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反擔保
Ⅰ 商法主要包括哪些法律
商法包括以下來幾類主要內容源:
(一)組織規范與交易規范
大體上可以說,在本課程包括的六門法律中,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破產法屬於商事組織法,票據法、證券法和保險法屬於商事交易法。
(二)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
1、商法中的強制性規范:
任何一種法律制度,都必須在穩定性、一致性和靈活性3者之間取得平衡。要求法律具有超越時空的一致性和穩定性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這樣可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保證安全。
2、另一方面,除了強制性規范外,任意性規范的作用也是重要的。
為了提高經濟效率,商法又必須本著自由原則,設立任意性規范以保留意思自治的足夠空間。在商事法律中,自由原則主要體現為法律中直接的任意性條款,包括授權性和選擇性的條款。
(三)實體規范與程序規范
商法中的實體規范主要是有關權利、義務、責任、條件、限制和行為方式的規定。
有些商事法律也包括了程序性的規定。
以上就是商法的主要內容,是從三個方面介紹的:第一,組織規范與交易規范,第二,范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第三,實體規范與程序規范。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都相互交融在一起。
Ⅱ 如何理解商法中的鼓勵交易與保障交易
一、商法的鼓勵交易原則 (What)
商法上的鼓勵交易原則,顧名思義,即法律對交易中合同的效力最大可能地予以維護,在法律的具體制度設計上,在合理的范圍里,給予交易以最大程度地支持。
眾所周知,商法是商人在海上締造的藍色文明,是商人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商人主要通過買賣合同間的差價賺取其利。從而,交易便成為商人的主要經濟活動。鼓勵交易原則便自然成為商法的一種重要原則。
為什麼要鼓勵交易,交易究竟有什麼意義和價值,讓我們看看經濟學家是如何解釋交易能給我們帶來好處的。
二、交易價值的經濟學解釋 (Why)
(一) 古典經濟學家、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認為:理性的經濟人在一種「看不見的手」引導下,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社會總體財富也會相應的增加。並認為: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通過完全競爭,交易能使資源自動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即效用的最大化,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 交易能使資源財產「動」起來,流動的財產轉化為資本,這樣,便使國民財富增加,GDP增大。
(三)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也反證了交易能使資源效用變相增加。
(四) 比較優勢原理例析交易的價值
假設甲一天能生產12斤牛肉、一天能生產24斤土豆
乙一天能生產4斤牛肉、一天能生產16斤土豆
則:甲生產1斤牛肉的機會成本是1/12*24斤土豆(1/12天能生產多少斤土豆呢),即2斤土豆
甲生產1斤土豆的機會成本是1/24*12斤牛肉(1/24天能生產多少斤牛肉呢),即1/2斤牛肉
乙生產1斤牛肉的機會成本是1/4*16斤土豆(1/4 天能生產多少斤土豆呢),即4斤土豆
乙生產1斤土豆的機會成本是1/16*4斤土豆(1/16天能生產多少斤牛肉呢),即1/4牛肉
牛肉(用與土豆比表示)
土豆(用與牛肉比表示)
甲
2
1/2
乙
4
1/4
可見:
甲在生產牛肉方面的機會成本較小,故甲在生產牛肉方面有比較優勢。
乙在生產土豆方面的機會成本較小,故乙在生產土豆方面有比較優勢
貿易價格範圍分析:
1、 甲用牛肉換土豆,甲認為其1斤牛肉至少要換乙的2斤土豆(不能再低了)
2、 乙用土豆換牛肉,乙認為其1斤土豆至少要換甲的1/4斤牛肉(不能再低了)。也就是說,甲的1斤牛肉最多能換我的4斤土豆,不能 再高了。
由分析可知,甲乙雙方所認可交易價格的合理范圍 X ∈[2,4] 比如x=3 由此可得下表:
甲
乙
牛肉(斤/天)
土豆(斤/天)
牛肉(斤/天)
土豆(斤/天)
沒有交易時
生產和消費
6
12
2
8
有
交易時
生產
9
6
0
16
交易
-7/3
+7
+7/3
-7
消費
20/3
13
7/3
9
因交易所增加的利益
+2/3
+1
+1/3
+1
通過比較優勢原理,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在生產要素與勞動生產率不變的情況下,交易是如何促使社會總體財富增加的。
三、鼓勵交易原則在民商法上的體現 (How)
經濟學家探求經濟規律,我們法學家要保護經濟規律。我們法律制度設計要為交易創造一個平滑的運行環境。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我們民商法學家對此究竟做了哪些貢獻。
(一) 民法總則的貢獻
首當其沖的便是作為私法邏輯之魂 [logical sprit of civillaw ]的意思自治原則。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則可謂鼓勵交易原則在法律制度設計上的楷模,其具體化體現在法律行為制度上。
1、 法律行為的形式制度
法條體現:《合同法》第36條、第37條
主要內容:其不因欠缺相應的形式而當然無效,法律行為的效力因補正或履行而治療。
2、法律行為的效力待定製度與可變更、可撤銷制度的設計
法條體現:《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為無效→《合同法》第47條到第51條作了修善規定
(1)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因權利人的追認而發生效力
(2)值得提出的是,《合同法》第54條第3款的規定:「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不得撤銷。」這是《合同法》維護
交易中合同的效力、鼓勵交易原則又一例證。
3、法律行為的部分無效,轉換與確認制度
(1) 部分無效
法條體現:《民法通則》第60條,《合同法》第56條後段的規定
主要內容:一部分無效時,若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時,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2) 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
主要內容:
一個完全無效的法律行為,如果具備另一法律行為的要件,而且可以認為,當事人知道此行為無效即願意另一行為有效的,可作為另一法律行為而生效。
制度價值:
有助於實現經濟效率目的,省卻法律行為無效後當事人再進行另一有效法律行為的成本,促進交易的形成和進行。
(3) 法律行為的效力確認制度
使別人的法律行為生效的叫事前允許或事後追認,使自己所從事的法律行為產生效力的情況叫確認
確認制度也為交易的順利進行提供法律技術上的支持。
4、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並非當然無效,還要區分效力性規范與取締性規范,只有違反效力性規范的法律行為才無效。
5、 民法上的外觀理論——專為交易安全而設計的。
6、 民法上的代理制度——擴展了當事人的訂約能力
(二) 物權法的貢獻
物權法主要調整物的歸屬和利用的法律
1、 物權法的四大原則
(1) 一物一權原則——為交易創造了可能
(2) 物權法定原則(《物權法》第5條)
(3) 公示公信原則(《物權法》第6條)}實現了契約自由又保護了交易安全、降低了交易成本與促進了交易的便捷。
(4) 效力區分原則(《物權法》第15條)——最大可能地肯定合同的效力,通過違約責任保護了非違約方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交易安全。
2、 善意取得制度與佔有的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對交易安全的維護更是別具匠心。
3、 現代經濟已是信用經濟,民法已從物權優位轉化為債權優位。台灣地區著名民法學者謝在全先生謂:債權一旦與擔保物權制度結合足能橫掃千軍。
(三) 債法的貢獻
債法制度對鼓勵交易原則的貢獻是法律行為制度的具體化,再此不再贅述
(四) 商法的貢獻
1、 交易簡便、迅捷原則的確立
商事交易之目標在於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而資金與商品的流轉頻率與其所獲得的效益成正比。
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交易簡便
(2) 短期時效制度(票據法)
(3) 定型化交易規則
2、 交易明確、安全原則
交易明確、安全原則是鼓勵交易原則的前提保障,二者一脈相承的。
3、 公司法
第12條:「公司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除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計投資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50%
第12條被刪除對維護合同的效力意義重大。
4、 破產重整制度——維護公司的存在也客觀上維護了交易的主體。
總結
由此觀之,商法在保護與鼓勵交易方面,較之民法稍遜一籌。鼓勵交易原則不僅是商法的原則,也是民法所重點保護的對象。這也印證了民法與商法是水乳交融的關系,,民商合一亦為大勢所趨.
Ⅲ 急!!!!!關於商法中的保證擔保等問題
1、未明確說明保證性質的,法律規定視為連帶保證,所以:丙、丁是對甲專的連帶保證人。
2、丙屬、丁是同一債務的共同連帶保證人,丙丁之間無連帶關系,只是丙、丁共同對甲承擔連帶責任。
3、丁可以向乙、丁追償。
4、丙、丁不能主張先訴抗辯權,因為丙、丁是連帶保證。又因為物保不是債務 人乙的物,所以無權主張先行使對物的抵押權。
Ⅳ 民法中的擔保的概念是什麼
在民法慈母般地眼神下,每一個公民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1、定義: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含義:
2.1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2.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
2.3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3.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3.2民法為文明法;
3.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3.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3.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3.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3.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4.1實質意義的民法
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實質意義的民法又有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之分。
4.1.1廣義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不論其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均屬於民法的范疇。
4.1.2狹義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國由於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並非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此,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廣義的民法。
4.2形式意義的民法
形式意義的民法是指以一定體例編纂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由於我國民法典尚未編纂,所以嚴格地說,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但因我國《民法通則》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規范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因此,也可以說《民法通則》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編輯本段]二、民法的詞源
民法一詞來源於古羅馬的市民法(jus civile)。最初的羅馬法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稱市民法;對於被羅馬征服地區的居民之間的關系及其與羅馬人之間的關系的調整則適用由裁判法官形成的規則,稱為萬民法(jus gentium)(與羅馬公民法相比,萬民法具有以案例為主、靈活方便的特點,適用范圍的擴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種狹隘民族性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更能適應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需要)。`
後來非羅馬市民逐漸獲得羅馬公民權,兩法的區別逐漸消失。公元 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進一步匯總整理編成法典,到12世紀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見羅馬法)。恩格斯說羅馬法是「我們所知道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頁)。
羅馬法的理論體系對私有制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極大的影響,以至歐洲大陸都根據拉丁語(jus civile)分別將民法定名為 droit civil(法)、civil law(英)、 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 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義。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修訂法律從法語譯為日語「民法」。中國古代法律文獻原無民法一詞,有關錢、債、田、土、戶、婚等法律規范,都收在各個朝代的律、例之中,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時期曾制訂「民律」草案,後經修訂於1929~1930年分編陸續公布時改稱「民法」,這是中國法律歷史文獻上對民法一詞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據學者考察,我國法上的「民法」一詞系來自日本語中的「民法」。
Ⅳ 商法作業 大家幫我。。。。。
(1)董事林凱用電話委託董事李政代為出席會議並行使表決權的做法正確嗎?答案是:不正確。因為沒有書面委託,委託書中應載明授權范圍,所以電話委託無效。依據是公司法112條。 第一百一十二條董事會會議,應由董事本人出席;董事因故不能出席,可以書面委託其他董事代為出席,委託書中應載明授權范圍。董事會應當對會議所議事項的決定作成會議記錄,出席會議的董事應當在會議記錄上簽名。董事應當對董事會的決議承擔責任。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股東大會決議,致使公司遭受嚴重損失的,參與決議的董事對公司負賠償責任。但經證明在表決時曾表明異議並記載於會議記錄的,該董事可以免除責任。 (2)董事會能否作出決議,解聘公司總經理胡萊?答案是:可以。原因是根據中國公司法113條的規定,總經理的聘任或者解聘是董事會決定的。解聘的依據,是根據148條的規定。豐澤公司的總經理胡萊卻基於個人私利,於2009年下半年擅自和杜林公司聯系,並將豐澤公司的許多客戶介紹給杜林公司並謀取不正當利益。第一百一十三條股份有限公司設經理,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本法第五十條關於有限責任公司經理職權的規定,適用於股份有限公司經理。第一百四十八條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挪用公司資金;將公司資金以其個人名義或者以其他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或者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同意,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接受他人與公司交易的傭金歸為己有;擅自披露公司秘密;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前款規定所得的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3)在解聘胡萊時,董事會的投票過程是否存在問題?答案是:首先,此次董事會會議有效。七名董事,六名出席會議。其次,關於解聘胡萊的議案。議案未能通過半數,解聘決定不成立。原因如下:六人投票,出現了3票同意,3票反對的局面,董事林凱缺席。議案未能通過半數。董事林凱缺席會議,並且沒有書面委託其他人,算棄權。第一百一十一條董事會會議應有過半數的董事出席方可舉行。董事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全體董事的過半數通過。董事會決議的表決,實行一人一票。第一百一十二條董事會會議,應由董事本人出席;董事因故不能出席,可以書面委託其他董事代為出席,委託書中應載明授權范圍。董事會應當對會議所議事項的決定作成會議記錄,出席會議的董事應當在會議記錄上簽名。董事應當對董事會的決議承擔責任。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股東大會決議,致使公司遭受嚴重損失的,參與決議的董事對公司負賠償責任。但經證明在表決時曾表明異議並記載於會議記錄的,該董事可以免除責任。第一百一十三條股份有限公司設經理,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本法第五十條關於有限責任公司經理職權的規定,適用於股份有限公司經理。(4)董事會修改公司章程的投票是否存在問題?答案是:有問題。首先,根據中國公司法46條,董事會無權修改公司章程。必須根據公司法113條修改公司章程的規定。股東大會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 第四十六條董事會對股東會負責,行使下列職權:召集股東會會議,並向股東會報告工作;執行股東會的決議;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制訂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制訂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制訂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以及發行公司債券的方案;制訂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方案;決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及其報酬事項,並根據經理的提名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及其報酬事項;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第一百零三條股東出席股東大會會議,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決權。但是,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沒有表決權。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但是,股東大會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即(1)不正確(2)可以(3)有問題,議案未通過決定。(4)董事會不能修改公司章程。
Ⅵ 商法對商行為有哪些特別規制,為什麼要進行特別規制
商法對商行為的特殊規制: ①代理制度; ②留置權制度:民事留置權基二平衡原則,強調回被擔保的債權答與留置的標的物必須具有關聯性;商事留置權則基於高效快捷的要求,僅強調……一般關聯性。 ③時效制度:時效短而且更嚴格。 ④嚴格主義。
Ⅶ 擔保法全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促進資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債權的實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借貸、買賣、貨物運輸、加工承攬等經濟活動中,債權人需要以擔保方式保障其債權實現的,可以依照本法規定設定擔保。
本法規定的擔保方式為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和定金。
第三條 擔保活動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四條 第三人為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擔保時,可以要求債務人提供反擔保。
反擔保適用本法擔保的規定。
第五條 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擔保法全文,原因是擔保法全文很容易找的,而且擔保法全文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擔保法全文,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擔保法全文,之所以這里的擔保法全文比較全,其他地方的擔保法全文網,可能不如這里的擔保法全文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擔保法全文,原因是擔保法全文很容易找的,而且擔保法全文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擔保法全文,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擔保法全文,之所以這里的擔保法全文比較全,其他地方的擔保法全文網,可能不如這里的擔保法全文全面
Ⅷ 1、商法具有哪些法律特徵2、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商法的特徵
(一)兼容性(復合性):1.私法與公法的兼容,2.任意法與強製法的兼容,3.組織內法與行為容法的兼容。
(二)調整對象的營利性:商法中的一些重要制度的構造、重要規則德確立,都必須考慮營利性特徵。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三)商法規范有較強的技術性
(四)商法的國際性:1、商行為本身是一種跨國界的活動;2、商法產生之初具有國際性;3、商法的技術性4、大量的國際條約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出現
二、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效益原則l源於商人和商行為的營利性
體現:在制度上減少加以成本和實現迅捷交易。如,短時時效、格式合同、權利的證券化等
(二)公平交易原則l源於民法,又有所發展
體現:注重機會公平、結果公平
(三)主體法定原則l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需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
(四)維護交易安全原則l強調誠實信用、公示主義、外觀主義、行為獨立、以及嚴格責任,並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五)業自由原則。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良俗的前提下。l商事結社自由l商事經營自由
Ⅸ 有關商法的兩個問題{急!!!!在線等}
債權人得代為行使的債務人的權利,必須是非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權利,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權利不得為債權人代位行使。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2條的解釋,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是指基於扶養關系、撫養關系、贍養關系、繼承關系產生的給付請求權和勞動報酬、退休金、養老金、撫恤金、安置費、人壽保險、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等權利。
所以第一題,應選ABCD
根據 《擔保法》 第九條 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得為保證人。
所以第二題應選ABD
請參考:
《擔保法》第7條規定:「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可以作為保證人。」
1. 法人。民法通則的規定,成為法人的條件有「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生產經營場所;能夠獨立承擔責任。需要說明的是,能夠成為保證人的,不僅僅局限在企業法人。因為《擔保法》並未明確把法人限制為企業法人,而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6條規定:「從事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為保證人的,如無其他導致保證合同無效的情況,其所簽訂的保證合同應當認定為有效。」國家經貿委《關於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中也規定,經同級人民政府及政府指定部門審核批准設立並依法登記注冊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其法律形式可以是企業法人、事業法人、社團法人。
2. 其他組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5條明確了其他組織主要包括: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聯營企業;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經民政部門核准登記的社會團體;經核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街道、村辦企業。
3. 公民(自然人)。公民(自然人)成為保證人的條件,除了應當擁有足以承擔保證責任的財產外,還應當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即只有十八歲以上或者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才可以作保證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人即使擁有足夠的財產,也不能作保證人。
上述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只要其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就可以成為保證人。否則,就不能作保證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4條規定:「不具有完全代償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自然人,以保證人身份訂立合同後,又以自己沒有代償能力要求免除保證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回答者: ouyangxin0311
以上回答,供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