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元朝刑法

元朝刑法

發布時間: 2021-11-15 18:27:40

A. 歷史上的刑法有那些

炮烙(把人綁抄到燒紅的銅柱子襲上),腰斬(你懂得),凌遲(你懂得,三百六十刀到三千六百,估計不準),斬首(砍頭),車裂(俗稱五馬分屍),剝皮實草(用水銀把皮剝出來在人皮里填上草,朱元璋的最愛),棍刑(不是大人多少多少棍,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宮刑(一秒鍾變公公),刖刑(割掉左腳、右腳或雙腳,通常指割去膝蓋骨,大名人孫臏),插針(往指甲里插針,電視劇里很多啊),活埋(不用解釋吧),鴆毒(毒死的),烹人(煮活人),剖腹(挖除內臟),射殺(非戰時用弓箭射活人),沉河(綁上石頭推下河),絞刑或者縊(上吊),黥面(一般是在臉上刺字,宋朝常往士兵臉上刻),截舌(這個忘了是誰了),蠆盆(傳說中妲己發明的,把人推進滿是毒蛇惡心蟲子的大坑裡),金瓜擊頂(拿錘子打碎腦袋),坐木馬(木馬上有個棍子,然後讓女人騎上去,你懂得),剩下的把人割掉四肢做成人棍放到壇子里,割鼻子、耳朵,挖眼睛,鞭打,夾手指,打斷手腳,拿鑿子鑿人腦袋什麼的,怎麼能說得完呢。哪一個不滅絕人性?

B. 元朝對刑事案件的調查過程中的官員是那些

官員主要來自大宗正府,主持諸王、駙馬、投下蒙古、色目人的刑名等公事,時而兼管漢人刑獄,大宗正府是治天下刑政的札魯忽赤(斷事官)官署。
元朝斷事官被叫作札魯忽赤,大宗正府置正官札魯忽赤四十二員,從一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從八品;掾吏十人;蒙古必闍赤十三人,通事知印各三人,宣使十人,蒙古書寫一人,典吏三人,庫子一人,醫人一人,司獄二員。
大概就是這些了,希望你能滿意!

C. 元朝的刑罰是否有明顯的輕典傾向

元朝對於蒙古貴族和非蒙古貴族的刑法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但是樂意使用酷刑的習慣在於少數民族王朝還是比較讓人詬病的通性。

D. 元朝為什麼會在刑事立法上專設「qingjian(讀音:牆尖)幼女」一罪!

建議你去看看成吉思汗定的「大札薩克令」,譯過來就是行政令。裡面有很多我國古代唯一一法令。

E. 宋元明清哪個朝代刑法最輕

元朝,雖然元朝黑暗,但刑法很輕

F. 元朝政權真的對漢人很殘暴嗎

元朝的統治真的是非常的殘酷,把漢朝放在最下等的地位,而且也做了這樣的規定,北方漢人的地位比南方的漢人地位更加高一點。簡直都和奴隸差不多了,根本沒有什麼區別,這樣實在是太可惡了。


在最開始的時候,元朝甚至都想要把中國所有的人都不要殺死,把那個耕地全部變成草原。但是當時的大臣反對,就沒有把這個制定下來,否則的話中國很多人都會死去。而且當時元朝只是佔領了中國,根本沒有想把中國治理好,不斷的增加農民的賦稅,只是為了能夠供其他人能夠享樂而已。正是那些蒙古族人殺了一個漢族人的話,都沒什麼事情,頂多是處罰一下,絕對不會判死刑的。




這個就是真正的歷史。在當時的生活里,簡直就是民不聊生,而且經常發生天災,老百姓裡面都生存不下去了,永遠受苦受難的都是百姓,他們是最悲苦的人。

G. 中國歷史上元朝的法令是不是欺壓其他各民族,據說元朝的法令中竟然有這樣的規定:蒙古人打漢人,漢人不得

一蒙二色三北四男,把人分成四個等級,和古印度種姓有一點類似

H. 元朝刑罰方面的變化

朝末年,統治腐朽,經濟崩潰,黃河決口,災難連年。農民無法生存,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抗斗爭。出生佃農的朱元璋率領的一支紅巾軍,不久在江南地區迅速崛起。朱元璋是濠州人,家道極為貧寒,從小給地主放牧牛羊,歲時旱蝗大飢,父母兄弟相繼餓死,朱元璋無所依照,投奔寺廟當了雲游和尚。當元軍圍剿義軍,濫殺無辜,和尚也做不下去的時候,不得已,17歲那年,投奔郭子興的農民起義軍,他作戰勇敢,富有才幹,足智多謀,受到郭子興的器重,被召為女婿。後來,這支起義軍就由朱元璋領導。他善於用人,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為京城,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在重新統一封建國家之後,採取了獎勵墾荒,減輕賦稅,加強封建法制,整頓吏制等政策,使封建經濟又呈現出暫時的復興景象。為鞏固明朝天下,明太祖把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勢力尤其強大.明太祖死後,朱棣為爭奪帝位與建文帝發生了「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奪取帝位,就是明成祖,1421年,從南京遷都到北京。明朝中期以後,皇帝經常不上朝,大權由宦官掌握。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預示著明王朝的衰敗。明朝末年,困苦不堪的百姓又遇到天災。1628年,明末農民戰爭爆發。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後被清軍打敗。明朝滅亡。

二、立法思想

明代統治階級的立法指導思想,主要是掌握立法、司法、行政最高權力的皇帝和參與立法的大臣的立法觀點。當然主要是朱元璋的思想,他不僅將大權集於一身,還以他個人的思想統一全國,立法思想與他的出身相關。他崇尚法家的君主專制主義、暴力鎮壓主義,主張急功近利,不擇手段。他的法制思想其實是以法家為主,儒家為輔,以嚴刑酷法為主,德禮教化為輔,法儒結合,刑禮並用。這是中國法制思想史上的一大變化,適應了極端專制統治的需要。

1.立法因時制宜

明代的皇帝從朱元璋開始到明神宗,都主張法律要適應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根據社會治安的實際需要確定刑罰的輕重。朱元璋對皇位繼承人太孫朱允炆所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當輕,所謂刑罰世輕世重也。」即雖然他本人把刑用重典作為一時的權宜,並要求子孫們適時而變,採用輕刑,但從總體趨勢上看,隨著專制政治的日趨腐朽、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刑罰不斷加重。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敗亡,在於中央昏暗不明,軟弱無力,各級官員作威作福,綱紀敗壞,法紀無存。宋元以來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刺激,地主豪紳盤剝兼並,貪官污吏巧取豪奪,均達到瘋狂局面,只有採用重刑,威懾臣民,才能鞏固極端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

2.立法必須禮律結合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頒行《大明律》時明確指出:「朕有天下,仿古為治,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刊著為令,行之已久。」明禮和定律相結合,從而治理天下,這是朱元璋一貫思想。他的繼承者建文帝進一步宣傳崇禮赦疑,禮重於刑的思想,其用意也是禮律結合,巧妙使用。這是從歷代的經驗教訓中認識到的,獨刑罰可以壓服人,但不能使人心服,可以取一時之效,但並非長治久安之策。就是說,刑事鎮壓和德禮教化雙管齊下,缺一不可。

三、明朝的立法

1.《大明律》

是朱元璋親自主持制定的明朝正式法典。從起草、修改到頒布,共歷時三十餘年。說明朱元璋十分重視封建法制建設,他不僅把個人的意志上升為全國的法律,而且使其定型化、永久化。明太祖命令子孫代代遵守,「群臣稍議更改,即坐以變亂祖制之罪。」《大明律》於是成為明最重要的法典,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具有代表性的律典,共三十卷,7篇,460條。後世的法律學者評議說《大明律》比唐代的《永徽律》更為復雜,又新設許多篇目,雖說條數減少,而內容體裁非常精密,很有科學的律學的楷模。後來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襲這部更定的《大明律》,是極端專制主義統治在立法上的體現。

2.《明大誥》

朱元璋親自編輯的四篇:《大誥一篇》、《大誥續篇》、《大誥三篇》、《大誥武臣》,是由案例、峻令和朱元璋的訓斥等組成的。其中主要是有關嚴懲官民過犯的案例匯編和帶有特別法性質的重刑法令。由於《大誥》是御制聖書,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朱元璋還以權力為後盾,採用各種各樣的宣傳手段對大誥進行強制性的宣傳普及。他要求家家戶戶都要有《大誥》,如果有,犯笞杖徒流則減等處刑;若沒有,則加重處刑。並命令各類學校講授大誥,科舉考試考 《大誥》 ,命鄉民集會宣講大誥。結果全國上下購買大誥,講讀成風。有十九萬的宣傳隊伍。

3.編例

明朝的例又稱條例,是皇帝就某一具體案件的判決所下的詔令,因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例彌補常法的不足,防止法外遺奸。但總體而言,因為例是君主因人因事隨時作出的判決,它往往是君主意志隨意性的體現,因此匯編的例也不能保障法的健康發展。它不僅能補律,也能破律、代律,使律成具文,而且數量太多,導致「人不知律」。可見,統治者的意志變化,不能不破壞法的統一。

4.明會典

它是行政法規。取材於官藏檔案史冊,內容廣博,記述詳備,可稱得上明朝行政法規全書。體例上,與《唐六典》有相同之處,它採取官統其事、事歸於職的編制方法,即以官職分卷,卷下記載有關的律令、事例。但《明會典》以六部為綱,在六部中分司科,司科下標明種種條目,這是與《唐六典》不同的地方,說明它更適應了明朝絕對專制主義統治的需要。

I. 元朝的酷刑有什麼

元朝時代刑法的最大特點是寬刑慎法。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就曾公開宣示臣下:「人命至重,悔將何及,朕實哀矜。」並著重提出寬刑慎法作為元朝刑法的指導思想:「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後罪之。」而且忽必烈還屢屢告誡臣下:「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殺,汝勿殺,必遲回一兩日乃復奏。」 在至元二十二又再次強調說:「人命至重,今後非詳獄,勿輒殺人。」忽必烈的後繼者們也遵循他的訓導,秉持寬刑慎法的思想,如成宗大德四年中書省發布詔書說:「切惟國朝最以人命為重,凡有重刑,必須奏覆,而後處決,深得古先謹審刑辟之意。」

與唐宋相比,元朝刑法放寬了許多,是中國法制史上的巨大進步,對犯罪處罰手段只有笞、杖、徒、流、死五種,而且在具體實行這五種刑罰手段時司法機關也格外慎重。《元史》對此評價是「蓋古者以墨、劓、剕、宮、大辟為五刑,後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備五刑之數。元因之,更用輕典,蓋亦仁矣。」

J. 元朝律法是真的么。

在刑法上:規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分屬不同的機關審理,蒙古官吏犯罪由蒙古官審理;四怯薛(禁衛軍)及諸王、駙馬、蒙古人、色目等人犯奸盜、詐偽,由大宗正府審理;蒙古人毆打漢人,漢人不得還手,蒙古人打死漢人只流放北邊充軍。又規定漢人、南人不得聚眾敗獵和迎神賽會,不得執弓矢,甚至連養狗養鵲鳥都不許可。在征斂方面:如括馬,蒙古人不取,色目人取三分之一,漢人、南人則全取。此外,在《元典章》中紀錄的很多法令,都是針對漢人、南人制定的,並且指出蒙古人不受這些法令的約束。如 漢人、南人犯盜竊罪(已得財者)均要刺字,或刺臂,或刺項,唯蒙古人不在刺字之例。

熱點內容
海商法英文單詞 發布:2025-09-10 22:51:35 瀏覽:732
民訴立法體例 發布:2025-09-10 22:28:01 瀏覽:973
上海司法仲裁 發布:2025-09-10 22:19:53 瀏覽:322
2013年廈門大學法律碩士錄取名單 發布:2025-09-10 22:09:33 瀏覽:203
法官騷擾 發布:2025-09-10 21:39:08 瀏覽:914
勞動合同法員工離職 發布:2025-09-10 21:38:30 瀏覽:434
得失道德經 發布:2025-09-10 21:23:01 瀏覽:406
經濟法和會計一起考 發布:2025-09-10 21:03:46 瀏覽:483
法學書綠皮 發布:2025-09-10 21:03:45 瀏覽:972
國務院通過立法計劃 發布:2025-09-10 20:56:17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