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結構包括
Ⅰ 中國刑法的構成體系包含了什麼
一、刑法體系的含義
刑法的體系即是指刑法的組成和結構。我國修訂後新刑法典從總體上分為總則、分則和附則三個部分。其中總則、分則各為一編,其編之下,再根據法律規范的性質和內容有次序地劃分為章、節、條、款、項等層次。
刑法第一編總則分設五章,即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犯罪;刑罰;刑罰的具體運用;其他規定。第二編分則設十章,即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刑法總則除第一章和第五章外,其餘章下均設若干節;刑法分則大多數章下不設節,但由於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和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兩 章涉及具體犯罪眾多、內容龐雜,因而該兩 章下均又分設若干節。刑法除總則編和分則編外,第三部分為附則。刑法附則部分僅一個條文,即刑法第452條。該條的內容一是規定修訂後的刑法典開始施行的日期;二是規定修訂後的刑法典與以往單行刑法的關系,宣布在修訂刑法典生效後某些單行刑法的廢止以及某些單刑法中有關刑事 責任的內容之失效。
概括地說,刑法總則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一般原理原則的規范體系,這些規范是認定犯罪、確定責任和適用刑罰所必須遵守的共同規則。刑法分則是關於具體犯罪和具體法定刑的規范體系,這些規范是解決具體定罪量刑問題的標准。刑法總則與刑法分則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抽象與具體的關系。總則指導分則,分則是總則所確定的原理原則的具體體現,二者相輔町成。只有把總則和分則緊密地結合起來研究,才能正確地認定犯罪、確定責任和適用刑罰。
二、我國刑法條文的結構
刑法規范除附則外,按其內容屬性,或者屬於總則性規范,或者屬於分則性規范。組成刑法的諸規范,都以條文形式出現。配置在各編、章、節中的刑法條文,全部用統一的順序號碼進行編號。刑法條文採用統一編號,既可以達到系統化的目的,又可以保證查閱方便,引用准確。條文之下分款、項。有的條文只有一款,如刑法第1條、第2條、第3條等等。如果條文包含數款,則第2款、第3款、第4款等均以另起一行來表示。例如刑法第6條包含3款;第7條包括2款;第241條包含6款。在款的後面,如果用(一)、(二)、(三)等基數號碼的,則為項。例如,刑法第240條第1款包含8項,引用時應寫成每第X條第X款第X項;第315條只有1款,包含4項,引用時應寫成第X條第X項。刑法條文採用條、款、項這樣的結構是非常嚴謹的,任何人都不能隨便顛倒改動,引用條文時必須絕對准確。
有的條文在同一款里包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例如刑法第56條第1款規定:「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對於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毒、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該款包含兩個意思,用分號隔開。刑法第53條規定:「罰金在判決指定的期限內一次或者分期繳納。期滿不繳納的,強制繳納。對於不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如果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可以酌情減少或者免除。」該條包含 三個意思,用名號隔開。一個條文的同一款中包含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的,在學理上稱之為前段、後段,或者前段、中段、後段,或者第一段、第二段……。在具有這種結構的條款當中,如有用「但是」這個連接詞來表示轉折關系的,則從「但是」開始的這段文字,學理上稱之為「但書」。
我國刑法條文中的「但書」所表示的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但書」是前段的補充。例如,刑法第13條在規定了什麼是犯罪之後,接著「但書」指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是從什麼情況下不認為是犯罪的角度,來補充說明什麼是犯罪。這個「但書」對於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具有重要的意義。(2)「但書」是前段的例外。例如,刑法第246條在規定侮辱罪、誹謗罪「告訴的才處理」的同時,又「但書」指出:「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3)「但書」是對前段的限制。例如,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免除處罰。」在這里,「但書」對防衛過當人負刑事責任作了限制性的規定。
Ⅱ 刑法中構成要件要素具體都有哪些
犯罪構成由客抄觀要件、主體要件與襲主觀要件有機統一而組成,同樣,各個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組成,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構成要件要素。
對構成要件要素可以進行不同分類: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與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與非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
(2)刑法結構包括擴展閱讀: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說明行為外部的、客觀方面的要素即為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表明行為人內心的、主觀方面的要素即為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故意、過失、目的等。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可以包括行為主體、特殊身份、行為、結果以及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對應。
作為責任類型的構成要件要素基本上是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適發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即屬於這一類。刑法條文中需要參照一般文化、社會評價的詞語屬於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Ⅲ 關於刑法中犯罪構成的分類
以犯罪構成的不同標准進行以下劃分,共有四種犯罪構成分類。
一、基本的犯罪構成與修正的犯罪構成
這是以犯罪構成的形態為標准進行的劃分。
基本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條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態所規定的犯罪構成。基本的犯罪構成一般是指既遂犯或者單獨犯的構成要件;修正的犯罪構成(也稱為特殊形態的犯罪構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構成為前提,適應犯罪行為的不同形態,對基本的犯罪構成加以某些修改變更的犯罪構成。預備犯、未遂犯、中止犯等未完成形態的犯罪構成以及共同犯罪的犯罪構成則屬於修正的犯罪構成。
刑法分則條文大都是以單個人犯既遂罪為標本的,基本犯罪構成以刑法分則為基準,直接根據刑法分則就可以認定;而犯罪的未完成形態以及共同犯罪的內容都在刑法總則部分規定,因此修正的犯罪構成要以刑法分則規定的基本的犯罪構成為基礎結合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加以認定。
二、完結的犯罪構成與待補充的犯罪構成(又稱為關閉的犯罪構成與開放的犯罪構成)
完結的犯罪構成,也稱關閉的犯罪構成,指刑法完整地規定了所有要件的犯罪構成;待補充的犯罪構成,也稱開放的犯罪構成,指刑法僅規定了部分要件,其他要件需要法官適用時進行補充的犯罪構成。這一分類最先由德國學者威爾采爾所倡,具有一定意義。
當刑法規定了完結的犯罪構成時,司法工作人員應嚴格依法適用,不得附加或減少要件;當刑法規定了待補充的犯罪構成時,司法工作人員應依照法律的相關規定補充構成要件。至於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究竟是完結的犯罪構成還是待補充的犯罪構成,則需要根據犯罪行為的性質、犯罪之間的關系等進行識別。
三、單一的犯罪構成與復雜的犯罪構成
單—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定的各個要件均屬單——的犯罪構成+即當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中只含單一行為、單一主體、單一罪過形式時,便是單一的犯罪構成。復雜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定的要件內容可供選擇或互有重疊的犯罪構成。
主要表現為兩類情況:一類是刑法規定了兩種以上行為、對象、主體等,只要具體事實符合其中之一,便成立犯罪,如刑法第305條;另一類是刑法規定了兩種以上的行為等,具體事實同時符合刑法規定時,才成立犯罪。
這兩類現象也可能交織在一個犯罪構成中,司法工作人員應特別注重哪些要件是可供選擇的,哪些要件是必須同時具備的。
四、普通的犯罪構成,加重和減輕的犯罪構成
例如:刑法第263條中的「以暴力,脅迫或者其它方法搶劫公私財物」及其對應的故意,屬於普通的犯罪構成,其後規定的「入戶搶劫」等8種情形屬於加重的犯罪構成。再如,刑法第232條種的「故意殺人」是普通的犯罪構成,「情節較輕的」是減輕的犯罪構成。
Ⅳ 刑法由哪三部分組成
刑法的廣義和狹義
廣義的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
(1)刑內法典。
(2)單行刑容事法規。如全國人大常委會99年12月通過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3)附屬刑法規范。即非刑事法規中的刑事責任條款。如,《價格法》第46條規定:價格工作人員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索賄受賄,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價格法》屬於行政法,但由於第46條涉及到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屬於附屬刑法規范,因此,屬於廣義刑法的范疇。
狹義的刑法僅指刑法典。即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修訂通過的,199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教材所講的刑法是狹義的刑法。
Ⅳ 我國刑法總體分為那三個部分
一、刑法體系的含義
刑法的體系即是指刑法的組成和結構。我國修訂後新刑法典從總體上分為總則、分則和附則三個部分。其中總則、分則各為一編,其編之下,再根據法律規范的性質和內容有次序地劃分為章、節、條、款、項等層次。
刑法第一編總則分設五章,即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犯罪;刑罰;刑罰的具體運用;其他規定。第二編分則設十章,即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刑法總則除第一章和第五章外,其餘章下均設若干節;刑法分則大多數章下不設節,但由於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和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兩 章涉及具體犯罪眾多、內容龐雜,因而該兩 章下均又分設若干節。刑法除總則編和分則編外,第三部分為附則。刑法附則部分僅一個條文,即刑法第452條。該條的內容一是規定修訂後的刑法典開始施行的日期;二是規定修訂後的刑法典與以往單行刑法的關系,宣布在修訂刑法典生效後某些單行刑法的廢止以及某些單刑法中有關刑事 責任的內容之失效。
概括地說,刑法總則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一般原理原則的規范體系,這些規范是認定犯罪、確定責任和適用刑罰所必須遵守的共同規則。刑法分則是關於具體犯罪和具體法定刑的規范體系,這些規范是解決具體定罪量刑問題的標准。刑法總則與刑法分則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抽象與具體的關系。總則指導分則,分則是總則所確定的原理原則的具體體現,二者相輔町成。只有把總則和分則緊密地結合起來研究,才能正確地認定犯罪、確定責任和適用刑罰。
二、我國刑法條文的結構
刑法規范除附則外,按其內容屬性,或者屬於總則性規范,或者屬於分則性規范。組成刑法的諸規范,都以條文形式出現。配置在各編、章、節中的刑法條文,全部用統一的順序號碼進行編號。刑法條文採用統一編號,既可以達到系統化的目的,又可以保證查閱方便,引用准確。條文之下分款、項。有的條文只有一款,如刑法第1條、第2條、第3條等等。如果條文包含數款,則第2款、第3款、第4款等均以另起一行來表示。例如刑法第6條包含3款;第7條包括2款;第241條包含6款。在款的後面,如果用(一)、(二)、(三)等基數號碼的,則為項。例如,刑法第240條第1款包含8項,引用時應寫成每第X條第X款第X項;第315條只有1款,包含4項,引用時應寫成第X條第X項。刑法條文採用條、款、項這樣的結構是非常嚴謹的,任何人都不能隨便顛倒改動,引用條文時必須絕對准確。
有的條文在同一款里包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例如刑法第56條第1款規定:「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對於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毒、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該款包含兩個意思,用分號隔開。刑法第53條規定:「罰金在判決指定的期限內一次或者分期繳納。期滿不繳納的,強制繳納。對於不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如果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可以酌情減少或者免除。」該條包含 三個意思,用名號隔開。一個條文的同一款中包含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的,在學理上稱之為前段、後段,或者前段、中段、後段,或者第一段、第二段……。在具有這種結構的條款當中,如有用「但是」這個連接詞來表示轉折關系的,則從「但是」開始的這段文字,學理上稱之為「但書」。
我國刑法條文中的「但書」所表示的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但書」是前段的補充。例如,刑法第13條在規定了什麼是犯罪之後,接著「但書」指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是從什麼情況下不認為是犯罪的角度,來補充說明什麼是犯罪。這個「但書」對於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具有重要的意義。(2)「但書」是前段的例外。例如,刑法第246條在規定侮辱罪、誹謗罪「告訴的才處理」的同時,又「但書」指出:「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3)「但書」是對前段的限制。例如,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免除處罰。」在這里,「但書」對防衛過當人負刑事責任作了限制性的規定。
Ⅵ 刑法規定犯罪構成的要素包括哪些內容
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這四個方面用來分析犯罪,所回答的問題就是:侵犯了什麼怎樣侵犯的誰侵犯的由於什麼侵犯的分析犯罪構成,不外乎從這四個方面去分析查明構成要件。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
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6)刑法結構包括擴展閱讀:
刑法規定犯罪構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第一,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提供根據。
第二,為劃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提供標准。
第三,為無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提供法律保障。
因此,嚴格按照刑法規定分析犯罪構成,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所要求的。
Ⅶ 簡答題我國刑法分則的條文通常具有哪些組成部分
刑法典分則體系基本上由規定具體犯罪和及其法定刑的條文組成。我國刑法分則條文的結構主要包括三種情況:
一般法例,具體犯罪條文由罪狀和法定刑構成,如刑法第277條規定:「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其中,前半部分即為罪狀,後半部分即為法定刑。
少數法例,具體犯罪條文只規定罪狀和罪名,或者只規定法定刑。如刑法第382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第383條規定:「對犯貪污罪的,根據情節輕重,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處罰……」這里,第382條只規定貪污罪的罪狀和罪名,第383條只規定貪污罪的法定刑。
個別法例,具體犯罪條文由罪狀、罪名和法定刑組成。如刑法第384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是挪用公款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數額巨大不退還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由此可見,罪狀和法定刑是我國刑法分則大多數條文的基本構成,罪名雖然只出現在少數具體犯罪條文中,但罪名法定化是罪刑法定原則的重要方面,因而也是刑法分則條文進一步修改完善的方向。完整的刑法分則條文應當由罪狀、罪名和法定刑三者構成。
Ⅷ 刑法理論的邏輯結構
(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相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2)犯罪是觸犯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3)、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我國刑法體系的構成?
從總則來看,第一章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是指導和適用於整部刑法的通則性規范;第二章犯罪,規定的是犯罪概念、犯罪構成、犯罪特殊形態等犯罪總則性質的內容;第三章是關於刑罰種類的規定,第四章是運用刑罰的原則與制度,這兩 章屬於刑罰總則性質的內容;第五章其他規定是關於若干名詞術語的界定及刑法典總則與其他刑法規范的關系問題等內容。這就在刑法典總則部分大體形成了從刑法通則到犯罪總則再到刑罰總則的具有嚴密邏輯性的結構。從分則來看,在分則體繫上,從我國公民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相一致的理論與現實出發,根據犯罪所侵犯客體的不同和社會危害性有大小,我國刑法典對犯罪進行了分類和排列,把形形色色的409種犯罪分成從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至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的三大類,每類犯罪各包括多少不等而同類客體相同的若干種具體犯罪,這種刑法分則體系顯然與西方一些國家刑法分則的「二元論」體系(把犯罪分為侵害國家的犯罪與侵害個人的犯罪兩大類)或「多元論」體系(把犯罪分為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三大類,或者甚至支離破碎地分為幾十類)有原則性的區別,從而具有犯罪分類標准統一而科學、犯罪類型排列合理而清晰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