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編次

民法典編次

發布時間: 2021-03-15 17:28:24

『壹』 大學共分多少章,分別是什麼主題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採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
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
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
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
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
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
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
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
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
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
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
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
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
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
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
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
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
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
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
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
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
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
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貳』 《四書五經》里《大學》的內容

  • 《大學》「三綱領」與「八條目」應為一個整體,這是理解《大學》的關鍵。「三綱領」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於至善」則是指「明明德於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親民」為「新民」並非無據,這可以由郭店竹簡及《大學》的思想得到證明。「八條目」以修身為界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四項乃是修身的工夫,它與後者是一種交叉的關系,而不是並列的關系,「八條目」嚴格說來應為「四條目」;

  • 《大學》強調「以修身為本」,主張由修身達到天下的賓士,這種由「內聖而外王」的實踐方法顯然直接影響到孟子,而與荀子關系不大。孟子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以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公孫丑上》)正是對前者的發展;荀子雖然也講修身,但他所謂的修身主要是通過實踐外在的禮儀來完成,是由「立外王而成就內聖」(20),與《大學》思路並不相同;

  • 《大學》講「正心」,以「正心」為修身的主要手段,而「正心」又包括「誠意」與「致知」兩個方面,「誠意」由內而外,「誠於中,形於外」,表現為內在自覺活動;而「致知」前面說過,主要是對禮的知,它由外而內,以外在的「知」(禮)使心得到充實、安頓;

  • 《大學》的心似具有道德心與認知心的雙重內含,前者影響了孟子,後者則啟發了荀子;

  • 《大學》以「明明德於天下」為「至善」,把最高的價值追求落實在天下每個人的「明德」之中,使其內在化、精神化,這顯然與思孟一派關系密切,而與荀子重視外在的制度禮儀,以「禮義法度」為最終的歸宿有所不同;

  • 《大學》的思想雖具有二元的傾向,對以後孟子、荀子均有所影響,但就其思想的主要性格而言,似與思孟一派關系更近,將其看作思孟學派的一個環節可能更為合適。

『叄』 中國大陸刑法典從清代到現在有哪些

1、清代《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於1908年完成,但由於守舊派的反對,直到1911年1月25日才公布。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該律並未施行。它採用資產階級的刑法體例、刑罰制度和刑法原則。在刑法體例方面,分總則、分則兩篇。

在刑罰制度方面分主刑、從刑兩種,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包括褫奪公權和沒收。 在刑法原則方面,採用了資產階級的罪刑法定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此外,還根據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情況,規定了有關妨礙國交、妨礙選舉、妨礙通訊、交通以及妨害衛生等方面的犯罪。

2、北洋政府《暫行新刑律》

《暫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對《大清新刑律》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

1912年3月,袁世凱發布命令:「所有從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各條應失效力外,余均暫行援用。」此處所指「新刑律」,即清末修律公布之《大清新刑律》。據此命令,北洋政府法部隨即擬定《刪修新刑律與國體抵觸各章條等並刪除暫行章程文》,並附列刪除各章條目,經呈袁世凱批准,並通令各司法衙門遵行,是為《暫行新刑律》。

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3、國民政府1928年《中華民國刑法》

該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共48章,387條。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刑法,即所謂新刑法。其中總則編12章99條,分則編35章258條。

列舉了諸如竊盜、殺人等罪名,並針對各罪內容特別規定。學說上一般把刑法分則按照侵害法益的不同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數部分;在個人法益方面又常再細分為生命、身體法益、自由法益和財產法益等。

原則上本法總則部分的規定適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規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規定稱附屬刑法,即刑法以外之特別刑法),在分則的部分則列舉了基本的刑事處罰規定。

4、國民政府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新刑法標榜「從輕主義」,對一般輕罪的處罰比舊刑法規定的有所減輕,但對於所謂觸犯反動統治秩序的行為則從嚴、從重處罰。

同時吸取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國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謂「社會防衛主義」和「主觀人格主義」精神,宣稱犯罪原因在於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因素,主張應以主觀的犯罪動機,而不是以客觀的犯罪事實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

對所謂「內亂罪」以及「外患罪」、「殺人罪」、「強盜罪」等「危險極大」者,皆規定了懲罰「預備犯」、「未遂犯」和「陰謀犯」的條款。

特別增加了「保安處分」專章,對於所謂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險」的人,可以借口預防「犯罪」或「再犯罪」,實行「社會防衛」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

5、新中國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

在 1950 年,我國就在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了刑法典的起草准備工作。刑法大綱草案是對新中國各項法律的高度概括,是日後刑法修訂的基礎

6、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肆』 "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

四書五經

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幾與耶教有聖經、伊教有古蘭經相似。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五經"為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四書五經》在社會規范、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影響播於海內外,福蔭子孫萬代。
《四書五經》延續中華文化的千古名篇,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

一、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

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四書五經》之《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四書五經》之《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四書五經》之《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是指:

《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書五經》之《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秋,又有孔聖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四書五經》之《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四書五經》之《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四書五經》之《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四書五經》之《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伍』 元朝一共頒布了幾部法典

難以誕生的元朝法典

http://www.gmw.cn/01gmrb/2000-03/17/GB/03%5E18362%5E0%5EGMC3-119.htm

■張金銑 趙建玲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把
蒙古族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習慣和行為規范加以整理並記錄下
來,稱為「大札撒」(札撒意為法令、法規)。窩闊台汗即位後,重
新頒布「大札撒」,使之成為蒙古世代遵守的法律。

大札撒是蒙古早期封建游牧經濟的產物,不適用於高度發達的漢
族農業社會。窩闊台滅金後,不得不在中原地區沿用當時通行的金朝
《泰和律》。《泰和律》編於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它是以唐律
為基礎增刪而成的,包括律義(律)、律令(令)、敕條和六部格式
四部分,共83卷。但蒙古使用《泰和律》僅僅是權宜之計,在當時中
原動盪情況下,蒙古汗廷來不及也不可能制訂新的法律制度。這種情
況到元世祖忽必烈前期才得到改變。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後,尊用漢法,改革蒙古舊制。大
臣姚樞、史天澤、劉秉忠、劉肅、耶律鑄等人陸續議定一些適合實際
情況的新條例,並頒布施行。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在建「大元」
國號後,禁止使用《泰和律》,頒布當時尚書省奏定的條畫。但尚書
省條畫只是收集一些以往發布過的詔敕以及臨時發布的條格,還不能
算作新律。

至元二十九年(1292)五月,中書右丞何榮祖奉命將以往頒布的
詔敕、條格加以整理,刪繁就簡,編成《至元新格》頒行天下。它是
按照一般法典所通行的行文格式和體裁,依據當時陸續頒行的各種法
規,進行分類編次而成的。全書分為公規、選格、治民、理財、賦役、
課程、倉庫、造作、防盜、察獄等十類,每類分列十數條,大都具有
行政法和其他門類法規的性質。原書不存,但其條文多為《通制條格》、
《元典章》等文獻所收錄。條文過於簡單,不僅幾乎沒有涉及刑法,
其規模距離一部真正的行政法、民法的法典亦仍相當遙遠。它的頒行
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法律問題,相反,在許多情況下猶如無法一樣。
此後,不斷有人建議再修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成宗時,復命何榮祖
更定律令,擇取往昔詔敕、條格380條編為《大德律令》,其中差錯不
少,尚未公布即招致異議,最終沒有頒行。武宗時期,繼續這項工作,
但直到仁宗末年仍未完成。英宗即位後,繼續進行增刪條文,至治三
年(1323)告竣,遂以《大元通制》為名頒行全國。《大元通制》規
模較大,全書分四部分,詔制94條,條格1151條,斷例717條,別類
577條,共2539條。在內容編排上大體參照金《泰和律》,其中條格相
當於律令,斷例相當於律義,詔制相當於敕條,別類是否與六部格式
相當尚不清楚。但條格、斷例的法律文書在格式、體裁上很不統一,
缺乏一般法典所有的那種系統而劃一的形式,「大概纂集世祖以來法
制事例而已」(《元史·刑法志》),實際上只是法典性質的政書和
法律文書匯編。

大致在《大元通制》頒布的同時,元朝還編纂了《大元聖政國朝
典章》,簡稱《元典章》。這是仿照《唐六典》編纂的制度法令大全,
不是專門的法典,但其中包含了許多法典的內容。文宗至順二年(
1331),元廷又編成《經世大典》一書,共880卷。這是一部「會粹國
朝故實」的大政書。它將各部門檔案文書收集起來,分類編次,並從
文字上加以修飾潤色。其中的《憲典》也匯集了許多法令和法規的內
容。

《大元通制》頒布二十餘年後,順帝至正五年(1345)又修成
《至正條格》一書,並於次年頒行。《至正條格》性質與《大元通制》
相同,全書一共有2909條,包括詔制、條格、斷例三部分,條文比
《大元通制》增多,但只是對該書進行修訂和補充而已。所以,元代
法典的編纂到《大元通制》書成時,就已經定型了。

從元代法典的編纂來看,《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均為經
過整理的法令文獻匯編,有元一代,始終沒有編成一部完備的法典。
正因如此,朝廷不斷以詔制、條格形式頒布一些臨時性的法令、法規,
作為各級官員處理政務、審斷案件的依據。明朝人稱為「元製取所行
一時之例為條格而已」。(《明史·周楨傳》)據《元史·武宗紀》,
自成吉思汗到武宗初年,朝廷頒行的法令、法規就多達九千餘條。與
此同時,斷案的成例(斷例)與一般性法規一樣,也具有普遍的法律
效力,遇到類似的公事,可以據以比擬,參照施行。由於沒有明確的
律文可循,內自省部,外至州縣,各級官府都抄寫條格、斷例多至幾
十冊,稱為「格例簿」。遇事便檢尋舊例,照例科刑,無例才來擬議。
這種情況,當時人稱作是「有例可援,無法可守」。由於條格、斷例
過多,又往往不相一致,這就為官吏因緣為奸、任情用法提供了方便。
元代幾次匯編格例,正是出於這一原因,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無法
可守」的狀況。

元代地域遼闊,「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在廣大的地域內,民族眾多,南北差異很大,
這就給制訂新律帶來不少困難和矛盾。元初胡

『陸』 未來中國民法典各分編有哪些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將於年5月交由全國人大表決通過。
民法是權利之法,它所調解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極為廣泛,小到去菜市場買根黃瓜,去交個電費,大到公司設立,買賣飛機,還包括結婚買房,離婚財產分割等,民法與我們生活聯系十分密切。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那民法典的出台將對法考產生什麼影響呢?
事實上,《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最為重要的影響,在其對民事規范之改變,而這些改變往往是考試重點,筆者擇其重點介紹如下:

1、流押(質)制度
《物權法》
第一百八十六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

第二百一十四條 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擅自使用、處分質押財產,給出質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一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

解析
按照《物權法》的規定,當事人之間做出流押(質)的約定時,應屬無效,但《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並未直接否認該行為的效力,而是明確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即抵押權人可就抵押財產實現抵押權。

我們知道無效之評判在民法中是最強烈之否定,一味無效,並不能很好處理民事問題,並有可能損害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而規定,抵押權人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一方面不會損害抵押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促進資金流通,真正發揮抵押權的功能,顯為立法之進步。

這里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物權法》會規定,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呢?

因為,此時抵押人處於劣勢地位,如果抵押財產價值大於應實現的債權額,當債務人到期不清償債務就講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時,就會使得抵押權人獲得超額利益,這顯然不道德,亦不能為誠實信用原則所容納。

這邊需要注意的是,在債務履行期屆滿時,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當事人可以約定將抵押物作價抵償債務,這是抵押權實現的一種方式,不是流押(質)的規定,同學們需要注意哦。

抵押物轉讓問題

1《物權法》
第一百九十一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2《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六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3解析
抵押物轉讓在《物權法》中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曾經,老師給學生們的總結如下:

(1)抵押物僅指抵押物所有權變動而言如出賣、贈與、互易、出資、抵債,對抵押物設立抵押、質押、出租則不受限制。
(2)抵押權人同意,可轉讓,抵押人應當將轉讓所得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或提存;
(3)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行使滌除權即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為清償,可轉讓;
(4)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物的買賣合同有效。
在這種模式下,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也未行使滌除權時,抵押物是否能發生轉讓,在動產情況下,得看受讓人是否善意,在不動產情況下,就不能轉讓。

如今,根據《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關於抵押物的轉讓,原則上明確,抵押期間抵押人有權轉讓抵押物,不論是否經過抵押權人同意,僅在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並且,抵押物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事實上,對抵押權人而言,不論抵押物在誰手中,只要抵押權存在即可。《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更有利於抵押物流通,發揮抵押物的擔保功能,促進資金融通。此一改變,順應時代發展之潮流。

總之,《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影響深遠,同學們不可不察!

『柒』 我國古代的四書五經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將「四書」、「五經」合稱《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你要問四書五經的具體內容。對不起,內容那麼多又要具體,9999字不夠表達,就將「四書」中的《大學》一書的內容作個轉載吧。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雲:「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一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唯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捌』 求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的全文。

《大學·第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8)民法典編次擴展閱讀

翻譯:

大學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玖』 四書五經里大學的 內容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四書五經》在社會規范、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影響播於海內外,福蔭子孫萬代。
《四書五經》延續中華文化的千古名篇,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

一、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四書五經》之《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四書五經》之《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四書五經》之《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書五經》之《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秋,又有孔聖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四書五經》之《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四書五經》之《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四書五經》之《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四書五經》之《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拾』 四書是大學的什麼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採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雲:「贍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澗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雲:「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詩雲:「綿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唯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中國同。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的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
《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熱點內容
2016司法所工作總結 發布:2025-09-11 08:21:31 瀏覽:580
建築類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1 08:19:57 瀏覽:478
民法通則第97 發布:2025-09-11 08:06:30 瀏覽:502
行政法位階及沖突 發布:2025-09-11 07:54:55 瀏覽:10
離婚自由對婚姻法的意義 發布:2025-09-11 07:53:26 瀏覽:941
四川省小作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11 07:53:19 瀏覽:866
法律援助律師執業管理 發布:2025-09-11 07:51:10 瀏覽:656
道德很差 發布:2025-09-11 07:45:39 瀏覽:37
司法確已 發布:2025-09-11 07:34:27 瀏覽:684
道德形象 發布:2025-09-11 07:00:25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