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二案例
Ⅰ 海商法2案例分析
1.承運人無需對甲貨主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在大連港開航前和開航當時,承運人已經履行了謹回慎處答理使船舶適航的義務。而在中途港廣州港,對於甲貨主來說,是屬於船舶航行之中,此時發生的火災屬於管船過失。
因此,承運人不承擔甲貨主的損失。
2.承運人需對乙貨主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在中途港廣州港,對於乙貨主來說,屬於開航之前,因此承運人有使船舶適航的義務。此時發生的火災使船舶處於不適航的狀態。
因此,承運人應承擔乙貨主的損失。
Ⅱ 國際商法案例分析二
1.中止履行合同
《公約》第71條第(1)款規定,如果訂立合同後,另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嚴重缺陷; 或他在准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為表明他將不履行大部分義務,一方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義務。
2.要求提供擔保
《公約》第71條第(3)款規定:「中止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不論是在貨物發運前還是發運後,都必須立即通知另一方當事人,如經另一方當事人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保證,則他必須繼續履行義務。」
3.行使停運權
《公約》第71條第(2)款規定,「如果賣方在上一款所述的理由明顯化以前已將貨物裝運,它可以阻止將貨物交給買方,即使買方持有其有權獲得貨物的單據」。根據上述規定,停運權作為一種救濟方式僅為賣方享有。但是,賣方不得在行使停運權的同時採取與這一救濟措施相抵觸的其他救濟方法,如宣告合同無效等。同時,公約規定了賣方在行使停運權之後的及時通知義務。
4.宣告合同無效 (解除合同)
《公約》第72條第(1)款規定,「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顯看出一方當事人將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所謂根本違反合同,依《公約》第25條的規定是指「一方違反合同的結果,如果使另一方蒙受損害,以至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後果」。
Ⅲ 請教商法案例解析2,非常感謝
3,
(1)乙銀行對D公司拒付的理由是什麼?乙銀行的拒付屬於票據法上的何種行為?
解析:乙銀行對D公司拒付的理由是票據的金額被改動,導致票據無效。乙銀行的拒付基於票據無因性行為。
(2)D公司能否對A公司行使追索權?為什麼?
解析:D公司不能對出票人A公司行使追索權。因為,對於出票人而言,持票人所提示的票據,必須在形式上為有效的票據,票據金額被改動之後,票據在形式上已經無效。出票人A公司原本出具的票據是有效票據,由於背書人的原因導致票據無效。因此,D公司不能持有無效票據向出票人A公司行使追索權。
(3)該票據關系的當事人中,哪些人應為D公司的追索對象?它們各應就多少票據金額承擔票據責任(假定追索費用及利息相同)?
解析:該票據關系的當事人中,背書人B公司與C公司應為D公司的追索對象。B公司對20萬元票據金額承擔票據責任;C公司對30萬元票據金額承擔票據責任。
4,解析:(1)科技開發公司不同意仲裁,並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駁回起訴是有問題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訴訟,如果化工廠提出管轄權異議,人民法院才能通過裁定駁回科技開發公司的訴訟。如果化工廠未提出異議,則法院可以進行審判。
(2)仲裁委員會依照仲裁程序予以仲裁,並口頭通知化工廠和科技開發公司開庭審理是問題的。仲裁委員會應當書面通知雙方當事人。
(3)經兩次通知後,科技開發公司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仲裁庭即以被訴方不到庭,案件無法審理為由,拘傳科技開發公司法定代表人到庭。這是錯誤的,仲裁委無權拘傳當事人。
(4)科技開發公司收到裁決後,並不自動履行裁決書,化工廠即向仲裁機構申請強制執行。也是錯誤的,仲裁裁決書的強制執行應當由法院執行庭執行,仲裁委無權強制執行。
Ⅳ 商法案例分析
以該車出資肯定是符合規定的.
如果是現狀,即車輛還在股東名下,債權人是不能直接向法院申請保全該財產的,因為該財產從登記情形看是在第三人名下.
公司股東的辯解無依據.因為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股東以實物出資後除了交付使用之外,最重要的是需要辦理相關財產轉移手續,即變更登記手續的(如房產,車輛等).股東未辦理過戶手續本身就違反了公司法規定,不可能再以此作為理由抗辯.
至於股東所稱只承擔有限責任是要以出資到位為前提條件啊,出資都不到位,何談股東有限責任之說?債權人可以將股東追加為案件的被告人,這樣就可以保全該車輛了.這個依據是新公司中才有的規定.即新公司二十條,國外也稱揭開公司面紗,即公司人格否認.
下面是這個案例中涉及到的新公司法的相應規定:
第二十條 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十七條 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
第二十八條 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以貨幣出資的,應當將貨幣出資足額存入有限責任公司在銀行開設的賬戶;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股東不按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Ⅳ 《商法》 案例分析題
以下都是個人見解:
1、首先,登記機關的行為不涉及其經營自由權。登記機關作內為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容行使職權,我國的民商事主體在法律上確實沒有無限公司這樣形式。
2、在私法中卻有「法無禁止即自由」,但對於公司形式也是「經濟法」的范疇,如「 經濟法主體、企業法律制度概述;企業法律制度(市場准入、特殊企業、國有企業等),企業法律制度(合夥企業法), 企業法律制度(公司法)」,畢竟國家對經濟主體還是要有一定限制、規定的。
3、雖無形式上的無限公司,但合夥組織對「注冊資金無限制」「承擔無限責任」,其功能與無限公司相同。
4、營業自由權一般指經營主體微觀上經營行為的自由,與公司形式無直接關系。
Ⅵ 商法案例
1、勞務出資不合法。只有合夥企業才允許勞務出資。實際出資只有400萬元。
2、無形資產占出資比例不合法。本案中無形資產出資共為2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50%,而法律規定無形資產占注冊資本的比例不得高於20%。
3、公司成立5年後抽回出資不合法。公司成立後股東不得抽回出資。
4、公司分別在A、B兩市設立具有法人資格的分公司不合法,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不是子公司),不能獨立從事經營活動。
Ⅶ 兩道關於商法的案例題,求大神詳細解答
依照1993年公司法合同有效,損害賠償難,無明確法律規定。
依據我國1993年頒布的《公司法》第六十條第三款董事、經理不得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
該法律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並沒有規定。因此這個案件按照93的公司法,依照民法通則第43條,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法定代表人李振東和銀行之間設定的抵押擔保是合法有效的。
其他股東的賠償只能通過民法通則第66條按照類推適用原則來確定李振東對其他股東的損害賠償。
根據2005年的公司法該抵押合同仍然有效。損害賠償易,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根據合同法第 50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的以外,該代錶行為有效。
由於公司法第105條,公司轉讓、受讓重大資產或者對外提供擔保等事項必須經股東大會作出決議的,董事會應當及時召集股東大會會議,由股東大會就上述事項進行表決。李振東沒有通過股東大會擅自簽訂抵押擔保。銀行作為第三人很難知道對方是否有許可權,在這里作為善意相對人。所以合同仍然有效。但是股東可以依據公司法第20條第1款和第2款要求李振東個人承擔濫用權利而帶來的損害賠償。
參見:2005公司法
第二十條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案例二,依照上面的提供的分析方式自己試一試。只要答案可能對您的考試並無裨益。
Ⅷ 商法學案例分析
營食堂期間其自主聘用人員的工資、社會統籌保險等福利由其自理;郭雙民回有權自主聘用調用工作人員,郭答雙民自聘人員必須在中保公司備案,經該公司審核同意後才能上崗;承包期2007年10月8日至2009年10月7日。之後,郭雙民開始經營該員工食堂,並於2008年5月23日聘用張勝利做廚師,雙方未簽訂書面合同。2008年10月8日,
Ⅸ 一個商法案例
第一,縣醫復院屬於國有單位,其行制為職能只能是醫療,而不能從事相關對外貿易
院長行為明顯屬於越權和非法經營,醫院不能從事和醫療無關的經營活動
第二,本案中,因為第一條,買賣合同無效,醫院返還15000定金後,合同自動解除,不存在雙倍返還
同時,李光作為院長,擅自利用醫院從事非法買賣經營,應當受到相關法律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