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149
『壹』 公司高管人員違反公司法149條,如何要求賠償
公司可起訴,要求依法終止違法行為,並賠償原告公司的損失。
『貳』 《公司法》149條的規定是否屬於強制性規定,為什麼
是屬於強制性規定,法條的措辭用的是」應當「,而不是」可以「
『叄』 公司高管人員違反公司法149條
若公司股東權益受到損害可要求該等違法股東承擔賠償責任(根據競業限制條款)
『肆』 公司法第149條第4款規定,董事、高管不得有下列行為:違反公司章程或未經股東會同意,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
主要還是民事責任為主,通常是恢復原狀,即取消合同或另其賠償損失,也可能通過股東會罷免該董事或辭退該高管
『伍』 公司法人背著股東私自另注冊新公司,並以原公司之名發函用戶讓其貨款轉至新公司,咋維護有何法律法規
你說的公司法人,應該為法定代表人吧。如果公司法定代表人背著股東私自另注冊新公司,並以原公司之名發函用戶讓其貨款轉至新公司,則違背公司高管人員對公司的忠誠義務和競業禁止義務。
公司法定代表人因違規所得的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因其競業行為給公司造成了經濟損失,不論其是否從競業行為中獲取了收益,都應向公司賠償損失,同時公司股東可以提議召開股東會將該法定代表人開除出董事會,提議董事會免除其法定代表人職務。
如果該法定代表人為國有公司的職員,可能涉嫌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情節嚴重的話,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請參考:
《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認定》
一、競業禁止義務的法律依據
一般而言,對於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公司的關系,普通法系國家視之為信託關系,大陸法系國家視之為委任關系,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其特殊身份,知悉公司的經營狀況乃至商業秘密,為防止其利用身份優勢謀取個人利益而損害公司利益,無論哪一種法律體系,基於平衡利益沖突、保護公司利益的目的,均肯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對公司承擔忠實義務。所謂忠實義務,本傑明?內森?卡多佐(Candozo)法官曾如此界定:「董事不得以犧牲任何公司利益為代價而獲得個人利益,也不得以同董事所享有的權力相沖突的方式取得個人利益,不得為了個人利益而將那些就公平而言應屬於公司的機會據為己有。」
競業禁止義務實乃忠實義務的具體內容之一,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內承擔管理公司事務的職責,忠實義務要求其為實現公司的最大利益盡心竭力,如果他們同時處於公司競爭者的地位,將導致其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的沖突以及利用任職公司的便利,篡奪商業機會同公司競爭的可能,公司的最大利益將難以實現,故各國公司立法無一例外的規定了競業禁止。
「競業禁止是指對與權利人有特定關系之人的特定競爭行為的禁止,」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所負有的競業禁止義務,是指在管理公司事務、執行公司業務時或在擔任公司職務期間,不得為自己或第三人的利益,非法從事同公司競爭之業務的義務。我國《公司法》第148條第1款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第149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員不得有「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的行為,《公司登記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6條規定:「公司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在與所任職公司沒有投資關系的其他公司兼任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這些規定構成了我國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承擔競業禁止義務的法律依據。
二、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法律責任
(一)民事責任。《公司法》關於競業禁止義務的規定,是法律直接作出的強制性規定,該義務為法定的不作為義務,義務人違反該規定而為競業行為,則構成對公司權利的侵犯,應當對公司承擔侵權責任。如果公司在其章程、員工守則或與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簽訂的任用合同中對競業禁止義務作出了約定,則競業行為構成侵權與違約的竟合,公司得選擇於己有利的法律依據,來決定追究義務人的違約抑或侵權責任。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違反競業禁止義務而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 將競業所得收入上交公司所有,《公司法》第149條第2款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前款規定所得的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此為公司行使歸入權的法律依據,在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從事競業活動而取得收入(包括金錢、其他物品等)時,公司可據此規定直接行使歸入權將該收入收歸公司所有,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將該收入上交給公司,若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拒絕上交,則公司可訴請法院判決將該收入歸於公司所有。歸入權的行使以義務人因競業行為獲得收入為前提,但並不以給公司造成損失為條件;值得指出的是:為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交易安全,歸入權的效力僅限於公司與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之間,不得對抗與該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進行交易的第三方,即並不能當然地使交易行為無效。
2.停止競業行為,公司享有請求行為人停止競業行為的權利,盡管我國公司法並未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但《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民事責任方式中,第一種即為停止侵害,根據「特別法上沒有規定時適用普通法」的原則,公司可援引《民法通則》第134條的規定來行使請求權,要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停止其競業行為,以最大限度地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3. 賠償損失,如果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其競業行為給公司造成了經濟損失,不論其是否從競業行為中獲取了收益,都應向公司賠償損失,盡管《公司法》並未直接賦予公司以損害賠償請求權,但賠償損失是《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之一;若公司享有多種形式的請求權,會增強對其合法利益的保護力度,從競業禁止制度保護公司利益的角度出發,公司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乃應有之義。需要注意的是:在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從競業活動中獲得了收入且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情況下,出現公司的歸入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競合的法律現象,如果公司行使歸入權後,其損害未能得到全部彌補,則公司可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只不過賠償數額應除去行使歸入權所得方顯公平,若公司選擇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應對損害的事實、程度承擔舉證責任。
4. 公司內部處分: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公司存在著特殊的民事法律關系,比如委任契約關系等,若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履行忠實義務,違反法律的規定或與公司的約定,從事與公司競爭的營業,公司可依據其章程、員工守則或與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簽訂的任用合同中的相關約定,行使解任、除名等處分權,以消滅雙方之間的委任關系。
(二)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僅是對民事權利主體的事後救濟,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除了損害公司的合法權益外,也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是一種廣義的不正當競爭,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故在一定情形之下,有必要對其施以刑事制裁。
我國《刑法》第165條規定:「國有公司、企業的董事、經理利用職務便利,自己經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職公司、企業同類的營業,獲取非法利益,數額巨大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我國現行刑法規定的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其犯罪主體為特殊主體即國有公司、企業的董事、經理,不包括經理以外的其他高級管理人員,並且該罪名僅適用於犯罪主體嚴重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獲取非法利益數額巨大或特別巨大的情形,對於非國有公司、企業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同類情形,我國刑法並未作出規定,依據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非國有公司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不存在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的問題。
另外,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其管理公司事務,往往知悉公司的商業秘密,若其在競業活動中,非法泄漏、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掌握的所在公司的商業秘密,構成了對公司的商業秘密的嚴重侵犯,還應當按照《刑法》第219條的相關規定,追究其侵犯商業秘密的刑事責任,從刑法關於侵犯商業秘密罪的規定來看,只有在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且在後果上給權利人造成了重大損失時才構成該罪。
(三)競業禁止義務以及違反競業禁止義務之法律責任的免除。競業禁止這一制度所規范的法律關系,性質上為平等民事主體間的私法性關系,依據私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則,即「由平等的當事人通過協商決定相互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公司應享有處分其權利的自由;公司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場主體,完全有能力評判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之競業行為對公司的影響,並自行作出如何應對的決定。原《公司法》並未明示限制或者禁止當事人處分基於競業禁止規范而產生的權利義務,也無經特定程序許可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為競業活動或免除其違反競業禁止義務之責任的規定,2005年修改後的《公司法》第149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的情況下,不得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換而言之,在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的前提下,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競業禁止義務,可以得到免除。由此可見,公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事先通過一定的程序,予以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從事競業活動的許可,從而免除其競業禁止義務,如通過股東會決議免除董事的競業禁止義務、通過董事會決議免除高級管理人員的競業禁止義務。
盡管公司法第149條規定的競業禁止義務為法定義務,但這並不意味著因違反此義務而產生的法律責任絕對地不可免除。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律責任的本質在於以對受到侵害的權利的補救來否定侵權行為,對於私法領域的違法行為,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雙方當事人可以就法律責任問題進行協商,那麼,在法律無禁止性規定的前提下,對於這一獲得補償的權利,公司自然也有權放棄,公司可以在事後通過一定的程序免除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從事競業活動的民事責任。
『陸』 違反新公司法第149條產生的爭議是否是勞動爭議
高管和公司就有關勞動關系引起的勞動糾紛屬於勞動爭議,嚴重的屬於刑事案件。
根據《公司法》規定:
第一百四十九條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挪用公司資金;
(二)將公司資金以其個人名義或者以其他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
(三)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或者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
(四)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同意,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
(五)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
(六)接受他人與公司交易的傭金歸為己有;
(七)擅自披露公司秘密;
(八)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前款規定所得的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
(6)公司法149擴展閱讀:
《公司法》第一百四九條釋義:
本條是關於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具體規定。
根據本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的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這項義務應當作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職務的行為標准,上述人員在執行職務時應當符合法定的行為准則,違反這項義務的行為應當予以禁止。
在實際中,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忠實義務,利用職務便利犧牲公司利益為自己牟取利益的問題比較多,給公司的發展造成很大危害。為了更好地規范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有必要對違反忠實義務的行為做出嚴格的禁止性規定。
根據本條規定,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下列行為,屬於違反忠實義務的行為,應當予以禁止:
(1)挪用公司資金。挪用公司資金,是指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利用分管、負責或者辦理某項業務的權利或職權所形成的便利條件,擅自將公司所有或公司有支配權的資金挪作他用,主要是為其個人使用或者為與其有利害關系的他人使用。
挪用公司資金,必然會影響公司資金的正常使用,從而影響公司正常的投資經營活動,同時這種行為也給公司的經營帶來了不可預測的風險,對公司利益造成危害。這種行為是違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的忠實義務的,應當禁止。
(2)將公司資金以其個人名義或者以其他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在公司與個人沒有發生正常交易的情況下,將公司資金以個人名義存儲,極易造成公司財產的流失,應當禁止這種行為。
(3)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或者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這種行為也屬於利用職權擅自將公司資金挪作他用,與挪用公司資金行為的性質基本相同,也應當是禁止的。
(4)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同意,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個人在交易中處於與公司利益相沖突的地位,為了保護公司利益,這種交易應當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經股東會、股東大會同意,方可進行。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如果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同意,擅自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就是違反了對公司的忠實義務,應當禁止這種行為。
(5)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牟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所謂商業機會,是贏得客戶、獲取商業利潤的機會。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能否獲得商業機會對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如果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利用職務便利搶占本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為自己或為他人牟取利益,無疑會給公司的利益造成損害。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發生與公司爭奪商業機會的道德風險會大大增加。
因此,從事這類業務,應當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是違反忠實義務的行為,應當予以禁止。
(6)接受他人與公司交易的傭金歸為已有。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應當代表公司的利益,不能收取他人支付的傭金。接受他人與公司交易的傭金歸為己有,就是利用職務為自己牟取利益,這種行為違背了忠實義務,應當禁止。
(7)擅自披露公司秘密。公司秘密一般是具有商業價值的,公司秘密的披露往往會對公司的市場地位產生影響,有些公司秘密的披露甚至會使公司喪失競爭優勢,從而給公司的利益造成重大損害。因此,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擅自披露公司秘密是違反忠實義務的,應當禁止這種行為。
(8)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除本條所列的上述七種行為外,實踐中,可能還會有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但法律中難以一一列舉。因此,在本項概括地規定禁止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是必要的。
『柒』 股權轉讓有哪些限制性規定
股權轉讓可以分為三種情形,一是依法律的股權轉讓限制,二是依章程的股權轉讓限制,三是依合同的股權轉讓限制,下面是對這三種股權轉讓限制情形的詳細介紹,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能讓大家對股權轉讓的相關規定有所了解。
對股權轉讓的限制可以分為以下3種情形
一、依法律的股權轉讓限制
依法律的股權轉讓限制,即各國法律對股權轉讓明文設置的條件限制。這也是股權轉讓限制中最主要、最為復雜的一種,中國法律規定,依法律的股權轉讓限制主要表現為封閉性限制,股權轉讓場所的限制,發起人持股時間的限制,董事、監事、經理任職條件的限制,特殊股份轉讓的限制,取得自己股份的限制。
1、封閉性限制
中國《公司法》第35條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出資或者部分出資。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視為同意轉讓。
2、股權轉讓場所的限制
針對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轉讓中國《公司法》第139條規定:「股東轉讓其股份,必須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進行。」第146條規定:「無記名股票的轉讓,由股東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將該股票交付給受讓方即發生轉讓的效力。」此類轉讓場所的限制規定,在各國立法上也極為少見。這也許與行政管理中的管理論佔主導的思想有關,但將行政管理的模式生搬硬套為股權轉讓的限制是公司法律制度中的幼稚病。
3、發起人持股時間的限制
中國《公司法》第142條規定:「發起人持有的該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1年內不得轉讓。」對發起人股權轉讓的限制,使發起人與其他股東的權利不相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各類市場主體平等行使權利不相稱。
4、董事、監事、經理任職條件的限制
中國《公司法》第142條規定:「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向公司申報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變動情況,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上述人員離職後半年內,不得轉讓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其目的是杜絕公司負責人利用職務便利獲取公司的內部信息,從事不公平的內幕股權交易,從而損害其他非任董事、監事、經理的股東的合法權益。
5、特殊股份轉讓的限制中國《公司法》第148條規定:「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可以依法轉讓其持有的股份,也可以購買其他股東持有的股份。轉讓或者購買股份的審批許可權、管理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1997年7月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關於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者股權變更的若干規定》第20條規定:「股權轉讓協議和修改企業原合同、章程協議自核發變更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之日起生效。協議生效後,企業投資者按照修改後的企業合同、章程規定享有有關權利並承擔有關義務。」
6、取得自己股份的限制
中國《公司法》第149條第1款規定:「公司不得收購該公司的股票,但為減少公司資本而注銷股份或者與持有該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並時除外。」公司依照法律規定收購該公司的股票後,必須在10日內注銷該部分股票,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變更登記,並且公告。同時,第149條第3款還規定:「公司不得接受該公司的股票作為抵押權的標的。」這里的「抵押權的標的」應當更為准確地表述為「質押權的標的」。因為根據中國《擔保法》第75條的規定:「依法可以轉讓的股份、股票」應是權利質押中質押權的標的。如果公司接受該公司的股票質押,則質押人與質押權人同歸於一人。
二、依章程的股權轉讓限制
依章程的股權轉讓限制,是指通過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設置的條件,依章程的股權轉讓限制,多是依照法律的許可來進行。在中國公司法律中卻沒有此類限制性規定。
三、依合同的股權轉讓限制
依合同的股權轉讓限制,是指依照合同的約定對股權轉讓作價的限制。此類合同應包括公司與股東、股東與股東以及股東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等。如部分股東之間就股權優先受讓權所作的相互約定、公司與部分股東之間所作的特定條件下回購股權的約定,皆是依合同的股權轉讓限制的具體體現。
『捌』 公司法149條和152條有什麼區別
第一百四十九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專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屬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五十二條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149條是董監高在執行公司職務時違法違規,第152條是在任何情況下,不限定於執行公司職務時;
第149條說的是給公司造成損失,第152條說的是損害股東利益;
第149條承擔是造成損失就得承擔賠償責任,第152條是受損害者(股東)需要向法院提起訴訟,董高才可能承擔責任,是否需要承擔根據法院判決決定。
第152條的主體只有董高,不包括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