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解釋不當得利
1. 不當得利的判斷
案例1最好用無因管理來分析,無因管理開始後,乙要善盡管理人的注意義務不能隨意放棄,所以為赴宴而中途放棄管理構成不當管理。如果甲追認乙是無因管理,乙將魚出售所獲的全部價款,扣除必要管理支出後,該利益歸於被管理人甲,如果用不當得利來解釋,返還數額應以甲所受損失和乙所獲利益二者中較小的為准,本例也就是魚的市價而不是乙的售價,乙加價多賣的1000元不能要求返還。如果主張侵權損害賠償,則以甲的實際損失為准。所以甲如果想多要錢,本例應追認乙將魚出售是無因管理,所得價款扣除管理費用後全部是甲的,後來乙將魚置之不理是不當管理,應賠償甲遭受的損失。 另外,收繳是國家過份干預民事糾紛的規定,帶有很強的舊時代特徵。兩個案例的另一方當事人完全可以認可對方這樣做並因此獲得利益。人家的私權處分,國家強行收繳純屬過度干涉個人自由。 第二例歐陽家可追認丁某是無因管理,追認後所獲租金收益扣除必要管理支出歸於歐陽家。歐陽家也可以不追認,則丁某擅自出租是侵權行為或不當得利,雖然事實上可能歐陽家無意將其出租,但丁某將房屋出租的行為,侵害了歐陽家自行出租獲益的可能性。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失可認為約等於租金,將所獲租金作為侵權損害賠償或不當得利返還給歐陽家。歐陽家也可以很大度的追認丁某獲得該利益:「我願意送他,國家憑什麼收繳?」那個司法解釋有很強烈的國家過度干預私權處分的色彩,現在不會用那條了,在中國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的法律規定很粗糙的時候,應依據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無因管理、不當得利還是侵權行為,根據三者不同的構成要件,適用民法理論判決。
2. 請問,不當得利的司法解釋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內利益,受損失的人有容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該條規定明確了不當得利人負有向利益受損人返還義務、利益受損人享有向不當得利人請求返還不當得利的權利的法律效果,也明確了「得利人得利沒有法律根據」、「對方當事人利益受損失」、「得利人取得的利益與對方當事人的利益損失之間有因果聯系」三項基本構成要件。
3. 不當得利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熱門城市:白城律師
婁底律師
大同律師
益陽律師
宣城律師
白銀律師
臨汾律師
漳州律師
渭南律師
定西律師
在我們現代的社會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損害他人的利益,那麼我們通稱這樣的行為為不當得利。在我國對於不當得利的法律規定有哪些呢?我們該去如何判斷哪些行為是不當得利呢?也許我們對這些問題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讓我們的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一、不當得利的法律規定
我國民事立法關於不當得利只有兩個條文,《民法通則》第92條:「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最高人民法院關予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1條規定:「返還的不當利益,應當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當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勞務管理費用後,應當予以收繳。」
《民法通則》對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司法解釋對不當得利的返還標的、返還范圍也做了較為具體的規定。但對不當得利的規定過於原則,對不當得利的返還客體未做區分,沒有明確的受益人主觀是善意還是惡意的。司法解釋中對「返還不當利益」的界定不完備,不當得利的返還范圍並不限於原物及其孳息。「利用不當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解釋不明確。現行法規價格償還的計算方法,善意受領人在所得利益不存在時免除的返還義務以及轉得人的返還義務等未作規定。
雖然我國《民法通則》與司法解釋對不當得利都有立法規定但由於這一制度的規定的粗糙,太過抽象化,概括化,造成了我國不當得利制度的適用困難。法官在審判此類案件時只能依據「衡平」的原則來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和應返還的范圍。但是法官的素質良莠不齊,與要求法官有較強的正義感和較高的專業素養相差甚遠。法官的認識不同,會造成相類似的案件出現巨大的差異。
二、不當得利與相關的制度關系
不當得利與民事行為、無因管理以及侵權行為等同為債的發生根據,但它們之間是不同的。
未生效的民事行為取得的利益是合法的、正當的,當然不成立不當得利;如果民事行為無效、被獲得的利益移交本人,而是由自己佔有,構成不當得利。
侵權行為人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也可能從中得到利益,這種得利構成不當得利。
侵權行為人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的,也可能從中得利,這種得利構成不當得利。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侵權行為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的競合。
在我國的法律中,對於不當得利的法律規定只有兩個條款,小編在上文已經為大家介紹了。但是司法對於不當得利的原則做了相關的解釋。小編也為大家整理出了一些不當得利與相關的制度的關系,我們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相關的事,更多相關問題您可以咨詢泰州律師。
延伸閱讀
不當得利的舉證責任
不當得利之債的內容是什麼
返還不當得利的范圍是什麼
4. 不當得利有那些法律刑法,嚴重的會不會追究刑事責任,
對於樓主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確定民法與刑法界限的首要原則,就是「社會危害性」大小。其次,還有「刑事違法性」。(在刑法領域內,還有「刑事懲罰性」問題,刑事懲罰性,是以「刑事違法性」為前提。所以,民刑界限就是這兩條原則。)
首先,從「社會危害性」來看,一般來說,凡是違法,都有社會危害性。但是,違反民法與違反刑法相比較,違反民法的社會危害性較小,違反刑法的社會危害性較大。這危害大小的區別,包括客觀方面的量的區別、質的區別;主觀方面,惡性大小的區別(惡性大,個人犯意深、社會影響大)。這些觀點展開,再舉例,說明「社會危害性」是確定民法與刑法界限的首要原則。
其次,從「刑事違法性」上說明民法與刑法界限。對各種危害社會的違法行為進行篩選,對於社會危害性較大的行為,通過立法,確定為具有「刑事違法性」。沒有篩選到刑法里來的行為,屬於民法行為(這里首先排除了行政違法行為)。刑事違法性,也就是「(刑)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罪刑法定)。通過刑事違法性,把民法與刑法界限進一步明確區分。例如,民法上的「不當得利」和刑法上的「侵佔罪」行為,多少數額是「社會危害性」大小的界限,不容易區分,只能在腦子里想像,多了應該判刑,少了不能判刑。但是經過「刑事違法性」的明確衡量,2000元是界限(這個界限,在狹義的刑法里可能沒有規定,按照我國刑法體系,「數額較大」的具體數額由司法解釋以及「司法實踐」來確定)。
第三、由於「刑事違法性」要求罪刑法定,那麼,由於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出現新的社會危害事例,某些事例在某個時期,可能雖然社會危害性較大,但成了刑法的「漏網之魚」,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既然刑法沒有規定,就應該屬於民法規范的對象。而民法根據公平等基本原則,對於「法無明文規定」的事,也可以處理。這種在刑法上的暫時「漏網」現象,動態地說,是個別的。
第四、從情節的「顯著輕微」、「刑事懲罰性」等刑事理論說明民刑「社會危害性」界限的過渡性。一般來說,從刑事角度看,情節的「顯著輕微」的,不認為是犯罪。(刑法第十三條……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比如,故意傷害,造成輕傷的,那就是故意傷害罪,要負刑事責任。但是沒有造成輕傷的故意傷害,不是犯罪。這是無罪的一邊。從有罪的一邊說,雖然「有罪」,但是情節不嚴重的,可能不追究刑事責任。這種「界限」也往往有可以探討的地方。比如盜竊罪,數額較大的算犯罪,數額較小但次數多的也算犯罪。假如我偷3—5次,每次偷10元錢,算不算犯罪?這是不是情節顯著輕微?
刑法第十三條規定了「顯著輕微不算犯罪」。而第三百四十七條規定「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無論數量多少,都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予以刑事處罰。」那麼,假如我爸爸生癌死了,最後存活時使用了杜冷丁(止痛葯,同時有成癮性算毒品),沒用完,剩下一支杜冷丁,我以10元賣給了村裡另一位癌症患者(實際葯價1元),是也算「販賣毒品」?還是算「情節顯著輕微」?這需要司法解釋,在沒有做出司法解釋(刑法的一種形式)的時候,算是「民刑未分」。
以上觀點,希望對樓主寫論文有幫助。至於樓主說「求論文」,那我還得說一句道歉,按我的寫作速度,一篇論文沒有一個月時間,寫不下來。以上只能簡單展開,無法提供完整的論文,慚愧!
5. 如何認定不當得利的訴訟時效
我國《民法通則》雖然沒有針對不當得利作出具體的規定,但是根據基本法理和相關的司法解釋,我們仍然可以得知。
根據《民法通則》第135條關於普通訴訟時效的規定,我們可以知道,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由於不當得利並不屬於法律另有規定的事項,故其訴訟時效為2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8條之規定,返還不當得利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當事人一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當得利事實及對方當事人之日起計算。
所以,不當得利時效的起算時間應當滿足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即當事人(此處應是指受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當得利事實的存在並且還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益人。現實中,很多人往往弄錯,或遺漏。要麼從知道不當得利獲利方開始計算,要麼從自己知道損失之日起算,這些都是不科學的。正確做法是要明確己方的損失所在,查明核對後,尋找獲利方,要明確找到己方利益損失的獲利當事方,之後才能此基礎上計算訴訟時效的延長期限。
6. 關於不當得利的問題,真心求法律專家解釋
侵犯了肖像權,當然就會有損失。
損失分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失。
損失不一定都是看得到、摸得著的。
7. 最高法院關於民間借貸與對不當得利區別的司法解釋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對民間借貸和不當得利之間的區別沒有專門的司法解釋。各自分別有解釋,建議登陸最高人民法院網站查詢。
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當得利的相關內容都有哪些
我國民事立法關於不當得利只有兩個條文,《民法通則》第92條:「沒有合法根據,專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屬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最高人民法院關予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1條規定:「返還的不當利益,應當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當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勞務管理費用後,應當予以收繳。」
9. 已經結清高利貸利息半年司法解釋,借款人稱不當得利,要求超過年利24%部分利息的
高利貸屬於違法,故借款人只償還本金及法律規定范圍內利息即可,另因高利貸多辦法回索答取債務時的暴力犯罪,故不建議當事人考慮此種借款方式。
民間借貸屬於民事行為,受到民法和合同法的約束和保護。
但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有權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則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應當被認定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0. 請問法律界人士:「不當得利」,要負刑事責任嗎如果要,量刑標準是怎樣的
不當得利是民事方面的,不會觸犯刑法,受害人可以以返還不當得利為由訴訟至法院版,要求對方返權還。而侵佔則會觸犯刑法。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的規定,
侵佔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返還財產,不能返還財產的,應當折價賠償。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並應當賠償損失。
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於故意,即明知屬於他人交與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佔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