
第十四條合議庭一般應當在作出評議結論或者審判委員會作出決定後的五個工作日內製作出裁判文書。
第十五條裁判文書一般由審判長或者承辦法官製作。但是審判長或者承辦法官的評議意見與合議庭評議結論或者審判委員會的決定有明顯分歧的,也可以由其他合議庭成員製作裁判文書。
對製作的裁判文書,合議庭成員應當共同審核,確認無誤後簽名。
第十六條院長、庭長可以對合議庭的評議意見和製作的裁判文書進行審核,但是不得改變合議庭的評議結論。
第十七條院長、庭長在審核合議庭的評議意見和裁判文書過程中,對評議結論有異議的,可以建議合議庭復議,同時應當對要求復議的問題及理由提出書面意見。
合議庭復議後,庭長仍有異議的,可以將案件提請院長審核,院長可以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第十八條合議庭應當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的有關規定。遇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審理期限的,應當在審限屆滿前按規定的時限報請審批。

E.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的介紹

為了保來證在執行程序中正確適用自法律,及時有效地執行生效法律文書,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實踐經驗,現對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作如下規定。

F. 求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細則的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暫行規定
(1997年4月21日法發[1997]7號)
為了切實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加強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作如下規定。
第一條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遵循便利人民群眾訴訟、便利人民法院審判的原則。
第二條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基層人民法院對人民法庭的立案工作進行檢查和指導。
第三條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任務,是保障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案件。
第四條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起的訴訟依法進行審查,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及時立案。
第五條人民法院實行立案與審判分開的原則。
第六條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由專門機構負責,可以設在告訴申訴審判庭內;不設告訴申訴審判庭的,可以單獨設立。
第七條立案工作的范圍:
(一)審查民事、經濟糾紛、行政案件的起訴,決定立案或者裁定不予受理;審查刑事自訴案件的起訴,決定立案或者裁定駁回;對刑事公訴案件進行立案登記。
(二)對下級人民法院移送的刑事、民事、經濟糾紛、行政上訴案件和人民檢察院對第一審刑事判決、裁定提出的抗訴案件進行立案登記。
(三)對本院決定再審、上級人民法院指令再審和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案件進行立案登記。
(四)負責應由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的其他案件的立案工作。
(五)計算並通知原告、上訴人預交案件受理費。
第八條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的起訴,應當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的案件受理條件進行審查:
(一)起訴人應當具備法律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應當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提起刑事自訴、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還應當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試行)》中關於受理條件的規定。
第九條人民法院審查立案中,發現原告或者自訴人證明其訴訟請求的主要證據不具備的,應當及時通知其補充證據。收到訴狀的時間,從當事人補交有關證據材料之日起開始計算。
第十條人民法院收到訴狀和有關證據,應當進行登記,並向原告或者自訴人出具收據。收據中應當註明證據名稱、原件或復製件、收到時間、份數和頁數,由負責審查起訴的審判人員和原告、自訴人簽名或者蓋章。對於不予立案或者原告、自訴人在立案前撤回起訴的,應當將起訴材料退還,並由當事人簽收。
第十一條對經審查不符合法定受理條件,原告堅持起訴的,應當裁定不予受理;自訴人堅持起訴的,應當裁定駁回。
第十二條不予受理和駁回起訴的裁定書由負責審查起訴的審判人員製作,報庭長或者院長審批。裁定書由負責審查起訴的審判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第十三條經審查認為起訴符合受理條件的,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由負責審查起訴的審判人員決定立案或者報庭長審批。重大疑難案件報院長審批或者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第十四條起訴經審查決定立案後,應當編立案號,填寫立案登記表,計算案件受理費,向原告或者自訴人發出案件受理通知書,並書面通知原告預交案件受理費。
第十五條決定立案後,立案機構應當在二日內將案件移送有關審判庭審理,並辦理移交手續,註明移交日期。經審查決定受理或立案登記的日期為立案日期。
第十六條刑事自訴案件應當在收到自訴狀、口頭告訴第二日起十五日內決定立案或者裁定駁回起訴;民事、經濟糾紛案件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口頭告訴之日起七日內決定立案或者裁定不予受理;行政案件應當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七日內決定立案或者裁定不予受理。
第十七條審判庭對立案機構移送的案件認為不屬本庭職責范圍的,應當及時提出,報院長決定。
第十八條人民法庭經審查認為符合受理條件的起訴,報庭長批准立案;當事人直接向基層人民法院起訴的,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審查受理。
人民法庭決定立案後,應當將當事人的姓名、單位、案由、簡要案情報基層人民法院統一編立案號。
對符合受理條件的起訴人民法庭不予立案的,基層人民法院應當決定立案,交由人民法庭審理。
第十九條對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裁定提出上訴的案件,第一審人民法院應當及時辦妥送達上訴狀副本等有關手續,將案卷材料連同二審案件訴訟費繳費憑證等一並移送第二審人民法院。
第二十條第二審人民法院立案機構收到第一審人民法院移送的上訴材料及一審案件卷宗材料,應當查對以下內容:
(一)上訴狀、一審裁判文書齊全;一審卷宗數應與案件移送函標明的數量相符。
(二)上訴人遞交上訴狀的時間在法定上訴期限以內;雖然超過法定上訴期限,但提交了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具有其他正當理由申請順延上訴期限的書面材料。
(三)附有上訴案件受理費單據或者上訴人關於緩、減、免交上訴費用的申請。
對卷宗、材料不齊備的,應當及時通知第一審人民法院補充。
第二十一條第二審人民法院立案機構經查對有關材料無誤的,應當填寫立案登記表,編立案號,向當事人發送案件受理通知書和上訴案件應訴通知書,並將案卷材料於立案登記的第二日移交有關審判庭。
第二十二條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訴或者再審申請,認為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登記後立卷審查。
第二十三條對具有以下情形的再審案件,應當移送有關審判庭審理:
(一)經審查認為申訴或者再審申請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並報經院長批准再審的;
(二)本院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再審的;
(三)上級人民法院指令再審的;
(四)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
第二十四條執行案件的立案工作可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各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可以根據本規定製定實施細則,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以前有關立案工作的規定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發布部門: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日期:1997年04月21日實施日期:1997年05月29日(中央法規)

G.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規定全文有哪些

一、執行機構及其職責

1.

人民法院根據需要,依據有關法律的規定,設立執行機構,專門負責執行工作。

2.

執行機構負責執行下列生效法律文書:

(1)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決、裁定、調解書,民事制裁決定、支付令,以及刑事附帶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

(2)依法應由人民法院執行的行政處罰決定、行政處理決定;

(3)我國仲裁機構作出的仲裁裁決和調解書;人民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有關規定作出的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裁定;

(4)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關於追償債款、物品的債權文書;

(5)經人民法院裁定承認其效力的外國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以及國外仲裁機構作出的仲裁裁決;

(6)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

3.

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行政案件中作出的財產保全和先予執行裁定,由審理案件的審判庭負責執行。

4.

人民法庭審結的案件,由人民法庭負責執行。其中復雜、疑難或被執行人不在本法院轄區的案件,由執行機構負責執行。

5.

執行程序中重大事項的辦理,應由三名以上執行員討論,並報經院長批准。

6.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或第二百六十條的規定對仲裁裁決是否有不予執行事由進行審查的,應組成合議庭進行。

7.

執行機構應配備必要的交通工具、通訊設備、音像設備和警械用具等,以保障及時有效地履行職責。

8.

執行人員執行公務時,應向有關人員出示工作證和執行公務證,並按規定著裝。必要時應由司法警察參加。

執行公務證由最高人民法院統一制發。

9.

上級人民法院執行機構負責本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監督、指導和協調。

二、執行管轄

10.

仲裁機構作出的國內仲裁裁決、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前款案件的級別管轄,參照各地法院受理訴訟案件的級別管轄的規定確定。

11.

在國內仲裁過程中,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經仲裁機構提交人民法院的,由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被申請保全的財產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裁定並執行;申請證據保全的,由證據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裁定並執行。

12.

在涉外仲裁過程中,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經仲裁機構提交人民法院的,由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被申請保全的財產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裁定並執行;申請證據保全的,由證據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裁定並執行。

13.

專利管理機關依法作出的處理決定和處罰決定,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財產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權受理專利糾紛案件的中級人民法院執行。

H.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規定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回院執行工作答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1998/07/08法釋(1998)15號 全文為了保證在執行程序中正確適用法律,及時有效地執行生效法律文書,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實踐經驗,現對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作如下規定。;這上面寫不下,你到以到這里看一下: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390

I.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職責分別是什麼

最高人民法院的職責 (1)審判下列案件:法律、法令規定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和它認為應當由自己審判的第一審案件;對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判決、裁定不服的上訴和抗訴案件;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2)核准死刑。殺人、強奸、搶劫、爆炸以及其他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判處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權,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時,可授權高級人民法院行使。 (3)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4)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指令下級法院再審。 (5)對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在適用類推上,有核准權。 最高人民檢察院的主要職責 (一)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接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 (二)依法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三)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確定檢察工作方針,部署檢察工作任務。 (四)依法對貪污案、賄賂案、侵犯公民民主權利案、瀆職案以及認為需要自己依法直接受理的其他刑事案件進行偵查。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偵查工作。 (五)對重大刑事犯罪案件依法審查批捕、提起公訴。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對刑事犯罪案件的審查批捕、起訴工作。 (六)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開展民事、經濟審判和行政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工作。 (七)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確有錯誤的判決和裁定,依法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抗訴。 (八)對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在行使檢察權作出的決定進行審查,糾正錯誤決定。 (九)受理公民控告、申訴和檢舉。 (十)受理對貪污、賄賂等犯罪的舉報,並領導全國檢察機關的舉報工作。 (十一)提出全國檢察機關體制改革規劃的意見,經主管部門批准後,組織實施;規劃和指導全國檢察機關的檢察技術工作和物證檢驗、鑒定、審核工作。 (十二)對於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司法解釋。 (十三)制定有關檢察工作的條例、細則和規定。 (十四)負責檢察機關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隊伍建設。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依法管理檢察官的工作。制定書記員管理辦法。 (十五)協同地方黨委管理和考核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副檢察長,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或不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任免專門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撤換下級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副檢察長和檢察委員會委員。 (十六)協同主管部門管理人民檢察院的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 (十七)組織指導檢察系統幹部教育培訓工作,規劃和指導檢察系統的培訓基地及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 (十八)規劃和指導全國檢察機關的計劃財務裝備工作。 (十九)組織檢察機關對外交流,開展有關國際司法協助;審批與港、澳、台地區間的個案協查工作。 (二十)管理機關幹部和直屬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審批院直屬事業單位的工作計劃和發展規劃。 (二十一)負責其他應當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承辦的事項。

熱點內容
法院調取證據通知書 發布:2025-09-18 14:03:45 瀏覽:468
勞動法停職待崗 發布:2025-09-18 14:02:03 瀏覽:661
法院計財處 發布:2025-09-18 13:59:58 瀏覽:539
哲理法學院 發布:2025-09-18 13:41:06 瀏覽:980
下列關於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的內容正確的是 發布:2025-09-18 13:40:43 瀏覽:653
佛山市三水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8 13:36:56 瀏覽:687
勞動法第20條第2款規定 發布:2025-09-18 13:29:14 瀏覽:942
民法典中物權編 發布:2025-09-18 13:27:21 瀏覽:980
倫理道德的事 發布:2025-09-18 13:24:27 瀏覽:645
法治內容手抄報 發布:2025-09-18 13:19:11 瀏覽: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