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1993年
『壹』 幫忙用英語翻譯一段摘要……
我國《公司法》於1993年頒布,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當時的公司法並未對股東解散公司訴權做出規定。然而公司出現僵局,大股東濫用資本,股東利益持續受損而無法解除等情況時常出現。中小股東中小股東的利益受到嚴重侵害時,由於立法的空白,導致中小股東權利不能得到救濟
Our country』s 『Company Act』 was promulgated in 1993, but at that time, e to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reasons, it did not specify the petition rights of shareholders to dissolve a company. So the incidents of companies reaching impasse, major shareholders abusing the use of capitals and shareholders』 interests suffering continuous losses had happened from time to time. When the interests of small and medium shareholders had sustained grave losses, they had no place to seek redress e to the lack of protective legislations.
2006年起實施的新《公司法》第183條規定:「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這一規定首次確定了我國股東解散公司的訴權,為中小股東的權利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是我國公司法立法上的重大突破。然而,這一規定顯得原則化了,在實際司法操作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立案審查的條件,當事人訴訟主體資格的確認,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認定等。
Clause 138 of the new 『Company Act』 enacted in 2006 stipulates: 『In the event of the operating management of a company is suffering from serious difficulties, the continuous maintenance of its exixstence will incur heavy losses to the shareholders and all solution avenues had been exhausted, the shareholders holding more than 10% of the company』s total voting shares can petition for the dissolution of the company in a people』s court.』. This regul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ensures the petition rights of shareholders in our country to disolve a company, it offers legislative authori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small and medium shareholders and this is a breakthrough on the legislations of our country』s 『Company Act』. However, this regulation appears to be in principle only, it will encounter many problems in actual judiciary operating proceres. For examples,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to place the case on file, the recognition on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litigants, the determination on the existence of serious difficulties in the operating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etc.
本文以解散公司訴權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立法完善為中心,在研究股東解散公司訴權時,分析我國立法狀況,借鑒國外股東解散公司訴權保護的規定及實踐,對我國解散公司訴權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司法實踐提供點參考。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legislation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by attaching its emphasi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juridical practice ring litigation of a company dissolution, and by referring to the regulations and actual applications from abroad in the protection of shareholders』 petition rights to dissolve a company in our country, it discusses the relevant problems with the objective of offering some references to juridical practice.
『貳』 公司法證券法中英文對照
標 題 文號 頒布日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6號 1993-12-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附英文)(4) 主席令〔1993〕16號 1993-12-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附英文)(3) 主席令〔1993〕16號 1993-12-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附英文)(1) 主席令〔1993〕16號 1993-12-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附英文)(2) 主席令〔1993〕16號 1993-12-29
http://fgk.mof.gov.cn/do_moflaw/do_homepage.nsf/fmHomepage?OpenForm
英文版Securities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vised in 2005)
http://www.nmglawyer.com/Article/914.html
『叄』 我想問一下1993年注冊成立的公司,適用的《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和《公司法》
現在不管你是什麼時候注冊的公司都適用的《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和《公司法》,而且也只能依據它們行事。
『肆』 1993年頒布的公司法與2005年修定的公司法在公司資本制度上的區別,和改革利弊拜託各位了 3Q
修訂後的公司法調整了公司設立和公司資本制度,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充實了職版工民主管理權和保護職工權益的內容,健全了對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保護機制,嚴格了公司股東的責任。 新修訂的公司法規定,公司必須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依法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參加社會保險,加強勞動保護,實現安全生產。公司應當採用多種形式,加強公司職工的職業教育和崗位培訓,提高職工素質。
『伍』 與1993年《公司法》相比,2005年《公司法》在公司設立原則上有什麼變化
1、新《公司法》在資本制度上體現了從過去片面強調資本信用到當前兼顧資本信用和回資產信答用的立法理念的轉變。
2、新《公司法》降低了公司設立的門檻,放鬆了對公司的過度管制,大幅度地降低了公司設立的最低注冊資本數額,放寬了股東出資方式和比例的限制,加強了對驗資機構和相關人員的過錯責任追究。
3、新《公司法》引入了「揭開公司面紗」和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對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司資本制度。
1993年《公司法》規定的公司設立制度是嚴格准則主義和核准主義的結合,2005年《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原則上均採用嚴格准則主義,僅對法律、行政法規要求報經批準的,才實行核准主義。
『陸』 公司法第93條中其他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合理性是什麼
發起人是工傷的倡導者是公司的組織者的人要對公司的經營承擔連帶責任
『柒』 《公司法》第九十三條 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發起人未按照公司章程的
第一款是貨幣出資的不足。
第二款是非個貨幣財產出資的不足。
二者其實表現都差不多。
都是由未繳完的股東繼續實繳,而其他股東負有連帶責任。
『捌』 我國為什麼在1993年頒布公司法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確立了中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以版及後來鄧小平南巡講話,自權此,如股票、證券等與市場經濟相關的標志不斷出現,當然需要一部相關的法律調整!!公司法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台!!
『玖』 請問1993年版和2005年版的《公司法》有何異同
我國從1993年起頒布《公司法》,開始對我國的公司資本制度進行構建,但由於我國在公司實踐和立法方面的先天不足,導致1993年的《公司法》在公司資本制度的構建上存在不少立法缺陷。因此,本文通過對1993年《公司法》公司資本制度的立法缺陷進行分析,進而評價2005年《公司法》的修改是否達到了筆者預期的效果。
一、1993年《公司法》公司資本制度的基本內容
綜觀1993年《公司法》中有關公司資本制度的條款,筆者認為,舊法確立的公司資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內容:
1.實行最為嚴格的法定資本制
1993年《公司法》以社會本位為立法理念,借鑒大陸法系立法經驗,確立了當今世界上最為嚴格的法定資本制,嚴格遵循公司資本三原則,即:
(1).資本確定原則。即公司成立時,公司章程中需記載公司資本總額,且需由發起人認足或募足,否則公司不能成立。1993年《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實繳的出資額」;第七十八條第一款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實收股本總額」。1993年《公司法》還分別規定了有限責任公司、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和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均應繳足出資或股款,並經法定驗資機構驗資後,才能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設立登記。這是為了通過確定並公示資本的規模,向公司交易者提供預測公司的事業及信用規模的可能性。
(2). 資本維持原則。即在公司存續過程中,應保持與其注冊資本額相當的財產。為保證公司資本充實,1993年《公司法》對此作了如下若干規定:除非公司不能成立的情形,不得抽回出資;在未彌補上一年度虧損和依法提取公積金、公益金之前,不得向股東分配利潤;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公司累計轉投資不得超過公司凈資產的百分之五十;股票發行價格不得低於票面金額;除為減少公司資本而注銷股份或與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並時除外,公司不得收購本公司的股票;有限責任公司的初始股東應當對現金以外的抵作出資的財產價值負保證責任。
(3). 資本不變原則。1993年《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資本一經確立,即不得隨意改變,增、減公司資本需要履行嚴格的法定程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公司資本的任意減少而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其實資本不變原則是資本維持原則的延伸和發展,它是從形式上保證公司資本真實。
2.確立法定最低資本限額制度
1993年《公司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下列最低數額:
(1)以生產經營為主的公司人民幣五十萬元;
(2)以商品批發為主的公司人民幣五十萬元;
(3)以商業零售為主的公司人民幣三十萬元;
(4)科技開發、咨詢、服務性公司人民幣十萬元」;
而第七十八條第二款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一千萬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需高於上述最低限額的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由此可見,我國《公司法》針對不同行業的公司,規定不同的法定最低資本限額,注冊資本低於法定最低資本限額的公司將不允許成立。
3.明確股東出資種類和限定無形資產的出資比例
1993年《公司法》規定股東可用貨幣、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出資,採用的是列舉的立法方式。此外,該條款還規定,無形財產的出資額不得超過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可見,1993年《公司法》嚴格限制無形財產出資比例。
4.確立粗略的公司資本驗資和維護制度
為保證公司資本真實和充實,1993年《公司法》第二十六條對驗資制度也作了相應規定:「公司成立或增資時股東的出資需經法定驗資機構驗資,並出具驗資證明」。
此外,1993年《公司法》對「資產評估、驗資或驗資機構提供虛假證明的或因過失提供有重大遺漏報告」的處罰上,偏重於行政和刑事責任的承擔,缺乏足夠的民事責任規定;而對於「公司設立過程中發起人或股東虛假出資或在公司成立後抽逃出資的的責任承擔;股東濫用權力侵害公司和債權人利益以及對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等問題則基本上未作明確性的規定。
二、1993年《公司法》公司資本制度立法缺陷分析
1.過分依賴法定資本制,債權人利益並未因此得到有效保障
1993年《公司法》為了保障社會交易安全,借鑒大陸法系的經驗,嚴格遵循資本三原則,確立了世界上最為嚴格的法定資本制度,其立法意圖乃是想構建一種事前防範的機制,以確保公司資本真實和充實。但是公司一旦成立,公司資本投入運營後,公司實際資產就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公司資本難以真實反映公司實有財產狀況。 從《公司法》運作十多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債權人利益並未真正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公司設立過程中,股東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現象仍然很普遍,驗資機構提供虛假驗資證明大量存在,公司資本制度陷入一個令人尷尬的境地。
之所以出現這種尷尬,筆者認為,傳統的公司資本三原則是建立在物質資本在生產要素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產業的基礎之上的,其假定前提是一定數額的物質資本,是公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保障,是公司債權人債權賴以實現的必要期待。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資本三原則賴以生存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使其理論本身與現實之間出現了相當程度的脫節。
為此,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放棄了法定資本制,改用更為靈活的折衷資本制,如我國台灣《公司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款作出規定:「股份總數得分次發行,但第一次應發行之股份不得少於股份總數的四分之一」;又如德國《股份公司法》第二百零二條條規定:「章程可以授予董事會最長為期五年的全權,在公司進行登記之後通過發行以投資為條件的新股票,把基本資本增加到一個一定的票面價值,即被批準的資本」。而我國卻仍然堅守公司資本三原則,因而導致上述尷尬情況的出現。
此外,我國公司資本制度過分依賴公司資本的擔保功能。事實上,以公司資本為核心所構築的整個公司信用體系不可能完全擔當對債權人利益和社會交易安全保護的職能,決定公司信用的不只是公司資本,對此起作更重要作用乃是公司資產。而在公司實際運作過程中,這種嚴格的公司資本制度也並不利於公司的營運,試想一下,公司在開始運作後必然會隨時根據市場行情調整投資計劃、增減投入,從而讓法定資本制所規定的修改章程、召開股東會、變更登記等煩瑣的程序無法適應市場的瞬息萬變,因此,轉瞬即逝的商機也可能失之東隅,從而影響公司的利益和發展機遇。
2.法定最低資本限額過高
筆者認為,1993年《公司法》第二十三條所確立的最低資本限額不符我國國情,因而該規定在實踐過程中帶來諸多弊端:首先,法定最低資本限額過高,導致了公司設立門檻過高,阻礙了競爭,不利於新公司進入市場和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
其實從我國的現狀來看,盡管我國的經濟在高速增長,但我國卻存在大量的非自願失業人員在等待再就業的機會。因此,公司設立的門檻不宜設得太高,相反地,應降低公司設立門檻,否則,並不利於我國解決失業和實行再就業工程。其次,公司資本最低限額過高,不利於吸引國內外的投資,嚴重抑制國內外市場的資本需求,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再次,法定最低資本限額過高,造成了公司資本閑置和浪費。嚴格的資本制度將迫使公司設立之初籌集超過企業所需之巨額資金,大量的資金閑置,既不利於社會資本的合理配置,又不利於公司自身的資本運營,公司可能因此背負沉重的財政負擔。最後,不利於科技人才創立公司。由於我國公司資本最低限額過高,許多科技人才雖腦懷絕技,並希望從事科技創新和開發工作,但卻因缺乏資金而無法創立公司,無疑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也不符合我國科技興國的戰略思想。
而對照國外的立法經驗,英美法系國家的公司立法大多沒有最低限額的規定。例如,英國公司法對有限公司未作最低資本額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最低資本額為五萬英鎊;而美國公司法及部分州已取消了公司資本最低限額的規定。因為任何關於公司最低資本限額的規定都是武斷的,它並不能為公司和投資者提供任何實質意義的益處和保護。
3.股東出資種類欠缺及出資比例規定過嚴
1993年《公司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股東可用貨幣、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出資。採用的是列舉的立法方式,將人力資本、股權等無形財產排除在外。與其他國家相比,1993年《公司法》對股東出資類型的規定顯然過於狹窄。此外,該條第二款還規定,無形財產的出資額不得超過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由此可見,1993年《公司法》是嚴格限制無形財產出資比例的。
此種立法模式在確立之初,對於確保公司資本真實,降低公司設立難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公司對其他無形財產出資需求強烈,故這種立法規定的弊端逐漸顯現:
首先,列舉立法方式不能周延其他出資方式。一方面,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新型資本特別是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本的出資提出了強烈要求,而《公司法》又具有相對滯後性,導致新型資本的閑置浪費,難以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其次,無形財產出資比例過低,不利於科技創新成果迅速和暢通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現代社會以知識經濟為主導,如果無形財產出資比例過低不僅不利於公司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4.公司資本驗資和維護制度不完善
為保證公司資本真實和充實,1993年《公司法》對驗資制度也作了相應規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驗資機構提供虛假驗資證明現象時有發生,有些會計事務所等中介組織為了牟取暴利,求得生存與發展,排擠競爭對手,與公司相互串通,出具虛假的驗資證明,從而使公司得以設立,使得法律希望通過驗資制度確保公司資本真實,進而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目的落空,債權人的利益遭受嚴重損害。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於,1993年《公司法》對驗資機構的相關規定不夠細致,難以明確並追究驗資機構及相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導致《公司法》所確立的一些確保公司資本真實的制度在運作過程中被程式化了。
此外,1993年《公司法》對公司資本的維護也缺乏足夠的法律約束。例如,公司設立過程中發起人或股東虛假出資或在公司成立後抽逃出資的的責任承擔,股東濫用權力侵害公司和債權人利益以及對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等問題則基本上未作明確性的規定。
而對照國外的立法經驗,一方面,西方國家的公司立法大多明確驗資監督機制和審計員責任追究機制,強調民事責任規定,注冊會計師在評估、驗資中有過錯和違反誠信原則時,除應當承擔行政責任外,還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包括違約責任和賠償責任;存在過錯的驗資機構要承擔相應過錯賠償責任;另一方面,公司立法中也確立了「揭開公司面紗」制度或者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對於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也有較為明確的規制。
三、2005年《公司法》公司資本制度修改的評價和完善建議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於2005年10月27日通過了最新修訂的《公司法》。新法認真總結了十多年來我國公司實踐的經驗教訓,大膽吸收了國外一些先進的立法經驗,使修訂後的新法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說,本次《公司法》的修訂是完善我國公司法律制度乃至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重要一步。
而筆者通過重點考察2005年《公司法》有關公司資本制度的內容後,發現新法對原有的公司資本制度作了不少突破,從總體而言,基本達到了筆者所期望的修訂效果,但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進一步完善的餘地和空間。具體而言,2005年《公司法》對公司資本制度的突破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新《公司法》有關條文規定了我國在公司設立時,不必再遵循過去嚴格的法定資本制,取而代之的是當今世界普遍流行的折衷資本制。這表明,在設立公司時,章程中確立的資本總額不必一次全部發行完畢公司就可成立,但在公司成立前由發起人和認股人認購的股份總額須達到一定法定比例,其餘部分資本可以授權董事會在公司成立後一定期限內根據公司實際需要而隨時發行,從而提高了公司成立的效率。這與筆者當初的期望相符。
其次,新《公司法》明確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三萬元;法律、行政法規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有較高規定的,從其規定。由此可見,新《公司法》調低了有限責任公司法定資本最低限額的標准,由原來的最低十萬元統一降到現在的三萬元;對於股份有限公司,新法第八十一條第三款也把原來的最低資本限額一千萬降到了現在的五百萬。顯然地,這些修訂,與筆者當初的期望完全相符,乃是十分有利於降低公司設立門檻,使設立公司更加簡便,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創業。
再次,新《公司法》規定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筆者認為,該條文雖然只是規定了貨幣出資的最低比例,但言下之意,卻是表明了新法不再強制規定無形資產的出資比例了。這點修訂,與筆者的期望完全相符,十分適應並滿足了當代知識經濟時代公司對蘊涵大量知識和技術的無形資產的迫切需求。另外,新《公司法》也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與舊法相比,顯然,新法把過去的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的出資形式用知識產權全部涵蓋進去了,與筆者的修訂期望有相符之處,但筆者依然覺得有些遺憾,新法並沒有把「人力資本」也作為允許出資的種類,這與筆者的期望不相符。因為筆者一直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允許人力資本出資對一個公司的長遠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最後,新首次確立了「揭開公司面紗」制度或者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有利於完善公司資本維護機制,最大限度保障公司資本的安全以及股東、債權人的利益,修訂效果與筆者期望相符。與此同時,新《公司法》對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也作出了明確規定,明確公司的控制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規定進行關聯交易,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一規定確立了規制關聯交易的法律基礎和原則,填補了以往的法律空白,符合筆者的預期。而針對不少驗資中介機構出具虛假的驗資證明、評估報告等材料,使公司債權人對公司資本的真實情況產生誤解,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客觀情況,新《公司法》對此也作出了明確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提供虛假材料的,由公司登記機關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並可以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責令該機構停業、吊銷直接責任人員的資格證書,吊銷營業執照。法律同時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因其出具的評估結果、驗資或者驗證證明不實,給公司債權人造成損失的,除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外,在其評估或者證明不實的金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筆者認為,上述規定更加明確了驗資機構及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特別是過錯民事賠償責任,顯然是大膽借鑒了西方國家的相關立法經驗的結果,這也與筆者當初的期望相符。
誠然,2005年《公司法》對公司資本制度的修訂基本符合筆者期望的效果,但依然有個別地方存在進一步完善的空間,筆者在此特別關注的是,新法並沒有允許人力資本作為出資的一種形式,因此筆者認為,這是新法的一處「敗筆」。
知識經濟時代的公司發展,人力資本與知識產權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既然新法允許以知識產權出資,為何又把人力資本排除在允許的出資種類之外呢,實在令人感到遺憾!筆者在此推測,或許是我國理論界對於人力資本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吧,所以,筆者在此將借鑒西方國家的立法理論和經驗,強調把人力資本作為出資種類的必要性和現實可行性,以供相關立法者參考,以便日後再次修訂《公司法》時能把人力資本納入出資種類之列。
何為人力資本?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爾多·W·舒爾茨在《論人力資本投資》一書中論到,「人力資本就是凝結在人身體內的能夠使價值迅速增值的知識、體力和技能及其表現出的能力」。與傳統物質形態資本相比,人力資本具有自身的特性,即:專屬性、專用性、無形性、綜合性、動態性。因此人力資本能否作為一種出資形式,中外理論界一直存有爭論。縱觀世界各國,美國各州公司法均允許已經履行的勞務用作出資,修改後的《示範公司法》甚至允許將來提供的勞務也可用作出資。而法國的有限責任公司在特定條件下可用技藝出資。但除美國及法國外,其他各國一般都排除人力資本出資,我國的《公司法》也不例外。我國有學者認為,人力資本理論對現行公司法理論並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挑戰,以貨幣或其他形式的財產出資仍是現代公司法的基礎,勞務並不能成為現代公司股東的出資形式。在公司成立之初,它不具有現實存在的價值,又因為在評估上所具有的較大隨意性而使其難以貨幣價值衡量,且在公司解散或破產時,它難以變現,所以,如果允許以勞務出資,必然會削弱公司資本的擔保功能。對於這些學者的觀點,筆者不敢苟同。筆者認為,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人力資本對公司發展的重要作用。人力資本出資不僅有利於促進高科技企業的發展,使公司產生核心競爭力,而且人力資本使用權可以轉讓,也可以為公司帶來豐厚的轉讓收益和為公司帶來自身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因此,即使不把人力資本出資擴大到所有公司類型,但從現實必要性考慮,未來進一步修訂《公司法》時,至少應該在設立科技公司和企業時允許以人力資本出資。
而如何解決人力資本出資的可行性,筆者建議,未來進一步修訂《公司法》時,首先應建立一種行之有效的評估體系,應建立權威的人力資本評估機構,明確評估應考慮的因素,對人力資本價值進行評估;其次,應建立評估監督機制,以便有效監督人力資本評估;再次,鑒於人力資本出資者的人力資本不能直接清償公司債務,進而可能危害債權人的利益,《公司法》應規定,人力資本出資者在公司破產或因其他原因解散時,出資者應以其他物質財產替代清償;最後,《公司法》應規定人力資本出資者的競業禁止義務。
結束語
2005年《公司法》業已出台,並將於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次《公司法》修訂得到整個社會的廣泛、密切的關注和支持,社會各界紛紛進言獻策,甚至向立法機關提供出完整的修改建議條文,表現出空前的參與立法的熱情。《公司法》對公司資本制度的修訂意義十分重大,在資本制度上,新《公司法》體現了從過去片面強調資本信用到當前兼顧資本信用和資產信用的立法理念的轉變,新《公司法》降低了公司設立的門檻,放鬆了對公司的過度管制,大幅度地降低了公司設立的最低注冊資本數額,放寬了股東出資方式和比例的限制,加強了對驗資機構和相關人員的過錯責任追究,引入了「揭開公司面紗」和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對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司資本制度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筆者作為一名法律專業的學生,對《公司法》能最終引入人力資本出資制度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公司法》在今後的實施和修訂過程中能夠最終引入人力資本出資制度,以使公司資本制度更為完善,更能為公司的發展壯大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