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隱私權的規定

民法典隱私權的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2-16 10:24:11

A. 民法典中是如何明確個人信息保護規則

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初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並對此前受到各方關注的個人信息做出了規定。有專家指出,這是首次從民事基本法層面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行為規范。

此次人格權編草案則對個人信息的規定進行了進一步細化,例如明確了個人信息的定義;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的原則;保證個人信息的存儲安全等。

「草案中的條文雖然不是很多,但是細化了《民法總則》中的有關規定,確立了保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基本原則,也使得個人信息在民法層面的保護得到加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新寶說,人格權中增加個人信息保護的條款,在各國立法實踐中具有開創性意義。

隱私護衛隊注意到,此次草案中對「個人信息」延續了《網路安全法》中的定義,即個人信息指的是能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而在國家標准《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中,個人信息既包括自然人身份信息,又包括能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的信息。對此,張新寶說,法律草案的一審稿往往只是框架。一審稿發布後,全國人代會廣泛聽取專家和社會意見,對草案進行調整和打磨。個人信息作何具體定義,將來是否會有變化,還要看接下來的調整過程。

此外,針對此前頗受關注的個人信息刪除難、注銷難等情況。草案中還明確了自然人可以請求信息持有人及時刪除個人信息的情況,即在存在非法收集、使用信息的行為;持有侵害自然人合法權益的信息;持有的信息儲存期限依法已經屆滿;根據特定目的,持有已經沒有必要等。

若自然人明確拒絕 收集使用其自行公開的個人信息仍須承擔民事責任

近年來,隨著網路技術快速發展,利用爬蟲等技術收集網路上公開個人信息進行再利用的個案引起不少爭議。

此次的草案中規定,以下幾種情況下,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不承擔民事責任。包括在自然人同意范圍內;進行學術研究、課堂教學或統計等行為;為維護公序良俗的必要行為等。

其中,草案指出使用自然人自行公開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信息亦不承擔民事責任,但使用該信息侵害該自然人重大利益或自然人明確拒絕他人使用的除外。

這意味著,如果自然人本人明確拒絕,即使是已經自行公開的個人信息,他人收集或使用也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這無疑對違背自然人意願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的行為提供了直接的維權途徑,而對現今依靠二次利用公開信息開展業務的企業提出了新的課題。

曾經代理徐玉玉案的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袁椿暉在接受南都采訪時亦表示,此次在民法層面確定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未來保護自然人的權益、提起訴訟奠定了一個基礎。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B. 中國民法總則存在隱私權的規定嗎

存在,非法竊取,公布,還有過度發騷擾簡訊這些侵犯他人私人空間的行為均侵犯隱私權。
「私人空間是神聖的,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守護好它。」

C. 民法總則隱私權糾紛有哪些規定

您好:
民法總則隱私權糾紛有哪些規定
1、該法首次正式確認隱私權,有利於強化對隱私的保護。再如,針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帶來的侵害個人信息現象,規定了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則,維護了個人的人格尊嚴,並將有力遏制各種「人肉搜索」、非法侵入他人網路賬戶、販賣個人信息、網路電信詐騙等現象。
個人信息保護入民法總則,侵害行為表現形式明晰。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個人信息。
前段時間,「一個手機號能查出全部個人信息」的新聞被公眾熱議,一些不法分子在網上隨意叫賣他人的各種信息,給大家帶來了不少困擾,然而,公眾討論的重心都在於「信息到底如何泄露」這個源頭,被侵權的群眾只能追究「泄露者」的責任,而且取證相對困難,對「信息販子」的追責也只能以「侵犯隱私權」為由,保護相對薄弱。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五條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從民事基本法的層面確立了個人信息的法律地位,個人信息的法律地位、法律屬性,侵害行為的表現形式更加清晰明確,使公民的個人信息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強化。
以上就是民法總則隱私權糾紛的全部規定。我國民法總則的公布,在民法總則的條款中,有了很多的創新點。尤其是對於公民的權利的保護更加全面。例如,在民法總則,對於隱私權給予了確定。民法總則的這一規定具有十分重大的進步意義,民法總則實施之後,將有利於打擊隱私犯罪,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利。

D. 個人隱私的法律定義及范圍

在法律上規定,個人隱私是指個人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交往過程中的秘密。(個人獨特的生理特點、心理活動、日記、電話、信件以及在自己在住宅里從事的個人活動等)。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項人格權隱私權的內容主要有:

1、公民享有姓名權、肖像權、住址、住宅電話、身體肌膚形態的秘密,未經許可,不可以刺探、公開或傳播。

2、公民的個人活動,尤其是在住宅內的活動不受監視、窺視、攝影、錄像,但依法監視居住者除外。

3、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窺視或騷擾。

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擾、干預、窺視、調查或公開。

5、公民的儲蓄、財產狀況不受非法調查或公布,但依法需要公布財產狀況者除外。

6、公民的通信、日記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非法公開,公民的個人數據不受非法搜集、傳輸、處理、利用。

7、公民的社會關系,不受非法調查或公開。

8、公民的檔案材料,不得非法公開或擴大知曉范圍。

9、不得非法向社會公開公民過去的或現在純屬個人的情況,如多次失戀、被強奸等,不得進行搜集或公開。

10、公民的任何其他屬於私人內容的個人數據,不可非法搜集、傳輸、處理利用。

(4)民法典隱私權的規定擴展閱讀:

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有: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個人隱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隱私權

E. 民法典確立隱私權外媒關注

點確立隱私權外模關注,應該我們要關注這個點伐,是怎麼一回事?

F. 有了民法典公民的隱私權就能不被侵犯了嗎

政治辯析一般可以從正反兩面,或者邏輯遞進,或者總分、分總,這幾種方式來回專答。
以正反為例:屬
先亮明觀點:不一定。
正面回答:民法典的出台,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更加科學合理嚴謹,是隱私權保護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應該予以肯定(可展開)。
反面:但是,法律規定再如何完美,也有一個法律落地的過程,即對法律理解、適用、執行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的不科學不完美,都將導致民法典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淪為一紙空談。
做法:因此,新法的出台對公民隱私權保護而言,不是終點,而只是起點。立法者角度而言,還要對法律進行解釋、指引;司法者而言還要對法律正確理解適用;普通民眾而言還要對法律加強學習、主動運用、保護自己。

熱點內容
東莞勞動法夜班工資標准 發布:2025-09-16 22:36:05 瀏覽:566
黃平法學院 發布:2025-09-16 22:30:16 瀏覽:247
美國同性婚姻法什麼社會問題 發布:2025-09-16 22:16:09 瀏覽:366
qq飛車官方條例 發布:2025-09-16 22:12:52 瀏覽:454
招募法律服務志願者 發布:2025-09-16 22:08:03 瀏覽:195
做實思想道德 發布:2025-09-16 21:59:41 瀏覽:704
上海律師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16 21:29:15 瀏覽:888
民訴訟法200 發布:2025-09-16 21:23:12 瀏覽:916
合同法249條 發布:2025-09-16 21:20:51 瀏覽:760
法官官職大嗎 發布:2025-09-16 21:19:55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