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信力檢察
Ⅰ 保證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確保 什麼
您好,保證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完善確保依法獨立版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權檢察權的制度。
2014年10月30日,國新辦舉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重大意義等情況發布會。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在《決定》的第四部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中提出六個方面的改革要求。
一是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
二是優化司法職權配置。
三是推進嚴格司法。
四是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
五是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六是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Ⅱ 如何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提升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健全行政機關依法出庭應訴、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並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完善懲戒妨礙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拒不執行生效裁判和決定、藐視法庭權威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規定。
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
(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
完善司法體制,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完善刑罰執行制度,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跨地區案件。完善行政訴訟體制機制,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切實解決行政訴訟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突出問題。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加大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行為的懲治力度。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完善審級制度,一審重在解決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二審重在解決事實法律爭議、實現二審終審,再審重在解決依法糾錯、維護裁判權威。完善對涉及公民人身、財產權益的行政強制措施實行司法監督制度。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中發現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行使職權的行為,應該督促其糾正。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Ⅲ 如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司法公信力
司法,是維護社會來公平正義的最自後防線。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和靈魂。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的監督機關,法律監督貫穿整個司法程序,只有嚴格履行法律監督職能,才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人民群眾才能對依法治國和國家法治建設更有信心。
要緊緊圍繞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切實提升檢察機關自身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司法水平。
要公正司法,就必須發揮檢察監督職能,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加強偵查監督、訴訟監督、民行監督和監所監督職能,確保案件處理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Ⅳ 如何落實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健全行政機關依法出庭應訴、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並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完善懲戒妨礙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拒不執行生效裁判和決定、藐視法庭權威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規定。
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
(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
完善司法體制,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完善刑罰執行制度,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跨地區案件。完善行政訴訟體制機制,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切實解決行政訴訟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突出問題。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加大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行為的懲治力度。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完善審級制度,一審重在解決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二審重在解決事實法律爭議、實現二審終審,再審重在解決依法糾錯、維護裁判權威。完善對涉及公民人身、財產權益的行政強制措施實行司法監督制度。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中發現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行使職權的行為,應該督促其糾正。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明確司法機關內部各層級許可權,健全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司法機關內部人員不得違反規定干預其他人員正在辦理的案件,建立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主任檢察官、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
加強職務犯罪線索管理,健全受理、分流、查辦、信息反饋制度,明確紀檢監察和刑事司法辦案標准和程序銜接,依法嚴格查辦職務犯罪案件
Ⅳ 保證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確保什麼
您好,保證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專和檢察權的制度。
2014年10月30日,國屬新辦舉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重大意義等情況發布會。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在《決定》的第四部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中提出六個方面的改革要求。
一是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
二是優化司法職權配置。
三是推進嚴格司法。
四是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
五是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六是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Ⅵ 試論如何提高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
在整個社會的轉型時期,社會利益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矛盾多發且容易激化,社會心理也愈加脆弱,同時伴隨著監督載體的多樣化和網路信息化進程的推進,一些矛盾沖突往往會被放大,沖擊著人民群眾的心理防線,一些個案的炒作很可能會損毀整個機關的形象,削弱人民群眾的信任程度。檢察機關的公信力問題是國家公權力機關公信力的一部分,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代表和全國大法官、大檢察官座談會上指出:「政法機關的執法能力,集中體現在執法公信力上。執法公信力來源於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來源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檢察機關如何通過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提升檢察公信力,是新時期人民群眾對檢察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是新時期檢察機關在強化履行監督職能、提升檢察機關形象方面的新目標、新任務。 一、公信力是檢察機關的必然品質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所謂公信力,是指使公眾信任的力量。檢察機關的公信力是檢察機關通過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服務工作大局,回應和滿足社會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從而逐漸形成和積累起來的,在人民群眾心目中享有的信任度、權威性和影響力。檢察機關的公信力對檢察機關而言是對社會公眾的信用,對社會公眾而言是對檢察機關的信任,信用是前提和基礎,信任是結果和目標。從本質上來講,公信力反映的是人民群眾對檢察機關的一種主觀評價和價值判斷,是衡量人民群眾對檢察機關滿意程度、信賴程度和認同程度的重要標尺。檢察機關的公信力是通過行使檢察權而在整個社會中所建立起來的一種公共信用,是檢察權的行使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自覺接受和遵從而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信賴乃至信仰。 二、檢察機關公信力面臨的挑戰 隨著國家法制進程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對公平正義的期望也與日俱增,對自身權益的實現和保護也越來越重視,試圖運用法律手段來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同時,網路作為一種新型的監督載體和途徑得到了迅速發展,網路監督已經發揮著實實在在的作用,已經成為暢達民意、鞭撻腐敗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這也給檢察機關的執法活動帶來了新的挑戰。 胡錦濤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提高政法機關的公信力,不僅僅是源於公信力是影響政法機關執法能力的決定性因素,也是給政法機關敲響警鍾,重新審視自身的執法公信力問題。要提升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必須深入分析影響公信力的各種因素,對症下葯才能事半功倍。影響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的因素來自於多個方面,既有檢察機關的內部因素,也有檢察機關的外部環境因素,它與社會經濟、文化、觀念和法制環境密不可分。 從內部因素上來講,司法程序有其內在的規律和特殊性,人民群眾對這一規律的遵循和對法律的認知與其對公正的追求存在一定的差別,再加上程序正義的意識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踐中對司法程序的漠視也極易引發人民群眾對案件實體公正的懷疑,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檢察機關的公信力。比如在涉檢信訪案件中,上訪人只是憑借自己對一些事實不公正的懷疑,並未提供相關證據,就要求檢察機關追究相關刑事責任,而任何案件都需要遵循嚴格的司法程序,往往會無法實現上訪人所要求的所謂「實體公正」,導致上訪人對檢察機關的處理決定不理解,對司法公正失去信任。同時,檢察隊伍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影響因素,檢察機關的整體素質與社會對檢察機關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幹警的執法行為和執法作風存在問題,目前還存在著人情案、關系案甚至金錢案現象,嚴重損害檢察機關的威信,執法行為的不規范也降低了人民群眾對檢察機關公正執法的信任度。在構建「服務政府」的法治進程中,檢察機關也應該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接待人民群眾時要注意方式和態度,做到方式恰當、語言文明,不斷提升檢察官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 從外部因素上來講,社會誠信的缺失和法治環境的失范也制約了人民群眾對檢察機關的信任度。誠信是公信力的基礎,我國誠信社會的大環境還尚未形成,人民群眾對包含檢察機關在內的國家機關還缺乏一定的信任。部分群眾法制觀念淡薄,由於缺乏對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正確認識,社會公眾會對司法抱有不正當的期待或者對司法的期望值過高,從而也會對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產生消極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國的法治環境也存在一些不足。伴隨我國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推進,不管是法律制度的健全還是法治理念的提升,我國司法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止,也已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進步。而不可否認也不容忽視的是「人治」理念仍然滲透在司法改革進程中的很多環節,比如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仍然難以排除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導致執法人員在查辦案件中受到太多牽制而無法公平、公正地行使檢察權,這勢必會對檢察機關的公信力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三、增強檢察機關公信力的途徑 在社會轉型的新形勢下,如何提高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如何促進檢察機關更加嚴格、公正、文明、廉潔執法,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依法履行職責,提高案件質量 公正是司法活動的根本價值追求,是檢察工作的生命線,評價執法是否公正,最直觀的就是案件質量。檢察機關的憲法地位和司法屬性決定其參與訴訟活動必須通過具體案件來實現,檢察公信力也要通過辦案特別是辦案質量來體現。案件質量高,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定性准確,適用法律恰當,群眾自然信服,執法公信力自然就高;案件質量差,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程序缺失、定性和適用法律錯誤,甚至出現錯立案、錯捕、錯訴案件,不僅侵犯了當事人的人身權利,使其蒙冤,群眾也會憤憤不平,對檢察機關執法的公正性產生懷疑,對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辦案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大查辦職務犯罪力度。腐敗是社會矛盾的成因之一,特別是涉及民生和群眾利益的腐敗,危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激發社會矛盾。檢察機關要把涉及民生利益等有可能引發深層次社會矛盾和群體性事件的職務犯罪案件作為重點,依法查處。這些案件本身就是由於某些「特權」的行使而導致了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和不公正,如果作為享有監督權的檢察機關不能履行監督職責,腐敗現象沒有得到遏制和懲罰,那麼這將會導致這種不公平和不公正帶來更加惡劣的社會影響。檢察機關要通過查辦腐敗案件來維護群眾利益,切實保障國家職務行為的廉潔性和客觀公正性,有效緩解因國家工作人員的不廉潔、不公正形成的人民群眾對國家機關的不滿情緒,同時也提高檢察機關本身的執法公信力。另一方面要注重辦案效果。在加大辦案力度的同時,也要摒棄片面追求案件數量的觀念,提高案件的質量,通過建立各種案件質量督察機制,確保每一宗案件都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確保辦案質量是確保辦案效果的基礎和前提,從一定意義上說,辦案效果是檢驗辦案質量的一個標尺。辦案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說明案子辦得漂亮,質量高。相反,如果案件質量出問題,辦案效果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在辦案中,既要嚴格依法辦案,又要注重執法的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認真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建立健全快速辦理刑事案件工作機制,對案情簡單、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的刑事案件,要依法快速辦理,縮短辦案期限,提高訴訟效率。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辦案工作機制,採用適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的辦案方式。對初犯、偶犯、老年人犯罪以及因鄰里、親友糾紛引發的輕傷害等案件,要依法從寬處理。認真落實刑事賠償政策,積極推行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積極探索量刑建議、附條件不起訴工作機制,提高運用政策法律化解矛盾糾紛、增強社會和諧的水平。 (二)強化法律監督,樹立檢察權威 針對當前檢察機關在法律監督方面存在的不敢監督、不善監督、監督不規范的問題,要全面強化法律監督,增強監督權威,強化檢察機關的公信力。加大監督糾正有案不立、以罰代刑、有罪不究以及違法立案等問題的力度;依法追捕追訴漏罪漏犯,監督糾正違法取證、刑訊逼供等問題;認真監督糾正重罪輕判、輕罪重判、有罪判無罪、無罪判有罪等裁判不公問題,特別要加大抗訴力度,以抗訴手段增強法律監督的權威性;注重監督糾正違法減刑、假釋、保外就醫、超期羈押、侵犯被監管人合法權益等問題;有力監督糾正因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司法腐敗或嚴重違反法定程序而導致錯誤裁判的民事行政案件;依法查辦司法和行政執法不公背後的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索賄受賄等職務犯罪案件,保證執法、司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三)解決涉訴信訪,化解社會矛盾 信訪無小事,件件系民生,縱觀多年來的各類涉訴信訪案件,引起上訪的原因主要是人民群眾對檢察院案件辦理過程和判決結果的懷疑和不理解。提升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要立足於維護穩定,息民怨,釋民惑,解決好群眾的合理訴求。一是要堅持文明接訪、下訪巡訪、主動約訪,著力辦好涉及群眾利益的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堅持檢力下沉、重心下移,加強派駐檢察室工作,方便群眾信訪、舉報和咨詢,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維護農村基層和諧穩定。二是要落實好領導幹部接訪工作,暢通信訪綠色通道,拓寬當事人和人民群眾表達司法訴求的渠道和方式。同時信訪工作還要做到說服教育有耐心,排憂解難有誠心,化解調處有恆心,是非錯對有公心,確保群眾的訴求有回應,有處置,能夠做到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同時也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四)強化責任意識,公正廉潔執法 檢察隊伍是確保公正執法的主體,是提高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的關鍵。提高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一定要抓好隊伍建設。所謂「責任意識」既是指檢察官對人民群眾權益保障的責任,也是對提高檢察機關公信力的責任。「公生明,廉生威」,檢察人員必須始終做到自己一身正氣,才能讓人民群眾信服。一是要端正執法態度,規范執法行為。檢察人員在執法過程中缺乏效率觀念,辦事拖拉,出現超時限辦案、超期羈押等問題,這不但已經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會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直接損害執法行為的公信力。同時,一些檢察人員存在的執法不文明、不規范等問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檢察機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要加強檢察機關執法作風建設,強化效率意識和責任意識,在「好」的前提下做到「快」,以執法辦案的高效率和高質量,促進檢察機關公信力的提升。還要規范檢查人員的言行舉止,從點滴做起,用規范的辦案行為取信於民。二是要加強廉政建設,促進廉潔執法。一個清正廉潔的檢察官,一定要身體力行,自覺促進司法公正,從而提高執法行為的公信力。要強化思想教育,結合開展各項主題教育活動,營造廉潔從檢的氛圍,促進廉潔辦案,開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鍾長鳴,防微杜漸。要牢固樹立監督者必須自覺接受監督的觀念,自覺接受人大、政協、新聞輿論以及人民群眾的監督,使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更加理解和支持檢察工作。 提高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是一項系統工程,一個國家公權力機關公信力的提升是多種因素共同促進的結果,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和不足都會有失去人民群眾信任和支持的危險。檢察官在整個法律職業群體中樹立自身權威的責任責無旁貸,檢察機關和檢察幹警應該高度重視執法公信力的提升,增強法律權威,真正做到執法為民。 (作者單位:河南省鶴壁市人民檢察院)
Ⅶ 如何提高檢察公信力維護公平正義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防線。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和靈魂。檢察機關作專為國家法律的監督機屬關,法律監督貫穿整個司法程序,只有嚴格履行法律監督職能,才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人民群眾才能對依法治國和國家法治建設更有信心。
要緊緊圍繞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切實提升檢察機關自身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司法水平。
要公正司法,就必須發揮檢察監督職能,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加強偵查監督、訴訟監督、民行監督和監所監督職能,確保案件處理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Ⅷ 如何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提高檢察機關自自嚴格公正司法水平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司法越公開,就越有權威和公信力。要公正司法,就必須讓司回法權在陽光下答運行。要深化檢務公開,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檢務機制,依法及時公開法律文書,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以公開促公正,及時回應社會對司法公正的高度關切,增強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
Ⅸ 淺談如何提升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
檢察機關是法律的監督機關,依法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以及刑罰的執行活動行駛監督權,在刑事訴訟活動和社會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個地方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的高低,基本能夠反映當地的社會法治環境的好壞。因此如何提升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樹立檢察機關和檢察幹警的良好形象,,是擺在各級檢察機關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擺在各級檢察機關紀檢監察部門的重要課題。作為一個基層檢察院紀檢監察部門幹警,就如何提升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談一點膚淺的看法。 一、當前影響檢察機關公信力因素及現象。 (一)個別地方少數檢察辦案幹警政治素質不強,業務素質不高,工作責任心缺失,辦案質量不高,導致錯案、冤案發生,嚴重損害了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如近期網上熱炒的浙江張高平、張輝叔侄強奸殺人冤案、以及之前被曝光的河南商丘趙作海殺人冤案,辦案檢察官存在明顯的執法過錯,對犯罪證據審查不實,把關不嚴,工作責任心嚴重缺失,在間接證據尚未形成鎖鏈的情況下,仍然將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有罪推定的思維根深蒂固。這些冤案的曝光,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嚴重損害了當地政法部門的威信和執法公信力,也嚴重損害了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這種影響在短時間內都難以消除。 (二)法律監督職能發揮不充分。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的監督機關,對公安機關的偵查執法活動、法院的審判活動以及刑罰的執行活動進行監督,是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法定職責。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少數公安機關在偵查執法中存在著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的行為,甚至以偵查行為介入民事糾紛,在偵查活動中,刑訊逼供、暴力取證、誘供、誘證,違法扣押款物的情況也時有曝光,這些偵查違法行為,不僅降低了公安機關的執法公信力,同時這也和當地檢察機關對偵查違法行為監督不力有較大關系,這些行為的發生,也是當地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由於檢察機關的監督力度不夠,必然會影響當地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在個別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中,同樣或多或少存在重罪輕判、輕罪重判,量刑畸輕畸重,特別是貪污賄賂犯罪緩刑適用比例較大,這些都是檢察機關監督的重點,如果監督不到位,也必將降低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 (三)對職務犯罪的打擊力度有待提高。對職務犯罪的偵查權是檢察機關的一項較為強勢的權力,在黨和國家懲治腐敗,打擊國家工作人員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犯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人民群眾中享有較高的威信,對提升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犯罪的手段日益隱蔽、涉案關系網日益復雜、犯罪分子的反偵查能力越來越強,查處的難度越來越大,雖然全國檢察機關查處的職務犯罪呈上升趨勢,但人民群眾對檢察機關職務犯罪查處工作還有更高的期待。少數檢察機關特別是部分基層檢察院反貪局、反瀆職侵權局警力不足,存在辦案力度不夠、查辦案件數量少,查辦大要案件特別是要案數量少,「打了蒼蠅,老虎打得少」,對當地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在查處職務犯罪的過程中,被調查人非正常死亡事件也時有發生,同樣對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帶來負面影響。 (四)檢察人員個人因素對執法公信力的影響。雖然從整體來說,全國檢察機關隊伍是一支作風優良、紀律嚴明,是讓黨和人民放心的隊伍,但部分地方個別檢察人員意志衰退,理想信念淡漠,有的作風霸道、說話牛氣、以耍特權、逞威風為榮;有的經不起誘惑、受不住清貧,利用手中的權力搞交易,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接受犯罪嫌疑人家屬吃請、收受賄賂,損害司法公正;還有的存在行為不檢自損形象,出入歌廳、按摩店等場所,飲酒無度、行為失態,這些現象的存在,也對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造成了負面影響。 二、提升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的方法和途徑。 (一)、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案件質量,防止冤假錯案發生。辦案質量是檢察工作的生命線,確保辦案質量是提升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最有效的途徑。要提高一線辦案幹警的工作責任心,力爭把每一件案件都辦成程序合法、實體正義,經得起證據和歷史檢驗的鐵案。要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並重,以程序公正保證實體公正。要做到公正與效率並重,在公正優先的基礎上兼顧效率,迅速、及時、高效地履行職責,充分發揮案件管理部門的職能,建立以辦案質量為核心的檢察工作評價體系,從執法理念、執法行為、執法效果等方面進一步規范辦案工作,建立和完善保障辦案質量的長效機制,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 (二)、加強刑事訴訟法律監督,樹立檢察機關的威信。 檢察機關要突出重點,加大力度,全面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責,在刑事訴訟監督中,要重點糾正公安機關有案不立、有罪不究、違法插手經濟糾紛、不該立案而立案等問題,對公安機關刑訊逼供、暴力取證、違法扣押款物等偵查違法行為敢於查處,對構成犯罪的,要依法立案偵查,絕不姑息。對人民法院量刑畸輕畸重的案件,該抗訴的要堅決提起抗訴,對職務犯罪適用緩刑的,要認真對照刑法、刑訴法的規定,適用緩刑不當的,也要堅決提起抗訴,保證刑事法律的統一準確實施,樹立檢察機關的威信。同時,檢察機關要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樹立責任意識和理性、平和的執法理念,提高檢察幹警敢於監督、善於監督、規范監督的能力,不斷提升執法公信力。 (三)、充分發揮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權,加大對職務犯罪的打擊力度。要配強職務犯罪偵查力量,保持查辦職務犯罪的高壓態勢,著力解決和查辦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職務犯罪,著力查辦危害民生民利的案件,著力查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著力查辦在當地有影響、有震動的案件,「既查蒼蠅、也打老虎」,以查辦職務犯罪的實際成效向人民群眾昭示黨和國家懲治腐敗的堅強決心,提高檢察機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不斷提升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同時,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幹警要規范初查和偵查行為,樹立理性、平和的執法理念、注重人權保護,做好辦案安全防範工作,杜絕被調查對象、犯罪嫌疑人、重要證人非正常死亡事故的發生。 (四)、規范辦案行為,強化執法監督。 檢察機關要以《刑法》、《刑訴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為依據,建立完善規范執法行為的規則、制度,要細化辦案流程,對執法辦案各個具體環節的執法規范、質量標准做出嚴密細致的規定,使每一執法環節和每一執法行為都有章可循,防止執法隨意性;二是完善執法責任和責任追究制度,把責任明確到每個人、每個崗位,特別要明確案件主辦人員責任,積極推行執法責任終身負責制,切實維護制度和規范性文件的嚴肅性和有效性。 同時,要強化和完善對執法辦案的監督機制建設。一是加強來自外部的監督:繼續堅持和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加強對職務犯罪偵查部門撤案案件、公訴部門不起訴案件以及刑事和解案件的監督,增強執法的透明度;主動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定期徵求人大、政協對檢察機關執法辦案工作的批評、意見、建議,及時改進執法工作,發揮好公安機關、人民法院、檢察機關相互制約的作用,定期徵求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等部門相關科室庭的意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二是強化內部的執法辦案監督,控申部門、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偵查監督部門、公訴部門要要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案件管理部門強化對案件的日常監督;紀檢部門、檢務督察部門以案件管理部門為平台,定期對辦理的職務犯罪案件、批捕案件、公訴案件進行抽查評議,抽查以程序審查為主、實體審查為輔,發現問題及時查處,形成嚴密的監督體系。通過規范的辦案行為和公平、公正的執法理念,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提升檢察機關的公信力。 (五)、強化隊伍建設,加大對檢察幹警違紀違法行為查處力度。 1、結合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教育,強化對檢察幹警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紀律作風、職業道德教育,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的執法理念,模範踐行忠誠、公正、清廉、文明的檢察職業道德,樹立檢察幹警良好形象。 2、強化對幹警八小時以外的監督管理。培養檢察幹警良好的生活情趣,多交良師益友,不結交酒肉朋友。管住自己的嘴:不該說的不說,嚴守檢察工作秘密,不該吃的堅決不吃;管住自己的腿:高檔飯店、娛樂場所堅決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該收的堅決不收。 3、加大幹警違紀違法的查處力度。對利用檢察職權徇私舞弊、貪贓枉法、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的行為,要堅決查處,絕不姑息;對違反社會基本道德的行為要嚴肅依紀處理,對不適合在檢察機關工作的人員要堅決清理出檢察隊伍,保持檢察隊伍的廉潔性和純潔性。以良好的隊伍形象提升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蘭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