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看關系
A. 怎麼判斷一個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
民事來法律關系,指根據民事法律規范自確立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是由民事法律規范調整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民事法律關系具有以下特徵:(一)、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一般是自願設立的;(二)、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但主要是財產關系;(三)、民事法律關系是基於民事法律事實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四)、民事法律關系是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五)、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補償性和財產性。民法調整對象的平等性和財產性也表現在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手段上,即民事責任以財產補償為主要內容,懲罰性和非財產性責任不是主要的民事責任形式。
B. 如何認定民法上的因果關系
如何認定民法上的因果關系
首先,是事實上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被告的行為對於被害人人身或財產上損害的發生具有原因力,其次上法律上因果關系,即在事實上因果關系具備時,被告的行為未因法律政策或其他因素的考量而免除賠償責任。這被稱為「因果關系二分論」。
我們先來看事實上的因果關系。
英美法上有一條「butfor rule」,即所謂「若無,則不」法則。例示如下:(1)醫院急診室醫師於原告之夫因嘔吐送醫急救時,未實時為原告之夫進行檢查,原告之夫繼而死亡。若醫院證明,即使醫師進行診斷治療,原告之夫仍將死亡,醫院即無須負責。(2)一家法國公司違法僱傭一位義大利女孩,未依法令發給身份證件,該女孩事後發生職業災害受傷。本案法國公司即便依法行事,損害仍不免發生,因而法國公司未依法發給身份證件,不能作為對義大利女孩受傷負責之原因。(3)原告乘坐被告之輪船至海上,因被告輪船船員之過失與他船碰撞,原告受有損害。當時該船員未獲得合法船員許可證件。經查該船員雖未取得船員許可證,但在能力上完全勝任其職務,苟向有關機關申請許可證,必可獲得,且即使該船員獲有許可證,本案船隻碰撞仍不免發生,因而法院認為,本案被告違反法令規定,僱用未領許可證之船員,非屬船隻碰撞之原因。(4)葯劑師因過失未經詢問醫師,繼續賣葯給病人,致病人死亡。若詢問醫師,醫師必然同意繼續使用相同葯物時,葯劑師之過失發給葯物,即無須對病人死亡負責。(5)原告酩酊大醉,為被告撞傷。經查,即便原告清醒一如常人,仍將為被告撞傷,則原告之酒醉對損害之發生,不生混合過錯之問題。(6)旅店主人未裝置火災逃生梯,原告因失火而受傷。若經證明,原告於房間床上時即因濃煙而嗆傷,則是否裝置逃生梯與原告受傷無關,旅店主人無須負責。(7)被害人耳聾,則被告未按喇叭致發生車禍,不負責任。
以上的必要條件說有一些例外,如:(1)提供不法行為之動機與機會;(2)共同加害行為與共同危險行為;(3)假設因果關系;(4)超越因果關系;(5)累積因果關系(6)因果關系中斷。這些情況比較復雜,碰到時要認真加以探討。
接著,我們再來看法律上因果關系。被告的行為何時與原告損害之間成立法律上因果關系,學說仍有爭議。目前英美法上系以合理預見說判斷,德國法則流行法規目的說,台灣則為相當因果關系說說明之。各舉一例。
【可預見說之實例】Petitionof Kinsman Transit Co.一案中,被告輪船公司員工為原告船舶停放於另一被告所有之碼頭,因河流浮冰沖擊,原告船舶輪動,順流而下,與另一船舶碰撞後,兩船同時向何流下游漂流。兩船漂到市政府管理之開關式橋梁時,因管理員過失未開啟橋梁,以致原告船舶撞擊橋座後分解。原告除船舶損失外,船上貨物漂流達3公里,損失甚巨。法院認為,被告行為之危險縱引起更嚴重損害,只要該損害系屬被告應提高注意加以避免,而被告未為之者,縱使危險甚為微小,被告之不法行為仍屬可歸責,因而所有被告應全部共同負責。
【法規目的說之實例】鼠葯案,在Larrimore v. American Nat』l Ins. Co. (1939)一案中,被告為出租人,提供承租人咖啡廳老鼠葯,咖啡廳將老鼠葯放置於火爐桌子下方。原告為咖啡廳員工,在點燃蒸汽火爐時,火柴觸及放置老鼠葯之盒子,因老鼠葯含有磷成分,發生爆炸,原告受傷。原告起訴主張,被告提供老鼠葯予其僱主,違反法令規定,應賠償其損失。該法令規定:「除在自己不動產之安全地點外,任何人放置毒葯,均屬不法行為。」法院認為,本案出租人若未提供承租人老鼠葯,原告固然不會受害。但系爭法令之目的在於保護人類或動物免於被毒殺之損害。本案之損害並非該法令立法意旨所欲避免者,老鼠葯之毒性物質與原告之損害無任何牽連。被告固違反法令要求之義務,但原告損害須為法規目的所欲避免之危險,被告始負損害賠償責任。本案原告損害,並非由於老鼠葯之毒性,而系燒傷。且法規所謂「安全地點」,系就老鼠葯之毒性而言,老鼠葯既放置於桌下隱秘處,不易為人類或動物食用中毒,即為「安全地點」,被告亦無違反法令可言。
【相當因果關系說實例】1992年台上字第7號判決:「學校運動架具之設置或保管,應求其安全為第一要務,尤其中學學生活潑好動,學校設施如設置或保管有欠缺,即易肇事端。本件被上訴人有關人員將手球門架置於土質松軟之處所,未加固定,致有學生葉耀誠攀住橫桿玩耍,竟致傾倒,將其壓傷致死,原審謂手球門架之放置與損害之發生,無相當因果關系雲雲,與經驗法則殊有違背。」本件台灣最高法院認為手球門架的放置與損害之發生,具有相當因果關系,應值贊同。
總之,無論何種學說,觀察法律上因果關系的判斷,應就具體個案,參酌學說實務發展,妥當判斷之,以求個案當事人間損害分擔的合理分配。誠如學者所說:「如何決定最近原因或遙遠損害,並無確定的原則可供參考,而是基於案件事實,綜合邏輯、常識、正義、政策與判決先例等考量而為判斷。」
以上內容參考了陳聰富《台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2期(2000年)《侵權行為法上之因果關系》。
C. 對民法的看法
民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法律之一,它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准則。新中國建立後,曾經在20世紀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兩次起草民法典,均因當時特殊的政治原因而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先後制定了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婚姻法、收養法和繼承法等民事法律。在這些現有的民事法律和學者與立法機關共同起草的物權法草案的基礎上,立法機關於2002年10月編纂了民法(草案)。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了該草案,從而使該草案備受關注。該草案由九編構成: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法,第三編合同法,第四編人格權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第七編繼承法,第八編侵權責任法,第九編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其中,第三編合同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和第七編繼承法,是已經生效的法律,這次編纂民法典將它們編進來,未作任何改動,所以以下所論,將不涉及這些編的內容。
一、關於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的內容,是適用於所有的民事關系乃至商事關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一般的事項。如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即人格一律平等;規定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設立監護人;規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時,依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將被宣告失蹤或宣告死亡;規定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法人及其工作人員的民事責任,法人的撤銷、解散和宣告破產;規定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權利、民事責任、時效和期間等等。民法(草案)主要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訴訟時效的期間及民事主體的種類作了修改補充。將民法通則規定的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修改為七周歲,將兩年訴訟時效修改為三年。關於民事主體,草案在民法通則規定的公民、法人兩類主體之外,增加規定了「第三類主體」即「其他組織」。
二、關於物權法 物權法是調整財產的歸屬與利用關系的法律制度,是國家經濟體制與財產權制度的基石。所謂物權,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和佔有(類物權)。民法(草案)規定,物權的取得、變更、轉讓和消滅,均需依法律的規定。關於所有權,草案除了規定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外,還對私人所有權作了專章規定,即:國家保護私人的儲蓄,保護私人投資以及因投資獲得的收益。私人所有權的范圍,包括自然人以及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對其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全面支配的權利。應當注意的是,草案關於私人所有權的這些規定,一方面可以敦促人們尊重他人的私有財產,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追求社會財富,而當每個人追求和積聚起財富後,國家和社會也就富裕和充足了。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實行住宅的商品化改革,人們紛紛購買高層建築物中的一個特定的專有部分供作居住或其他用途使用。人們所購買的該特定的專有部分在物權法上即稱為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草案規定: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就建築物內其居室等專有部分享有單獨所有權,就電梯、走廊、地基、屋頂、地下停車場等共用部分享有共有所有權(按份共有)。此外,各區分所有人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建築物還有參與管理的權利,學界稱為成員權(管理權)。
用益物權,是以對不動產的使用、收益為內容的物權。在我國這樣一個土地等重要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的國家,如何在物權法上創設完善的用益物權體系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鑒於此,草案規定了十種用益物權,即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鄰地利用權、典權、居住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漁業權。這些用益物權形式,是我國生產資料(特別是土地)公有製得以充分實現的法律機制。 擔保物權,是將動產、不動產或權利設定擔保給債權人,以擔保向債權人融資的制度。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債權人為債權而斗爭成為一個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在我國,如何保障銀行等債權人借出去的錢能順利地收回來,不僅是司法裁判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是物權立法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民法(草案)借鑒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在實踐中新創的擔保物權形式,規定了較為完善的擔保物權體系,即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和讓與擔保體系。 佔有,是佔有人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實際控制與支配,學界稱為類物權。佔有是一種事實狀態,為羅馬法以來近現代各國民法所一致公認。民法(草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規定了佔有的類型,佔有的推定效力,善意佔有人對不動產或動產的使用、收益,以及佔有的物上請求權等。
三、關於人格權法
所謂人格權,指以權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為標的的權利。人格權因出生而取得,因死亡而消滅,不得讓與或拋棄。在現代社會,人格被視為人的最高價值,人格利益被視為人的最高利益,人格的尊重成為現代人權運動的目標和基本理念。人格權的保護,是現代民法所面臨的重大的基本任務。正因為如此,民法(草案)不僅對人格權設專編規定,而且在民法通則已經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自由權、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等作了規定的基礎上,增加規定了隱私權、信用權。對人格權的這些規定,標志著民法(草案)具有先進性,是一部真正的市民社會(人民社會)的權利憲章。
四、關於侵權責任法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危險和損害的社會。這些危險和損害多半是由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法(草案)為了充分保護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合法權益,設立專編規定侵權責任法。
草案規定:由於過錯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侵權人有過錯的,受害人不必證明侵權人的過錯,侵權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不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承擔侵權責任方式,依規定主要有九種: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對於機動車肇事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產品責任、高度危險作業責任、動物致人損害責任及物件致人損害責任,草案作為特殊侵權責任加以規定。針對侵權責任主體的特殊情形,草案規定:(1)法人的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法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人賠償後,可以向對造成損害有過錯的工作人員追償;(2)網站經營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該網站實施侵權行為,或者經權利人提出警告,仍不採取刪除侵權內容等措施消除侵權後果的,網站經營者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等等。
五、關於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
所謂涉外民事關系,指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即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權利和義務諸因素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因素與外國有聯系。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限於當時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水平,只就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作了十分簡單的規定。如今17年過去了,我國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已今非昔比,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鑒於此,草案對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中的重要問題作了規定:(1)對反致、外國法的查明、國際慣例的適用、互惠對等原則作了規定;(2)對物權、知識產權以及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的法律適用作了規定;(3)將民事主體、合同、侵權、婚姻家庭及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進一步加以了具體化。
D.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關系
《民法通則》規定了民法的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則,而於2017年3月份通過的《民法總則》基本上吸收了《民法通則》的民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定,同時做了補充、完善和發展。
在效力方面,《民法總則》通過後,並沒有廢止《民法通則》的效力。二者是一種並行適用的關系,但是在二者規定不一致的情況下,應適用《民法總則》。
例如: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根據新法優於舊法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
(4)民法看關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日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編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總則作為立法工作的重點任務。民法典將由總則編和各分編組成,立法機關目前考慮分編為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
民法總則就民法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規定,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礎。
民法總則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等;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的要求,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進一步明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為民法典各分編和民商事特別法律具體規定民事權利提供依據。
民法總則通過後,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合同、所有權及其他財產權、民事責任等具體內容還需要在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時作進一步統籌,系統整合。民法總則通過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民法總則表決通過,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第一步已經完成。第二步將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於2018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分階段審議後,爭取於2020年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E. 關於民事訴訟法與民法關系的幾點看法
民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一個是規定你有什麼權利,一內個是規定你應該容怎麼保護你的權利。
實體法是指規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等。
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F. 民法與法律的關系
結合相關法律規定,就事情存在的法律關系問題答復如下:
對於甲將其所有的三間平房,以版20萬元與乙達成協權議,此法律關系是房屋買賣關系。對於這三間房屋,若雙方已經實際交付價款,雖未辦理產權過戶手續,對於房屋被毀的後果應由乙承受。若雖達成協議,但雙方並未交付價款,只待約定過戶時一並交付價款的,則買賣行為並未實際發生,此時,對於房屋被燒毀的後果則由甲承受。
丙的兒子燒毀的這三間平房,造成了經濟損失。對於受害人,應根據上述確定產權人後,應產權人向丙的監護人主張賠償的權利。此系民事賠償的法律關系。
甲的女兒手被燒傷,與丙之間形成的是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關系。甲應以其女兒的名義向丙的監護人主張賠償的權利。
G. 民法和民事訴訟是什麽關系
1、民法,一般就是指民事實體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人身關系、財產關系的法律內規范的總和。容
2、民事訴訟,是指法院在所有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
的訴訟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法律關系的總和。
3、很少看見有民法和民事訴訟的關系的說法,但如果要說它們的關系,那隻能說民法是民事訴訟的法律依據,是運用民法去解決糾紛的一個過程。
H. 民法看關系,刑法看什麼
看構成要素,如危害結果,危害行為,因果關系,確定違法事實的責任歸屬
定罪身份等,觸犯的罪名;
有無違法阻卻事由
還有影響量刑的犯罪情節,犯罪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等
I. 民法調整的關系
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包括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和兼有財產、人身二重性質的知識產權關系。
(1)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2)財產關系,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財產所有和財產流轉關系,一般具有平等自願和等價有償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