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民法典
『壹』 民法典重點內容
民法典包括7編,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84章、1260條,總字數10萬余字。結構安排上有幾個特點:一是堅持民商合一,二是單設人格權編,三是不設獨立的債權編,四是不設獨立的知識產權編,五是單設侵權責任編。
(一)總則編。總則編共10章、204條,與民法通則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並在各分編的相關制度中體現了綠色原則。
第二,完善了監護制度。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強化了政府的監護職能,並增加了臨時監護制度和臨時生活照料制度。
第三,確立了特別法人制度。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
第四,完善了民事權利制度。對知識產權作了概括性規定,以統領各知識產權單行法律。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完善了民事責任制度,增加規定了「好人條款」和「英烈保護條款」等。
(二)物權編。物權編共5個分編、20章、258條,與物權法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完善農村集體產權相關制度。完善征地補償制度,與修改後的土地管理法相銜接;落實土地承包「三權分置」制度;考慮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正在推進過程中,在民法典中作出銜接性規定。
第二,完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強化業主對共有部分共同管理的權利,適當降低作出決議的門檻;完善公共維修資金使用的表決規則;明確共有部分產生的收益屬於業主共有。
第三,增加規定居住權。為落實黨中央的要求,認可和保護民事主體對住房保障的靈活安排,滿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在用益物權部分增加一章,專門規定居住權。
第四,關於改善營商環境。擴大擔保合同的范圍,進一步明確了實現擔保物權的統一受償規則和清償順序;刪除具體登記機構的規定,為建立統一的動產抵押和權利質押登記制度留下空間;完善流押、流質的規定。
第五,關於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續期。作出原則性規定,國務院正式提出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後,再進一步做好銜接。
(三)合同編。合同編共3個分編、29章、526條,與合同法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增加典型合同類型。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增加了保證合同、保理合同、物業服務合同、
合夥合同這4種新的典型合同。
第二,補充完善債法的一般規則。明確了非合同之債的法律適用問題,完善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的具體規則。
第三,完善國家訂貨合同制度。規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計劃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訂立合同。
第四,完善電子合同的訂立、履行規則。為適應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規范電子交易行為,對電子合同訂立、履行的特殊規則作了規定。
第五,完善格式條款制度。規定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未盡到合理提示義務的,對方可以主張這些條款不成為合同的內容。
第六,禁止高利放貸。為了防範金融風險,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明確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
第七,細化客運合同的規定。明確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承運人應當嚴格履行安全運輸義務等。
(四)人格權編。人格權編共6章、51條,規定了人格權的一般規則,並對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等作了明確規定。
第一,確立器官捐獻的基本規則。明確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共同決定捐獻。
第二,規范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
第三,增加禁止性騷擾的規定。明確了性騷擾的認定標准,並規定了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防止和制止性騷擾的義務。
第四,明確禁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侵害他人的肖像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深度偽造」他人的肖像、聲音,侵害他人的人格權益,民法典從人格權保護角度作了明確規定。
第五,明確規定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明確了隱私的定義,對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常見行為作了列舉性規定。界定了個人信息的定義,明確處理個人信息遵循的原則和條件,強化個人信息的保護。
(五)婚姻家庭編。婚姻家庭編共5章、79條,與婚姻法、收養法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明確規定樹立優良家風。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家庭文明建設的講話精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
第二,修改了禁止結婚的條件。規定患有重大疾病一方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對方,不如實告知的,對方可以請求撤銷該婚姻。
第三,吸收新司法解釋的規定,明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回應社會關切。
第四,規范親子關系確認或者否認之訴。規定對親子關系有異議且有正當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或者否認親子關系;成年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親子關系。
第五,規定離婚冷靜期。在30天的離婚冷靜期內,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申請。
第六,完善收養制度。明確規定了最有利於被收養人的原則,刪除了現行收養法關於被收養的未成年人應為14周歲以下的限制,並完善了收養人的條件要求。
(六)繼承編。繼承編共4章、45條,與繼承法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完善了遺囑繼承製度。適應實踐發展的需要,增加列印、錄音錄像等新的遺囑形式,並修改了遺囑效力規則,還增加規定了遺囑信託。
第二,增加遺產管理人制度。為確保遺產得到妥善管理、順利分割,新增了遺產管理人制度,明確了遺產管理人的產生方式、職責和權利等內容。
第三,完善遺贈扶養協議制度。適當擴大了社會組織作為扶養人的范圍,以滿足養老形式多樣化需求,促進老齡事業發展。
第四,完善了無人繼承遺產的歸屬制度。明確此類財產收歸國有後應當用於公益事業。
(七)侵權責任編。侵權責任編共10章、95條,與侵權責任法相比,主要修改內容有:
第一,確立「自甘風險」規則。規定自願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規定「自助行為」制度。自然人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來不及請求國家機關保護的情況下,自己可以採取合理措施保護權益。
第三,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第四,規定侵犯知識產權的懲罰性賠償。切實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顯著提高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成本,充分發揮法律的威懾作用。
第五,完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規則。為鼓勵助人為樂,規定無償搭乘人在交通事故中受到損害的,應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但是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
第六,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增加規定生態環境損害的懲罰性賠償,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制度。
第七,完善高空拋物墜物規則。「頭頂上的安全」引發社會關注,民法典對高空拋物墜物規則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才適用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的規定。
(1)涉外民法典擴展閱讀:
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
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多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1979年第三次啟動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下進行的,當時領導法制委員會工作的彭真、習仲勛同志經過深入研究後,確定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先制定民事單行法律。
修改了婚姻法,相繼出台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等。2001年第四次啟動,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貳』 民法典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回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叄』 為什麼在民法總則中沒有民法通則第八章的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民法總則是民法總綱領,是民法的前部分,後部分是分則,正在研究起草中。在分回則答沒有通過發布實施前,民法通則還繼續有效。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將安排在分則中。分則出台了,一部成文的民法典就完善了。網友理解,僅供參考。祝你好運!
『肆』 民法典是什麼東西
民法典來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自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司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4)涉外民法典擴展閱讀: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起草。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煙台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深圳大學法學院、中國建銀集團法律部等單位的26人組成。
梁慧星學部委員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該草案採用德國潘德克吞編制體例,分為總則、物權、債權總則、合同、侵權行為、親屬、繼承七編,共計1947條。
『伍』 民法典頒布的重大意義有哪些
民法典的頒布和實施對國家、社會和個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會給我國的立法、行政、司法帶來重大革新,也更加規范市場競爭,此外也更加貼近和保障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2020年5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了我國「民法典時代」的正式到來。民法典是對我國現行的、制定於不同時期的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等等方面的民事法律規范的全面系統的編纂和修訂。它將會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都為我國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民法典的通過為我國的立法領域帶來了新的活力,將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在經濟方面也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有活力,更加健康有序高質量的發展。
對整個社會來說,民法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民事生活是社會生活的根本。民法典的通過為家庭成員的交往和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基本准則。它將有利於促進社會的穩定,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有序的運行。
(5)涉外民法典擴展閱讀:
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多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1979年第三次啟動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下進行的,當時領導法制委員會工作的彭真、習仲勛同志經過深入研究後,確定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先制定民事單行法律。
修改了婚姻法,相繼出台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等。2001年第四次啟動,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陸』 《法國民法典》的主要結構及其歷史地位
《法國民法典》的特點:
1)在「屬人法」方面,實行國籍國法;
2)主要已單邊沖突規范規定對什麼問題適用法國法;
3)在立法模式上,採取分散立法式,即將有關的沖突規范分散規定在有關章節中。
2、簡述國際私法國內立法的新發展:
以單行法規或法典形式所出現的新的沖突法典體現出國際私法國內立法的新發展,具體表現在:
1)國際私法的調整范圍擴大了,規定也更加詳明了:隨著涉外民事關系的領域日益擴大,國家對涉外經濟、民事生活的干預也日益加強,這在立法上就表現為條款的增多、規定的日益詳細;
2)法律選擇的靈活性增加:這具體表現在1)新法典大多採用雙邊沖突規范的形式;2)採用選擇適用准據法的沖突規范形式也大量增加;3)一些法典將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了法律選擇的總的指導思想或最重要的沖突原則。
3)法典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許多沖突法典已經有了總則、分則之分,而且大都就案件的管轄權、法律適用以及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和執行三個方面分別作出規定,不但擴大了傳統沖突法的內容,而且提高了法律適用的針對性、明確性和預見性。
3、簡述當今國際私法統一化運動的特點。
1)從內容上看,統一國際私法的工作重點從親屬法、繼承法逐漸擴大於國際經濟、貿易關系與侵權行為責任等新領域,並有向更廣泛領域鋪開的趨勢;
2)國際私法的統一化運動正從區域性向全球性方向發展:表現在聯合國有關機構越來越多地參與、海牙國際私法會議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協調與聯系進一步加強等;
3)在新的統一化國際私法條約中,統一化的方式也日趨靈活多樣;
4)在統一國際私法的各種條約中,已越來越多地規定公共秩序保留條款。
『柒』 哪些地方法規加入民法典
檢察日報微博8月27日消息,今天下午,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
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中有關婚姻家庭編部分,與現行婚姻法、收養法相比,主要修改5方面:修改患有疾病禁止結婚的相關內容,草案規定,一方患有嚴重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對方,不如實告知的,對方可以請求撤銷該婚姻;增加一項婚姻無效的情形,規定以偽造、編造、冒用證件等方式騙取結婚登記的婚姻無效;草案新規定了一個月的離婚冷靜期,在此期間,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申請;草案增加了離婚損害賠償的兜底條款;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
前款規定期間屆滿一個月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沈春耀在做草案說明時表示,草案增加了離婚冷靜期的規定,實踐中,由於離婚登記手續過於簡便,輕率離婚的現象增多,不利於家庭穩定。為此,草案規定了一個月的離婚冷靜期,在此期間,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申請。
民政部日前發布的《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各級民政部門和婚姻登記機構共依法辦理結婚登記1063.1萬對,比上年下降7.0%。其中涉外及華僑、港澳台居民登記結婚4.1萬對。這是自2014年以來,該數據連續第四年下降,也是降幅最大的一年。
2017年結婚率為7.7‰,同比降低0.6個千分點,這是這項數據自2014年以來連續第四年下滑。
2017年,我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437.4萬對,比上年增長5.2%,其中:民政部門登記離婚370.4萬對,法院判決、調解離婚66.9萬對。離婚率為3.2‰,同比增加0.2個千分點,依舊是上升趨勢。
00
『捌』 民法(廣義民法,狹義民法), 民法通則, 民法典, 區別聯系。還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的含義.
(1)廣義的民法與傳統上的私法的范圍相似,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包括民法總則、物權法、債與合同法、知識產權法、親屬法、繼承法以及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票據法、破產法等商事法律。
(2)狹義的民法,指僅僅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一定范圍內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不包括廣義民法里的親屬法和傳統商法范疇的法律。
(3)民法與我國的《民法通則》:民法通則並不是民法,而只是民法中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在外國有民法典的國家中,我國的民法通則相當於人家的總則部分,民法通則只是對其他民事法律的一個概括性,對其他民事法律沒有規定或規定不詳的就採用民法通則進行原則性規范。實際上,我國也一直在准備著弄一部完整意義上的《民法典》出來,也就是包括總則(先民法通則部分)和分則(即物權法、債與合同法、知識產權法、親屬法等等)。
(4)民法典與《民法通則》:這個問題,這里的解釋應該足夠你理解了:http://..com/question/430180.html
希望對你有幫助!
『玖』 談談你對德國民法典的認識
(一)關於對民法自身的認識
如前所述,清末繼受外國民法和國民政府制定民法典,其直接動因是為了廢除領事裁判權,新中國成立後因意識形態和經濟政治的原因而繼受蘇聯民法,直到1978年後民法經濟法論爭中將民法理解為「商品經濟法」[70],及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制定統一合同法和物權法,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法學一直為某種政治功利目的所左右,是否因而長期遮蔽了中國民法學對自身的認識和理解?例如,什麼是民法的理念、民法的精神、民法的目標或者民法的本位?民法究竟是私法還是公法?為什麼中國民法學已經存在了一百年,而中國社會仍然處於公法觀念支配之下?為什麼很少涉及私法、私權、私法觀念、私權觀念,而一旦涉及這些個概念時總是顯得理不直、氣不壯?
中國繼受外國民法學,時值西方社會法學和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思潮高漲之時,所謂「社會本位」、「民法公法化」、「民法社會化」被視為民法學發展之必然趨勢。中國民法學自誕生之始即深受影響,甚至一些民法學者將所謂「社會本位」誤解為歷史上「義務本位」之回歸。此種所謂民法發展趨勢和發展潮流,恰好與中國在1949年後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意識形態暗合,更促成民法和民法學的「異化」,因片面強調社會公益、否定私權、私益,而否定了民法自身。最終「社會公益」也異化了。「公益」、「公益」,多少違法、惡行假汝之名以行!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公法與私法、公權與私權、公益與私益的關系,恐怕是中國民法學必須面對的最大課題。
(二)關於民法的「本土化」
中國民法和民法學,是從外國民法繼受而來,因此決定了中國民法學始終面對
「本土化」的命題。如果說,「法律移植(繼受)是法律進步、發展的永恆的主題」 ,則同樣可以說,如何實現繼受而來的法律的本土化,是中國民法學進步、發展的永恆的主題,也是中國數代民法學者最終的目標。
在繼受外國法的過程中,繼受的外國法與本國國情不合甚至沖突的可能性是始終存在的,因而在學界內外引發爭論,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日本的法典論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自清末繼受外國民法之始即發生過類似的爭論。改革開放以來的民法立法也始終伴隨著這樣的爭論。關鍵問題是如何判斷所謂「國情」,及對那種「國情」應持何種態度。究竟什麼是「淳風美俗」?中國歷史上的「一夫多妻」,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否「淳風美俗」?女人纏足、男人蓄長辮、三跪九叩首,是不是「淳風美俗」?改革開放前在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形成的習慣做法是否「淳風美俗」?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和輕視個人自由和個人利益的傳統,加之新中國建立後曾長期實行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究竟有多少值得保存的「遺產」、「習慣」和「本土資源」?這些問題都必須首先澄清。
謝懷栻先生指出,不論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特點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的。因而在繼受外國法時,辨別自己的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機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國的法律,當然不一定好;強調甚至借口自己的特點,而拒絕接受先進的外國法律,也是不對的。要敢於接受,善於研究,不斷修改,這是繼受外國法律很重要的原則。
我們不僅繼受外國法的制度、條文,還要繼受制度和條文背後的民法理論。這就是日本學者北川善太郎所謂「立法繼受」與「學說繼受」。鑒於德國民法(包括法律和理論兩方面)在成文法國家的重要地位,加上中國民法和民法學主要是繼受德國民法,德國民法的影響在近期會更加擴大,在將來也會長期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因此,研究、探討德國民法典,從其中取得經驗教訓,以促進我國的立法工作和研究工作,仍不失為中國民法學者的重要任務。當然不限於德國民法。我們一定要密切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的實際,廣泛參考借鑒包括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內的發達國家的民法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堅持參考借鑒我國台灣地區、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的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才能最終使中國民法和民法學不斷發展,與時俱進!
(三)關於中國民法典編纂
中國民法學的第一項使命,當然是制定中國民法典。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王朝開始後,常要做兩件大事,一是為前朝修史,二是為本朝修律。這兩件事的意義都很重大,皇帝都派重臣主持,並親自過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三次起草民法典均未成功。1998年八屆全國人大王漢斌副委員長決定恢復民法典起草,並委託九位學者專家成立民法起草工作小組,負責民法典和物權法的起草。民法起草工作小組決定:第一步,制定合同法;第二步,制定物權法;第三步,編纂中國民法典。2002年1月,九屆全國人大李鵬委員長指示加快民法典起草,同月即委託學者起草[76],當年即完成一部民法典草案,並於同年12月經人大常委會審議一次。因此,鼓動了中國民法學界的激情和關於民法典編纂思路的論爭。2004年6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變更立法計劃,擱置民法典草案的審議修改工作,恢復物權法草案的修改、審議。現今物權法已經頒布,按照法制工作委員會透露的信息,還將依次制定侵權行為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和民法總則,待民法總則頒布之後,再編纂民法典。
對於法典編纂而言,政治因素必定是重要的,當法典問世之時,也必定有適當的政治環境。中華民族這位老人,背著沉重的包袱,雖然有點步履蹣跚,卻在向前奮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說的正是如今。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取得偉大成就並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今天,已經具備編纂民法典的政治經濟條件,應當是沒有異議的。問題在於,中國民法學為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使命而做的理論准備是否充分?
為什麼一定要編纂民法典?不僅因為,相對於刑法典、訴訟法典甚至憲法法典而言,民法典更足以代表一個民族的文明高度,而且唯有一部科學、進步、完善的中國民法典,才能表明中華民族已經攀上歷史的高峰!
(四)造就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
中國民法學的百年史,是一部民法繼受史。無論歷史上繼受大陸法系的德國民法,1949年後繼受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民法,或者改革開放以來的「多元繼受」即廣泛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民法,都是圍繞一個目的,就是學習外國經驗。質言之,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始終是扮演「學生」的角色。當然,將來即使制定了一部進步、科學、完善的民法典,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也還要繼續研究外國民法、繼續汲取外國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亦即還要繼續扮演「學生」的角色。
問題在於,何時中國民法學才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法學術之林,與一切國家的民法學比肩而立?何時才有不以參考借鑒外國經驗為目的的對外國民法的學術研究?何時才有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這樣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將經常出席國際的和外國的學術會議,與外國民法學者平起平坐,共同研討外國民法面臨的重大課題,報告其研究外國民法的學術成果。這樣的民法學者,將不同於現今及此前所有的中國民法學者。中國民法學,只有造就出這樣一批專門研究外國民法的學者,才能終結中國民法學單純扮演「學生」角色的歷史,屆時中國民法學既當「學生」也當「先生」,也就在世界民法學術之林,為中國民法學爭得了「一席之地」!
(五)「全方位」的外國民法研究
現今中國民法學界已經有了一些研究外國法的學者,雖不是專門研究外國法,雖其研究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學習外國經驗,產生了一批研究外國法的學術著作。但其研究的對象,仍局限於「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范圍,這是由前面提到的「指導思想」決定的。現在看來,中國民法學不應繼續將研究對象局限於「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國家已經舊貌換新顏,正在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要求中國民法學放眼世界,不僅密切關注和研究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民法,而且密切關注和研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民法。凡有中國商品、中國旅遊者、中國投資者和中國企業到達的國家,就有必要密切關注和認真研究該國民法。遺憾的是,中國民法學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且不說研究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中亞國家民法,就是對周邊鄰國包括對俄羅斯的民法,也缺乏關注和研究。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要本著一貫對國家、民族、人民負責的精神,跟上國家、民族復興的步伐,勇於承擔國家、民族、人民和歷史賦予的使命,敞開胸懷,放開眼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實施「全方位」的外國民法研究!
結語
中國民法學,這條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已經流淌了一百年的河流,雖然歷經曲折、艱險、轉向、停滯,終究沒有改變前進的方向。因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機遇,中國民法學以其長足的進步、優異的成就和卓越的貢獻,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尊重,已成為一門「顯學」。一位研究中國民法學史的學者說過,當「民法學這條大河沸騰起來的同時,也是從容思考的空間突然失去的時候」。願中國民法學能夠從容面對各種誘惑,排除各種干擾,朝著既定方向,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