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心理學論文

司法心理學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2-08 04:04:14

① 求法學與心理學關系的論文

有郵箱的話最好發給你.....

第一個:
法學學位論文:法學學位論文的寫作技巧與寫作風格探討
摘要:創新特徵是法學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一篇優秀的論文必須中心思想明確,論點新、論據新以及論點與論據的有機結合.要求體裁適當,布局合理,文體勻稱,具有自已的獨特風格。寫作過程符合操作規程,認真選題,搜集資料,調查研究,草擬寫作提綱,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動手寫作,一氣呵成,並在定稿前反復修改.
關鍵詞:創新特徵中心思想獨特風格、
法學學位論文包括學士、碩士和博士論文,反映不同的學術水平,但其寫作技巧與寫作風格沒有多大區別。當然,談到法學學位論文的寫作技巧與寫作風格,必須以掌握基本的法學理論和基本知識點為前提。本文僅從方法論的角度論述寫作技巧與寫作風格,側重點則為碩士學位論文的寫作方法,供寫作學位論文的學者參考。
一、法學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創新特徵是法學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折謂創新特徵,也就是指論文的創造性。如果沒有創新特徵,也就不成其為論文,而僅僅是一篇文章。
(一)論點新 所謂論點新是指立意新,有新觀點和新思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非一般的普法宣傳作品。法學學位論文的創造性好比工程師創造的新發明,它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或實用價值,具有新思路和新思想,這一點也正是論文與文章的主要區別所在。①文章不要求有新觀點,它只要求就某一觀點或某一基本問題寫清楚,並且觀點明確,層次清楚,文筆流暢,把要說的問題說清楚,就是一篇好文章了。
法學學位論文必須要有論點,論點是論文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越深刻,論文越有價值。中心思想不明確,或含糊不清,模稜兩可,這篇論文就沒有多少價值。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如果沒有主題思想,或者主題思想模糊,那麼盡管場面很華麗,但看後即忘,意義不大;一個小短劇,一個小品,一篇短篇小說,如果主題思想深刻,也會給觀眾(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年魯迅先生寫過許多雜文,大多數篇幅不大,但主題思想明確,獨具風格,幾乎篇篇成為舉世名作。 法學學位的論點也不一定是題目,有些論文的題目本身就十分明顯地體現中心思想,但有不少論文的題目則與中心思想無關。例如您要寫一篇關於「安樂死」的論文,論文的題目是「論安樂死」,而其中心思想可以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如果你要寫一篇論述法治與儒學的關系,既可以認為我國法治應該儒學化,也可以認為儒學思想有害於我國法治進程,等等。由此可見,法學學位論文不是對現行法律制度的單純解釋,它是作者的新思想、新觀點的系統表述。
中心思想是作者的世界觀、思想情感與論文所反映和解決的問題的結合,它是任何一篇法學學位論文的統帥和靈魂,它像一根紅線,貫串於整篇論文之始終。如果法學學位論文沒有中心思想,或中心思想模糊,等於軍隊沒有統帥,人沒有靈魂一樣,就會作者簡介:陳志剛,蘭州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顯得毫無生氣。②
確立中心思想過程,也就是立意過程。中心思想不僅與題目不同,也於主題有別。同樣的主題,可以有不同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要明確集中,要環繞中心思想來論述,要學會小題大做,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切忌大題小做。所謂論文,即論述之文也。《文心雕龍》:論者綸也,綸者條理也。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彌綸即鋪開,綸者布也。@ (二)論據新 論點必須以論據加以有說服力的說明,這就是論證,也就是以論據加以證明。所以一篇好的論文,除了中心思想明確,論點具有新意外,論據必須充分,才能使之言之有理,具有說服力。論據通常包括下列幾項: 1.數據。數據有絕對數和相對數,不僅要准確,而且要使用適當。有的地方適宜使用「絕對數」,有的地方適用「相對數」,有些場合需要兩者兼用。需要以「艷對數」說明之處,一定要用「絕對數」,不應迴避。有必要兩者兼用說明之處,則不應只以「相對數」表明。
2.典型事例。典型事例也是常用的論據之一,但要主意與論點有機的結合,並且要註明出處。
3.名家經典引語。名家經典引語也是法學學位論文中常見的表現手法,除了註明出處外,特別要注意不要過多引用,否則全篇論文就成了別人的了。
4.適用比較法方法。比較法的方法是法學這門學科特有的技巧,也是法學學位論文不可缺少的內容,以求論文形成立體的論述,淡化平面感覺。在與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普通法法系)的國家比較時,還要注意,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淵源主要是成文法,通常引用法律條文作對比。但與英美法系的國家的法律制度比較,則應主要引用判例,因為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主要是判例。
論據充分才有可能使論文豐滿而有說服力,否則有可能形成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廢品。充分的論據,以廣闊的題材為前題,也就是作者為了寫論文要佔有廣泛的材料。我們說論文的主題思想是靈魂,那麼,題材就是論文的血和肉。沒有題材,就沒有說服力。題材能否作為論據,要經過作者的「精煉」,典型材料以精為貴,切忌材料堆砌。《文心雕龍》:「舉證於中,則酌事以取類」。
(三)論據與論點的有機結合
這是指論據要圍繞論點展開和設置,為了說明論點而層層扣緊。否則,有可能下筆萬言,離題千里。論據和論點的有機結合,具體表現為觀點和材料的統一。法學學位論文是通過概念、判235Legal System And Society斷、推理的方法,闡明作者對某一事物的基本看法,運用抽象思維實施議論並表明自己的觀點,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其中論點是論文的靈魂,這個靈魂的形成,決不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論點的形成過程,是作者掌握了法學的基本理論,了解社會現實中存的問題,經過艱苦的思維過程,經過演繹和歸納,從中構思出新意。它是對某一問題有了深刻的研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形成的一種新思想。
這種新思想形成過程,是論據和論點有機結合過程,也是分析過程。「論如析薪,貴能破理」。「凡欲明意,必舉事證;一證未足,再舉而成」。法學學位論文與文學作品不同,他要通過論據和論點的有機結合,而且要講究道理雖深,但淺顯易懂。不能像小說那樣,言己盡而意無窮。
二、法學學位論文的形式結構
論文的形式結構有多種多樣,沒有統一的格式。如果加以簡單歸納,大致可分為基本結構、整體結構、體式結構等幾種。當然這種歸類僅僅是為了學習,並不十分卻當。。 所謂荃本結構,是指法學學位論文通常使用的「三段論」,即寫清楚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也是每一篇法學學位論文必備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人寫論文約定俗成的慣例。「是什麼」通常指的就是荃本概念,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楚。如果基本概念不清楚,這篇論文肯定失敗。盡管英美法系的學家者們常常以此譏為「概念法學」。但對中國人來說,一篇優秀論文,概念清楚是其基本要求。「是什麼」以後就要展開論述,寫清楚「為什麼」,對論題進們全面的系統的有序的論述。最後一定要提出解決辦法,這就是「怎麼辦」的具體內容。
所謂整體結構,是指全篇論文從整體安排達到「鳳頭、豬肚、豹尾」的要求。開頭要開門見山,語言簡潔而又引人入勝,有的甚至直接點明中心思想,切忌在開頭部分渲染不涉及主題的詞語。中間部分的內容要豐滿,不惜筆墨。最後的結尾要簡明有力,切忌冗長。
所謂體式結構是指體裁適當,布局合理,文體勻稱。法學學位論文具體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具體結構,有如下多種形式:
(一)並列式結構
並列式結構也就是橫向結構。全文層次主要以橫向形式展開,論述的幾個問題之間屬於並列關系。例如論述當代社會主義中國法的法典法特點,不妨一、二、三、四等依次排列敘述,各層次之間無隸屬關系,形成並列式結構體例。 (二)遞進式結構
遞進式結構也就是縱式結構,即論文層次主要以縱向深入的形式展開,步步深入,逐層論述。三段論也可以從某一角度歸入遞進式結構。
(三)混合式結構
混合式結構是指並列式和遞進式結構的混合,這是法學學位論文最常見最通用的主要結構形式。要想把論文寫得有一定深度,學者們普遍認為並列式結構呈橫向趨勢,顯得平鋪直敘,結構呆板。而遞進式結構呈現縱向的三段論形式,也覺單調。所以大多數法學學位論文的作者選用混合式結構。
綜上所述,可見所謂法學學位論文的形式結構,實際也就是謀篇布局。謀篇布局說到底無一定格式,它主要取決於論文內容和個人的寫作風格,以及各民族各類群體的習俗。不過中華民族的傳統,與西方人的寫作習慣不一樣,歷來注重形式結構,尤其是法學學位論文,特別講究體例和形式。此外,按照中國人的寫作習慣,還講究大小段落和層次基本勻稱,以求美觀,切忌頭重腳輕,或頭輕腳重。
三、法學學位論文的寫作步驟 法學學位論文的寫作大致包括選題、搜集資料、草擬寫作提綱、動手寫作、修改和定稿等六個步驟。
(一)選題 法學學位論文的創作過程是作者構思的形成和表達過程,所以頭一個步驟是選題。好的選題,成功的一半。選題要從實際出發,並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和外部環境,綜合考慮。
首先是選法學領域存在的急需要解決的難題,包括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或熱門活題,而且它又是個人感興趣,或平時有所關注的問題,這可以說是第一要素。其次要選小題,也就是小題大做,或小題小做。切忌大題小做,大題小做一定失敗。當然法學學位論文也有大題大做的,尤其是專題研究,或是博士學位論文之類的選題,也可以或有必要大題大做。不過這類論文,也不排除小題大做。但對碩士學位論文來說,以小題小做或小題大做為宜。題目選得很大,而內容不多,就成了空洞無物的空話了,因為一篇論文不可能寫成宏篇巨作。
(二)搜集資料
論題選好以後,就可開始搜集資料。搜集資料包括收集書面資料,調查訪問等,查找閱讀有關他人的論文、著作和案例等獲得第一手資料,也就是環繞論文選題及其中心思想佔有資料。在此過程中還要經常對資料加以歸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1世紀信息化時代,從電腦中獲取資料息,又快捷又方便,不費多少精力,就可以得到很多信息,這當然是現代社會的一種進步,也是必要的途徑。但是如果要創作一篇高水平的具有創新的法學學位論文,從電腦中獲取信息資料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因為綜合即創造的理念,它的重點是「創造」,它就必須來源於社會實踐,來源於作者艱苦的思維過程。如果一味依賴於電腦資料,那就很難有真正的獷創造」了。
(三)草擬寫作提綱
第三步是草擬寫作提綱,這是撰寫法學學位論文不可缺少的一環,而且是重要的一環。草擬寫作提綱過程實際也是對收集來的材料進一步消化,進一步構思過程,以求不斷深化自己的觀點。
(四)動手寫作
第四步是動手寫作,一定要根據寫作提綱沉下心來,重新構思,做到胸有成竹,然後集中精力,一氣呵成。切忌邊寫邊翻資料,邊翻資料邊動筆。如果是這樣寫出來的論文,一定是拖泥帶水,就會使論文感到缺少了某種「神韻」。邊寫邊翻資料的不良寫作習慣,主要是由於沒有寫作提綱或寫作提綱過於粗糙造成的。沒有寫作大綱邊寫邊翻資料的寫作方法,就很難寫成一篇優秀的論文。
(五)修改
第五步是修改,論文一氣呵成後屬於初稿,一定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定稿。魯迅說過,好文章是修改得來的。修改過程也就是精煉過程,修辭過程,簡潔過程,不斷提高過
校院(系)兩級學生幹部所處的環境不相同,面臨的對象也不同。院(系)學生幹部組織活動往往只是面向本院系,直接與學生接觸,對外交流多限於院系之間,同時也對校級學生組織負責,而校級學生幹部組織的活動多是面向全校學生的,對外交流以校際交流為主.所以在學生幹部培養時應該注意區別校院(系)不同級別學生幹部的活動開展方式和行為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
(二)高校在學生幹部培養中需注意性別平街
近年來,女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仍然存在。因此,高校在選拔學生幹部時,不僅要注意男女數量的平衡,更應該特別加強對女性學生幹部的培養,從而提高她們今後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就是說,一方面高校應該一視同仁的為女學生幹部創造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同時也應該照顧到女學生幹部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培養女性大學生的能力,使她們在某些方面更加突出,以利於其在將來的就業競爭中勝出.
(三)高校在學生幹部培養中需注意城鄉籍大學生的異同
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農村生源的大學生在城市校園生活中諸多方面都處於劣勢。他們在經濟基礎、知識積累、才藝訓練和現代文化素養等方面都無法與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相提並論。由此導致了校園生活的一系列矛盾和不和諧因素,不利於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個體發展。在高校學生幹部隊伍中同時存在著城市籍和農村籍學生,城市籍學生幹部往往更加多才多藝,表現更加活潑,更加有創造性,在這時一些農村籍學生幹部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這不利於高校學生幹部隊伍的團結和穩定。所以高校在學生千部培養時應該注意到城鄉籍學生幹部的差異,有所側重的培養這些學生千部。
(四)高校在學生幹部培養中需注意以市場為導向,以利於學生幹部今後就業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迅猛增長,2009年畢業生達600多萬,但同時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並沒有相應增加,再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世界市場的影響,大學生就業更是雪上加霜,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連續數年成為「兩會」關注的焦點。前文已經提到了大學生選擇擔任學生幹部從事學生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想增加就業祛碼,使自己在就業時更加有優勢。因此,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就要求高校學生幹部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使學生幹部在畢業後能夠更加適合企業、公司的要求。
(五)高校在學生幹部培養中需注意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大學教育多是一種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不同於中學純知識性的教育,所以大學時期學生發展的狀況往往對他們踏入社會後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大學生群體所表現出的知識性和技術性的特點,決定了大學生群體在社會中的中樞地位,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是影響了其對社會發展影響的利與弊,大與小。所以,在學生幹部培養時,一定要注重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李興才.高校學生幹部的作用及其培養.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2).
2程為民,丁潔.論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幹部的角色扮演.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3截梅紅.試論高校學生千部工作的育人功能.江蘇高教.2004(2) (4)
4呂鵬,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學生幹部群體及學生幹部制度.當代青年研究.2001(4).
5餘小波.當前我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機會探析—對某所高校2000級學生的實證研究.現代大學教育2002(2).
6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劉妞.關於城鄉大學生差異性的思考與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09(2).
8王建輝.建立激勵機制優化學生幹部隊伍.河南社會科學.2006(6).
9胡志華.淺析大學生幹部隊伍建設.中國成人教育.2007(20

② 誰能找到關於犯罪心理學的論文!!!

關 鍵 詞]:未成年人犯罪特點、原因 心理分析 社會分析 青少年犯罪預防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現狀和特點
1、從近幾年情況來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團伙犯罪。主要是團伙盜竊、搶劫等案件,團伙內成員分工明確,有的已經形成比較穩定的集團,基於共同的故意,共同實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團伙盜竊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風,有的實施作案,有的負責聯系銷贓,所得贓物銷售後,得到的贓款共用。 [1] 由於未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體力、智力、膽量和經驗,單獨作案往往難以成功,結成團伙可以互相壯膽,減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於得逞。當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團伙擁有嚴密的組織系統、作案紀律和防偵破措施,已經形成黑社會組織的雛形。
2、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轉化。主要表現在實施故意傷害、搶劫、強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極其殘忍。並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斷向著嚴重化達到方向發展。根據公安部相關統計數字,2004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類型比例如下:搶劫佔46.3%;搶奪佔23%;盜竊佔6.6%;強奸佔4.8%。[2]
3、犯罪年齡低齡化。由於發育年齡提前和頻繁接受不良文化影響等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比20世紀70年代提前了2至3歲。近年來,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殺人、強奸、搶劫等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日益增多。[3]
二、關於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
任何現象的產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條件。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約和決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復雜。因此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運用多種學科作為工具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觀因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諸因素都處於「變化活躍期」也可以說是「熱變化」狀態,加上其生活經歷也比較簡單,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情景」都很難有正確的把握,這樣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導致出現「沖動」或者是「頹廢」兩種極端心態。具體表現為:
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
(1)精力過剩與調節能力低的矛盾
未成年人生理機能迅速發育,使他們的活動量增大,日常學習生活之餘仍有大量過剩的精力和體力,但是由於他們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對緩慢,缺乏足夠的調節和控制過剩精力的能力。
(2)興奮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
由於未成年人腺體的發育,內分泌非常旺盛,大腦常常處於興奮的狀態,導致他們的情緒興奮性高容易沖動,但是由於他們的大腦皮質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現沖動性和情景性犯罪。
(3)性機能發育成熟和道德觀念缺乏的矛盾
未成年時期,性機能逐漸發育成熟,從而產生強烈的性意識,有接觸異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慾望和沖動。然而,他們又缺乏組建家庭和負擔家庭的法律道德責任和經濟能力,從而產生了生物性和社會性的矛盾。
2.未成年人個性心理結構內部的矛盾
(1)孤獨感和強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
現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齡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飛猛進,尤其是性器官的發育成熟,使他們的性意識、性沖動,性體驗等接踵而至,這給他們帶來了種種困惑或疑慮,產生各種神秘不安的復雜心理。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成人感逐漸增強,對於內心的困惑和疑慮不願輕易向他們吐露,於是表現出明顯的心理閉鎖。
(2)好奇心強和辨別是非能力低的矛盾
未成年人對一切感到新奇,對自己不了解的現象,不理解的問題都表現出十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但由於他們社會經驗不足,認識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對許多社會現象和科學的准則還沒有自己定型的見解和觀點,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覺不自覺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響。
(3)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隨著成人感的產生和增強,未成年人對自己估計過高強烈要求獨立自主,想從心理上改變過去依賴成年人和受人監護的狀態,即取得與成年人相同的地位,離開父母的管束,完全獨立。這種在心理上想獨立,而實際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賴父母的矛盾可能激發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沖突,加大代溝的裂痕。
(4)強烈的情緒沖動和理智控制較弱的矛盾
未成年時期,情緒的興奮性高,情緒的波動性大,具有極大的沖動性,既表現為熱情活潑,又易急躁,激動,好感情用事。
(5)自我意識的矛盾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已經形成的心理特點和正在發生進行的全部心理活動的認識,以及自己與外界事物相互聯系的認識。未成年人由於獨立性意向的發展,開始將對外界及外界事物與自己的關系的關注轉變為對自己心理活動的關注。
①過低的自我評價。處於這種意識狀態的未成年人,在把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進行比較時,對理想的自我期望較高,又無法達到,對現實的自我不滿意,又無法改進。由於這類未成年人往往降低人的社會需求水平,對自我過分懷疑,壓抑自我的積極性,並可能引發嚴重的挫折感和內心沖突。他們的心理體驗常伴隨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喪失和情緒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鬱等現象,尤其是面對新的環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時,常常會產生過激行為,釀成悲劇。
②過高的自我評價。這是一種與過低的自我評價相對立的自我意識狀態。在這種自我概念的支配下,個體往往擴大現實的自我,形成錯誤的不切實際的理想的自我,並認為理想的自我可以輕易實現。這種類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樂觀,以我為中心、自以為是,不易被周圍環境和他人所接受與認可,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和不滿。因此極易遭受失敗和內心沖突,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導致苦悶、自卑、自我放棄。有時會引發過激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二)客觀因素
1、社會原因。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結構正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給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少年的社會化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一是人、財、物的大量流動造成大范圍的社會供求失衡。隨著改革開放層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勞動力盲目無序的流動,造成了大范圍的失業和失范現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計困境,也就容易滋長各種違法犯罪。二是社會文化的污濁和媒介的誤導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於受不良影視和網路文化的影響,長期浸淫於這種不良文化氛圍中,青少年就會過多攝入其中傳遞的錯誤信息,引起社會化的偏向,使他們的行為失去准則,從而導致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發生。三是社會控制體系的虛弱加重加快社會環境的惡化。社會控制體系的虛弱導致了社會自力約束和自發發展現象的蔓延,助長了青少年大膽涉足一些對他們不宜的領域,一些青少年因此邁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2、學校原因。學校也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起到彌補和矯正的作用,幫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是,學校教育還存在某些不盡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誤,不利於未成年人的社會化,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1)忽視思想品德教育
由於在教育觀念上片面強調智育的重要性,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有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簡單、陳舊或是流於形式,而且內容空洞、脫離實際,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師隊伍中,確實有一些素質差,職業道德低下的人。一種是課堂上可以講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離開課堂卻完全是另一個樣子。這樣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權威性,甚至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這樣就很容易使成長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化,而對不良文化產生認同,最後墮落為未成年人犯罪團伙。再一類是在一些學校中,成績好的是好學生,成績差的就是壞學生,並以此為依據,人為的把學生分成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使得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挫傷,失去了進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學生的厭學、輟學,流失到社會上形成不良群體,無所事事,在壞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墮落為犯罪團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學校法制教育落後,效果不佳,造成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也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課老師基本上是非法律專業畢業生,而且多數由政治老師兼任,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解釋法律知識准確程度不高的問題,上課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死記硬背。
(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滯後
目前,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學校期間度過的,未成年人進入青春期後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開始對性有所感知,性意識處於從萌芽到日漸明確和成熟的階段,他們對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於獲得正確性知識和性教育的渠道不暢通,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指導,使得他們在性知識上表現為愚昧無知,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網站及淫穢音像製品等。
3、家庭原因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經歷的第一個場所,是他們社會化過程的起點。在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中,家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發性的影響。
(1)家庭結構有缺陷
家庭的殘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劑」。在這種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責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務勞動的壓力、時間、精力等的限制,疏於管理和教育,極易導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誤入歧途。另外,由於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際關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點和反叛心理。
(2)家庭教養方式不當
家庭的教養方式直接關繫到教育的成敗。一些家長沒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徵和成長規律,造成教養方式不當,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嬌寵、溺愛
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為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往往對子女採取的是一種百依百順、即使子女犯了錯誤也對其包庇的態度,使孩子從小養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惡勞、驕橫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為習 慣。
②簡單粗暴
與溺愛正相反,有些家長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些家長發現孩子犯了錯誤後,無視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獨立的人格,對他們動輒打罵。一方面,家長的舉動給子女提供了學習模仿的榜樣,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殘忍、粗暴、好鬥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的觀念。另一方面,引發、強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緒對立、互不信任的局面。

③放任自流
父母放棄了教育子女的責任,對子女的一切行為舉止採取不加干涉的態度,放任自流。在這種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極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他們在父母的放任下過早的走向社會,由於缺乏父母的指導和監督,並且自身認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確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在社會上各種不良因素的誘導和影響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④期望過高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同時也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盡最大的努力也難以達到,這時孩子就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焦慮不安,產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
⑤缺乏情感溝通
有的父母整天忙於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對子女的物質需求的滿足,而忽視了與子女的主動溝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閉鎖性,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溝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時指點,內心的慾望和需求得不到滿足,現實的心理無以宣洩,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問題積重難返,進而形成抑鬱、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責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由於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實施暴力犯罪。
(3)父母行為不良
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未成年人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父母不良行為,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並使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行事,在其心靈中孕育下違法犯罪的種子。
(4)家庭氣氛不和睦
「家庭氣氛可以成為未成年人違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沖突的家庭氣氛,與違法行為率關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違法行為者明顯增多。」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經常充斥著吵罵、指責、揭短、廝打,彌漫著一種沖突或不和諧的氣氛,會給子女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長此下去會造成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礙。有些子女為逃避這種不和睦的家庭氣氛,極易離家出走,流落街頭,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5)家庭過於貧困
由於父母的工作壓力較大或者父母雙方都下崗,家庭條件過於貧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齡人中產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和敵視社會的心理,為了滿足自己從家庭中無法得到的物質慾望,往往鋌而走險。
三、 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對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預防、教育為主、懲戒為輔。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一)提高家庭素質,營造良好的家庭的氛圍。
作為家庭環境的營造者的父母,要認真對待,引起重視,時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並不斷學習,提高素質。做好孩子生活的榜樣,讓孩子從小就形成良好的習慣。對一個家庭來說,從小就培養了孩子良好的習慣,他的家庭教育就算是成功的。否則,孩子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等他長大了才發現,就晚了,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說的就是這個理。當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主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學會尊重人,對人有禮貌,而這點卻恰恰讓我們許多父母給勿視了。試想,一個從來不懂得禮貌,又不會尊重別人的人,在生活中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嗎?其次就是我們的父母也要不斷地學習,不要盲目營造「家庭民主」,要注意如何去愛孩子,要理解什麼是對孩子真正的愛,特別是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多給孩子鼓勵。不放任,也不死板,既要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的溫愛,又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威嚴。這才是真正和諧、文明的家庭。
(二)學校教育,刻不容緩。
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性知識教育,已是刻不容緩。改變我國現代基礎教育中的弊端,讓素質教育真正走進教室,走進課堂。對處於相對無責任年齡段的青少年來說極為重要。在學校增設一些有實質性內容的心理輔導課或心理咨詢,幫助青少年學生解答各種因生理成熟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指導青少年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切實減輕學業負擔,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價體系和內容,客觀真實、公正公平評價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加強學校制度建設,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強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讓校園、教師、學生共同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態環境。
(三)完善法制體系,構築社會防線。
我國現有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這些專門的法律法規,在一定層面上不僅填補了因國外的《少年法》、《少年法庭法》所帶來的法制空白,也為我們全社會都應該履行關注青少年成長的義務提供了法律依據,為青少年的成長應該有一個健康的氛圍提供了法律保障。現實需要全社會的人都要有一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愛心,需要全社會支持「希望工程」,把那些失學、輟學、生活無著落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長期關心、愛護;要加強社會教育,積極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發揮綜治辦、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的作用,採取多種形式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心理道德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和科學知識教育;要舉辦青少年父母的法制學習班強化法制觀念;對刑滿釋放、解除勞教的違法犯罪青少年,不要歧視,要做好幫教和安置工作,減少重新犯罪。

③ 犯罪心理學論文範文 犯罪心理學論文範文

以前的研究人員在探究過殺人犯的思想後大多認為其暴行系源自於童年時代的某種創傷,就像一個小時候遭到性凌虐的男孩長大後結果可能會強暴婦女。然而,根據警方鮮為人知的罪案調查顯示,並非每個殺人犯或強暴犯在童年時代都曾受過創痛,經過與這些犯人的無數次對話中不難發現,其關鍵不在於兒時創痛,而在於其歷久不衰的侵略性的白日夢。

在正常人的生活中白日夢只不過是偶爾為之,正如一個正常的男人或許會幻想和某位美艷動人的女明星發生關系,意欲在肉體上擁有一位性感女神絕非是一個罪惡的想法,只表示他在心理上有這種欲求罷了,對於大多數的男人而言白日夢總歸只是白日夢,畢竟它總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他的實際生活並未受其影響。

然而,不正常的幻想就不同了。不正常的人打從童年時代便未對自己的行為產生過真正的限制,總相信可以實現幻想中的一切事情,一旦他覺得那位性感女神理應是屬於自己的禁臠,往往會驅使他真的找上她,然後在與她發生關系時狠狠地劃上她幾刀,沒有人能夠阻止得了他。

一位連續殺人犯就曾這樣說過:「在我真正展開殺戮前就知道自己將來一定會走上這條不歸路。只怪我的幻想太強烈了,跟在我的身邊時間既久且又沒辦法來消除它。當我真正的殺人後這種幻想仍是緊纏著我不放,而且其內容也愈來愈怪異,簡直不知何時終了,到現在我還對那些最糟的想法感到驚悚不已。」大部分的殺人犯都被這種變態的、殘忍的幻想所蠱惑,作過多少次這種幻想了,而且大都自童年或青春期便有了這些幻想了,及至年長這種幻想纏身讓其簡直無法控制自己的所作所為,長此以往的話就只有繼續作暴力與性方面的幻想了,因為只有這些才是他真正所能掌控的,也只有在幻想中他才能駕馭住自己的世界。

從表面上看,許多行兇前的壓力似乎是謀殺行動的催化劑,然而這些壓力都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皆有可能遇到的,就像丟掉飯碗、感情破裂或者錢囊羞澀等等,正常人皆會克服這些問題並進而發展出有益及正常的面對方式,然而那些殺人犯卻無法處理這些問題,這也正是為什麼精神醫療機構會人滿為患的根源。

那些不正常的人在面對人生挫折之際常常會往象牙塔里鑽,把一切過錯推往其他人身上,而白日夢即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靈丹妙葯。而且,他的困擾還會愈來愈多,譬如說失去女友後他會無心於工作,最後甚至會被解僱,在沒有收入與感情慰藉下他又會遭遇其它更多的問題,以前尚能應付的壓力如今已似泰山壓頂之勢襲來,所幻想的世界愈來愈占據他的頭腦,他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只有殺人讓他感覺到自己還活著,才不至於使自己精神錯亂,於是白日夢結束後代之而起的便是真正的殺戮,而他們所犯的那些暴行則恰恰是他們小時候所玩游戲的翻版,正如一個小時候把姊妹的芭比娃娃頭給扭斷的人長大後也會把被害人的頭顱給砍下來,這確有其事,絕非危言聳聽。類似的,有位小時候經常與鄰居小孩在田野上玩,不過只有他拿了把手斧與玩伴們打鬧,任誰也想不到的是待其長大後謀殺別人的工具恰是那把手斧。

那些不正常的人一旦犯案便再也難以回頭了,在犯案過程中他會驚慌會戰栗也深深悔悟著,除了喜歡這種悔悟的經驗外也真的期望自己被抓到並接受懲罰,然而事隔多日卻安然無事,這種情形又會讓他故態復萌,說服自己再干一次,同時那第一樁兇殺案也會被他編織在自己的夢幻中,成了日後再犯的借鑒,譬如說在斃死對方之前多玩弄一會兒的話情形會怎樣?是否要肢解屍體,好讓警方辨不出被害人的身份?如果在奸辱這個女孩之前她先喊叫或做出什麼事的話又該如何?是否得把她的項鏈先取下,這樣以後就可以拿來把玩並滿足自己的性幻想了?如果在另外一個城市而不是在自家附近找尋下手目標的話結果會怎樣?下次用迷葯是否比用刀好?這些白日夢皆成為日後犯案的參考。

那些不正常的人在第一件刑案發生後會由於風聲鶴唳使得他再度下手的難度提高不少,同時這也會使他在第二次作案時會比第一次更兇殘,更暴戾,當然他也因此而走上了連續殺手的絕路!

④ 麻永東事件,犯罪心理學論文

明天交?寫完了沒

⑤ 犯罪心理學論文怎麼寫

這個其實是非常難的,我們知道這個一定要專業的人士幫助你才是可以的。

⑥ 求一篇 《犯罪心理學的心得》論文2000字 急!!!!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罪行為心理及其規律的科學。譬如,對連續殺人犯的犯罪心理的研究,即屬於犯罪心理學研究的課題之一。
以前的研究人員在探究過殺人犯的思想後大多認為其暴行系源自於童年時代的某種創傷,就像一個小時候遭到性凌虐的男孩長大後結果可能會強暴婦女。然而,根據警方鮮為人知的罪案調查顯示,並非每個殺人犯或強暴犯在童年時代都曾受過創痛,經過與這些犯人的無數次對話中不難發現,其關鍵不在於兒時創痛,而在於其歷久不衰的侵略性的白日夢。
在正常人的生活中白日夢只不過是偶爾為之,正如一個正常的男人或許會幻想和某位美艷動人的女明星發生關系,意欲在肉體上擁有一位性感女神絕非是一個罪惡的想法,只表示他在心理上有這種欲求罷了,對於大多數的男人而言白日夢總歸只是白日夢,畢竟它總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他的實際生活並未受其影響。
然而,不正常的幻想就不同了。不正常的人打從童年時代便未對自己的行為產生過真正的限制,總相信可以實現幻想中的一切事情,一旦他覺得那位性感女神理應是屬於自己的禁臠,往往會驅使他真的找上她,然後在與她發生關系時狠狠地劃上她幾刀,沒有人能夠阻止得了他。
一位連續殺人犯就曾這樣說過:「在我真正展開殺戮前就知道自己將來一定會走上這條不歸路。只怪我的幻想太強烈了,跟在我的身邊時間既久且又沒辦法來消除它。當我真正的殺人後這種幻想仍是緊纏著我不放,而且其內容也愈來愈怪異,簡直不知何時終了,到現在我還對那些最糟的想法感到驚悚不已。」大部分的殺人犯都被這種變態的、殘忍的幻想所蠱惑,作過多少次這種幻想了,而且大都自童年或青春期便有了這些幻想了,及至年長這種幻想纏身讓其簡直無法控制自己的所作所為,長此以往的話就只有繼續作暴力與性方面的幻想了,因為只有這些才是他真正所能掌控的,也只有在幻想中他才能駕馭住自己的世界。
從表面上看,許多行兇前的壓力似乎是謀殺行動的催化劑,然而這些壓力都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皆有可能遇到的,就像丟掉飯碗、感情破裂或者錢囊羞澀等等,正常人皆會克服這些問題並進而發展出有益及正常的面對方式,然而那些殺人犯卻無法處理這些問題,這也正是為什麼精神醫療機構會人滿為患的根源。
那些不正常的人在面對人生挫折之際常常會往象牙塔里鑽,把一切過錯推往其他人身上,而白日夢即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靈丹妙葯。而且,他的困擾還會愈來愈多,譬如說失去女友後他會無心於工作,最後甚至會被解僱,在沒有收入與感情慰藉下他又會遭遇其它更多的問題,以前尚能應付的壓力如今已似泰山壓頂之勢襲來,所幻想的世界愈來愈占據他的頭腦,他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只有殺人讓他感覺到自己還活著,才不至於使自己精神錯亂,於是白日夢結束後代之而起的便是真正的殺戮,而他們所犯的那些暴行則恰恰是他們小時候所玩游戲的翻版,正如一個小時候把姊妹的芭比娃娃頭給扭斷的人長大後也會把被害人的頭顱給砍下來,這確有其事,絕非危言聳聽。類似的,有位小時候經常與鄰居小孩在田野上玩,不過只有他拿了把手斧與玩伴們打鬧,任誰也想不到的是待其長大後謀殺別人的工具恰是那把手斧。
那些不正常的人一旦犯案便再也難以回頭了,在犯案過程中他會驚慌會戰栗也深深悔悟著,除了喜歡這種悔悟的經驗外也真的期望自己被抓到並接受懲罰,然而事隔多日卻安然無事,這種情形又會讓他故態復萌,說服自己再干一次,同時那第一樁兇殺案也會被他編織在自己的夢幻中,成了日後再犯的借鑒,譬如說在斃死對方之前多玩弄一會兒的話情形會怎樣?是否要肢解屍體,好讓警方辨不出被害人的身份?如果在奸辱這個女孩之前她先喊叫或做出什麼事的話又該如何?是否得把她的項鏈先取下,這樣以後就可以拿來把玩並滿足自己的性幻想了?如果在另外一個城市而不是在自家附近找尋下手目標的話結果會怎樣?下次用迷葯是否比用刀好?這些白日夢皆成為日後犯案的參考。
那些不正常的人在第一件刑案發生後會由於風聲鶴唳使得他再度下手的難度提高不少,同時這也會使他在第二次作案時會比第一次更兇殘,更暴戾,當然他也因此而走上了連續殺手的絕路!

⑦ 急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犯罪學與犯罪心理學的區別》的論文

籠統地說,犯罪心理學以犯罪心理為研究對象。但關於犯罪心理學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說法,至今仍莫衷一是。狹義的犯罪心理學,是指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為的一門學科。廣義的犯罪心理學,是指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為以及犯罪對策中的心理學問題的一門學科
廣義的犯罪心理學包括狹義的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研究什麼?這實質上是犯罪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問題 根據犯罪心理學有狹義和廣義之說,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亦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為,就是說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對象。犯罪主體的心理包括其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原因和過程、犯罪心理外化為犯罪行為的機理、犯罪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犯罪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及怎樣對犯罪心理結構施加影響和加以教育改造等。簡單地說,它只研究犯罪人的個性缺陷及有關的心理學問題。
廣義的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除包括狹義的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之外,還包括犯罪對策中的心理學問題,如預防犯罪、懲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學問題;還包括有犯罪傾向(即尚未實施犯罪行為)的人的心理和刑滿釋放人員的心理;還包括被害者心理、證人心理、偵查心理、審訊心理、審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預測等等。簡單地說,廣義的犯罪心理學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為,又研究與犯罪作斗爭的對策心理學部分,即被認為是司法心理學的有關內容。
廣義的犯罪心理學研究范圍頗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加以確定:⑴把什麼人的心理和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人的心理和行為:①犯罪人,這是犯罪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②一般違法人,指實施了違反刑法,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行為和違反治安法規的行為而又為治安部門所處理的人;③刑滿釋放人員和解除勞動教養人員;④揭露與懲罰犯罪的有關人員,這主要是指公安、司法部門人員,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為了提高辦案質量;⑤監管矯治罪犯的人員和監獄的工作人員,他們的心理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罪犯犯罪心理矯治的成效。⑵研究哪些課題。犯罪心理學(廣義的)研究課題十分廣泛,主要有:犯罪心理結構、犯罪心理結構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為發生的機制、犯罪心理結構的發展變化、不同類型犯罪人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徵、犯罪對策的心理學問題(如個體犯罪的心理預防,犯罪偵查心理和審訊、審判心理以及罪犯矯治等問題)以及其它有關課題。
詳細:http://..com/question/24541444.html?fr=qrl&cid=196&index=1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競賽試題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9-18 12:09:38 瀏覽:434
河南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9-18 12:08:04 瀏覽:241
刑法九受賄起刑點 發布:2025-09-18 12:08:03 瀏覽:549
熱點事件的行政法分析 發布:2025-09-18 12:07:23 瀏覽:32
法律援助案件有多少勝率 發布:2025-09-18 12:03:54 瀏覽:677
民事訴訟法表格 發布:2025-09-18 12:03:51 瀏覽:895
擔保法與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343
法律顧問和法律咨詢制度的通知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926
磐安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8 11:31:53 瀏覽:555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txt下載郭捷 發布:2025-09-18 11:06:46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