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試擔保法
① 擔保法考試【簡答求大神指教】
1、趙某二月一日享有質權,質押合同自交付後生效,質權自交付後成立。
2、無效。出質人和質權人在合同中不得約定在債務履行期屆滿質權人未受清償時,質物的所有權轉移為質權人所有。
3、小牛所有權人仍為張某。質押物所產生的孳息,其所有權仍然歸出質人所有。
4、能。質押擔保的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質物保管費用和實現質權的費用。
5、該損失由趙某承擔。質權人負有妥善保管質物的義務。因保管不善致使質物滅失或者毀損的,質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② 擔保法解釋第三十一條與擔保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如何適用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最高法院的審判思維是:保證期間是除斥期間,但只要在保證期間內以訴訟或仲裁方式主張權利,則開始計算訴訟時效,按訴訟時效的方式進行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二十五條 一般保證的保證期間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第三十一條 保證人的追償權
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
(2)司法考試擔保法擴展閱讀:
解讀惡意抵押行為:
抵押登記作為一種行政登記行為,具有權利推定效力,即推定記載在《他項權利證》上的抵押權人是真實的,至於該記載實質上是否真實有效,則應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作出司法判斷。行政行為公定力理論不應成為民事訴訟中對行政登記證書及所涉民事權利效力認定的障礙。
法院可撤銷惡意抵押行為。
我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9條規定:「債務人有多個普通債權人,在清償債務時,債務人與其中一個債權人惡意串通,將其全部或者部分財產抵押給該債權人。
因此喪失了履行其他債務的能力,損害了其他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受損害的其他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抵押行為。」此即惡意抵押行為,人民法院可依民事訴訟程序撤銷。
廣義的擔保法是指調整擔保活動中有關當事人之間發生的擔保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狹義的擔保法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擔保法規定的擔保方式有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和定金5種。
③ 大家幫忙回答一道司法考試的題吧,擔保之債的
擔保之債是指以保障債務清償為目的而設立的從屬性的債權債務關系.以主債的存專在為前提.也就是說,只要為保屬證主債務的履行而設立的從債權債務關系,都屬於擔保之債。
擔保法規定的擔保方式包括:保證、定金、抵押、質押、留置五種。都是從債權債務關系,應該都屬擔保之債。
現在有個矛盾就是抵押、質押權被明確定為物權,即擔保物權,所以產生了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抵押、質押不應再認定為債權,而是物權。如果按這種觀點,那麼答案應該是:A、B
另一種認為,把抵押權、質權歸為擔保物權,並不能否定它們債的性質,仍然是抵押之債、質押之債。如果按這種觀點,就應該是:ABCD
個人比較認同第二種觀點。抵押權、質權是物權,但抵押、質押行為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仍然是債。
④ 司法考試一道擔保法的問題
戊己是連帶共同保證人,根據擔保法解釋,連帶共同保證的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向債務人不能追償的部分,由各連帶保證人按其內部約定的比例分擔,沒有約定,平均分擔。因此在戊承擔保證責任後,應先向債務人追償,不足部分才可以要己承擔。
而混合擔保中,不存在連帶共同保證人才可以選擇債務人或擔保人清償,簡單來說,這種情況有特別規定從其規定,無規定按一般來,特別優於一般。
⑤ 司法考試,擔保法解釋38條與物權法176條矛盾
物權法與擔保法沖突——依物權法
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八條 擔保法與本專法效力銜屬接擔保法與本法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本法。
追償對象——債權人
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對第一百七十六條的理解。之所以追償對象只能是債權人有三個理由:
(1)理論上,各擔保人僅對債務人債務作出擔保,擔保人與債務人之間存在擔保關系,但擔保人與擔保人之間無擔保關系。允許擔保人之間互相追償實質上是在擔保人之間強制設立擔保關系,不合法理。
(2)程序上,費時費力。若允許向擔保人追償,則被追償的擔保人最終還是要向債務人追償,不夠經濟。
(3)可操作性上,若允許向擔保人追償,則存在多名擔保人、物保與人保並存時,各擔保人追償比例難以確定。
總之,《物權法》生效後,對擔保的理解就發生了變化,需要增加一點:每個擔保人在設定擔保時,都明白自己面臨的風險,即在承擔擔保責任後,只能向債務人追償。如果債務人沒有能力償還,自己就會受到損失。而這一點與擔保的初衷是相符的。
⑥ 請問:擔保法第25條第二款規定「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這個問題要分開討論:
第一,一般保證而言,擔保法解釋第31條變更了擔保法第25條第2款的規定,但是應當明確記住擔保法效率高於司法解釋(用司法解釋變更法律規定是否妥當不在咱們考生的考慮范圍之列了。。。)。實踐中,債權人對債務人在保證期間提起訴訟或仲裁,保證期間中斷,不然對債權人相當不公平,一般保證人保證期間可能也就6個月,打官司前前後後也要幾個月准備。
第二,對於連帶責任保證,擔保法解釋第31條則進一步明確了,連帶保證責任的保證期間是除斥期間,不變期間。
司法考試應該不會出這種題為難大家,2005年卷三第57題也特別強調「連帶保證」,大概也帶有迴避矛盾的意思
57.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連帶責任保證的法定保證期間屬何種期間?
A.訴訟時效期間
B.除斥期間
C.可變期間
D.不可變期間
答案:BD
⑦ 一道擔保法司考題
這個題目好難回答
擔保法解釋38條與物權法176條存在目的上的沖突。
有人根據物權法176條認為人保與物保並存時,保證人與物上擔保人之間不存在追償權。
個人覺得應該根據民法通則87條,共同擔保人按比例分擔。
至於你說的追償順序問題
法條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戊先向甲丙丁追償,甲不能清償的部分,再向己追償。
⑧ 司法考試關於混合擔保的一道題
《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提供擔保的第三人承擔擔保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
未約定丙丁如何承擔保證責任,那麼丙丁之間就是連帶保證責任,丙承擔了90萬,但按照連帶責任的規定,他只應該承擔50萬,所以他就多承擔的40萬向丁追償。
⑨ 司法考試中擔保的問題
這塊擔保復法和物權法規定的不制一樣。不要看擔保法的解釋或者擔保法。如果是司考,就看李建偉出的指導書。上面寫的很詳細。具體情況如下:丙、丁分別與甲簽訂保證合同,但是未約定保證責任的范圍和方式——承擔連帶保證,同時就全部債務承擔無限的責任。戊以價值30萬元的房屋為乙向甲設定抵押並辦理了登記。——就30w承擔責任。若甲放棄對戊的抵押權,則丙、丁只對甲的30萬元債權承擔保證責任。這句話對嗎?——對。這塊涉及兩個法條。具體忘了,好像是個司法解釋。我是這么理解的:保證人之間(不管是物保還是人保,畢竟是承擔風險的,保證人之間是有連帶責任的。雖然物保和人保之間並不確切是連帶責任。賠償順序挺重要的,書里有。如果債權人放棄了一個人的擔保權,那麼其他人就會有多承擔賠償責任的風險)我的理解是,只要債權人放棄了對一個人的債權,那麼在該范圍內,對其他人也放棄相應部分。但是好像情況不如我說的簡單。你再仔細看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