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總論資源

刑法總論資源

發布時間: 2021-02-17 05:22:21

① 急!求一篇刑法學論文,參考文獻最少十篇,

以人性為支撐的刑法學思考
摘要「一切科學對於人性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離得多麼遠,它們總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
到人性。」①「人道源於人性,又高於人性」。本文指出從「人」字支撐的視角展開刑法學研究,審視刑法中的人性、人道,從中沉
淀理性,升華理性,完善刑法,這對於得出正確的結論,提升刑法學的理論品位,為刑事立法提供導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類情感人性刑法構建
一、關注人性——刑法之理性基礎
貝卡利亞在其曠世名著《論犯罪與刑罰》中這樣寫道,「道德政治
如果不以不可磨滅的人類感情為基礎的話,就別想建立起持久的優
勢。任何背離這種感情的法律,總要遇到一股阻力,並最終被戰勝。」②
貝氏的話告訴我們:任何外在與人的規則、制度如果要得到人們的接
受與認同,都必須以人類最基本的感情為基礎而不能背離它,而對人
類感情的考察歸根結蒂是對人性的詮釋,刑法作為關系人們財產、自
由甚至生命的法律規范當然也不例外。刑事立法的基礎也只能是出
自人心、合乎人性的人類基本感情為基礎,真正的法治是人心之治,人
性之治,人情之治。
翻開歷史我們發現「:作為或者本應作為自由人之間公約的法律,
往往只是少數人慾望的工具,或者成了某種偶然或臨時需要的產物」。
這種法律已不是由冷靜地考察人類本質的人所制定得了的,這種考察
把人的繁多行為加以綜合,並僅根據這個觀點進行研究——「最大多
數人分享最大幸福。」③當現實的法律不是「體現全體或最大多數自由
人意志的公約,即不是按大多數人分享最大幸福」的原則制定,而淪落
為「少數人慾望的工具,或者成了某種偶然或臨時需要的產物」的時
候,它就不是「以不可磨滅的人性為基礎」,因而「背離了這種人性的法
律,總要遇到一股阻力,並最終被其戰勝。」一部法律存續的時間同其
背離人性的程度成反比,一旦這種背離達到了人們忍受的極限,那座
「少數人的吝嗇和野心用人類的鮮血塗飾成的王位和宮殿」便會轟然
倒塌,任何制度的構建如果背離人心、違反人性的話,是註定要失敗
的。
從人性的視角展開刑法學研究,對於得出正確的結論,提升刑法
學的理論品位,為刑事立法提供導向具有重要意義。任何重要問題的
解決關鍵,無不包括在關於人的科學中間,而這個基礎也正是一切科
學唯一穩固的基礎。
二、審視刑法中的人性美特徵
刑法作為人的一種現實生活規范,人們通過它感受到了做人的尊
嚴,做人的保障,還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和諧與秩序,在此基礎上追求一
種人的生活理想,所以刑法是一種美,審視刑法領域,我們發現刑法正
閃耀著一種人文關懷與人性理念,其意蘊深遠,也是刑法追求美的應
然選擇。
(一)刑法之必然,人性使然
就個體而言,每個人的需要都是無止境的,都呈現無限膨脹的趨
勢,而社會資源是有限的,這便產生了(每)人的無限需要與有限社會
資源之間的緊張關系。因而,每個人若想生存下去的話,在滿足個人
需要的同時不得不照顧他人的利益——即以他人能夠容忍的方式來
滿足自己的需要,否則,整個社會也就無從存在。為了調整各種利益
的沖突,減少人們之間的相互摩擦和無謂的犧牲,必須有個規范加以
約束,尋求社會秩序的平衡安定,法律即以此而設,其中,那些超過適
當限度,構成犯罪的行為,由刑法規定製裁,於是刑法應運而生,刑法
是人類文明社會為防止犯罪、維護社會穩定,保護法益而設的一種制
度安排,是「人類有意識的一種生命活動」的產物,體現了人類對幸福
的追求嚮往,是人類審美意識的載體。因此,在人與法的關繫上,人決
定著法,法必須體現出人文關懷,人才能在法中「詩意地棲居」,進而步
入人生的澄明之境。
(二)刑罰之設置,人性所求
避苦求樂是人的本能,人有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是因為不
快樂是和他的本性相矛盾的,人就不能不逃避它。這樣為了防止犯罪
就必須抑制行為人的感性沖動,即科處作為惡害的刑罰,並使人們預
先知道因犯罪而帶來的痛苦大於因犯罪所能得到的快樂,才能抑制其
在心理上萌生犯罪的意念。這種立法威懾不同於司法威懾,而是主張
威懾必須通過刑罰文本,在有事實犯罪發生時,法律上的威懾變成現
實的威懾,也就是說,刑法文本的預告是基於人能趨利避害兩害相權
取其輕的理性從而對其形式形成心理上的強制,「社會上潛在的犯罪
人醞釀犯罪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對作為犯罪代價的受刑之苦產生聯
想,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或舍小求大的權衡而對受刑之苦產生畏懼
感,進而為避免受懲罰而放棄犯罪。」④這種威懾論本於心理強制說,而
心裡強制說淵源於人趨利避害的功力本能,而功利本能承認人能基於
自由意志做出理性選擇。無論任何理論的產生都離不開人,刑罰的設
置亦是如此,刑罰立足於人的本能、本性,順乎人性地制定相應的刑罰
階梯與其相匹配,設置的科學性,構建的合理性,猶如勾勒出的一幅巧
妙的刑罰階梯圖,美輪美奐,是刑法又一大美的特徵體現。
(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人性的渴望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是人類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目標。亞里
士多德曾經常說過「不公正即不平等」對平等孜孜不倦追求源於人生
而平等的理念,也是人性的體現,人類具有得到尊重的慾望。「當那些
認為自己同他人是平等的人卻在法律上的到不平等的待遇時,他們就
會產生一種卑微感,亦即產生一種他們的人格與共同人性遭到侵損的
感覺。」⑤
刑法平等觀念首先意味著相同的行為在刑法上應當受到相同的
評價和處置,而不能因為主體的身份、社會地位、種族等其他因素的影
響而有所不同,這種平等的理念是根植於人性的,與其相匹配的「刑法
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正是對人性這一特點的彰顯,體現了刑法渴望平
等,尋求理性、追求和諧的順應人性的美化特點。
三、反思刑法中的人性缺失,構建以人性化為基礎的刑法學
人性是刑法的基礎,人性刑法要求順應人性,發揚人性,且不可扭
曲人性,人性的魅力在刑法中已體現,但是,人性是隱含於內的,刑法
是彰顯於外的,內外信息的不對稱難免會出現錯位現象,我們需要做
的是揚長避短,對其中的理性我們要繼承,人性的缺失我們要及時彌
補,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矣!反思刑法,我似乎聽到了對人性的呼喚聲,
那聲音是那麼的刺耳,那麼的強烈,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現筆者
從以下五個方面對人性化為基礎的刑法學做簡單構建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
期待可能性理論,是指根據具體情況,有可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
違法行為而實施其它合法行為時,行為人卻實施了違法行為,則刑事
責任成立,反之,不可能期待其實施適法行為時,縱然其實施了違法行
為,也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筆者認為,期待可能性理論貫徹了法不強
人所難這一法律諺語,蘊含著人道主義情愫,彰顯著人道主義關懷。
正如日本學者大冢仁的評價:「期待可能性正是相對強有力的國家法
規范面前殘喘不惜的國民的脆弱人性傾注刑法同情之類的理論。」⑥
我國刑法中沒有明確使用期待可能性理論,有些學者認為,可以
把我國刑法第16條解釋為是關於期待可能性的規定,我國《刑法》第
16條規定:「由於不能抗拒……的原因」而引起損害結果的,不認為是
犯罪。筆者認為,雖然主張把「不能抗拒」之不可罰的理由解釋為缺乏
期待可能性理論,但是筆者認為只是可以如此解釋,或者說學理上如
此解釋才合理,至於立法者的原意是否如此,值得懷疑。因為人們通
常把「不能抗拒」解釋為一種物理的強制,而不是擴大解釋為一種精神
強制,期待可能性理論所要解決的正是處於精神強制狀態下的人的責
任問題。這正是我國存在的缺陷,所以借鑒外國的經驗理論,我們國
家亟待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論。
(二)親親相隱在中國刑事法律中的重構
親親相隱是我國古代法制一項基本原則,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被
作為一種封建糟粕予以拋棄。然而,正當我國砸碎一切舊制度建立新
制度的進程中,抬頭看看現代很多法治國家中卻依然能找到他的蹤
跡,例如:英美法系國家訴訟法明確表明夫妻之間可以享有證言特免
權,歐洲一些國家在刑法和刑訴中均對拒絕作證權,尤其是基於親屬
關系產生的拒絕作證權明確規定。親親相隱在不同國家、不同法系的
存在是人性光芒的閃耀,尤其在法治國家「親親相隱」原則是人權保護
的需要,保護親權的折射,更是防止國家權力濫用的屏障。
然而,這個在我國歷史上奉為優秀傳統繼承、推崇,符合人性的制
度卻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而消逝匿跡。新中國建立需要法治觀念的不
斷滲透,法治理念的弘揚,其中,人性關懷至關重要,作為其重要表現
的「親親相隱」原則迫切需要在法治理念的支配下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閃爍起更耀眼的光忙時卻被唾棄,無疑是對人性的扭曲,對人類的踐
踏。所以現在法治的推進,人性的彰顯的背景下,急需要重拾親親相
隱原則,並且將其制度化原則化,更需要建立一系列與之配套的制度
保障再不削弱法制的前提下,更好的保障人權,彰顯人性,體現刑法的
認為關懷。然而,現行刑法中做出了與「親親相隱」相背離的規定,這
是對人性的煎熬和壓抑,強調大義滅親只不過是技術上冰冷的需要和
對人性的過高期待。
(三)沉默權的建立
沉默權是人作為人所享有的權利,每個人都享有保持沉默的權
利,這是基本人權的內容,抬頭看看其他國家,都規定了沉默權制度,然
而,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
當如實回答,這是對人性的逼迫和蔑視,更有學者將其粉飾為犯罪嫌疑
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有如實回答的權利,將這條污衊人性的丑惡制度
披上「權利」的外衣,殊不知,這種意圖美化其外表的做法更加顯示出作
為理性的人對人性的扭曲,對人性的逼迫,這種不合乎人性的做法必將
遭受人性的譴責報復,誠然,人的能動性是巨大的,但是前提是要合乎
規律,萬事皆有規律可循,作為自然和社會屬性兼職的人類又何嘗能違
背「人性」的規律製造出「不人性」的制度來壓迫人性呢?那不是作繭自
縛,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最終人們將遭受違背規律帶來的惡果。
(四)刑法條款中有關「脅迫」犯罪的規定是對人性的煎熬
我國刑法某些條款對人性的忽視,我國《刑法》第28條規定:「對
於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況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該規
定對於脅從犯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似乎是對人性的憐憫,然而仔細
分析,結論截然相反。試想下,銀行工作人員在持槍歹徒槍口的威脅
下,將保險櫃打開,致使歹徒順利將巨款搶走;飛機上的機組人員面對
劫機歹徒的槍口,被迫按照指定路線飛行,其行為均符合脅從犯的規
定,按上述規定,只是量刑上從輕而已。刑法完全不顧及人們在槍口
下的求生本能,反而變相鼓勵此情景下的行為人與歹徒搏鬥,在劫機
情形中導致機毀人亡更嚴重的後果。而在其他法治發達國家,生命
受到威脅的情形是合法辯護理由,為了保全生命的行為不以犯罪論,
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五)刑法一百條之規定,前科報告制度違背人性
我國現行《刑法》第100條規定「依法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在入伍,
就業的時候,應當如實向有關單位報告自己曾受過刑事處罰,不得隱
瞞。」對於此條的規定也是違背人性的,試想下,基於人自身的愛面子
本性,有誰想說出自己的前科呢?再說刑罰的目的是預防而不是報
應,對於刑滿釋放的人我們需要做的更多是保護,關注其自身發展,而
不是盯著他們身上貼的犯罪標簽,抓住這一弱點不放,這樣一方面扭
曲人性,不利於曾經犯罪人改過自新,忘掉過去從新開始新的生活,另
一方面,也不利於刑罰目的的實現,不能很好的預防犯罪。環視其他
法治發達國家,紛紛設立前科消滅制度,為出獄人開辟了更廣闊的天
地,前科消滅制度在我國也可以借鑒。
法有限,而情無窮。刑法是一種人與社會的現象,更需要從人性
和社會的高度對其做出解釋。並且,對刑法的法律解釋也只有奠基於
人性解釋與社會解釋之上,才是具有說服力的。人性是刑法的基礎,
人道是刑法的命脈,人權是法的價值追求。人性、人道、人權三者在本
質上具有內在統一性,它們是理性主義在刑法里的彰顯,人性是一切
學科的基礎,閃爍人性光輝的刑法,才能被人們親切地接受,自覺地履
行,虔誠地信仰。
注釋:
①[英]休謨.人性論(上).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6頁.
②[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8頁.
[英]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57頁.
⑤[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頁.
⑥[日]大冢仁.《刑法概說》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頁.
7] 喬增芳. 教育人性化與中小學教育改革[J]. 廣西青年幹部學院學報 , 2003,(02)
[8] 李凱, 周曉艷. 服務為主 關愛為輔 探索人性化管理的新途徑[J]. 新長征 , 2005,(06)
[9] 張遷. 管理更人性化[J]. 瞭望 , 2003,(33)
[10] 王立新. 彰顯人性司法情——2003年人性化司法大回眸[J]. 政府法制 , 2004,(03)

② 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考研要考那些科目

中國政法大學來犯罪心理源學考試科目:政治(100分)、外國語(100分)、766心理學綜合(300分)。
犯罪心理學方向是中國政法大學心理學考研方向之一,心理學考研初試是不分方向的,考試內容都是一樣的。
另外,中國政法大學心理學考研是自主命題(公共課是統考,專業課是學校自己出題),學校只給了考試范圍:
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各 70 分,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統計、心理測量各 40 分。
結合考試范圍,推薦以下參考書:
《普通心理學》, 彭聃齡,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實驗心理學》 郭秀艷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格心理學》 ,許燕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現代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張厚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心理與教育測量》, 戴海琦 ,暨南大學出版社;
《社會心理學》 ,章志光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碩士考試科目中的法碩聯考專業基礎(法學)和法碩聯考專業綜合(法學)包括哪些啊

我也想考公大的研究生,今年大一,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的。
我在網上查過,忘了網址了,我知道偵查學的研究生考 政治 英語 法理、憲法 刑法、刑訴。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碩士研究生初試科目根據專業而定。希望以下信息對你有用。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9年碩士研究生初試科目:
專業方向 考試科目 備注
030101法學理論
01法理學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0法理學、憲法學④820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 由法律系培養
02比較法學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
01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0法理學、憲法學④820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 由法律系培養
030104刑法學
01中國刑法學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0法理學、憲法學④820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 由法律系培養
02經濟刑法學
03犯罪學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0法理學、憲法學④820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 由犯罪學系培養
030105民商法
01民法學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0法理學、憲法學④820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 由法律系培養
030106訴訟法學
01刑事訴訟法學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0法理學、憲法學④820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 由法律系培養
02行政訴訟法學
03偵查學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0法理學、憲法學④820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 由偵查系培養
04訊問學
05國內安全保衛學
06法化學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1化學或622物理④821物證技術學 由刑事科學技術系和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培養
07文件檢驗技術
08痕跡檢驗技術
09刑事圖像技術
030109國際法學
01國際公法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0法理學、憲法學④820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 由法律系培養
030180法律碩士
00不區分研究方向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98法律碩士聯考專業基礎課④498法律碩士聯考綜合課 由法律系培養
030301社會學
01犯罪社會學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3社會學④822社會研究方法 由犯罪學系培養
03050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01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公安工作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4馬克思主義原理④823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由馬列理論課教研部培養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01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4馬克思主義原理④823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由馬列理論課教研部培養
040203應用心理學
01警察心理學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12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 由犯罪學系培養
02犯罪心理及測試研究
081203計算機應用技術
01信息安全及計算機犯罪偵查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01數學一④408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 由信息安全工程系培養
02公安信息系統與指揮決策
081903安全技術及工程
01安全檢測及管理工程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02數學二④824信號與線性系統、自動控制原理 由安全防範系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培養
02安全防範系統工程
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1智能交通系統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01數學一④825交通工程 由交通管理工程系培養
082303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01交通管理與控制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01數學一④825交通工程 由交通管理工程系培養
02道路交通安全
100105法醫學
01法醫病理學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06西醫綜合 由刑事科學技術系和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培養
02法醫遺傳學
110506軍事教育訓練學
01警察體能與警務實戰技能訓練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5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④826運動訓練學 由警體戰訓教研部培養
(限招男生)
02警務戰術訓練
120401行政管理
01警察行政管理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6管理學④827政治學 由公安管理系培養
02公安人力資源管理
03公安教育管理
04治安管理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6管理學④827政治學 由治安系培養
05安全管理
06比較警察研究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6管理學④827政治學 由犯罪學系培養
07涉外警務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6管理學④827政治學 由涉外警務系培養
08公安情報分析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26管理學④827政治學 由公安情報學系培養

④ 法學專業的主修課程有哪些

主幹課程:

法理學、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邏輯學、憲法、行政專法與行政訴訟法、民法總屬論、民法分論、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刑法總論、刑法分論、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法律英語、公文寫作與處理。

法學專業,曾一度被人們公認為是捧著「鐵飯碗」的好專業,但是隨著公檢法單位人員的飽和、法學畢業生人數暴增等,法學就業的寒冰期已到來。這種現象已經不僅僅存在於一般本科生就業的情況中,而且一些知名的法學院校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武漢大學爆出300名碩士生就業難的問題。


(4)刑法總論資源擴展閱讀

法學專業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法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2、掌握法學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術;

3、了解法學的理論前沿和法制建設的趨勢;

4、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

5、具有運用法學知識去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⑤ 求高銘瑄 刑法學的電子資源,第五版或者第五版以後的都行

刑法學(第內5版)容

http://book.knowsky.com/book_361590.htm

⑥ 2020東北大學遠程教育專升本法學專業怎麼樣

遠程教育簡單好考
自考含金量高
希望回答能夠幫助你

⑦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法學博士參考書有那些

首先:
初試:
616法學基礎(法學理論75分、憲法學75分):
一、(法理學部分)
二、(憲法學部分)
816刑法學 :
重點考查學生對刑法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罪名的掌握情況,以及綜合運用刑法學知識分析、解決刑法案例的實踐能力。
復試:
1055外國刑法學
復試參考書目:
1.《外國刑法綱要》(第2版),張明楷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美國刑法》(第3版),儲槐植,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簡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為主幹 ,兼涵哲學、文學、史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院校,入選「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七所AMBA、CFA協會認證院校 ,是教育部表彰的「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由教育部、財政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設。
學校源於1948年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創建、並由陳毅擔任籌委會主任的中原大學。2000年,原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的中南財經大學和原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學院共同組建成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與薪火相傳,學校秉持「博文明理·厚德濟世」之校訓,傳承「希賢希聖·不舍晝夜」之精神,勵精圖治,嚴謹治學,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專業人才。
2015年1月,中國校友會網最新發布《2015年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再次入選2015年中國一流行業特色研究型大學,榮膺「中國五星級大學」美譽。

⑧ 求推薦一套復旦法學的資料(722法學概論、843民商法學)

這是08年招生簡章的參考書單:
參考書目:(以下書目僅供參考,不負責購書及相關咨詢)
030101法學理論:
①《中國法律概論》張光傑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②《民法總論》(修訂本)王全弟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③《法理學導論》張光傑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④《法理學導論》楊心宇主編上海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⑤《西方法律思想史》谷春德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030102法律史:
①②③同030101①②③④《中國法制史》葉孝信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⑤《中國法律思想史》張國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⑥《中國法制史》郭建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⑦《外國法律制度導論》李昌道等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⑧《憲法學(外國部分)》許崇德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①②③同030101①②③④《行政法學》董茂雲等人民出版社2005⑤《憲法》周葉中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⑥《外國憲法》韓大元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030104刑法學:
①②③同030101①②③④《理論刑法學》陳浩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⑤《應用刑法學》總論陳浩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⑥《應用刑法學》分論陳浩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030105民商法學:
①②③同030101①②③④《債法概論》王全弟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⑤《物權法》梁慧星主編法律出版社2003⑥《中國商事法》王保樹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⑦《知識產權法》劉春田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2003⑧《現代侵權損害賠償研究》劉士國法律出版社1998⑨《民國商事立法研究》季立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030106訴訟法學:
①②③同030101①②③④《民事訴訟法新論》(修訂本)章武生主編法律出版社2002⑤《民事訴訟法教程》江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⑥《刑事訴訟法學》謝佑平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⑦《刑事訴訟法學》陳光中等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030107經濟法學:
①②③同030101①②③④《經濟法》史際春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⑤《經濟法理論的重構》張守文著人民出版社2004《需要國家干預;經濟法視域的解讀》單飛躍等著法律出版社2005《經濟法學》李昌麟等著法律出版社2007《經濟法原論》呂忠梅等著法律出版社2007《比較視野中的銀行破產法律制度》艾娃•胡普凱斯著季立剛譯法律出版社2006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①②③同030101①②③④《環境法學》金瑞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⑤《生態環境法論》周珂法律出版社2001
030109國際法學:
①②③同030101①②③④《國際法》王鐵崖主編法律出版社1995⑤《國際私法新論》韓德培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⑥《國際經濟法》董世忠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⑦《新編國際經濟法導論》(第二版)張乃根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⑧《國際法原理》張乃根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近幾年許多院校都不指定參考書目了,但是琢磨歷年真題還是有跡可循,祝你考研順利!

⑨ 求一本台灣學者的刑法學著作

走到了第三代:第一代當然是老一輩刑法學家,第二代應是「文革」結束後培養出來的頭幾批大學生,現在正在成長的當屬第三代刑法學人。如果這一代學人能把握好以下兩個方面,那麼中國刑法學派的形成就是可能的:1、強化主體意識。主體意識要求刑法學者具有獨立的學術品格,但目前我國的刑法學研究比較普遍地存在主體意識低下的現象,如盲目迷信權威,把所謂權威性的觀點奉為圭臬;[62]被各種會議的議題牽著鼻子走,淪為「會議學者」;[63]著述立說人雲亦雲,缺乏必要的考證;[64]等等。我認為,提倡主體意識,至少應做到:一要開放而不跟風。對國內外的學術活動和研究動態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並適當參與是必要的,但由於人的精力和知識有限,因此應當有所選擇,更重要的是,對於來自國內外同行的觀點應當以批判的眼光來對待,始終秉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二是敬業而不急躁。著書立說,是一項極辛苦的個性化工作,惟有扎扎實實地讀一批書,認認真真地思考,才能得出屬於自己的思想。當前刑法學界人才輩出,每年高產的學者不在少數,在這種情形下,要切忌急躁和攀比,只有始終如一、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自己的目標走下去,才能最終有所收獲。在這方面,儲槐植教授「老而彌新」的經歷或許能給我們以啟示:他22歲時發表第一篇文章,由於歷史的原因,到50歲時才發表第二篇文章,他之所以如今在刑法學研究上取得公認的成績,用他自己總結的經驗就是:「多想超越自我而少想超越他人。昨天的我,標尺明確,而『他人』則是一個變數不定的情狀。要超越自我,則會產生上進的動力,並可清楚察覺前進的印跡從而心情舒暢。總想超越他人,只能攪亂心緒,自尋煩惱,則必然急躁。」[65]2、追求理性的學術論辯。理性論辯最重要的規則是言談者的普遍性和論辯機遇的平等性;其次是尊重他人對自己觀點的解釋,不得強加於人,更不能追究「用心」;第三是寬容,任何論辯都是開始而不應是「終結」。[66]這就要求我們反對霸道做法和「左右逢源」的圓滑態度,無論在立論還是反駁時,都要學術性地去論證和思考問題,而不要借用意識形態、權勢地位或社會影響去壓人傷人,惟此,學術上的共同體和健康的對話機制才能逐步形成。

(二)視野不夠開闊。表現之一是對與刑法相關聯的學科缺乏必要的關注,這些學科既包括憲法,[67]也包括民法、經濟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門法,[68]還包括哲學、社會學(含犯罪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總結中外研究刑法的成功人士的經驗,他們大都從相關學科吸收營養,開辟路徑。例如,陳興良教授在對儲槐植教授的學術評傳中就指出:儲教授善於將哲學等方法引入刑法研究,並竭力接受哲學上的新知識,將之轉化為刑法研究的新思想,如由「結構」而研究「刑罰結構」,由「機制」而研究「刑法機制」,由「關系」而研究「關系刑法」,由「系統」而研究「犯罪場」,無不屢有斬獲。[69]所以,陳瑞華教授才建議:在未來的研究中,如果有人能從刑法與民法、犯罪與侵權、刑訴與民訴之間關系的角度展開研究,那麼他幾乎肯定會在這一領域做出開創性的理論貢獻。[70]視野不開闊的表現之二是對有關國際文件的研究不夠。許多國內刑法學者將《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這類文件簡單地理解為國際刑法的研究對象,因而不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但實際上,像這樣一部集名家之大成、代表了當代最新刑事法理念的「國際刑法網路全書」,對任何一個從事刑法學研究的人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資源。[71]正如當代國際知名的刑法學家弗萊徹所指出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把普通法系的一些觀點和大陸法系的一些原則統一起來。從現在起的100年,國際刑事法院的工作將會成為我們學科研究的重要內容。」[72]由於國際公約凝聚了人類社會的共同智慧,所以我們有理由對其保持一種開放的研究態度,並從中受到啟發。例如,我國現在不少刑法學者主張去掉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素,乃至行賄罪中也要去掉「為謀取不正當利益」這一要素,但這種主張恐將產生矯枉過正的後果,導致打擊面的不適當擴大。[73]我們看到,有的國外總統、首相也經常接受大款友人的資助帶上家人去度假,只要他們沒有任何涉及公職方面的交易,沒有玷污公職,就應當是允許的。其實,這方面的一個比較好的參照系就是《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它使用「以作為公職人員在執行公務時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條件」來界定「好處」是正當的還是不正當的,這就比較科學,可以將正常的友人交往和婚喪嫁娶時送符合當地習俗的適量錢財的紅包等排除在外。視野不開闊的表現之三是在研究中只及一點、不及其他。如很少有刑法學者將勞動教養、治安拘留等剝奪人身自由的措施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但是如果我們認同博登海默的以下意見就會發現此種疏漏的不妥:「人們賦予自由的那種價值為這樣一個事實所證實,即監禁在任何地方都是作為一種刑事制裁手段加以使用的。」[74]視野不開闊的表現之四是對外國刑法制度和理論不求甚解,或者斷章取義。如有的學者輕言減刑制度是我國的一項特有制度,以為國外沒有減刑制度,其實這是一種誤會,事實上,許多國家或地區均存在著雖無減刑之名卻有減刑之實的類似我國刑法中的減刑制度。[75]不僅如此,不少國家或地區還在專門的赦免法中包含有減刑的規定。[76]還有的學者簡單地抓住外國刑法中的某一個罪的法定刑不比我們低,就試圖從整體上否定我國刑法的重刑色彩。更有學者無視我國刑法結構與西方國家的不同(西方國家的刑法包括了我國勞動教養和治安處罰的范圍),輕易斷言他們的犯罪率比我們要高出多少倍,卻沒有看到我們的勞動教養和治安處罰並沒有統計在犯罪之內,也就是說,這里的比較平台是完全不同的。論及此,我覺得有必要引用一段比較法學者的忠告:「比較法的確是一種強有力的武器,但同時也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武器。正如科夏克(Koschaker)所說的:『劣質比較法比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比較法更糟糕。』」[77]

(三)反思和批判欠嚴謹。以犯罪構成理論的討論為例,近年來我國有些刑法學者主張全盤照搬大陸法系的犯罪論體系,但是他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即使在德、日等國,也不乏反思、質疑之聲。如德國的雅科布斯就認為,德國學說爭辯因果行為論或目的行為論何者為佳,以及爭辯階層構造理論,純粹是因為「二戰」之後,刑法學者逃避政治壓力(作為戰敗國的知識分子,談規范的目的或規范的本質會有自我否定的壓力),把精力放在這種技術問題所致。區分構成要件合致性、違法性和有責性,或區分不法和罪責,都是沒有意義的。歸根結底,只是一個行為人要不要負責的問題。[78]另一德國刑法學者羅克信認為,德國刑法中犯罪認定的體系性思考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忽略具體案件中的正義性;二是減少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阻斷了對更好的犯罪認定方法的探索;三是不能在刑事政策上確認為合法的體系性引導;四是當人們努力把所有的生活形象清楚地安排在很少的主導性觀點之下時,抽象概念的選擇會忽視和歪曲法律材料的不同結構。[79]同樣,日本也有學者認為,日本的犯罪體系論由於受德國刑法學的絕對影響,採用的是「構成要件」、「違法性」、「責任」這種觀念的、抽象的犯罪論體系,因為必須考慮什麼是構成要件,構成要件和違法性、責任之間處於什麼樣的關系,所以陷入了強烈的唯體系論的傾向。這種體系,使得無論是在戰前還是在戰後,都難以自下而上地對刑罰權的任意發動現象進行批判,並為這種批判提供合理根據。[80]我不是要否定大陸法系的犯罪論體系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只是想說,在「德日的階層的犯罪論體系所面臨的問題,可能並不比我國的犯罪構成體系少」的情況下,對我國犯罪構成理論採取一腳踢開而不是改造的思路,這是否是一種嚴謹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有人認為,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承繼的是斯大林時代形成的刑法學說,其政治性與學術性的陳舊性自不待言。[81]這種說法是欠科學的,事實上,俄羅斯的犯罪論體系是在100多年前,由塔干采夫等人在接受德國的費爾巴哈的犯罪構成理論以後發展起來的,十月革命後,雖然受到法律虛無主義的影響,但這一理論體系仍然被前蘇聯的刑法學者所繼承,並且在前蘇聯解體後,一直延續至今。綜觀俄羅斯的犯罪論體系發展,100多年來,其基本格局未變,雖然具體的內容和結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有所變化。[82]針對「刑法知識去蘇俄化」的主張,薛瑞麟教授曾經指出:該種觀點對蘇俄犯罪構成理論有不少誤解、誤讀的地方,有些斷言是依靠想像的力量所作出的偽判斷;德國與蘇聯的犯罪構成體系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有些問題只不過殊路而已。[83]他還不無道理地指出:不能簡單地說前蘇聯的犯罪論體系「在實踐中是失敗的,在理論上也是行不通的」,否則我們就不好解釋前蘇聯解體後,它原有的15個加盟共和國既已拂去歷史的風塵(意識形態),卻仍然沿用過去的犯罪論體系。[84]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確實需要作進一步的完善,[85]但一窩蜂地否定傳統,特別是將源於100多年前的俄羅斯犯罪論體系人為地割斷歷史,簡單地將其起點縮至上個世紀30年代,然後以「維辛斯基式的刑法理論」為由,[86]將其「妖魔化」,我覺得並不可取。有人將德日的犯罪論模式普世化,這不符合事實,英美法系國家不計,就連德國周邊的一些「老歐洲」和「新歐洲」國家也並沒有採用此種模式。本文不是專門討論犯罪構成理論,我並不想在這里就此發表自己的結論性意見,但前面給出的若幹事實和疑問至少表明我們有的學者內心有一種急於否定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的情緒,至於證據和理由是否充分,似乎並不很關心。由於對傳統理論帶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或者對德日刑法理論抱有一種過於美好的期待,有的學者賦予了犯罪構成理論太多超出其自身內容的價值和使命,如有的將犯罪構成理論模式與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聯系起來,實際上,即便在德國,雖然其遞進式的三階段論來由已久,但真正與民主國家所要求的憲政發生聯系也是二戰以後的事;另有的將我國刑事司法中頻繁發生的冤假錯案歸咎於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而有點想當然地認為遞進式的三階段論可以防止冤假錯案,但稍加推敲,就覺得其說服力不夠,因為冤假錯案的成因十分復雜,與司法體制、權力干預和訴訟結構等有更密切的關聯。我比較同意對犯罪構成的如下定義:「犯罪構成是刑事法律所規定的並將危害社會行為認定為犯罪的客觀與主觀要件的總和。」[87]既然如此,犯罪構成就只是一個刑法規范分析的實際規則,由此引出的問題是:犯罪構成理論真的是刑法學理論的王冠嗎?我認為這要看從哪個角度。如果從刑法的實然出發,上述命題還可以成立的話,那麼從刑法的應然出發,上述命題就過於抬高了犯罪構成理論,此時刑罰權的啟動才是最重要的。回到最樸素的現實中,我們來看刑法的邏輯:當某一種危害社會或者危害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出現時,統治階級首先想到的是要將其作為犯罪來處理,接下來,才有具體的罪名和犯罪構成的設計。因此,刑法理論的第一要義應當是對國家刑罰權的任意發動作出限制,在此基礎上討論規范的犯罪構成才有意義。理解這一點,將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在有精確的刑法學的德國、日本和義大利,卻會出現法西斯政權下的恐怖司法。

(四)問題應對能力和時代精神不強。在我國當前的刑法學研究中,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那就是過於醉心於體系性的思考(盡管這方面也同樣存在許多似是而非的令人不滿意的地方),而不注意解決具體問題。例如:近年來,我國為數不少的公權力部門和官員對用手機簡訊或網路來批評他們的人士或者發表批評文章的記者,以「誹謗罪」來追究其刑事責任,由於刑法對誹謗罪的罪狀規定比較模糊(「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加之我國刑法對「誹謗罪」的自訴作了不適當的例外規定,即「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這就為某些官員動用公安機關等力量來對付「誹謗者」開了方便之門。對於這樣的問題,我想很難依靠哪一個犯罪論體系來解決。怎麼辦?德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那就是引入問題性思考。問題性思考更多地從具體問題出發,並從中提供解決問題的公正和符合目的的可能性,它對於一個體系化之前的、需要使用理論和辯論來填補的不確定概念和一般性條款是很有用的,因為它通過同意和反對的意見加以討論,根據公道來加以測試,直到結論令人滿意,即一個健康人的理解。「在體系性思考和問題思考之間進行綜合是富有成果的,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能的。」[88]

刑法理論需要對時代提出的新問題作出回應,這與趕時髦是兩回事。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時代呢?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犯罪、跨國刑事司法合作不可避免,民族國家一方面在國內刑法上紛紛增設反人類罪這類反映人類共同價值的國際犯罪,另一方面又紛紛拿出一部分主權來組成超國家的國際刑事司法機構;是一個新技術、新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等新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挑戰著傳統的刑法規則,我們必須回答:「刑法和致力於這一法領域的科學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與它所處時代的思潮聯系在一起的?」[89]是一個矛盾的時代,一方面人權旗幟高高飄揚,另一方面對恐怖主義犯罪等又需要實行嚴厲打擊,於是出現了「敵人刑法」等危險的提法和理論;[90]是一個充滿風險的時代,在風險社會里,刑法規范的保護范圍需要擴張和前置嗎?[91]在現代化進程加快、工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礦山開采日趨頻繁、交通運輸工具大量使用的今天,社會在客觀上變得越來越充滿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過失犯罪理論還能有效地應對各種責任事故的犯罪嗎?[92]

面對這一切,不由得使我想起費爾巴哈的提問:「我們是站在新時代,新的人類發展時期的大門之前呢,還是仍然在老路上蹣跚?」也許,詩人西蒙內斯的一句話可以用來作答:「立足於祖國土地,思想和心靈翱翔於世界的天空!」[93]

熱點內容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原則強調社會公正 發布:2025-09-16 18:33:12 瀏覽:469
達州稅務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16 18:28:09 瀏覽:533
湖南省行政立法 發布:2025-09-16 18:28:01 瀏覽:341
刑事訴訟法被取保候審人義務 發布:2025-09-16 18:27:56 瀏覽:103
經濟法法律行為的劃分 發布:2025-09-16 18:22:09 瀏覽:761
溫州市中院法官名 發布:2025-09-16 18:16:27 瀏覽:589
民法典那個時間開始 發布:2025-09-16 18:11:31 瀏覽:669
扣留別人畢業證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17:52:03 瀏覽:661
賴小民法 發布:2025-09-16 17:51:24 瀏覽:229
法院引進來 發布:2025-09-16 17:46:28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