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是卷一
⑴ 請問司法考試 卷一卷二卷三,分別是考什麼法的啊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客觀題考試共兩卷。分為試卷一、試卷二內,每張試卷100道試容題,分值為150分,其中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和不定項選擇題共50題、每題2分,兩張試卷總分為300分。
具體考試科目如下:
試卷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試卷二:民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主觀題考試為一卷,包括案例分析題、法律文書題、論述題等題型,分值為180分。主觀題考試設置選做題的,應試人員可選擇其一作答。
具體考查科目為: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⑵ 成人高考 2015 刑法 試卷
去網抄上找吧襲。
中國成人高考招生信息網:http://www.125e.com/zbk/chengkao/
⑶ 2017司法考試卷二第一題是刑訴還是刑法
有的刑訴有的刑法 有的行政法
採用梅花捲一律打亂了順序的
⑷ 刑法試卷上的一道題
罪刑法定原則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簡單說來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罪要法定,刑也要法定」。由此派生出以下幾個原則:成文法主義;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罪刑法定主義是現代社會保障人權的要求和體現。刑法的機能,站在國家的角度要打擊犯罪,保護公眾;站在公眾的角度要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權。罪刑法定主義,一方面,法律規定為犯罪的,必須要依照法律定罪處罰,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另一方面,對於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的,不得定罪處罰,這體現了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和對人權的保障。所以說,罪刑法定主義是刑法機能的有機結合,它最終的落腳點是要保障人權
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執法機關、執法人員在確認犯罪時要依客觀存在的事實,認真把握犯罪的特徵、構成犯罪的具體要件,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線,做到定罪准確、不枉不縱、於情於理、有法有據,所判決結果經得起客觀事實和時間的考驗;罪刑法定原則,排斥了辦案、審案、判案的習慣性和類推性,要求辦案、審案、判案人員要嚴格以事實為依據,以法案為准繩,不超越許可權,不按個人理解和意識辦案、審案、判案,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折不扣地按「法律明文規定的犯罪行為,依照法律定罪判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罰」的法律規定。
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體現
《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規定定罪處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本原則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只有法律將某一種行為明文規定為犯罪的,才能對這種行為定罪判刑,而且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定罪判刑;另一方面,凡是法律對某一種行為沒有規定為犯罪的,這種行為就不能定罪判刑。即「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這一規定宣告了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法典化,表明我國刑法由偏重於對社會利益的保護向保護社會與保障人權並重轉變的價值取向,標志著我國刑事與法的一個重大發展。
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約翰簽署的大憲章第39條的規定:即「凡是自由民除經其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其財產,褫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至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針對封建刑法中罪刑擅斷的黑暗現實,更加明確地提出了罪刑法定的主張,並以三權分立說;心理強制說和人權保障理論為其基礎,使罪刑法定的思想更為系統,內容更為豐富。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罪刑法定這一思想由學說轉變為法律,在資產階級憲法和刑法中得到確認,由於這一原則符合現代社會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趨勢,至今已成為不同社會制度的世界各國刑法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最早見於清末的《大清新刑律》第10條:「法無正文者,不論何種行為不為罪。」我國1979刑法典對罪刑法定原則沒有規定,但從當時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來看,基本上得到了貫徹執行,不過,由於79刑法典第79條規定了有罪類推制度,因此嚴格的說,我國1979年刑法實行的是以罪刑法定為主,以類推制度為輔的原則。1997年3月修訂的現行刑法典,從完善我國刑事法治,保障人權的需要出發,將罪行法定原則明文規定在刑法典中,並廢止類推制度,這項原則對內有利於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對外也更能充分體現我國保護人權的形象,它標志著我國刑法有了重要的發展,是現代刑事法律制度的一大進步。我國刑法典自始自終體現著這一原則,
一、從總則方面看
(1)、刑法規定了犯罪的概念。97年刑法第13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它權利,以及其它危害社會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從根本上回答了什麼行為是犯罪以及為什麼這些行為是犯罪的問題,它是劃分罪與非罪的總的標准。這一定義強調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質特徵,同時又將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規定為違反刑法的行為,使社會危害性與刑事違法性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使犯罪概念具有以下積極意義:首先,立法者將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有選擇地賦予刑事違法性的屬性,使社會危害性在刑法規范中得到明確具體的反映,為追究社會危害性的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提供了法律依據,為司法工作人員認識危害性起到了指示作用。其次,通過刑事違法性反映社會危害性,應以刑法的規定為准繩。司法人員只能依法定罪量刑,不能依司法工作人員的好惡而任意出入人罪,這就為無罪的人不受法律追究起到了保障作用。最後,立法者將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確認為觸犯刑律的行為,使之在刑法中得到不定的法律評價,這就為人們提供了一張應受刑罰的行為的清單,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行為模式,對人們的行為起著指引作用。
(2)、刑法對犯罪主體的規定。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不僅規定了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年齡,還對精神病人以及醉酒的人的刑事責任能力作了規定。刑法第18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除了對自然人主體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外,刑法還規定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的主體。刑法第30條:「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樣刑法就為處罰單位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據,解決了因對單位定罪無法可依而不得不不了了之的問題,體現了罪刑法定原則在刑法中的重要地位。
(3)、刑法對刑罰種類的規定。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等。我國刑法不僅規定了刑罰種類,而且同時對適用某一種的條件作了限制,例如死刑,刑法第48條規定:「死刑只適用於罪刑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刑法第49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不僅如此,刑法對量刑原則也作了明確規定。刑法第61條:「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在量刑方法上不僅對量刑的總的原則作了規定,還對量刑的具體原則作了規定,例如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原則,防衛過當、避險過當的原則,犯罪預備、未遂與中止的量刑原則,主犯、從犯、脅從犯與教唆犯的量刑原則,累犯、自首的量刑原則,等等。
(4)、刑法總則對故意犯罪、過失犯罪、刑罰以及具體的刑罰刑罰制度都作了明確規定。
二、從分則方面看
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光靠犯罪概念是不夠的,要具體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離不開犯罪構成。總則中規定了犯罪構成的主體要件,而另外三個要件-------主觀方面、客體和客觀方面則須要從分則中才能找出。比如刑法第232條:「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據這一規定,構成本罪,主觀上必須具有犯罪故意,客觀上必須實施了殺人的行為,並且可以推出該行為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權。再聯繫到刑法總則第17條的有關規定可以確定:犯罪主體是年滿十四周歲的具有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根據上述要件,就可以正確地認定故意殺人罪了。不僅如此,上述故意殺人罪的罪狀還規定了該罪的法定刑。對具體犯罪的法定刑規定的形式,從各國的立法例來看,存在著三種情況:第一是絕對確定的法定刑;第二是絕對不確定的法定刑;第三是相對確定的法定刑。我國採取的是相對確定的法定刑的立法例,即在法律條文中規定一定的刑種、幅度,並確定其最高和最低期限。這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做法,它體現了相對罪刑法定的精神。
實行罪刑法定的原則需要做到:一是否定刑法的效力溯及既往;二是禁止有罪類推;三是對各種犯罪及其處罰必須明確具體,禁止適用習慣法,反對絕對不定期刑;四是防止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五是司法解釋不能超過法律。由此可見罪刑法定原則的實質是罪與刑的明確化、規格化和法定化。
實行罪刑法定原則的意義在於它把犯罪與刑罰的一系列問題都予以規定,並明確規定必須依法辦事,使司法工作人員定罪判刑都有統一的標准和依據可循,便於維護法制的統一;同時,也可以防止任何人,特別是執法人員濫用職權,任意出入定罪,使公民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使有罪的人依法被懲處,定罪判刑。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辦案真真正正落到實處。但是,罪刑法定原則又有其局限性,它是以一種現實的社會代價去換取理想中的法律真正的、完全的公正,這是因為刑法作為一種規范將永遠要滯後於犯罪,意味著有相當部分的犯罪不能被繩之以法,也就是要放縱一些犯罪,由於否定類推,便會導致:假如法律未對某種行為規定為犯罪,即使該行為嚴重危害社會,也不能對其定罪處刑。解決的方法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和立法制度,及時更新和不斷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使其適應新形式、新情況的需求。
⑸ 刑法開卷考試
哎,期末考試到點了,我說什麼也沒用了
⑹ 司法考試卷一考什麼
試卷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具體考查科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主觀題考試設置選作題的,應試人員可選擇其一作答。主觀題試卷:9:00—13:00,考試時間240分鍾。
(6)刑法是卷一擴展閱讀
一般報考條件
註:具體報考條件須結合當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公告予以明確。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以下簡稱「《法考辦法》」)第九條、第十條對此規定:
1、符合以下條件的人員,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三)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道德品行;
(四)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五)具備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相應學位且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員,不得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一)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二)曾被開除公職或者曾被吊銷律師執業證書、公證員執業證書的;
(三)被吊銷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的;
(四)被給予二年內不得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國家司法考試)處理期限未滿或者被給予終身不得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國家司法考試)處理的;
(五)因嚴重失信行為被國家有關單位確定為失信聯合懲戒對象並納入國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
(六)因其他情形被給予終身禁止從事法律職業處理的。
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人員,已經辦理報名手續的,報名無效;已經參加考試的,考試成績無效。
同時,歷年公告均明確「已經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取得A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的,不得再次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法考試科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法考試
⑺ 刑法攻略的習題卷真題是不是不太全
你說柏浪濤的話 據他個人解釋是刪掉了一些發生變動的不太可能考的題目。所以真題不是全部真題
⑻ 有沒有往年的法律專業刑法,民法考試試卷
2016年司法考試卷二刑法真題答案及解析(1)
2016年司法考試卷二刑法真題答案及解析(2)
2016年司法考試卷二刑法真題答案及解析(3)
2016年司法考試卷二刑法真題答案及解析(4)
⑼ 司法考試中經濟法(卷一)刑法(卷二)民法(卷三)一般是幾題到幾題,還有大題的話一般是出什麼位置呢
2017年經濟法卷一28-31、67-74,刑法卷二1-21、51-63、86-91,民法卷三1-24、51-67、86-91,卷四第二題刑法,第四題民法
其他年份的或許會有出入,但大體應該都差不多
⑽ 刑法是什麼怎麼學
結合案例學習是來根本的、唯一源正確的學好刑法的方法。
刑法總論部分要學好犯罪構成的四個構成要件,尤其是犯罪的主觀方面的分析,難點是間接故意和輕信能避免的過失的區分;犯罪形態;罪數及歸責原則等問題都是總論部分的難點及司法實踐中極易出現的問題。分則部分的學習主要是要注意對犯罪行為(也就是客觀要件)的准確把握。刑法分則的分類是按所保護的客體進行分類的,所以要注意具體刑法罪名在各章節中的歸類(這是初學刑法者易忽視的,如搶劫罪侵犯的是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雙重客體,但卻歸類在財產犯罪中,所以如何區分搶劫與搶奪、敲詐勒索甚至盜竊是重點),這有助於准確定性。
最後建議你多看看案例評析、研究方面的書,尤其是高法編的《刑事審判參考》。趙秉志教授編的案例研究的書挺多,挺實用,對你學好刑法會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