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刑事責任能力

刑法刑事責任能力

發布時間: 2021-02-10 10:22:35

1. 什麼是刑事責任能力,刑法對刑事責任能力是怎麼規定的

1、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並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具備的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由此可知,刑事責任能力包括辨認自己行為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所謂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上的意義、性質、作用、後果的分辨認識能力,也就是他們能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為刑法所禁止、譴責和制裁。所謂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具備決定自己是否以行為觸犯刑法的能力。一般說來,影響和決定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程度的,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人的知識和智力成熟程度,二是精神即人的大腦功能正常與否的狀況。
2、我國《刑法》對刑事責任能力規定為四類,一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即年滿18周歲、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與知識發展正常的人,和在未發病期間的間歇性的精神病人;二是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即沒有《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亦即不滿14周歲的人和因精神病而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三是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即對《刑法》明文規定的某些嚴重犯罪具有刑事責任能力,而對未明確限定的其他危害行為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亦即僅指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四是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即因年齡、精神狀況、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時,雖然具有責任能力,但其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完全責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減弱或降低的情況。

2. 刑法上刑事責任能力問題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具備的刑法意義上內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容力,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者即使實施了客觀上危害社會的行為,也不能成為犯罪主體,不能被追究刑事責任;刑事責任能力減弱者,其刑事責任也要相應地適當減輕。
責任能力的重點在於對行為「辨認」和「控制」。

3. 刑事責任能力的分類有哪些

刑事襲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管制。管制是刑法規定的一種相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罰中最輕的一種。2、拘役。拘役是一種短時間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由法院根據刑法對犯罪情節與危害後果較輕的人判處的刑罰判決,公安機關就近執行,一般為拘役所執行。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刑法規定的一種對大部分犯罪人普遍適用的、高度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期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也即沒有期限的徒刑,是對罪行較重的人終身監禁的刑罰。5、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對罪行特別嚴重犯罪人的罪行依法判處了死刑,但又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犯罪分子,宣告緩期兩年執行的刑罰。6、死刑。對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犯罪判處剝奪生命的極刑;一般採取注射、電擊、槍斃的方法執行,家屬可以收屍。死刑的執行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4. 刑事責任能力人有幾種

刑法規定的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包括四種情況:
(一)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包括14周歲以下的,14以下是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不負刑事責任)。我國《刑法》規定: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除了上述八種罪外,該年齡段人不負刑事責任。
(二)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也屬於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
(三)盲人。
(四)又聾又啞的人。
二、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
(一)必須達到法定的刑事責任年齡。
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年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負刑事責任。這里應負擔的刑事責任,指的就是完全的刑事責任。
(二)必須具備完全的辨認和控制能力。
這里的「完全」指的是行為人所擁有的能力是非部分的,不殘缺的。比如,有間歇性精神病的行為人就不具備完全的辨認和控制能力,也就不能成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首先,在一般意義上,年齡的大小反映了其體力和智力的成熟程度,也反映了其是否具有相當的社會知識、經驗以及守法意識。所以,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是判斷行為人是否能成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的必要條件。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對於一般犯罪,必須年滿16周歲才能成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而對於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等惡性犯罪,只要年滿14周歲即可認為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應負完全刑事責任。
其次,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對刑事責任能力也有重要影響,比如精神病人在不能控制和辨認自己的行為的時候,即便其已經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也不可以認為其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值得注意的是,確定精神病人有無責任能力的標准時,需要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才能最終判定該行為人是否具備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5. 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行為能力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者即使實施了客觀上危害社會的行為,也不能成為犯罪主體,不能被追究刑事責任;刑事責任能力減弱者,其刑事責任也要相應地適當減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對刑事責任年齡作出規定如下:

一、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二、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三、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四、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

一、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定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精神病人應否負刑事責任,關鍵在於行為時是否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第二,行為時是否有辨認或者控制能力,既不能根據行為人的供述來確定,也不能憑辦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確定,而是必須經過法定的鑒定程序予以確認;第三,對因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並不是一概放任不管,而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必要時也可以由政府強制醫療。

二、完全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條第2款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力,因此,應當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

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十八條第三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介於前兩種精神病人之間的一部分精神病人。與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相比,這種人並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不能象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那樣,完全不負刑事責任。但是這種人作為精神病人,其刑事責任能力畢竟又有所減弱,因此,我國刑法規定對這種人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人的刑事責任能力

刑法第十八條第四款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主要是考慮到,醉酒的人並未完全喪失辨認、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而且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導致醉酒的發生,完全有控制能力。

又聾又啞的人和盲人刑事責任能力

又聾又啞的人和盲人,不屬於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他們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他們應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負刑事責任。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生理上的缺陷,他們在接受教育以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必然受到一定的局限,其辨認是非的能力比正常人要差,所以,法律規定對他們的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刑事行為能力其實也還是說的刑事責任能力。

6. 什麼是刑事責任能力

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三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一規定體現我國現行《刑法》確立的是刑事責任能力三分制的制度。〔1〕追究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的刑事責任,在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上問題較多,通過本文,筆者將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盼能釐清一二。 一、各國關於刑事責任能力立法例綜述 目前,我國刑法學界對刑事責任能力概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按照通說,所謂刑事責任能力,就是行為人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後果,並對自己行為加以控制和承擔責任的能力。簡言之,即指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2〕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的確定標准,各國刑法規定不盡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生物學標准 所謂生物學標准,指判定行為人有無刑事責任能力,只以其是否患有刑法所規定的精神障礙作為唯一標准。屬於此種判定標準的立法例,以大陸法系的1810年《法國刑法典》(修訂至1975年)最具代表性。《法國刑法典》第六十四條規定:「精神錯亂中所為之犯罪行為,不構成重罪或輕罪」。採用這一規定的還有挪威、瑞典、丹麥、比利時等國。除上述情形外,在採用生物學標準的刑事立法例中,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即僅從刑法規定的字面意義或形式上看,完全採用生物學標准,而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卻實際採用折衷標准。如《日本刑法典》第36條規定「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心神耗弱人之行為,減輕其刑」,但日本的刑事審判機關對其理解卻采折衷主義的觀點。舊中國1935年《刑法》第19條規定:「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心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同樣在立法上採取單純生物學標准,而其司法解釋卻認為,「刑法上之心神喪失與精神耗弱,應依行為時精神障礙程度之強弱而定,如行為時之精神對外界事物全然缺乏知覺、理會、判斷作用而無自由決定意識之能力者,為心神喪失;如此項能力並非完全喪失,僅較普通人之平均程度顯然減退者,則為精神耗弱。」〔3〕這種在立法上採用生物學標准,在司法實踐中採用折衷標準的狀況,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單純生物學標準的局限性和不便實際操作的缺陷。 (二)心理學標准 心理學標准,即行為人不被規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僅以其達到刑法所規定的心理狀態或心理狀態導致的結果作為唯一的標准。此類判斷標准又可細分為三種:1、心理狀態標准,即把行為人是否達到法定的心理狀態,作為判斷刑事責任能力的標准。屬於這種判斷標準的刑事立法極少,如大陸法系的荷蘭,《荷蘭刑法典》第37條規定:「無論任何人之行為,若基於其智力之無完備發展或疾病之擾亂,均不處罰。」2、心理結果標准,指不僅以行為人具備特定的心理狀態,而且要求行為人特定的心理狀態必須導致法定的心理結果,從而判斷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采這種判斷標準的刑事立法較前者而言為數較多,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都有。較為典型的是《西班牙刑法典》第8條第1項的規定,「心神喪失或精神暫時不正常致無法判斷其刻意所從事之罪行者」,為「免除刑事責任」的情況之一。《印度刑法典》第84條也有類似規定。3、折衷標准混合立法方式,是指確定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標准,既包含心理學標準的成分,又包含著兼采生物學與心理學折衷標準的成分。這種立法方式的特點在於,既保留著心理學標準的痕跡,又表現出向完全的折衷標准過度的發展趨勢。這點在泰國刑事立法例中已經得到證實。〔4〕 (三)折衷標准 折衷標准又稱混合標准,即兼采生物學標准和心理學標準的立法方式。依這一標准認定行為人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或無刑事責任能力,行為人必須患有刑法所規定的精神障礙,而且其所患精神疾病必須引起法定的心理狀態或心理結果。折衷標准為當代大多數國家的刑事立法所採用。如《加拿大刑法典》第16條規定:「(1)行為或不行為於心神喪失時發生者,不受有罪之判決;(2)本條所稱心神喪失指先天白痴或患心理疾病達於不能知悉其行為或不行為之性質,或不能了解其系錯誤之精神狀態;(3)具有特別幻想症之人,於其他方面表現正常者,除其幻想症使其相信事物狀態之存在足致其行為或不行為為合理或可予宥數外,不得以心神喪失為理由而為無罪之判決。」 二、刑事責任能力辨析 刑事責任的實質就是國家對犯罪所作出的譴責,是對行為人所作出的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綜合性否定評價。刑事責任的法律後果通常通過刑罰來體現。 我國1997年《刑法》第18條規定,行為人必須在具有完備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前提下,才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刑法上的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與通常意義上要求人們對自己行為負責任所必須具備的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是有本質區別的。如果行為人的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不是表現於刑法所規定的危害社會行為當中,就不具有刑法意義;也不屬於刑法規定的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前提。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應理解為,行為人具備認識自己行為在刑法上的性質意義、作用和後果,並依據這樣的認識而自覺有效的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這是刑事責任能力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確定的行為能力的本質所在。特別是基於各部門法律所調整的行為人權利義務性質及行為復雜程度的差別,法律判定行為人有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和無行為能力的標准,即認識、判斷和決定自己行為能力的性質及程度的劃分標准,必然作出不同的規定來加以要求。這樣就造成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有民事行為能力或行政行為能力的人並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情形。例如一個精神病人往往不是在所有行為下都是精神錯亂的。〔5〕 刑法意義上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具體化還表現為:精神病人必須在病理性機制(如妄想、幻覺、思維障礙等精神症狀)的直接影響下實施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才能被視為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喪失或尚未完全喪失,而被判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責任行為能力。精神病人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以及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主觀狀態,必須體現於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某種犯罪行為或者危害行為之中;他所實施的危害社會行為與其所患精神病的症狀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聯系。這就是我國現行《刑法》第18條中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後果」和「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實質含義所在。 前述內容充分說明刑事責任能力是與道德責任能力、其他法律行為能力嚴格區別的,在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上,也有必要加上刑法的印記。從而表述為,刑事責任能力,就是行為人理解自己行為在刑法上的性質、意義和後果,並對自己行為加以控制和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 三、刑事責任能力的制約因素 通過本文前面的探討,已經明確刑事責任能力的基本內容,這里有必要再探討一下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承擔部分刑事責任的具體根據,亦即制約精神病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基本因素。 (一)精神病人的意志自由程度 「意志自由只是藉助於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那種能力」,它是確定行為人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的主觀根據。刑事責任能力是意志自由在刑事法律關系中的具體化,刑法意義上的意志自由與刑事責任能力應該是內涵相同的范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精神病人的意志自由特徵: 首先,承認客觀必然性是意志自由的前提。精神病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可能受精神疾病的影響而出現反常行為,從而給本人、他人或社會造成危害。這些精神病人實施的危害行為,是他們不能抗拒或者不能完全抗拒的自然現象、客觀規律。 其次,刑法意義上的意志自由的基礎是對刑事法律的認識,就是能正確認識自己行為在刑法上的性質、意義、作用和後果的能力,即辨認能力。刑法上的辨認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前提,前者對後者起著決定、制約作用。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僅存在性質上的區別,而且存在程度上的差異,在各種具體行為方面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也會表現出性質上的區別和程度上的差異。〔6〕 再次,刑法上的意志自由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制約的發展變化過程,如疾病、身心發育、智力發展程度、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知識積累等因素的制約。

7. 什麼是刑事責任能力,我國刑法對刑事責任能力有哪些

我國《刑法》第十七條[1],對刑事責任年齡作出規定,從刑法的規定來看,我國采專用了四分屬法 :
1、無刑事責任年齡,即不滿14周歲的,對任何犯罪都不負
刑事責任。
2、相對刑事責任年齡,即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除上述罪名外,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要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3、從輕或減輕刑事責任年齡,即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即已滿16周歲的,犯任何罪,都必須負刑事責任。但犯罪時未滿18周歲,不適用死刑。

熱點內容
2016年勞動法產檢規定 發布:2025-09-18 03:43:42 瀏覽:631
國網公司規章制度以什麼為主 發布:2025-09-18 03:31:02 瀏覽:359
論民法基本原則論文 發布:2025-09-18 03:31:01 瀏覽:313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共 發布:2025-09-18 03:27:23 瀏覽:847
法學宣在線 發布:2025-09-18 03:27:15 瀏覽:463
腦控刑法 發布:2025-09-18 03:24:13 瀏覽:99
刑法分論框架 發布:2025-09-18 03:22:07 瀏覽:608
刑事訴訟法82條第一項尋釁滋事 發布:2025-09-18 03:13:21 瀏覽:690
廣西整治法官 發布:2025-09-18 02:57:08 瀏覽:198
勞動法規定培訓時間規定 發布:2025-09-18 02:47:12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