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法角度
Ⅰ 從民法角度,違法行為有幾種
違反民事法律規定,損害他人民事權利的行為。其構成條件主要有兩條:(1)侵犯他版人受到民事法律保權護的權利和利益;(2)行為具有違法性,即違反民事法律的規定。民事違法行為分為違反合同行為和侵權行為兩大類,前者指合同當事人沒有合法事由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後者指合同以外的,非法侵犯他人民事權利的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在表現形式上可分為作為和不作為。違法的作為是指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違法的不作為是指不實施法律所要求做的行為。它同其他違法行為相比,有以下特徵:(1)民事違法行為是違反民法規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義務的行為;(2)某些民事違法行為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如從事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的,即使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過錯,也同樣構成民事違法行為;(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違法行為,本人雖不承擔民事責任,但要由其監護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4)某些情況下,違反國家民事政策和社會共公利益的行為也可構成民事違法行為。
Ⅱ 民法從什麼角度研究法律現象
傳統法學從規范性角度,以「內在的視角」研究法律現象,但如何讓法律「活」起來,推動中國法治社會建設?法律社會學這一交叉學科為解決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法律社會學強調法律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要素相結合,從規律性或可行性角度,以「外在的視角」,將法律現象放在法律與社會的大框架內,觀察法律是否適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觀察法律的制定、實施是否有規則性。
法學研究藉助社會學想像力
「法律社會學主張法學研究需要藉助『社會學的想像力』。」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李瑜青將法律社會學概括為兩類:一類主張以「社會中的法律」為對象,研究法律的實行、機制、內在結構、功能、成效等;另一類主張不僅要研究社會中的法律,還要研究法律所涉及的社會因素,如社會條件、社會機制、社會心理、社會文化、社會習俗等。
法律規范一經制定並付諸實施,因其要受到社會諸要素影響,難免會發生變形。「因此,法學的任務不能停留於解釋法律,而應關注法律在社會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李瑜青表示,法律社會學關注的重點不是法律規范的價值或邏輯體系,而是法律現象中的經驗事實,以及法律在社會實際生活中的運行及其功能發揮的「實際狀態」等。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景文將目前國內法律社會學研究的主要方向概括為:理論法社會學,從社會理論的角度構建法律社會學;法律文化理論,從文化學角度解釋法律制度的特點和差異;法律批評理論,從人文社會科學視角對法律現象提出批評;經驗法社會學,運用經驗研究方法研究「行動中的法」。有學者認為,只有經驗法社會學才真正進入了法律社會學領域,也有學者認為不必太技術化,從任何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都可以研究法律與社會,近年國內某些學者研究的社科法學就屬於此類。
「法律社會學在依法治國、社會治理中大有可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陳信勇說,把握與依法治國、社會治理相關的國情與現實問題,建構依法治國、社會治理應堅持的基本理念和規范體系,分析影響法治化進程的制度內外因素,制訂依法治國、社會治理的基本方針和具體對策,都需要法律社會學的立體思維。
重視法治實踐與社會的互動
陳信勇介紹,作為一門學科,法律社會學在我國真正發展起來始於20世紀80年代。30多年來,我國法律社會學的主要成就在於原理建構,而在中國法治化進程、法律實施及效果、法律機構的結構與功能、法律職業化、公眾法律意識等應用研究中,雖也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研究廣度、深度不足等問題。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侯猛告訴記者,法律社會學已經擴展成為「法律和社會科學」,簡稱社科法學,不僅包括傳統法律社會學,還包括法律人類學、法律經濟學、法律與認知科學等。社科法學特別是法律的經驗研究,既需要定性研究,又需要定量研究。從現階段來看,多數學者以定性研究為主,尤其以個案研究見長,一部分學者開始嘗試進行定量研究。而在定量研究中,跨學科合作研究越來越多,彌補了法律學者先天統計知識不足的局限。
華東理工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建認為,國內法律社會學研究正發生「三個轉變」:從對西方法律社會學經典的抽象關注轉向以問題為導向的學術研究,逐漸建構以中國為中心的法治理論;從對單純的理論關注轉向具體的法治實踐;從簡單的法制視角轉向復合的關系性視角。對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治理創新問題的研究就是這一轉折的重要標志。只有研究法律實踐的環境與對象,重視法治實踐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才能有效推進法治進步。
Ⅲ 從民法的角度,我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
很難,活著就有可能影響別人。哈哈
該幹啥幹啥,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嘛。
Ⅳ 從民法角度解讀等貴賤,均貧富這一句話(平等原則)
古代的一種經復濟、政治主張制.春秋時代就有人提出這一分配觀念.《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晏嬰在回答齊景公「古之盛君」的行為准則時說:「其取財也,權有無,均貧富,不以養嗜欲.」《論語·季氏》:「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有人認為這是孔子的「均貧富」思想;有人認為這是孔子要求在被剝削階級中,貧富分配要彼此相近.在這以後,許多進步思想家提出過反對貧富不均的言論,但在實踐中無從貫徹.北宋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對貧苦農民說:「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宋史·樊知古傳》).南宋農民起義領袖鍾相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一).則反映了農民反對封建剝削的樸素平均要求.
Ⅳ 從民法的角度思考,應當怎樣構建和睦的家庭
法院不能協調家庭和睦家庭的,只有刑事案件和犯罪糾紛引起的官司才能進行法院正確合理的調解
Ⅵ 從民法的角度談談如何與人相處
民法鼓勵交易,公序良俗是底線,誠實信用是基礎,交易雙方遵循公平自願 等價有償的規則
Ⅶ 從民法角度分析魏則西事件的主體
1、關於責任范圍和因果關系
本案患者最終在細胞免疫治療過程或結束後死亡,法律上的損失包括生命喪失及在治療過程中花費的醫療費及交通費等相關經濟損失,因此法律責任討論的內容包括誰應當對患者的死亡及相關經濟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本文只討論民事上的賠償責任,不討論行政處罰責任。
關於患者的生命喪失,正如前文所述,本案符合「死馬當活馬醫」,也就是患者在就醫時已經處於現代醫學的無醫可救狀態,所以考察相關行為人是否應當對患者的生命喪失承擔法律責任,核心在於考察醫療行為與患者死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即細胞免疫療法是否增加了患者在特定時間死亡的概率或減少了患者的生存機會。根據現有醫學知識,患方恐怕無法證明細胞免疫治療增加了患者的死亡概率或減少了患者的生存機會,故證明二者存在因果關系的機會相當渺茫,獲得死亡賠償金的概率渺茫。
但是對於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花費的超過20萬元的包括醫療費在內的經濟損失,則另當別論了。因為顯而易見,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對患者實施的細胞免疫療法既違反倫理規范,也違反法律、規章規定,更涉嫌欺詐,存在過失也符合違約,故經濟損失應當賠償。至於是否還應當給予懲罰性賠償,就我個人意見,法律應當支持。鑒於醫療領域在多數省份尚難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我建議國家應當統一立法,支持對醫療欺詐實施懲罰性賠償。不予懲罰性賠償,不足以遏制醫療亂象,不足以保護患者利益。
2、關於責任主體
責任主體討論三個問題,1、承包武警醫院腫瘤治療中心的莆田系某公司是否能夠成為被告,並承擔實體法上的責任?2、網路公司能夠成為被告,並承擔實體法上的責任?3、行政機關的監管責任
第一個問題,承包單位能否成為被告,並承擔實體法上的責任?
對公立醫院的科室承包,衛生部自2004年起多次發文,嚴禁公立醫院將科室單獨承包給個人或單位,但對於軍隊和武警醫院,我沒有看到公開的、完整的禁止性文件,但是即便有此類文件,其法律效力的層次也是極低的。因為涉及到一項民事行為的有效性,應當由法律作出規定,法院也很難憑借部門的一紙通知而判定一項民事行為是否有效。再說,我認為,科室承包是否違法,不影響本案相關責任人的追究。從根本上說,從世界范圍來看,大多數醫療機構只是醫生、醫生集團的執業平台,醫生、醫生集團與醫療機構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合同關系,醫療機構的義務在於判斷與其合作的醫生、醫療機構以及開展的診療項目是否具備相應法律資質。因此,根據民法「法無禁止則自由」的原則,從法律上姑且承認莆田系醫療公司承包軍隊或武警醫院的行為是合法的。在此基礎上,繼續討論承包公司能否成為被告?我認為應當區分兩種情形。
1)如果武警醫院對外明示該科室已被承包,且醫療費的收入及支出系獨立核算,則該承包單位實際上對外是獨立的民事主體,應當直接成為民事被告,獨立承擔醫療損害賠償責任;不過此種這種情形,我至今沒有遇到過。
2)如果武警醫院對外並未明示該科室已被承包,且該科室的運營收入系醫院統一核算,然後與承包公司按比例分享利益、承擔風險,因患者在訴前無法知道該科室已被承包的事實,只能以武警醫院為被告。如果訴訟過程中,醫院亦不披露科室被承包的事實,則實體法的上責任也只能由醫院承擔,醫院承擔賠償責任後,再根據承擔合同向承包公司追償。假如訴訟過程中醫院披露承包事實,則可追加承包公司為共同被告,然而根據庭審查明的過失大小與關系,在實體法上或承擔連帶責任或承擔按份責任。
第二個問題,網路公司能否成為被告,並承擔實體法上的責任?
網路公司能夠成為被告,關鍵看它的行為是否符合《廣告法》第38條的規定「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競價排名屬於廣告嗎?
關於這個問題,網路法律顧問、律師、法官,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等,已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論證,爭論10數年卻沒有結論。討論這個問題,離不開《廣告法》第二條對「廣告」的定義:
「本法所稱廣告,是指商品經營者或服務提供者承擔費用,通過一定媒介或形式直接或間接介紹自己所經營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的商業廣告。」
競價排名有兩個過程,第一步在網路系統內部通過關鍵詞進行競價,這一步對外不公開,不涉及介紹商品或服務;第二步是將競價獲得的帶有關鍵詞的文字或圖片內容在網路首頁上進行排名。如果說競價過程不涉及不是廣告,那麼排名的結果顯然是在網路這一公眾平台向用戶展示自己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務,且這個排名不是搜索引擎的自然演算法排名,而是經收費後的按出價高低的、有目的的排名。這個排名結果不是廣告么?說不是廣告,顯然理由不充分。
網路明知或應知廣告虛假仍發布么?
這涉及對顯示在網路首頁的競價內容的判斷了,通常這部分內容不到20字,用戶在注意到這個搜索界面的20餘字後再進入相關網站。網路作為搜索引擎,無法對顯示在廣告主網站上的所有廣告內容進行審核,比如莆田系醫療公司在武警醫院網站上展示的所有關於細胞免疫療法的廣告內容,網路顯然無法知曉,也無法明知或應知。但是對於顯示在搜索界面的20字介紹,網路是否明知或應知呢?
我認為,網路作為專業引擎公司,對醫療網站的搜索展示採用了競價排名的收費模式,且這個收費是網路的主要收入來源,理應對搜索結果的20字余字左右的內容盡到審核義務。這個審核義務主要來自廣告法第38條的規定:「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既然廣告發布者對明知、應知廣告虛假而發布,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那麼法律前提是廣告發布者對廣告是否虛假承擔審核義務。此處虛假,包括應當提供廣告的證明文件而未提供,應當提供真實文件而提供了虛假文件等。
從本文第一部分「死馬當活馬醫的醫學倫理」的論述中,我們已經知道莆田系醫療公司在關於細胞免疫治療滑膜肉瘤的廣告中已經涉嫌虛假。另外廣告法第14條亦規定葯品或醫療器械廣告不得含有不科學的表示功效的斷言或保證,說明治癒率或有效率等,現在我無法知道的患者搜索到網路首頁20餘字介紹中是否包括了上述虛假內容,如果包括,則網路涉嫌《廣告法》第38條的規定的「明知或就應知廣告虛假而發布」,應當與醫院或承包公司承擔連帶責任。當然對廣告法第16條的審核義務主要在衛生行政機關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而不在網路公司。
最後,我需要強調的是,對於葯品、醫療器械,疾病的診療方法等醫療廣告,國家應當立法禁止競價排名。因為葯品、醫療器械、診療方法等涉及生命健康,需要廣泛的臨床研究,需要專業團體的判斷,需要國家衛生部門的審核,不應當經由競價排名這種商業模式予以介紹或推廣。
第三個問題,行政機關的監管責任。
關於第三類醫療技術的監管。自2015年6月29日衛計委發布《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取消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准入審批有關工作的通知》起,除列入負面清單的禁止類醫療技術外,國家對第三類醫療技術主要采事後監管制度。按照這一監管制度,衛計委的職責包括主要包括兩項,一是臨床研究階段的監管;二是臨床應用後即上市後的監管。監管方法包括主動監管和舉報後的監管。舉報後的及時監管應當是主要監管方法。由於是事後監管,其處罰和賠償應當嚴於事前監管,包括巨額的民事懲罰性賠償和巨額的行政罰款和刑事罰金。只有嚴厲的賠償和處罰措施,行為人才憚於法律,事後監管才能落到實處。否則對通常可帶來巨額利潤的第三類醫療技術,事後監管帶來的必定是更加猖獗的濫用。然而,目前衛計生制定了事後監管,國家法律層面卻未建立相應的民事懲罰性賠償制度。
可是縱觀「滑膜肉瘤」細胞免疫療法的全部事實經過,衛計委的監管幾乎完全是空白的。導致失監管的原因之一是,部隊醫院不在衛計委的監管范圍。由於失監管,本應由國家衛計委組織實施的細胞免疫療法臨床研究,竟然被不法醫療公司和醫療機構直接拿來作臨床應用。而在眾多醫生的不停舉報下,衛計委竟然無動於衷,無能為力。
關於廣告發布的監管。根據《廣告法》第46條和第48條的規定,醫療廣告的監管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發布前由衛生行政機關進行廣告審查,審查內容即《廣告法》第15-17條的規定,如第16條:「醫療、葯品、醫療器械廣告不得含有下列內容:
(一)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
(二)說明治癒率或者有效率;
(三)與其他葯品、醫療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或者其他醫療機構比較;
(四)利用廣告代言人作推薦、證明;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
二是工商行政管理機構對醫療廣告發布後的監管,法律依據是廣告法是第49條。可是本案對於競價排名是否屬於廣告,國家有關機關都未有結論,也就談不上任何監管了。
Ⅷ 從民法理論的角度怎麼處理遺產的繼承
處理遺產的繼承,不是民法,而是繼承法規定的內容。有遺囑或遺贈協議的,按照遺囑或遺贈協議繼承,沒有遺囑或遺贈協議的,按照法定繼承的原則繼承。
《繼承法》
第九條 繼承權男女平等。
第十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
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
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第十一條 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第十二條 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第十三條 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
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
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
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
繼承人協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第十四條 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他們適當的遺產。
第十五條 繼承人應當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協商處理繼承問題。遺產分割的時間、辦法和份額,由繼承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章 遺囑繼承和遺贈
第十六條 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並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
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
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第十七條 公證遺囑由遺囑人經公證機關辦理。
自書遺囑由遺囑人親筆書寫,簽名,註明年、月、日。
代書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由其中一人代書,註明年、月、日,並由代書人、其他見證人和遺囑人簽名。
以錄音形式立的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
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立口頭遺囑。口頭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危急情況解除後,遺囑人能夠用書面或者錄音形式立遺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
Ⅸ 從民法通則民法總則以及合同法立法的角度觀察,民法的概念有什麼變化
【新法優於抄舊法】
民法總則基本吸收了民法通則規定的民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則,同時做了補充、完善和發展。民法通則規定的合同、所有權及其他財產權、民事責任等具體內容還需要在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時作進一步統籌,系統整合。
據此,民法總則草案通過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不一致的,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Ⅹ 從民法的角度評析法不責眾、冤有頭債有主、欠賬還錢天經地義這幾個觀點是否正確
我來談下自己的觀點吧
1:不完全正確,片面。從立法的角度來說,有可能這內種說法是可以接容受的,這需要從行為是否違法,是否有社會危害性,等多方面綜合判斷。
但從執法的角度來說,法律既然規定了,就需要執行,即時很多人觸犯了該條文。
2、正確。說明合同相對性的問題
3、不正確。有個訴訟時效的問題,可能導致欠債不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