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刑法保護的完善
⑴ 在刑事法律中如何加強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
這有點難度
⑵ 未成年人應受法律的哪些保護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保護法》)第2條規定,未成年人指未滿十八歲的公民。未成年人作為我國歷來高度重視並加以保護的特殊群體,除享有一般主體都享有的大多數權利外,國家還通過立法在不同的法律中賦予他們許多特殊的權利,旨在體現和落實對未成年人實行特殊保護的政策。
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特殊權利主要有:刑事豁免權。根據我國《刑法》第17條的規定,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受到刑事處罰時享有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權利。《刑法》第17條第三款明文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進入有關場所有優惠權:《保護法》第22條規定:"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文化館、影劇院、體育場(館)、動物園、公園等場所,應當對中小學生優惠開放。"根據這個規定,未成年的中小學生在進入上述場所活動時,有關場所應當予以優惠。
個人犯罪資料不受媒體披露。《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簡稱《預防法》)第45條第3款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批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這體現了對未成年人隱私權的特殊保護。
不受歧視權。《保護法》第8條、第44條和《預防法》第23條、第36條第2款,第39條第2款,第48條分別規定了任何單位和個人對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殘疾的未成年人;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在工讀學校就讀的未成年人以及解除收容教養、勞動教養的未成年人在復學、就業等方面不得歧視。
繼續接受義務教育權。根據《預防法》第39條第1款和第46條規定:未成年人在被收容教養或被執行刑罰期間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執行機關應當保證其繼續接受義務教育。
判決生效前學籍不受取消權。《預防法》第44條第3款規定:"對於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未成年學生,在人民法院的判決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學籍。"因此,只要法院判決未生效,該未成年學生所在學校或主要機關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取消其學籍。
受遺棄、虐待時有向多方請求保護的權利。根據《預防法》第41條規定:"未成年人在受到其父母或者其他
監護人遺棄、虐待時,有權向公安機關、民政部門、共青團、婦聯、未成年人保護組織或者學校、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請求保護,有關被請求單位均不得借故推諉,必要時還應當先採取救助措施。"
分配遺產時應受照顧的權利。《繼承法》第13條第2款規定:"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根據該款規定,未成年人作為同一順序繼承人之一,在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
胎兒的繼承份額受超前保護。《繼承法》第28條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
⑶ 刑法修正案擬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之前有什麼缺陷
想必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說過這樣一句口頭禪,那就是不到18歲,殺人放火不犯罪,對於這樣的話語,說實話在現在聽起來是非常的讓人毛骨悚然的。這里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法治建設其實有很大的缺陷,特別是對於未成年人,的確有很多的漏洞需要解決,這也導致了現在經常會發生一些未成年犯罪的事件。對於這一次的未成年人犯罪規定的重新修訂,很多網友都議論紛紛,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次事件的看法。
我是如何看待這一次的重新修訂?
因為現在我也是一名父親啊,能夠明白其實小孩子什麼都懂,他們在很小的年齡就會用自己的雙眼看待這個世界,只不過因為自己表達的方式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我們可能會認為小孩子其實不懂這些東西。但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孩子長大的,其實能夠明白他們的心路歷程,所以我感覺法律的重新修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些孩子走向習俗,畢竟對法律的敬畏之心可以讓我們遵守規矩,同時也尊重生命。
⑷ 刑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起源
沒有,刑法經過多次修改和完善,目前共有11大類罪,沒有危險起源罪
⑸ 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法規中未成年人涉及刑事案件的具體規定急!謝謝!
具體規定非常多,我給你摘錄一下主要內容,你可以網路全文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五十四條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五十五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並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
第五十六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通知監護人到場。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應當保護被害人的名譽。
第五十七條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成年人分別關押。
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應當對其進行義務教育。
解除羈押、服刑期滿的未成年人的復學、升學、就業不受歧視。
第五十八條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路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第五十九條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與犯罪行為的預防,依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執行。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四條 對於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確實無法查明的,應當推定其沒有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相關證據足以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但是無法准確查明被告人具體出生日期的,應當認定其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第九條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實施盜竊行為未超過三次,盜竊數額雖已達到「數額較大」標准,但案發後能如實供述全部盜竊事實並積極退贓,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
(一)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二)在共同盜竊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或者被脅迫;
(三)具有其他輕微情節的。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盜竊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盜竊自己家庭或者近親屬財物,或者盜竊其他親屬財物但其他親屬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處理。
第十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情節輕微的,可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第十一條 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充分考慮是否有利於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矯正。
對未成年罪犯量刑應當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並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後的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因素。對符合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適用條件的未成年罪犯,應當依法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第十三條 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極其嚴重的,才可以適用無期徒刑。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
⑹ 急急急: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未成年人犯罪立法在我國已經形成較完備的體系,但也有不少急需完善或補充,這樣才能更好的維護未成人的合法權益和更好的起到懲罰與挽救的作用(主要是挽救),以本人的拙見,對未成人犯罪立法提出以下幾點以供參考:
1、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實施積極法律援助,讓他們再次參與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來,應給失足青少年更多的寬容。在我國有犯罪污點的制度,同樣給未成人犯罪也貼上了「標簽」,這不利於未成人以後的成長,在德國,可以通過判決的方式取消少年的刑事污點,在日本,法律直接規定,「凡未成年時犯罪被判刑並已執行完畢或者被免於執行的人,將來對其適用人格法令時視為沒有受過刑罰的人」。這就需要對他們實施積極的法律援助,給他們更多改過自新的機會,合理消除標簽。
2、對未成年人的量刑應符合「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刑法精神,通過相應懲罰來實施矯治。如借鑒美國的「平衡和矯治性的」司法審判原則,在裁決過程中讓犯罪少年對受害人和社區做出補償,培養犯罪少年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同時保護公眾的安全。
3、強調未成人犯罪的社會責任,也就是國家和社會要為孩子所遭遇的所有問題承擔責任。而我國至今仍在運用成人的刑法去應對未成人犯罪的量刑處罰。
4、「預防青少年犯罪,法律應早期介入。」如果法律能夠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早期介入和有效干預,對預防青少年犯罪應當是十分有效的。但是,我國刑法對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是不適用的,對未成年人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有等其長到了一定年齡,行為嚴重到一定程度,刑法才予以干預,顯然那時已為時晚。所以就有業內專家在立法方面提出建議:制定一部未成年人違法行為矯治法或是未成年人行為規范法,以減少乃至杜絕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因無法律約束而發展惡化,最終滑入犯罪的深淵。
5、刑法的目的就是預防犯罪,未成人犯罪更是重在預防,我們應當從義務教育到進入社會,從個人、家庭到司法、企業,全社會聯動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才是從根源上預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正確思路。而不是等到木已成舟時再來法律來懲罰。
本人以上的認識希望對你有幫助,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建議多關注未成人的立法和國外未成人立法的成功經驗。其實我國未成人犯罪率是在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保護未成人以及未成人刑事立法的完善任重道遠。
(前面的仁兄侵犯別人著作權了。)
⑺ 我國修改刑法對保護未成年人有什麼重要意義
建議立法者考慮在刑法的高度上對未成年罪犯的受教育權加以保護和完善。在對未成年犯罪主體的保護上,建議以明確的條款對未成年罪犯的受教育權予以規范。在刑法第39條被管制罪犯的義務與權利中,可以在第2款中註明「對於被判處管制的未成年罪犯,應當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第43條拘役的執行中,該條的第2款應增加「在執行期間,被判處拘役的未成年罪犯,應當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這樣就把未成年罪犯的受教育權納入了刑法的具體條文中,並對未成年罪犯的受教育權予以保障和落實,以示對未成年罪犯的合法權利的關注和重視,更好地幫助和教育未成年罪犯。
我國刑法在未成年人保護問題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不論是在總則還是在分則都存在著不足之處,這些不足僅憑個別司法解釋來彌補是不夠的,立法機關應當考慮對刑法相關內容加以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全面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條文:
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四十九條第一款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第六十五條第一款 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罪和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除外。
⑼ 刑法法條涉及到未成年人保護的有哪幾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涉及到未成年人保護的有:
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四十九條:死刑適用對象的限制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第二百六十條之一: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
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護、看護的人,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有第一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六十二條:拐騙兒童罪
拐騙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護人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六十二條之一:組織殘疾人、兒童乞討罪
以暴力、脅迫手段組織殘疾人或者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乞討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二百六十二條之二:組織未成年人進行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罪
組織未成年人進行盜竊、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三百零一條:聚眾淫亂罪
聚眾進行淫亂活動的,對首要分子或者多次參加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引誘未成年人參加聚眾淫亂活動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第三百四十七條: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無論數量多少,都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予以刑事處罰。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從重處罰。對多次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未經處理的,毒品數量累計計算。
第三百五十三條: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罪
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強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引誘、教唆、欺騙或者強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從重處罰。
第三百五十八條:組織賣淫罪
組織、強迫他人賣淫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組織、強迫未成年人賣淫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第三百六十四條 傳播淫穢物品罪
傳播淫穢的書刊、影片、音像、圖片或者其他淫穢物品,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組織播放淫穢的電影、錄像等音像製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向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傳播淫穢物品的,從重處罰。
第四百一十六條:不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
對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接到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及其家屬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其他人的舉報,而對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不進行解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阻礙解救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⑽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律給予了哪些的特殊的保護
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保護 ,具體體現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其中明確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以及在刑事訴訟中,要按法律規定予以封存犯罪檔案等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等 。
以下為部分主要法律條文:
一、《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五十五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並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
第五十六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通知監護人到場。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應當保護被害人的名譽。
第五十七條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成年人分別關押。
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應當對其進行義務教育。
解除羈押、服刑期滿的未成年人的復學、升學、就業不受歧視。
二、《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三、《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五條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