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審查名詞解釋

司法審查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2-08 15:41:13

Ⅰ 名詞解釋:廣義的法律監督

廣義的法律監督是來指國家機關、組自織、人民群眾對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廣義的法律監督根據監督主體不同可以分為國家監督(又稱國家機關的監督)和社會監督兩大類。國家監督包括權力監督(或稱人大監督)、行政監督、檢察監督和司法監督四個方面[ii],其中行政監督主要指行政機關的內部監察,司法監督主要指司法審查。

Ⅱ 什麼是司法審查權有限原則

有限司法審查權是指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人民法院應當享有的對行政法內規和地方法規的容合法性進行審查的權力。由於合憲性審查權在我國法律中明確賦予給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因而,各級人民法院沒有合憲性審查權,只有合法性審查權,即對行政法規和地方法規是否符合法律的審查權力。這種只有法規合法性審查權的司法審查權就是有限司法審查權。

Ⅲ 外國法制史名詞解釋的補充

名詞解釋:
1、 萬民法:是市民法的對稱,指適用於外國人與外國人、外國人與羅馬人所發生的法律關系的法律。

2、 采邑制:是指國王將土地分為采邑,受封者在領取采邑時向國王宣誓效忠,並履行特定的義務,繼承土地時要重要舉行封贈儀式,這就避免了下級封臣的過度發展,有利於維護國王的權力。經過這樣的分封過程,西歐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級關系。

3、 對價制度:對價是指締約者之間因締約行為而使一方得到利益他方遭受損失。對價制度是英國契約法中的特有制度,它是非正式契約成立的必要條件。

4、 《法律重述》:美國法學會編纂出版《法律重述》將司法方面浩繁的判例加以綜合整理,對那些尚有適用價值和效力的法律原則和法律規范加以重新闡明,然後分類編纂成冊。因此,它不是立法,並不創造新規范,只是對當時尚有效的普通法規定以條文形式加以「重述」,為法官和法學研究工作提供方便。

5、 定式契約:不是相互自由協商而成立,而由經濟上強有力的一方提出,他方不能要求變更條件,只能同意或不同意。這是對契約自由原則的一種限制,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它反映了民法基本原則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變化。

6、 神明裁判:是指藉助「神」的力量來考驗被告人,以確定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原始審判方式,盛行於一些古代奴隸制國家和歐洲中世紀前期封建制國家。

7、 三藏:是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淵源之一,是早期佛教經典的總稱,由律藏、經藏和論藏組成,其中以律藏的法律意義最為明顯。

8、 城市法:是指中世紀西歐城市中形成、發展、適用的法律體系,其內容一般涉及商業、貿易、征稅、城市自治及城市居民的法律地位等。它不是統一的國內法,也不是統一的國際法。它是西歐中世紀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9、 越權無效原則:是英國行政法最重要的一項原則,直接導源於議會主權原則,是指政府必須嚴格地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和范圍進行活動,如果政府的行為確系越權,法院可依法宣告政府的越權行為無效,並責令政府就其越權行為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

10、消極公民:是由1791年法國憲法規定的一個因沒有財產,所以被剝奪了選舉資格的公民等級。

11、市民法:是羅馬固有的、僅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是在羅馬奴隸制經濟不發達的初期形成的,具有內容原始,范圍狹窄和注重形式主義等特點。

12、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兩河流域居民使用的法律制度的總稱,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因其法典用楔形文字鐫刻而得名。

13、共同海損制度:是海商法特有的制度,它是指發生風暴等緊急情況時,為挽救船員及所運貨物,船長可以決定把一部分貨物拋到海中,以減輕船隻載重,貨主所受損失由船長、船員及商人共同承擔。

14、准契約:古代羅馬債的發生原因之一,是指當事人雖不締結契約,而與締約發生同類的債務關系,跟契約具有同一效果。

15、共和八年憲法:即1799年憲法,也稱「拿破崙憲法」。該憲法重申法國廢除封建制度,實行共和制度。規定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屬於排名有先後順序的三個執政;立法權屬於受第一執政控制的議會。憲法賦予拿破崙巨大的權力,從而為其後來稱帝提供了基礎。

16、人法:是關於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人的法律地位、各種權利的取得和喪失,以及婚姻家庭關系方面的法律。

17、委身制:是西歐封建制度形成時期貴族兼並自由農民土地、迫使他們逐漸失去人身自由的一種形式。在當時普遍混亂的條件下,農民得不到國家政權的保護而不得不投靠鄰近的貴族,交出土地,為貴族盡義務。委身制對大土地佔有制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

18、衡平法:是英國特有的法律形式。形成於中世紀中期,是為了彌補普通法的不足,由大法官根據「公平」、「正義」的原則審理案件的產物,其效力優於普通法。

19、教階制度:是指規定天主教神職人員的等級和教務管理的制度,是教會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教會教階一般分為教皇、大主教、主教、神甫等,統稱為大教職,下面是修士、修女等小教職。在教務方面按照級別逐級對下行使管理權。

20、模範法典:是指美國法學會為了促進法律的統一化、系統化,編纂了一種所謂模範法典或稱標准法典,目前這些法典雖不是正式立法,但仍為法官判案時所引用和參考,故在統一州法律方面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21、人格權:是羅馬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享有權利能力的資格,它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等三種身份權構成。其中以自由權為最高,市民權次之,家族權再次之。

22、特恩權:是指在西歐早期封建社會,國王將大片土地分封給其功臣或親信,後者不但在經濟上剝削農奴,而且在領地內享有行政和司法權,以致後來國王不得不承認這種權力,在某些情況下政府官吏也無權進入領地行使管轄權。

23、類比:音譯格亞斯,意思是對所遇到的新問題按《古蘭經》和聖訓中的相似規則處斷,類似於近代法律中的類推原則。

24、公議:最初是指伊斯蘭宗教公社全體一致的意見,後來成了法學家對《古蘭經》和聖訓沒有規定的問題的解決取得一致意見,成了創製法律的一種方法。

25、《御成敗式目》:是日本最早的一部武家法典,是鐮倉幕府於1232年頒布的,又稱《永貞式目》。主要用於調整武士集團內部關系,是習慣和先例的匯編。

26、尊敬請求:是中世紀法國婚姻法中的一項制度。它規定,子未滿30歲,女未滿25歲,不經父母同意不得結婚;子滿30歲,女滿25歲,應向父母做「尊敬請求」之後才能結婚。第一次請求若父母不同意,一個月後作第二次請求,若又不同意,一個月再作第三次請求,若仍不同意,過一個月後即可結婚。這一制度為拿破崙法典所吸收。

27、人格減等:在羅馬法中,要能在政治經濟和家庭等方面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成為一個享有完全人格的人,必須同時具備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三種身份權。如果三種身份權中有一種或兩種喪失或發生變化,便成為人格不完全的人,這在羅馬法上稱為~

28、判例法:是指作為人們行為之指南或法院判案之依據的法律,即先前的判決不僅對該案的當事人有約束力,而且對法院在碰到類似案件時作出新的判決亦有約束力。判例法主要是在英國的法律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29、黃狗合同:是指在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強迫工人加入由企業主控制的工會的合同,它使企業加強了對工人的控制,嚴重損害了工人的利益,1935年由《國家勞工關系法》廢除。

30、法曹:在日本,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總稱為「法曹」,被譽為「法制建設上的三根支柱」。三者的地位甚高,但對其資格的要求也很嚴,必須經過專門的培訓,並通過國家考試。

31、遵循先例原則:就是包含在以前判決中的法律原則對以後同類案件有約束力。具體地說就是:(1)高級法院的判決對下級法院處理同類案件有約束力;(2)同一法院的判決對其以後的同類案件具有約束力。

32、商人法:又稱商法,是指調整商人之間因商業活動所產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包括商法和海商法。

33、司法審查權:又稱違憲審查權,是指法院可以通過司法審判,審查立法機構制定的法令是否違反憲法,如果認為違憲執行即可以拒絕,使其喪失法律效力

34、職權主義:刑事訴訟中的預審法官不但可以根據檢察官或被告人的請求調查證據,為了保護公益也可依職權主動搜集證據,這就是所謂的職權主義。這種制度多見於大陸法系的國家中,而在英美法系中則多採用消極的當事人主義。

35、教法學:是研究伊斯蘭教教法的學科,其使命是研究《古蘭經》和聖訓的基本精神,發現、解釋體現在其中的教法原則的含義,從而推導出新的法律,使伊斯蘭法能適應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社會的發展變化。

36、羅馬日耳曼法系:又稱大陸法系、民法法系,是指以古代羅馬法為基礎,融合日耳曼法,以歐洲大陸國家法、德為代表而發展起來的法律制度的總稱。

37、忠誠調查令:在美國戰後的「反共」旗幟下,美國總統於1947年簽署了調查公務員忠誠的第9835號行政命令。它規定:凡參加或同情所謂「顛覆組織」的都作為不忠誠的主要根據。

38、三權分立:是指國家的行政、立法、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不同的機關來行使,形成鼎立之勢,而不至於使權力過分集中於一個部門。這是按照孟德斯鳩和洛克的分權學說建立起來的,原則上是既要分立,又要相互制約和保持平衡。

39、種姓制:是是古代印度的一種等級制度,是雅利安人從原始社會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過程中出現了四大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不同種姓在法律地位、權利與義務等方面均不平等,在宗教和社會生活方面也有嚴格區分。古代印度法律堅決維護這一制度,對印度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40、貝殼放逐法:是雅典在克里斯特尼改革後不久實行,規定在民眾大會上以投票方式,指定放逐那些危害國家的分子。表決時公民在貝殼或陶片上寫下自己認為應當放逐的人名,投票數超過六千,則被放逐國外十年後方得返回。

41、日耳曼法:是指公元5至9世紀西歐早期封建時期適用於日耳曼人的法律,它是日耳曼各部族在侵入西羅馬帝國,建立「蠻族」國家的過程中,在羅馬法和正在形成中的基督教教會法的影響下,由原有氏族部落習慣逐漸發展而成的。

42、羅馬法的「復興」:自12世紀開始,西歐各國先後出現了一個研究,採用羅馬法的熱潮,歷史上稱為~。

43、普通法:是指從13世紀開始在習慣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全英國普遍適用的共同的判例法。

44、異端裁判所:又稱宗教裁判所或宗教法庭,是天主教會於13世紀在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設立的偵查審判機構,以專門迫害異端,鎮壓進步思想為其根本任務。

45、糾問式訴訟:是指根據公眾告發或私人控告,法院即可對案件進行調查,從調查證據到執行刑罰都由官方負責。

46、教會法:廣義上,泛指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的其他教派的各種法規;狹義上,專指在中世紀佔有重要地位的羅馬天主教的法律。

47、《人權宣言》: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頒布的,比較全面地提出了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和法制原則,是法國革命後法律制度的綱領性文件,對法國革命和法律制度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並具有深遠的國際影響。

48、武家法典:是指幕府根據武家的習慣和先例而制定的調整武士集團內部關系的基本法典。

49、委託立法:又叫授權立法,是指議會授權政府各部門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50、謝爾曼法:是美國1890年頒布的聯邦的第一部反壟斷法,禁止壟斷和對貿易的限制,為維護貿易中的自由競爭制度和市場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簡答題:
1、簡述英國的判例匯編的發展情況。
(1) 英國最早的判例叫做《年鑒》,它包括了從13世紀到16世紀的判例,對於遵循先例原則的形成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它的編纂很簡單粗糙,到了近代已經不適合學習和查閱;
(2) 16世紀至19世紀出現了大量私人編纂的判例集,它們對法官判案和法學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私人編纂的判例集比較混亂,體例也不一致,不便於法律的統一;
(3) 到19世紀後期,成立了具有法人資格的「判例集編纂委員會」,使得後來的判例編纂具有了相當的權威性和統一性,這對促進英國法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簡述1946年日本國憲法的特點。
(1) 天皇僅為國家的象徵;
(2) 提高了內閣和國會的法律地位;
(3) 作了放棄戰爭和不保持武裝力量的規定;
(4) 擴大了國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

3、簡述古希臘法的基本特徵。
(1) 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整個希臘始終未能出現全境共同適用的法律制度,長期處於分立狀態;
(2) 成文法出現較早,有些還制訂得相當詳細完備,但與後來的羅馬法相比,卻大為遜色,缺乏完備、發達的法律體系;
(3) 從埃及和西亞鄰國的法律中吸取了經驗,在此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法律體系,對以後的羅馬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4) 缺少對法律條文或法理方面的深入研究,未能像羅馬法那樣,在理論上達到精闢的程度;
(5) 被推廣適用到各城邦在各地建立的殖民地中。
4、簡述大陸法系的主要特徵。
(1) 大陸法系系統地、直接地接受了羅馬法的影響;;
(2) 大陸法系一般不存在判例法,成文法是它的法律形式,重視法典的編纂;
(3) 大陸法系要求法官遵從法律辦理案件,法官往往通過解釋擴大適用法律條款。

5、簡述楔形文字法的基本特徵。
(1) 法典在結構體繫上比較完整,一般劃分為序言、法典本文和結語三部分;
(2) 統治者有意將法律描繪為神的意志的體現;
(3) 楔形文字法律的內容缺乏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則,多半是針對某種事例、糾紛的具體解決辦法。

6、簡述雅典「憲法」民主性的特點及其局限性。
(1) 雅典「憲法」民主性的特點:
① 形式上允許一切雅典公民參與國家的日常活動;
② 大多數國家的公職人員都是選舉產生,而且集體職務多於個人職務;
③ 雅典公民能夠通過各種制度或措施來直接捍衛民主制度,免遭來自反民主勢力的破壞和攻擊。
(2) 其局限性是:
① 雅典民主制「憲法」的實施和民主制度的貫徹,實際上局限於一個狹小的范圍內;
② 在民眾大會或其他重要機關里起重要作用的往往是奴隸主階級的上層分子或其代表人物;
③ 公職人員盡管是選舉產生,但擔任所有公職均需具備一定條件,如年齡、財產資格等等;
④ 統治集團利用各種手段,採取多種措施來限制民眾大會作用的充分發揮。

7、簡述英國近代憲法的基本特點。
(1) 英國憲法是不成文憲法;
(2) 英國憲法淵源的多樣性和分散性;
(3) 英國憲法是「柔性」憲法,其制定和修改幾乎與一般法律相同。

8、簡述羅馬法上的兩種婚姻。
(1) 有夫權婚姻,是指男女雙方按市民法的規定所發生的婚姻方式。結婚後,婦女沒有財產權,其身份、姓氏也都依丈夫而定,其地位「似夫之女」。在妻子不忠時,丈夫有權殺死妻子;
(2) 無夫權婚姻,又稱為略式婚姻。婚姻目的不再以家族利益為基礎,完全改為以夫妻本人利益為前提,生子、繼嗣降為次要地位。夫妻之間形式上處於「同等地位」,在雙方財產原則上彼此分開。

9、簡述在伊斯蘭刑法的特點。
(1) 沒有形成犯罪的一般概念,沒有把民事侵權責任和犯罪明確劃分開;
(2) 把犯罪分為《古蘭經》規定了固定刑罰的犯罪和《古蘭經》未規定固定刑罰的犯罪;
(3) 刑罰是很殘酷的。

10、簡述19世紀初德國在制定民法典問題上提倡和反對方的基本主張。
(1) 提倡一方以自然法學派學者蒂博特為代表。他在1814年出版了《論統一德國民法典的必要性》一書,認為只有統一法律才能實現民族的統一;要使德國興盛必須編纂用德語寫的統一民法典。他認為統一編纂德國民法典的條件早已成熟,認為立法是人們理性的產物;
(2) 反對一方以歷史法學派學者薩維尼為代表。他出版了《論當代立法和法理學的使命》一書,對蒂博特的上述意見進行批評,認為當時德國不具備制定統一民法典的條件,主張編纂一部成功的民法典必須具備完備的學識,這一條件在當時德國遠未具備。他認為法典不是理性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過早的立法只會歪曲和違背民族精神。

11、簡述英國責任內閣制的主要內容。
(1) 內閣是國家的最高管理機關,由議會平民院多數黨組成,國王任命平民院多數黨領袖為內閣首相,首相提出閣員名單,由國王批准;
(2) 內閣定期向平民院報告工作,集體對平民院負責,並受平民院的監督;
(3) 內閣必須取得平民院多數議員的信任,如果平民院多數議員對內閣的重大政策方針不予支持,內閣必須集體辭職,或請求國王解散平民院重新選舉;若新選出的平民院對內閣仍不信任,則內閣必須全體辭職,另行組閣。

12、簡述日本現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點。
日本現代法律制度是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和日本固有法的某些制度三者的結合。戰後40多年來,通過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日本的法律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是由原來屬於羅馬日耳曼法系演變成為兼有羅馬日耳曼法系與英美法系特色的混合法系。造成這種變化的直接原因,是在美國單獨佔領之下,美國法成了日本移植和學習的主要對象。另外,日本因有的行之有效的某些制度,如調停與和解制度也同時並存並獲得發展。這三者的結合,就構成了日本當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點。

13、簡述《摩奴法典》的特徵。
《摩奴法典》是印度最古老、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獻,它不是由國家正式頒布,而是婆羅門教僧侶根據吠陀經典和歷來的習慣編制而成。傳說由所謂「人類始祖」摩奴所制定,故稱為《摩奴法典》。
(1) 公開確認四種原始種姓以及派生的各個種姓的等級差別;
(2) 法典以婆羅門教教義為指導思想,是該教政治思想體系的重要文獻;
(3) 將古代印度的專制君主神聖化,進一步用神權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

14、簡述伊斯蘭債法的特點。
(1) 買賣契約是普遍流行的標准契約形式;(2)應嚴格履行契約;(3)禁止利息。

15、簡述英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 越權無效原則;是英國行政法最重要的一項原則,直接導源於議會主權原則,是指政府必須嚴格地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和范圍進行活動,如果政府的行為確系越權,法院可依法宣告政府的越權行為無效,並責令政府就其越權行為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
(2) 行政行為合理主義;該原則要求政府的行政行為必須始終以公共利益和正當理由為依據。這項原則的目的在於防止政府專斷、濫用權力,要求政府始終將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3) 行政程序公正正義;該原則要求政府實施行政行為的程序必須公平,尤其是當公民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或行政行為直接對其不利時,首先要給公民提供反對意見的機會,政府對這些意見要給予充分考慮。

16、簡述日耳曼法的基本特點。
(1) 團體本位的法律;按日耳曼法,法律保護的中心和出發點是團體、個人行使權利、負擔義務都要受團體的約束;而羅馬法那種尊重個人意志自由,嚴格保護私有財產的特點叫做「個人本位」;
(2) 屬人主義的法律;日耳曼法只適用於日耳曼人;
(3) 具體的法律;日耳曼法不是抽象的法規,沒有一般的原則規定,而只是一些解決各種糾紛的具體辦法;
(4) 注重形式,注重法律行為的外部表現;
(5) 世俗的法律。

17、簡述法國行政法的特點。
(1) 行政訴訟不是由普通法院審判,而由行政法院審判,這是法國行政法的重要特徵;
(2) 法國行政法的重要原則來自行政法院的判例;
(3) 法國行政法構成獨立的法律體系。
18、簡述《魏瑪憲法》的基本特點。
(1) 規定了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形式;
(2) 賦予總統廣泛權力;
(3) 列舉了較多公民權利並標榜社會主義原則;
(4) 被稱為經濟憲法。

19、簡述英國制定法的特點。
(1) 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制定法只居於次要地位,只起補充、解釋或重申判例法的作用;
(2) 從效力上看,英國在中世紀就確立了制定法優於判例法的原則,同時判例法的發展也不能否定製定法的效力,制定法卻可以修改普通法和衡平法;
(3) 制定法只有通過法官在審判實踐中適用,「重新肯定」之後才能進入英國法體系。如果不通過這個過程,制定法就不能變成真正的法。

20、簡述1900年德國民法典與1804年法國民法典各自體現的民法基本原則的聯系與區別。
德國民法典貫徹資產階級民法基本原則和法國民法典大體一致,如私人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契約自由;過失責任等,但由於它們處於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仍有若干不同:
(1) 德國民法典在維護私有制的同時又規定了一些限制;
(2) 在契約自由原則方面,德國民法典只承認意思表示的外部效力,在當事人本來意思和表示出來的意思不一致時,以表示出來的意思為准;法國民法典則注重保護當事人的本意,而不是意思的外部表現;
(3) 德國民法典關於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有自己的特色,規定了「舉證原則」。

21、簡述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的基本特點:
(1) 出於政治上便宜行事的考慮,帶有大綱目的性質;
(2) 大量抄襲普魯士憲法,很少有自己的獨創;
(3) 對公民的權利自由規定得非常狹窄,實際上還要受限制。簡述外商投資企業使用土地的限制。

22、簡述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點。
(1) 印度宗教眾多,影響到印度法律的結構、體系異常復雜;
(2) 宗教與法律緊密結合,兩者互為補充,宗教在古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3) 公開宣揚社會的不平等,將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權利、義務用法律形式加以確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種群制度;
(4) 匯合法律、倫理道德和哲學為一體,法典實質是三者的混合物,是道德、生活和法律的箴言大全;
(5) 各種法典不是由國王或其他具有立法性質的機關通過一定程序制定、頒布的,而是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羅門教的僧侶貴族按社會需要和階級利益而進行編纂的。

23、簡述在中世紀的英國普通人持有土地的方式。
從理論上講,英王是英國全國土地的惟一所有者,只有他才對土地擁有絕對的所有權。其他人都是按照不同的條件在不同的名義之下保有土地,他們被稱為土地持有人或土地租借人,這些條件被稱為「土地保有條件」,依照這些條件,保有人可以使用土地,並取得收益,所謂的「地產權」就是指這種權利。當然他們要對上級領主或英王負特定的義務。

24、簡述古代亞非奴隸國家與希臘、羅馬的法律制度的共同特點。
(1) 各國的法均從習慣法開始,經過一個階段才出現成文法;
(2) 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極力維護奴隸主階級對生產資料和其他財產的私有權;
(3) 把奴隸視為物件、權利的客體,公開規定自由民之間地位和權利的不平等;
(4) 法的規范中起初都保留一些原始公社的殘余。

25、簡述1907年日本刑法典的基本特點。
(1) 基本上體現了資產階級刑法原則,但又保留了若干封建殘余;封建殘余集中表現在侵犯皇室罪上;
(2) 既反映了古典刑法學派的報應刑思想,又打上了社會刑法學派目的刑理論的印記。

26、簡述羅馬法上債發生的原因。
(1) 契約,包括要式契約和要物、口頭、文書、合意契約等;
(2) 准契約,是指當事人雖未簽訂契約卻發生與契約同樣後果的行為,如無因管理、不當得利;
(3) 私犯,包括盜竊、強盜、對物私犯和對人私犯;
(4) 准私犯,是指法定私犯之外的那些侵權行為,如法官瀆職行為造成的損害等。

27、簡述1804年法國民法典所確立的基本民法原則。
(1) 私人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原則;它強調對私人所有權的保護,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
(2) 契約自由原則;這體現了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僱傭和剝削勞動力的願望;
(3) 過失責任原則;這有利於刺激資產階級向外開拓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使之能夠在最小的風險下獲得最大的利潤;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這反映了古典自然法學派的思想,也是對封建時代等級專制的強烈抨擊,具有一定進步性。

28、簡述1900年德國民法典的特點。
(1) 在貫徹資本主義民法基本原則方面已有若干變化;
(2) 規定了法人制度,關於人身僱傭的條文在法典中具有一定地位;
(3) 規定了較多的共同條款以適應發展的需要;
(4) 保留了較多的封建殘余;
(5) 法典以講求精密、科學、嚴謹著稱,但失之於艱深難懂。

29、簡述英國現代憲法的變化。
(1) 《退位法》和《攝政法》的制定;
(2) 議會和內閣之間實際權力的某些調整,委託立法的增多;
(3) 選舉制度的改革;
(4) 兩黨政治的加強;
(5) 文官地位的提高。

30、簡述美國《統一商法典》的特點。
(1) 法典適用的對象與傳統的商法典不同;傳統商法適用的對象只限於商人,而美國統一商法典既可適用於商人,也可適用於一般的民事買賣行為;
(2) 法典以買賣為中心,只涉及動產交易,因而內容範圍較傳統商法的范圍為窄;
(3) 法典靈活實用,不拘泥於普通法的傳統原則。

論述題:
1、試述美國法律與英國法律的關系。
(1) 美國法採用了英國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的傳統形式,還繼承了英國法的概念和許多法律原則。美國也像英國一樣沒有公法、私法以及民法這類法律概念,民法的內容在美國法中也像英國法那樣分為財產法、契約法、侵權行為法、信託法等獨立的法律部門;
(2) 美國法律與英國法律之間存在著淵源關系,英國法是美國法的歷史淵源,美國法有許多基本制度都來源於英國法。英國的判例法和制定法,凡是符合美國國情的,都被作為美國法的淵源或勸說性淵源。

2、試述德國法西斯專政時期刑法的主要特點。
(1) 拋棄了「罪刑法定主義」原則;主張如果某種行為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處罰的,法官就可以使用類推的原則,承認法官在審判中高於立法者的地位;
(2) 用「意思刑法」(危險刑法)代替「結果刑法」(侵害刑法);認為刑法懲罰的對象不一定要有犯罪的行為和犯罪的結果,只要有犯罪的意圖、思想就要受到懲罰;
(3) 貫徹反動的種族主義;
(4) 刑罰殘酷;法西斯刑法恢復了中世紀的野蠻刑罰――去勢,並使獲得廣泛的運用。

3、試述日耳曼法對西歐法律發展的影響。
(1) 對西歐封建製法律的影響。
以日耳曼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習慣法在西歐封建社會中始終是一種普通適用的重要法律,羅馬法雖然在中世紀歐洲也是一種重要的法律,但只有補充效力,只是在習慣法沒有規定時才加以引用。從兩種法律的效力來看,習慣法仍高於羅馬法。
(2) 對近代資本主義法律的影響。
近代資本主義法律吸收了中世紀封建法律中的許多制度,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的制度,其中包括習慣法制度。這樣,日耳曼

Ⅳ 吉林大學行政法學名詞解釋什麼是司法審查當事人

當事人,是指民事訴訟中以自己的名義要求人民法院保護民事權利或者法律關系回、受人答民法院裁判約束的起訴方和被訴方。當事人有狹義當事人和廣義當事人之分,狹義當事人僅包括原告和被告。從訴訟中直接對抗的當事人結構來講,當事人也只包括原告和被告。 當事人信息一般包含案號、案由、當事人的訴訟地位、聯系方式、委託代理人及聯系方式。

Ⅳ 普通法院違憲審查制 名詞解釋

普通法院審查機制,即司法機關審查機制,是指由普通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附帶的對適用該案件的法律合憲性進行審查。代表國家有:美國、日本。

Ⅵ 憲法判例的名詞解釋

憲法判例是指憲法解釋機構在具體案件中實行」先例原則」,被上級法院認為違反憲法的法律、命令等,下級法院在以後審理的案件時也將拒絕適用;憲法判例是法院在審理有關問題作出相應的判決中形成的。

這種憲法判例對下級法院有規范作用。其特點是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較強。例如,美國司法審查制的確立,就是通過"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的判決形成的。我國憲法司法化還沒有真正形成,因此,也無真正意義上的憲法判例。

(6)司法審查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我國憲法的慣例和憲法判例的不同:

1、形成方式不同:前者是在憲政實踐中,經過長期的積累而逐漸形成,並為社會公眾認可;而後者是經法院判決並由各級法院遵照而逐步形成的。

2、兩者的內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具體的憲政運行規則;後者包括憲法立法在適用規則方面的發展,也包含有對憲法立法原意的解釋和推定。

3、兩者效力不同:前者作為一種政治習慣規則,不具有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法律效力,其普遍約束力來自於社會公眾承認和國家政權默許;後者的約束力主要來自下級法院對上級法院的尊重,或來自於下級法院法官對判例內容的內心認同。

4、穩定性程度不同:前者所具有的政治約束力和由於連續穩定適用並得到普遍公認而形成的社會自覺遵守的力量是巨大的,其穩定性程度較高;而後者約束力較低,隨著政治現實的需要和法官觀念的變化而隨時產生、變更或廢止。

Ⅶ 名詞解釋:法律監督

「法律監督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監督是指國家機關、組織、人民群眾對版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權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狹義的法律監督是指檢察機關對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廣義的法律監督根據監督主體不同可以分為國家監督(又稱國家機關的監督)和社會監督兩大類。國家監督包括權力監督(或稱人大監督)、行政監督、檢察監督和司法監督四個方面[ii],其中行政監督主要指行政機關的內部監察,司法監督主要指司法審查。

Ⅷ 求助名詞解釋:違憲審查制

對於地方各級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或部門制定的法規進行備案審查是否違反憲法的相關規定的制度。

Ⅸ 憲法學,名詞解釋(司法機關憲法審查體制、公決權),急求,謝謝!

  1. 我國的憲法監督體制抄,在憲法實施監督方式上以事後審查為主、兼采事前審查,不存在附帶性審查和憲法控訴。

  2. 司法機關憲法審查體制:亦稱「違憲審查」,是西方國家通過司法程序來審查、裁決立法和行政機關是否違憲的一種基本制度。

    (1)司法審查制度的理論依據是: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議會、政府)立法執法的基礎和根據,憲法至上,法律和法令從形式到內容都不得同憲法條文相抵觸;司法機關(主要是最高法院或憲法院)是保障憲法的機關,對憲法有最後的解釋權,議會、政府的法律、法令如果違反憲法,司法機關可以裁決該項法律、法令違憲而無效。

  3. 公決權:全民公決權是享有選舉權的全體公民的一項基本政治權利,體現了主權獨立和主權在民的原則。

Ⅹ 名詞解釋 法律監督

從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看,法律監督是指運用國家權力,依照法定程序,檢查、督促和糾正法律實施過程中嚴重違法的情況,以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法律正確實施的一項專門工作。「法律監督」的基本含義是:

1.法律監督是對法律實施中嚴重違反法律的情況所進行的監督。法律監督不包括對立法活動的監督,而只是對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並且是以監督嚴重違反法律的情況為主。

從法律的有關規定看,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在內容上受到嚴格的限制,即對法律執行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國家工作人員職務活動中構成犯罪的行為進行立案、偵查和公訴,對法律遵守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嚴重違反法律以至構成犯罪的行為進行追訴,對法律適用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三大訴訟活動中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以及違反法定程序的情況進行監督。

2.法律監督是一種專門性的監督。法律監督的專門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律監督權作為國家權力的一部分,由人民檢察院專門行使,法律監督是檢察機關的專門職責。檢察機關如果放棄對嚴重違反法律的行為進行監督,就是失職。因而它不同於其他一切社會活動主體都能進行的一般性監督。二是法律監督的手段是專門的。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的手段是由法律特別規定的。如對職務犯罪立案偵查、對刑事犯罪提起公訴,以及對訴訟過程中違反法律的情況進行監督等,都是只有檢察機關才有權使用的監督手段。

3.法律監督是一種程序性的監督。法律對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規定了一定的程序規則,這些程序規則可能因監督的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對職務犯罪立案偵查有立案偵查的程序,對刑事犯罪提起公訴有提起公訴的程序,對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提起抗訴有提起抗訴的程序,糾正違法有糾正違法的程序。

程序性的另一層含義是法律監督的效果在於啟動追訴程序或者救濟程序。對於嚴重違法構成犯罪的,法律監督的功能是啟動追訴程序,提請有權審判的法院進行審判;對於構成違法的,法律監督的功能是提請對行為人有管轄權的主體追究責任;對於違反法律的判決、裁定或決定,法律監督的功能是提請作出決定的機關啟動救濟程序以糾正已經出現的錯誤。

4.法律監督是一種事後性的監督。只有當法律規定的屬於法律監督的情形出現以後,檢察機關才能啟動法律監督程序,實施監督行為。並且,司法活動、行政活動、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違法行為,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只有在違法行為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檢察機關才能啟動法律監督程序實施監督。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競賽試題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9-18 12:09:38 瀏覽:434
河南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9-18 12:08:04 瀏覽:241
刑法九受賄起刑點 發布:2025-09-18 12:08:03 瀏覽:549
熱點事件的行政法分析 發布:2025-09-18 12:07:23 瀏覽:32
法律援助案件有多少勝率 發布:2025-09-18 12:03:54 瀏覽:677
民事訴訟法表格 發布:2025-09-18 12:03:51 瀏覽:895
擔保法與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343
法律顧問和法律咨詢制度的通知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926
磐安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8 11:31:53 瀏覽:555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txt下載郭捷 發布:2025-09-18 11:06:46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