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刑法制度
① 古時候的刑法
古代刑罰是作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發展與變化,實質上也是整個中國社會發專展與進步的濃縮。刑罰屬體系的發展與變化的原因是多層次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同時代不同的當權者亦有不同的舉措。 是總的發展趨勢是以原始的野蠻、落後、殘暴向著文明、慎刑方向發展。
② 中國古代封建刑罰種類的變遷
刑罰是對犯罪分子進行刑事制裁、維護社會穩定的有力工具。自從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社會開始,犯罪現象就從來沒有消退過,而且也永遠不可能消失。自從國家正權的建立,就代表著公力救濟取代了私力報復,國家成為了唯一有權行使刑罰權的主體,從此,人類告別了原始社會時期的血親復仇,人類向文明和理性邁進了一大步。 由於原始社會的報復思想的痕跡依然存在,所以在最初的奴隸社會時期,刑罰多為肉刑,較為野忙。對於夏代和商代的刑罰制度,目前還缺乏有效的考古證據,僅能根據史書記載略知一二。在西周時期,禮法並存,統治者實行「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刑事政策,認為治國應當以德為主,以刑為輔。這一時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奴隸制五刑,即墨、劓、刖、宮、大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制經濟形態向封建制經濟形態過渡的一個時期,而戰國時期被多數歷史學家定義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這一時期,刑罰制度主要還是沿襲了西周的刑種,總體上沒有大的變化.值得提出的是,這一時期,大量的成文法出現並向社會頒布(在這以前的朝代中,由於受當時宗教思想的影響,統治者制定法律但不公之於眾),如<<鑄刑書>>\<<竹刑>>\<<鑄刑鼎>>和<<法經>>,其中以魏國法家改革派李悝頒布的<<法經>>影響最大. 秦國在商鞅變法中,改法為律,同時規定了什伍連坐的制度,把全國百姓五戶編為一伍,十戶編為一什,在什伍組織中,一人犯罪,其他人必須向官府舉報,否則要連坐受刑.按照秦國的法律,告奸者與殺敵一樣受賞,而匿奸者與降敵同罪. 秦朝統一以後,基本上沿用了原來秦國的刑種.當時全國統一的法典是<<秦律>>.秦朝的法定刑有黥刑\劓刑\徒刑\宮刑\死刑\罰金刑\株連刑等等.其中的徒刑非常完善,從重到輕分為:(一)城春(男犯)城春舂(女犯)(二)鬼薪(男)白燦(女)(三)隸臣(男)隸妾(女).其勞役的時間和勞動強度依次遞減,且女犯的勞動強度小於男犯.這一徒刑不僅有效地懲罰了犯罪,同時也給當時修築長城等大型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秦朝的法律過於嚴苛,這是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一個次要原因.所以後來的西漢統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實行了較為寬松的刑事政策.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下令廢除肉刑制度的皇帝,他將斬左趾改為了笞五百,把斬右趾改為了棄市.漢景帝繼續執行廢肉刑的政策,他下令廢除了宮刑(但宮刑在漢武帝時期又恢復了),同時規定笞刑不得超過二百,行刑時不得換人,以盡最大限度防止受刑人死亡的情況. 漢亡以後,中國歷史進入了長達300多年的大分裂\大動盪時期.這一時期,各個割據政權雖然在法律制度上多有變革(如改變刑法典的結構,魏律將具律改為刑名,<<泰始律>>增加了法例,<<北齊律>>將名和例合並,置於律首;增加了若干保護封建統治階級特權的法律制度,比如八議制度\官當制度,等等),然後在刑種上沒有多大改革. 隋朝時,中國終於確立了封建制五刑,從而奴隸制五刑徹底結束.隋文帝制定了<<開皇律>>,減輕了刑罰的殘酷性,規定滅族刑僅適用於謀反\謀大逆和謀叛三個罪名,將笞\杖\徒\流\死規定為法定的刑種(即封建制五刑).唐代基本上繼承了隋朝的刑罰內容,規定死刑只採取絞和斬兩種方式(絞刑輕,斬刑重).當時全國的刑罰分為二十等,分別是笞十,笞二下,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徒一年,徒一年半,徒二年,徒二年半,徒三年,流2000里,流2500里,流3000里,絞,斬.唐律還限制了刑訊制度,規定拷打犯人只能用杖刑,且所杖之數不得超過100下(對於輕刑犯,所仗之數不得重於可能判處的刑罰數目). 五代時期,統治者第一次執行了凌遲死刑。而這一制度被遼朝所沿用,並且第一次成為了法定刑。而且,這一時期宋朝的刑罰制度也趨於嚴苛,除了五刑以外,又出現了刺配刑,這是將古代的墨刑又恢復了,應當可以說是刑罰制度的一大倒退。 元朝統一以後,基本上沿用了自隋唐時期形成的封建制五刑的制度,不過元朝對於笞和杖刑的數目不一樣,分別是十七、二十七、三十七,如此直至一百零七;同時,元朝廢除了絞刑,死刑改為斬和凌遲兩等。隨後的明清兩代沿用了元朝的死刑制度,用斬和凌遲兩種方法執行死刑。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大興酷刑,他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法令不嚴,且執法不嚴,提出了「明刑弼教」的刑法思想,實際就是重刑主義,於是在制定了《大明律》以後又制定了「御制大誥」,在〈〈大誥〉〉里,大量的古代殘酷刑罰被恢復,如剝皮、抽筋、梟首等等。由於明代廠衛制度的設立,錦衣衛有權在朝堂上實行廷杖,就是當場用大棒杖擊大臣,受刑者大量死去。同時,明朝還發明了「立枷」,就是一個重達300斤的夾子,犯人一旦戴上,肯定會在三天以內痛苦地死去。 清朝繼續沿用封建制五刑,並且廢除了明朝的一些殘酷的刑罰,但是仍然保留了凌遲。清代的刑訊制度也較為寬松,規定拷打犯人,每次杖刑不得超過三十,對於殺人、強盜等重刑犯,允許使用夾棍(夾男犯人的腳)和拶指(夾女犯的手指),但兩種刑罰對於同一犯人均不得超過兩次。
③ 論述我國封建特權制度.論述我國刑罰制度
我國現行刑法規定了種主刑:(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無期徒刑(五)死刑在兩漢時期,多次頒布貴族官員有罪「先請」(即先請示皇帝裁斷)的詔令,以便保護他們在法律上的特權,凡經上請,一般都要得到減刑或免刑.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曹魏制定魏律將「八議」入律,此後歷代相沿至明清,「八議」是指議親,議故,議賢,議勇,議功,議貴,議勤,議賓,上述八種人犯罪,享有減免特權,另外「官當」八律,所謂官當是指官員若犯徒罪,允許其依法以官品與爵位抵罪的制度,北魏《法例律》規定,公,侯,伯,子,國五等爵及五品以上官,可用官爵折當(抵)徒刑二年,免官三年後仍可降原階一等再任官職,這種官當制度進一步賦予封建官僚以法律特權,使他們可以犯徒罪逃脫法律制裁。隋朝統治者為了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鞏固封建政權,規定貴族官員犯罪在法律上享有廣泛的特權,《開皇律》吸收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八議」「官當」「聽贖」並創設了 「例減」,確立議,當,贖,減制度,有了上述各項規定,貴族官僚即使違法犯罪,也可以不受刑罰的制裁。唐朝時期依唐律規定,貴族,官員及其親屬犯罪,在法律上享有1、八議。2、請,是通過上請的程序減輕刑罰。3、減。4、贖。5、官當。6、免官。由於身份和官品、爵位等級不同,所享受特權的范圍也不一樣,反映了封建法律所具有的公開不平等的特點。元朝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各民族在法制上不平等,蒙古人犯罪享有許多法律,如蒙古人犯罪一律不準拷掠,除死罪外,概不監禁,甚至也不執拘。蒙古人犯竊盜,不剌字,如果刺字,官吏要受仗刑和撤銷職務的處分,蒙古人犯法,一般司法機關無權受理,只能由受理蒙古人的專門機關大宗正府決斷。明清以後,中央為了鞏固政權,削弱地方勢力,發展多年的特權制度被廢止或限制使用。總之,中國封建法律對貴族及其親屬都有享受特權的規定,深刻反映出封建法制公開不平等的特點。
④ 封建製法律制度的特徵
古代中國實行專制主義的統治,奴隸社會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會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實行個人獨裁統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審判官。歷代法律都以皇帝個人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律的制定雖由朝臣具體完成,但批准權屬於皇帝,歷代帝王都凌駕於法律之上。除律外,皇帝還可根據需要隨時發布詔、令、格、式等。「法自君出」,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皇權。
禮法結合,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
在中國古代法律中,禮佔有重要位置,「為政先禮,禮為政本」,禮既是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規范。秦始皇以法治國,西漢初期大體上是「霸王道雜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主導的政治思想,以其為基礎逐步形成了以禮法合流為基本特徵的封建法律思想體系。維護「三綱五常」成為封建法典的核心內容,德主刑輔、禮刑並用成為法制的原則。從「引經決獄」,實行秋冬行刑,到「十惡大罪」和「八議」的規定等,許多法律內容都是以儒學的等級倫理關系作為定罪或赦免的標准,並為歷代統治者所尊奉。
官僚、貴族享有法定特權。
中國古代法律從維護等級制度出發,賦予貴族官僚以各種特權。西周法律有「凡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的規定;漢代有「先請」之制,對犯罪的貴族官僚的審理,要先奏請皇帝。魏律根據《周禮》的「八辟」規定了「八議」。至隋、唐,封建特權法相因沿襲又不斷發展,《唐律》規定的「議」、「請」、「減」、「贖」、「官當」等按品級減免罪刑的法律制度是集中的表現。唐之後,宋、元、明各代法典均將其作為重要內容加以肯定。
諸法合體並用,司法隸屬於行政,無獨立審判權
中國古代法律最早表現為禮刑並用,之後形成諸法合體的封建法典。從戰國李悝著《法經》始,至秦、漢、唐、宋、明、清諸律,都是以刑法為主,兼有訴訟、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內容。這種諸法合體混合編纂形式,貫穿於封建社會各朝代。
在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直接控制司法大權。地方的審判權完全歸屬行政機關,中央雖設有專門審判機關,但其活動為皇帝所左右,監察、行政機關也可審理案件,審判機關往往不能獨立行使職權。封建社會並無獨立審判權,審判機關只是皇帝及受皇帝控制的行政機關的附庸。這種行政兼理司法的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
⑤ 中國古代刑罰制度演變的主要原因
刑罰是國家按照法律規定對犯罪人採取的懲罰措施,是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的最嚴厲手段,伴隨著國家產生,法律制度的確立,刑罰制度也隨之不斷演變。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的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一是夏商周刑罰起源階段;二是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是刑罰制度的發展階段;三是隋唐時期刑罰制度全面確立較為完備階段;四是宋元明清刑罰制度相對穩定並向近現代轉化時期。從中國刑罰制度發展來看,刑罰目的從報應刑向懲誡阻止刑轉變,刑罰的形式是從以肉體罰為主向以自由罰為主轉變,刑罰適用由重刑苛法向較簡寬約為主轉變,這一演變是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發展、階級斗爭產物,不僅是統治階級階級屬性決定的,同時也與中國傳統法制文化思想和刑罰價值觀念密不可分。 綜觀古代刑罰制度的演變,可以說刑罰制度奴隸制社會誕生,到封建社會發展確立,向現代刑罰制度轉變,記載了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和人道的歷程。這種演變和漸進雖然充滿反復,但方向始終沒變,體現了法治原則和人道原則在刑罰制度中逐步確立的過程。 首先,刑罰演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用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看,作為上層建築的刑罰制度,其發展必須順應社會生產關系的發展。野蠻奴隸制刑罰制度,一定不會適應新生的封建社會的要求,不適應獲取更多勞動力進行大規模農業與手工生產的需要,那麼有進步意義的封建社會刑罰制度取而代之。而當封建專制制度成為社會成為一切酷律之源,變法再所難免,刑罰制度向現代轉化的規律就不可改變了。 其次,從刑罰的本質看,其是國家分配自己和公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調整公民自由與社會秩序的沖突一種必要方法。因此,自由和秩序是刑罰制度兩大根本價值,也就是統治者制刑、量刑、行刑的出發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對自由與秩序會有不同側重的價值選擇,在專制時代或社會、國家往往更側重秩序的價值選擇,而把個人自由限制在十分狹小的范圍之內,奴隸、封建社會刑罰制度便是如此。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類「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把人類的一切歷史和現實活動都看成是追求自由的實踐,因而刑罰制度演變也是人們追求自由實踐,所以在刑罰所追求的諸種價值中,自由是具有目的性的價值,而秩序僅則是手段性價值。這一規律決定了刑罰在目的、形式、適用上的演變和轉化。 再從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發展演化過程看,刑罰制度的演變與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古代刑罰的價值始終在「天罰」的正義觀念、「刑不可知、威不可測」的法律功能觀念、「刑人不在君測」的身份等級觀念和「重刑輕罪」的預防犯罪觀念的傳承中變化,各個歷史時期佔主導的法制思想影響到統治者的制刑、量刑和行刑。無論是早期神權「天罰」思想還是法家思想到封建社會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儒家思想對刑罰制度的演變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法家堅持「重刑輕罪」,「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亂」,所以刑罰制度嚴厲、繁雜,儒家強調「引禮入法」、「德主刑輔」,所以刑罰制度有了一定的人道和進步。實際上,刑罰制度制定演變與統治階級對刑罰的認識,即刑罰的目的休戚相關。法者國之器,刑罰制度永遠是統治階段維護其地位的重要武器,為維護其統治利益所用,但法律不論如何翻修都不能脫離人類社會既存的文化情感及價值觀,所以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的演變也離不開傳統的法制思想。隨著歷史的發展,刑罰立法觀在變化,刑罰的效用,由最初的報應刑演變為阻止、威嚇、規誡,刑罰的作用正是不斷適應歷史的進步和發展。現代刑罰觀認為只有刑罰的嚴厲程度僅僅是以制止人們實施犯罪時,這種刑罰才是公正的,除此之外的一切刑罰都是殘暴和多餘的,中國古代刑罰制度正是沿著這一規律向前演化發展的。
⑥ 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的演變
刑罰是對犯罪分子進行刑事制裁、維護社會穩定的有力工具。自從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社會開始,犯罪現象就從來沒有消退過,而且也永遠不可能消失。自從國家正權的建立,就代表著公力救濟取代了私力報復,國家成為了唯一有權行使刑罰權的主體,從此,人類告別了原始社會時期的血親復仇,人類向文明和理性邁進了一大步。
由於原始社會的報復思想的痕跡依然存在,所以在最初的奴隸社會時期,刑罰多為肉刑,較為野忙。對於夏代和商代的刑罰制度,目前還缺乏有效的考古證據,僅能根據史書記載略知一二。在西周時期,禮法並存,統治者實行「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刑事政策,認為治國應當以德為主,以刑為輔。這一時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奴隸制五刑,即墨、劓、刖、宮、大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制經濟形態向封建制經濟形態過渡的一個時期,而戰國時期被多數歷史學家定義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這一時期,刑罰制度主要還是沿襲了西周的刑種,總體上沒有大的變化.值得提出的是,這一時期,大量的成文法出現並向社會頒布(在這以前的朝代中,由於受當時宗教思想的影響,統治者制定法律但不公之於眾),如<<鑄刑書>>\<<竹刑>>\<<鑄刑鼎>>和<<法經>>,其中以魏國法家改革派李悝頒布的<<法經>>影響最大.
秦國在商鞅變法中,改法為律,同時規定了什伍連坐的制度,把全國百姓五戶編為一伍,十戶編為一什,在什伍組織中,一人犯罪,其他人必須向官府舉報,否則要連坐受刑.按照秦國的法律,告奸者與殺敵一樣受賞,而匿奸者與降敵同罪.
秦朝統一以後,基本上沿用了原來秦國的刑種.當時全國統一的法典是<<秦律>>.秦朝的法定刑有黥刑\劓刑\徒刑\宮刑\死刑\罰金刑\株連刑等等.其中的徒刑非常完善,從重到輕分為:(一)城春(男犯)城春舂(女犯)(二)鬼薪(男)白燦(女)(三)隸臣(男)隸妾(女).其勞役的時間和勞動強度依次遞減,且女犯的勞動強度小於男犯.這一徒刑不僅有效地懲罰了犯罪,同時也給當時修築長城等大型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秦朝的法律過於嚴苛,這是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一個次要原因.所以後來的西漢統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實行了較為寬松的刑事政策.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下令廢除肉刑制度的皇帝,他將斬左趾改為了笞五百,把斬右趾改為了棄市.漢景帝繼續執行廢肉刑的政策,他下令廢除了宮刑(但宮刑在漢武帝時期又恢復了),同時規定笞刑不得超過二百,行刑時不得換人,以盡最大限度防止受刑人死亡的情況.
漢亡以後,中國歷史進入了長達300多年的大分裂\大動盪時期.這一時期,各個割據政權雖然在法律制度上多有變革(如改變刑法典的結構,魏律將具律改為刑名,<<泰始律>>增加了法例,<<北齊律>>將名和例合並,置於律首;增加了若干保護封建統治階級特權的法律制度,比如八議制度\官當制度,等等),然後在刑種上沒有多大改革.
隋朝時,中國終於確立了封建制五刑,從而奴隸制五刑徹底結束.隋文帝制定了<<開皇律>>,減輕了刑罰的殘酷性,規定滅族刑僅適用於謀反\謀大逆和謀叛三個罪名,將笞\杖\徒\流\死規定為法定的刑種(即封建制五刑).唐代基本上繼承了隋朝的刑罰內容,規定死刑只採取絞和斬兩種方式(絞刑輕,斬刑重).當時全國的刑罰分為二十等,分別是笞十,笞二下,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徒一年,徒一年半,徒二年,徒二年半,徒三年,流2000里,流2500里,流3000里,絞,斬.唐律還限制了刑訊制度,規定拷打犯人只能用杖刑,且所杖之數不得超過100下(對於輕刑犯,所仗之數不得重於可能判處的刑罰數目).
五代時期,統治者第一次執行了凌遲死刑。而這一制度被遼朝所沿用,並且第一次成為了法定刑。而且,這一時期宋朝的刑罰制度也趨於嚴苛,除了五刑以外,又出現了刺配刑,這是將古代的墨刑又恢復了,應當可以說是刑罰制度的一大倒退。
元朝統一以後,基本上沿用了自隋唐時期形成的封建制五刑的制度,不過元朝對於笞和杖刑的數目不一樣,分別是十七、二十七、三十七,如此直至一百零七;同時,元朝廢除了絞刑,死刑改為斬和凌遲兩等。隨後的明清兩代沿用了元朝的死刑制度,用斬和凌遲兩種方法執行死刑。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大興酷刑,他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法令不嚴,且執法不嚴,提出了「明刑弼教」的刑法思想,實際就是重刑主義,於是在制定了《大明律》以後又制定了「御制大誥」,在〈〈大誥〉〉里,大量的古代殘酷刑罰被恢復,如剝皮、抽筋、梟首等等。由於明代廠衛制度的設立,錦衣衛有權在朝堂上實行廷杖,就是當場用大棒杖擊大臣,受刑者大量死去。同時,明朝還發明了「立枷」,就是一個重達300斤的夾子,犯人一旦戴上,肯定會在三天以內痛苦地死去。
清朝繼續沿用封建制五刑,並且廢除了明朝的一些殘酷的刑罰,但是仍然保留了凌遲。清代的刑訊制度也較為寬松,規定拷打犯人,每次杖刑不得超過三十,對於殺人、強盜等重刑犯,允許使用夾棍(夾男犯人的腳)和拶指(夾女犯的手指),但兩種刑罰對於同一犯人均不得超過兩次。
⑦ 中國封建刑法對審判上的犯罪有哪些規定
對不起,你的問題回答起來有些困難:中國具有數千年封建史,這期間發展演變的對刑法審判制度可謂繁雜,難以詳細羅列;其二、你問的是「審判上的犯罪有哪些規定?」,此問有點抽象。建議你再行具體化你的問題。本人現就先秦以來主要的相關刑事法律制度答復如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法經》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共分六篇:《盜法》、《賊法》、《捕法》、《具法》、《雜法》。所謂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者,故將此二法列首。商鞅於公元前359年變法,用法律手段剝奪舊貴族特權並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在刑事審判制度上體現了「輕罪重刑」思想;
秦代的刑罰適用原則有:
以身高判定刑事責任能力;
區分故意與過失;(論心定罪說)
盜竊按贓值定罪;(同現行刑法類似)
共犯與集團犯從重;
累犯加重;
教唆犯加重;
自首減輕;若犯罪後能及時免除後果,可以減免處罰(類似現行刑法的犯罪中止);
誣告反坐,即以被誣告人所受的處罰,反過來制裁誣告者。
漢文、景二帝廢除肉刑。
上請,即對貴族官僚犯罪上請皇帝給予優待;
恤刑:以「為政以仁」相標榜,強調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
親親得相首匿制度也是此期間的一項刑事審判法律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
1、名例律
2、八議和官當
3、准五服治罪
唐律與宋刑統
……由於知識點太散,不再細述!不足之處,請指正!
⑧ 我想知道中國古代的刑法制度
中國古代刑罰的特點
1.生產關系的變革決定刑罰制度的變化 刑罰制度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其變化有時會滯後於生產關系的變革。每一次生產關系的變革,都會引起相應的上層建築的變化,都會經歷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這種過程,在古代刑罰的演變中亦有充分體現。戰國、 秦漢時期,我國封建的生產關系雖已逐步確立,但由於上層建築發展的滯後性, 這一時期的刑罰未完全變成封建性質的,帶有明顯的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色彩。 秦代刑罰體系已具備封建刑罰基本特徵,但由於當時封建生產方式還沒有完全鞏固,封建經濟還不強大,奴隸制生產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殘存,加之受法家重刑思想影響,仍保留奴隸社會的五刑及其他殘酷的刑種。西漢時期,封建制生產方式不斷發展壯大,需要大量勞動力,肉刑等酷刑顯然不利於保護勞動力,統治階級對刑罰進行了改革, 廢除肉刑,為封建刑罰體系的確立打下基礎。隨著封建制生產方式的進一步鞏固,適應封建統治的刑罰制度在隋代最終確立起來,至唐代達到完備,一直沿襲到晚清。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殖民者在軍事上、政治上打敗中國,經濟上也向中國滲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得到發展。中國封建的小農經濟受到沖擊, 但仍是中國經濟的主體,與此對應,封建制刑罰體系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獲得比較大的發展,在面對外交、外貿、軍事等爭端時,現有的封建刑罰制度已經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清政府不得不考慮廢除封建的刑罰體系。
2.刑罰體系的完備與刑罰手段的殘酷 中國古代刑罰自產生時期就有著諸多種類,並在實踐發展中逐漸完備其體系,刑種及其等級由輕至重,排列嚴整,等級之間跨度較小。縱覽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無論哪個朝代的刑罰都是種類繁多,異常殘酷。北魏時,初步形成以死刑為主的五刑制度,但無論是北魏、北齊、北周還是南朝的梁陳在刑罰方面,司法規定還是不甚清楚。唐代可以說是封建刑罰完善與定型的時代,條文簡約,刑罰寬減。在 《唐律》中明確了五刑皆有獨立適用條款。
3.同罪同罰與同罪異罰的階級等級性和特權性從奴隸社會「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開始,幾乎每個階級都把維護本階級等級制度和特權制度放在重要位置,這在刑罰制度的設定上也有體現。在中國古代的刑法中,罪名與刑名是緊密聯系的,一般來說貫徹了同罪同罰的原則,藉以維護統治階級的法制,但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刑法也表現出等級特權性,貴族高官可以根據議、請等規定,而獲得同罪異罰的法定優待。在奴隸社會時期,對於統治階級集團來說是沒有宮刑的,以此確保其繁衍子嗣的需要。西周時主張「用刑以治野人」,在統治階級看來,刑罰只是用來控制勞動人民的,統治階級則享有不受刑罰管制的特權。隋代確立「八議」制度,後又進一步規定「其在八議之科,及官品第七以上犯罪,皆例減一 等。其品第九以上犯者,聽贖」 (《隋書·刑法志》)。自唐代以降,更是規定了貴族階級觸犯一般律條皆可享有法律減免的特權的,這些都反映了階級社會刑罰的階級本質。
4.刑罰適用范圍廣泛行政、民事、經濟法律責任,也以刑罰制裁,強化刑法對社會生活的調解,體現了我國古代重刑法輕民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