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中的買賣

刑法中的買賣

發布時間: 2021-03-03 16:56:09

Ⅰ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非法買賣"槍支概念

刑法中來的「買賣」,應當理自解為具有流轉交易性質的行為,而正是這種流轉交易破壞了國家對特定物品的管制秩序,形成為刑事違法性的邏輯基礎。對於不以出售為目的的單純購買槍 支行為,行為人往往是基於愛好、收藏等動機或目的,購買後予以存儲或者把玩,其終極目的在於維持對槍 支的
持有,而不是實現對槍 支的傳播與流轉,對此類行為不能認定為非法買賣槍 支罪,而應認定為非法持有槍 支罪。

Ⅱ 在刑法裡面介紹他人買賣犯毒屬於什麼罪刑

對於介紹買賣毒品的行為如何定性,立法上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的做法也各不相同。涉及到介紹買賣毒品行為定性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有兩項:其一是1994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禁毒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規定「居間介紹買賣的,無論是否獲利,均以販賣毒品罪的共犯論處」;其二是2000年4月4日《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規定「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為他人代為購買僅用於吸食的毒品,毒品數量超過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條規定數量最低標准,構成犯罪的,托購者、代購者均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但是,實踐中介紹買賣毒品行為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上述解釋和文件所能涵蓋的范圍。筆者認為,對於介紹買賣毒品的行為,要以毒品犯罪的本質特徵為根本標准,區分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1.為賣毒者介紹買家。對於這種行為,無論是否具有營利目的,均構成販賣毒品罪的共犯。有人認為,介紹販賣毒品罪必須具有營利或牟利目的。這種觀點是對販賣毒品罪構成要件的誤解。

其一,根據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的規定,販賣毒品罪並不需要營利目的,販賣包括有償轉讓或者以販賣為目的而非法收購,盡管通常情況下,販賣都具有營利的目的,但是並非全部如此。實踐中也可能存在不具有營利目的的販毒行為。比如,某甲為了吸食毒品而買進大量毒品,後來由於某種原因戒毒,因此以遠遠低於購買時的價格賣給他人,這種情況下很難說行為人具有營利目的。

其二,從共同犯罪的理論看,行為人明知他人販賣毒品,而幫助其介紹買家,實際上是為賣毒者提供幫助,促使賣毒者的犯罪行為得以成功,這與為盜竊者望風的行為在性質上沒有差別,根據共同犯罪理論,顯然屬於幫助犯。

2.為買主介紹賣家。對於這種情況則要區分情況:

一是在不明知買主是為了販賣而購買,且行為人不具有營利或從中謀取利益的目的,則不構成販賣毒品罪。當然,可能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比如,前述《紀要》中的「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為他人代為購買僅用於吸食的毒品,數量達到法定標準的,受託者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這是因為,販賣的內容之一是為了販賣而購買,單純購買毒品而無法證實是為了販賣的行為,不符合販賣毒品罪的犯罪構成。買主既然不構成販賣毒品罪,幫助買主聯系賣家的人當然不構成買主的幫助犯。也許會有人認為,這種情況下,介紹者在客觀上幫助了賣家,構成賣家的幫助犯。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能成立。因為,一方面介紹者與賣家並沒有通謀,很難說具有共同犯罪故意;另一方面,刑法具有謙抑性,不能認為只要在客觀上起到了幫助作用的人,均構成幫助犯。例如,提供照片和身份信息給造假證者而購買假證的人,不構成製造、販賣國家機關證件罪的幫助犯。

二是雖然不明知買主是為了販賣而購買,但是具有營利或牟取利益的目的而介紹或幫助購買的,則獨立構成販賣毒品罪。這是因為行為人以營利或牟利為目的而實施介紹或幫助購買的行為,相當於購買後再賣給買主,從中漁利,是一種間接販賣行為。

三是明知買主是為了販賣而購買,無論是否具有營利或牟利目的,均構成販賣毒品罪的共犯。這是因為,為了販賣而購買毒品的行為本身就是販賣毒品罪的表現形式之一,行為人明知他人販賣毒品而介紹賣家,顯然屬於幫助犯。

3.為買賣雙方牽線搭橋,居中撮合。這種情形下,介紹者相當於中介方,明知雙方進行毒品交易,而提供幫助。提供幫助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牽線搭橋,有的是提供場所,有的是買賣雙方並不見面而是由中間人轉交毒品和毒資;有的甚至是以不作為的方式默許買賣雙方在其家中交易毒品等等。不論形式如何,也不論介紹人有沒有牟利的目的,更不管行為人是否實際獲利,都應當以販賣毒品罪處罰。前述1994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禁毒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居間介紹買賣的,無論是否獲利,均以販賣毒品罪的共犯論處」,正是指這種情況。

Ⅲ 請問《刑法》二百二十五條非法經營罪里規定的專營、專賣物品或者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具體指哪些物品謝

專營、專賣物品,是抄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專門機構經營的物品。限制買賣的物品,是指國家在一定時期實行限制性經營的物品。上述物品的具體種類,根據法律、行政法規認定。在有關司法解釋中,涉及對以下物品的具體規定:①非法經營食鹽。2002年7月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經營食鹽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一)》)第1條規定,違反國家有關鹽業管理規定,非法生產、儲運、銷售食鹽,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應當依照刑法第225條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②非法經營鹽酸克侖特羅等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葯品。2002年8月1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葯品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二)》)第1條規定:未取得葯品生產、經營許可證件和批准號,非法生產、銷售鹽酸克侖特羅等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葯品,擾亂葯品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225條第(一)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

Ⅳ 刑法中規定買賣麝香多少克定罪量刑

刑法沒有規定具體定罪量刑的標准,兩部委聯合下發的《國家林業局、回公安部關於森林和陸答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管轄及立案標准》規定,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陸生野生動物製品的,應當立案;製品價值在10萬元以上或者非法獲利5萬元以上的,為重大案件;製品價值在20萬元以上或非法獲利10萬元以上的,為特別重大案件。
(六)珍貴、瀕危陸生野生動物製品的價值,依照國家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核定;核定價值低於實際交易價格的,以實際交易價格認定。

Ⅳ 刑法中關於買賣葯品許可證定罪量刑標准

1、《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45號)第八十二條「偽造、變造、買賣、出租、出借許可證或者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吊銷賣方、出租方、出借方的《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或者撤消葯品批准證明文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八條「本法第七十三條至第八十七條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按照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職責分工決定;吊銷《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書或者撤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的,由原發證、批準的部門決定」。

2、《生物製品批簽發管理辦法》(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令第11號)第三十一條「偽造《生物製品批簽發合格證》的,依照《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三十三條「屬於本辦法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情形的,已上市銷售的生物製品,應當責令葯品生產企業收回,並按照有關規定在(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下予以銷毀」。

3、《葯品監督行政處罰程序規定》(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令第1號)

執法機構:相關職能處(科)室及稽查分局

執法許可權:縣以上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執法標准:

1、沒收違法所得;

2、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3、情節嚴重的,吊銷賣方、出租方、出借方的《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或《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

4、情節嚴重的,撤消葯品批准證明文件;

5、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執法程序:

對違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處罰有法定依據,給予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對法人或其他組織處以1,000元以下的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的,按簡易程序當場進行行政處罰。對擬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撤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或者較大數額罰款(即對非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處以1,000元以上的罰款;對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有違法所得的處以30,000元以上,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10,000元以上的罰款的)等行政處罰的,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按聽證程序進行行政處罰。其他情形按一般程序進行行政處罰。

1、一般程序:立案;調查取證;案件合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聽取陳述、申辯;審核決定;制發《行政處罰決定書》。

2、聽證程序:制發《聽證告知書》;聽證申請;送達《聽證通知書》;組織聽證;製作《聽證筆錄》和《聽證意見書》;轉入一般程序。

執法責任: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⑴沒有法定的行政處罰依據的;⑵擅自改變行政處罰種類、幅度的;⑶違反法定的行政處罰程序的;⑷違反《行政處罰法》第十八條關於委託處罰的規定的。

2、對當事人進行處罰不使用罰款、沒收財物單據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門制發的罰款、沒收財物單據的,當事人有權拒絕處罰,並有權予以檢舉。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對使用的非法單據予以收繳銷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3、違反《行政處罰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自行收繳罰款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4、將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財物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的,由財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予以追繳,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執法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收繳罰款據為己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5、葯品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6、為牟取本單位私利,對應當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以行政處罰代替刑罰,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糾正;拒不糾正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徇私舞弊、包庇縱容違法行為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7、對應當予以制止和處罰的違法行為不予制止、處罰,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遭受損害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Ⅵ 刑法上販賣和出賣有什麼區別

首先,「販賣」中「販」,辭書上注釋是賤買而貴賣 ,所以販賣那個概念,實際上包含了兩個過程,一具是買,一具是賣,而刑法意義的販賣注重了賣的行為,並且也強調了買的過程,所以,對完成刑法意義上的「販賣」那個犯罪形態,有三種事情(一)行為人完成了買和賣這兩個過程,這一事情屬典型販賣過程;(二)行為人完成了「為賣而買」如此一具過程,而別論是否完成出賣這種過程,也被視為完成了販賣的行為,稱之為准販賣行為;(三)行為人完成了「出賣」如此一具過程,別論是否存在買進行為,也認為完成了販賣。也算是該行為人只要符合上述的三種情形之一,就被認為完成了販賣行為。案例一中柯某事實上並沒有完成賣出淫穢物品(正在交易中)行為,他不過完成了為賣而買如此的行為。基於上述的認識,所以,即便他沒有真正交易完畢,也認定他完成了刑法意義上的販賣行為。其實,刑法中還有許多被冠以販賣的罪名,其犯罪形態的認定也都基於上述的三種情形。例如,販賣毒品等。而單獨孤立、未完成的買進或出賣行為只能屬於販賣的未完成形態,例如,某人路上撿到一批淫穢物品而予以出賣但沒有完成,那此情形只能屬於販賣的未完成形態也即未遂。
對於倒賣,其中「倒」字,辭書中比較貼切的注釋是轉移、挪移,所以,從字面上理解,「倒賣」也算是將東西換個地點「賣」,所以,在刑法意義上「倒賣」的行為強調的是「賣」如此一具過程,沒有過多的涉及「買」的行為,所以,是否能夠理解完成刑法意義上的倒賣的行為,實質上算是完成賣出如此的行為。在高銘宣、董太雲、滕煒主編的《刑法》釋義中有關「倒賣」的表述是指「行為人出售、、、、的行為」,這個地方也只強調了出售如此的行為,所以,行為人即便是完成了為賣而買,只要其沒有完成出賣的行為,只能屬於「倒賣」的未完成形態。從另一具角度說,假如將「倒賣」和「販賣」視為同等涵義的話,立法者沒有必要將同一具事有用兩個別同的概念來予以表述。所以,筆者認為刑法意義上的販賣和倒賣存在事實和法律適用上的區別。

Ⅶ 中國刑法對買賣槍只有什麼處罰

你好!
一、對於《解釋》施行前,行為人因生產、生活所需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沒有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經教育確有悔改表現的,可以依照刑法第十三條的規定,不作為犯罪處理。
自公安部於今年4月18日發布《關於嚴厲打擊違反爆炸物品、槍支彈葯管理違法犯罪活動的通告》以來,各地陸續查處了一批涉槍、涉爆案件。人民法院對於構成犯罪的案件依照刑法和《解釋》的有關規定予以定罪處罰,有力打擊了此類犯罪的囂張氣焰。但是,實踐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例如在有些案件中,行為人非法製造、買賣的槍支、爆炸物均用於日常的生產、生活,尚未造成嚴重後果,但是,由於《解釋》規定的涉槍、涉爆案件定罪量刑標准比較嚴格,這些案件的被告人可能被判處較重的刑罰。特別是,這些案件多集中在一些偏遠的山區鄉鎮,有的一個幾十個人的小村莊,竟有10餘人參與非法製造、買賣爆炸物品活動。這些案件的涉案當事人居住在貧困的山區,經濟落後,生活貧窮,推一的致富途徑就是靠開山炸石搞一些小型石料廠。辦石料廠就需要開山炸石,而開山炸石就需要炸葯。為此,一些行為人為了圖便宜省錢,就找當地農民幫助做一些炸葯,而~些農民為了增加收入就自行備料(如硝酸氨化肥、玉米面、花生皮等)和工具,在家中加工製造炸葯。他們的目的就是賺錢,主觀方面並無實施其他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秩序行為的惡意。如果不講政策,一律追究刑事責任甚至判處重刑,社會影響顯然不佳。當然,從嚴格依法查處涉槍、涉爆行為的角度考慮,任何非法製造、買賣、持有、私藏槍支、彈葯的行為都應被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但是,絕不能不加區別,搞「一刀切」。為此,根據《通知》第一條的規定,對於行為人在《解釋》施行前,因生產需要如開山炸石,生活需要如打獵、防身等,而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不論數量多少,只要沒有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既包括自己沒有使用槍支、彈葯、爆炸物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也包括自己非法製造、買賣、運輸的槍支、彈葯、爆炸物沒有被別人用於實施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經過有關部門的教育,能夠積極主動地交出涉案的槍支、彈葯、爆炸物品,確有悔改表現的,可以依照刑法第十三條的規定,不作為犯罪處理。雖然可以不作為犯罪處理,有關機關依然可以依照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對行為人予以相應的治安處罰。
二、對於《解釋》施行後發生的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等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和《解釋》的有關規宋守罪處罰。行為人確因生產、生活所需而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沒有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經教育確有悔改表現的,可依法免除或者從輕處罰。
對此問題,曾有一種意見認為,對於《解釋》施行後發生的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等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一律依照刑法和《解釋》的有關規定定罪處罰,不應再區別對待。這種意見有一定道理,應當說,《解釋》的制定,就是為了依法嚴懲涉槍、涉爆犯罪活動,這不僅是正確執行刑法的要求,也是司法實踐中打擊此類犯罪的客觀需要。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司法機關在注重辦案的法律效果的同時,也應當注重辦案的社會效果,二者不能偏廢。在嚴打的同時,正確執行區別對待的刑事政策,也是嚴格依法辦案的基本要求。因此,根據《通知》第二條的規定,對於《解釋》施行後發生的涉槍、涉爆案件,原則上應當定罪處罰。但是,對於確因生產、生活所需而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沒有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經教育確有悔改表現的,可依法免除或者從輕處罰。其中,「可依法免除或者從輕處罰」的規定與第一條中「可不作為犯罪處罰」的規定相比,體現了對《解釋》施行前後發生的案件執行刑事政策的時間界限和實體處理的差別,司法實踐中應當認真把握,切實做到依法妥善處理。
三、執行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槍支、彈葯、爆炸物的種類
關於槍支的分類,曾有一種意見認為,應當統一按照槍支技術性能的差別分為制式槍支和非制式槍支。這種意見的主要理由在於。這樣分類可以減少司法實踐中在槍支認定、性能鑒定問題上的麻煩,只要是按照國家有關技術標准製造的槍支就是制式槍支,其他皆為非制式槍支,不需要再行鑒定。經過論證,《解釋》沒有採納這一意見,而是將槍支分為「軍用槍支」和「非軍用槍支」,「非軍用槍支』又分為「以火葯為動力發射槍彈的非軍用槍支」和「以壓縮氣體等為動力的其他非軍用槍支』。主要理由是:(1)槍支管理法中沒有使用「制式槍支」和「非制式槍支」的概念、如果在司法解釋中使用上述概念,法律依據不足。槍支管理法主要是按照使用者身份和用途的不同,將槍支分為公務用槍、民用槍支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以及民兵裝備的槍支。雖然也未直接使用「軍用槍支」和「非軍用槍支」的概念,但是立法本意就是如此。(2)一般來說,軍用槍支的性能和威力要遠遠大於非軍用槍支,將槍支分為「軍用槍支」和「非軍用槍支」,進而根據其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確定相應的定罪量刑檔次能夠准確地體現刑罰打擊的重點。將槍支分為「制式槍支」或者非制式槍支,雖然在槍支的鑒定問題上可能避免出現爭議,但是,不能准確地反映不同性能的槍支可能造成的危害。如,射擊運動槍是制式槍支,只發射鉛彈,其殺傷性能與同為制式槍支的軍用手槍、步槍相比,差別明顯。如果將其歸入同一個量刑檔次可能導致量刑失衡。(3)過去的司法解釋中一直使用軍用槍支」和非軍用槍支」的概念,從執行的情況看,沒有變動的必要。
關於彈葯的界定和分類,現行法律、法規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解釋》並未採用分類的方法,只是列舉了幾種常見的彈葯,如軍用子彈。氣槍鉛彈、手榴彈等。
關於爆炸物的認定和分類,《解釋》並未作出規定,實踐中可以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和國家軍用標准(GJB)的規定,將爆炸物按照存在的狀態,作相應的區分,如雷管、導火索、導爆索、炸葯、發射葯、黑火葯、煙火葯及其製成的爆炸裝置,以及國務院、公安部門認定的其他爆炸物品。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在:()根據《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的規定,煙花爆竹屬民用爆炸物品,實踐中因非法製造、買賣、運輸煙花爆竹而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案件也較多,但是,如果將煙花爆竹也列入刑法規定的「爆炸物」的調整范圍,恐怕打擊面過大。因此,《解釋》只將製造煙花爆竹的主要原料——煙火葯列為刑法調整的對象,可以有效地控制刑罰適用范圍,突出打擊重點。(2)關於爆炸裝置的含義。我院 1993年制定的《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中刑事罰則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曾經使用了這一概念,但未作具體說明。從實際掌握的情況看,爆炸裝置應當是指以炸葯、火葯或者煙火葯等為主要作用物,通過起爆系統起爆而發生爆炸或者爆燃的物品,簡單地說,就是雷管與炸葯、火葯等的結合體。實際上,槍支的子彈、炸彈等也是一種爆炸裝置,換句話說,爆炸裝置的外延也包括制式規格的彈葯或者其他制式裝置。鑒於刑法條文將「彈葯」和「爆炸物」並列設置,《解釋》中規定的爆炸裝置是指不符合制式規格的爆炸裝置。
(二)關於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罪的定罪量刑標准從實際執行的情況看,過去的司法解釋規定的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的數量標准偏高,加之僅對非軍用槍支進行了界定,在司法實踐中,不利於嚴懲此類犯罪。而且,由於對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和儲存爆炸物的犯罪沒有具體的定罪量刑標准,在實踐中難以區別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的界限,客觀上造成了對一些涉槍、涉爆案件以罰代刑,打擊不力。鑒於上述原因,本著區別對待、突出重點的原則,《解釋》規定,對於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軍用槍支一支以上,或者以火葯為動力發射槍彈的非軍用槍支一支以上或者以壓縮氣體等為動力的其他非軍用槍支二支以上,或者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手榴彈或者爆炸裝置的行為,一經實施即構成犯罪;對於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子彈的行為,根據子彈的特性,分別就軍用子彈、氣槍鉛彈和其他非軍用於彈的數量做了規定,其中規定氣槍鉛彈的數量較其他子彈的數量要多,主要考慮到氣槍的使用范圍較廣,鉛彈的數量往往較多,如果標准過低,可能擴大打擊面。此外,對於具有生產爆炸物品資格的單位不按照規定的品種製造,或者具有銷售、使用爆炸物品資格的單位超過限額買賣炸葯、發射葯、黑火葯、煙火葯、雷管或者導火索、導爆索的行為,也按照十倍於非法製造、買賣行為的數量規定了定罪標准。
針對實踐中介紹買賣槍支、彈葯、爆炸物的行為增多的趨勢,《解釋》第一條專列一款規定,「介紹買賣槍支、彈葯、爆炸物的,以買賣槍支、彈葯、爆炸物罪的共犯論處」。
參照我院 1995年制定的《關於辦理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非軍用槍支、彈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的規定,《解釋》原則上將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情節嚴重」的數量標准,仍規定為定罪最低數量標準的五倍,但是將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手榴彈「情節嚴重」的數量標准確定為定罪最低數量標準的三倍。
(三)關於違規製造、銷售槍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
違規銷售槍支行為,由於銷售的槍支已經流人社會,實際和潛在的危害要大於違規製造槍支的行為,因此,二者在定罪的數量標准上應當有所區別。曾有一種意見認為,對於違規銷售槍支的行為應當從嚴懲處,一支槍流人社會和兩支槍流人社會的危害性哪個更大很難區分。這一意見有道理,對於違規銷售槍支的行為應當依法懲處。但是,是否一定都要予以刑事處罰值得研究。
作為依法被指定或者確定的槍支製造、銷售企業,超量生產或者銷售槍支的行為客觀存在,對此,槍支管理法特別規定,對於違規製造、銷售槍支的企業,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公安機關可以責令其停業整頓或者吊銷其槍支製造許可證件、槍支銷售許可證件」。也就是說,對於違規製造或者銷售槍支的企業都存在予以行政處罰的問題,在設置定罪的標准時,也應當考慮為行政處罰留有一定的餘地。因此,《解釋》第三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了「違規銷售槍支二支以上的」數量標准。
(四)關於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罪的定罪量刑標准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盜竊、搶奪國家機關、軍警人員、民兵的槍支」,「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槍支管理法第二條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裝備槍支的管理,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另有規定的,適用有關規定」,實際上是將軍用槍支單列出來。又鑒於槍支管理法中規定的公務用槍的配備范圍與軍用槍支的范圍有交叉,因此,可以說國家機關、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裝備的槍支,屬於軍用槍支的管理范圍。修訂後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二款的表述,雖然沒有使用「軍用槍支」的概念,但是「國家機關、軍警人員、民兵的槍支」的表述,實質上是沿襲槍支管理法的表述方法,本意應當就是「軍用槍支」。因此,《解釋》將盜竊、搶奪軍用槍支的行為,解釋為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即只要行為人盜竊、搶奪軍用槍支,就要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檔次內確定刑罰。
(五)關於槍支散件的數量標准問題
我院1995年制定的《關於辦理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非軍用槍支、彈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曾經使用了「槍支主要零部件」的概念,並規定了相應的數量標准。從實踐的情況看,由於對槍支主要零部件的含義和種類沒有明確界定,以致司法機關在處理具體案件時,因對涉案物品是否屬於槍支主要零部件經常發生爭議,使一些案件久拖不決。而且,由於槍支管理法中並沒有「槍支主要零部件」這一提法,我院也不曾對此問題做進一步的解釋,導致對一些犯罪嫌疑人非法製造、買賣槍支零部件的行為不能依法處理。有鑒於此,《解釋》沒有規定「槍支主要零部件」,而是參照走私罪司法解釋的規定,提出「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盜竊、搶奪、持有、私藏、攜帶成套槍支散件的,以相應數量的槍支計;非成套槍支散件以每三十件為一成套槍支散件計」,從實際的效果看,將比以槍支主要零部件的數量作為定罪標准更為嚴格,更有利於打擊涉槍犯罪活動。
(六)關於「非法儲存」、「非法持有」、「私藏」的認定問題司法實踐中,由於「非法儲存」、「非法持有」和「私藏」在中文語義上並無太大的差異,使得一些案件在罪名的使用上出現混亂,有關部門一致認為應當對此問題進行解釋。對這三個用語的理解,學術界和實踐部門都有不同認識。筆者認為,准確界定這些用語的內涵,應當密切聯系法條本身規定的內容進行分析。
以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為例,該款將「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這五種行為並列提出,並規定了相同的法定刑,那麼,這五種行為的危害性就應當大體相當,並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聯系。為此,《解釋》提出:「非法儲存」,是指明知是他人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的槍支、彈葯、爆炸物而為其存放的行為。也就是說,構成非法儲存行為的前提條件有兩個:()主觀上明知是他人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的槍支、彈葯、爆炸物;(2)客觀上有為他人存放槍支、彈葯、爆炸物的行為。
《解釋》第八條還規定,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非法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備、配置槍支、彈葯條件的人員,違反槍支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擅自持有槍支、彈葯的行為。
「私藏」,是指依法配備、配置槍支、彈葯的人員,在配備、配置槍支、彈葯的條件消除後,違反槍支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私自藏匿配備、配置的槍支。彈葯且拒不交出的行為。對此,曾有一種意見認為,「非法持有」應當理解為隨身攜帶或者拿在手中的行為,「私藏」是指藏匿在家中或者其他隱秘處的行為。經過論證,沒有採納這一意見。從刑法規定的情況看,「非法持有」一詞,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條也曾使用,即「非法持有毒品罪」。實踐中,對於在犯罪嫌疑人家中查到的毒品,如果無法查清其來源和用途的,也要認定為非法持有毒品行為。因此,以是否藏匿於家中作為區分「非法持有」與「私藏」的標准,顯然不妥。
1979年刑法中沒有「非法持有」槍支的規定,只規定了私藏槍支的行為。修訂後刑法增加規定了「非法持有」行為,從語義上也難以與「私藏」行為區分,因此,從犯罪主體上進行界定是惟一可行的方法。

Ⅷ 《刑法》非法經營罪中規定了買賣進出口許可證的行為,那麼作為買方也構成該罪嗎

如果明知是不對的還買的話,就是屬於的,而且有規定買賣,就算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應該會有一定責任的。現在辦一個也不算難吧。我們可以處理,希望可以幫到你。純手打,望採納。

Ⅸ 刑法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是多少條

《刑法》第二百八十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版罪】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熱點內容
從法律效力等級的角度 發布:2025-09-14 03:58:40 瀏覽:280
地區立法機關 發布:2025-09-14 03:49:20 瀏覽:935
2002年2013年司法考試行政法真題 發布:2025-09-14 03:39:05 瀏覽:111
法律顧問進出口公司 發布:2025-09-14 03:37:41 瀏覽:961
行政訴訟法撤銷房產證 發布:2025-09-14 03:28:25 瀏覽:906
行政主體必須是行政法主體 發布:2025-09-14 03:28:25 瀏覽:319
禁毒禁賭條例全文 發布:2025-09-14 03:12:42 瀏覽:187
國際經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9-14 02:48:01 瀏覽:183
立法現狀分析 發布:2025-09-14 02:39:17 瀏覽:681
小區監控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02:38:01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