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更迭

刑法更迭

發布時間: 2021-02-12 12:53:00

① 為什麼南朝政權更替頻繁

宋(公元420—479年)

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是東晉末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力量。他在與東晉四大家族的斗爭中取得了勝利,於公元420年他廢掉了晉帝,自立為王,國號宋。為區別於後世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學家長稱之為「劉宋」。由於劉裕出身貧寒,又看到了東晉因大族屢屢興兵反抗而使其滅亡的教訓,故而在他登基後,不再重用名門大族。其用人也多為貧寒出身,兵權則主要交於自己的皇子,所以沒重蹈東晉發生大族割據的覆轍。然而,由於皇子相互間的爭權奪利,最後以至與相互殘殺,這是劉裕始料未及的。 前四二二年,劉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繼即位。其中,文帝劉義隆在位的三十年間,是宋朝最繁榮的一段時期,這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才真正有所發展。公元四五零年至公元四五一年,宋與北朝的魏國交戰雖各有勝負,但卻都損失慘重,使南北方無能力再發生大戰。從此,南北方相對穩定下來。公元四五四年,文帝薨。文帝死後,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後為帝,但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僅對諸將疑忌,而且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在此期間,南兗州刺史蕭道成趁政治混亂之機而形成了較強的勢力。四七九年,蕭道成滅宋,建立齊。至此,宋朝宣告滅亡。

齊(公元479—502年)

齊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有二十三年。齊高帝蕭道成借鑒了宋滅亡的教訓,以寬厚為本,提倡節儉。他共在位四年,在他臨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繼續統治其方針,並且不要手足相殘。武帝遵其遺囑,繼續統治國家,使南朝又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武帝死後,齊國的皇帝又走上了宋滅亡的老路,他們紛紛殺戮自己的兄親、叔侄,至東昏侯時,因其疑心過重,幾乎將朝內大臣全部處死。這樣一來齊國的江山又被動搖了。公元五零一年,雍州刺史蕭衍起兵攻入建康,結束了齊的統治。

梁(公元502—557年)

梁朝的建立者蕭衍擅長文學,499年被任命為雍州刺史,他乘齊國內亂,發兵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蕭衍是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時期,北方的魏國已經衰落,再無能力對南方形成威脅。這本應為南方發展的大好時機,但武帝卻昏庸無能,縱容大臣剝削人民,卻又以自己節儉為借口,對一些忠臣的建議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投降梁的東魏大將侯景倒戈。他以武帝從子蕭正德為內應,進攻梁國。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時,梁武帝早已餓死於城中,其子蕭綱即位,是為梁簡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殺死簡文帝,因此梁已完全處於崩潰的邊緣。公元五五七年,在討伐侯景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陳霸先滅梁,建立陳。至此,梁宣告滅亡。

陳(公元557—589年)

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梁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陳的統治被局限於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陳宣帝卒。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是繼東晉之後,由漢族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雖然他們的存在都不過幾十年,但其作為漢族的統治,使漢文化得以保存和發展。如果沒有它的存在,漢族則可能被其它的少數民族所消滅,使華夏文明就此結束。所以,南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南朝是中國詩史上詩運轉關的重要時期。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說: 「詩至於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一轉關也。」與魏晉詩人不同,南朝詩人更崇尚聲色,追求藝術形式的完善與華美。梁蕭子顯所說「若無新變,不能代雄」(《南齊書·文學傳論》),就是這種追求新變趨勢的理論總結。謝靈運所開創的山水詩,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他的創作,不僅把詩歌從「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來,而且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並影響了一代詩風。鮑照的樂府詩,唱出了廣大寒士的心聲,他在詩歌藝術上的探索與創新也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為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啟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歌風貌。繼陶淵明的田園詩之後,山水詩標志著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標志著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產生。

法學研究的歷史沿革

自夏至周,調整奴隸社會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制度已逐漸完備,只是還沒有形成有系統的法典,規范內容散見於《禮記》等文獻之中。如「分爭辯訟,非禮不決」(《禮記·曲禮》),「土無二王」(《禮記·喪服四制》),「里田不鬻」(《禮記·王制》)等,說明當時土地屬奴隸制國家所有和不得買賣的情況。「人民、牛馬、兵器、珍異,凡買賣者質劑焉」(《周禮·地官·司徒》),說明當時重要的買賣合同必須有書面的契據文書。其他關於婚姻、家庭和繼承的規定也多有記載。
李悝編成《法經》,商鞅又承襲《法經》制定秦律,其中關於土地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規定,已顯示出封建主義性質。漢承秦制,制定《九章律》。以後隨著朝代的更迭,律令典章的增刪,至唐代《永徽律》,封建法制已臻完備;其中關於財產所有和財產流通關系,婚姻、家庭及繼承關系,已有較詳細的規定。唐代以後由宋代至清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達,律、例、法令中民事內容已有相應的發展,但立法體例、條目遞相承襲,沒有脫離唐代《永徽律》的模式。
中國近代的民事立法始於清末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漸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外國資本主義傳入,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加上西歐文化的影響,變法圖強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清政府迫於形勢,宣布「變法」和實行「新政」。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開館修訂《大清律例》,於宣統二年(1910)頒行。中華民國時期,參議院於1912年4月決議:「嗣後凡關於民事案件,仍依前清現行律中規定辦理」,其中處理民事案件的規范後來稱為「大清現行律之民事有效部分」,包括:服制圖、服制、名例、戶役、田宅、婚姻、犯奸、斗毆、錢債,施行至1929年10月。清末在修訂《大清律例》的同時,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開始制訂《大清民律草案》,至宣統三年(1911)完稿,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律草案,其中包括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5編,大體仿效日本、德國民法,未及頒行,清廷已亡。中華民國時期於1918年二次設館著手修訂「民律」,至1925年脫稿,此稿除債編部分效法瑞士債務法外,其他各編與第一次民律草案相比變動很少,是為中國第二次民律草案。1927年國民黨政府設立法制局,又著手修訂民律,決定先行草擬親屬、繼承兩編,至1928年脫稿,是為中國第三次民律草案。同年12月國民黨政府成立立法院,著手編訂民法典,從1929年5月~1931年12月分編陸續公布,共分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5編,計1225條。這部法典承襲了德國、瑞士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事立法原則和體系,但也保留了上述三次民律草案中的封建主義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立法
4.1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不同發展時期的要求,逐步開展民事立法。《共同綱領》第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取消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的國家所有,有步驟地將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保護國家的公共財產和合作社的財產,保護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及私有財產,發展新民主主義的人民經濟,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為貫徹本條的原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制定了許多法律、法令,如《政務院關於沒收戰犯、漢奸、官僚資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財產的指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新區農村債務糾紛處理辦法》和《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等。這些法令的公布和實施,使官僚資產階級財產歸於國家所有,使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於農民所有,從而肅清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財產關系,而且使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不到3年時間扭轉了國民黨統治時期財政經濟極端混亂的局面,有效地制止了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得到了供應,解放了生產力,為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和進一步對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4.2 1953年以後,中國進入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並開始進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工商業方面,國家公布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關於在公私合營企業中推行定息辦法的規定》以及《關於目前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若幹事項的決定》等一系列法令和單行條例,並通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合同形式,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經濟活動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在農業方面,國家公布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等。根據這些法令、規章,國家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式對資本主義工商企業進行了和平改造,並使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合作化的道路。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在中國奠定了由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構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4.3為了調整企、事業單位間,企、事業單位與公民間,公民相互之間在經濟協作方面的各種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陸續制定了調整物資的買賣和購銷,加工訂貨,基本建設工程承攬,財產租賃和房屋租賃,銀行信貸和儲蓄,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貨運和客運,倉庫保管,信託行紀,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等經濟關系的合同法律規范(見合同);還制定了關於保護智力成果的著作權、發現權、發明權、專利權的有關法律、法規以及保護工商企業商標權等單行條例。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把經濟建設作為工作重點。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制定和公布了許多關於不同經濟成分的經濟組織形式和法律地位、關於它們對於財產的所有和管理的許可權、關於經濟組織間開展多種形式互助協作方面的權利和義務、關於發展先進的科學管理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法學界也有人認為,這些法律、法規不完全屬於民法,其中有的應屬於經濟法范疇。
4.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法建立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本質。它的指導原則主要是: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保護和鞏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全面提高社會生產經濟效益的原則;當事人權利義務一律平等的原則。

刑法憲法等名詞最早出現於哪個國家

但羅馬法不區分刑事和民事,關於私犯的法律裡面也有很多關於刑罰的內容。
刑法、民法區分主要在於國家調整手段不同,這種區分是近代民主政治理論的指引下出現的。雖然在用詞上沿用了公犯、私犯的詞語外殼,但所指的意思已經和羅馬不一樣了。最早成文化的並列的民法典、刑法典當然是法國了。
憲法這個概念以及語源起於希臘。其詞根是「結構」、「組成」。西方語言裡面,憲法、憲政基本上是同一詞彙。英國是公認的近現代意義的憲法憲政的發源地。因為英國最早通過法律(1215年大憲章)的形式,實現了國王與貴族、民眾之間(其實主要是國王和貴族之間的城下之盟)的政治權力分配,確認了貴族和民眾有國王不可剝奪的個人權利。但具有歷史諷刺意味的是,這個最早的憲政國家是目前少有的沒有憲法典的國家,憲法存在於零散的憲法性文件和憲法習慣、判例之中,在英國人心目中,真正的憲法(也就是憲政)並不在於是否有憲法法典,而是是否普遍存在於人的信念和行動之中。
最早的憲法典是美國1787年憲法,這也是一部至今以來很少修改,使用多年的憲法。美國也是憲政最成功的國家之一。而法國憲法法典則不同,在拿破崙時代,憲法典是伴隨民法典、刑法典同時代頒布的。但隨著法國政權更迭,法國憲法經歷了五廢五立,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遠不及法國民法典。

④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典故是什麼

典故:

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認為人世上的一切都符合一種宇宙自然規律,這種規律控制著整個宇宙的演化,任何違背這種規律的人和事物都會遭受相應的懲罰,這正是《道德經》中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

敢於違背客觀規律而蠻乾的,必定會遭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勇於排除干擾,決不逆客觀規律而行的,生存和發展的希望必定會增加。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4)刑法更迭擴展閱讀:

1、近義詞:

天理昭昭,拼音,tiān lǐ zhāo zhāo,意思是,天能主持公道,善惡報應分明。

出自: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三折:這一個天理昭昭,誰想到有今朝。

示例:可就算這樣,最後黨愛國還是沒有撿起對方的刀,讓他體會一下什麼叫做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2、反義詞:

逍遙法外,漢語成語,拼音是xiāo yáo fǎ wài,意思是指犯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出自:巴金《探索集·再說小騙子》:「那些造神召鬼、製造冤案、虛報產量、逼死人命等等、等等的大騙子是不會長期逍遙法外的。」

示例:這些該死的反動派,當然也抓到一些,可是總還有逍遙法外的。

⑤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法家受到推崇,各國以法制國,而隨著歷史更替,之後許多統治者開始舒緩刑法,如漢高祖

法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備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1)適應了當時社會政治改革版的需要。
(2)符合權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趨勢。
(3)有利於統治者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4)強調樹立君主個人權威以加強中央集權。
(5)地主階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思想政權來維護他們的利益。

以上答題如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朋友們來補答一下。

⑥ 請問我是正當防衛嗎

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

legitimate defence

<一>法律解釋:為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遭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進行反擊,致使侵害人受到某種損害的行為。構成正當防衛需要具備兩方面的要件,即侵害方面的要件和防衛方面的要件。

侵害方面的要件是:①必須存在不法侵害的行為。②侵害行為必須是正在進行的 。對於預備的或想像的侵害行為,不能借口正當防衛,先發制人,而只能採取預防措施;對於已經實施的侵害行為,如果沒有實施到底而中止或者已經實施完了,也不能適用正當防衛的規定。但侵害行為雖已完成,卻在仍能排除其危害的情況下,則應認為侵害行為仍在繼續中。例如罪犯搶奪他人財物逃跑,事主立即追蹤並強行將財物奪回的行為應屬正當防衛。如果搶奪者已經逃匿,事後被事主發現,就不能認為侵害的事實正在進行。

防衛方面的要件是:①防衛必須針對侵害人本人,而不能針對第三人。如果實施了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方法,不能適用正當防衛的規定。②防衛不能過當。即正當防衛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必要限度不是指防衛者和侵害者的損害是否基本均衡,而是指是否超過了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限度。如果防衛行為不是當時制止不法侵害行為所必需,因而對侵害人造成不應有的損害,就是防衛過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正當防衛行為不負刑事責任。防衛過當應負刑事責任,但應酌情減輕或免除處罰。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怎樣正確運用正當防衛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實施正當防衛必須同時符合以下五個條件:
第一、 只有在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
第二、 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第三、 必須是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防衛,而不能對無關的第三者實施;
第四、 正當防衛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能阻止對方對自己的侵害),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第五,必須有防衛意圖的存在
哪些是非正當防衛
1、 防衛過當。它是指行為人在實施正當防衛時,超過了正當防衛所需要的必要限度,並造成了不應有的危害行為。
2、 防衛挑撥。它是指行為人故意挑逗對方,使對方對自己進行不法侵害,接著借口加害於對方。
3、 防衛侵害了第三人,也叫局外防衛。它是指防衛者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以外的人實施的侵害行為。
4、 假想防衛。它是指不法侵害行為根本不存在,由於行為人猜想、估計、推斷不法侵害行為存在,而對其實施侵襲的一種不法侵害行為。
5、 事前防衛,也叫提前防衛。它是指行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發生或者說還未到來的時候,而對准備進行不法侵害的人採取了所謂的防衛行為。
6、 事後防衛。它是指不法侵害終止後,而對不法侵害者進行的所謂防衛行為。

<二>一個第三人稱動作類游戲。
中 文 名:正當防衛
英文 名:(Just Cause)
發布時間:2006.
秋官方網站:
製作廠商:avalancheStudio
代理廠商:Eidos
適應平台:電腦單機
游戲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名為SanEsperito的南美洲島國上,游戲中玩家的任務就是推翻SanEsperito腐朽政府的殘暴統治,這個島國的政府秘密儲藏了大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場惡戰是在所難免了,總之玩家扮演的角色將是戰場勝敗和政權更迭的關鍵人物。《正當防衛》將會具有完全開放性的結局、超過300以上個的任務以及廣闊的島嶼叢林可供玩家從海、陸、空三方面探索。另外Eidos還透露,玩家在游戲中可以自由地選擇完成任務的方式而不受任何拘束,比如設法挑動敵人自相殘殺、與反政府武裝甚至毒品販子結為同盟或是煽動當地百姓起來反抗政府的統治。
我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根據規定,正當防衛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五個要件:
1、必須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的。這種不法侵害可能是針對國家、集體的,也可能是針對自然人的;可能是對本人的,也可能是針對他人的;可能是侵害人身權利,也可能是侵害財產或其他權利,只要是為了保護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的行為,即符合本要件。
2、必須有不法侵害行為發生。所謂「不法侵害」,指對某種權利或利益的侵害為法律所明文禁止,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其違法的侵害行為。
3、必須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制止不法侵害,避免危害結果發生,因此,不法侵害必須是正在進行的,而不是尚未開始,或者已實施完畢,或者實施者確已自動停止。否則,就是防衛不適時,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4、必須是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即正當防衛行為不能對沒有實施不法侵害行為的第三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屬)造成損害。
5、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正當防衛是有益於社會的合法行為,應受一定限度的制約,即正當防衛應以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為限。另一方面,不法侵害往往是突然襲擊,防衛人往往沒有防備,驟然臨之,情況緊急,精神高度緊張。一般在實施防衛行為的當時很難迅速判明不法侵害的確實意圖的危險程度,也沒有條件准確選擇一種恰當的防衛方式、工具和強度來進行防衛。因此,只要不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都應當屬於正當防衛。
關於防衛過當刑事責任的規定,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因為正當防衛行為是不法侵害引起的,是為了使被不法侵害者所侵害的客體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所以「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關於對正在進行的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正當防衛行為不負責任的規定。本款是對第一款的重要補充。對於正在進行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由於這些不法侵害行為性質嚴重,且強度大,情況緊急,因此,採取正當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和其他後果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所謂「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指與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類似的暴力犯罪,如在人群中實施的爆炸犯罪等。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神聖權利,大學生應牢記這個權利,善於運用這個權利,保衛國家、公共利益,保衛本人和他人的合法權利。由此可知,所謂正當防衛,是指用給不法侵害者造成某種損害的方法,來保衛是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的行為。正當防衛是公民同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的一個法律武器,大學生應當掌握好這個武器。當遇到搶劫、盜竊、強奸、行凶、殺人、放火等等違法犯罪行為時,就要善於運用正當防衛行為來維護合法權利。
怎樣正確運用正當防衛?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實施正當防衛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只有在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
第二、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第三、必須是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防衛,而不能對無關的第三者實施;
第四、正當防衛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當您准備進行防衛時,如果符合上述四個條件,那麼,您就不必擔心自己會負刑事責任了,而應積極勇敢地進行防衛。
哪些是非正當防衛呢?
既有正當防衛,那麼就有非正當防衛。如果非正當防衛造成了損害,則應負相應的法律責任。非正當防衛主要有以下幾種:
1、防衛過當。它是指行為人的實施正當防衛時,超過了正當防衛所需要的必要限度,並造成了不應有的危害行為。
2、防衛挑撥。它是指行為人故意挑逗對方,使對方對自己進行不法侵害,接著借口加害於對方。
3、防衛侵害了第三人,也叫局外防衛。它是指防衛者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以外的人實施的侵害行為。
4、假想防衛。它是指不法侵害行為根本不存在,由於行為人猜想、估計、推斷不法侵害行為存在,而對其實施侵襲的一種不法侵害行為。
5、事前防衛,也叫提前防衛。它是指行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發生或者說還未到來的時候,而對准備進行不法侵害的人採取了所謂的防衛行為。
6、事後防衛。它是指在不法侵害終止後,而對不法侵害者進行的所謂防衛行為

⑦ 新舊標准更替

產品的執行來標准更源新並不觸犯任何刑法,只是違背了監管機構出台的指向性法規;
樓主描述的情況,原則上說你的產品是不能出現在銷售市場上的,一旦被監管部門查到後,將會沒收產品,並對工廠開出不合格整改項,還要罰款,並且針對工廠和產品進行額外的工廠審查,監督抽查。
在不合格整改項裡面一般會限定一個時間,說明產品在該時間內必須完成標准換版。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

⑧ 刑法 罪責自負原則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和學者們的一致看法,民法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誠信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按照《民法通則》第3條的規定,平等原則即「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從根本上講,這一原則乃是憲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反映在民法這一部門法中的一脈,體現了民事法律關系的前提要求和基準線;不過,這一原則,依筆者拙見,似宜表述為「民事活動平等」,從而免去「剽憲」之虞。意思自治原則,按照《民法通則》第4條的表述,乃是民事活動應以民事主體自願為基礎,也可以說,民事活動主體應當有自由表達自己內心想法並依照自己的真實意願從事民事活動的權利,這種權利不受他人非法干預與控制。這一原則可以看作平等原則的深化,是民事活動以自我為主導的突顯。從《民法通則》第4 條知,誠實信用原則也是調控民事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則。與前兩原則相比,誠實信用原則具有較強烈的義務性色彩,是對當事人的主觀「安全性」和可信度的要求,反映出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度的保障。《民法通則》第6條還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這一規定常被視為權利不得濫用原則的內容和具體要求。從該條的規定看來,這一原則具有較為濃重的公法味道,置之於民事法規之中顯然有些不合。二者之比較性質之比較在各自所具有的性質方面,刑法基本原則與民法基本原則的區別是不難厘分的。首先,就法的范疇而論,刑法基本原則與民法基本原則有顯然的「公」與「私」分野。刑法基本原則屬公法范疇是學界的大體一致的認識,而且在公法領域,刑法原本被視為標本,具有典型意義,作為刑法骨架的刑法基本原則的公法性質尤其難以抹殺。其中,在受制約的主體上,總的說來,可以分成公權力參與方和普通社會成員參與方,而且如所周知,公權力機構的地位和作用都處於主導,這與民法基本原則的作用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民法基本原則「私」的性質使得民事法律關系的「民」的成分較為顯著,一般社會成員普遍地成為其主要參與者,公權力的重要性完全游離於民事關系之外。在對權力的確認與設定方面,刑法基本原則與民法基本原則的傾向性也如分涇渭,判然可見。按照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刑法在賦予刑事法律關系主體權力(利)上存在不對等性,公權力機構具有諸多一般主體不具備的優勢權力;而體現民法基本原則的主體權利(力)卻沒有如此分界,一般都是以對等設置為主,公權力極少介入民事活動中。刑法基本原則與民法基本原則的范疇之別還表現在,刑法基本原則作用於刑事法律關系之調控時表現了對社會效益的注重,起到的是保障社會公正、秩序、人道的主要作用,從整體上看,較少及於經濟效益;而民法基本原則的作用恰恰強調了對經濟效益的追求的重要性與合理性,主要在於維護交易安全,從而根本有利於社會整體發展。其次,二者的性質差異也表現在對權力與權利折的射強度上。刑法基本原則曲折地顯示了其以公權力為重的方面,從而俾使刑法規范具有極強的強制性與制裁性、威懾力,往往不受制於個人的意志。盡管近些年隨著刑法的發展及刑罰體系的改進,刑法規范也滲入了較強的民主與人道主義的色彩,但這總體上不會改變刑法基本原則的尚權力特徵。與此相對照,民法基本原則卻正是以權利為主導的模式,故而具有推重個人意願與公平、自由、平等的特色,體現的是對正當合理追求個體權益之實現的倡導與弘揚;在民事糾紛排解方面,民法基本原則也重在通過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主動、自願實現;在合同或契約之下,公權力常常不發生影響,這就最大限度地將個人權利空間釋放並還之於民,是以更其肯定了民事權利的神聖地位。價值之比較就法的原則的概念而論,民法基本原則是民事法律規范的根本規則,通過民事法律規范,民法基本原則撐起了它的根本價值體系。民法基本原則的價值內容,概括起來,主要是平等、自由和效益。民事法律關系不論從其主體、客體還是內容上看,都是私人關系的典型,集中說明了私人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的重要並為核心要求。就民事法律關系主體方面而言,此概念所指系具有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及類法人組織,從法域上講都是不具有公權力資格的主體,不存在縱的強制與接受強制的服從關系;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為物或權利,而且都排除禁止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個人無權處置的權利,這從客觀對象的角度說明處理上的自由在民事法律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可處理的自由度乃是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實現的源起與中心,亦即權利義務的源起與中心,而民事權利義務主體為實現其各式權利(義務)從而實現經濟上的利益必定要重視義務履行及權利實現的成本,以最大限度爭取所謀求的利益。這些根本內容反映在民法基本原則層面也就成為民法基本原則的具深遠意義的方向標,且對民法基本原則的適用有決定性作用。至若刑法基本原則,如筆者前面已經論述,公正、人道、秩序才是其根本價值所在,也是刑法之根本價值點。不言而喻,刑法基本原則之所以以公正、人道、秩序為根底,亦是由其調控的社會關系的特殊性註定的。在這種社會關系中,罪的有無、大小、輕重及制裁、保護並及如何制裁、保護皆關乎一個「度」也就是正義和公平的問題;而一旦涉及當事人則必有人的基本權利的問題,即人道這一根本問題,所有這些總體上又有涉於社會的整體安定有序的問題,即秩序。故此刑法基本原則必以公正、人道與秩序為價值起點。不過,二者在價值體繫上雖各有側重,仍然難免共存相交之點。正義、秩序作為全部法律部門的共產和原點,亦為刑法基本原則和民法基本原則的「公價值」,因為法的存在意義也不能越出此界而自成天地。功能比較「我們一旦認定法律原則是不同於法律規則的獨立的各種准則,我們馬上就會發現它們就在我們周圍,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 刑法基本原則和民法基本原則作為國內法中具有最顯著影響力的部門法基線,必然有著極為重要的功用可能。二者參觀互較,可得出以下要點:其一,從這兩大基本原則的功能依託的形式上看,分別之處是較顯眼的。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主要托體於刑法規范和司法解釋,一般與習慣無涉;而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不但在民法規范和司法解釋中可尋其蹤,而且也會寓於習慣之中,如行業習慣、公序良俗等。這也反映出二者「剛性」方面的差異。其二,從這兩大基本原則的功能的發揮渠道看,也別有道理。刑法基本原則發揮其功能,鑒於其較大的強制性和低明確度,一般不直接通過個人的蹈循遵依來竣其事,常須以立法和司法為中介;民法基本原則,因具較大明確度和可操作性,甚至可以作為行為人的行為尺度;而立法、司法途徑則與前者共之。其三,從這兩大基本原則的功能與道德平面的高下看,情況也是不同的。刑法基本原則是對社會重大惡性的節制或懲罰,同時這種被節制與懲罰的惡性易於違背道德甚至常去之甚遠,而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僅是止住這種重大惡性,使之不至於為害或再為害,因而去道德的「向善」之要求自然是長途。民法基本原則卻不然,它有明顯的「善」的要求,如誠實信用之類,故而,從整體上來看,民法基本原則則的功能最能觸及道德或護壘道德,因此最具道德「水拔」。其四,從這兩大基本原則的功能與經濟利益的及身的程度看,二者也截然分道。刑法基本原則處理的是「罪」與「罰」的相關問題,最終達到的是預防犯罪、懲罰犯罪者、保護受害者,所以一般不直接與利益的得失增損掛鉤,與經濟利益關聯尤寡;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則當然與經濟利益脫不了干係,這也是民事法律關系私法性質這種法律基因所決定的。經過這樣一番研究比較,筆者認為,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無論從我國現有法律規定還是從學理上看,都可以成其為刑法的基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卻有無視刑法基本原則與憲法基本原則的差異而生硬搬用之弊,為突顯其刑法特色,依筆者所見,可將其改作「刑法平等適用原則」。而主客觀相統一,其地位固然重要,筆者以為,將其列為刑法基本原則視野並不與前文所論要求相沖突,只是嫌其與罪刑相適應有明顯的重疊之跡,因為「罪當其罰、罰當其罪」理應含有與主客觀相關要求結合的內容。三.結語刑法基本原則所系重大,在整個刑法規范制定實施的過程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欲將這一問題徹底澄清,對任何人而言皆非易事,因為無論是刑法本身還是刑法環境乃至整個法宇宙都在時刻不停地經歷著各式各樣的發展變化,這就使得該問題的探究的難度愈加增大,相應地,對人們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筆者以為,隨著社會發展和刑法進步,刑法基本原則也會有所演變,新的刑法基本原則定然會出現,這也是法與社會相協調並進的要求。但是對於刑法基本原則的「補給」也須審慎,新出現的原則究竟屬於刑法基本原則與否以及該如何判斷,均應經過科學的分析;況且,一個科學的刑法體系的基本原則是不能也不應當頻繁更迭或「刷新」。故此,對刑法基本原則系統、反復地探究是有其必要的;而且,如此上下求索也必將有助於科學的刑法基本原則的體系玉成,進而促進整個法律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⑨ 葯家鑫如果是現在的刑法會死嗎

關於葯家鑫故意殺人的刑法條文並沒有改變,所以即使現在葯家鑫也可能被判死刑專。但是死刑只屬是故意殺人的量刑范圍內最嚴重的刑種,根據社會形勢的變化,刑事政策的更迭,輿論民意的導向,均會對判決產生影響,也可能不會判處死刑,比如判處無期徒刑或者一定年限的有期徒刑。事後人們都在反思,當時葯家鑫的死刑判決一定程度上是當時洶涌民意裹挾下的產物。

⑩ 在中國文化中教化高於刑法

說這話的人,可能連「文化」是什麼都不知道。
就一般人理解來看,「文化」就是倫理學、政治、經濟學、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而科學都是普世的,不分國界的,只有準確與否。比方說,白馬非馬,全世界都是個笑話;人權、平等、自由等概念幾乎被世界接受。「中國古典哲學」重視家庭,而美國人如今比中國人更重視,等等。

因此中國文化是不是只有教化人心的作用,這個等同於「人文社會科學」是否都是教化人心的。答案完全否定。真正教化的了人心的只有倫理學,倫理學講述的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對待他人。其他的,哲學是用來解釋這個世界客觀規律的,政治不多說。至於兵法,那更不必多講。

至於所謂「起作用的中國文化」,這個指的是「一個群體所普遍接受的觀點,或普遍抱有的心態」。這個取決於生活方式、成長工作環境等,不是一朝一夕、朝代更迭能夠改變的了得。舉個例子,中國人愛講口號。口號是什麼?就是能激發人的積極性,但實際內心可能完全不信的語言。不錯,這就是中國人一大特點:重情緒,而不是理性思維。這來自於可笑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思想,感情被激發出來去做自己認為完全成功不了的事。
最後,全世界的宗教、思想都勸人向善,都有教化人心的作用。

賀駿蒼姑彪察其縕貢猛辛牛惺佾薔親膺淮靠汶巴

熱點內容
婚姻法繼承法沖突 發布:2025-09-17 17:33:13 瀏覽:206
刑事訴訟法85條是什麼 發布:2025-09-17 17:22:15 瀏覽:430
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7 17:14:47 瀏覽:952
什麼是合同法分割房產 發布:2025-09-17 17:14:46 瀏覽:145
開封杜良法院 發布:2025-09-17 16:40:59 瀏覽:319
軌道交通安全條例 發布:2025-09-17 16:40:14 瀏覽:718
環保法學習心得 發布:2025-09-17 16:17:56 瀏覽:333
廣義的教育立法是指 發布:2025-09-17 16:17:55 瀏覽:700
勞動法中提前30天通知 發布:2025-09-17 16:16:33 瀏覽:480
規范法律服務工作 發布:2025-09-17 16:09:19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