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泛濫

刑法泛濫

發布時間: 2021-03-14 07:04:15

Ⅰ 為什麼國家不嚴打傳銷,難道國家不知道傳銷泛濫

國家針對傳銷組織,並非不嚴厲打擊,而是專門針對我國出現的傳銷行為以及傳銷組織的猖狂,國家已制定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比如:

1.《禁止傳銷條例》;

2.《直銷管理條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中也規定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國家針日益猖狂的傳銷組織,特定製定頒布行政法規,並將組織、領導傳銷行為納入刑法,正是國家嚴厲打擊傳銷組織最有力的證據。

PS: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

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

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Ⅱ 誰能給出關於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行為在《刑法》和《治安處罰法》中處罰存在沖突的國內外最新研究成

    《刑法》第359條第1款規定的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罪,為打擊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行為,遏制賣淫、嫖娼丑惡現象的泛濫,凈化社會風氣,維護社會治安管理秩序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武器。但毋庸諱言,從司法實踐來看,《刑法》第359條第1款規定的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罪,在罪與非罪、量刑的適用和規定上呈現出諸多的缺陷。為此,筆者結合審判實踐,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淺觀點和見解。
    一、《刑法》第359條第1款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第67條相沖突,凸顯立法的不足
    《刑法》第359條第1款規定:「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由於該法條過於簡潔,《刑法》修訂至今又沒有出台相應的司法解釋,對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的什麼行為構成犯罪沒有予以明確,對法條中的「情節嚴重」沒有描述具體情節,造成法律的不安定性⑴。司法實踐中,所掌握的標准為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刑法》修改前聯合作出的《關於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禁賣淫、嫖娼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以下簡稱《解答》)。根據《解答》第7條和第9條的規定「多次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的」或「 引誘、容留、介紹多人賣淫的」 即屬於「情節嚴重」的情形,「多人」和「多次」的「多」,是指「三」以上的數(含本數)。因《解答》沒有從犯罪的動機、場所、情節和對社會秩序的實際危害著手對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罪的一般情節和「情節嚴重」予以說明,使該罪的一般情節局限於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2人或2次以下的行為,加之一般情節的法定刑偏高,讓人難以尋找罪與非罪的差別,給人以凡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行為即構成犯罪的誤解。導致《刑法》修訂以後,1994年修訂(2006年3月1日已廢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30條關於對介紹容留賣淫行為治安處罰的規定失去了處罰對象,造成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犯罪案件大幅度增加。以筆者所在的法院為例,1998年受理的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犯罪案件比《刑法》修訂前的1996年增加了26%。
    2006年3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以下簡稱《治安處罰法》)第67條規定:「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第2條規定:「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從上述兩條可以看出,對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的行為予以治安處罰,應存在「一般情節」與「較輕情節」的區別。客觀地說,司法實踐中大量的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行為並不必然具備犯罪的質的規定性而是以一定程度的社會危害性顯示出來,有的可能作為犯罪,有的可能作為治安違法行為。而《刑法》與《治安處罰法》對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行為處罰的沖突,使得作為犯罪行為的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與作為違法行為的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失去界限,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罪與非罪難以把握,給執法帶來困惑和茫然。據筆者調查,《治安處罰法》施行後,某法院受理的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案件大幅下降,2006年受理該類案件14件,比2005年下降了32%,2007年1-3月份受理刑事案件132件,該類案件僅為1件,而當地公安機關處理的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治安處罰案件為12件。對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2人或2次以下的行為,只要沒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公安機關均依照《治安處罰法》作治安處罰。這就使《刑法》第359條第1款和《解答》關於「情節嚴重」的規定處於尷尬的境地,凸顯出《刑法》修改時關於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罪立法的不足。
    二、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罪法定刑設置不合理、法定量刑標准不明確與罪刑相適應原則相沖突
    《刑法》修改時,由於刪除了79《刑法》中引誘、容留婦女賣淫罪以營利為目的的法定構成要件,又沒有借鑒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禁賣淫嫖娼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第3條對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情節較輕的處罰規定,加之沒有出台相應的司法解釋,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罪存在法定刑設置不合理、法定量刑標准不明確等弊端,導致了司法實踐中的量刑失衡現象比較突出,違背了罪刑相適應的原則,主要反映在以下3個方面:
    1、法定刑幅度過大。從《刑法》第359條第1款的規定來看,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罪一般情節的基本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最高可判處15年有期徒刑,存在分檔過粗的缺陷。而在法定刑內

Ⅲ 刑法172條的內容

刑法解釋:第一百七十二條【持有、使用假幣罪定義、量刑】
第一百七十二條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持有、使用,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解釋】本條是關於持有、使用假幣罪及其處罰的規定。
本條規定的「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持有」,是指行為人在主觀上明確地知道所持有的貨幣是偽造的人民幣或者外幣的情況下而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非法持有的行為。本條規定的「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使用」,是指行為人明確地知道是偽造的人民幣或者外幣而以真貨幣的名義進行支付、匯兌、儲蓄等使用的行為。
本條規定了兩個罪名:
一、持有假幣罪。考慮到故意持有偽造的貨幣的行為不僅可能構成偽造貨幣、運輸、出售、走私、購買偽造貨幣等犯罪,而且這種行為本身對國家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具有社會危害性,因而本條將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持有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構成本罪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持有偽造貨幣的行為。這里所說的「持有」的概念是廣義的,不僅僅是指行為人隨身攜帶有偽造的貨幣,而且包括行為人在自己家中、親屬朋友處保存偽造的貨幣,自己或者通過他人傳遞偽造的貨幣等行為。
(二)行為人在主觀上是明知其所持有的是偽造的貨幣,如果行為人在主觀上不知道其所持有的是偽造的貨幣,如誤以為是貨幣而為他人攜帶或者保存的等等,不能構成本罪。
(三)行為人所持有的偽造貨幣的數額要達到較大的程度。這里所說的「數額較大」,是在客觀方面,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偽造貨幣罪的行為。至於具體多少數額才是數額較大,可以通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總結這類案件的審判實踐經驗,並根據打擊這類犯罪活動的實際需要作出司法解釋。如果行為人持有的偽造貨幣的數額沒有達到「數額較大」,則不構成本罪,可以由公安機關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
根據本條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持有,數額較大的,即總面額在四千元以上不滿五萬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的,即總面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的,即總面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二、使用假幣罪。使用偽造貨幣的行為,為偽造貨幣的繼續流通、泛濫全國提供了條件,嚴重擾亂了國家的金融秩序,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同時,通過使用偽造貨幣,也使偽造貨幣、走私、運輸、購買、出售偽造貨幣的犯罪活動有利可圖成為可能。考慮到在實際發生的案件中,使用偽造貨幣的情況比較復雜,有些是行為人在不知是偽造貨幣的情況下使用的;有的則是行為人通過各種途徑誤收了偽造的貨幣後,為了避免自己受到經濟上的損失而故意使用的;有的是行為人在偽造貨幣、走私、運輸或者購買偽造貨幣後,為了牟取非法利益又加以使用的。本條在將使用偽造的貨幣規定為犯罪的同時,對構成這種犯罪的條件也作了規定。根據本條規定,構成使用偽造的貨幣罪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實施了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使用的行為。這里所說的「使用」,包括行為人出於各種目的,以各種方式將偽造的貨幣作為貨幣流通的行為,如使用偽造的貨幣購買商品;將偽造的貨幣存入銀行;用偽造的外幣在境內進行兌換;以偽造的貨幣清償債務等行為。
(二)行為人在主觀上是明知其使用的是偽造的貨幣。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否明知,是區分罪與非罪的標准之一,如果行為人不知是偽造的貨幣而使用的,不能構成本罪。
(三)行為人所使用的偽造的貨幣數額較大。行為人使用偽造的貨幣如果不是數額較大,不能構成犯罪。這里規定的「數額較大」,是區分行為人是否構成本罪的標准。另外,本條還規定行為人使用偽造貨幣「數量巨大」或者「數量特別巨大」的,作為加重對行為人刑事處罰的情節。如果行為人使用偽造的貨幣,沒有達到「數額較大」的,不能構成犯罪,可以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拘留、罰款的行政處罰。
根據本條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行為人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使用,數額較大的,即總面額在四千元以上不滿五萬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的,即總面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的,即總面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Ⅳ 打假僅僅靠刑法嚴苛可以么

3月7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發微博,建議「參考酒駕醉駕治理,設想假如銷售一件假貨拘留七天,製造一件假貨入刑」。

就在多數人呼籲增加刑法打擊力度的同時,一個簡單的邏輯推理應該是:其他法律制度也應與刑法一樣,保持「嚴」的態勢,可稍加分析,結論並非如此。

近年來,我國法律的確加大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如2014年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稱《消法》)將「欺詐行為」的賠償額度從「退一賠一」提高到「退一賠三」,並規定了最低500元額度。2015年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明確「退一賠十」,還規定「千元保底」。盡管新《消法》規定了「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但何謂消費者的爭論並沒有一邊倒。然而,2016年11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送審稿)》,其中規定「金融消費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牟利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不適用本條例」,若執行這樣的規定,這就意味著,今後知假買假並從中獲利的職業打假行為或將不再受法律保護。

筆者認為,《消法》是保護老百姓消費的法律武器,應當有利於「百姓打假」。只要有利於打擊制假售假行為,維護消費者利益,就不應過度要求消費者的「主觀目的」。《消法》把「消費者」定義為主觀上要求「消費」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如果再明確「以牟利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不受法律保護,這對於普通消費者參與打假過於嚴苛。

其實,根據2014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於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因食品、葯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葯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見,這類「知假買假」行為還是可以受到司法機關支持的。

雖然「知假買假」的職業打假行為可能存在潛在的違法和道德風險,但買假就是買假,不必拔高到道德層面。《消法》維護的不僅僅是某個消費者或者某個群體的利益,就不應排除可能出於主觀牟利的買假行為。在當前假貨仍然橫行於市場的情況下,「知假買假」具有的打假功能不可忽略,將它作為一種「功大於過」的民間打假形式未嘗不可,當然,如果確實觸犯了其他法律,那就另當別論。

所以,在《消法》上不妨從寬界定消費者的概念,從普通民眾開始,構建向制假售假者索賠的全民防線,這應該也是從嚴打假的題中之義。

還有,如果說知假買假而向售假者索賠是遊走在法律邊緣,是容易受到道德非議的私人制裁製假售假的方式,那麼,將制假售假者告上法庭的公益訴訟則是另一種應該受到法律尊重的方式。

據媒體報道,近日廣東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就廣東深圳部分經營者違法生產銷售病死豬肉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據說這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修改以來,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提出的首例侵權賠償訴訟。面對制假售假事件頻發,這樣的訴訟卻還是首例,這與嚴打假貨的呼聲顯然格格不入。究其原因,無非在於兩點,要麼是消費者組織怠於提起這類訴訟,要麼是提起公益訴訟的門檻太高,而這些都應該是不難克服的問題。說到底,從嚴打假,不妨從法律上認可知假買假,從制度上健全打假的公益訴訟途徑,這說不定比嚴刑峻法更有效果,而且可避免刑罰的負面效應。

Ⅳ 簡述中國刑法學的現狀

綜觀我國刑法學研究之現狀,可以認為,它是在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之後,正處於一個相對低迷、徘徊而又蓄勢待發的時期。雖然表面上一片繁榮景象,但「理論研究往往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復上,刑法學研究的熱點如同過眼雲煙,只有觀點的泛濫而沒有理論的積淀。」刑法學呼喚著理論的攀升和對過時框架的全方位突破,以此支撐起一部現代化刑法典的更生。

現行刑法與刑法學研究之現狀

在刑法的理論研究上,至今仍有一些缺失,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現有刑法理論尚未擺脫前蘇聯刑法理論與刑事立法的影響。最典型的,莫過於對犯罪客體理論的繼受,堅持認為,「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4 〕反映在刑法上,即以對社會關系的保護(以國家或社會為出發點)來反射地(或稱間接地)保護到公民的個人權利。

第二,現有刑法理論研究缺乏開闊的眼界,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刑法學與其他法學部門之間、與其他人文科學之間的借鑒與交流不夠.
其二,刑法學理論研究缺乏對國外刑法學的了解和比較。

第三,現有刑法學理論研究還未擺脫注釋法學的巢穴。刑法學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還局限於法條注釋與案例分析,依賴於立法。司法解釋還沒有自己獨立的方法論與學術意見。
第四,現有刑法理論研究表現出一種轉型時期的浮躁與遲鈍。所謂浮躁,就是不立足中國實際,急躁冒進,不經過深思熟慮就盲目抄襲和照搬外國現成的一些理論與制度,企圖以此「指導」中國的刑事立法與司法。所謂遲鈍,是指刑法理論研究落後於立法與司法,過多糾纏一些無關緊要的概念,對司法中的一些新問題束手無策,對立法反應不敏銳,對市場經濟形勢下的新興犯罪缺乏深入、系統研究。

http://www.modernlaw.com.cn/1/2/05-10/2217.html

Ⅵ 刑法第225條中,若貨物並未售出,是否仍將被定為非法經營罪

是否售出不是該罪的構成要件,應該不影響定罪.不過,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是真實的案子嗎

Ⅶ 犯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條會怎麼判

刑法
第一百七十二條【持有、使用假幣罪】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持有、使用,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Ⅷ 刑法問題

甲的行為涉嫌構成:故意殺人罪 、破壞交通工具罪 、爆炸罪、爆炸罪等罪名。但更加符合爆炸罪的犯罪構成,應以爆炸罪定罪處罰:

一、概念
爆炸罪,是指故意用爆炸的方法,殺死殺傷不特定多人、毀壞重大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一)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可成為本罪的主體。由於爆炸罪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破壞社會秩序,所以法律規定這種犯罪處罰年齡的起點較低。根據刑法第17條第2款的規定,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爆炸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二)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其行為會引起爆炸,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犯本罪的動機多種多樣,如出於報復、嫉妒、怨恨、誣陷等。犯罪動機如何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三)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爆炸罪侵害的對象是本條所列舉的工廠、礦場、港口、倉庫、住宅、農場、牧場、公共建築物或者其他公私財產,以及不特定的人、畜。如果用爆炸的方法破壞火車、汽車、電車、船隻、飛機等交通工具;或者破壞軌道、橋梁、隧道、公路、機場等交通設備,雖然使用的是爆炸的方法,也危害了公共安全,但由於破壞的是特定的危險對象,所以應當分別以破壞交通工具罪或破壞交通設備罪處理。
(四)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對公私財物或人身實施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爆炸物品,包括炸彈、手榴彈、地雷、炸葯(包括黃色炸葯、黑色炸葯和化學炸葯)、雷管、導火索、雷汞、雷銀等起爆器材和自種自製的爆炸裝置(如炸葯包、炸葯瓶、炸葯罐等)。實施爆炸的方式方法很多:有的在室內安裝炸葯包,在室內或者室外引爆;有的將爆炸物直接投人室內爆炸,有的利用技術手段,使鍋爐、設備發生爆炸;有的使用液化氣或者其他方法爆炸。實施爆炸地點主要是在人群集中或者財產集中的公共場所、交通線等處,如將爆炸物放在船隻、飛機、汽車、火車上定時爆炸,在商場、車站、影劇院、街道、群眾集會地方製造爆炸事件。
爆炸行為有作為和不作為兩種基本方式。如直接點燃爆炸引發爆炸,就是積極的作為方式,而行為人負有防止爆炸發生特定義務,並且有能力履行這種特定的義務而不履行,以致發爆炸,就構成不作為爆炸犯罪。
爆炸犯罪在客觀方面的本質特點在於爆炸行為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所謂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是指行為人實施的爆炸行為,由於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原因,如行為人自動中止爆炸犯罪,炸葯的破壞性沒有行為人主觀想像的那麼大,炸葯受潮失效,沒有將爆炸物投擲到所要求的位置,爆炸物被他人發現而被拆除等,實際上並未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結果,但如果排除這些原因,是可能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結果的。無論哪種原因存在,只要行為人實施了爆炸行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構成爆炸罪。爆炸罪的成立並不要發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實際後果。
行為指向的對象是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物。某些爆炸行為,行為人主觀上是指向特定的人或者物,但發生在人群密集或者財物集申的公共場所,客觀上危害了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也可以爆炸罪論處。因為在這種場合用爆炸的方法殺人、毀物,對這種行為會危害公共安全不可能沒有預見,有預見而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就是一種故意犯罪。
如果行為實施的爆炸行為是指向特定的人或者特定的公私財物,並且有意識地把破壞的范圍限制在不危害公共安全的范圍,客觀上也未發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結果,則不應定爆炸罪,而應根據實際情況,構成什麼罪就定什麼罪。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用爆炸的方法炸坍江、河、湖泊、水庫的堤壩,造成水流失控,泛濫成災,危害公共安全,則應定決水罪。因為本法已對決水罪作了專門規定,而且爆炸只是決水的一種手段,正如用爆炸的方法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煤氣設備、易燃易爆設備和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應分別定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和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而不定爆炸罪一樣。
二、認定
1、本罪既遂與未遂的界限
兩者界限應以是否符合法定構成要件為標准。根據本條的規定,只要行為人實施爆炸,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就具備爆炸罪全部構成要件,即為既遂。如果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應按本法第115條作為爆炸罪的結果加重犯處罰。至於爆炸罪的未遂,從立法精神看,該罪是舉動犯,不存在實行終了的未遂。因為爆炸行為已經實行終了,在一定條件下就足以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財產的安全,無論是否引起嚴重後果,都是既遂。爆炸罪未遂只能發生在爆炸行為尚未實行終了的階段,比如剛著手引爆或者在引爆過程中,被人發現奪下炸葯,使爆炸未能得逞。這種情況屬於未實行終了的爆炸未遂。
2、本罪與以爆炸方法實施的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區分
這兩類犯罪在其使用的手段和危害後果都有相同之處,但兩者的區別主要是:(1)侵犯的客體不同。爆炸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而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侵犯的是特定公民的人身權利。(2)客觀方面不同。爆炸犯罪行為人引發爆炸物或以其他方法製造爆炸,造成或足以造成不特定多數人的傷亡或重大公私財產的毀損,其危害結果是難以預料和難以控制的;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犯罪行為人雖也使用爆炸的方法,但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其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後果是特定的某個人或某幾個人的傷亡,而且一般只造成人身傷亡,不造成財產毀損。因此,行為人針對特定的對象實施爆炸行為,選擇的作案環境和條件只能殺傷特定的某個人或某幾個人,而不危及公共安全的,分別按故意殺人罪或故意傷害罪論處。如果爆炸行為雖然指向特定的對象,但行為人預見其爆炸行為會危害公共安全而仍實施爆炸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應以爆炸罪論處。
3、本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界限
使用爆炸手段破壞公私財產的,往往也會同時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如果使用爆炸手段故意毀損某項特定的公私財物,其結果也沒有同時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和其他大量公私財產的,依照本法第275條的規定,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論處。
4、本罪與危險物品肇事罪的界限
危險物品肇事罪,是指違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管理規定,在生產、儲存、運輸、使用中發生重大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這種犯罪只能由過失構成,而爆炸罪,在客觀方面不僅限於上述情況,在主觀方面一般由故意構成。例如,某縣公社農場大隊非法生產硝氨炸葯。因設備陳舊,廠房也不符合炸葯生產規定,又沒有安全措施,該縣公安局曾幾次正式通知他們停止生產。但該大隊拒不執行,繼續生產,以致在生產中發生爆炸,造成六人當場被炸死、整個車間(十間房子)被夷為平地的嚴重後果。本案就屬於危險物品肇事罪。
5、本罪與使用爆炸方法破壞的區分
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易燃易爆設備等犯罪的區分從行為方式、侵犯客體、危害後果來看,使用爆炸方法破壞全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易燃易爆設備等犯罪與爆炸罪在犯罪構成要件上有很多相同之處。但是,由於本法對此類行為有專門規定,因此,如果行為人使用爆炸方法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易燃易爆設備的,應按照特別法條優於普通法條的原則,分別以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論處。
三、處罰
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 【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二】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Ⅸ 刑法笫359條構成犯罪的條件是什麼.

引誘、容抄留、介紹賣淫罪,是指襲利用金錢、物質等手段誘使他人賣淫,為他人賣淫提供場所,以及在賣淫者和嫖客之間牽線搭橋的行為。 犯罪構成要件: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社會治安管理秩序。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促使了賣淫嫖娼活動的泛濫,妨害了社會管理秩序,因而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的行為。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任何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實施了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行為的,都可構成本罪。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而且通常情況下是直接故意。過失不構成本罪。 根據《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犯本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根據該條第二款的規定,引誘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賣淫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Ⅹ 詐騙泛濫國家沒有責任嗎

犯詐騙罪,根據我國刑法規定: l、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3、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1996年12月16日)的規定: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熱點內容
北大法律碩士非法學保送怎麼准備 發布:2025-09-11 20:56:32 瀏覽:484
免費咨詢律師網 發布:2025-09-11 20:11:52 瀏覽:989
緬甸法律法規大全最新 發布:2025-09-11 20:10:28 瀏覽:327
電大合同法單選題保證的特性 發布:2025-09-11 20:01:50 瀏覽:626
征地款分配的法規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11 19:50:20 瀏覽:100
法律援助協會專業性強 發布:2025-09-11 19:25:59 瀏覽:219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加油吧喬麥7 發布:2025-09-11 19:02:30 瀏覽:866
行政法中口頭書面 發布:2025-09-11 19:01:56 瀏覽:793
法律援助三種情形 發布:2025-09-11 18:52:38 瀏覽:493
司法產權證 發布:2025-09-11 18:52:37 瀏覽: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