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追溯原則
Ⅰ 從舊原則屬於我國刑法追溯原則嗎
從舊抄兼從輕原則是一個刑法適襲用原則,指除了對非犯罪化(除罪化)、弱化懲罰或有利於行為人的規定之外,刑法不得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它是刑法罪刑法定原則中從舊原則的發展。刑法的該規定主要是針對我國1979年舊刑法和1997年現行刑法之間的矛盾問題,且主要是針對新刑法溯及力的問題。即新刑法對公布之前的行為是否認為是犯罪問題,以及如何適用等問題。
Ⅱ 我國刑法關於溯及力的規定採取的是什麼原則
在溯及力問題上,我國實行從舊兼從輕原則,即:
1、對於在新刑法實施以前的行為專,如果當時屬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使用當時的法律;
2、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新刑法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新刑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的,適用新刑法。
(2)刑法追溯原則擴展閱讀
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用最簡單的話理解就是:「有利於被告人」的准則。
「從舊兼從輕」原則具體舉例說明:
首先,當遇到一個人的犯罪是在新刑法頒布以前,此時要考慮的是先適用舊刑法,即行為時的法律規定(從舊)。
其次,如果是適用新的刑法更有利於被告人的話,如不認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處罰較輕的話,則應該對被告人使用新刑法。
再次,如果是適用舊法更有利於被告人的話,如舊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是舊法規定的刑罰更輕時則對被告人適用舊法。
最後,根據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適用舊法還新法,既所謂的「從舊兼從輕」原則。
Ⅲ 刑法溯及力的原則是什麼
對刑法的溯及力問復題,各國採用的原制則有所不同。概括起來,大致包括以下幾種原則:
1、從舊原則
新法對過去的行為一律沒有溯及力,完全適用舊法。這一原則充分考慮了犯罪當時的法律狀況,反對適用事後法,對行為人比較公平。但如果某一行為按舊法構成犯罪而新法不認為是犯罪,再依舊法進行處罰就不能實現刑法目的,因而也存在弊端。
2、從新原則
新法對於其生效前未經審判或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一律適用,即新法具有溯及力。這一原則強調新法,適應當前的社會情況,有利於預防犯罪。但是,對行為時法未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依新法按照犯罪進行處罰,違背罪刑法定原則,因而有失妥當。
3、從新兼從輕原則
新法原則上有溯及力,但舊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時,則按照舊法處理。這一原則彌補了絕對從新原則的不足,既充分發揮了新法適應當前形勢的優點,又認真考慮了舊法當時的具體規定,但為了避免事後刑法之嫌,採用的國家不多。
4、從舊兼從輕原則
原則上適用舊法,新法沒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時,則按照新法處理。這一原則彌補了絕對從舊原則的缺陷,既符合罪刑法定原則,又適應當前需要,因而為絕大多數國家所採納。
Ⅳ 我國刑法關於溯及力問題採取的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溯及力就是刑法的時間效力問題。
當前刑法有關規定規定:
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回國成答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這就是溯及力的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
Ⅳ 刑法司法解釋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後,怎樣適用發生在刑法生效以前的行為。
1、在刑法學中,刑法的效力范圍被認為是其基礎的問題之一,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由於法律的變更,在新舊法如何選擇的問題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實踐困難。討論新舊法的適用,無疑是討論我國刑法溯及力的核心和實質。
2、在司法實踐中,新法取代就舊法的現象十分常見,特別是當新法生效後,對於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這就引出了新法是否具有溯及力的問題,
我國刑法第十二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適用當時的法律;
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刑法選取了從舊兼從輕的的原則,此價值取向是有利於行為人的。這體現著我國罪刑法定原則的保障人權之精神。
我國刑法用簡練的語言的對新舊法的適用作了明確的規定,將這里的情況具體分析,大致體現在兩方面,
(1)在行為實施後,法律發生變更,法律評價應採用哪種刑法。
(2)當犯罪行為跨越新舊法時,又應如何進行判斷。這就具體提出了本文開頭所說的司法實踐困難,為解決此諸多問題,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了系列相關司法解釋,進一步闡述了我國刑法的溯及力問題。
3、犯罪行為跨越新舊刑法規范的情況。即行為在舊法生效期間開始,結束於新法生效之後,根據新舊刑法關於犯罪是否的不同規定可能,可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對於開始於1997年9月30日以前,繼續或者連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後的行為,以及在1997年10月1日前後分別實施的同種類數罪,如果原刑法和修訂刑法都認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追訴,根據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對跨越修訂刑法施行日期的繼續犯罪、連續犯罪以及其他同種數罪應如何具體適用刑法問題的批復》,按照下列原則決定如何適用法律:
(1)對於開始於1997年9月30日以前,繼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後終了的繼續犯罪,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並進行追訴。
(2)對於開始於1997年9月30日以前,連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後的連續犯罪,或者在1997年10月1日前後分別實施同種類數罪,其中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均沒有變化的,應當適用修訂刑法,
一並進行追訴;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已經變化的,也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並追訴,但是修訂刑法比原刑法所規定的構成要件和情節較為嚴格,或者法定刑較重,在提起公訴時應當提出酌情從輕處理意見。
第二,如果法律在行為人的行為實施過程中發生變更,變更後的法律認為是犯罪,而變更前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查工作中具體適用修訂刑法第十二條若干問題的通知》中的第三條中部分內容規定:
行為連續或者繼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後的,對10月1日以後構成犯罪的行為適用修訂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如果法律在行為人的行為實施過程中發生變更,舊法認為是犯罪,依照新法不認為是犯罪的,根據《刑法》第十二條第一款,適用新法。
(5)刑法追溯原則擴展閱讀:
發生在刑法生效以前的行為,適用刑法應遵循以下規定:
一、發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後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為,生效的刑法認為是犯罪而生效前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生效的刑法對該行為不具有溯及力,即不能對該行為定罪量刑;
二、發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後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為,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而生效的刑法也依法認定應當予以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定罪量刑,不能按照生效的刑法規定定罪量刑;
三、發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後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為,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而生效後的刑法認為不是犯罪,或者雖然認為是犯罪,但是處刑較輕,依生效後的刑法定罪量刑,即生效的刑法對該行為具有溯及力;
四、刑法生效以前,人民法院按照當時的法律已作出生效判決,不適用生效刑法,即生效刑法對刑法生效以前的判決不具有溯及力。
Ⅵ 法律為什麼采不能溯及既往原則
為了穩復定
法律的規定是人行為操守制的底線,人要知道底線何在才能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如果允許法律溯及既往,那麼在任何一個時點上,人就會因為不知道未來的法律將如何評價自己現在的行為而存在恐懼
同時,如果人的行為在行為當時是合法的,而在事後,因為改變了的法律而導致行為不合法進而承擔責任,這也是有違公平正義的
Ⅶ 簡述刑法朔及力的概念及其適用原則
刑法的溯及力:也稱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刑法生效後,對它生效前未經審判或判決未確定的行為是否具有追溯適用效力,如果具有適用效力,則是有溯及力;否則就是沒有溯及力。
我國刑法在溯及力問題上採取的是從舊兼從輕原則。發生在刑法生效以前的行為,適用刑法應遵循以下規定:
一、發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後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為,生效的刑法認為是犯罪而生效前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生效的刑法對該行為不具有溯及力,即不能對該行為定罪量刑;
二、發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後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為,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而生效的刑法也依法認定應當予以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定罪量刑,不能按照生效的刑法規定定罪量刑;
三、發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後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為,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而生效後的刑法認為不是犯罪,或者雖然認為是犯罪,但是處刑較輕,依生效後的刑法定罪量刑,即生效的刑法對該行為具有溯及力;
四、刑法生效以前,人民法院按照當時的法律已作出生效判決,不適用生效刑法,即生效刑法對刑法生效以前的判決不具有溯及力。
概括而言,刑罰的溯及力就是遵循「從舊兼從輕原則」。
Ⅷ 什麼叫「法不溯及既往原則」
「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具體含義如下:
1.從定義上來看:
(1)法律具有指導作用。無論是明確的指導還是無限期的指導,它都為人們提供了既定的行為模式,引導人們依法實施自己的行為。在頒布新法律之前,新法律沒有提供既定的行為模式。
(2)因此,頒布後的新法律不能根據模型指導前人的行為。換句話說,新法律頒布前人們的行為只能根據當時的法律進行調整。
(4)從舊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則依新法處理。
4.上述諸種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既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又適應實際的需要,為絕大多數國家刑法所采,我國刑法亦采此原則。
Ⅸ 法不溯及既往原則是什麼
法無溯及力的原抄則,表現在國家不能用當前制定的法律指導人們過去的行為,更不能用當前的法律處罰人們過去從事的當時是合法而當前是違法的行為。以限制國家權力的擴張與濫用,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性,保護人們期待的信賴利益。
法律具有指引、規范、調整作用,無論是確定的指引還是不確定的指引,都是為人們提供一個既定的行為模式,引導人們依法實施自己的行為。而新法頒布之前,並不存在新法提供的既定的行為模式,所以頒布後的新法就不能依據該模式對之前人們的行為去引導、規范或調整。換句話說,新法頒布前人們的行為,只能按照當時的法律來調整。
Ⅹ 在法律中 什麼叫做有追溯效力的
法的追溯力,又稱法的溯及力,是指新頒布的法律對其實施之前的事項是否適用的效力回。法律不溯答及既往是法的追溯力的原則,即法律不適用於它頒布之前的事項,只適用於他實施之後的事項。
通俗地說就是說後來頒布的法律對其生效前發生的行為是否具有效力。比如刑法是1997年10月1日生效實施的,假設有一個盜竊罪發生在1997年5月1日,到97年的11月2日辦理完畢,准備判決,如果新刑法有溯及力,這個案件就必須按照新刑法判決,如果沒有溯及力,那還得按照老刑法判決。
(10)刑法追溯原則擴展閱讀:
刑法的溯及力從屬於刑法的時間效力,是關於刑法生效後,對其生效之前發生的,未經審判或者判決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對於刑法的溯及力問題。從中國現行刑法第12條的規定來看,中國刑法採用從舊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新法處罰較輕的除外。司法實踐中,對於刑法的溯及力問題一般比較容易把握,但也存在著一些有爭議的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