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噲司法所
A. 宣漢縣地方稅務局的下設機構
稽查局: 負責全縣地稅系統稅收專項檢查和重大案件的查處工作,負責稅收案件舉報,稽查選案,違章教育輔導和補稅罰款工作,負責與公、檢、法機關協調稅務稽查中的司法工作;
直屬稅務所: 負責全縣縣級行政、企、事業單位,中石油、中石化等重大工程的地方稅收征管工作;
車船稅務所: 負責全縣車輛、船舶的稅收征管工作;
個體稅務所: 負責東鄉鎮城區范圍內的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的地方稅收征管工作;
城區稅務所: 負責東鄉鎮城區范圍內設立登記、變更登記、停復業登記、注銷登記,扣繳稅款登記,稅務登記驗證、換證工作;受理納稅申報,稅款、滯納金和罰款徵收及稅款、滯納金、罰款的匯總和入庫;普通發票的領取、發售、停供、驗舊、交舊、掛失、繳銷管理;編制發票報表;代開發票的管理,兌付有獎發票中獎;受理稅收政策咨詢和辦稅業務咨詢。。
東鄉稅務所: 負責東鄉、君塘、明月、紅嶺、清溪、柳池等6個鄉鎮的地方稅收征管工作;
南壩稅務所: 負責南壩、下八、上峽、涼風、塔河、天台、五寶、茶河、峰城、桃花、觀山、南坪、鳳林、黃石等14個鄉鎮的地方稅收征管工作;
天生稅務所: 負責天生、七里、柏樹、廟安、天寶、東林、芭蕉、三河等8個鄉鎮的地方稅收征管工作;
樊噲稅務所: 負責樊噲、三墩、渡口、龍泉、漆樹、土黃、華景、白馬、漆碑等9個鄉鎮的地方稅收征管工作;
胡家稅務所: 負責胡家、毛壩、紅峰、鳳鳴、花池、土主、雙河、大成、隘口、馬渡、慶雲、新華、廠溪、黃金、石鐵、普光、老君等17個鄉鎮的地方稅收征管工作。
B. 請求《廿二史箚記》中的《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完整譯文~~
漢初諸臣,惟張良出身最貴,韓相之子也。其次張蒼,秦御使,叔孫通秦待回詔博士。次則蕭答何沛吏掾,曹參獄掾,任敖獄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寬魏騎將,申屠嘉材官。其餘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皆白徒。樊噲則屠狗者。周勃則織薄曲吹簫喪事者。灌嬰則貶繒者。婁敬則〓車者。一時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將相,前此未有也。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
西漢開國功臣之中,只有張良出身最為尊貴,是韓國國相的兒子。其次是張蒼、叔孫通,分別為秦朝的御史和待詔博士。再有就是蕭何、曹參,曾經做過秦朝沛縣的書記官和司法官,任傲、周苛傅寬、申屠嘉都做過一些地方小官。其他的如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都是一般的平民。樊噲是個殺狗的,周勃是個織薄和為喪事吹簫的,灌嬰是個販賣絲綢的,婁敬是個趕車的車夫。西漢初年的各方面人才,大都是這些出身平民的人,這么多貧寒出身的人擔任國家的將相,這是以前的歷史上所沒有的情形。也算是秦漢時期一個重大的歷史巨變吧。
C. 呂後用計謀想要殺掉韓信,為什麼張良不出手相救
首先,張良是站在劉邦這邊的。他跟隨劉邦較早,而韓信屬於後來加入的,他們二人之間沒有過多的瓜葛。要殺韓信的是劉邦夫婦,而出計謀的是蕭何,要知道韓信和蕭何的關系是最好的,這樣看來作為只是普通朋友的張良,沒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韓信。
其次張良阻止不了。劉邦夫婦其實對誰都不放心,一個登上皇帝寶座的人,看到哪個臣子都有篡位的嫌疑,劉邦甚至不放心自己的連襟樊噲,何況他人?張良是個聰明的人,自己本身是韓國貴族的後裔,幫助劉邦的目的是為了推翻暴秦。
韓信由齊王到楚王,由楚王再貶淮陰侯,居然看不出劉邦對自己的不放心。在京城裡偶爾一次遇到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
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可見韓信骨子裡的優越性,要知道樊噲可是劉邦手下一流戰將。歧視樊噲,你韓信的道路還能走多遠。
當曾經月下追韓信的蕭何,選擇了給呂後出謀劃策,自信的韓信這次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張良,無論是於公還是於私,都沒有必要去救韓信,畢竟這是劉邦的天下,什麼事基本上是他說了算。
當年劉邦在街上胡吃海喝的時候,在泗水做亭長的時候,誰也沒想到以後能夠面南背北,稱孤道寡。做了皇帝之後,就和平常人不一樣,心靈有些扭曲,極端不相信別人。張良不制止劉邦夫婦殺韓信,也是為了自保,也是卻是阻止不了。
D. 劉邦封了異姓為王,卻不封功臣為王,原因是什麼
其實劉邦在政治上的眼光比秦始皇低不了多少,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全面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的開國皇帝,而劉邦就是第二個,堅定地繼承了秦始皇在政治上的長遠戰略。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兩世而亡,劉邦既然繼承了秦制郡縣制,又吸取了秦朝滅亡的經驗和教訓,走了柔性建國的路線,這也就是郡國制,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局面,在中央實行郡縣制,在偏遠地方實行分封制。
眾所周知,劉邦在建立西漢帝國的過程中,分封了七個異姓王,但劉邦分封的異姓王全部是迫於政治形勢的需要,和統一戰線的建立而被迫分封的,劉邦的分封有一種被逼無奈的選擇。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劉邦是不會主動進行分封的,彭城之戰後,酈食其向劉邦建議恢復舊制分封,大肆分封原六國,讓原六國臣民為自己效力,這樣就能成就大事,結果被張良完全地否定了,幸虧劉邦及時懸崖勒馬,及時停止了分封六國。
這種事無論在哪個朝代,就是諱忌,以臣下向君主討要分封,這個臣下若不是權臣,在封建社會也不可能了,韓信有意威脅劉邦,劉邦迫於政治形勢,同意了韓信的要求,韓信才率領大軍南下,這也是劉邦最記恨韓信的地方,所以在項羽被滅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奪了韓信的兵權,並將韓信從齊王遷為楚王,因為劉邦擔心韓信在齊地培養私人勢力,坐大後會產生威脅。
劉邦封盧綰的理由也是最獨特的,燕王臧荼謀反被殺後,劉邦就封了盧綰為燕王,盧綰既不是戰功赫赫,也不是獨立勢力,他唯一的優勢就是和劉邦關系非常好,劉邦封盧綰是向天下放出一個信號,他想將“因功封王”改為“因親封王”。
也就是為劉邦之後的封劉氏子弟為同姓王作準備,這是因為眼看秦朝滅亡沒人來救,對郡縣制補充的矯枉手段,劉邦的本意是希望同姓王能夠在天下有變時維護漢室江山,同時劉邦在中央實行郡縣制,完全照搬秦朝制度,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司法制度,抑或是軍功制度。
對於周勃、灌嬰、樊噲這樣的功臣,劉邦是不會封王的,這是劉邦的政治理念導致,劉邦唯一封的一個關系親近的異姓王盧綰最終還是造反了,讓劉邦對異姓王產生失望,再加上劉邦希望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以同姓王來拱衛政權,所以之後的異姓不會再考慮封王了,即使有再大的戰功。
同時,劉邦定了白馬盟約,明確表示異姓不能封王,這成了整個兩漢不成文的法律,所以像周勃、灌嬰、樊噲這樣的功臣,是不會被封王的。
E. 古代武將和文官的官職都叫什麼
名稱說明大將軍戰國置,漢因之,金印紫綬,地位因人而異,與三公相上下。漢武帝時起領錄尚書事,外主征戰,內秉國政,權勢過於丞相。東漢多以貴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馬《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別部司馬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從事中郎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右部督全稱為帳下右部督。三國時將軍開府者,其屬官有帳下督一人,第七品。陸遜曾為孫權帳下右部督。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門下督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鎮軍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將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將軍之上加各種名號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衛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輔國大將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鎮軍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將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將軍之上加各種名號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
鎮軍將軍秩位次於鎮軍大將軍,第三品。
征東將軍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為大將軍。
征北將軍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時位次三公,吳蜀亦置。
征南將軍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為大將軍。
征西將軍東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東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東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西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西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左將軍漢有左將軍,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綬,掌京師兵衛及戍守邊隘,討伐四夷。平時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朝議,決定國家大事,若領尚書事就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
右將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有官屬。
前將軍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安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平南將軍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征虜將軍魏沿漢制,第三品。吳蜀亦置。
後將軍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武衛將軍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衛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禁兵。吳亦置,典宿衛。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建威將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振威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昭德將軍魏置,第五品。
昭武將軍魏置,為第五品建武將軍曹魏置,第五品。
揚武將軍東漢年間有此職,三國均置。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虎威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安遠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折沖將軍魏所設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
破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孫堅曾任此職,後不復置。
討寇將軍魏置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盪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牙門將軍魏文帝黃初年間始置,第五品,無定員。蜀吳亦置。
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平東將軍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北將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奮威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折沖校尉漢末,曹操任奮武將軍,任夏侯敦為折沖校尉,後不置,蜀無。
越騎校尉漢武帝始置,掌越騎。東漢沿置,設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衛兵。三國均置。
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贊軍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贊軍校尉為吳置,魯肅任之,助周瑜參贊軍務,故以贊軍名之。
昭信校尉三國時蜀置,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號。
儒林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於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三國時統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
漢八校尉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虎賁校尉掌輕車。中壘校尉,屯騎校尉。
西園八校尉典軍、上軍、中軍、下軍、左軍、右軍、助軍左、右校尉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 <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空鏡子,是愛情吧?
[樓 主] | Posted: 2005-05-11 17:28
憬
空城繪卷
級別: 論壇版主
精華: 0
發帖: 163
威望: 2037 點
天使幣: 5047 TSB
貢獻值: 0 點
在線時間:4(小時)
注冊時間:2005-05-11
最後登錄:2006-03-30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鍾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 (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空鏡子,是愛情吧?
[1 樓] | Posted: 2005-05-11 17:28
憬
空城繪卷
級別: 論壇版主
精華: 0
發帖: 163
威望: 2037 點
天使幣: 5047 TSB
貢獻值: 0 點
在線時間:4(小時)
注冊時間:2005-05-11
最後登錄:2006-03-30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陞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9)、賞,是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如《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10)、出,指出京受任。《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中的「出」,就是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11)、放,放逐。如《史記·屈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中的「放」就是貶謫放逐的意思。 「放」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如《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奪,罷官免職。如《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13)、罷,革除官職。《書博雞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使罷」中的罷是指被革去了官職。 (14)、復,恢復舊職。《書博雞者事》中「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復」指重新任命,恢復舊職的意思。
F. 史上最有魅力的男子有誰
NO1:梟雄中的頂尖人物——曹操 魏武帝曹操曹操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宦官集團中的一員,據說是漢相國曹參的後人(並無史實考證)。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嵩的出身,當時就搞不清楚,所以陳壽稱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有人也說曹操是「夏侯氏」之子。曹嵩官至太尉。靈帝熹平三年(174),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勢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這就是他的成名之作。 日前,「四大名著」前沿學者汪宏華研究發現,《三國演義》中的美人計實由曹操幕後策劃,與獻刀計互為連環。曹操在向董卓行刺獻刀之前,就已經在王允家的後花園邂逅了貂蟬。貂蟬是因為深深愛上英雄胚子曹操,所以才萬死不辭獻身美人計。但「三國」第一痴情女遭遇「三國」第一負心郎,曹操沒有兌現當初英雄娶美人的承諾。 所謂美女配英雄,但凡三國時期的美女都與曹操都有關系。著名的赤壁之戰美女大喬小喬,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 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中的甄宓。都與他有著說不明道不清的關系! 而從美人角度而言,曹操一定也是一個不錯的美男子。至少是一個眼光銳利,氣質高雅,有王者氣度的男人中的男人! NO2:西楚霸王——項羽 著名的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中國史上最強武將。是力能舉鼎氣壓萬夫的蓋世豪傑。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屬於他自己的個人篇章!同樣他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個人英雄,就連漢高主劉邦也是他的崇拜者! 項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獨愛百兵之霸——戟!傳說項羽起兵之前會稽郡曾天降隕石,後項梁私下請當地鑄造兵器的名人們來用此石取鐵為項羽鍛造兵器,經九天九夜終鍛成一桿巨型虎頭盤龍戟,長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僅桿就有碗口般粗細,項羽為其起名曰鬼神!此戟常人需兩人齊力方可抬動,然項羽天生神力使此戟只用單手,後來更自創出一套無敵的招數「單手十八挑」! 中國史書上記載項羽目有重瞳。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有六個人:倉頡、虞舜、項羽、呂光、魚俱羅、李煜。倉頡是造字聖人;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三皇五帝之一;呂光是十六國時期後涼國王;魚俱羅是隋朝名將;李煜是著名詞人,文學家;項羽則是曠古絕今的「霸王」。 有關西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的故事。霸王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在他攻佔了一所城池,殺光了所有的人後,在戰場上發現了渾身灰土,年僅17的虞姬。霸王本是嗜殺成性的人,但是他看到了那樣的一雙眼睛,清澈,純潔,略帶憂傷,就是這雙眼睛,柔化了霸王的鐵石心腸。他把她帶在了身邊,一直等著她成人。虞姬成人後,嫁給了項羽,隨他一同征戰。他為她而戰,為她而凱旋,為她在營口的等待,她是他的精神寄託,他為她從一而終。他們人雖未合一,精神卻早已渾然。後來,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王,自刎身亡;項王戰敗,也不願獨活世上,自刎烏江。一段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讓我感慨萬端。或許這樣的愛情現在太稀少了。從一而終;人雖未合一,精神卻早已渾然;能做到這樣的人有幾個? NO3:最神秘的男子——蘭陵王 北朝時期的蘭陵王也是給後世留下無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著成為傳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條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驍勇善戰,比如他那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時的含冤而死。而這傳奇中最絢爛的一筆,無疑是他那攝人心魄的美貌。 蘭陵王是北齊的一員名將。他的名字叫高長恭,因為封地在徐州附近的蘭陵,所以叫他蘭陵王。北齊的始祖是高歡,高歡的大兒子就是蘭陵王的父親。蘭陵王是他的第四個孩子。蘭陵王這樣的出身可算顯赫。 但這里有一個很奇特的情況。蘭陵王兄弟六個,其他五個兄弟的母親是誰都記載得明明白白,唯獨蘭陵王的母親是誰,史書上沒有記載。當時對女性的社會地位是沒有什麼避諱的,即使母親是妓女也沒什麼關系。他的一個弟弟的母親就是妓女。蘭陵王的母親的地位難道低得連妓女也不如嗎?歷史記載沒有給出答案,他的身世也因而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蘭陵王以驍勇善戰而聞名。北齊和北周在芒山這個地方曾經有過一場惡戰。北齊名將蘭陵王率領500鐵騎兩次沖入敵陣,殺敵無數。一直打到洛陽西北面的金墉城下,被敵人團團圍住。城上北齊守將只見來者戴著面具,不知是敵是友,正在猶豫之際,蘭陵王突然脫下了他的面具,露出一美輪美奐的臉來。上面的人就認出了是蘭陵王,群情激憤,萬箭齊發,射向了北周的軍隊。下面的500將士在蘭陵王的帶領下更是越戰越勇敢,結果北周的軍隊在這上下夾擊之下潰敗而歸。蘭陵王打仗自不在話下,問題是他打仗的時候為什麼總戴著面具呢?這恐怕還是漂亮惹的禍。史書上說他貌柔心壯,白得像個美婦人。他的美貌不是歷來崇尚的力量之美,而是非常女性化的美。這樣征戰沙場,自是怕別人瞧不起他。所以戴上個面目猙獰的面具(或說以鐵甲遮面),就能起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可惜的是,歷史上並沒有他的畫像流傳下來,這倒也給了我們更多想像的空間。 蘭陵王貌美、勇猛、愛兵如子、私生活嚴謹,近乎完美。但他也有個缺點:貪財。在他家門口,行賄的人絡繹不絕,這點是很遭人非議的。他的部下相願曾經問他,你已經地位這么高,這么富有,你幹嘛還要去貪財?蘭陵王默不作聲。相願接著說,大概你是怕自己功高蓋主,所以特意想要弄出點污點來吧。但你現在想往自己臉上抹黑,實在是沒有用的。皇上要害你的話,這正好是個把柄。蘭陵王流著淚跪下說,你說得對。相願說你應該功成身退。蘭陵王聽取了他的建議,變得消極起來,打仗也沒這么起勁了,生了病也不去治療了,想把病搞大一點,可以早點退休。但是就這樣還動作太慢,不久就招來了殺身之禍。 一次,皇帝召見蘭陵王。皇帝關切地對他說,你作戰的時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敵陣,很危險。蘭陵王一時口誤回答說,這是我的家事。聽了這話皇帝就睡不著覺了,你和我還想分家不成?這不是要篡位奪權嗎?一般人說錯這話倒也未必會怎麼樣,但蘭陵王是戰將又有地位,皇帝是怎麼也不能放過他的。於是皇帝就賜了毒酒送到他家。蘭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憤。他說我一生為國,現在干錯了什麼,老天要這樣對我?原本為了自保,他連英雄都不做了,故意給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頭來還是難逃一死。誠如詩雲,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蘭陵王死時的年齡沒有詳細記載,但是估計是正當英年。 蘭陵王英年早逝,北齊失去了軍事支柱。四年後,北齊被北周所滅,北齊王室成員幾乎全被屠殺。亂世的殺戮之中,人心如火海,蘭陵王的美,如血中飄盪的一縷白梅香,令人腸斷神傷。 NO4:傳奇一生的兵仙——韓信 韓信少年的生活只能用一個囧字來形容,他父母早亡,沒有兄弟姐妹,只是一介布衣,喜歡帶著他的寶劍遊走,只能靠長得還挺帥的臉蛋來吃百家飯,因為韓信是出生市井,所以也沒有地可以耕啦,而且脾氣還挺傲的,還和一直給他吃白飯的亭長絕交了,少年韓信在湖邊釣魚也是經常神遊,當然釣不到魚了,然後漂母看到他,覺得他一副王孫公子樣,就舍給他飯吃,韓信絕對漂母人真聖母就說要報答漂母,沒想到漂母一句話堵死韓信了,我就是看你長得像王孫公子的樣子才給你進食的,才不指望你報答呢 少年韓信最紅的一件事就是胯下之辱了,每年高考,這事在作文里只會一次又一次的舉例 少年韓信吧,身材修長高大,又喜歡帶著劍閑逛,淮陰街上有名的無賴混混就找上他了,說他身材好,帶著把劍沒用,外強中干,是個懦夫,如果你不是懦夫,那麼你就來用劍刺死我,如果不是,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少年韓信當然是非常氣憤啦,看了這個笑的非常可惡的無賴很久很久,然後真的鑽過去了,此舉整個淮陰街都知道啦,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不知道此事是不是後來也傳入了項羽和劉邦的耳邊,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啦,有人說韓信就是不同常人,一般人都會不理那個無賴,直接走了,韓信偏偏理了,還搞出個成語來,有人說市井無賴不是一個,韓信只能顧全大局,又不能真賠了性命去殺了無賴,總之,後世的人是沒有一個瞧不起韓信啦,因為韓信衣錦還鄉以後,以德報怨,還給無賴做了官,無賴最後一生都在感謝韓信。 後來也有人把自己一時吃白食的行為,稱為韓信之風,意思是以後還是會很成功的,總之韓信少年的時代就是用,胯下之辱,一飯千金,韓信之風來形容了 當時看到韓信的少年時代,真的覺得,這孩子真可愛,出生平民,志向不小,啥事不幹的吃百家飯,還心高氣傲的,少年無知的胯下之辱一事都被流傳千古,因為一副較好的臉蛋和身材,既救了他也辱了他。 關於韓信的戰功就不用多談了,打下大漢的九成江山,再加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這么多被後人流傳千古的經典戰役和用兵,以及攻必取戰必勝無一敗仗,就可以知道這位兵仙之後的軍事才能了。 但兵仙始終抵不過無情的帝王,被劉邦偽游雲夢澤,綁在了馬車上,和劉邦一起回了京城,由王降為淮陰侯,可是韓信還真是個傲氣的將軍,此時他的還是二十多歲的青春年華,劉邦呢,因為要自己御駕親征打匈奴,於是就經常和被軟禁的韓信聊天下棋了,劉邦想得到韓信的鼓勵,問韓信,你說我能帶兵多少?韓信直接回答道,頂多十萬,於是劉邦非常郁悶的說,那你呢?韓信又答,當然是越多越好啊,這時劉邦就脫口而出,你說你這么會帶兵為什麼被我抓了呢?於是韓信回答道,陛下不善將兵但善將將啊!話說劉邦對韓信還是不錯了,又是聊天下棋的,軟禁的韓信還重整了兵法。而且韓信當時經常怏怏自稱,不去上朝,其實是心裡埋怨劉邦,韓信是不會去找劉邦的,那麼每次的談話下棋,當然都是劉邦去找的韓信了 當然了,我們心高氣傲的大將軍韓信是看不起樊噲這種勇將的,樊噲見到韓信,馬上下跪參見大將軍,韓信於是說,我現在都和你一樣是侯了,然後直接走人了 心高氣傲的將軍是不可能久留的,藍顏薄命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心高氣傲。於是呂後終於動下要殺韓信的念頭了,在劉邦出兵御駕親征以後,呂後就在晚上騙韓信去了長樂宮室,偷偷殺了韓信,非常虐的還是,韓信的知己蕭何也是害死他的人之一,劉邦回來以後,且喜且憐,問呂後韓信最後說了什麼話嗎? 於是一代兵仙韓信就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以前還和劉邦推食解衣,共乘一車,之後竟然被皇後所殺在後宮,只能說是凄慘無比啊 。 NO5:高傲可愛的將軍——周亞夫 說到周亞夫 那肯定就要說細柳閱兵了 文帝到了周亞夫的營寨,和先去的兩處截然不同。前邊開道的被攔在營寨之外,在告知天子要來慰問後,軍門的守衛都尉卻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詔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節進去通報,周亞夫只才命令打開寨門迎接。守營的士兵還嚴肅地告訴文帝的隨從:「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許車馬急馳。」車夫只好控制著韁繩,不讓馬走得太快。到了軍中大帳前,周亞夫一身戎裝,出來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禮:「介胄之士不拜,請陛下允許臣下以軍中之禮拜見。」文帝聽了,非常感動,欠身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將士們行軍禮。 勞軍完畢,出了營門,文帝感慨地對驚訝的群臣說:「這才是真將軍啊!那些霸上和棘門的軍隊,簡直是兒戲一般。如果敵人來偷襲,恐怕他們的將軍也要被俘虜了。可周亞夫怎麼可能有機會被敵人偷襲呢?」好長時間里,文帝對周亞夫都贊嘆不已。 然後之後的漢景帝也很喜歡周亞夫,封周亞夫為驃騎將軍,周亞夫也沒有辜負漢景帝所望,即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東王劉印等七國發動叛亂,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景帝於是升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周亞夫大勝而歸 但是之後周亞夫也走上了悲劇道路,為什麼呢?還是因為周亞夫太心高氣傲了,其實對於名將來說,有點小脾氣正常,但是對於皇家來說,當然就容不下了。 有兩件事導致了周亞夫的悲劇。一件是皇後的兄長封侯,一件是匈奴將軍封侯的事。竇太後想讓景帝封皇後的哥哥王信為侯,但景帝不願意,說竇太後的侄子在父親文帝在世的時候也沒有封侯。竇太後說她的哥哥在世時沒有封侯,雖然侄子後來封了侯,但總覺得對不起哥哥,所以勸景帝封王信為侯,景帝只好推脫說要和大臣商量。 在景帝和周亞夫商量時,周亞夫說劉邦說過,不姓劉的不能封王,沒有功勞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為侯,就是違背了先祖的誓約。景帝聽了無話可說。 在後來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歸順漢朝,景帝非常高興,想封他們為侯,以鼓勵其他人也歸順漢朝,但周亞夫又反對說:「如果把這些背叛國家的人封侯,那以後我們如何處罰那些不守節的大臣呢?」景帝聽了很不高興:「丞相的話迂腐不可用!」然後將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亞夫失落地託病辭職。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 此後,景帝又把他召進宮中設宴招待,想試探他脾氣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不給放筷子。周亞夫不高興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著對他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滿意嗎?」周亞夫羞憤不已,不情願地向景帝跪下謝罪。景帝剛說了個「起」,他就馬上站了起來,不等景帝再說話,就自己走了。景帝嘆息著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這事剛過去,周亞夫又因事惹禍,這次是由於他的兒子。兒子見他年老了,就偷偷買了五百甲盾,准備在他去世時發喪時用,這甲盾是國家禁止個人買賣的。周亞夫的兒子給傭工期限少,還不想早點給錢,結果,心有怨氣的傭工就告發他私自買國家禁止的用品,要謀反。景帝派人追查此事。 負責調查的人叫來周亞夫,詢問原因。周亞夫不知道兒子做了什麼,對問的問題不知如何回答,負責的人以為他在賭氣,便向景帝報告了。景帝很生氣,將周亞夫交給最高司法官廷尉審理。 廷尉問周亞夫:「君侯為什麼要謀反啊?」 周亞夫答道:「兒子買的都是喪葬品,怎麼說是謀反呢?」 廷尉諷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謀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謀反吧!」 周亞夫受此屈辱,無法忍受,開始差官召他入朝時就要自殺,被夫人阻攔,這次又受羞辱,更是難以忍受,於是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稱贊的同時,也為他惋惜,說他因為過於耿直,對皇帝不尊重,結果導致悲劇結局,令人感慨! NO6:天縱英才——霍去病 小霍其實只是一個出生低下的私生子,母親是個女奴,但是在漢朝,真的什麼都可能發生,將軍們不論出生,小霍真的很幸運,據說小霍是嬰兒之時,遇見了得了病的劉徹,然後遇到劉徹之後,小霍娃娃不哭了,劉徹的病也好了,然後漢武帝十分喜歡他,就給他取名了去病,沒想到去病將軍最後卻死在了病上,當然這只是後世的猜測,因為霍去病的死因一直成迷,原因也有很多猜測。 在衛青建功立業的同時,霍去病也漸漸地長大了,在舅舅的影響下,他自幼精於騎射,雖然年少,卻不屑於像其它王孫公子那樣呆在長安城裡放縱聲色享受長輩的蔭庇。他渴望殺敵立功的那一天。於是很受漢武恩寵的小霍,才十八歲就主動請纓,漢武帝當然馬上封他為驃姚校尉隨軍出征拉,漢武帝簡直把小霍當兒子寵,親自讓小霍自己選的八百精騎,去匈奴建立赫赫戰功。之後小霍就被封為冠軍侯,當然十九歲的小霍越戰越勇,戰風也非常凌厲和兇狠,應該說殺了不少匈奴士兵,而且對部下也十分嚴峻。之後又發生了幾場對外戰爭,霍去病同學以勇猛快速殘忍慘烈著稱,十九歲的霍去病自然成了匈奴人聞風喪膽的戰神,最紅的一戰就是封狼居胥了。 然而這場大戰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巔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兩千多里,以一萬五千的損失數量,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於,「獨孤求敗」的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就在這里,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從長安出發,一直奔襲至貝加爾湖。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漠北一戰,漢武帝對霍去病的能力無比信任,在這場戰爭的事前策劃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單於,結果由於情報錯誤,這個對局變成了衛青的,霍去病沒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對手,而是碰上了左賢王部。但人算不如天算,單於這份大禮還是讓衛青得了去。 漢武帝的不滿已經表現的很明顯了,對衛青什麼封賞都沒有,對霍去病是一個勁的往上升,小小年紀就已經跟舅舅衛青並列大司馬。可惜主父偃的預言不幸命中,劉徹對霍去病的驕寵成就了霍去病,也毀了霍去病。 得知舅舅被刺傷,霍去病是耿耿於懷 終於在一次陪駕狩獵中,霍去病公然射殺了關內侯李敢。 劉徹氣急敗壞,但霍去病根本就不肯認錯,劉徹為了庇護小病病及安定人心,說李敢是讓鹿給挑死的。 為了讓霍去病避禍,劉徹叫他到朔方城去躲一陣子,誰想竟成永別! 當然 這只是霍去病死法的猜測之一,還有一種猜測就是漢武帝劉徹指使的,因為霍去病確實也是傲氣沖天啊,韓信,周亞夫,霍去病,性格在某一點上是如出一轍,那就是傲氣,衛青沒有這種特點,也難得衛青能夠身負重名卻仍然是自然死亡了,當然之後的衛青早就被劉徹架空了,劉家的皇帝們一個個都是不是常人。 NO7:最是風流——乾隆皇 乾隆帝姓愛新覺羅,名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時出生),雍正元年(1723年),弘歷被其父雍正秘密建儲,十一年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與軍國要務。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歷即位,改年號乾隆。由此,他站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至高點,開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儒雅風流,精於騎射,一生著文吟詩,筆墨留於大江南北,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餘首,幾與《全唐詩》相比。乾隆帝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 至於他的愛情,我想我就不多說了,現在影視劇上有光他的傳奇實在是太多了! 就說說他的之最吧! 世界上最長壽的帝王【89歲】!世界上花錢最多的帝王【48000萬兩】!嫖妓次數最多的帝王【六下江南嫖遍江南]!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園林圓明園!世界上寫詩最多的帝王【42000首】!.......................啊呀!太多了!古往今來就他命最好了!羨慕哦 ! NO8:最不好評價的神奇皇帝——漢武帝劉徹 1.劉徹是個非常聰明,張揚,狠.喜歡逢迎之人.在武帝時期劉彘的十三位丞相大多是自殺或被漢武帝所殺.善始善終的很少.2.因為劉徹的皇後是阿嬌,阿嬌的媽是長公主劉嫖.劉嫖是竇太後的女兒.這是場政治聯姻劉徹的繼位很大程度上是靠竇太主劉嫖,王志,竇太後但劉徹還是很恨他母親他舅舅和竇太後的因為他們都干擾了他的行政.竇太後不光在漢武帝漢景帝時期也經常干政.3.東方塑(另類奇才)但漢武帝對東方塑並不為以重任.4.漢朝時劉姓封地眾多.封地多了每個王領地實力都會擴增.直接危險中央漢武帝當然是喜歡中央集權控制地方勢力.自然他的兄弟也成了漢武帝的眼中釘肉中刺.漢朝有句非常有名的話(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5.平陽公主是劉徹的三姐.平陽公主是個非常善於玩政治的女人.6.阿嬌由於是長公主劉嫖的女兒性格十分張揚很嬌慣.經常用誣蠱咒賓妃.後被漢武帝發現十分震怒.交由酷吏張湯辦理.他們的婚姻也是政治婚姻.至於衛子夫本來是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一個家奴後被17歲的漢武帝相中.剛開始進宮漢武帝後宮佳麗三千並沒有注意到衛子夫後過了一年才被漢武帝相中,很快的衛子夫給漢武帝生了孩子直此地位一度上升.但後來的漢武帝絕得衛氏家族太強大又喜歡上了王夫人所以對衛子夫一直很冷漠.後因自己的兒子劉據派亂漢武帝逼死了衛子夫.7.中間不分.尤其特別喜歡一個名叫張充的人由他長官軍隊.此人假公近私經常告發皇親啊,一些大臣啊.使朝中大臣都忐忑不安.還在公元前91年發生了「巫蠱之禍」事件武帝因受蘇文,江充,韓說等人誣陷錯殺了太子劉據.(晚年糊塗)8.主1.漢武帝對太子不信任.2.衛子夫失寵.3.衛青元封年去世.4.寵愛江充.5武帝多疑.在漢武帝晚年,漢武帝由於年事高經常有大病小病但漢武帝並不這樣認為他總認為自己有病是有人在用誣蠱詛咒他.所以他對誣蠱事件處理起來特別嚴厲,殘暴. 這件事的起因要從公孫丞相的兒子公孫敬聲開始講起:公孫敬聲挪用公款1900萬.後被漢武帝知道漢武帝要治公孫敬聲的死罪後來公孫賀(公孫敬聲的爹)去向漢武帝求情.他向漢武帝請求去捉一個江洋大盜這人叫朱安士捉到以後請求能放他兒子.漢武帝答應這請求.後來朱安士果然被公孫賀捉到.但這個朱安士他知道很多大臣的一些隱私.當他被關入獄後在獄中就給皇帝上了一封奏章,奏章里揭發了公孫敬聲和衛子夫的女兒私通.這一事情告訴上去武帝就查結果這事屬實,後來繼續查下去還查到公孫賀的妻子還有巫蠱事件後來全家被殺.但這事還沒玩,這巫蠱事情還牽涉到衛子夫的兩個女兒和衛青的長子衛伉.當時的漢武帝很相信長生有什麼大病小病總是以為有人在用巫蠱害他.這時漢武帝的寵臣江沖看到了機遇就對漢武帝說:要把詛咒的全殺光陛下的病才會好起來,漢武帝當時很相信江沖後就讓江沖管主管巫蠱這事.江沖後來在大街上到處捉人一捉到就嚴刑拷打,要他們咬出更多的同夥使巫蠱事情地區擴大化.後來越咬越多,結果在全國各地總共殺了好幾W人.當時的人們都人心惶惶.後來江沖還想製造更大混亂.對漢武帝說皇宮也有巫蠱.這讓漢武帝很吃驚後來就派了四個人江充_蘇文_韓說_章贛去宮中追查.後來他先到一些失寵的嬪妃那裡挖結果挖出來巫蠱,後來又到皇後太子的宮殿里去挖結果挖出來一大堆而且還挖出反書.(以上這些巫蠱都是江沖製造好的還有一點江沖和太子以前有小過節)江沖對太子說要上報給皇上.這時的太子很焦急就去找他的老師石慶.他們的老師聽說也很害怕,就叫太子先把江沖捉起來進行審問.太子一開始想去武帝那解釋可江沖不讓太子離開.太子這時沒有辦法被逼急了.只好被迫動手.太子先用符節冒充武帝名義先把江沖給捉捕了,捉到後把江沖給殺了.結果被漢武帝知道漢武帝不相信就派了一個宦官去了解情況.這宦官平時就老喜歡打太子小報告.結果這宦官回來就對漢武帝說太子真的反了.後來丞相也來報告說太子反了.結果漢武帝真的相信太子反了,就叫丞相去平叛.太子知道他父親要來打他就組織了民兵與官兵對抗.結果太子打輸了只好逃跑.當太子逃到京城把守城門的地方當時一個叫田仁的人並沒有把太子捉起來,把劉據給放了.結果被漢武帝知道把田仁給宰了.這時的漢武帝真是怒氣沉沉也因為太子之事殺了很多人.正當這時有一個人來幫劉據打抱不平這人叫:令狐茂.令狐茂給皇帝上了一封書:說太子造反可能是由江沖逼太子而當時太子無法見到皇上導致太子謀反,還請皇上收回通緝令.當時的漢武帝一想這才恍然大誤.可漢武帝又不能承認自己犯的錯誤.結果太子在湖縣的一戶人家裡被軍隊包圍,太子看窮途末路只好上吊自殺.9.病死_享年70歲_後元二年 公元前87年 。這是《名人坊》,網友投票最高的人物!
麻煩採納,謝謝!
G. <項氏興兵> <劉邦起事>全文通順翻譯
項氏興兵項籍者,下相〔下相〕秦縣名,在現在江蘇宿遷西南。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季父〕叔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項〕秦縣名,在現在河南沈丘南。,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去學劍〕離開學書的地方,另去學劍。去,離開。,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竟學〕完成全部學業。竟,終了。。項梁嘗有櫟陽逮〔櫟(yuè)陽逮〕因罪被櫟陽縣逮捕。櫟陽,秦縣名,在現在陝西臨潼北。,乃請蘄獄掾〔蘄(qí)獄掾(yuàn)〕蘄縣主管監獄的官吏。蘄,秦縣名,在現在安徽宿縣南。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秦縣名,在現在江蘇蘇州。,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陰〕暗中,私下。以兵法部勒〔部勒〕部置,組織。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會稽〕山名,在浙江紹興東南。,渡浙江〔浙江〕指錢塘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①〔族矣〕滅族,全族被殺光。!」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扛鼎〕舉起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憚(dàn)〕畏懼。籍矣。
秦二世〔秦二世〕名胡亥,秦始皇的少子。秦始皇病死沙丘後,趙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殺公子扶蘇而立胡亥為帝,稱為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大澤〕鄉名,當時屬蘄縣,在現在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中。其九月,會稽守通〔會稽守通〕會稽郡的郡守殷通。謂梁曰:「江西〔江西〕長江自九江到南京的一段,流向是由西南向東北,因此古人習慣稱現在皖北一帶為江西,而稱皖南、蘇南一帶為江東。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亡〕潛逃。在澤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shùn)〕使眼色。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印綬〕指印。綬是系在印紐上的絲繩。。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伏〔(shè)伏〕嚇得趴在地上不敢動。,恐懼失措的樣子。,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下縣〕指會稽郡的所屬各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部署〕分派,任命。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校尉、候、司馬〕軍官名。古代軍制,將軍營下分部,部設校尉;部下分曲,曲設軍候。司馬為軍中主管司法的官吏。。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①〔伏〕同「服」。。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裨(pí)將〕即副將、偏將。,徇〔徇〕巡行下令,使之從己。下縣。 劉邦起事編輯本段原文 司馬遷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卧,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秦二世元年秋,陳勝等起蘄,至陳而王,號為張楚。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沛令恐,欲以沛應涉。掾、主吏蕭何、曹參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願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劫眾,眾不敢不聽。」乃令樊噲召劉季。劉季之眾已數十百人矣。 於是樊噲從劉季來。沛令後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劉季。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上赤。於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樊噲等皆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與,還守豐。 編輯本段注釋 〔沛豐邑〕地名,在現在江蘇沛縣〔太公〕和後文的「劉媼」都不是人名,而是對劉邦父母的尊稱 〔陂(bēi)〕水澤邊上的堤岸 〔晦冥〕天色昏黑 〔隆準〕高鼻樑。准,鼻樑 〔龍顏〕額頭突起狀。顏,額頭 〔須髯〕胡須的總稱。生在嘴下的叫須,生在兩頰的叫髯 〔黑子〕黑痣 〔意豁如〕性情開闊大度 〔家人〕平民百姓 〔生產作業〕謀生職業 〔泗水亭長〕泗水在現在江蘇沛縣東。古代縣下設鄉,鄉下每十里設一亭,亭設亭長,是最基層的官吏 〔廷中吏〕縣廷里的吏役 〔狎侮〕戲弄耍笑 〔武負〕姓武的老婦 〔貰(shì)酒〕賒酒喝 〔讎〕售,賣出 〔歲竟〕年終 〔折券棄責〕毀掉欠據,免除債務。責,同「債」 〔常〕同「嘗」,曾經 〔縱觀〕不戒嚴,讓百姓隨意觀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陳〕秦縣名,即現在河南淮陽縣 〔掾、主吏〕縣令的屬員 〔因劫眾〕借著那些逃亡者的力量來挾制縣里的民眾。劫,挾制 〔保〕投靠,以為保障 〔今屠沛〕將要佔領沛地,屠殺沛人 〔完〕保全 〔無為〕無意義,無價值 〔一敗塗地〕事業一敗,不可復收拾 〔推擇可者〕選擇推舉合適的人 〔種族其家〕意指滅其家、絕其種 〔黃帝〕古代傳說中的帝王 〔蚩尤〕古代傳說中的部族首領 〔釁鼓〕殺牲以血塗鼓 〔胡陵〕秦縣名,故城在現在山東魚台東南 編輯本段部分譯文 高祖是沛郡豐邑縣中陽里人,姓劉,字季。他的父親是太公,母親是劉媼(ǎo,襖)。高祖未出生之前,劉媼曾經在大澤的岸邊休息,夢中與神交合。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見到有蛟龍在她身上。不久,劉媼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 高祖這個人,高鼻子,一副龍的容貌,一臉漂亮的胡須,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他仁厚愛人,喜歡施捨,心胸豁達。他平素具有干大事業的氣度,不幹平常人家生產勞作的事。到了成年以後,他試著去做官,當了泗水亭這個地方的亭長,對官署中的官吏,沒有不加捉弄的。他喜歡喝酒,好女色。常常到王媼、武負那裡去賒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武負、王媼看到他身上常有龍出現,覺得這個人很奇怪。高祖每次去買酒,留在店中暢飲,買酒的人就會增加,售出去的酒達到平常的幾倍。等到看見了有龍出現的怪現象,到了年終,這兩家就把記帳的簡札折斷,不再向高祖討帳。 高祖曾經到咸陽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充許人們隨意觀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長嘆一聲說:「唉,大丈夫就應該象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