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與贈予民法
⑴ 2017年民法修正案贈與有什麼規定
您好,根據2017年出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內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容)
第十六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⑵ 關於贈與合同的民法規定有哪些
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版
《中華人民共和權國合同法》第191條規定: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不承擔責任。附義務的贈與,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受贈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依據本條規定,贈與人對贈與財產承擔責任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無論贈與是否附義務,只要贈與人有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之情形存在,造成受贈人損失的,均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如無第一種之情形,贈與又沒有附義務,贈與人對贈與財產的瑕疵不承擔責任;
(三)附義務的贈與,贈與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
⑶ 贈與 贈予 的法律 區別是什麼
贈與與贈予含義相同。兩者都是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回贈人表示接受的一種行為。答
這種行為的實質是財產所有權的轉移。
兩者的區別如下:
1.贈與需要有當事人雙方一致的意思表示才能成立。如果一方有贈與意願,而另一方無意接受該贈與的,贈與合同不能成立;贈予只有一方的給予 ,不需要另一方的接受與否,只要贈予方同意即可成立實行。
2.贈與是法律語言,是一種極為嚴謹的表達方式,一般要通過法律程序來完成。贈予是文學語言,並不是一個法律用語,從法律角度無此定義。
3.贈與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一種行為;贈予是指送財物或他物給人,是一種單方面的行為。
4.「予」本身就含有給某人的意思,所以贈予有時候可以不用接人,直接接物;而「與」後面就只能是接人,指向受贈對象,所以贈與之後所接的只能是人。
⑷ 贈與是什麼民事法律行為
贈與行為是雙方民事法律行為,是無償法律行為。
"贈與"是贈與人將自己的專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屬贈人表示接受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的實質是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贈與行為一般要通過法律程序來完成,即簽訂贈與合同(也有口頭合同和其它形式)。
贈與合同須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如果贈與人有贈與的表示,但受贈人並沒有接受的意思,則合同仍不能成立,故與饋贈這種單方行為不同。
贈與行為屬於無償行為,原則上受贈人並不因贈與合同而承擔義務,故為單務合同。
第一,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是指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得由贈與人依其意思任意撤銷贈與合同。但在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和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中,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贈與合同。
第二,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贈與合同中,贈與地產的權利轉移之後,贈與人即喪失了任意撤銷贈與合同的權利。
⑸ 贈與行為到底是雙方法律行為還是單方法律行為
一、贈與是雙方的法律行為。沒有人接受的贈與是無意義的。
二、它是指贈與內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容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一般要通過簽訂贈與合同或口頭約定等形式來完成。
三、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所以,贈與是一種合意、雙方的法律行為,它需要當事人雙方一致的意思表示才能成立。
拓展資料
贈與雖然不可能成為社會中財產所有權移轉的主要形式,也起不到直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但在現代社會,贈與仍具有相當的社會意義:
贈與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財富平衡分配;另一方面,贈與可以溝通贈與雙方當事人的感情,進而融洽社會氣氛,減少社會矛盾。贈與合同是典型的無償合同和單務合同,即贈與人無對價而支付利益,受贈人不負擔任何對待給付義務既可獲得利益,這一合同關系導致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嚴重違反公平和等價有償的交易原則。
因此,為均衡贈與人與受贈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贈與合同的立法中,立法者都盡可能採取措施優遇贈與人
⑹ 贈與東西給他人算民事法律關系嗎
贈與東西給他來人,就是民事法自律關系。
這件東西的所有人將東西的所有權轉移給他人,就是變更了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 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