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公司法人
① 試述法人的本質
所謂「法人的本質」也就是指法律為什麼會將法人規定得像自然人一樣,可以成為民事主體,可以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法人的本質是指法人的內在根本屬性,是其區別於它物的特殊要素。自法人這一概念誕生以來,有關法人本質的爭論便從未休止過,而且在當今法人、公司主宰經濟和生活秩序的時代,對其本質的思考就顯得更有價值。但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就會得出互不相同的有關法人本質的結論,因此視角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法人本質的界定。
對於這一問題在19世紀是理論界爭議的熱點,至今大概形成了三種學說:
一,法人擬制說,該學說繼承了羅馬法的思想,為注釋法學派倡導,其集大成者是德國歷史法學派的薩維尼。擬制說認為,自然人才是權利義務的主體,法人只不過是出於需要,法律將其擬制為自然人以確定團體利益的歸屬。其只存在於法律世界,存在於人們的觀念之中。由此可看出該學說,遵循羅馬法「非自然人者無人格」的觀念。法人擬制說有其特殊的背景:其一,近代民法思想為對個人人格的尊重作為最高指導目標,其二,因對封建社會的痛恨,反對存在於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團體。
法人擬制說長期處於通說地位,並為德國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接受
法人擬制說承認了法人民事主體的資格(雖然是擬制的);區分了法人與作為其成員的人格、財產、責任這成為法人獨立人格、財產、責任的基礎。但是該學說僅強調了法人作為法律人格者的立法技術上的原因(法律擬制),但沒有注意到擬制的原因(是否有需要擬制的組織存在,是否有擬制的必要性),此外,自然人的法律人格也是法律所賦予的,法律沒有必要將其擬制為自然人,最後它沒有團體在社會現實中的實際存在,不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發展,當今沒有立法採用該學說。
二,法人否認說,該學說從實證的角度認為法人並不是實際存在的民事主體,法人只不過是一定人的集合或財產的集合,如果有人格,那麼其要麼屬於自然人要麼屬於財產。具體說來該學說有三個學派:
目的財產說,該學說由布林茲提出,認為,法人只不過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而集中起來的多數人的財產,已經不屬於單個自然人所有了,所以需要擬制一個主體。該學說曾經有過影響,有的立法規定一定的財產也可成為法人就是列子。
受益人主體說,該學說由耶林所倡導,認為,權利總是代表一定的利益,利益的實際享有者才能成為權利主體,而法人並不是其權利所帶來的利益的最終享有者,其人格應該屬於一定的自然人:社團法人屬於社員,財團法人屬於不特定的多數人;此外集合體的意思(是不存在的),仍是個人的意思,其受到共同目的的制約。法律所保護的不是集合意思,也不是團體的人格,而是各個成員追求的意思。(見江平《民法》)該學說否認法人的集體意思,不顧社會現實,幾乎沒有立法所採納。
管理人主體說,該學說由赫爾德所倡導,該學說認為,法人的人格實際上是作為法人財產管理人的自然人。該學說將法人的機關與法人的人格相混淆。
應該說,法人否認說沒有看到法人存在的社會現實,但是其對法人本質的分析,已經進入到法人的實體部分,此等想像力光芒四射(見張俊浩《民法學原理》)
三,法人實在說,該學說肯定法人作為社會存在的社會現實,在承認法人作為民事主體的同時又分為兩個學派:
法人有機體說,又稱「團體法人說」「意思實在說」為雞耳殼所倡導,該學說認為,自然人是自然性的有機體,有自然人的意思,團體是社會性的有機體,有團體的意思,法人有自己的意思機關,其有獨立的意思能力。該學說將民事主體資格和意思能力聯系在一起,卻沒有看到,未成年人沒有意思卻成為民事主體,以及有些團體有意思能力卻不能成為民事主體的現實。該學說產生的背景是19世紀末,個人主義向團體主義轉化的時期,對團體重要性的強調適合這一時期,法人對其成員責任的加強,以及國家對其團體的控制,與此學說有關。我國有學者認為其想像力也是光芒耀眼,獨具認識價值(見張俊浩《民法學原理》)。
法人組織體,該學說為法國學者米休德和塞萊斯所提出,該學說認為法人只所以能夠成為民事主體,是因為其是適宜作為權利能力這的組織體,具有適合成為民事主體的組織機構,意思機關等。該學說從法人存在的社會價值角度討論這一問題,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是該學說沒有解決法人為什麼成為民事主體這一根本原因,有點就事論事的味道。但法人組織體為我國民法通則所接受(無奈!垃圾也要)。
法人的本質問題也應該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來思考,其一,法人的本質也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是統治階級維護其階級利益的手段之一,法人作為民事主體,是統治階級需要利用其發展經濟所致,其二,法人的本質認識的深化,是伴隨著社會組織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密切相關。
② 簡述公司取得法人資格的含義
公司制企業是依法取得法人資格的企業,稱法人企業。我國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是法人企業。
企業要取得法人資格,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依法成立。
依法成立是指依照現行法律規定成立,包括在成立程序上的合法性和在成立後組織的合法性。我國公司制企業必須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成立,方能取得法人資格。
(2)有獨立的財產。
法人企業擁有獨立的財產,是它作為民事主體參與經濟活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的物質基礎。法人企業應具有與其經營范圍、經營規模相一致的財產總額。
(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法人的名字是法人的字型大小,是它區別於其他法人的標志。企業法人是一個經濟組織,組織必須有一個有序的組織機構,組織的功能才能發揮。企業法人的場所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地方,也是企業作為民事主體的住所。企業法人必須有場所,一是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二是有利於國家對企業的監督和管理。
(4)必須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這一條件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必須承擔民事責任;二是只能由它自己承擔;三是有能力承擔。企業能否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以其是否擁有獨立財產為基礎的。公司制企業由多個投資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其它法人)出資,依法定程序設立,所有投資主體的出資形成公司獨立的法人財產,並與投資主體的其它未投入的財產相分離,公司以它擁有的全部財產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具有與自然人一樣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③ 簡述法人的構成條件
一、依法成立
依法成立是指依照法律規定而成立。首先,法人的成立必須合法,其設立目的和宗旨要符合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要求[2],其組織機構、設立方案、經營范圍、經營方式等要符合法律的要求;其次,法人的成立程序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二、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或者必要的經費來源
法人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要獨立進行各種民事活動,獨立承擔民事活動的後果。因此,法人應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或能夠提供經費來源。這是其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物質基礎,也是其得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財產保障。
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法人應該有自己的名稱,通過名稱的確定使自己與其他法人相區別。《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對企業名稱的組成、適用等作了規定。根據該規定,企業的名稱應依次由字型大小、行業或者經營特點、組織形式組成,並在企業名稱前冠以企業所在地省或者市或者縣行政區劃名稱。
四、滿足法律規定的其他條件
設立中的法人還需滿足法律規定的其他條件。如中國《公司法》第十一條規定,設立公司必須依照公司法制定公司章程。再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申請成立社會團體,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社會團體的章程草案。
(3)論述公司法人擴展閱讀:
法人具有以下一般特徵:
一、法人不是人,是一種社會組織,是一種集合體,是由法律賦予法律人格的組織集合體。
這是法人與自然人的根本區別。它可以是個人的集合體,也可以是財產的集合體。不以組織集合體名義出現在民事主體的,不能為法人。
二、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它可以以自己的名義,通過自己的行為享有和行使民事權利,設定和承擔民事義務。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三、依法獨立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
它有自己獨立的權益,可以自己的名義獨立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
四、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可否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區別法人組織和其它組織的重要標志。《民法總則》第60條規定,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④ 簡述法人 的作用和意義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簡言之,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主體資格的社會組織。
法人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與自然人相對稱的,兩者相比較有不同的特點:第一,法人是社會組織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是法律意義上的"人",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生命體,其依法產生、消亡。第二,雖然法人、自然人都是民事主體,但法人是集合的民事主體,即法人是一些自然人的集合體。第三,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與自然人也有所不同。
在法律用語中,法人代表,是指,根據法律,其行為被視為法人的行為,其行為所產生的一切法律權利和義務由其所代表的法人享有和承擔。根據產生方式,法人代表有兩大類:
1)法定代表人(含義如前述);其行為,無需另外的確認和授權,既可被認為是法人的行為;
2)法定代理人,即根據法律規定,在特定條件下,通過一定手續或外在表現形式,其行為視為法人的行為,如法人終止時的清算組;
3)授權代表,根據書面或者非書面協議,或者根據民法表見代理的形式,其行為被視為法人的行為。如聘請之律師,法人營業時的營業員,銷售代表、總經理等。
意義:
法人是近代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在西方古代社會,由於當時的簡單商品經濟主要是單個個人活動,所以,在羅馬法上,雖然某些團體已具有某種法律上地位,但作為民事主體的只能是自然人。後來,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出現人的結合,即合夥(二人以上,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合夥靠契約(合夥合同)維系,目的在經營共同事業,其種類無限制,成立方式十分靈活。但合夥最大的特點在其系於合夥人個人的信用,未脫離個人色彩。合夥雖然具有團體性,但合夥人的自有財產和信譽,卻是建立合夥的商業信譽的基礎。因此,在合夥經營活動過程中,對於合夥所欠他人的債務,如果合夥財產不足以清償,則合夥人必須用自己的其他個人財產負責清償(合夥人的這種責任稱為「無限責任」),同時,對於合夥的債務,合夥人相互之間還必須承擔連帶責任。在合夥關系中,當事人相互依賴,個人風險很大,不適合大規模事業的經營,也不利於資本的大規模集中。以後,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生產規模日益擴大,需要資本的高度集中,需要更多人的結合,而且需要通過分散的投資而分散風險。於是,經過長時期的逐步發展,法人制度應運而生。1900年施行的《德國民法典》第一次對法人制度作了系統規定,隨後,各國民法紛紛仿效,在其民法典中對法人制度作了明確規定。
法人的典型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的特點是其資本均分為股份,投資人以認購的股份金額承擔責任,投資和經營相分離(通常情況下,公司的投資人即股東並不直接參加公司的業務經營活動,其經營活動是直接由公司聘請的管理人員負責進行的)。公司財產完全脫離股東的其他個人財產,從而使股東的投資風險得以分散(一個資本家可以把自己的財產分成許多份,分別向各個不同的公司投資。如果其中一個公司破產,並不能導致該資本家全部財產的損失。這樣以來,投資風險就會大大降低,可以極大地激發人們的投資積極性)。同時,投資人還可以通過出讓股份轉移風險。通過這種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由投資人的投資而組成的公司,就成為獨立於投資人之外的獨立實體,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在資本主義社會,通過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公司形式,資本得以大規模集中,使鐵路、航空、房地產等需要大量資本的經營項目得以實現。這些項目如果由一個資本家經營,可能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完成,而通過公司,也許幾年即可完成。這樣一來,資本主義的經濟的飛速發展就成為可能。進入本世紀以後,隨著社會化大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在公司的設立上,投資人從自然人擴大到法人本身,形成眾多的法人群體,托拉斯、康采恩、辛迪加等壟斷企業集團不斷出現,對於推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所以有人說,發明法人制度的意義,遠遠超過蒸汽機和電的發明。
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
中國自解放以後,長時期內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是一種由國家高度集權的經濟模式,即國家以行政命令的方法直接管理經濟活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行政機構的附屬物,沒有任何獨立的權利和利益,也不承擔任何責任(在計劃經濟年代,國有企業的設立、生產和經營,都是由國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企業沒有任何自主性。而企業生產的產品,全部由國家行政部門統一調撥、統一分配。生產效益好的企業與生產效益差的企業,其職工的工資待遇一個樣,這就是所謂的「吃大鍋飯」)。同時,計劃經濟不需要市場,企業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完成國家計劃,因此,不需要確認企業在平等基礎上的交易關系中的獨立地位,即不需要確認企業是獨立的民事主體。計劃經濟否認企業的獨立利益,壓制了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措施,就是賦予國營企業以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即法人資格。法人制度確定了國營企業的獨立主體資格,賦予其獨立的財產權利、義務和責任,排除了行政權力對企業經營的控制和企業對行政權力的依附,把國營企業推向市場,以平等的地位參與競爭,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創造了前提條件。
在立法上,1987年1月1日施行的中國《民法通則》總結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第一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確定了法人制度。這對於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⑤ 如何理解公司的法人性
為了便於法律的監管與維護執行,法律界認為,自然人所具有的屬性,公司作為獨立的法人單位也同樣具有。因此,規定單位的負責人為「法定代表人」,公司稱「法人單位」,公司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⑥ 簡述法人的概念及法人應具備的條件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根據《民法通則》第37條規定,法人必須同時具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一)依法成立。
即法人必須是經國家認可的社會組織。在中國,成立法人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根據法律法規或行政審批而成立。如機關法人一般都是由法律法規或行政審批而成立的。二是經過核准登記而成立。如工商企業、公司等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後,成為企業法人。
(二)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
法人必須擁有獨立的財產,作為其獨立參加民事活動的物質基礎。獨立的財產,是指法人對特定范圍內的財產享有所有權或經營管理權,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獨立支配,同時排斥外界對法人財產的行政干預。
(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法人的名稱是其區別於其他社會組織的標志符號。名稱應當能夠表現出法人活動的對象及隸屬關系。經過登記的名稱,法人享有專用權。法人的組織機構即辦理法人一切事務的組織,被稱作法人的機關,由自然人組成。法人的場所是指從事生產經營或社會活動的固定地點。法人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法人的住所。
(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指法人對自己的民事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承擔全部法律責任。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法人的組成人員及其他組織不對法人的債務承擔責任,同樣,法人也不對除自身債務外的其他債務承擔民事責任。
⑦ 論述公司法人財產權的性質
1、20世紀年代,在我國依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歷史進程中,經濟學界和法學界提出了「法人財產權」的術語和相關理論,並在立法中設置了相應規定,特別是我國公司法第4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公司享有由股東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但什麼是「法人財產權」,立法上並沒有對此加以明確,理論界也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2、公司法人財產權不同於公司所有權,但所有權應當是公司法人財產權的核心內容。下面本文將簡述「法人財產權」法律化的歷史過程,並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的理論觀點進行評析。
3、「法人財產權」法律化的背景及過程: 由於計劃經濟體制下被絕對強化了的國家所有權觀念一直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使得改革開放以後的經濟學界、法學界在思考任何理論問題時,都不敢對國家所有權產生任何懷疑,始終用靜止的歸屬意義上的所有權觀念而不是發展性理論思維來對待國家所有權。不承認國家所有的財產在動態的投資過程中會發生所有權的轉化,認為只要承認國家投資這一法律事實將帶來國有資產所有權的轉移,就是侵犯了國有資產的所有權。正是在這種理論桎梏的束縛下,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制度改革始終是在承認國家對企業財產享有絕對所有權的前提下,進行的以「所有權與經營權兩權分離」為理論基礎的改革。1986年的《民法通則》第82條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對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依法享有經營權,這就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國有企業改制中「兩權分離」理論的立法表現,此後產生的一系列企業改革立法也都以「兩權分離」為基礎。
⑧ 論述公司法人人格破除制度與論述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一樣嗎
公司法人人格破除制度與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不一樣的。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是指為阻止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和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認公司與股東各自獨立的人格及股東的有限責任,責令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負責,以實現公平、正義的法律制度。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二十條規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認適用的公司類型並未區分有限責任公司還是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因此,只要符合《公司法》第二十條的條件,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公司,都可以適用法人格否認。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公司法人制度的必要、有益的補充。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本質,是當股東運用背離法律賦予法人人格的原始初衷(即公平、平等、正義)的手段而為他人控制和操縱時,公司法人已不再具有獨立性質,法律將無視法人的獨立人格而追究法人背後的操縱者的法律責任。因此,這種法人人格否認所引起的從法人人格確認向法人人格否認的復歸並非是對整個法人制度的否定,恰恰是對法人人格的嚴格恪守。因為運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所否認的法人,實際上是一個被控制了的、失去人格獨立性的法人空殼。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作為在特定條件下對社會公共利益特別是公司債權人利益的合理與必要的保護手段,有效地維護了法人制度的健康發展,防止法人制度的價值目標不致發生偏向和被異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不僅不是法人制度的否認,反而是法人制度的補充與升華。正是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證明並捍衛了法人制度的公平、合理與正義。
(二)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法人制度的完善與發展。如同自然人的獨立人格除有自然死亡之外尚有宣告死亡制度予以取消一樣,法人之獨立人格除有消滅制度之外也有否認制度,法人人格之確認與法人人格之否認構成了法人制度的辯證統一、不可分離的兩個方向。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彌補了法人人格確認制度的缺陷,可以有效地防範不法分子濫用法人的人格和有限責任的特性逃避法定或約定的義務,保護了社會共公利益和公司債權人的利益,使法律從形式上的公平合理走向了實質上的公平合理,極大地豐富了公司法人理論,使法人制度更加豐富、完善。
目的在於保護債權人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從而否定股東的有限責任,要求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股東對法人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一種法律制度。
⑨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該怎麼去論述
人民法院在何種條件下可以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最高人民法院尚未做出相關司法解釋。根據人民法院在個案判例中的觀點及學理界的主流觀點,一般認為,否定公司法人人格應具備如下條件:
(1)主體要件
主體要件包括主張者和被主張者。主張者即因公司法人人格被濫用受到損害的公司的債權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被主張者即公司法人人格的濫用者,一般指控股股東,而不是非股東身份的公司其他人員如董事、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特定情況下,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也可能成為案件的被告。
(2)行為要件
股東實施了濫用公司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是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行為要件。該濫用行為主要包括兩類:
第一類,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規避合同義務和法律義務的行為。
濫用公司法人人格規避合同義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負有競業禁止等合同上特定的不作為義務的當事人為規避該義務而設立新公司,或者利用舊公司掩蓋其真實行為;負有交易上巨額債務的公司,支配股東通過抽逃資金或解散該公司或宣告該公司破產後,再以原有的營業場所、董事會、公司職員等設立經營目的完全相同的新公司,以達到逃脫原來公司巨額債務之不當目的;利用公司對債權人進行詐欺以逃避合同義務等。
濫用公司法人人格規避法律義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控制股東利用新設公司或既存公司的法人人格,人為地改變了強制性法律規范的適用前提,達到規避法律義務的真正目的,從而使法律規范的目的和實效性落空。例如,為防止公司業務的不法行為可能導致的巨額賠償,將本屬於一體化的企業財產分散設立若干公司,使每一公司資產只達到法定的最低標准,並只投保最低限額的保險,因而難以補償受害人之損失;或者利用公司形式逃避稅務責任、社會保險責任或其他法定義務等。
第二類,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的行為。
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實質上是指公司與股東完全混同,使公司成為股東的或另一公司的另一個自我,或成為其代理機構和工具,以至於形成股東即公司、公司即股東的情況。通常而言,公司形骸化的重要表徵是人格、財產、業務等發生混同。
所謂人格混同,是指公司與股東之間或者公司與其他公司之間沒有嚴格的分別。公司實踐中,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名為公司實為個人等均屬於人格混同的情況。
當公司的財產不能與該公司的成員及其他公司的財產作清楚的區分時,即發生財產混同。財產混同通常表現為:公司營業場所、主要設備與股東的營業場所或居所等完全同一,公司與股東使用同一辦公設施;公司與股東的資本或其他財產混合,公司資本或財產移轉為非公司使用;公司與股東或本公司與他公司利益一體化等,從而使股東自己即可將公司的盈利當作自己的財產隨意調用,或轉化為股東個人財產,或轉化為另一公司的。
業務混同在公司與股東之間特別是公司集團內部各公司之間比較常見。例如,公司與股東或不同公司之間從事相同的業務活動;具體交易行為不單獨進行,而是受同一控制股東或同一董事會指揮、支配、組織;公司集團內部實施大量的交易活動,交易行為、交易方式、交易價格等都以母公司或公司集團的整體利益的需要為准,根本無獨立、自由競爭可言,資金也因此在公司之間隨意流動;公司對業務活動無真實記錄或連續記錄等。以上種種足以使公司與股東之間或母子公司、兄弟公司之間在外觀上幾乎喪失了獨立性。
(3)結果要件
結果要件是指公司法人人格利用者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必須給他人或社會造成損害。對於該要件,應當把握三個要點:其一,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必須給公司債權人造成嚴重的損害。如若公司股東的行為有悖於公司法人人格獨立和股東有限責任的宗旨,但沒有造成任何債權人利益的損害,沒有影響到平衡的利益體系,則不能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去矯正並未失衡的利益關系;其二,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與造成的損失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受損害的當事人必須舉證證明其所受損害與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不當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否則,不能向法院提請否定公司法人人格的訴訟請求;其三,這種損害不能通過公司自身獲得賠償。也就是說,即使控制股東濫用公司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實現其不當目的,並且給公司債權人帶來損害,但只要公司有足夠的財產彌補債權人損失,公司債權人就不能提起揭開公司面紗之訴。
由於實踐中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情形多種多樣且相當隱蔽,因此以立法的形式來固定公司人格否定法理的適用要件和場合,已經遠遠超出了立法者之能力,即使在強調成文法和法律體系邏輯性的大陸法系國家亦是如此。中國《公司法》第二十條屬於衡平性規范,體現出原則性、模糊性和補充性的品質,未對公司人格否定製度或揭開公司面紗規則的具體適用標准作出明確規定,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具體情形,還需要由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作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