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行為終止

刑法行為終止

發布時間: 2021-02-18 16:01:37

刑法的中止問題

刑法的犯來罪中止問題,在《刑源法》中有明確的規定。
《刑法》第24條第二款規定:「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第一、對中止犯必須從寬處罰,是我國刑法關於處罰中止犯的基本精神和立法原則。因此,不論犯罪行為的性質如何,也不論犯罪行為造成的現實危害怎樣,只要構成中止犯,就必須對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第二、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因為中止犯既然自動放棄犯罪,表明其主觀惡性大為減少;沒有造成損害,說明客觀上對社會沒有造成危害,從而應當免除處罰。這樣做,可以鼓勵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懸崖勒馬,因而有助於防止犯罪結果發生。
第三、對於中止犯,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因為造成損害,說明行為人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所以不應免除處罰,而應當減輕處罰。

⑵ 刑法犯罪中止的問題

來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源實施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犯罪中止存在兩種情況:
一是在犯罪預備階段或者在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放棄犯罪;
二是在實行行為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
刑法第24條第一款規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在犯罪預備階段或者在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放棄犯罪;二是在實行行為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
作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的犯罪中止,是指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態。犯罪中止形態與犯罪中止行為本身具有密切關系:沒有中止行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態,中止行為是犯罪中止形態的決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態與中止行為本身又具有區別:中止行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勵的行為;犯罪中止形態則是犯罪的狀態,應當負刑事責任。換言之,中止行為之前的行為屬於犯罪行為,是行為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事實根據,中止行為本身屬於刑法所鼓勵的行為,是應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的根據。

⑶ 刑法 特殊中止和一般中止

一般中止是指在犯罪預備階段或者在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放回棄犯罪;
特殊中答止是指在實行犯罪行為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
依據刑法:第二十四條 【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

⑷ 【刑法】犯罪預備階段被強制停止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

一、犯罪預備的概念和特徵
刑法第22條第1款規定:「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1、行為人已經實施犯罪預備行為。即必須實施了我國刑法所規定的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包括准備犯罪工具、調查犯罪場所和被害人行蹤、出發前往犯罪現場或者誘騙被害人趕赴犯罪現場、追蹤被害人或者守候被害人到來、排除實施犯罪的障礙、擬定實施犯罪的計劃以及其他犯罪預備行為等。
2、犯罪預備行為必須在著手實行犯罪前停頓下來。所謂著手實行犯罪,是指開始實施特定犯罪構成要件客觀方面的行為。如果已經進入著手實行犯罪階段而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下來的,則成立犯罪未遂。
3、犯罪預備行為停頓在犯罪預備階段必須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謂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不受行為人意志控制的足以制止行為人犯罪意圖、迫使其不得不停止犯罪預備行為、不再繼續實行犯罪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犯罪預備行為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是犯罪預備形態區別於犯罪預備階段的犯罪中止的基本特徵。
二、犯罪預備的處罰原則
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則是犯罪行為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停止形態。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犯罪構成,它是一種具備修正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態。這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理根據。
犯罪預備行為雖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體,但已經使犯罪客體面臨即將實現的現實危險,因而同樣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犯罪預備行為同樣具有可罰性。我國刑法第22條第2款認可了這一學說,規定對於預備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考慮到犯罪預備行為畢竟尚未著手實行犯罪,還沒有實際造成社會危害,刑法又規定,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⑸ 刑法里關於犯罪中止的規定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內犯罪結果的容發生的行為。
刑法第24條第一款 規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在犯罪預備階段或者在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放棄犯罪;二是在實行行為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
作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的犯罪中止,是指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態。犯罪中止形態與犯罪中止行為本身具有密切關系:沒有中止行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態,中止行為是犯罪中止形態的決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態與中止行為本身又具有區別:中止行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勵的行為;犯罪中止形態則是犯罪的狀態,應當負刑事責任。換言之,中止行為之前的行為屬於犯罪行為,是行為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事實根據,中止行為本身屬於刑法所鼓勵的行為,是應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的根據。

⑹ 刑法犯罪中止的認定

犯罪中止。
因為這一切的行為,都是行為人自身決定的,他離開也是自願回去的,沒有任何情況逼迫他必須回去。
擦槍的行為,並不必然的導致行為人離開,因為他也可以選擇在擦槍後實施行為,所以擦槍的行為並不能作為其未遂的條件,本案認為是中止。

熱點內容
上海電子商務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16 11:03:10 瀏覽:730
煤礦需要建立哪些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6 11:03:09 瀏覽:819
合同法英文翻譯 發布:2025-09-16 11:03:07 瀏覽:433
小區公共秩序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6 11:01:37 瀏覽:852
法治合同 發布:2025-09-16 10:47:10 瀏覽:538
物業公司內部管理規章 發布:2025-09-16 10:46:28 瀏覽:667
刑法有趣問題 發布:2025-09-16 10:45:05 瀏覽:307
法律和道德的結合 發布:2025-09-16 10:44:52 瀏覽:496
旅遊管理學中的社會矛盾法 發布:2025-09-16 10:42:43 瀏覽:881
勞動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 發布:2025-09-16 10:19:11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