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詞語
㈠ 民法一詞的來源
民法一詞來源於古羅馬的市民法(jus civile)。最初的羅馬法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稱市民法;對於被羅馬征服地區的居民之間的關系及其與羅馬人之間的關系的調整則適用由裁判法官形成的規則,稱為萬民法(jus gentium)(與羅馬公民法相比,萬民法具有以案例為主、靈活方便的特點,適用范圍的擴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種狹隘民族性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更能適應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需要)。` 後來非羅馬市民逐漸獲得羅馬公民權,兩法的區別逐漸消失。公元 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進一步匯總整理編成法典,到12世紀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見羅馬法)。恩格斯說羅馬法是「我們所知道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頁)。 羅馬法的理論體系對私有制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極大的影響,以至歐洲大陸都根據拉丁語(jus civile)分別將民法定名為 droit civil(法)、civil law(英)、 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 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義。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修訂法律從法語譯為日語「民法」。中國古代法律文獻原無民法一詞,有關錢、債、田、土、戶、婚等法律規范,都收在各個朝代的律、例之中,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時期曾制訂「民律」草案,後經修訂於1929~1930年分編陸續公布時改稱「民法」,這是中國法律歷史文獻上對民法一詞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據學者考察,我國法上的「民法」一詞系來自日本語中的「民法」。
㈡ 民法名詞
民法名詞解釋
1、人身關系:是指沒有直接的財產內容但有人身屬性的社會關系。
2、意思自治原則:在民法中具體體現為所有權受法律保護、合同自由、婚姻自由、家庭自治、遺囑自由以及過錯責任等民法的概念,其內涵主要表現再賦予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的廣泛行為自由。
3、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以調整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
4、公平責任:又稱衡平責任,是當事人雙方在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下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給予適當補償。
5、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場活動的基本准則,是協調各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保障市場有秩序,有規則進行的重要法律原則,也是維護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記憶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的原則。
6、法律漏洞:指法律體系還存在著違反立法計劃的不圓滿狀態,其特點在於違法計劃性、不圓滿性。
7、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概念構成的,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8、民法的淵源:民事法律規范藉以表現的形式,它主要表現在各國家機關幾根其許可權范圍所制定的各種規範文件之中。
9、國際條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就政治、經濟、貿易、軍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問題確定其相互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10、國際慣例:也稱為國際習慣,分為兩類:一類是屬於法律范疇的國際慣例,具有法律效力,另一類是屬於法律范疇的國際慣例,不具有法律效力。
11、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民事法律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這種權利義務內容,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現。
12、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13、民事法律事實:是指依法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者消滅的客觀現象。 14、民事權利的自我保護:是指權利人自己採取各種合法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 15、正當防衛:是指公共利益,他人或者本人的認識或其他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時,行為人所採取的一種防衛措施。
16、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受現實和緊急的損害危險,不得已而採取的致他人和本人損害的行為。
17、自主行為:指權利人為保證自己請求權的實現,在情事緊迫而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者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者社會公德所認可的行為。
18、民事權利的國家保護,是指權利受到侵犯時,由國家機關給予保護,又稱為公力救濟。 19、自然人:是指依自然規律產生,具有五官百骸,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人。
20、民事權利能力:是國家通過法律確認的民事主體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它是民事主體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基礎。
21、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夠以自己的行為行使民事權利和設定民事義務,並且能夠對於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或者資格。簡言之,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自然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的能力或資格。
㈢ 與「民」有關的詞語
與農民有關的詞語:
農村、
農業、
農戶、
農民、
農夫、
農舍、
農歷、
蔗農、
農諺、
農學、
農具、
農庄、
煙農、
農婦、
蠶農、
農林、
農活、
農事、
老農、
蕉農、
農田、
中農、
富農、
棉農、
農人、
農忙、
農家、
農墾、
農閑、
葯農、
務農、
雇農、
農耕、
農藝、
農工、
農機、
佃農、
還農、
農功、
農畯
農黃、
甸農、
農植、
春農、
農扈、
農饁、
農稼、
農穣、
下農、
椰農、
農戰、
農帝、
本農、
農瑣、
農草、
農澤、
鴨農、
支農、
農晨、
農軒、
農桒、
農歲、
司農、
農火、
山農、
窳農、
農步、
農情、
先農、
黎農、
農禾、
農疇、
農土、
旅農、
訓農、
庄農、
農皇、
農輿、
農談、
農里
【草木愚夫】:舊時農民的謙稱。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樣愚昧無知的人。
【草木之人】:像草木一樣無用的人。舊時農民的謙稱。
【村夫野老】:舊指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和老人。
【谷賤傷農】:谷:糧食。指糧價過低,使農民受到損害。
【甿隸之人】:甿:農民。種田耕地的人。舊時也指身份低下的人。
【炙膚皸足】:皮膚曬焦,足部凍裂。形容農民耕作的辛苦。
【自留地】:在實行農業集體化以後留給農民個人經營的少量土地。比喻自己的私人空間。
【歲稔年豐 】:稔:莊稼成熟。指農業豐收。
【強本節用】:本:我國古代以農為本。加強農業生產,節約費用。
【精耕細作】:指農業上認真細致地耕作。
【耕耘樹藝】:耘:鋤草,樹:栽植;藝:播種。耕田、鋤草、植樹、播種。泛指各種農業生產勞動。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不稼不穡 】:稼,播種;穡,收獲穀物。泛指不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時和歲豐 :四時和順,五穀豐收。用以稱頌太平盛世。同「時和年豐」。
【瑞雪兆豐年】:瑞:吉利的。適時的冬雪預示著來年是豐收之年。
【麥秀兩歧】:亦作「麥秀兩岐」。即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為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
【五穀豐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糧食豐收。
【穰穰滿家】:穰穰,豐盛。形容獲得豐收,糧食滿倉。
㈣ 《民法》的語源是什麼
民法的語源
據學者考證,民法一詞來源於羅馬法的市民法(jus civile)。在羅馬法中,版市民法是相對於萬民法(權jus gentium)而言的,它主要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而萬民法主要調整羅馬公民與外國人之間的關系。 王利明主編:《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日本民法典用的「民法」一詞由法國民法典的「droit civil」翻譯而來。 梅仲協著:《民法要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頁。 「民法」一詞傳入我國是在清朝末年。當時,清政府聘請日本學者松崗正義等人起草民法,於1911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民法」一詞遂傳入我國,但當時不稱「民法」,而稱「民律」。我國法律上使用「民法」一詞始自南京國民政府於1929年5月23日公布的《民法總則》(民法典的第一編)。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頁。
但也有學者認為,我國古代就已有「民法」一詞,如《尚書?孔傳》就有「咎單,臣名,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一篇,亡。」的記載。不過,我國古代即使有「民法」一詞,但其基本含義也與現代意義上的「民法」相去甚遠。
㈤ 名詞解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目錄• 目錄
• 第一章 基 本 原 則
• 第二章 公 民 (自然人)
• 第三章 法 人
• 第四章 民事法內律行為和代理
• 第五章容 民事權利
• 第六章 民事責任
• 第七章 訴訟時效
• 第八章 涉外民事關系的法
律適用
• 第九章 附 則
• 第八章 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 第九章 附 則
(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
【發布單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發布日期】1986-04-12
【生效日期】1987-01-01
網址給你了自己看嘍(一部法律呃你居然出這樣的題目,堵)
㈥ 民法中的幾個名詞
1:民事訴訟法】第189條: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給付金錢、有價證券,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 (一)債權人與債務人沒有其他債務糾紛的; 【民訴意見】第215條:債權人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並在收到申請後五日內通知債權人;(3)債權人沒有對待給付義務的; 1、首先必須明確,民訴意見中的「債權人沒有對待給付義務」是在明確法典中的「沒有其他債務糾紛」,否則法典的這句話會有多種理解。即,法典中的「沒有其他債務糾紛」應理解為「沒有對待給付義務」。 2、所謂「對待給付」,是指【與債權人的請求相對應】,債權人負有的「先行給付」或「同時給付」的義務。這種給付不能存在,否則,法院不能受理。 3、債權人沒有對待給付不等於債權人就沒有給付義務,不等於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不存在其他債權債務關系。 2:出售是指物的所有權人以一定的條件轉出、賣出,簡而言之是對物的一種處分,物的所有權人變更。 3:轉讓和出售有些相近,轉讓是給予補償性的出讓行為。
麻煩採納,謝謝!
㈦ 民法的名詞解釋
[民法]:現代國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指一定社會調整特定的財產關系回和人身關系的答法律規范的總和。
我國民法體系包括:總類,物權,債權,知識產權,婚姻、繼承、收養,商法、侵權責任等七大類。
現行常用法律有:
一、總類:<民法總則>、<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二、物權:<物權法>、<擔保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調解仲裁法>等。
三、債權:<合同法>、<電子簽名法>、<招標投標法>等。
四、知識產權:<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信息網路傳播保護條件>等。
五、婚姻、繼承、收養:<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婚姻登記條例>、<繼承法>、<收養法>等。
六、商法:<公司法>、<公司登記條例>、<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企業破產法>、<保險法>、<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票據法>、<證券法、海商法>等。
七、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等。
(以上內容,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全>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編.2018年版.總第十一版),如有錯誤,請查看原文為准。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測>
第二條[調整對象]、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㈧ 民事的相關詞語
1、民事法庭:負責審理民事案件的法庭。簡稱民庭。
2、民事權利:民法上所規定權利。
3、民事訴訟:關於民事案件的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