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成文法
『壹』 萬民法與成文法什麼關系
成文法是指寫成法典的法律條文,不同於以前的習慣法,讓貴族有任意解內釋的權利
萬民法是 羅馬的習容慣法經過寫成成文法變為 十二銅表法,後來因為羅馬疆域擴大,原用的法律條文不能夠解決當下多民族之間的問題,因而在原有法律基礎之上寫了 萬民法
『貳』 歷史:公民法習慣法萬民法成文法自然法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公民法這種法律制度由公元前450年開始公布的"十二銅表法"逐漸演變而來,適用於共和國時期的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公民法是保護羅馬公民的,較寬松。)
萬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繼公民法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羅馬司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羅馬法律。在羅馬法司法體系中,萬民法是比較成熟和發達的部分,也是後期羅馬法的基本內容。(萬民法是來規制除羅馬人以外的羅馬帝國的人,比較嚴厲。
公元前8至6世紀的王政時期,古羅馬法律的表現形式是原始習慣法。公元前6世紀末奴隸制國家形成以後,羅馬法律從不成文的習慣法向成文法演進,公元前451一前450年,羅馬制定著名的《十二銅表法》,這是羅馬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前的習慣法是口耳相偉,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習慣法時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銅表法的出現,使刑事訴訟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訴訟中的裁決有了確定和公開的法律條文作為准繩,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司法專斷。十二銅表法是當時羅馬社會政治斗爭,特別是平民與氏族貴族斗爭的產物。它集中了過去的習慣法,並結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編纂而成。它是羅馬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的重要標志,是羅馬法發展的基礎
貴族享有了太多特權,他們有任意解釋和曲解習慣法的權利,所謂習慣法就是不成文的規條,這導致平民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劇烈。兩個階級經過長久的斗爭,才有了羅馬成文法,這部成文法最早也稱「十二銅表法」。
關於自然法的含義,在人類認識史上出現過多種不同的認識。但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為一切制定法制基礎的關於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它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
『叄』 羅馬法、習慣法、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民法大全的基本概念
羅馬法其實就是古代羅馬創建的一個法律體系,而羅馬法早期就是專習慣法(即法律由貴族屬隨意確定的法律),後來隨著平民們越來越希望得到一些權利,所以由習慣法發展到了成文法(即用法律條文來確定律法),由習慣法到成文法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隨著侵略擴張,羅馬法由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公民法(范圍是羅馬統治境內的公民,不包括外來人民及奴隸)發展到了羅馬帝國時期的萬民法(范圍是羅馬統治境內的一切自由民,包括被羅馬侵略後被羅馬帝國統治的受侵略國家人民)而民法大全,又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它的頒布,就標志著羅馬體系的最終確立和完善,這一些是我的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吧
『肆』 「自然法」、「習慣法」、「成文法」的區別聯系
區別:
一、自然法
關於自然法的含義,在人類認識史上出現過多種不同的認識。但通常是指的關於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它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斷定能夠發現永恆不變的標准,以作為評價成文法優劣的參照。按照理性去生活,就是按照自然生活。羅馬法中的自然法思想即源於此。中世紀教會法學者慣於使自然法與上帝法相一致,不過有的學者在自然法中強調上帝的理性,有的學者卻強調上帝的意志罷了。
二、習慣法
習慣法是獨立於國家制定法之外,依據某種社會權威和社會組織,具有一定強制性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在現代法律體系中,習慣法的作用大大減弱了,除了在非洲一些國家習慣法仍然在實際上起著比較大的作用外,在其他主要法律體系,習慣法已經不是主要淵源。但是,習慣法仍然在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成文法
成文法主要是指國家機關根據法定程序制定發布的具體系統的法律文件。成文法是「不成文法」的對稱。國家機關依立法程序制定的、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法。我國的憲法、普通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都是成文法。
聯系:
1、英美法系是不成文法國家 這些國家的法律以判例為主制定法為輔,大陸法系是成文法國家 這些國家以制定法為主習慣法為輔不承認判例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
2、成文法與不成文法對應;
3、制定法與習慣法對應。
『伍』 簡單說一下「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萬民法。謚號。廟號」謝謝
在法律中, 習慣 或 習慣法 是指在特定社會環境之下,可以被客觀辨認出來的已經被建立的行為模式。一般來說,習慣法存在的環境有以下特徵: 可觀察到一定的法律實踐 相關當事人認為其具有法律效力 成文法 (Statute),是指由各國的立法機關根據憲法的授權,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訂的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條文。成文法例時常有條文不清楚、立法環境與現實不一樣、時移世易,所以由法官司法審理個案。 而成文法立法也是為了改變普通法及衡平法所定立的准則,以便更適合環境。 羅馬法中有市民法、萬民法(jus gentium)與自然法(jus naturale)之區分。市民法調整具有羅馬市民資格者的各種法律關系,萬民法調整羅馬市民與異邦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謚號 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大臣、後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謚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後期,賜謚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朝末期,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謚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廟號 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陸』 最初的公民法是成文法還是習慣法
都是習慣法啦,成文法無論在哪個法系都是慢慢演變來的。
『柒』 羅馬法中成文法與公民法關系
羅馬法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因為我們近代的西方法就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形成的。當時歐洲資產階級藉助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掀起一場浩浩盪盪的文藝復興來發展自己,那麼,為什麼最終近代西方法選擇了羅馬法為基礎呢?我想這是有原因的。羅馬法中包涵了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是後世把它作為法學基礎的重要原因。當然,在古羅馬當時的背景下,這個所謂的人是一種狹義的,他指的是公民,排除了婦女奴隸。因為羅馬法的產生是由於平民與貴族斗爭以習慣法編纂的結果,這就決定了羅馬法的本質是為了奴隸主貴族服務,所以不管後來羅馬法如何完善,它始終不可避免的是一種狹義的民主。其次,我認為羅馬法中包涵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是資產階級宣揚它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縱觀羅馬法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羅馬法的完善並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它的發展是因為經濟發展,社會矛盾增加,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說白了,就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首先,隨著羅馬的奴隸制經濟發展,導致了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激化,於是兩大階級斗爭與妥協產生了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這部法律,反映了羅馬奴隸制的發展和社會分化的過程,維護了私有財產。這部保存了許多陋習的成文法對羅馬法的發展意義重大,是羅馬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古代奴隸製法中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法律文獻之一。羅馬法與經濟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羅馬法的發展,羅馬法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在《十二銅表法》制定以後,羅馬社會矛盾減少,經濟開始繁榮起來,經濟繁榮了,擁有了更多財產的平民就會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法律地位以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於是斗爭又開始了。迫於壓力,公民法隨之出現。公民法提高了平民的社會地位,盡管它是很狹義的,涉及財產方面的條例仍然不多且帶有保守性和濃厚的形式主義色彩,但相比於《十二銅表法》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此時,羅馬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平民中有財富的人和舊貴族一起成為了掌握羅馬政權的新貴族,古羅馬社會和羅馬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國富就會民強,羅馬的經濟如此繁榮,國力自然不會弱。隨著羅馬共和國的版圖擴大,大量的外邦人成為羅馬人。此時公民法已經不適合此時的羅馬社會情況。隨著各種矛盾發生時公民法已經無法解決,羅馬共和國就新設置了外事最高裁判官,專職處理此類案件,逐漸形成了一套萬民法。所謂萬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它適用於羅馬公民和非公民之間已及非羅馬公民之間的糾紛,其內容大部分屬於財產關系,特別注重調整有關所有權和債的關系。萬民法比公民法更加靈活,更加適應羅馬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和統治者利益的要求。按照不同的分類標准,羅馬法可以劃分為四類:公法與私法,成文法與不成文法,市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以及市民法和長官法。其中,羅馬私法的體系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三個部分。在羅馬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並非所有人都具有完整人格,只有同時具有自由權、市民權和家長權的人才享有完全的人格。物法是羅馬私法的主體,由物權法、繼承法和債券法三部分構成。在羅馬,即使是立遺囑也是有條件的,並非所有人都有權利立遺囑,像未成年人、被敵人俘虜的人等就沒有這個權利。訴訟法分為公訴和私訴,這和今天的法律體系特別相似。但是歷史總是輝煌之後就是衰落。此後,隨著皇權的逐步加強,羅馬法逐漸被皇帝的敕令所取代,其他各種形式的立法則逐漸消失。這是羅馬法治的一個倒退。我想羅馬法的沒落大概是後來羅馬帝國衰落的無法忽視的原因吧,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堅持法治,那麼這個國家的未來必定不會綻放光芒,終究要走向沒落。羅馬帝國依靠羅馬法而發展,也因為放棄羅馬法而衰落,這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教訓。
『捌』 求羅馬法體系形成的時間軸(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萬民法)
1、習慣法:公元前至前6世紀的羅馬,稱為王政時期,此時的羅馬尚處於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古老氏族的習慣和社會通行的各種慣例,至王政後期國家最後形成時,它們逐漸演變成為習慣法。
2、成文法:於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公布於羅馬廣場。次年,又制定法律二表,作為對前者的補充,構成了所謂的《十二表法》。
由於這些表法當時都是由青銅鑄成的,所以又稱《十二銅表法》,這是古代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3、公民法: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從羅馬建國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它是專門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瑣,缺乏靈活與變通,內容上側重於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個人財產關系等問題的私法規范則不夠完善。
公民法的實施,使平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空前提高,從而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他們愛國熱情與參政的積極性。
4、萬民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增多,各種新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於是共和國後期形成了適用於羅馬公民與外來人以及外來人與外來人之間關系的萬民法。
萬民法的產生,使羅馬私法出現兩個不同體系。但是市民法和萬民法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實際上,經過一段時期的適用與完善,萬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適用范圍,成為鞏固羅馬統治的重要工具。
萬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變得簡潔靈活且使用有效,注重調節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因而能適應帝國時期新的社會發展要求。
(8)公民法成文法擴展閱讀:
在羅馬法的發展中,法學家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推動了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的發達。
公元前1世紀,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在帝國前期,法學家活動非常活躍,羅馬法學的發展也進入繁榮時期。許多法學家還被皇帝授予法律解答權,其解答成為法律的重要淵源。
法學家們著書立說,解釋法律,形成了不同的學派,主要有普羅庫爾學派和薩比努斯學派。其間出現了最著名的五大法學家:蓋尤斯、伯比尼安、保羅、烏爾比安、莫迪斯蒂努斯。
五大法學家的法學著作和法律解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概括羅馬法學家的活動和作用是:解答法律;參與訴訟;著書立說;編纂法典,參加立法活動。
『玖』 羅馬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的關系
羅馬法泛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全部法律,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羅馬法版指通行於羅權馬統治的整個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狹義的羅馬法指羅馬公民法。從形式上可以區分為成文法與習慣法;從整體結構上看包括公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