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舂米刑法

舂米刑法

發布時間: 2021-03-03 19:17:57

A. 人彘是什麼

人彘是非常殘忍的酷刑之一。

彘即豬。人彘就是把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銅注入耳朵,使其失聰,用喑葯灌進喉嚨,割去舌頭,破壞聲帶,使其不能言語,然後扔到廁所里,有的還要割去鼻子,剃光頭發,剃盡眉發,然後抹一種葯,破壞毛囊,使毛囊脫落後不再生長,永不再長毛發,然後一根根拔掉。

有的嫌累,就一起拔掉。如果有皮掉下來,或者在行刑中就死了,劊子手就會被人嗤之以鼻,甚至丟掉飯碗。也有在行刑過程中就死了的,沒死的就被放在廁所里做成了人彘。

最出名的是漢朝的呂太後將戚夫人做成了人彘,還安排了專人照顧,然後丟棄在茅廁中任其痛苦死去,割掉耳朵,甚至把臉劃花。這是呂後發明用來對付戚夫人的一種非常殘忍酷刑之一。

(1)舂米刑法擴展閱讀:

劉邦死後不久,呂後把戚夫人抓起來,先當下人使用。她讓人剃光戚姬的頭發,用鐵鏈鎖住她的雙腳。又給她穿了一身破爛的衣服,關在一間潮濕陰暗破爛的屋子裡。

讓她一天到晚舂米,舂不到一定數量的米,就不給飯吃。接著,呂後又把戚姬的兒子趙王如意從封地上召到京城裡來,准備殺害他。漢惠帝聽說母親呂後把如意召來,就知道呂後想要對如意下毒手。他趕緊派人把如意接到皇宮里,吃飯睡覺都跟他待在一起。

兩人從小呆在一起玩耍,惠帝對這個弟弟非常疼愛,所以就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保護他。呂後雖然氣得咬牙切齒,但有好幾個月都沒有機會對如意下手。有一天,漢惠帝清早起來出去打獵,如意由於睡懶覺,沒起來跟著去。呂後終於找到了可乘之機,就派人送去毒酒,把如意給害死了。

漢惠帝打獵回來一看,如意口中、鼻子全部流血,變成了一具直挺挺的僵屍。如意剛死,哪知余哀未了,又起驚慌。

忽有宮監奉太後命,來引惠帝,去看「人彘」。惠帝從未聞有「人彘」的名目,心中甚是稀罕,便即跟著太監,出宮往觀。宮監曲曲折折,導入永巷,趨入一間廁所中,開了廁門,指示惠帝道:「廁內就是『人彘』哩。」

B. 中國古代的殘忍刑法有哪些

1、剝皮: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

2、腰斬: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3、車裂: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4、俱五刑: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5、凌遲: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C. 不斷舂米,是什麼刑法

你問的應該是中國古代的「舂」刑吧? 那是一種針對婦女的刑罰,就是女性犯罪後以舂米勞動作為懲罰。
《漢書·惠帝紀》應劭註:「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D. 古代的殘忍刑法都有哪些

秦朝形成了一套包括生命刑、身體刑、勞役刑、流放刑、恥辱刑、身份刑在內的刑罰體系。秦以刑罰種類繁多,手段殘酷而著稱,對後世刑制產生了較大影響。具體而言,秦之刑名有:

(一)生命刑

即死刑。秦代執行死刑的方式多達二十餘種,較有代表性的包括:

1.具五刑。是一種與肉刑結合使用的死刑。據記載,具五刑的施行程序是先黥面,後割鼻,再斬左右腳,又用笞杖打死,最後割掉首級,並將屍骨剁成肉醬示眾。

2.定殺。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解釋說:"生定殺水中之謂也"。即把人活著投入水中淹死。
3.阬。即活埋,秦始皇曾把反對其政策的四百餘名儒生"皆阬之咸陽"。
4.族。即一人犯罪而牽連其親族,犯罪者與親族一起被處死。
5.車裂。即將受刑者的頭和四肢分別掛在五輛馬車上,然後驅馬向五個方向各自拉動,以支解屍體。

(二)肉刑

即身體刑,肉刑是殘害受刑者身體的刑罰。秦時主要使用的肉刑有笞、墨、劓、斬左右趾、宮數種。秦時肉刑既可單獨使用。又可以與勞役刑結合使用。

(三)勞役刑
即強制犯人勞動的刑罰,相當於後世的徒刑。秦代勞役刑主要有如下幾種:
1.城旦、舂。
男犯為城旦,從事築城的勞役;女犯為舂,人事舂米的勞役。這是秦朝時最重的勞役刑。《漢舊儀》記載:"城旦者,治城也。女為舂,舂者治米也。"
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女犯為白粲。根據《漢舊儀》記載,所謂"鬼薪"是強制男犯去山中砍柴以供宗廟祭祀之用。所謂"白粲"是強制女犯擇米,以擇出的白米供宗廟祭祀之用。鬼薪、白粲應是服較城旦、舂輕一等的勞役。
3.司寇、作如司寇。男犯為司寇,即伺察寇賊,從事這種工作往往去邊疆,邊服勞役,邊防外寇。女犯為作如司寇,根據女犯的生理特點,不宜讓其到邊疆服役,故允許其在內地從事相當於司寇的勞役。
4.侯。強制犯人到邊地充當斥侯,伺察敵情。
5.隸臣妾。將男女罪犯或家屬罰作官府奴婢,為國家服各種勞役或雜役。《漢書》記載:"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秦時隸臣妾為終身刑徒。
6.罰作、復作。男犯為罰作,女犯為復作。罰作是強制男犯去邊境地區戍守,女犯則去官府服勞役。

(四)財產刑

財產刑是剝奪犯人財產的刑罰,秦代的財產刑主要是貲、贖、沒和收等幾種。
1. 貲。
是判處犯人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
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中的貲刑主要有三類:
一類是貲金;
一類是貲物,主要是貲甲或貲盾;
一類是貲勞役,
對那些無力承擔所貲之甲或盾的犯人,則允許其以用勞役抵償。
2.贖。
贖刑與貲刑不同,貲刑是依法判處罪犯交納一定財物的刑罰,而贖刑則是允許罪犯以交納法定的財物代替已經判處的刑罰。
從秦簡看,當時贖刑可贖免的刑罰范圍相當廣泛,有贖死、贖宮、贖耐、贖劓、贖遷,等等。
3. 沒和收。
"沒"是把罪犯的財產由國家強制充公。
"收"分為沒收財物和沒收人口兩個方面。
(五)身份刑
身份刑是剝奪犯法者的爵位、官職等政治身份的刑罰,其刑名有"奪爵""廢"等。
1.廢。廢除違法者官籍永不敘用的處罰,秦時稱受廢刑免官者為廢官,"任廢官為吏,貲二甲。"
2.奪爵。消除違法者的爵位,剝奪其特權。
(六)遷刑
"遷"是判處犯人去指定地區(一般是邊遠地區)服役的刑罰,是一種流放刑。秦簡《傅律》雲:"百姓不當老,至老時不用請,敢為詐偽者……皆遷之。"遷與後世的流刑相近,但流刑重於徒刑,而秦代的遷刑則輕於徒刑(勞役刑)。被判遷刑者,其家屬多隨遷。

(七)恥辱刑

恥辱刑是一種事宜侮辱性質的刑罰,在秦代主要指髡、耐等象徵肉刑的刑罰。
1. 髡。
系一種剃除受刑者頭發的刑罰。秦時髡刑常與勞役刑結合使用,如髡鉗城旦舂等。
2. 耐。
輕於髡,為一種剃除受刑者鬢須的刑罰。秦時耐亦主要與勞役刑結合使用,如耐為隸臣等。
也有學者認為,秦朝主要刑名為死刑、肉刑、作刑(徒刑)、遷、貲(財產刑)以及誶六種,其中誶,就是訓誡。從出土秦簡來看,多用於輕微犯罪的官吏。如《效律》規定:"計較相謬也,自二百二十錢以下,誶官嗇夫。"又見《法律答問》:"甲賊傷人,吏論以為斗傷人。吏當論不當?當誶。"

E. 古代女子刑法有哪些

犯罪就要挨罰,這事天經地義。

不過自古以來,刑罰的尺度卻一直在變,因為什麼樣的懲罰才是最合適的,這個問題幾乎無法有定論,只能在實踐中摸索。
而相比現代,古代的刑罰顯然要殘酷得多,而小編今天要說的這種刑罰,更是奇葩,因為這種刑罰這是女人受了流淚,男人受了卻要暗爽!

「笞、杖、徒、流、死」被稱為封建五刑,這其中笞杖之刑可以說是最輕的了,通俗來講就是挨板子。

挨板子大有學問,很多被判笞杖之刑的女囚寧可死也不願挨打。

但很多男囚願意挨板子,但是必須得掏錢,這么是怎麼回事呢?

跟現在的刑罰不同,古代懲戒犯人有種手段就是恥辱刑,目的不是為了造成肉體傷害。

笞杖刑的主要部位是屁股,一來是因為這個地方脂肪多,不傷筋動骨,二來是在講究禮義廉恥的古代社會,這其實是一種很大的羞辱。

比如明朝的皇帝就特別喜歡打大臣的板子,以達到羞辱的目的。

其實被判仗刑,遠遠好過流放或者砍頭,但女囚一旦被判這種刑罰,往往比死還難受。

因為打板子是要脫掉褲子的,而且還常常有特殊情況發生。

比如下面這個案例: 根據《右台仙館筆記》記載,清朝時,河南發生了一起私通案,涉案女子不僅不悔改,還教唆姦夫向夫家索要金銀。

知縣得知後,命人抓獲了這個婦人,而且盡去其上下衣,不留寸縷,打板子。

03

當地百姓聽說有這種事,圍觀者多達上千人,女子受刑結束後,父母脫下外衣為女兒遮醜,卻被圍觀百姓奪走,最終該女子因不堪羞辱跳河自盡。

女囚不願受這種刑罰,但男囚卻很願意被判此刑,畢竟這是五刑中最輕的,但卻需要花點錢,給誰呢,給行刑的衙役。

04

另外打板子這種事也是非常講究技巧的。有的打的皮破血流,但卻骨肉不傷;有的打完不見流血,但實際上卻受傷嚴重。

據史書記載,明朝的衙役在訓練時,首先扎兩個假人,一個裡面填充磚頭,另一個裡面填充紙,然後都穿上衣服開始行刑。填充磚頭的要做到衣服不破,但磚頭碎裂;而填充紙的假人,則要做到每落一板用盡全力,但裡面紙張卻不能破。

據說衙役中的高手可以做到對一塊豆腐打板子,里頭都打爛了,但外頭依然是完完整整的一塊。

正是練到了這種火候,「外重內輕」還是「內重外輕」完全由衙役說了算。

所以罪犯往往借錢也要賄賂行刑的衙役,以落得個輕傷,否則被打殘都有可能。

而這種刑罰一直沿用到了現代,最有名的還屬於新加坡的鞭刑。

F. 古代刑法中有「髡鉗為城旦舂」,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髡,指剃光犯人的頭發和胡須,是古代一種恥辱刑
鉗,指頸上套著鐵圈(刑具)
城旦舂是一種徒刑,是指男犯築城,女犯舂米,但實際從事的勞役並不限於築城舂米

G. 秦朝的刑法有幾種!

死刑來,肉刑,苔刑,徒自刑,遷刑,髡刑,罰金,贖刑,剝奪政治權利,或流放出境 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有奪爵、廢、削籍幾種。

H. 古代有一種刑法為舂,是怎麼行刑的

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米。~葯。

出處:先秦指版事舂米的女奴。權秦漢以來沿襲轉為刑罰之稱。女犯服四歲勞役的刑名。臣僚犯罪,其妻女沒官為奴,多任舂、僖之事。《墨子.天志下》:「婦人以為舂、酋。」《周禮.秋官.司厲》:「其奴,男子入於罪隸,女子入於舂槁。」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謂坐為盜賊而為奴者輸於罪隸、舂人、槁人之官也。由是觀之,今之為奴婢,古之罪人也。」《雲夢秦簡釋文.司空》:「在旦舂衣赤衣,冒赤幢,枸櫝檁杖之。」《漢書.惠帝紀》:「上造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不靈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城旦者,旦起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秦漢時期,犯罪的臣子的妻女,由於不能充軍服徭役,就讓他們做舂米的奴隸。

I. 黥面的古代刑罰

「黥面」刑罰
早在中國周代的五刑中,就出現了黥面刑,當時稱之為墨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後塗上墨或別的顏料,使所刺的字成為永久性的記號。同劓、宮、刖、殺相比,墨刑顯然是最輕微的。但是,這種刑罰也要傷及皮肉甚至筋骨,而且施加於身體的明顯部位,無法掩飾,不僅給人造成肉體的痛苦,同時使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最初,墨刑的施行方法是用刀刻人的皮膚,然後在刻痕上塗墨。《尚書·呂刑》篇中「墨辟疑赦」一句後,孔安傳雲:「刻其顙而涅之曰墨刑。」。《周禮.司刑》一節中「墨罪五百」一句話,鄭玄注雲:「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額為瘡,以墨窒瘡孔,令變色也。」《禮記·文王世子》篇注雲,墨刑和劓、刖等刑一樣,「皆以刀鋸刺割人體也。」《國語·魯語》也曾說:「小刑用鑽鑿,次刑用刀鋸。」墨刑為小刑,當是使用鑽或鑿為刑具。其它各書述及墨刑時都是說用刀刻。這些說明,墨刑在最初規定為刑罰的時候,施行時用刀,而不是後世才採用的針刺。人的面部神經是極其敏感的,犯人在被黥面時的疼痛之狀可想而知。由於傷口感染,有的犯人也會因黥面而致死。
從西周時起,墨刑的使用很普遍。周初刑法規定「墨罪五百」,即列舉應處以墨刑的罪狀有五百條之多。《尚書·呂刑》篇亦雲:「墨罰之屬千。」可見,當時的刑罰是很嚴厲的,民眾稍有小過,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隸主貴族常用黥面者作守門人。因為這些人的臉上帶有恥辱的標記,走到哪裡都會被認出來,所以他們一般都不會逃跑。而且,黥面者的四肢是健全的,不影響勞作。春秋戰國時,各國常使用黥面的囚徒去做各種苦役。秦國商鞅變法時用法嚴酷,有一次太子犯法,不便加刑,商鞅就把太子的師傅公孫賈黥面,以示懲誡。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請焚燒《詩》、《書》等儒家書籍,規定說,如果命令下達之後三十天內不燒者,要「黥為城旦」。「城旦」,是一大早就起來修護城牆的苦役工。當時,「黥為城旦」成為一種比較固定的處罰犯人的措施,這樣的犯人遍布全國各地。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隊伍中,有許多是受到黥面之刑的囚徒。漢初被高祖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年輕時也曾因小罪被黥面,因此,人們就把他的名字成為黥布。
漢初刑法沿襲秦制,仍使用黥面之刑。《漢書·刑法志》規定「墨罪五百」,條款數目同周初一樣。公元前167年,漢文帝劉恆下詔廢除肉刑,規定將當受黥面之刑者「髡鉗為城旦舂」。意思是,男子應當黥面者,該為剃去頭發、頸上戴著鐵制的刑具、去做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應當黥面者,改為去做為期四年的舂米的苦役。此後直至漢末,黥面未再實行。但在漢代時,匈奴曾規定,漢朝的使節如果不以黥面,不得進入他們的單於所居住的穹廬。有一次,王鳥充任漢朝的使節,出使匈奴時就順從了他們的規矩,單於大喜,同意讓匈奴的太子到漢朝作人質,請求與漢和親。有人說,匈奴的這種規定是他們的一種習俗,只是用墨晝在臉上,象徵性地表示黥面,並非真的用刀刻割皮肉。這和作為刑罰的黥面當有所區別。
漢代以後,隨著某些肉刑的恢復,黥面也重新被採用。晉代規定,奴婢如果逃亡,抓回來之後要黥其兩眼上方,並加銅青色;如果第二次逃跑,再黥兩頰;第三次逃跑,黥兩眼下方。上述三處,施行時都要使黥痕長一寸五分,寬五分。這種黥痕可以深深印到人的骨頭上。唐代貞元年間,段成式的從兄經過一個叫黃坑的地方,他的隨從拾取死人的頭顱骨,打算用它配葯,看見一片骨頭上有「逃走奴」三個字的痕跡,色如淡墨。段成式判斷這是古時被黥面的人的頭骨,而且很可能就是晉代逃亡過的奴婢的遺骨。黥面之刑的殘酷性,由此可見一斑。
南朝泰始四年(468),宋明帝劉彧頒行黥刑和刖刑的條律,規定對犯有劫竊官杖、傷害吏人等罪者,要依舊制論斬;若遇赦令,改為在犯人兩頰黥上「劫」字,同時割斷兩腳筋,發配邊遠軍州;若是五人以下結伙以暴力奪取他人財物者,也同樣處罰。梁天監元年(502),梁武帝蕭衍又頒定黵面之刑。黵面的施行方法,大概不是用刀刻,而是用針刺。如果犯有搶劫罪應當斬首而遇赦者,要黵面為「劫」字。這種刑罰實行的時間不長,天監十四年(515)即予以廢除。
北宋時,黥面之刑一律改用針刺,因而又稱為黥刺。犯人的罪狀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樣排列的形狀也有區別。凡是盜竊罪,要刺在耳朵後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頰上或額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個方塊;若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為圓形。凡是犯有重罪必須發配遠惡軍州的牢城營者,都要黥面,當時稱為刺配。北宋名臣狄青年輕時也曾被刺配,後來貴顯,仍保留著刺的印記,不願除掉它。直到南宋時,刺配的做法都是常見的。
遼代刑法也有黥刺,和北宋的施行方法相同,也是用針刺,但刺的位置不完全一樣。重熙二年(1033),遼興宗耶律真宗規定,對判為徒刑的犯人,要刺在頸部。奴婢私自逃走被抓回,如果他她同時盜竊了主人的財物,主人不得黥刺其面,要刺在其頸或臂上。犯有盜竊罪的,第一次犯刺右臂,第二次犯刺左臂,第三次犯刺脖頸的右側,第四次犯刺脖頸的左側,如果第五次再犯,就要處死。遼代其他刑罰非常殘酷,唯獨黥面之刑比以前要寬大一些。
金代規定犯有盜竊罪且贓物在十貫以上五十貫以下者要處以徒刑,同時刺字於面部,贓物在五十貫以上者要處死。元代仿照宋、金的有關法律,對盜竊罪要予以刺字,並同時施加杖刑,刺的方法和杖的數目有非常細致的條款,另外,對什麼情況下免刺、什麼情況下已經刺過仍要補刺等等,也有具體的規定。
明代關於黥刑的法律,與宋元大同小異,但使用的范圍要更狹窄一些。洪武三十年(1397)規定,謀反叛逆者的家屬及某些必須刺字的犯人予以刺字,其他各類犯人一律不再用宋代那種刺配的方法。另外,對於盜竊犯,初犯者要在右小臂上刺「盜竊」二字,再犯者刺左小臂,第三次犯者要處以絞刑。對於白晝搶劫他人財物者,要在右小臂上刺「搶奪」二字,如果再犯搶奪罪者,照例在右小臂上重刺。情節比較輕微的偷摸都無須刺字。明代的法律中對免刺、補刺也有明確的條文。
清代的黥刑主要施用於奴婢逃跑,而且常和鞭刑並用,稱為鞭刺。順治十一年(1654),朝廷議准,對於逃亡的奴婢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三歲以下者要免於鞭刺。順治十三年(1656)又規定,犯盜竊罪者也要刺字。康熙四年(1665)規定,對逃亡的奴婢的刺字不再刺在面部,和盜竊罪一樣都刺小臂。第二年又下令說,如果逃亡者改刺小臂,這樣逃亡者越來越多,無法稽查,因此仍舊改為刺面。康熙十二年(1673)詔令,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逃亡者要免於鞭刺,如果是夫帶妻逃、或父帶女逃、或子帶母妹逃者,婦女免於鞭刺,如果是婦女單獨逃亡者不能免除。這樣的規定,說明清代奴婢的處境悲慘,而且逃亡現象嚴重,同時說明統治者對逃亡者的鎮壓也非常嚴厲。
縱觀各代實行黥刑的歷史,古時刀刻法的黥面變為宋、元、明、清的刺字,其殘酷的程度應該說是在逐漸減弱。
黥刑作為一種刑罰制度,同人類的刺面紋身的習俗有密切的關系。世界上各民族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大都有刺面紋身的歷史,具體做法是用刀刻或針刺皮肉,和刑罰的黥面一樣,也必然有疼痛的感覺,因而它也具有一定的野蠻性和殘酷性。產生刺面紋身現象的社會因素和人類的心理因素比較復雜,主要的是由於原始的自我美化意識和圖騰崇拜意識的作用,刺面紋身者所雕刺的內容主要是人們喜愛的象徵美麗、勇敢或吉祥的文字和圖象。黥面之刑是將刺面紋身的殘酷性的一面加以發展,用作懲罰罪人的手段,它給罪人身體留下的是表示恥辱的標記,既給犯罪者造成精神的壓力,也對其他人起著警戒和震懾的作用。黥刑和刺面紋身的目的雖然不同,但它們都是人類社會早期階段共同的社會文化心態的反映。

熱點內容
從法律效力等級的角度 發布:2025-09-14 03:58:40 瀏覽:280
地區立法機關 發布:2025-09-14 03:49:20 瀏覽:935
2002年2013年司法考試行政法真題 發布:2025-09-14 03:39:05 瀏覽:111
法律顧問進出口公司 發布:2025-09-14 03:37:41 瀏覽:961
行政訴訟法撤銷房產證 發布:2025-09-14 03:28:25 瀏覽:906
行政主體必須是行政法主體 發布:2025-09-14 03:28:25 瀏覽:319
禁毒禁賭條例全文 發布:2025-09-14 03:12:42 瀏覽:187
國際經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9-14 02:48:01 瀏覽:183
立法現狀分析 發布:2025-09-14 02:39:17 瀏覽:681
小區監控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02:38:01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