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112條

刑法112條

發布時間: 2021-02-18 13:53:30

Ⅰ 中國刑法上,犯什麼罪的處罰最重呢

中國刑法上,死刑最重。

死刑適用的罪名共計45個。

一、危害國家安全罪(7個)

1、背叛國家罪(第條、第113條)

2、分裂國家罪(第103條第一款、第113條)

3、武裝叛亂、暴亂罪(第104條、第113條)

4、投敵叛變罪(第108條、第113條)

5、間諜罪(第110條、第113條)

6、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罪(第111條、第113條)

7、資敵罪(第112條、第113條)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14個)

8、放火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9、決水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10、爆炸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11、投放危險物質罪(原投毒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修正案(三)》第1、2條)

12、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修正案三)

13、破壞電力設備罪(第118條、第119條第1款)

14、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第118條、第119條第1款)

15、劫持航空器罪(第121條)

16、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罪(第125條第1款)

17、非法買賣、運輸核材料罪(第125條第2款)——25條第2款(《修正案(三)》第5條)

18、非法製造、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質罪(第125條第2款)

19、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等危險物質罪(127條第1款)

20、搶劫槍支、彈葯、爆炸物等危險物質罪(127條第2款)

三、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2個)

第一節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2個)

21、生產、銷售假葯罪。(第141條)

22、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144條)

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5個)

23、故意殺人罪(第232條)

24、故意傷害罪(第292條)

25、強奸罪(第236條)

26、綁架罪(第239條)

27、拐賣婦女兒童罪(第240條)

五、侵犯財產罪(1個)

28、搶劫罪(第263條)

六、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3個)分為:妨害司法罪(2個)和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1個)

29、暴動越獄罪(第317條)

30、聚眾持械劫獄罪(第317條)

31、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第347條)

七、危害國防利益罪(2個)

32、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第369條)

33、提供不合格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罪(第370條)

八、貪污賄賂罪(2個)

34、貪污罪(第382條、第383條)

35、受賄罪(第385條、第386條)

九、軍人違反職責罪(10個)

36、戰時違抗命令罪(第421條)

37、隱瞞、謊報軍情罪(第422條)

38、拒傳、假傳軍令罪(第422條)

39、投降罪(第423條)

40、戰時臨陣脫逃罪(第424條)

41、軍人叛逃罪(第430條)

42、非法獲取軍事秘密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軍事秘密罪(第431條)

43、盜竊、搶奪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罪;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罪(第438條)

44、非法出賣、轉讓軍隊武器裝備罪(第439條)

45、戰時殘害居民、掠奪居民財物罪(第446條)

(1)刑法112條擴展閱讀:

死刑適用的對象:

1、犯罪時不滿18周歲的人;

2、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這里所說的「審判的時候」是指從羈押到執行的整個訴訟過程,而不是僅指法院審理階段。因此,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上懷孕的婦女都不適用死刑;

審判時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罪名有多少條分別是哪些罪

一.2009年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針對《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修訂並公布施行了一批新的罪名。現在我國刑亊犯罪的罪名已經增加到445種。最新的罪名從11月3日開始執行
二.增加,修訂情況如下:
第134條第2款 (《刑法修正案(六)》第1條第2款) 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
第135條之一 (《刑法修正案(六)》第3條) 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
第139條之一 (《刑法修正案(六)》第4條) 不報、謊報安全事故罪
第161條 (《刑法修正案(六)》第5條) 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取消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罪名)
第162條之二 (《刑法修正案(六)》第6條) 虛假破產罪
第163條 (《刑法修正案(六)》第7條)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取消公司、企業人員受賄罪罪名)
第164條(《刑法修正案(六)》第8條) 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取消對公司、企業人員行賄罪罪名)
第169條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9條) 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
第175條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10條) 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
第177條之一第1款(《刑法修正案(五)》第1條第1款)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第177條之一第2款(《刑法修正案(五)》第1條第2款) 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
第182條(《刑法修正案(六)》第11條) 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取消操縱證券、期貨交易價格罪罪名)
第185條之一第1款(《刑法修正案(六)》第12條第1款) 背信運用受託財產罪
第185條之一第2款(《刑法修正案(六)》第12條第2款) 違法運用資金罪
第186條(《刑法修正案(六)》第13條) 違法發放貸款罪(取消違法向關系人發放貸款罪罪名)
第187條(《刑法修正案(六)》第14條) 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罪(取消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放貸款罪罪名)
第188條(《刑法修正案(六)》第15條) 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取消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罪名)
第262條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17條) 組織殘疾人、兒童乞討罪
第303條第2款(《刑法修正案(六)》第18條第2款) 開設賭場罪
第312條(《刑法修正案(六)》第19條) 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取消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罪名)
第369條第2款(《刑法修正案(五)》第3條第2款) 過失損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
第399條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20條) 枉法仲裁罪
三.調整後全部罪名也就是現在最新的罪名打開以下專貼
http://tieba..com/f?kz=576404220

Ⅲ 刑事訴訟法一百一十二條是什麼

執行訴訟112條的話,就是按照名事說的那個萬力去描寫的。

Ⅳ 中國刑法死刑罪名有哪些

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17年修訂版),死刑罪名有46個。

一、危害國家安全罪(7個)

1.背叛國家罪(第102條、第113條)

2.分裂國家罪(第103條第一款、第113條)

3.武裝叛亂、暴亂罪(第104條、第113條)

4.投敵叛變罪(第108條、第113條)

5.間諜罪(第110條、第113條)

6.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罪(第111條、第113條)

7.資敵罪(第112條、第113條)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14個)

8.放火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9.決水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10、爆炸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11、投毒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12.投放危險物質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修正案(三)》第1、2條)

13.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修正案三)

14.破壞電力設備罪(第118條、第119條第1款)

15.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第118條、第119條第1款)

16.劫持航空器罪(第121條)

17.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罪(第125條第1款)

18.非法買賣、運輸核材料罪(第125條第2款)——25條第2款(《修正案(三)》第5條)

19.非法製造、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質罪(第125條第2款)

20.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等危險物質罪(127條第1款)

21.搶劫槍支、彈葯、爆炸物等危險物質罪(127條第2款)

三、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2個)

第一節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2個)

22.生產、銷售假葯罪。(第141條)

23.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144條)

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5個)

24.故意殺人罪(第232條)

25.故意傷害罪(第292條)

26.強奸罪(第236條)

27.綁架罪(第239條)

28.拐賣婦女兒童罪(第240條)

五、侵犯財產罪(1個)

29.搶劫罪(第263條)

六、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3個)

30.暴動越獄罪(第317條)

31.聚眾持械劫獄罪(第317條)

32.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第347條)

七、危害國防利益罪(2個)

33.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第369條)

34.提供不合格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罪(第370條)

八、貪污賄賂罪(2個)

35.貪污罪(第382條、第383條)

36.受賄罪(第385條、第386條)

十、軍人違反職責罪(10個)

37.戰時違抗命令罪(第421條)

38.隱瞞、謊報軍情罪(第422條)

39.拒傳、假傳軍令罪(第422條)

40.投降罪(第423條)

41.戰時臨陣脫逃罪(第424條)

42.軍人叛逃罪(第430條)

43.非法獲取軍事秘密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軍事秘密罪(第431條)

44.盜竊、搶奪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罪;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罪(第438條)

45.非法出賣、轉讓軍隊武器裝備罪(第439條)

46.戰時殘害居民、掠奪居民財物罪(第446條)

(4)刑法112條擴展閱讀

刑法修正案九對集資詐騙罪等9個罪的刑罰規定作出調整,取消死刑,這9個罪名是:

走私武器、彈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

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戰時造謠惑眾罪。

Ⅳ 刑法包括哪些

有期徒刑,是刑罰的一種,是我國《刑法》規定的五大主刑罰之一(其他四種分別回是管制、拘役、無答期徒刑、死刑(其中死刑又分為死緩和死刑立即執行)。它指在一定期限內剝奪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並監禁於一定場所的刑罰。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要送交監獄執行,在被交付執行刑罰前,剩餘刑期在三個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為執行。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獄或者其他執行場所執行;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應當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罪犯被交付執行刑罰的時候,應當由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在判決生效後十日以內將有關的法律文書送達公安機關、監獄或者其他執行機關。有期徒刑,也是比較常見的刑罰,刑法規定的四百多個罪名中,基本上都可以適用有期徒刑。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三條主刑的種類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無期徒刑;(五)死刑。

Ⅵ 如何理解和適用刑法第112條

資敵罪,是指戰時供給敵人武器裝備、軍用物資資敵的行為。

《刑法》
第一百一十二條【資敵罪】戰時供給敵人武器裝備、軍用物資資敵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Ⅶ 刑法共有多少個罪名

第一章 危害國家安全罪(12)
1 背叛國家罪 刑法第102條
2 分裂國家罪 刑法第103條第1款
3 煽動分裂國家罪 刑法第103條第2款
4 武裝叛亂、暴亂罪 刑法第104條
5 顛覆國家政權罪 刑法第105條第1款
6 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 刑法第105條第2款
7 資助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活動罪 刑法第107條
8 投敵叛變罪 刑法第108條
9 叛逃罪 刑法第109條
10 間諜罪 刑法第110條
11 為境外竊取、剌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 刑法第111條
12 資敵罪 刑法第112條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52)
13 放火罪 刑法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14 決水罪 同上
15 爆炸罪 同上
16 投放危險物質罪 同上
17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同上
18 失火罪 刑法第115條第2款
19 過失決水罪 同上
20 過失爆炸罪 同上
21 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 同上
22 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同上
23 破壞交通工具罪 刑法第116條、第119條第1款
24 破壞交通設施罪 刑法第117條、第119條第1款
25 破壞電力設備罪 刑法第118條、第119條第1款
26 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 同上
27 過失損壞交通工具罪 第119條第2款
28 過失損壞交通設施罪 同上
29 過失損壞電力設備罪 同上
30 過失損壞易燃易爆設備罪 同上
31 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 刑法第120條
32 幫助恐怖活動罪 刑法第120條之一
33 准備實施恐怖活動罪 刑法第120條之二
34 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 刑法第120條之三
35 利用極端主義破壞法律實施罪 刑法第120條之四
36 強制穿戴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服飾、標志罪 刑法第120條之五
37 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 刑法第120條之六
38 劫持航空器罪 刑法第121條
39 劫持船隻、汽車罪 刑法第122條
40 暴力危及飛行安全罪 刑法第123條
41 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 刑法第124條第1款
42 過失損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 刑法第124條第2款
43 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罪 刑法第125條第1款
44 非法製造、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質罪 刑法第125條第2款
45 違規製造、銷售槍支罪 刑法第126條
46 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危險物質罪 刑法第127條
47 搶劫槍支、彈葯、爆炸物、危險物質罪 刑法第127條第2款
48 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葯罪 刑法第128條第1款
49 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罪 刑法第128條第2款、第3款
50 丟失槍支不報罪 刑法第129條
51 非法攜帶槍支、彈葯、管制刀具、危險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 刑法第130條
52 重大飛行事故罪 刑法第131條
53 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2條
54 交通肇事罪 刑法第133條
55 危險駕駛罪 刑法第133條之一
56 重大責任事故罪 刑法第134條
57 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 刑法第134條
58 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5條
59 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5條之一
60 危險物品肇事罪 刑法第136條
61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7條
62 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8條
63 消防責任事故罪 刑法第139條
64 不報、謊報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9條之一
第三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108)
第一節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9)
65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刑法第140條
66 生產、銷售假葯罪 刑法第141條
67 生產、銷售劣葯罪 刑法第142條
68 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 刑法第143條
69 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刑法第144條
70 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 刑法第145條
71 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罪 刑法第146條
72 生產、銷售偽劣農葯、獸葯、化肥、種子罪 刑法第147條
73 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化妝品罪 刑法第148條
第二節 走私罪(10)
74 走私武器、彈葯罪 刑法第151條第1款
75 走私核材料罪 同上
76 走私假幣罪 同上
77 走私文物罪 刑法第151條第2款
78 走私貴重金屬罪 同上
79 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製品罪 同上
80 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 刑法第151條第3款
81 走私淫穢物品罪 刑法第152條
82 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 刑法第153條
83 走私廢物罪 刑法第152條第3款
第三節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17)
84 虛報注冊資本罪 刑法第158條
85 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 刑法第159條
86 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 刑法第160條
87 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刑法第161條
88 妨害清算罪 刑法第162條
89 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罪 刑法第162條之一
90 虛假破產罪 刑法第162條之二
91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刑法第163條
92 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 刑法第164條
93 對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行賄罪 刑法第164條第2款
94 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 刑法第165條
95 為親友非法牟利罪 刑法第166條
96 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 刑法第167條
97 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員失職罪 刑法第168條
98 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員濫用職權罪 同上
99 徇私舞弊低價折股、出售國有資產罪 刑法第169條
100 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 刑法第169條之一
第四節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30)
101 偽造貨幣罪 刑法第170條
102 出售、購買、運輸假幣罪 刑法第171條第1款
103 金融工作人員購買假幣、以假幣換取貨幣罪 刑法第171條第2款
104 持有、使用假幣罪 刑法第172條
105 變造貨幣罪 刑法第173條
106 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 刑法第174條第1款
107 偽造、變造、轉讓金融機構經營許可證、批准文件罪 刑法第174條第2款
108 高利轉貸罪 刑法第175條
109 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 刑法第175條之一
110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刑法第176條
111 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 刑法第177條
112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刑法第177條之一第1款
113 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 刑法第177條之一第2款
114 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罪 刑法第178條第1款
115 偽造、變造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 刑法第178條第2款
116 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 刑法第179條
117 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 刑法第180條
118 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刑法第180條第4款
119 編造並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 刑法第181條第1款
120 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期貨合約罪 刑法第181條第2款
121 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 刑法第182條
122 背信運用受託財產罪 刑法第185條之一第1款
123 違法運用資金罪 刑法第185條之一第2款
124 違法發放貸款罪 刑法第186條第1款
125 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罪 刑法第187條
126 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 刑法第188條
127 對違法票據承兌、付款、保證罪 刑法第189條
128 騙購外匯罪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第1條
129 逃匯罪 刑法第190條
130 洗錢罪 刑法第191條
第五節金融詐騙罪(8)
131 集資詐騙罪 刑法第192條
132 貸款詐騙罪 刑法第193條
133 票據詐騙罪 刑法第194條第1款
134 金融憑證詐騙罪 刑法第194條第2款
135 信用證詐騙罪 刑法第195條
136 信用卡詐騙罪 刑法第196條
137 有價證券詐騙罪 刑法第197條
138 保險詐騙罪 刑法第198條
第六節 危害稅收征管罪(14)
139 逃稅罪 刑法第201條
140 抗稅罪 刑法第202條
141 逃避追繳欠稅罪 刑法第203條
142 騙取出口退稅罪 刑法第204條第1款
143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 刑法第205條
144 虛開發票罪 刑法第205條之一
145 偽造、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罪 刑法第206條
146 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罪 刑法第207條
147 非法購買增值稅專用發票、購買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罪 刑法第208條第1款
148 非法製造、出售非法製造的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 刑法第209條第1款
149 非法製造、出售非法製造的發票罪 刑法第209條第2款
150 非法出售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 刑法第209條第3款
151 非法出售發票罪 刑法第209條第4款
152 持有偽造的發票罪 刑法第210條之一
第七節 侵犯知識產權罪(7)
153 假冒注冊商標罪 刑法第213條
154 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 刑法第214條
155 非法製造、銷售非法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 刑法第215條
156 假冒專利罪 刑法第216條
157 侵犯著作權罪 刑法第217條
158 銷售侵權復製品罪 刑法第218條
159 侵犯商業秘密罪 刑法第219條
第八節 擾亂市場秩序罪(13)
160 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 刑法第221條
161 虛假廣告罪 刑法第222條
162 串通投標罪 刑法第223條
163 合同詐騙罪 刑法第224條
164 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刑法第224條之一
165 非法經營罪 刑法第225條
166 強迫交易罪 刑法第226條
167 偽造、倒賣偽造的有價票證罪 刑法第227條第1款
168 倒賣車票、船票罪 刑法第227條第2款
169 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 刑法第228條
170 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 刑法第229條第1款、第2款
171 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 刑法第229條第3款
172 逃避商檢罪 刑法第230條
共452條具體地說包括: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二章 犯罪
第一節 犯罪和刑事責任
第二節 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
第三節 共同犯罪
第四節 單位犯罪
第三長錠拜瓜之蓋瓣睡抱精章 刑罰
第一節 刑罰的種類
第二節 管制
第三節 拘役
第四節 有期徒刑、無期徒刑
第五節 死刑
第六節 罰金
第七節 剝奪政治權利
第八節 沒收財產
第四章 刑罰的具體運用
第一節 量刑
第二節 累犯
第三節 自首和立功
第四節 數罪並罰
第五節 緩刑
第六節 減刑
第七節 假釋
第八節 時效
第五章 其他規定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危害國家安全罪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一節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
第二節 走私罪
第三節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節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五節 金融詐騙罪
第六節 危害稅收征管罪
第七節 侵犯知識產權罪
第八節 擾亂市場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
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一節 擾亂公共秩序罪
第二節 妨害司法罪
第三節 妨害國(邊)境管理罪
第四節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節 危害公共衛生罪
第六節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第七節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
第八節 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
第九節 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第七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八章 貪污賄賂罪
第九章 瀆職罪
第十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Ⅷ 民間借貸常涉及到的刑事犯罪有哪些

陽光易貸網貸小編了解到,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這部司法解釋涉及了很多實務性、技術性問題,例如刑事責任與民事訴訟之間如何協調,24%和36%這兩個數字之間是什麼關系,企業間拆借效力如何認定等問題,都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熱議。
四種方式處理民刑交叉
問:民間借貸因涉嫌非法集資而觸犯刑事法律的現象非常普遍,在此類案件中,當事人既有向公安機關報案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也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規定如何協調刑事與民事的關系?
答:民間借貸的司法解釋確實涉及到民刑交叉的問題,在審判實踐中,存在著大量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往往都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還有集資詐騙罪等刑事案件交錯。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來協調處理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是當前處理民間借貸糾紛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
2014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共同頒布了《關於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按照這個意見,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中如果發現有非法集資的犯罪,應當要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這一次我們制定司法解釋的時候,實際上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重申,也就是重新把它規定到民事司法解釋裡面來。只要是涉及到非法集資犯罪的案件,民事案件審理中發現了就要移送。法院就不再審理了,這是一種處理方式。
第二類處理方式,如果在審理民間借貸案件的過程中,涉及到非法集資等犯罪的線索與材料,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比如有人非法集資,把非法集資來的錢又轉貸給他人,後者轉貸會形成民間借貸的案件,對這類案件怎麼辦?新的司法解釋第六條做了規定,涉及非法集資線索的材料,應當要移送到公安機關或者是檢察機關,但是對於後面的民間借貸的那部分案件還要繼續審理。
第三類情況,在審理非法集資的案件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擔保人的擔保責任問題,在審理案件中不因為一部分當事人的非法集資犯罪就認定整個合同無效,擔保人的擔保責任也沒了,這是不行的。遇到這種情況,只要當事人要起訴擔保人,對這類案件,人民法院是應當予以受理的。
第四種情況,如果民間借貸的案件審理過程中,案件的基本事實需要刑事案件查清以後才能繼續審理的,這類案件就應當中止審理,因為犯罪事實的行為可能涉及到民間借貸案件的基本事實,基本案件事實可能涉及到主體、權利義務的確定等,這一類要先刑後民,先把刑事案件結案了,民事案件才能恢復審理。
有條件認可企業間借貸
問:認定企業之間借貸行為合法有效,是這部司法解釋的亮點之一,之前司法實踐一般都認定為是無效的,規定在認定企業之間的拆借行為效力上是一律認定為合法有效,還是有一定的限制性條件?
答:對於企業之間借貸的認識有一個發展過程,這與我們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是相適應的。以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借貸被認定為是無效的。因為當時基於1996年央行發布的《貸款通則》,加之最高法也做了一些司法解釋,認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借貸會破壞金融秩序,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認定企業與企業之間借貸的合同是無效的。而且這個規則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廢,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法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這一規則出現了一些問題。
第一,1999年合同法生效,合同法規定要認定合同無效只能依據國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從現有的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來講,沒有明確規定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借貸是無效的。當然《貸款通則》是規定了,但是它屬於一個部門規章,它的法律效力等級還沒有上升到行政法規和法律的層面。合同法出現以後,就面臨著法律上的沖突。
第二個原因是與物權法的沖突。2007年,我國頒布了物權法,按照物權法的規定,物權的權利人有權依法自由處分自己的財產,貨幣資金當然是屬於他的財產,他當然可以處分。如果依據《貸款通則》就無權處分,顯然這樣的規則與物權法的規定有沖突。
近幾年來,最高法在總結審判工作所取得的經驗基礎上,明確規定了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借貸有條件地認定為有效。新的司法解釋第11條,對企業之間融資有效是做了一定界定,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為生產經營需要訂立的民間借貸合同,除存在合同法第52條和規定14條規定的情形以外,當事人主張合同有效的予以支持。根據這一條規定,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同的有效是要限定這個合同是為生產和經營需要而訂立的借款合同。如果作為一個生產經營性企業不搞生產經營,變成一個專業放貸人,把錢拿去放貸,甚至從銀行套取現金再去放貸是不行的。司法解釋規定這樣的合同就會認定為無效。同時在解釋中還規定了如果企業向其他企業借貸,或者從本單位職工集資,本來是為本單位的生產經營需要,但卻沒有投入企業經營,而去放貸,這也要認定為無效。所以這次對企業的放開是一個有限度的放開,企業之間如果有閑散資金,因為對方是為了生產經營需要,而不是為了借錢去放貸,這種合同應當是有效的,僅僅限於這個范圍。這樣做的目的,既解決企業資金的短缺,又維護了國家的金融安全,國家金融不安全,經濟發展就沒保障。
年利率超過36%部分無效
問:為何將借貸利率修訂為24%和36%這兩個數字?
答:司法解釋的核心問題,就是利率問題。本次規定利率有幾個特點:第一,規定的利率是一個固定利率,而不是像以前是參照央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第二,劃了「兩線三區」。首先劃了第一根線,就是民事法律應予保護的固定利率為年利率的24%。第二條線是年利率36%以上的借貸合同為無效,通過這兩線,劃分了三個區域,一個是無效區,一個是司法保護區,一個是自然債務區。為什麼考慮24%的利率?年利率四倍的歷史淵源流長,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月利率兩分,也就是24%的含義。在制定司法解釋的時候就研究過從古到今利率的變化,特別是1990年以來央行頒布的整個利率的線索,我們研究發現,央行頒布的貸款基準利率變化比較大,最低是百分之二點幾,最高的是百分之十二點幾,中間較多的是5%-8%,最後我們折中就選了6%,又參照傳統四倍的含義,四六二十四,就是這樣來的。因此,24%的利率是長期以來我們在審判實踐中所確立的一個執法標准,實際上也是從古至今在民間利率方面的一條規則。
第二,為什麼要規定36%以上無效?按照1991年的司法解釋,規定是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四倍,超過部分不受法律保護。這個不受法律保護的含義,就是說你要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動用國家強制力來保護你所獲得利息,超過四倍不保護,但是如果當事人願意自動履行的,法院是認可的,如果當事人履行了以後,再反悔想要回來,法院是不支持的,1991年的司法解釋是這個含義。我們總結多年來經濟發展的情況發現,實體經濟所創造的利潤相應來說肯定沒有這么高,如果不把高利貸控制住,對於實體經濟,特別是對於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是不利的。所以這次規定了年利率36%以上就無效,這個無效的含義是如果當事人原來自願償還了利息,基於合同無效,還可以要求返還,這是對1991年司法解釋重大的修改。規定36%以上無效,是基於現實社會的實際情況,經商相關主管部門,同時也參考了國外的一些立法例而劃定的。國外有一些地區也規定,在利率無效的情況下是要返還的。對於24%-36%之間的這一部分把它作為一個自然債務,如果要提起訴訟,要求法院保護,法院不會保護,但是當事人願意自動履行,法院也不反對。
自然債務利息不予保護
問:現實生活中可能有的借款人在沒有約定利息的情況下自願支付利息,或者支付的利息超過了24%,但是沒有超過36%的情況下,事後又反悔,能夠向法院主張要求出借人返還已付的利息嗎?
答:現在規定的利息利率是24%,在24%以內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對這類利息只要不突破24%,都要給予法律保護。當然在實踐中間,確實有這樣一個情況,有些當事人約定的利息是超過24%,沒有超過36%,因為36%就是無效,24%與36%之間的債務叫做自然債務。這類債務如果當事人依據合同,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保護這個區間的利息,人民法院是不予法律保護的。所以起訴到法院不予以保護,但是這個合同如果約定利率以後,借款人按照合同的約定償還了利息,這個償還是有效的,如果償還以後又反悔,向法院起訴要求返還超過24%部分利息的,不能支持。但超過36%以上的是無效,即使自願給付了,也可基於合同無效要求返還。
微信聊天記錄也是證據
問:規定特別強調,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債權憑證或者能夠證明借貸關系存在的證據。這一規定是否與立案登記制相矛盾?
答:這一規定不僅與立案登記制不矛盾,而且還相輔相成。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人們把借貸契約稱為「傅別」,西周的《周禮》就有「聽稱責以傅別」的記載,說的是官員審理借貸糾紛時必須要有憑據、證據。從司法實踐情況看,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當事人為證明存在借貸關系所提交的證據多為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這些大都屬於書證范疇。當然,債權憑證的表現形式不僅限於規定已列明的「借據、收據、欠條」等形式,還包括能夠證明借貸關系存在的其他證據,如簡訊、微信、博客、網上聊天記錄等電子數據以及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總之,原告向法院起訴,必須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這是民事訴訟的基本要求。只要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人民法院都要受理。對於不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即使已經進行了立案登記,也不能進入實體程序,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當事人補交相關證據材料。上述規定也有利於防止當事人濫用訴權。
借條他人簽名未必擔責
問:民間借貸糾紛中,經常會有其他人在借條、欠條或者收據上簽名,並容易引發糾紛。規定是如何規范這一問題的?
答:經過調研發現,審判實踐中存在相當多的糾紛是由於在他人出具的借條或者欠條上簽名而引發對民事責任承擔的爭執,進而引發矛盾形成訴訟。應當看到,傳統的民間借貸更多地存在於熟人社會中,基於親屬、朋友、同事或者其他社會關系,他人或者作為借款人的保證人,或者作為借貸的見證人,或者作為中間人,或者出於其他原因而在借據上簽字。然而,他人的簽字是否意味著其應當承擔保證責任,則存有爭議。
正是由於民間借貸實踐中,第三人在債權憑證或者借款合同中簽字蓋章的法律意義具有多種可能性,所以司法解釋才作出明確規定,包括三層意思:第一,僅有他人簽名或者蓋章的,不足以認定保證人身份,他人也就不承擔保證責任。所謂「僅有」,是指既未在借款憑證或借款合同中表明保證人身份,也未在其中約定保證條款並指向簽字或蓋章人,同時也無其他證據證明該簽字或蓋章人為保證人。第二,只有在「通過其他事實不能推定其為保證人」的情況下,才能作出他人非為保證人的判斷。第三,僅有第三人在其中簽字或者蓋章,但其中表明了簽字或者蓋章人是保證人,或者通過其他條款或事實能夠推定出其為保證人的,則應當對借款承擔擔保責任。
綜合判斷查證借貸事實
問:民間借貸中,借款人向他人借錢時一般要出具欠條,相應地,出借人起訴時也要持有欠條作為證明借貸關系存在的證據。僅僅提供借據或者銀行的轉賬憑證,是否能夠認定借貸關系已經發生?
答:隨著民間借貸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且游離於正規金融體系之外,容易伴生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危害借款人利益,沖擊金融市場秩序。另外,民間借貸主體的法律意識淡薄,交易法律手續不完備,借貸行為隱秘性強,也容易引起法律糾紛。現實中,原告提起訴訟往往僅依據借據等債權憑證或者僅依據金融機構轉賬憑證作為證明借貸關系已經發生的證據,如果被告抗辯已經償還借款,或者被告抗辯轉賬系償還雙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債務,在此情況下,就存在著證明責任的承擔問題,而不能僅僅依據借據、收據、欠條等,簡單地認定借貸關系已經發生以及已經發生的借貸關系的內容。為此,規定提出了有關舉證責任分配的要求,即:被告應當對其抗辯的主張提出相應的證據加以證明,而不能僅僅一辯了之。如果被告提不出相應的證據,或者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主張的,則一般要認定借貸關系已經發生。當然,如果被告提供了證據證明其主張的,此時舉證證明責任發生轉移,應當由原告就借貸關系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需要強調的是,對於當事人主張系現金交付的民間借貸,規定明確要求應當結合借貸金額、款項交付、當事人的經濟能力、當地或者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當事人財產變動情況以及證人證言等事實和因素,綜合判斷查證借貸事實是否發生。這一規定也是近年來司法實踐的經驗總結,對於證據和事實認定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對廣大法官甄別真實借貸關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有利於實現維護借款人合法權益,遏制違法犯罪活動的法律效果。
識別虛假民間借貸訴訟
問:規定強調要加大對虛假訴訟的防範和制裁,為什麼如此關注這一問題?
答:經過調研發現,當前,民事審判領域存在許多虛假訴訟,在民間借貸案件中尤為突出。如何有效遏制民間借貸糾紛中的虛假訴訟,是擺在審判實踐中的一個突出難題,也是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
虛假的民間借貸訴訟往往包裹在「合法」的外衣下,以正常合法的程序進入到法院,造假者們通過精心設計各種騙局,以混淆視聽迷惑法官,從而獲得對其有利的判決。此類案件利益關系復雜,且往往使真正權利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一旦法院支持了虛假訴訟當事人的利益,則不但無法化解糾紛,反而更加激化了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極易引發和激化社會沖突。總之,虛假民間借貸訴訟既侵犯了真實權利人的利益,又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既擾亂正常的司法審判秩序,又影響了社會穩定。
雖然民事訴訟法第112條中增加了對虛假訴訟的規定,但實踐中審判人員很難明確識別、認定虛假訴訟,而民訴法中「虛假訴訟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一般性規定,在刑法中也並沒有相對應的條款,沒有具體的罪名,也沒有相應的處罰措施。立法的不完善致使虛假民間借貸訴訟的違法成本非常低,訴訟當事人惡意串通、虛構法律關系向法院提起訴訟所追求的不法利益,與當事人製造、參與虛假訴訟付出的成本的巨大差異對當事人作出不法行為產生了不當的激勵。因此,必須加大對虛假訴訟的預防和打擊,以維持誠實守信的訴訟環境。
如何識別虛假訴訟是遏制虛假訴訟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之前,法院對調解率的片面強調,容易給當事人虛假訴訟提供便利;法官對調解的偏好也使調解中對事實的查明大打折扣。在虛假民間借貸訴訟案件中,由於雙方當事人之間系惡意串通,不存在激烈的訴辯對抗,而且有時提交給法院的證據可能就是雙方共同偽造的,這就給法官鑒別虛假訴訟增加了難度。對於這一問題,各級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處理方式,但也達成了基本共識,即應當在民間借貸案件審理過程中加強對證據的審查力度。規定結合虛假民間借貸訴訟審判實踐的調研結果,吸收了實踐中有益的經驗做法,採納了綜合判斷的規范模式,並總結出了具體列舉的可能屬於虛假民間借貸訴訟的十種行為,以供審判人員審理案件時借鑒、參考。當然,正確識別虛假民間借貸訴訟還要求審判人員基於自身的審判經驗和對生活的認知,結合借貸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款項來源、交付方式、款項流向以及借貸雙方的關系、經濟狀況等事實,綜合判斷是否屬於虛假民事訴訟。
經審理發現屬於虛假訴訟的,人民法院除判決駁回原告的請求外,還要嚴格按照規定的內容,對惡意製造、參與虛假訴訟的訴訟參與人依法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必須要移送有管轄權的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明確網路借貸平台責任
問: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許多民間借貸改變了傳統的交易模式,而由網路交易快速完成。作為新生事物的P2P網路借貸,規定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規制?
答:自從1979年孟加拉國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最初提出P2P概念,並將小額信貸和互聯網技術相連接以來,P2P網路借貸逐步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並於2007年正式進入我國。2013年以來,P2P網路借貸出現井噴式發展,在一年之內由最初的幾十家增長到幾千家,從而不僅實現了數量上的增長,借貸種類和方式也得到擴張。應當看到,P2P網貸有助於一般人群、小微企業獲得所需的融資,彌補銀行借貸的空白,幫助傳統借貸中難以獲得融資的企業和個人得到資金支持。我國已經形成了有別與國外P2P網貸模式的新特點,同時也產生了平台角色復雜、監管主體缺位、信用系統缺乏等新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P2P利用投資理財為幌子,參與非法集資。據統計,2014年,P2P網路借貸平台涉嫌非法集資發案數、涉案金額、參與集資人數分別是2013年全年的11倍、16倍和39倍,今年上半年仍然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在當前涉及P2P網路借貸平台的法律規范缺失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進一步促進我國網路小額借貸資本市場良好發展,規定分別對於P2P涉及居間和擔保兩個法律關系時,是否應當以及如何承擔民事責任作出了規定。按照規定中的條款內容,如果借貸雙方通過P2P網貸平台形成借貸關系,P2P網路貸款平台的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則其對於民間借貸形成的債務不承擔擔保責任;如果P2P網貸平台的提供者通過網頁、廣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證據證明其為借貸提供擔保,根據出借人的請求,人民法院應當判決P2P網貸平台的提供者承擔擔保責任。
今後,最高法還將繼續加強對P2P網路借貸平台法律規制的調研,密切關注這一新型事物的發展態勢,結合行業特點和法律關系,制訂更加充實詳細的司法解釋或者規范性文件,以司法的手段維護互聯網對創業創新的支撐作用,推動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開放和共享,為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保護企業和出借人權益
問:實踐中存在大量企業法定代表人以個人名義借貸用於企業生產經營,或者以企業名義借貸用於個人消費的現象,從而引發糾紛。規定如何規范此類問題?
答:企業作為法律擬制的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均要通過其法定代表人來實施。一般來講,按照法人的代表人制度理論,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就可以認定為企業行為。但是根據同一理論,鑒於法定代表人自然人和代表人的雙重身份,企業承受法定代表人行為的法律後果,必須是其行使「代錶行為」的情況下,具體表現為以法人的名義行為和在授權的范圍內行為。
規定出台以前,司法實踐中一直認定企業間借貸無效,基於對企業間借貸無效的規避和對資金融通的需求,實踐中出現的法定代表人以個人名義借貸用於企業生產經營的情況比較突出。為了保護出借人利益,規定明確法定代表人以個人名義簽訂借貸合同,但是所借款項用於生產經營的,出借人可以請求企業與個人共同承擔責任。但也要看到,有的企業的法定代表人雖以企業名義借款,但所借款項卻用於個人生活和消費,為避免企業合法權益遭到損害,對於出借人、企業或者其股東能夠提出證據證明的,在訴訟中人民法院可以應出借人的請求將法定代表人列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作出這樣的規定,能夠有效防止法定代表人濫用代表權,能夠達到均衡保護企業和出借人雙方合法權益的目標。
不履行債務處置擔保物
問:實踐中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借款人往往通過買賣合同作為民間借貸合同的擔保。一旦發生糾紛後,出借人往往要求履行買賣合同,進而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請您介紹一下此類案件的處理思路?
答:民間借貸實踐中,借貸雙方當事人通過簽訂買賣合同作為民間借貸合同的擔保,是民間借貸中比較典型的糾紛類型。債權人為避免債務人無力償還借款,往往與債務人簽訂買賣合同(以房屋買賣合同為主),約定債務人不能償還債款本息的,則履行買賣合同。新規定出台之前,各地法院的處理方式千差萬別,導致法律適用標准不一,影響了法律權威。
目前,從審判實踐看,買賣與借貸交叉混合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以買賣作為民間借貸的擔保,二是雙方既有真實的買賣關系同時又有借貸的法律關系。由於前者屬於最為常見且問題最多,因此規定僅針對前者作出相應的規范。對於以買賣合同作為民間借貸合同的擔保,在借期屆滿後借款人無法償還本金利息的,出借人往往要求履行買賣合同,進而達到其直接獲取買賣標的物的目的。我們認為,此種情形下的買賣合同應當視為類似於擔保合同,其效力依附於作為主合同的民間借貸法律關系。正因如此,出借人撇開主合同而要求直接履行作為從合同的買賣合同的,實際上是顛倒了主從合同關系。對此,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間借貸法律關系審理雙方之間的糾紛。只有從程序上作出如此規定,才能使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真正回位到正確的實體關系中去。如果出借人堅持要求審理買賣合同的,則應當裁定駁回其起訴。

來源上海律師網頁鏈接
按照民間借貸法律關系審理作出的判決生效後,借款人不履行生效判決確定的償還本息的金錢給付債務,出借人可以申請拍賣買賣合同標的物,以償還債務。規定作出這樣的制度設計,是對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依法處置擔保物的必然安排,其目的在於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不容侵害。但是,任何制度設計都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在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債務人合法權益的依法保護,而通過拍賣程序有利於防止估價過高或者過低,損害另一方當事人利益。因此,規定要求,應當通過拍賣而非估價的方式處理標的物,以體現公平原則。此外,規定還特別強調,通過拍賣標的物所得的價款與應償還借款本息之間的差額,借款人或者出借人有權主張返還或者補償。這一規定能夠在當事人之間實現利益平衡,體現了公正原則,從而真正完成從程序正義到實質正義的嬗變。

Ⅸ 危害國家安全犯罪

底下這幾抄個判處死刑的
1.背叛國家襲罪;(《刑法》第102條)
2.分裂國家罪;(《刑法》第103條)
3.武裝叛亂、暴亂罪;(《刑法》第104條)
4.投敵叛變罪;(《刑法》第108條)
5.間諜罪;(《刑法》第110條)
6.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刑法》第111條)
7.資敵罪。(《刑法》第112條)

Ⅹ 中國有哪些什麼罪

中國的罪有: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等

一、危害國家安全罪

危害國家安全罪具體行為:故意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的行為。

危害國家安全罪包括:背叛國家罪,分裂國家罪,煽動分裂國家罪,武裝叛亂、暴亂罪,顛覆國家政權罪,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資助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活動罪,投敵叛變罪,叛逃罪,間諜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資敵罪。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具體行為:故意或者過失地實施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及公共生產、生活安全的行為。

危害公共安全罪包括: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毒罪,交通肇事罪,破壞交通工具罪,失火罪,過失決水罪,過失爆炸罪,過失投毒罪,破壞交通設施罪。

三、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具體行為:違反國家經濟管理法規,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嚴重危害國民經濟的行為。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包括: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詐騙罪,危害稅收征管罪侵犯知識產權罪,擾亂市場秩序罪

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具體行為:故意或者過失地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行為。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包括: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姦淫幼女罪,強制職工勞動罪,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重傷罪,拐賣婦女兒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

五、侵犯財產罪

侵犯財產罪具體行為:故意非法佔有、挪用公私財物,或者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破壞生產經營的行為。

侵犯財產罪包括: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侵佔罪,聚眾哄搶罪,挪用特定款物罪,職務侵佔罪,挪用資金罪,設施勒索罪,搶劫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破壞生產經營罪。

六、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具體行為:妨害國家機關的社會管理活動,破壞社會正常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包括: 擾亂公共秩序罪,妨害司法罪,妨害國 ( 邊 ) 境管理罪,妨害文物管理罪危害公共衛生罪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七、危害國防利益罪

危害國防利益罪具體行為:違反國防法律、法規,拒不履行國防義務或以其他形式危害國防利益,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危害國防利益罪包括: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阻礙軍事行動罪,破壞武器裝備、聚眾擾亂軍事管理區秩序罪,煽動軍人逃離部隊罪,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罪,僱用逃離部隊軍人罪,聚眾沖擊軍事禁區罪。

八、貪污賄賂罪

貪污賄賂罪具體行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佔有、挪用公共財物以及損害國家工作人員職務廉潔性的行為。

貪污賄賂罪包括: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賄罪,單位受賄罪,行賄罪,對單位行賄罪,介紹賄賂罪,單位行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隱瞞境外存款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私分罰沒財物罪等十二種罪名。

九、瀆職罪

瀆職罪具體行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背公務職責,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國家機關正常職能活動,致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嚴重損失的行為。

瀆職罪包括: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徇私枉法罪,枉法裁判罪,環境監管失職罪,放縱走私罪,商檢失職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簽訂合同失職罪,動植物檢疫徇私舞弊罪。

十、軍人違反職責罪

軍人違反職責罪具體行為:軍人違反職責,危害國家軍事利益,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熱點內容
上海電子商務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16 11:03:10 瀏覽:730
煤礦需要建立哪些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6 11:03:09 瀏覽:819
合同法英文翻譯 發布:2025-09-16 11:03:07 瀏覽:433
小區公共秩序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6 11:01:37 瀏覽:852
法治合同 發布:2025-09-16 10:47:10 瀏覽:538
物業公司內部管理規章 發布:2025-09-16 10:46:28 瀏覽:667
刑法有趣問題 發布:2025-09-16 10:45:05 瀏覽:307
法律和道德的結合 發布:2025-09-16 10:44:52 瀏覽:496
旅遊管理學中的社會矛盾法 發布:2025-09-16 10:42:43 瀏覽:881
勞動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 發布:2025-09-16 10:19:11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