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典改革
① 從《法經》到《宋刑統》中國法典在編纂體制上經歷了哪些重要變化
當前位置>>重點分析>>《法經》的主要內容和其歷史地位
五、《法經》的主要內容和其歷史地位
公元前5世紀,魏文侯重用李悝為相,實行變法改革。李悝總結了春秋末期以來各諸侯國立法司法的經驗,結合魏國的具體情況,制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的法典。
《法經》是一部"諸法合體"而以刑為主的法典。其中《盜法》是涉及公、私財產受到侵犯的法律;《賊法》是有關危及政權穩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囚法》是有關審判、斷獄的法律;《捕法》是有關追捕罪犯的法律;《雜法》是有關處罰狡詐、越城、賭博、貪污、淫亂等行為的法律;《具法》是規定定罪量刑的通例與原則的法律,相當於現代刑法典的總則部分。其他五篇為"罪名之制",相當於現代刑法典的分則部分。
《法經》內容、篇目、體例、結構雖然比較簡單,但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成文法典。它以"法治"思想為指導,參考、總結、吸收前代各個政權的立法經驗,集中代表了當時最高立法成就。在中國法律制度發展史上,《法經》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體而言:
1.從律典結構來看,《法經》以嚴懲盜賊罪為核心,根據罪名類型、辦捕程序、量刑標准等各項不同內客分立篇目,其中已有總則與分則、實體法與程序法、刑事法律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等各方面內客,首次創立了諸法合體、以刑為主的篇章體例結構,為後世各代成文法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從立法宗旨來看,《法經》為維護君主專制集權制度,鞏固地主階級統治,保護人有權為核心的社會制度,首次確立了"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的刑事立法原則。它把直接侵犯官私財產所有權與人身安全、危害地主階級政權及社會秩序的盜賊罪視為最嚴重的犯罪,作為嚴厲打擊的重點對象,開創了後世各代立法的根本精神。
3.從法律內容來看,《法經》貫徹重刑主義法制原則,沿襲夏商西周五刑制度,不惜動用殘酷的肉刑、死刑和族刑連坐等嚴刑峻法制度的發展方向。
總之,無論律典體例、篇章結構、立法宗旨、內容實質等各個方面,《法經》都成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標志,對後世二千多年的各代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法經》作為中國古代成文法典之原始源頭,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
也有學者認為《法經》的歷史地位表現在:
1.《法經》初步確立了封建法典的體例和基本原則,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法典,標志著中國古代的立法技術已開始走向成熟,成為後世立法的模式。
2.《法經》的出現有利於司法的統一,便於司法官准確適用法律和定罪量刑。
3.《法經》的出現有利於立法的系統,使立法活動在兼顧歷史沿革和橫向聯系的科學環境中進行,避免重復和抵牾。
4.《法經》將實體法(《盜法》《賊法》《雜法》)和程序法(《因法》《捕法》)大致區分開來,有利於按客觀規律指導法律實踐活動。
5.《法經》的出現,有利於法律文獻的整理、修訂、解釋和研究。
《宋建隆重評定刑統》的簡稱,它是我國宋朝第一部刑事法典,也是我國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所謂「刑統」,是按照新的體隸編纂的刑書,一般以刑律為主,而將其他刑事性質的敕、令、格、式分載在律文各條之後,依律目分門別類地加以匯編。
宋朝沒有像唐、明清那樣的律典名稱,這是一個特例,宋朝只有相當於唐律的《宋刑統》。
由於在宋朝和唐朝之間有了一個混亂的五代十國,所以宋朝繼承的法律名稱沒有沿用唐律,而是沿用了後周的「刑統」名稱,結果就有了特殊的《宋刑統》。後來,由大理寺刻板印刷發行全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不過,《宋刑統》和唐律一樣也是十二篇,除了個別要避諱的字外,內容和唐律竟然基本一致,可見唐律對於《宋刑統》巨大影響。除了大量本朝的詔敕外,也收錄了唐朝的一些法令和詔敕,作為參考。
五刑制度也是沿用了唐律的規定,其他有關定罪量刑的規定如議、請、減、贖等也和唐律相同。但宋朝的刑罰也有了一些變化,如凌遲刑的開始合法化就是在宋仁宗時期。
制定
宋朝的立法活動,始於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當時工部尚書判大理寺竇儀等人奏請朝廷建議修訂法律,得到朝廷同意後,由竇儀等人主持其事。次年編成《宋建隆重詳定刑統》,並於同年八月「謨印頒行」,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首部刊版印行的法典。
內文
《宋刑統》的體例,仿照唐末的《大中刑律統律》、後唐的《同光刑律統類》和後周的《顯德刑律統類》而制定。
其律文只是《唐律疏議》的翻版,除「折杖法」外很少變動。但其收集了唐朝開元二年(714年)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近150年間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規范,根據需要選出209條(包括「起請」32條)附於律文之後,與之並行。這是《宋刑統》與《唐律疏議》的重要區別。其篇目,仍與唐律一樣,共12篇、502條,不過在每篇下設有「門」,合計213門。
修改
《宋刑統》自頒布以後,雖於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數次修改,但改動很少,正如《宋刑統·序》說「終宋之勢,用之不改。」
但該書原刊本已失傳,現行的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國務院法制局刊印的重校范氏天一閣本。
在漢朝如果遇到法律無有關規定,同時又無適當判例可以比照時,可以《春秋》經義附會法律作為斷案的依據。這一制度是漢武帝時董仲舒所創,受到朝廷的重視。
2.女徒顧山
漢代專為女犯設立的贖刑,女犯定罪判決後可以釋放回家,但每月必須出錢三百由官府僱人到山上砍伐木材,以代替女犯應服的勞役。
3.《九章律》
漢高祖時蕭何制訂,共九篇。蕭何在《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又吸收了秦律,增加了《戶律》、《廄律》、《興律》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這是一部綜合性的法典。
4.親親得相首匿
允許一定范圍的親屬之間對於一定的犯罪可以首謀隱匿。漢律規定,卑幼匿尊親長,不負刑事責任;尊親長首匿犯死罪的卑幼,雖應處刑,但可以請求減免,首匿犯一般罪的卑幼也不負刑事責任。
5.通行飲食罪
指給農民起義軍通情報、當向導、供給飲食。漢律嚴格鎮壓此種行為,犯者處死刑。
6.見知故縱之法
官吏看見或知道有人犯法,特別是看見或知道「盜賊」在活動,則必須舉告,不舉告即為故縱;官吏對應判刑的罪犯,則必須判刑,不判刑者也為故縱。見知故縱者與罪犯同罪。
7.決事比
以類似的法律條文和典型案例來比照斷案法。西周、秦、漢乃至以後的封建王朝都廣泛採用這種做法。
8.上請制度
唐律規定的一項保障貴族官僚封建特基本原則。指貴族官僚犯罪,一般司法官吏無權審理,須先奏請皇帝裁斷,以使其予以減刑或免刑。
9.約法三章
這是漢朝最早的立法,劉邦進入咸陽與秦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10.魏律
三國時期魏國一部主要法典。公元229年(魏明帝太和三年)陳群、劉劭等增刪漢律而成,在漢九章律的基礎之上增加九篇,並改漢之具律為刑名,列於全律之首。
11.晉律
晉代法律的總稱(主要是《泰始律》),晉武帝泰始三年完成,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唯一推行全國的法典。晉律以漢律、魏律為基礎,共二十篇,六百二十條。
12.北齊律
25.御史台
中國古代全國最高監察機關。西漢時稱之為「御史府」或「御史大夫寺」,東漢光武帝時改稱「御史台」。唐代御史台以御史大夫為長官,御史中丞為次官,下設台院、殿院、察院。台院設侍御史若幹人,負責糾彈中央百官,並負責參與大理寺的審判活動和審理皇帝交付的案件。殿院設中侍御史若幹人,負責糾彈百官在宮殿中違法失禮之事,並巡視糾察京城及朝會、相等。察院設監察御史若幹人,主要負責監察地方官吏。宋、元沿襲唐制,繼續稱御史台。明初改御史台為「都察院」,清沿明制,御史台之名遂廢。
26.三司推事
又稱三司會審,中國古代三法司(三個司法機關)共同審理重大案件的制度。《商君書?定分》:「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後世的「三法司」之稱即源於此。漢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為三法司。唐代以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為三法司。明、清兩代從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為三法司,遇有重大疑難案件,由三法司會同審理。
27.宋刑統
② 中國刑法、憲法多少年改革一次
不一定,根據確實需要才會有變動。
刑法典的正式起草工作應是1954年憲法頒行之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法律室於1954年10月組織起草班子開始的。這個班子於1957年6月28日寫出第22稿,於1963年10月9日寫出第33稿,隨後因政治運動的沖擊而未能公布。
1978年10月,國家組成刑法草案修訂班子,對第33稿進行修訂,先後寫出兩個稿本。其間,中共中央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發揚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有力地推動了刑法典的起草工作。
(2)刑法典改革擴展閱讀: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28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意味著中國現行刑法自1997年全面修訂和數次修正以來,再迎最新修改。修正和修訂是中國法律修改的形式,相較於修訂,修正對法律的調整幅度相對較小。
據知,中國現行刑法於1997年全面修訂,此後先後通過了一個決定、十個刑法修正案和十三個有關刑法的法律解釋。刑法的最近一次修正是在2017年11月。是次修正加入條款懲治侮辱國歌的犯罪行為,以維護國歌奏唱、使用的嚴肅性和國家尊嚴。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中國擬再次修正刑法 作六方面重點調整
③ 新中國第一部刑法是1980年版的,那之前的刑事犯罪以什麼為根據進行判刑
第一,這一時期中國沒有刑法典,只有寥寥可數的單行刑法。這幾部單行刑法是為了配合內社會改革運動而頒布的容。如195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她是為了配合鎮壓當時反革命運動而頒布的;195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它是為了配合「三反」、「五反」運動的;1952年的《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它是為了配合當時國民經濟的恢復而頒布的。
第二,判刑事案件時,定罪、量刑主要不依據法律而是依靠政策,因為法律在當時不健全。
第三,對刑法典開始孕育、起草。主要過程是:1950、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員會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試圖為刑法典的起草奠基。但這兩個文件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立法,因為它們未進入立法議程,也沒有比較公開和廣泛地徵集意見。真正把刑法典提上議事日程的是從1954年《憲法》頒布後開始的。1954年10月到1963年10月,中間由於開展政治運動只有斷斷續續的立法工作。到粉碎「四人幫」第三部憲法頒布後,從1978年開始搭班子搞刑法典,到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
④ 中國法制史、論述清末法制改革
清末法制變革表現為
1.憲政改革
①憲政文件:《欽定憲法大綱》是清政府主動制定的憲法性文件;「十九信條」全稱《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其是清政府被動制定的憲法性文件。②憲政實施機構:主要表現在中央的資政院和地方的諮議局。
2.法律體系的改革
清末變法分為三種情況:清末制定並實施的、清末制定頒布但沒有實施的、僅在草案階段時清政府就被推翻而及出台的。
刑事法律的改革。《大清現行刑律》是清政府在變法過程當中得到具體實施的一個過渡性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步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法典,這部法律得到了制定和公布,但在清政府統治時期沒有實施。
民事法律改革。《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民法典草案,但其僅停留在草案階段並沒有實施;其採取的是德國法法典體系,分為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其中總則、債、物權三編是由日本人松崗正義等幫助起草的。
另外還有《大清商律草案》、訴訟法律、法院編製法這些變革。
3.司法制度上的變革。一方面是被動進行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領事裁判權制度和在領事裁判權之下建立起來的出賣中國司法主權的各種裁判制度。另一方面是清末清政府主動進行的司法改革,例如把刑部改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事務;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法院系統,把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地方設立高級審判庭、地方審判庭、初級審判庭,這套體制為中華民國時期的司法體制奠定了基礎。
⑤ 漢朝的刑罰制度改革內容!急急
漢代的刑制改革:景帝頒布《棰令》,規定了刑具的規格,這次刑制改革為結束奴隸制肉刑奠定了基礎。
漢代的司法制度:
(1)春秋決獄:其特徵是根據《春秋》等儒家經典論心定罪。是漢律儒家化在司法領域的體現。(2)秋冬行刑:理論基礎是天人感應理論,行刑必待秋冬以順應天意。唐律中的「立春」後不決死刑,明清的秋審制度皆本源於此。
1)內容:文帝十三年正式改革刑制,主要是廢除肉刑,以笞,徒,死刑來取代原有的刑罰。具體為:把黥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
漢景帝執政之後,進一步完善了文帝改制的內容。一方面,兩次減少笞的數量。另一方面,景帝命丞相劉舍和御史大夫衛綰指定《棰令》,具體規定執行笞刑的刑具尺寸,重量,規格,行刑時中途不得更換人。
2)意義:漢文帝廢除殘人肢體,刻人肌膚的肉刑,具有進步歷史意義,不僅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順應歷史發展趨勢,而且還使中國刑罰制度擺脫原始形態,由野蠻殘酷走向更為人道文明的道路。這也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為後世以身體刑,勞役刑為主體的「五刑」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當然漢朝這次刑制改革仍存在局限性。如改革過程中,局部范圍曾有一定程度的反復,倒退,斬右趾改為死刑棄市,由輕至重,宮刑本已廢除,後來又予以恢復等,改革後的刑制仍十分繁雜。即便如此,其進步意義是不可否定的。
⑥ 刑法是哪一年哪一天修定的
現行的1997年刑法施行,後邊出了九個修正案和一個決定對其進行修改。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發布日期:1999年12月25日 實施日期:1999年12月25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發布日期:2001年8月31日 實施日期:2001年8月31日)。
3、《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發布日期:2001年12月29日 實施日期:2001年12月29 日)
4、《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四)》(發布日期:2002年12月28日 實施日期:2002年12月28日)。
5、《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五)》 (發布日期:2005年2月28日 實施日期:2005年2月28日)。
6、《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發布日期:2006年6月29日 實施日期:2006年6月29日)。
7、《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發布日期:2009年2月28日 實施日期:2009年2月28日)。
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發布日期:2009年8月27日 實施日期:2009年8月27日)。
9、《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發布日期:2011年2月25日 實施日期:2011年5月1日)。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發布日期:2015年8月29日 實施日期:2015年11月1日).
⑦ 古代變法及改革
秦國的商鞅變法
在秦孝公初期,秦國還比較落後.秦孝公積極從各國引進人才,變法圖強.商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秦國的。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是:
1、編制戶口,加強刑法。
2、獎勵生產。
3、獎勵軍工。
4、承認土地私有。
5、統一度量衡。
⑧ 中國大陸刑法典從清代到現在有哪些
1、清代《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於1908年完成,但由於守舊派的反對,直到1911年1月25日才公布。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該律並未施行。它採用資產階級的刑法體例、刑罰制度和刑法原則。在刑法體例方面,分總則、分則兩篇。
在刑罰制度方面分主刑、從刑兩種,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包括褫奪公權和沒收。 在刑法原則方面,採用了資產階級的罪刑法定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此外,還根據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情況,規定了有關妨礙國交、妨礙選舉、妨礙通訊、交通以及妨害衛生等方面的犯罪。
2、北洋政府《暫行新刑律》
《暫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對《大清新刑律》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
1912年3月,袁世凱發布命令:「所有從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各條應失效力外,余均暫行援用。」此處所指「新刑律」,即清末修律公布之《大清新刑律》。據此命令,北洋政府法部隨即擬定《刪修新刑律與國體抵觸各章條等並刪除暫行章程文》,並附列刪除各章條目,經呈袁世凱批准,並通令各司法衙門遵行,是為《暫行新刑律》。
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3、國民政府1928年《中華民國刑法》
該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共48章,387條。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刑法,即所謂新刑法。其中總則編12章99條,分則編35章258條。
列舉了諸如竊盜、殺人等罪名,並針對各罪內容特別規定。學說上一般把刑法分則按照侵害法益的不同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數部分;在個人法益方面又常再細分為生命、身體法益、自由法益和財產法益等。
原則上本法總則部分的規定適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規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規定稱附屬刑法,即刑法以外之特別刑法),在分則的部分則列舉了基本的刑事處罰規定。
4、國民政府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新刑法標榜「從輕主義」,對一般輕罪的處罰比舊刑法規定的有所減輕,但對於所謂觸犯反動統治秩序的行為則從嚴、從重處罰。
同時吸取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國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謂「社會防衛主義」和「主觀人格主義」精神,宣稱犯罪原因在於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因素,主張應以主觀的犯罪動機,而不是以客觀的犯罪事實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
對所謂「內亂罪」以及「外患罪」、「殺人罪」、「強盜罪」等「危險極大」者,皆規定了懲罰「預備犯」、「未遂犯」和「陰謀犯」的條款。
特別增加了「保安處分」專章,對於所謂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險」的人,可以借口預防「犯罪」或「再犯罪」,實行「社會防衛」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
5、新中國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
在 1950 年,我國就在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了刑法典的起草准備工作。刑法大綱草案是對新中國各項法律的高度概括,是日後刑法修訂的基礎
6、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⑨ 改革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建立時間
廣義刑法是由刑法典、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組成的。狹義刑法則僅指系統地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刑法典。在我國,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⑩ 為什麼建國30年後才有刑法典
1、那時候沒有系統的刑法典,但是有刑法性質的文件。
2、1949年10月到年6月刑法特點:
第一,這一時期中國沒有刑法典,只有寥寥可數的單行刑法。這幾部單行刑法是為了配合社會改革運動而頒布的。如195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她是為了配合鎮壓當時反革命運動而頒布的;195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它是為了配合「三反」、「五反」運動的;1952年的《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它是為了配合當時國民經濟的恢復而頒布的。
第二,判刑事案件時,定罪、量刑主要不依據法律而是依靠政策,因為法律在當時不健全。
第三,對刑法典開始孕育、起草。主要過程是:1950、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員會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試圖為刑法典的起草奠基。但這兩個文件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立法,因為它們未進入立法議程,也沒有比較公開和廣泛地徵集意見。真正把刑法典提上議事日程的是從1954年《憲法》頒布後開始的。1954年10月到1963年10月,中間由於開展政治運動只有斷斷續續的立法工作。到粉碎「四人幫」第三部憲法頒布後,從1978年開始搭班子搞刑法典,到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