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州司法所
1. 羅伊判例是怎麼回事
羅伊判例:關於司法和政治分界的爭辯(上)
st代表多數意見陳述了判決理由:
(1)密蘇里州1596號法令序言聲稱:「人類每一成員的生命始於受孕」:「未出生兒童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利益應受保護」:「未出生兒童與其他人權利同等的精神,應當貫穿於全部密蘇里州法律的解釋。」原告認為,政府採納生命起始的某一理論而限制墮胎,違反羅伊判例;法律序言是指導法律解釋的操作規范,因此,原告具有挑戰序言的訴訟基礎(Legal standing)。
多數意見認為,羅伊判決並不限制州政府表達它自身的價值判斷,1596號法令序言只是一種價值判斷。在本案,沒有證據表明:有關1596號序言的解釋限制了上訴人的特定行為,因此,法院不必回答序言是否合憲的問題。
(2)1596號法令第188.210節規定:「除非為挽救母親生命而有墮胎必要,任何公共雇員在受雇事業范圍內從事墮胎或者幫助墮胎為違法」;188.215節規定:「除非為挽救母體生命而有墮胎必要,使用任何公共設備從事墮胎或者幫助墮胎為違法。」原告認為,對墮胎者關閉公共設施,顯然遠遠超出了政府鼓勵生育所必需的范圍,這是一種限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斷絕墮胎途徑,將那些沒有錢到私立醫院求醫的婦女推入困境。
多數意見認為,政府沒有義務對墮胎提供任何幫助,政府利用公共設施和公共雇員鼓勵生育並不構成對墮胎的限制。密蘇里州法令禁止公共雇員在公立醫院幫助墮胎,不過是讓孕婦在相當於政府不建立任何公立醫院的情況下進行選擇。最高法院早先的判決確認:「第14修正案並不承認個人有權得到政府的任何優惠性幫助,即使這種幫助對於維護不受政府剝奪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是必不可少的。」憲法既沒有要求政府從事或者幫助墮胎業務,私立醫院醫生和他們的病人也沒有憲法權利去利用公共設施進行墮胎。因此,188.210和188.215節規定沒有違反憲法。
(3)1596號法令第188.205、188.210和188.215節規定:除非為挽救母親生命,禁止使用公共資金為墮胎提供咨詢,禁止公職人員為墮胎提供咨詢,禁止在公共場所為墮胎提供咨詢。但是,原告承認,他們並沒有因此而直接蒙受不利,故188.205節規定是否合憲不屬於本案爭議問題,法院沒有必要對之進行審查。
(4)1596號法令第188.029節規定:如果醫生有理由確信,妊娠期已達20周或超過20周,他必須首先以同業人員在相同或者類似情況下應有的謹慎、技巧和熟練程度檢查胎兒是否存活-通過必要的醫療檢測,確定圍產期、胎兒體重、肺活量,據此作出胎兒是否存活的判斷。原告認為,根據羅伊判例,胎兒存活性當在妊娠24周之後,法令要求醫生在妊娠20周做胎兒存活性檢查,增加了墮胎困難和風險。
多數意見認為:羅伊判例關於胎兒存活性三階段的劃分是一個應當糾正的錯誤。
首先,胎兒存活性三階段是一個僵化的劃分,它使美國憲法成為希臘神話中的Procrustean床。「遵循前例固然是我們法制的基石,但是,在憲法領域,前例的約束力低於其他領域,除了憲法修正案之外,本法院是唯一可以進行變更的機構。當前例被證明在『原理上不可靠,在實踐中不可行』的時候,本法院從來沒有約束自己重審前例。羅伊判例確定的三階段就屬於應當重審的情形。」憲法解釋通常是闡述一般性概念、確立一般性規則,而羅伊判例與此背道而馳:作為羅伊判例核心的三階段結構,既不能從憲法文本,也不能從其他可以發現憲法原理的場域中找到根據。三階段缺乏清晰的界限,如果要遵循這一前例,結果必定導致一個錯綜復雜和不斷擴張的法律規則的網路,這不是憲法原理的集合,而是成文規則的法典化。
其次,羅伊判例將州政府規制墮胎的時間限定在胎兒具有存活性之後,「我們不得其解:為什麼只有等到胎兒具有存活性之後,才出現保護潛在生命的國家利益?為什麼要有一條僵化的界限,禁止國家在胎兒具有存活性之前干預,允許國家在胎兒具有存活性之後干預?」密蘇里州法令第188.209節要求醫生作墮胎手術之前,進行胎兒存活檢查,這正是以存活性作為起始,實現保護潛在生命的國家利益,與羅伊判例並無抵觸。實施這一法令固然增加了墮胎的成本,限制了醫生自由決定范圍,但是,並不違反憲法。
多數意見批判了羅伊判例關於墮胎自由屬於隱私權的觀點。多數意見指出:羅伊判例試圖憑借隱私權形成一個憲法架構,試圖裁判各州規制墮胎的法令,試圖將歷來受州法管制的醫療業務納入法院違憲審查的范圍,試圖通過一張日歷表一勞永逸地平衡州政府保護潛在生命的利益和婦女決定是否終止妊娠的權利。
對於密蘇里州政府和聯邦政府要求最高法院徹底推翻羅伊判例的主張,多數意見的回答是:本案和羅伊案涉及的事實顯然不同-在本案,密蘇里州政府強調,存活性是國家保護潛在生命的時間起點;在羅伊案,除了挽救母親生命的墮胎之外,一切墮胎都被認為是刑事犯罪。鑒於案件事實和爭點沒有給法院提供全面推翻羅伊判例的機會,因此,法院所做的只能是修正、限定羅伊判例。
3.南賓州計劃生育診所訴凱瑟(1992)〔12〕
在凱瑟案,1982年頒布、1988和1989年修正的賓州墮胎控製法的合憲性受到挑戰。該案原告是賓州5家提供墮胎服務的診所和一名代表本人和其他人提起集團訴訟的醫生。原告認為:賓州墮胎法與羅伊判決明顯抵觸,請求法院宣告該法違憲,發布禁令禁止該法實施。該案被告是賓州政府,美國聯邦政府作為支持賓州政府的「法庭之友」參加訴訟。巡迴法院宣布引起爭議的法律條款全部違憲,發布永久性禁令;上訴法院推翻了巡迴法院判決的主要部分;最高法院以5∶4作出判決,基本維持上訴法院判決。
在凱瑟案,O『Connor法官代表3名大法官形成聯合意見,Blackmun和Stevens兩名法官對聯合意見部分附合、部分反對,以首席法官Rehnquist為首的4名大法官表示異議。因此,只有部分聯合意見成為多數意見。
聯合意見一方面重申羅伊判決主文的正當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又通過界定羅伊判決主文而限縮羅伊規則。
凱瑟聯合意見形成規則如下:
(1)在胎兒具有存活性之前,婦女有選擇墮胎的自由,但是,國家為了保護潛在生命,可以限制墮胎,只是不能以禁止墮胎的方法進行限制;在胎兒具有存活性之後,除了繼續妊娠危及母親生命和健康的例外情況外,國家可以採用包括禁止在內的方法限制墮胎。聯合意見並沒有象羅伊判決那樣把墮胎自由稱為憲法保護的「基本權利」或者「隱私權」,從而沒有採取羅伊判決對限制墮胎法進行「嚴格審查」的規則。
(2)羅伊判決的三階段劃分既不符合該判決主文所承認的、保護潛在生命的國家利益,也不是確保婦女選擇不受政府幹預而必不可少的措施,因此,廢除羅伊判決的三階段標准。政府以保護潛在生命或者鼓勵婦女生育為目的之法律可以覆蓋整個妊娠過程,只要法律措施沒有給婦女的權利造成實質性的不當負擔。在羅伊判決之後,最高法院以三階段劃分為依據而作出的判決,應當部分推翻。
(3)在廢除三階段標准之後,法院審查限制墮胎法是否合憲的標準是「不當負擔」:如果法律目的或效果對胎兒具有存活性之前的墮胎造成實質性障礙,則為不當負擔條款,得被廢除。但是,「不當負擔標准」本身並沒有成為多數法官接受的規則-主張推翻三階段標準的是7名法官(持聯合意見的3名法官和持異議的4名法官),反對凱瑟判決「不當負擔」標準的是6名法官(持異議的4名法官和持附合意見的2名法官),支持「不當負擔」標準的只有聯合意見的3名法官。其結果是,凱瑟判決重申了韋伯斯特判決推翻三階段標準的裁定,但是,沒有任何標准代替三階段標准。
凱瑟判決的聯合意見與羅伊判決多數意見至少存在三個差別:其一,允許法律干預墮胎的范圍實質性擴大,允許法律干預墮胎的時間實質性提前。根據羅伊判決,在妊娠過程中,保護孕婦健康和潛在生命的兩種國家利益在內容上是分別存在、在時間上是先後形成,在一種國家利益形成之前,以實現該利益為目的而限制墮胎完全缺乏正當性。根據凱瑟判例,保護潛在生命和孕婦健康的國家利益始終與婦女的墮胎權同時存在,政府限制墮胎的措施可以覆蓋全部妊娠期;其二,羅伊判決和凱瑟判決在價值判斷方面的一個重大差別是關於潛在生命的認識。根據羅伊判決,潛在生命隨著胎兒具有存活性而出現;根據凱瑟判決,潛在生命隨懷孕而出現,而在胎兒具有存活性之後,潛在生命轉化為一個「可以(脫離母體)獨立存在的第二生命」;其三,違憲審查標准不同。根據羅伊判決,婦女墮胎選擇是憲法保護的隱私權,屬於個人「基本權利」范疇,除非存在「不可抗拒的國家利益」,法律限制基本權利是違反憲法的。根據凱瑟判例,婦女墮胎選擇是受潛在生命限制的「自由」,違憲審查的標準是「不當負擔」,這是一種較為寬松的司法審查標准。
在當事人爭議的具體問題上,聯合意見形成了基本維持賓州法律的判決:
(1)豁免條款審查。「病情危急」是賓州法律規定的唯一的、可以豁免法律限制的理由。巡迴法院認為,「病情危急」至少沒有包含妊娠綜合症、不可避免的流產和子宮內膜移位等需要立即流產的情形,而上訴法院則認為,「病情危急」顯然包含這三種情況,聯合意見認為,最高法院的傳統是尊重下級法院對州法律的解釋,因為,它們更接近法律實施的區域,因此,上訴法院認為「病情危急」條款合乎憲法的結論,應當維持。
(2)告知條款和等候條款審查。賓州法律規定,醫生在墮胎手術之前,必須告知孕婦墮胎的危險、胎兒圍產期、政府對生育的醫療幫助、男方對子女的撫養義務、收養兒童的信息,在告知有關信息之後的24小時之內,不得進行墮胎手術。巡迴法院認為,該條款增加了婦女的心理壓力,是說服婦女放棄墮胎,而不是提供中性的信息,因此,與最高法院早先的判例-AkronⅠ案相抵觸。聯合意見則認為, AkronⅠ案適用的羅伊三階段規則已被推翻,故政府可以說服婦女放棄墮胎。巡迴法院還認為,24小時等待給婦女增加了墮胎的困難-她們至少要兩次往返診所,可能受到在診所外示威人的騷擾,可能因為24小時之內兩次外出而暴露墮胎意圖,可能因為路途遙遠而產生種種不便。聯合意見則認為,這些規定固然給婦女造成麻煩,但是,並沒有構成實質性障礙,因此,不屬於不當負擔。
(3)配偶通知條款審查。賓州法律規定,已婚婦女墮胎,必須向醫生提交書面聲明,表明已經將墮胎決定通知丈夫,或者簽署另一份顯示下列事實之一的書面聲明:a.丈夫不是導致她懷孕的男人;b.丈夫下落不明;c.懷孕是因為她本人已經舉報的婚內強奸;d.通知將導致丈夫或者其他男人對她的身體傷害。
巡迴法院認為該條款違憲,上訴法院推翻了巡迴法院的裁定。
聯合意見認為,配偶通知義務給墮胎造成實質性障礙,屬於不當負擔。一些研究報告表明:美國,200萬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另一些研究報告則表明:家庭暴力更為廣泛,大約有一半已婚婦在婚姻期間遭受毆打;在夫妻關系不和的家庭中,妻子對丈夫披露懷孕,常常引發家庭暴力。丈常常以妻子婚外懷孕為借口而實施暴力,如果妻子為了逃避家庭暴力而居住在婦女收容所,通知務將使她暴露住所而處於不安全境地。考慮到家庭暴力廣泛存在的事實,配偶通知義務會使婦擔心自身和子女安全而放棄墮胎。
州政府爭辯說,社會調查表明:在墮胎婦女中,已婚婦女只佔20%,在尋求墮胎的已婚婦女中,95%的人願意事先通知丈夫;因此,對配偶通知義務感到不便的人,只佔墮胎婦女總數1%.聯合意見則認為,受限制人數多少無關緊要,因為,法律本身就是限制可能實施某一行為的人,而不是限制其他人。州政府的另一個抗辯理由是,丈夫有權關注潛在的生命;聯合意見回答說,一個生理上的事實是,懷孕的是妻子,而不是丈夫,墮胎法是限制妻子,而不是丈夫的自由。
(4)未成年人徵得父母同意條款審查。聯合意見認為,未成年人有必要在作出墮胎決定之前征詢父母意見,此外,法律允許不願徵求父母意見的未成年人得到司法豁免,因此,不構成不當負擔。
(5)報告條款審查。賓州法律要求醫院和診所向政府報告每一例墮胎病案,報告內容包括:醫療機構名稱;墮胎手術的方法、時間、地點;胎兒圍產期、重量;孕婦年齡、生育史和墮胎記錄。根據政府的信息公開法令,公眾有權知曉政府取得的醫療報告。但是,聯合意見認為,這些信息並不足以暴露婦女身份,因此,沒有構成不當負擔。
最後結果是,除了配偶告知條款之外,其他引起爭議的賓州法律均合乎憲法。
二、 民主政治和司法裁判的分野之一:法院能否從羅伊案找到自己的合法角色?
(一) 關於法院入侵民主政治的指責
羅伊法庭擅斷僭越,侵入了一個本來不屬於法院管轄的政治問題,這是對羅伊判例的主要批評之一。
在羅伊案不同意見中,White大法官認為:羅伊案爭議的問題,「本來應該留給公眾和公眾為解決自身事務而設計的政治程序去解決」:「羅伊判決不必要地和過分地行使了違憲審查權」;其結果是,「50個州的公眾和立法機構因為最高法院的憲法解釋而喪失了權衡兩種對立利益的權利-一方面是胎兒發育成長和繼續生存的權利,另一方面是因為繼續懷孕而可能受到影響的母親的權利。」
在韋伯斯特案多數意見,首席大法官Rehnquist指出:我們今天的判決將允許州政府對墮胎問題進行規制,這種規制按照羅伊判例可能是被禁止的。但是,維憲審判絕對不是越俎代庖,不是解決立法過程中互不兩立的政治分歧,政治問題應當由民選代表去解決。「憲法將一些事務設置在民主程序之內,將另一些事務設置在民主程序之外,維憲審判就是維持兩者之間的平衡。」
在韋伯斯特案附合意見,Scalia大法官強調:羅伊案是最高法院本來不應當介入的政治問題,法官試圖作為國務活動家解決政治問題是不必要的冒險。「一旦陷入政治問題,法院就會面對公眾壓力而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解決政治問題應當順應多數民意;另一方面,最高法院法官是任命的,而不是民選的,最高法院法官任期是終身的,能否得到民眾多數支持與能否繼續任職無關;法官的角色是遵循法律,而不是順從民意,法院決不應該超出案件事實本身去回答任何憲法問題-只要不必涉及憲法問題,法院就沒有必要牽扯憲法問題;只要可以根據前例解決當前爭議,法院就沒有必要創制新的憲法規則。在任何情況下,法院都不應該製造一個寬度超出案件事實需要的憲法規則。」羅伊判例的錯誤正是制定了一個寬度超出案件事實需要的憲法規則,從而使最高法院陷入了政治紛爭。在凱瑟案不同意見, Scalia大法官重申:允許還是禁止墮胎,應當象其他重要問題一樣,通過民主途徑解決-公眾互相說服,然後進行表決,換言之,是否限制墮胎,是全面限制、還是從特定時間開始限制,採取何種方式限制,應當由各州政府通過反映當地多數意見的法律決定,而不是由最高法院代替州政府進行立法。
在Scalia看來,既然法院不能充當回應公眾反映的角色,捲入政治問題極為不明智。Scalia的質疑重復了一個古老的問題:法院通過解釋法律而回答一個政治問題,是否越界入侵?如果這根本不是一個法律解釋問題,法院憑什麼就此作出決定?
Bork法官和Scalia觀點相似(當然,僅僅相似而已)。Bork認為,羅伊判例是本世紀司法入侵民主政治的最壞的實例,一旦司法捲入政治,必定導致法院的毀滅,羅伊判例應當徹底推翻。Bork和Scalia都認為,司法應當和政治隔離,但是,Bork比Scalia更為激烈。Bork進一步提出質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違憲審查權是否正當和必要?歐洲國家的最高法院並不擁有類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違憲審查權,但是,歐洲人民享有的自由未必在美國人民之下。〔13〕Bork爭辯說,如果最高法院有權通過憲法解釋而裁判政治問題,那麼,立法、行政當局也應當有同樣的權力;一個當事人對最高法院的裁定不滿,完全可以就同一問題向其他權力機構請求裁斷。〔14〕
Ely教授同樣激烈批評羅伊判例,但是,他的看法和Bork、Scalia有明顯區別。Ely並不反對法院捲入政治,他認為:如果司法干預能夠推動以選民參與和代表機制為基礎的民主政治,干預就是正當的,相反,就是不正當的。羅伊判例的非法性不是因為法院捲入了政治問題,而是法院剝奪了已經得到立法保護的少數利益。Ely爭辯說,與無數未出生就被處置的生命相比,婦女是多數胎兒是少數。〔15〕Ely的核心觀點是,如果一個社會聽任少數法律精英人物擺布,民主政治的基礎就會被動搖。
(二) 權利制衡:司法被動干預政治的正當理由
在美國,司法入侵政治不足以單獨動搖羅伊判例合法性,因為,違憲審查權本身就是一個不能完全脫離政治的司法職能。司法干預政治的指責只是一個質疑,一個迫使最高法院進行辯解的質疑。自從1803年的馬布里訴麥迪遜案〔16〕開創違憲審查先例之後,最高法院反復闡述了行使違憲審查權的三個正當理由:
1.法院的職責是在具體個案中應用法律。只有解釋法律,才能應用法律,因此,法律是什麼,只能由法院通過針對具體個案的法律解釋決定。如果憲法不能通過司法解釋而應用於個案,其存在就毫無意義,而法院解釋憲法又無法迴避一個基本問題-法律是否和憲法抵觸?〔17〕
2.在多數民主下,宗教、種族和政治少數的利益可能被剝奪或者得不到平等保護。如果少數人在一個社會處於分散和孤立無援的狀態,他們只能聽任多數人專斷和任意的擺布。法院審查多數人決定的法律是否合乎憲法,正是對民主政治的必要補充。〔18〕民主多數可以修改憲法,但是,不能通過法律剝奪或者不當限制憲法保護的基本個人權利。羅伊判例的反對者也承認:法院為少數利益而審查民主多數決定的法律是一個正當理由。正是基於這一共識,L.Tribe教授才有理由爭辯:一個國家關於基本權利的法律應當一致,而不能象禁酒、交通規則那樣由各州根據「地方性知識」自行決定;蓄奴州和廢奴州劃界而治的歷史教訓告訴美國人民,關於基本權利問題只能服從聯邦憲法。當公眾就個人基本權利發生重大分歧時,法院在憲法的名義下尋求解決方案是順理成章的。〔19〕
3.聯邦黨人關於司法制約立法和行政的職能,是最高法院進行辯解時反復引用的正當理由「法院既無武力,也無金錢,為三權中最不具有危險性的部門」,「法院為人民和立法機關之間的中間機構,以監督後者局限於其范圍內行事。」〔20〕
盡管司法和民主之間存在傳統邊界,但是,傳統邊界並不是封閉的和不可改變的。在傳統邊界模糊的接壤地帶重新劃分邊界和無視傳統邊界的大舉入侵是有區別的,前者會被容忍,後者會受到抵制。因此,關於羅伊判例的合法性疑問不是法院是否越界干預民主程序,而是法院是否偏離傳統角色,以大舉入侵的方式進行了干預?法院是否改變了司法克制的立場,而過分地、不必要地介入政治沖突?
(三) 司法克制和司法主動的界限:關於Scalia將羅伊案和司考特案〔21〕相提並論的質疑
1.違憲審查畢竟不是法定權力。最高法院通過違憲審查而干預政治,與其說是來自憲法本身的權力,不如說是來自民主多數的容忍。最高法院之所以能在一個崇尚多數民主的社會保持這種權力,不是因為它有權勢,而是因為它在主動出擊的時候,始終沒有忘記保護自己的軟下腹。每當最高法院干預政治的時候,總是採取說服民主多數的低姿態:法院是維護民主多數已經接受的憲法,只要可以避免憲法問題,法官就不會涉及憲法問題;法官尊重民主多數的選擇,不管他是否同意這種選擇;法院干預具有重要價值而值得容忍;法院沒有涉及政治問題,只是遵循先例等等。在馬布里訴麥迪遜案,最高法院一面打開司法入侵政治的門戶,一面重申政治性質的問題不屬於法院管轄,法院只是在行使解釋憲法的權利;從1905-30年,最高法院一面宣布200多個規制經濟的法律違憲,一面謙虛地說:自己只是遵循前例,並非反對政府的經濟政策;在巴克案,最高法院一面突入以前從來沒有過問的議員席位分配問題,一面仔細斟酌司法和政治的界限,表白自己並未越界。〔22〕這不是虛偽,而是明智:最高法院需要以謙虛的姿態和尊重民主多數的立場,交換民主多數的容忍。如果最高法院理直氣壯地聲稱自己有權干預政治,那就構成對多數民主的挑戰,這種挑戰是不可容忍和無望取勝的。因此,最高法院的傳統是,對政治問題採取司法克制立場。
(1)羅伊判例受到的批評是,最高法院放棄了司法克制立場,對政治問題採取主動、逼人的態度。
Scalia認為,羅伊判例是司考特案的翻版。〔23〕在司考特案,當事人向最高法院提出的問題是:黑人是不是憲法保護的「公民」?最高法院冷酷地回答:「不是。」
首席大法官Taney代表多數法官宣讀了判決意見。Taney大法官認為:(1)在憲法創制者的意圖中,黑人並不是憲法保護的「主權人民」或者「公民」,相反,黑人在當時被認為是「劣等民族(a subordinate and inferior class of beings)」,他們不能主張憲法規定由公民享有的「特權和豁免」。「至於法律政策或者隱含政策是否公正,這不是法院可以裁定的問題,而是應當由政治權力、立法機構、締造國家和創制憲法的人決定的問題……法院只是按照他們的意圖和意願解釋他們下達的指令……」;(2)按照美國憲法,國會不得制定法案「未經正當程序而剝奪公民財產」,司考特是被告的財產,國會制定的「密蘇里折中法案」侵犯了被告的財產權,應屬無效;司考特不得根據該法案主張任何權利。
這一判決在美國掀起軒然大波,作為對Taney法院的挑戰,林肯在一次演說中問聽眾:「司考特案是否解決了奴隸問題?是不是給我們帶來了和平?」聽眾的回答:「沒有。」林肯說:「一個判決只能解決一個案件,不能解決一個法律,更不能解決國家未來。」在1868年,憲法第14修正案推翻了司考特判決。
在司考特案141年之後的凱瑟案,Scalia挖苦羅伊判例多數意見的代表Blackmun,將他比做Taney首席大法官。〔24〕,Scalia聲稱,凱瑟案判決使他想起了懸掛在哈佛法學院的Taney首席法官的畫像,「已經82歲高齡的Taney身著黑裝,端坐在陰影遮蔽的紅色扶椅里,左手擱在腰間的一摞文檔上,右手擱在扶手邊,無力地垂盪,似乎是毫無生氣。Taney直視觀瞻者,他的表情、他深陷的眼睛流露出無可名狀的哀傷和黯然。也許,他的神情總是這樣,即便在感受思考的最大樂趣時也是如此。但是,如果我們知道他作為首席大法官的生涯因為司考特案而蒙上的陰影,我們不能不認為:司考特案在他腦海里燃燒,他在思考這一案件對法院的影響,對整個國家曇花一現的影響。大約兩年前,他也認為自己是『呼籲在全國性分歧中對立的雙方結束爭議,接受植根於憲法的共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Scalia將Taney和Blackmun相提並論的時候,他忘記了自己一直重復Taney在司考特一案的核心觀點:法院不應當干預政治。Taney正是以法院對政治問題無可奈何為借口,回答了當時最為尖銳的政治問題:黑人不是可以主張憲法權利的公民,而是奴隸主的私人財產。,Scalia的一貫主張是,法院應當對憲法問題採取被動態度,法院嘗試平息全國性的政治紛爭,結果總是使自己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因此,始終和Taney站在同一立場的,不是Blackmun,而是,Sca
2. 求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詳細介紹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
位於美國華盛頓兀興騰特區賓州大街的胡佛大樓,面朝賓夕法尼亞大街。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於1908年成立,原名司法部調查局,1924年改為現名。它原是美國司法部下屬的主要為執法收集情報的部門。近年來權力有所擴大,主要負責美國國內的反間諜和重大刑事案件偵破工作。
2002年5月30日,美國政府宣布取消對聯邦調查局原定的一些限制,擴大這個機構在國內調查和監視公眾的權力,以進一步防範和打擊恐怖活動。根據政府新的授權,聯邦調查 局特工以後可以對國內任何網際網路站、圖書館、教堂、公眾集會甚至政治組織進行監視。同時,聯邦調查局在國內的各分支機構可以不必經過總部同意就啟動有關調查程序。
聯邦調查局局長由總統任命,並經參議院批准,任期10年。聯邦調查局主要職責包括同犯罪團伙、恐怖活動和外國間諜作斗爭。協助各州和地方警察確認和追蹤州與州之間的逃犯,發布有關最嚴重的通緝犯的消息,並提供尋找罪犯方面的訓練和研究。該局總部設在華盛頓,下設10個由助理局長擔任領導的職能部門,分管鑒定、訓練、刑事調查、技術服務等工作,並在全國59個城市設立外勤辦事處及從屬於它們的400多個「地方分局」,還有分布在世界22個國家的駐外機構,執行總部分配的任務。該局有工作人員2萬多名,其中8600多人是外勤人員。每年的預算為23億美元。該局建有刑事犯罪 「科學實驗室」、「中央指紋檔案館」和專門訓練高級特工人員和警察的「學院」。
美國聯邦調查局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簡稱FBI),是美國司法部的主要調查手段,根據美國法典第28條533款,授權司法部長「委任官員偵測反美國的罪行」,另外其它聯邦的法令給予FBI權力和職責調查特定的罪行。FBI現有的調查司法權已經超過200種聯邦罪行。十大通緝要犯清單從1930年起公布於眾。
FBI的任務是調查違反聯邦犯罪法,支持法律。保護美國調查來自於外國的情報和恐怖活動,在領導階層和法律執行方面對聯邦、州、當地和國際機構提供幫助,同時在響應公眾需要和忠實於美國憲法前提下履行職責。
在FBI每次調查的情報資料後,遞交適當的美國律師或者美國司法部官員,由他們決定是否批准起訴或其它行動。其中五大影響社會的方面享有最高優先權:反暴行、毒品/組織犯罪、外國反間諜活動、暴力犯罪和白領階層犯罪。
FBI曾經有不純的歷史, 即支持法律, 有時候又破壞它。但在大多數美國人的通常印象里:它是打擊罪行最有效的機構。專門特務的人員每年都在增長,現在已經超過11,000名成員。大多數專門特務駐在外國,作為大使法律隨員在美國使館工作,FBI自稱為:「LEGATS」。
聯邦調查局的歷史
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任期中,司法部長查爾斯·約瑟夫·波拿巴,於1908年7月26日成立了由專門特務組成的聯邦調查局。一開始叫做調查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簡稱BOI),到1935年改為聯邦調查局。
約(翰)·埃德加·胡佛在1924年5月10日成為調查局局長。當時調查局花費大量精力調查沒有犯罪的政治激進分子(如,社會主義者阿爾貝特·愛因斯坦 )。當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任時,提醒胡佛自由主義不是罪行,而應是現任總統和行政部門的政治活動。
FBI科學檢測罪行實驗室(眾所周知是FBI Crime Lab),正式成立於1932年11月24日。
二十世紀30年代,聯邦調查局逮捕了一批臭名昭著的綁架,搶劫和殺人犯,例如John Dillinger, "Baby Face" Nelson, Kate "Ma" Barker, Alvin Karpis和George "Machine Gun" Kelly。在打擊三K黨的行動中聯邦調查局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從二十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聯邦調查局調查了針對美國的間諜案。二戰期間聯邦調查局曾抓獲8名到美國執行破壞任務的納粹間諜。
聯邦調查局還針對美國的有組織犯罪進行了很多工作,打擊了很多犯罪組織和集團,例如Sam Giancana家族和John Gotti家族。
二十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聯邦調查局進行了頗有爭議的Cointelpro行動。這次行動的內容是調查和妨礙美國持不同政見的組織的行動。這些組織包括軍事組織,非暴力組織和民權組織。胡佛關於馬丁·路德·金的調查也是臭名昭彰的 – FBI沒有找到任何犯罪證據,並試圖使用其私人性生活錄音帶進行要挾。《華盛頓郵報》聲稱聯邦調查局還至少給馬丁·路德·金寄過一封慫恿其自殺的匿名信。
在1990年代,顯示FBI科學檢測罪犯實驗室經常犯低級錯誤。在一些本來證據顯示嫌疑犯無罪的案件中,技術人員卻報告證明他們有罪。當這種錯誤被發現時,許多這樣的案件會重審。
3. 賓夕法尼亞州--英文簡介
The state named in honor of William Penn, founder of its original colony, was also the site of 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 and is perhaps best known as the place where that subversive document,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as drafted and signed in 1776. In the 19th century, as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replaced America's struggle for freedom from British rule, Pennsylvania's contributions to mining, manufacturing, and transportation were significant. And though the coal and petroleum instries have been hit hard in recent years, their proction is still central to the state's highly diversified economy.
Pennsylvania's cities are centers of culture and learning: the Philadelphia and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s are highly regard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Andrew Carnegie Museum in Pittsburgh and 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curate major traveling exhibitions year-round, in addition to housing their own impressive permanent art collections; and Carnegie-Mellon, Villanova, and Lehigh Universities are just a few of the respected names in American higher ecation. Add this to the bucolic scenery of Pennsylvania's green valleys, rich farmland, and mountain ranges, and it's no wonder that it's the fifth most populated state in the nation.
4. 美國大選已經落幕,為什麼特朗普的律師卻聲稱還沒結束呢
前不久,特朗普身邊的一名律師放出狂言,宣稱特朗普競選團隊很可能會依賴於通過一項極為復雜的,甚至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手段來破壞即將走馬上任的新任總統拜登在賓州和其他州的選票勝利。
此外,他們還需要賓州的選舉證明,然後讓該州議會同意將特朗普的選舉人送入選舉團,這一切的一切都使美國總統大選蒙上了一層陰影。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賓州的法官發布了一則新命令,那就是禁止賓州進一步採取行動證明自己的選舉結果。因為賓州在11月27號的聽證會以後,行動前提要素是需要有進一步行動來完善自己的大選結果認證,該州州務卿這段時間也正式官宣拜登在賓州以80555張選票的極大優勢獲得了自己的勝利。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的行為無異於對他的挑釁,即便之前拜登已與特朗普達成和解,但和解不代表不會破裂,特朗普的舉動無異於自掘墳墓。
5. 美國各州的縮寫是什麼
截至到2018年,美國有50個州,具體各個州的縮寫參照下表。每個州都有自己的立法、司法、行政體系。州議員和州長都由普選產生。
(5)賓州司法所擴展閱讀
美國人口普查局把全國劃分為九大地區:
1、新英格蘭地區包含:緬因州、新罕布希爾州、佛蒙特州、羅德島州、康涅狄格州、馬薩諸塞州。主要城市:波士頓、紐黑文、普羅維登斯、曼徹斯特、奧古斯丁。
2、中大西洋地區包含: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州、特拉華州、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華盛頓特區。主要城市:費城、紐約城、匹茲堡、里士滿、巴爾地摩、華盛頓特區、查爾斯頓、布法羅、弗吉尼亞比奇。
3、東南地區包含: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佛羅里達州。主要城市:夏洛特、亞特蘭大、哥倫比亞、薩凡納、傑克遜維爾、坦帕、邁阿密、奧蘭多。
4、上密西西比河谷地區(五大湖區)包含: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威斯康星州。主要城市:底特律、芝加哥、辛辛那提、克利夫蘭、哥倫布、密爾沃基、大急流城。
5、南方地區包含:肯塔基州、田納西州、亞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主要城市:小石城、納什維爾、孟菲斯、新奧爾良。
6、中西部地區(大平原地區)包含:明尼蘇達州、愛荷華州、密蘇里州、堪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內布拉斯加州、南達科他州、北達科他州。主要城市:堪薩斯城、明尼阿波利斯、聖路易斯、俄克拉荷馬城、林肯、俾斯麥。
7、落基山區包含:蒙大拿州、愛達荷州、內華達州、懷俄明州、科羅拉多州、猶他州。主要城市:鹽湖城、拉斯維加斯、雷諾、丹佛。
8、太平洋海岸區包含: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州。主要城市:西雅圖、波特蘭、舊金山、洛杉磯、聖迭戈。
9、西南地區包含: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薩斯州。主要城市:鳳凰城,聖菲,達拉斯,休斯頓。
6. 王政的人物簡介
王政
身 高 178cm
體 重 72kg
畢業院校 中央戲劇學院
語言:國家普通話一級甲等、熟練掌握專上海話、屬北京話、東北話、英語
特長及愛好:駕駛、騎馬、武術、游泳、配音。
實力派青年演員,中央戲劇學院科班出身,出道十多年來,穩扎穩打,用一部部有質感的影視劇作
品證明了自己的精湛演技。
拓展資料
他是電影《鷹笛天緣》中的男一號付勇,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山楂樹之戀》中的大哥長森,《大別
山之戀》里的於果。電視劇代表作品有:《兵團往事》、《永不消失的電波》、《老三屆》、《國
家命運》、《突圍突圍》《狂奔的左左》、《陸軍一號》等。
7. 美國總統是怎樣產生的,數十年來得票最多的候選人
你好 歷屆候選人得票數最多的是里根總統 :
第50屆 1984 朗奴·里根 ( 共和黨 ) 525
美國選舉過程如下:
在二百年前美國剛建國時,美國的先賢就設計了"選舉人"制度,當時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政客向選民虛假承諾騙取選票,由"選舉人"間接選總統,以避免弊端。但今天這層意義已消失,它和間接選舉無關,也沒有實際的選舉人,只有"選舉人票"。這種制度主要是為了尊重各州的權利,它是美式民丨主的放權、尊重地方州權的體現。
美國全部"選舉人票"共538張,是參議員(100名)、眾議員(435名)、華盛頓特區代表(3名)的總數。參議員按州分配,50州每州2名;眾議員按人口產生,約50多萬人選出一名。例如紐約州約有1,600多萬人口,就有31名眾議員,再加上2名參議員,總共有33張選舉人票。
按照選舉人票制度,任何一個總統候選人如果贏得了這個州的多數人頭票,就算贏得了這個州的所有選舉人票,被稱為"贏者通吃"。候選人在各州贏得的選舉人票累計超過538票的一半(270張),就當選總統。
由於是採用贏者通吃的計算方式,那麼就可能出現候選人贏了全國按人頭計算的普選票,卻因選舉人票沒過半而輸了大選的現象。例如,上次大選時,在全國人頭票中,民丨主黨候選人戈爾比共和黨候選人布希多出50萬張,但由於最後在佛羅里達州布希贏了戈爾幾百張人頭票,按贏者通吃原則,布希就贏得了該州的全部25張選舉人票,因而使他的選舉人票在全國超過半數,而當選了總統。
美國一直有人認為"選舉人"制度不合理,呼籲廢除,改采全國按人頭計票制度,誰獲多數票誰當選。據《選舉團和憲法》()作者、丹佛大學法學教授哈德維(RobertM.Hardaway)的研究,過去兩百多年裡,美國國會曾有700多項法案要取消"選舉人"制度,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以200年計算,等於平均每年就有近4次,但為什麼都沒有通過?
原因是,美國先賢設計的這種選舉制度不僅適合美國聯邦制的國情,並且更體現民丨主的真諦:在服從多數的同時,能夠尊重少數。具體來說,它有四大好處:
第一,保護小州的利益。美國是聯邦制,50州其實相當於50個"州國","州國"和"省"的概念完全不同。"省"意味中央集權,"州國"是聯邦。美國各州都有獨立司法和立法權,例如州巡警不通知對方,不可跨越州界,進入他州。如果開車在美國橫貫旅行,會看到州界間寫著"歡迎到本州島"的標志,各州邊界劃分得很清楚。
美國先賢對制度的設計,重點是強調地方分權,而不是中央集權,其憲丨政理念是把權力下放到各州,並保證大州小州在聯邦層次上權利平等。例如,美國參議院權力比眾議院更大,但參議員的產生,和州的大小、人口多寡毫無關系,而是硬性分配,每州兩名。加州人口是羅得島州的60倍以上,但這最大和最小兩個州的聯邦參議員人數完全一樣。美國建國之初那些小州同意加入聯邦,條件之一就是保證它們和大州有平等權利,並實行"選舉人"制度。
"選舉人"制度符合一人一票、多數當選的民丨主原則,只不過不是以全國人數為"單位",而是以"州"為選舉單位。這個多數,不是全國范圍的"多數",而是每一個州的選民多數,這樣更能保護小州的權益。這種制度迫使總統候選人不能只看重幾個大州,而是看重每一個州,在每一個州獲得多數選票。
而如果實行全國按人頭計票方法,那麼幾個人口眾多的大州聯合起來,就有可能操縱選情。例如,美國最大的7個州棗加州、紐約州、德州、賓州、佛州、伊利諾伊州、俄亥俄州人口加起來,相當美國總人口的一半。如果實行全國普選票制度,那麼總統候選人只需在這幾個大州拉票,不必再光顧像羅得島、阿拉斯加那樣的小州了。全美只有三張選舉人票的小州有7個,四張的有6個;如果不硬性每州分配2名參議員以及實行"選舉人"制度,這些小的權益一定被大州吞沒。羅得島州人口雖只是加州人口的60分之一,但選舉人票卻是加州的18分之一,這樣就在某種意義上保護了羅得島州的權益。因此"選舉人"制度不僅符合美國的聯邦制國情,更體現民丨主的原則棗服從多數,尊重少數。
這種"選舉人票"制度有點像NBA籃球賽,它不是按各場贏球總積分(相當於全國按人頭計票),而是以贏得的場次多少(相當選舉人票的每個州)來決出勝負。也就是說,NBA一個賽季打下來,總共82場,它不是累積計算每一場贏的分數,而是以每"場"為計算單位,贏得最多場的,就是賽區冠軍。這樣計算更體現這個球隊的真正總體實力。
"選舉人票"制度的第二個好處是,可以通過贏者通吃的方式,一次到位產生總統,而不會像其它國家那樣,第一輪總統選票沒過半,再第二輪選舉。因為只要有第二輪選舉,就容易有政治分肥和交易,結果會扭曲選民意向,被迫把選票投給其它候選人。
美國實行"選舉人"制度兩百多年來,一次由於兩位候選人的全國選舉人票相等,另一次是三名候選人平分票源,沒人過半,而由眾議院投票在候選人中選出總統。按照美國憲法,眾議院投票做這種仲裁時,並不是435名眾議員全部投票,而是以州為單位,每州一票,過半獲得26州的票才能當選總統。這種規定再次顯示對州的權益的保護和重視。美國兩百年來只有兩次由眾議院票決,意外率才是1%,證明"選舉人"制度相當有效。
第三,"選舉人"制度可以立即產生總統,而避免全國人頭計算選票,清點到每一個村鎮的每一張選票,使總統長時間無法產生。
上次美國總統大選時,佛羅里達州的幾個郡重新點票,就要幾個星期,如果普選票數相當接近,必須重新清點全國的選票,一直到每個村落,那麼全美50州都這樣計票,總統恐怕要幾個月才會產生。而總統產生的時間越長,越容易出現政治麻煩,因為那些政治動物們就會動腦筋鑽這個時間差的空子。
實行"選舉人"制度,贏者通吃,會在選舉當天立即產生總統,敗者承認落選,贏者發表當選感言,選舉就算結束。這種投票就馬上計票,連夜用機器計算出選舉結果的方式,可以免由於時間拖長而帶來的可能政治糾紛。
根據上述哈德維教授的研究,美國實行"選舉人"制度這二百年來,"幾乎每次都是立即產生總統,上次選舉糾紛是歷史上少有的例外。"而且在實行這個制度的兩百多年中,只有4次(包括戈爾那次)出現候選人在全國普選票中領先,但由於輸了選舉人票而落選的情況;等於兩個世紀才出現4次,頻率極小。
第四是不產生眾多小黨,使憲丨政制度比較穩定。美國建國兩百多年來,一直是兩大政黨輪流執政,而不是像其它民丨主國家那樣有很多小黨,這和美國一直實行"選舉人"制度有直接關系。由於選舉人制度是以"州"為"計票單位",而且又是實行"贏者通吃"的游戲規則,贏者囊括所有選票,因此,使得票第二多、第三多的候選人毫無所獲。每個州的選舉結果只有一個贏家,沒有第二、第三,這樣就不會產生小黨,更無法產生政黨比例制的多黨制。
政黨過多,尤其是實行政黨比例制的多黨制,兩個小黨就可以聯合起來對抗一個沒有過半數的大黨,或者多黨聯合執政,結果容易導致內閣不穩定,選舉頻繁。在被稱為世界上最大民丨主國家的印度,也是由於政黨比例制而小黨"叢生",目前國會有席位的政黨就有30多個。
1998年4月印度人民黨在全國大選獲勝,由於席位沒有過半,只好聯合其它多個小黨組閣,但執政僅375天,就因其中一個僅有18席的小黨內訌而被不信任票投垮,導致印度不得不提前大選,印度人民黨靠聯合24個小黨才在國會席位中過半得以再次組閣。
美國實行"選舉人"制度,就使小黨沒有多大存活空間,兩大政黨輪流執政,不存在多個小黨聯合起來投不信任票而結束內閣的現象。總統因觸犯法律遭彈劾,副總統則繼任,不存在必須解散內閣、提前全國大選之事,從而使政局穩定。
任何一種選舉制度都有它的不足之處,但從"選舉人"制度實行兩百多年的歷史,以及它的特點來看,它雖有缺點,但更符合美國聯邦制的國情,更體現民丨主原則。因而對那些嚷嚷著廢除"選舉人"制度的美國人,哈德維教授感嘆地說,"這一制度在過去兩百年裡一直很奏效,美國人都被慣壞了。"
來自:http://tieba..com/p/768030653
屆數 選舉年份 當選人 ( 黨派 ) 選舉人票
1屆 1789 喬治·華盛頓 ( 無黨派 ) 69
2屆 1792 喬治·華盛頓 ( 無黨派 ) 132
3屆 1796 約翰·亞當斯 ( 聯邦黨 ) 71
4屆 1800 托馬斯·傑弗遜 ( 民 主共和黨 ) 73
5屆 1804 托馬斯·傑弗遜 ( 民 主共和黨 ) 162
6屆 1808 詹姆斯·麥迪遜 ( 民 主共和黨 ) 122
7屆 1812 詹姆斯·麥迪遜 ( 民 主共和黨 ) 128
8屆 1816 詹姆斯·門羅 ( 民 主共和黨 ) 183
9屆 1820 詹姆斯·門羅 ( 民 主共和黨 ) 215/218
10屆 1824 約翰·昆西·亞當斯( 民 主共和黨 ) 84
11屆 1828 安德魯·傑克遜 ( 民 主黨 ) 178
12屆 1832 安德魯·傑克遜 ( 民 主黨 ) 219
13屆 1836 馬丁·范布倫 ( 民 主黨 ) 170
14屆 1840 威廉·亨利·哈里森( 輝格黨 ) 234
15屆 1844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民 主黨 ) 170
16屆 1848 扎卡里·泰勒 ( 民權黨 ) 163
17屆 1852 富蘭克林·皮爾斯 ( 民 主黨 ) 254
18屆 1856 詹姆斯·布坎南 ( 民 主黨 ) 174
19屆 1860 亞伯拉罕·林肯 ( 共和黨 ) 180
20屆 1864 亞伯拉罕·林肯 ( 國家聯合黨 ) 212
21屆 1868 尤里西斯·格蘭特 ( 共和黨 ) 214
22屆 1872 尤里西斯·格蘭特 ( 共和黨 ) 286
23屆 1876 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 共和黨 ) 185
24屆 1880 詹姆斯·加菲爾德 ( 共和黨 ) 214
25屆 1884 格羅佛·克里夫蘭 ( 民 主黨 ) 219
26屆 1888 本傑明·哈里森 ( 共和黨 ) 233
27屆 1892 格羅佛·克里夫蘭 ( 民 主黨 ) 277
28屆 1896 威廉·麥金萊 ( 共和黨 ) 271
29屆 1900 威廉·麥金萊 ( 共和黨 ) 292
30屆 1904 西奧多·羅斯福 ( 共和黨 ) 336
31屆 1908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共和黨 ) 321
32屆 1912 伍德羅·威爾遜 ( 民 主黨 ) 435
33屆 1916 伍德羅·威爾遜 ( 民 主黨 ) 277
34屆 1920 沃倫·蓋瑪利爾·哈定( 共和黨 ) 404
35屆 1924 卡爾文·柯立芝 ( 共和黨 ) 382
36屆 1928 赫伯特·胡佛 ( 共和黨 ) 444
37屆 1932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民 主黨 ) 472
38屆 1936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民 主黨 ) 523
39屆 1940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民 主黨 ) 449
40屆 1944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民 主黨 ) 432
41屆 1948 哈利·杜魯門 ( 民 主黨 ) 303
42屆 1952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 共和黨 ) 442
43屆 1956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 共和黨 ) 457
44屆 1960 約翰·肯尼迪 ( 民 主黨 ) 303
45屆 1964 林登·約翰遜 ( 民 主黨 ) 486
46屆 1968 理查德·尼克松 ( 共和黨 ) 301
47屆 1972 理查德·尼克松 ( 共和黨 ) 520
48屆 1976 吉米·卡特 ( 民 主黨 ) 297
49屆 1980 朗奴·里根 ( 共和黨 ) 489
50屆 1984 朗奴·里根 ( 共和黨 ) 525
51屆 1988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 共和黨 ) 426
52屆 1992 比爾·柯林頓 ( 民 主黨 ) 370
53屆 1996 比爾·柯林頓 ( 民 主黨 ) 379
54屆 2000 喬治·沃克·布希( 共和黨 ) 271
55屆 2004 喬治·沃克·布希( 共和黨 ) 286
56屆 2008 貝拉克·奧巴馬 ( 民 主黨 ) 364
希望能幫到你!
望採納!
8. fbi總部郵編是什麼啊
FBI Headquarters
935 Pennsylvania Avenue, NW
Washington, D.C. 20535-0001
華盛頓來特區西北區賓夕法自尼亞大道935號FBI總部,郵編20535-0001。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Office of Public Affairs
Washington, D.C. 20505
華盛頓特區中情局公共事務辦公室,郵編20505。
蘭利總部的地址沒有公開,蘭利當地的郵編是22101。
這些東西沒有想像中那麼神秘,官網上都有。
9. 斯庫諾交易號訴麥克法登案 請簡介一下具體情節
斯庫諾交易號訴麥克法登案」
(The Schooner Exchange v. M'Faddon, 11 U.S. 116 (1812)
1812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斯庫諾交易號訴麥克法登案」的判決,可以被認為是確立國家豁免原則的最重要的早期國內法院判例之一。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馬歇爾在判決中指出了給予被告國家管轄豁免的基本理由,即「各國主權完全平等和絕對獨立,共同的利益促使他們互相交往並和平相交,由此產生某種情況,即:各主權國家放棄行使各自具有的一部分完全排他的屬地管轄權。
案情:
「交易號」原是一艘美國公民擁有的縱帆船。該船於1810年在公海上被法國軍隊拿捕,以後成為法國的一艘公船,取名「巴拉烏號」。在後來的一次航行中,由於天氣惡劣,該船被迫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港。於是該船的原所有人在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將原「交易號」判歸他們。該船沒有派人出庭應訴,但賓州檢察官代表美國政府到庭陳述意見,認為該船即便是從原告手中非法沒收的,其所有權也已於沒收當時轉屬法國皇帝,因此請求法院駁回原告起訴並釋放該船。地區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請求。原告上訴到聯邦巡迴法院,巡迴法院否定了地區法院的判決。賓州檢察官遂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
判決及依據:
聯邦最高法院於1812年作出判決,撤銷了巡迴法院的判決,並確認了地區法院的判決。
最高法院首席法官馬歇爾在其製作的判詞中指出:
一國在其領土內的管轄權是排他的和絕對的,但它可以自我加以限制。這種類似於主權象徵的完全的和絕對的管轄權並不要求將外國主權者和他們的統治權利作為其管轄權的客體。一個主權者在任何方面都不從屬於另一個主權者,他負有不把自己或其主權權利置於另一主權者管轄之下,從而貶損其國家的尊嚴的最高義務。
主權者的這種完全平等和絕對的獨立,以及促進他們相互交往和彼此通好的共同利益引起了這樣一個結果:每個主權者都被認為放棄行使其完全排他的領土管轄權的一部分,而這種管轄權一直被視為是獨立國家的特徵。首先,主權者被允許享有在另一國領土內不受逮捕或拘留的豁免;其次,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外國大臣;再次,一國主權者在允許外國軍隊通過其領土時,放棄其領土管轄權的一部分。
在本法院看來,作為一項公法原則,外國軍艦進入對它們開放的港口,應被視為經友好國家的同意而免受其管轄。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來源於一國司法權無力強制執行這類案件的判決;來源於一國君主的權力足以對另一國君主所為的非法行為進行報復的考慮。
如果上述論據是正確的,那麼「巴拉烏號」作為一艘為與美國處於和平狀態的外國君主服務的軍艦,依據允許外國軍艦進入友好國家港口的一般原則,進入了對它開放的美國港口,必須認為是得到了進入美國領土的默示許可,如果它以友好的方式行事,應該享受管轄的豁免。
The Schooner Exchange v. McFaddon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11 U.S. 116 (1812)
Facts
Material Facts: The schooner Balaou was allegedly seized on the high seas in 1810 by military forces acting on the behalf of the French government. A libel suit was subsequently brought against the Exchange by two American citizens (including McFaddon) who claimed that they owned and were entitled to possession of the ship. In response to this, the French ship now named Balaou, having been forced to enter the port of Philadelphia e to bad weather, was prevented from leaving by the process of the court. The US Attorney for Pennsylvania appeared on behalf of the US government to argue for the release of the Balaou on the grounds that since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were at peace, the property of the Schooner Exchange, however wrongfully acquired, had passed to Napoleon, the emperor of France. The US Attorney thus requested that the libel be dismissed with costs and the vessel released.
Legal Facts: The District Court for the District of Pennsylvania dismissed the libel. The Circuit Court reversed this decision. The US Attorney appealed the decision to the US Supreme Court.
Issues
Particular Issues: At stake in this particular case is the issue of entitlement of ownership and compensation for seized property. Should the owners of the Schooner Exchange get their schooner back or receive compensation for their loss, or does France get to keep its stolen treasure? Should the case before the Supreme Court be dismissed and the Balaou released from the Philadelphia port?
General Issues: At stake in general in this case is the issue of whether or not the French government is subject to the jurisdiction of a United States court. The Exchange was a public ship, and therefore 「constitutes a part of the military force of her nation; [and] acts under the immediate and direct command of the sovereign (145). The question then is whether or not the Schooner Exchange can claim immunity from judicial jurisdiction in this case.
Decision
The Supreme Court decided that the Exchange was indeed exempt from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Pennsylvania courts. It ordered that the judgment of the Circuit Court be reversed and the judgment of the District Court, dismissing the libel, be affirmed.
Reasoning
Controlling legal principles/authorities: The controlling legal principle upheld in this case was the 『absolute theory of sovereign immunity.』 This doctrine is premised on the notion that a state』s immunity is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of its sovereignty, and that no state can exert its authority over another. This 「perfect equality and absolute independence of sovereigns」 (138) has created over time the need for states to 『waive』 a portion of their 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greater good inherent in sovereign immunity. States thus have a mutual interest and obligation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o respect this status of foreign sovereigns. The desire for reciprocity demands that this concept be obeyed by all states. Stemming from this absolute theory of sovereign immunity are international norms that prevent, among other things, states and sovereign agents of states from being sued in foreign courts.
Reasoning employed in application to this case: The basic reasoning employed in this case centers around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tatus of the Exchange itself. The Court make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public ships and private ships. It argues that public ships are in a legal sense international 『agents』 or 『extensions』 of a sovereign government, and must receive the same immunity that is granted to the government itself. It goes on to describe how public vessels are granted an 『implied license』 when they enter a friendly port of a foreign state, and that this license contains an 「exemption from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sovereign,」 in this case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During peacetime, the ports of friendly nations 「are considered open to the public ships of all powers」 (142), and thus the Exchange entered the port of Philadelphia believing that this 『implied promise』 would be upheld. Making reference to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the Court notes that: 「certainly in practice, nations have not yet asserted their jurisdiction over the public armed ships of a foreign sovereign」 (145). Therefore, there is no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 Exchange is any different in this respect.
Comments
This case exemplifies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aking an extreme or absolute position on a legal concept. Surely one has to objectively see that the owners of the Exchange were swindled out of their property by an abstract legality that had nothing directly to do with them. From a purely 『right or wrong』 perspective, it does seem unfair that their property could be taken with impunity. Should the 『greater good』 of sovereign immunity overshadow their claims? Sovereign immunity does indeed have a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func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but as a legal concept it should not be adhered to dogmatically or absolutely. The 『restrictive』 or 『rel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doctrine applied in latter years are a good step toward achieving a broader sense of fairness in its usage.
Facts
Material Facts: 縱帆船Balaou被指控在公海上抓住由軍方作用於1810年代表法國政府。誹謗,向該行提出適合隨後交易(包括兩名美國公民McFaddon)誰聲稱自己擁有和被允許可以擁有這艘船。針對這一點,法國貨船現在命名,有Balaou被迫進港的日子,因為壞天氣,是無法離開法庭的過程。美國律師對賓夕法尼亞州出現代表美國政府爭論釋放Balaou為由,由於美國和法國和平安,帆船的財產,但獲得,錯誤交換,過了拿破崙,法國的皇帝。美國律師因此要求誹謗被解僱成本,增強艦艇釋放。
Legal Facts:區域法院駁回了賓西法尼亞地區誹謗。逆轉巡迴法院決定。美國律師上訴決定美國最高法院。
Issues
Particular Issues: 商業利益,這一特殊案例的問題就是權利的所有權和賠償抓住了財產。帆船的主人應該交換得到他們的帆船背部或得到補償,因為他們都不在了,還是為了使法國奪回偷來的寶藏呢?應該書案前最高法院駁回Balaou釋放,從費城港?
General Issues: 商業利益,一般在這種情況下的問題是法國政府是否受到美國管轄法院。本次交流會公共船,因此,「構成的一部分;她的祖國軍事力量的行為[和]在直接和直接指揮的主權(一百四十五)。問題於是就是不管帆船交易所可以免除司法管轄權要求在這種情況下。
Decision
美國最高法院裁定,交流的確是免除賓州法院管轄。最高法院命令巡迴法院的審判被逆轉,判斷撤銷地區法院誹謗,認定其證明力。
Reasoning
Controlling legal principles/authorities: 控制的法律原則支持在這個案例中是「絕對主權immunity.理論的一種以主義是一種狀態抵抗力,主權的自然結果,沒有國家能夠發揮其管轄那。這種「完全平等和絕對獨立的「義(138)已創建了隨時間過去,需要國家的放棄」他們的部分領土范圍內以滿足固有的更美好的主權豁免權。國家就會有較共同利益和義務尊重國際法的外國義的這種狀態。渴望互惠要求這個概念為全美國被服從。出於這個絕對主權理論是國際上的規范,防止免疫,在其他事情上、州和主權的代理人被起訴了各州在外國法院。
Reasoning employed in application to this case:基本推理用於這種情況下圍繞國際法律地位的交流本身。法院做出的明顯的區分公共船隻和私人的船隻。它認為公共船在法律意義上國際的代理」或「延伸的一個獨立的政府,必須得到同樣的免疫力,被授予政府本身。它繼續描述公共血管授予「暗含的授權的時候他們進入一個友好外國政府港,這種執照包含一個」管轄豁免主」,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在和平時期友好國家港口」被認為是對公眾開放所有力量的船隻」(142),因此該交易所進入港口相信「費城」就是隱含承諾支持。通用國際法參照,法院指出:「當然,在實踐中,國家還沒有維護其管轄范圍內的船隻在公眾武裝外國至上」(一百四十五)。因此,這里沒有理由相信這樣的交換是在這方面有什麼不同。
Comments
這個案例通過例證服用的問題或絕對位置極端的法律概念。肯定是有客觀地看到,業主的交流是從他們的財產騙,由抽象合法性沒有直接給他們做。從純的正確或錯誤的處理,看來不公平的他們的財產可以被帶到而不受懲罰。如果「大良好」的至尊免疫遮蔽他們的觀點。主權豁免確實有必要和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國際法律的法律概念不應該堅持武斷地或絕對的。「限制」或「的相關的解釋應用於後期學說是一種很好的一步廣義實現公平它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