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司法制度
『壹』 明朝實行什麼制度
在地方行政管來理體制上,源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取消「行中書省」制度,把省政府在具體運作中改成「三司分設」的管理局面。三司是指掌控行政事務的承宣布政使司;掌控司法監察事務的提刑按察使司;掌控軍事事務的都指揮使司。
中央實行的是內閣制度,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
明朝選官制度包括科舉、舉薦、學校和銓選。科舉就是科舉考試,是最主要的選官制度。
舉薦就是通過向別人或自己向皇帝推銷以獲取官職,這在明初較多,後世較少,且多次廢除。學校就是國子監,國子監的學生又分為科舉落榜的、因祖上功績入學的、交錢入學的等多種,但無論哪種都可以直接做官。
『貳』 明朝對地方司法制定了什麼法律
明朝地方司法機關分為省?府?縣三級,府?縣仍由行政長官兼理司法,而省一級變化較大?各省設布政使掌行政事務,提刑按察使專掌司法審判?按察使有權判決徒刑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須報送刑部審查?
明朝實行世襲兵制,軍人編入軍戶,部分訓練征戰,部分屯田耕種?軍戶之間發生奸盜?詐偽?戶婚?田土?斗毆糾紛,一般不受普通司法機構管轄,而由各衛所的鎮撫司?省都指揮使司的斷事司審理?但人命案件則約會當地司法機構檢驗審理,軍民交叉訴訟也由軍事機構與當地司法官會同審理?
明朝各地基層鄉里組織設有「申明亭」,由本鄉人推舉三五名正直公允的老人主持,負責調處民間糾紛爭訟?經調解後不願和解者,也可向官府起訴?
這一組織的設立,已具有基層民間調解制度的性質,可以發揮申明教化?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反映了明朝統治者「明刑弼教」的法制思想,即用刑法曉諭人民,使人們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達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為了加強皇帝對審判權的控制,有助於法律的統一適用,並對司法機關的審判活動予以監督,明朝對重案?疑案以及死刑復核案實行會審制度,包括廷審?三司會審?九卿圓審?朝審?大審?熱審等?
廷審是由皇帝親自審訊犯人的一種特別審判?明初朱元璋規定,對武臣所犯死罪案件,必須親自審訊;遇有特別重大的案件,皇帝認為有必要時,也可親自進行審訊?
『叄』 明朝的司法嚴格到什麼程度
給你舉個例子吧,在明代,一個縣官只有收監的權力,最多再打幾板子,連定罪的權力都沒有。
『肆』 明清兩代司法制度的主要變化
1、司法機抄關:
明以後的皇襲朝體制,許多都受到元王朝的影響,原有刑部繼承元的體制,仍然以刑部作為主審機關,雖然恢復了大理寺,卻成為了復核機關。
清的中央司法機關是以刑部為首,大理寺和負責監察的監察院為輔的司法制度。
2、司法制度:
明代地方司法機構有省、府、縣,省一級設有提刑按察司,其是古代出現的較為獨立的地方司法機構。清代地方司法分州縣、府、省按察司、總督四個審級。
3、廷杖與廠衛:
廷杖。廷杖不始於明,廷杖真正影響和制度化在明代最為突出。廷杖是在朝堂之上杖責大臣。廠衛,是直屬皇帝的特務機關。清朝沒此機構。
4、訴訟制度:明代的九卿會審(又稱九卿圓審),清代的秋審、朝審,以及秋審、朝審以後如何來處理的四種情況。
5、法律形式:
《大明律》是把《名例》作為總則,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篇,即按照「中央六部」這個名稱將《唐律》中的11篇分門別類進行編排,這是一種新的體例。。《大清律例》中包括「律」這種穩定的法律形式和「例」這種非穩定的法律形式。
分了5點論述了一下,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伍』 與唐相比,明朝在司法制度上有哪些特點
明朝的司法機關,中央仍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但就其職責而言,與唐、宋有所不同:內大理寺不容主管審判,而專掌復核,凡是刑部、都察院審判的案件,均由大理寺復核,有權駁令更審,或請旨發落;刑部主管審判,受理地方上訴案件和重案,也審理中央百官的案件;都察院為監察機關,監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動;也握有一定的審判權。 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由御史、大理寺官員和刑部官員共同審理的,謂「小三法司會審」;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共同審理的,謂「大三法司會審」;審判後送皇帝裁決。如遇特別重大案件,則由三法司會同吏、戶、禮、兵、工各部尚書及通政使共同審理
『陸』 明朝設立了監察機構,那司法制度是如何制定的
眾所周知,明朝的檢察機構分為兩個層面。上有中央檢查,比如都察院、六科和通政使司。而下就有地方檢察機關等等。君王為了監察百官,加強自己的權利中心,可謂是下了十分大的功夫。而明朝的司法制度就是對檢察制度的一種輔助。是對監察的結果做一個處決。而廠衛,會審制度和申明亭正是他所設立的司法機構。
綜上所述,這就是明朝的司法制度。他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司法制度,是獨屬於明朝的司法制度,它是首次創立了錦衣衛和大審的朝代。
『柒』 請教明朝法律制度~~~
一、歷史概況
元朝末年,統治腐朽,經濟崩潰,黃河決口,災難連年。農民無法生存,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抗斗爭。出生佃農的朱元璋率領的一支紅巾軍,不久在江南地區迅速崛起。朱元璋是濠州人,家道極為貧寒,從小給地主放牧牛羊,歲時旱蝗大飢,父母兄弟相繼餓死,朱元璋無所依照,投奔寺廟當了雲游和尚。當元軍圍剿義軍,濫殺無辜,和尚也做不下去的時候,不得已,17歲那年,投奔郭子興的農民起義軍,他作戰勇敢,富有才幹,足智多謀,受到郭子興的器重,被召為女婿。後來,這支起義軍就由朱元璋領導。他善於用人,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為京城,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在重新統一封建國家之後,採取了獎勵墾荒,減輕賦稅,加強封建法制,整頓吏制等政策,使封建經濟又呈現出暫時的復興景象。為鞏固明朝天下,明太祖把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勢力尤其強大.明太祖死後,朱棣為爭奪帝位與建文帝發生了「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奪取帝位,就是明成祖,1421年,從南京遷都到北京。明朝中期以後,皇帝經常不上朝,大權由宦官掌握。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預示著明王朝的衰敗。明朝末年,困苦不堪的百姓又遇到天災。1628年,明末農民戰爭爆發。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後被清軍打敗。明朝滅亡。
二、立法思想
明代統治階級的立法指導思想,主要是掌握立法、司法、行政最高權力的皇帝和參與立法的大臣的立法觀點。當然主要是朱元璋的思想,他不僅將大權集於一身,還以他個人的思想統一全國,立法思想與他的出身相關。他崇尚法家的君主專制主義、暴力鎮壓主義,主張急功近利,不擇手段。他的法制思想其實是以法家為主,儒家為輔,以嚴刑酷法為主,德禮教化為輔,法儒結合,刑禮並用。這是中國法制思想史上的一大變化,適應了極端專制統治的需要。
1.立法因時制宜
明代的皇帝從朱元璋開始到明神宗,都主張法律要適應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根據社會治安的實際需要確定刑罰的輕重。朱元璋對皇位繼承人太孫朱允炆所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當輕,所謂刑罰世輕世重也。」即雖然他本人把刑用重典作為一時的權宜,並要求子孫們適時而變,採用輕刑,但從總體趨勢上看,隨著專制政治的日趨腐朽、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刑罰不斷加重。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敗亡,在於中央昏暗不明,軟弱無力,各級官員作威作福,綱紀敗壞,法紀無存。宋元以來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刺激,地主豪紳盤剝兼並,貪官污吏巧取豪奪,均達到瘋狂局面,只有採用重刑,威懾臣民,才能鞏固極端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
2.立法必須禮律結合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頒行《大明律》時明確指出:「朕有天下,仿古為治,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刊著為令,行之已久。」明禮和定律相結合,從而治理天下,這是朱元璋一貫思想。他的繼承者建文帝進一步宣傳崇禮赦疑,禮重於刑的思想,其用意也是禮律結合,巧妙使用。這是從歷代的經驗教訓中認識到的,獨刑罰可以壓服人,但不能使人心服,可以取一時之效,但並非長治久安之策。就是說,刑事鎮壓和德禮教化雙管齊下,缺一不可。
三、明朝的立法
1.《大明律》
是朱元璋親自主持制定的明朝正式法典。從起草、修改到頒布,共歷時三十餘年。說明朱元璋十分重視封建法制建設,他不僅把個人的意志上升為全國的法律,而且使其定型化、永久化。明太祖命令子孫代代遵守,「群臣稍議更改,即坐以變亂祖制之罪。」《大明律》於是成為明最重要的法典,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具有代表性的律典,共三十卷,7篇,460條。後世的法律學者評議說《大明律》比唐代的《永徽律》更為復雜,又新設許多篇目,雖說條數減少,而內容體裁非常精密,很有科學的律學的楷模。後來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襲這部更定的《大明律》,是極端專制主義統治在立法上的體現。
2.《明大誥》
朱元璋親自編輯的四篇:《大誥一篇》、《大誥續篇》、《大誥三篇》、《大誥武臣》,是由案例、峻令和朱元璋的訓斥等組成的。其中主要是有關嚴懲官民過犯的案例匯編和帶有特別法性質的重刑法令。由於《大誥》是御制聖書,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朱元璋還以權力為後盾,採用各種各樣的宣傳手段對大誥進行強制性的宣傳普及。他要求家家戶戶都要有《大誥》,如果有,犯笞杖徒流則減等處刑;若沒有,則加重處刑。並命令各類學校講授大誥,科舉考試考 《大誥》 ,命鄉民集會宣講大誥。結果全國上下購買大誥,講讀成風。有十九萬的宣傳隊伍。
3.編例
明朝的例又稱條例,是皇帝就某一具體案件的判決所下的詔令,因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例彌補常法的不足,防止法外遺奸。但總體而言,因為例是君主因人因事隨時作出的判決,它往往是君主意志隨意性的體現,因此匯編的例也不能保障法的健康發展。它不僅能補律,也能破律、代律,使律成具文,而且數量太多,導致「人不知律」。可見,統治者的意志變化,不能不破壞法的統一。
4.明會典
它是行政法規。取材於官藏檔案史冊,內容廣博,記述詳備,可稱得上明朝行政法規全書。體例上,與《唐六典》有相同之處,它採取官統其事、事歸於職的編制方法,即以官職分卷,卷下記載有關的律令、事例。但《明會典》以六部為綱,在六部中分司科,司科下標明種種條目,這是與《唐六典》不同的地方,說明它更適應了明朝絕對專制主義統治的需要。
『捌』 明朝的法律特點
《大明律》第一次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明孝宗的修律,更將「不因言殺版人」寫入律法。權大明律是西方啟蒙運動時期備受推崇的法律奠基,近代的歐美法系和大陸法系,都從《大明律》中受益頗多。
《大明律》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法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它雖然以《唐律》為藍本,但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發展。在形式上,結構更為合理,文字更為簡明;在內容上,經濟、軍事、行政、訴訟方面的立法更為充實;在定罪判刑上﹐體現了「世輕世重」,「輕其輕罪,重其重罪」的原則,事關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事,定罪較輕;賊盜及有關帑項錢糧等事,定罪較重。其律文結構和量刑原則對《大清律》有較大影響。
朱元璋非常重視法律的制定。《大明律》是其一生中「勞心焦思,慮患防微近二十載」的經驗總結,是他經過反復修改,「凡七謄稿」,字斟句酌的「不刊之典」。他視其為維護朱明皇朝長治久安的法寶。為把《大明律》貫徹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朱元璋還匯集官民「犯罪」事例來解釋律條。洪武十八年頒行《大誥》﹐次年又頒《大誥續編》﹑《三編》﹐二十一年又頒賜《大誥武臣》,令全國官吏軍民誦習。其目的是通過律令的教育和宣傳﹐使廣大人民服從封建統治。
『玖』 明朝司法制度突出特點體現在哪裡
明朝司法制度的突出特點是「廠衛」干預司法?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專,是明朝統治者為了屬強化君主專制統治,在普通常設司法機關之外設立的特務司法機構?
東廠?西廠?內行廠是由宦官指揮組織的特務司法機構?1420年,成祖依靠宦官設立東廠,專門從事偵緝活動,並行使審判權?
由於東廠直接聽命於皇帝,事無大小一律向皇帝奏報,甚至夜間遇有急事也可面見皇帝,就連錦衣衛也在東廠偵查的范圍之內,而且東廠人數眾多,形成了以京師為中心的全國性的特務網,權力很大?
明憲宗成化年間,社會治安進一步惡化,原有的廠衛機構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又設立西廠?其四處刺探民間反叛行為,權力和人數又大大超過東廠,進一步發展了特務司法機構?
『拾』 明朝法律怎樣的
明朝的法律制度上承唐宋?下啟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後起典型代表?明朝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高度發展和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時代,其法律內容與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也與以往各代有著明顯差異?
《大明律》是明朝的基本法典,它前後歷時三十年才修訂完成,成為我國君主專制社會後期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成文法典?明朝的法律制度上承唐宋?下啟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後起典型代表?明朝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高度發展和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時代,其法律內容與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也與以往各代有著明顯差異?
《大明律》是明朝的基本法典,它前後歷時三十年才修訂完成,成為我國君主專制社會後期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成文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