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無權處分司法解釋

無權處分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2-08 04:03:58

A. 關於無權處分的法律行為的效力

無權處分都是效力待定,是你理解上出了問題
買賣合同解釋的第三條 針對的是這內樣的情況:
比如某人容打算收購一套房產,於是你知道了,你先跟這個人簽了合同,說我這房子賣給你,然後你事後才偷偷跑去找房主把房子買過來,然後某人覺得房價下跌了不但算買了,跑去法院說當初我買這個房子締約的時候,你根本沒有所有權,是無權處分,所以合同無效。
這時候,法院會說締約時是否有所有權,不影響該合同的效力。
這與合同法五十一條是不同情況,所以解釋才特別強調締約時,即原來沒有處分權,後來又有了,不影響合同效力。
其實你簡單分析下,如果不是事後取得處分權,何必針對買賣合同專門重復合同法的規定?就因為在交易習慣中,很多人是空手套白狼,先簽合同後進貨,所有很多時候為了保護交易安全,才做出這個特別規定。
例如繼承中的期待權,兒子在老爸死前就跟人約定賣掉部分遺產,老爸死後兒子確實拿到了這個遺產,那合同是否要繼續履行呢?

B. 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有效還是無效

答案肯定是復A了
依據最高製法對於合同法的司法解釋第三條: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因此,乙和丙之間的買賣合同有效。當然,合同有效並不代表乙就有權處分房產,也不代表乙就可以主張房屋過戶,而事實上,乙是無權處分房屋的,如果房屋無法買賣和過戶,乙就需要承擔違約責任,給丙造成的損失由乙承擔
但無法履約和合同是否有效並不等同,乙可以和丙簽訂買賣合同,合同當然是有效的,但是乙事實上無法履約,承擔違約責任

C. 關於民法無權處分的問題

一、丙丁之間簽訂的是租賃合同,所有權並未轉移,無所謂善意取得。此時所內有權仍屬於甲,因為容丙不能主張善意取得!
二、若改為「出售」,則丁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為:轉讓人無處分權,基於有償法律行為而受讓,受讓人受讓財產時為善意,轉讓財產已完成交付或者登記。

D. 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所訂立的合同是否有

無權處分人處分他人財產的合同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但問題的關鍵是:無處分權人出賣他人財產,如果未獲權利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人未取得處分權,該買賣合同的效力應當如何認定?成為審判實務的疑難問題!

首先,先說說什麼是無權處分。典型的無權處分少有爭議,例如:出賣他人之物、出租他人之物、抵押他人之物。然而,爭議較多的是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而處分財產的,是否屬於無權處分,因為出賣人為共有人之一。物權法第九十七條: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據此,關於擅自處分共有財產是否構成無權處分,應分兩種情況:在共同共有的情況下,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財產的皆為無權處分;在按份共有的情況下,未經佔2/3以上份額共有人同意的,也屬於無權處分。

為什麼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合同是有效的

在本解釋出台以前,比較流行的解釋是此種情況屬於效力待定,也就是說權利人追認該合同有效,沒有追認或者沒有取得處分權,該合同無效。

該說法的錯誤之處在於混淆了法律上的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負擔行為是指發生債法上給付義務的法律行為,表現為合同行為;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使權力發生變更的行為,分為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合同法第51條中的「處分」應當是處分行為,不包括負擔行為,而出賣他人之物屬於負擔行為,該合同的效力,不以處分人對標的物享有處分權為要件,合同應當是有效的。進一步說就是效力待定的解釋,混淆了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和結果行為之間的關系,處分人無權處分只應對標的物的物權能否發生變動產生影響,不能決定合同是否有效。

E. 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無效處分對第三人的效力

無效合同,沒有法律效力,應當各自返還對方的財產。

F. 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效力如何 謝謝 ~

一般情況下,對財產的處分權是屬於所有人的,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是回無效的民事行為,答並且很可能構成對他人財產的侵害,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在特殊情況下的無權處分行為,法律出於鼓勵交易的考慮,規定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種處分行為所訂合同有效。

G. 無權處分,效力待定是怎麼得來的

一般源情況下,對財產的處分權是屬於所有人的,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是無效的民事行為,並且很可能構成對他人財產的侵害,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在特殊情況下的無權處分行為,法律出於鼓勵交易的考慮,規定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種處分行為所訂合同有效。

H. 無權處分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物權法一物二賣要區分兩種情形:(1)所有權人(含依法享有處分權人)將物讓與受讓人甲,回在轉移答所有權之前再讓與受讓人乙,兩次轉讓都屬於有權處分。(2)所有權人(含依法享有處分權人)將物讓與受讓人甲,在轉移所有權之後再讓與受讓人乙,後一次轉讓屬於無權處分。不過,這已經不是通常討論的「一物二賣」了。

I. 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第51條如此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內或者無處容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合同法》立法起草者之一梁慧星先生解釋說,「依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出賣他人之物,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事後取得處分權的,

合同有效;反之,權利人不追認並且處分人事後也未取得處分權的,合同無效。這里說的無效,不是處分行為無效,而是無權處分的合同無效,即買賣合同無效。不能解釋為買賣合同有效,僅處分行為無效。」

總的來說,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待定。無權處分人處分了他人財產,如果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就轉化為有效合同;如果權利人拒絕追認或無處分權人一直未取得處分權,那該合同就是無效的。


(9)無權處分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競賽試題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9-18 12:09:38 瀏覽:434
河南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9-18 12:08:04 瀏覽:241
刑法九受賄起刑點 發布:2025-09-18 12:08:03 瀏覽:549
熱點事件的行政法分析 發布:2025-09-18 12:07:23 瀏覽:32
法律援助案件有多少勝率 發布:2025-09-18 12:03:54 瀏覽:677
民事訴訟法表格 發布:2025-09-18 12:03:51 瀏覽:895
擔保法與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343
法律顧問和法律咨詢制度的通知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926
磐安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8 11:31:53 瀏覽:555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txt下載郭捷 發布:2025-09-18 11:06:46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