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中華民國刑法
㈠ 1935年刑法的起草者是誰
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是國民黨南京政府制定的第二部刑法典,也是 舊中國最後一部刑法典,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歷史考察的基礎上,對這部刑法 典作出較為客觀、全面的評述。本文在結構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言, 第二部分為本論,第三部分為結論。 第一部分序言主要闡述本文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本論即本文的主體部分
㈡ 1935年刑法的背景等相關內容
1935年刑法是對1928年刑法的修正。1928年刑法實施不久,國民政府就開始了又一次刑法修訂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刑法條文繁復,施行以後應各地請求,最高司法機關作出了許多司法解釋;由於時勢變化,刑事政策也隨之變更,在刑法之外不斷頒布各種刑事特別法,這雖然能彌補刑法典之不足,但也造成刑事立法和司法的混亂;隨著《中華民國民法》於1931年的全面實施,刑法中若干內容更暴露出了缺陷,如體現傳統重男輕女的宗族親屬制,與民法所規定的血親與姻親制存在矛盾等。經過一系列討論和審議之後,新刑法終於被立法機關通過,並於1935年元旦獲得公布,同年7月1日起施行。
㈢ 保安處分制度確立於
D.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1935年刑法在第十二章專章規定了保安處分制度。保安處分是典型的現代刑法理念,它的刑事基礎理論主要是刑事實證學派的實證主義哲學觀。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各國為進一步防止犯罪,穩定社會秩序,以鞏固政權統治,不斷探討以刑罰以外的方法協助加強對社會的控制,保安處分制度應運而生。「保安處分制度,是國家刑事法律規定的,對實施了危害社會的不法行為的無責任能力人、限制責任能力人以及法律上特定的有相當社會危險性的有責任能力人所施以的刑罰以外的醫療措施、保護觀察等特定措施,以預防和控制犯罪,確保社會平安和矯治行為者本人的不良人格或病理身心的各類刑事制裁製度的總和。」保安處分制度重在對於某些具有特定情形的犯罪和罪犯給予特別處理,以彌補普通處罰所不能達到的保護社會、預防犯罪的功能,有其積極意義。保安處分以事前積極預防的保安措施與因人施教的刑事政策彌補了刑罰事後補救的,對社會安全和個人矯治的局限,在相當程度上被視為刑法現代化的標志。該法規定的保安處分種類有:感化教育處分、監護處分、禁戒處分、強制工作處分、強制治療處分、保護管束、驅逐出境處分。採納保安處分制度,加強了對於特定犯罪和犯罪人的特別預防,降低了刑罰的任意介入,符合刑法謙抑性理論。
㈣ 在中華民國時盜墓判刑嗎要判刑的話判多久
《中華民國刑法》
第 一八 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第 246 條
對於壇廟、寺觀、教堂、墳墓或公眾紀念處所,公然侮辱者,處六月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妨害喪、葬、祭禮、說教、禮拜者,亦同。
第 247 條
損壞、遺棄、污辱或盜取屍體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發、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
刑。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 248 條
發掘墳墓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 249 條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污辱或盜取屍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
發掘墳墓而損壞、遺棄、或盜取遺骨、遺發、殮物或火葬之遺灰者,處一
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 250 條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犯第二百四十七條至第二百四十九條之罪者,加重其
刑至二分之一。
㈤ 中華民國成時頒布的法律文獻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十年內戰時期,是國民黨政權初步形成版基本法律權框架的重要階段。1928年3月,第一部刑法典由南京國民政府公布施行。1929年至1931年,長達千餘條的民法典五編及其施行法相繼頒布。1935年,繼第二部刑法典公布以後,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亦相繼頒行。1936年5月,第一部憲法草案完成,至此「六法」體制的基本框架大體成形。同時,一些與之相配套的低位階的法規如法院組織法、考試法、公司法、票據法、商標法、土地法、會計法、公務員懲戒法等也陸續公布施行。《中華民國憲法》
㈥ 《中華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條後面的(解釋/判例)28年上621什麼意思
是一個解釋:
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條所謂聚眾斗毆,系指參與斗毆之多數人,有隨時可以增加之狀況者而言。上訴人等與被告等雙方械鬥時,其參與斗毆之人均系事前約定,並無隨時可以增加之狀況,自與聚眾斗毆之情形不合。
「28年上字第621號」是判例字型大小,付寫在判決書:28年是指民國28年,即西歷1939年,X字是指最高法院所定的判決字型大小,有「上字」「台上字」「台非字」「台抗字」「台聲字」等等,猶如為檢索方便而設的「關鍵字」;「第621號」是該年該字的第621件最高法院判決書。
㈦ 1918年3月27日,大理院判處洪述祖死刑是適用的中華民國刑法嗎
1918年3月27日,中華民國大理院判處洪述祖死刑,4月5日對洪述祖執行絞刑。此時適用的不是《中華民國刑法》,而是《暫行新刑律》及其補充條例。1928年才公布了第一部《中華民國刑法》。此前,1912年4月北洋政府頒行《暫行新刑律》,是在大清新刑律的基礎上刪改成的。1914年袁世凱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
㈧ 中國大陸刑法典從清代到現在有哪些
1、清代《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於1908年完成,但由於守舊派的反對,直到1911年1月25日才公布。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該律並未施行。它採用資產階級的刑法體例、刑罰制度和刑法原則。在刑法體例方面,分總則、分則兩篇。
在刑罰制度方面分主刑、從刑兩種,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包括褫奪公權和沒收。 在刑法原則方面,採用了資產階級的罪刑法定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此外,還根據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情況,規定了有關妨礙國交、妨礙選舉、妨礙通訊、交通以及妨害衛生等方面的犯罪。
2、北洋政府《暫行新刑律》
《暫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對《大清新刑律》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
1912年3月,袁世凱發布命令:「所有從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各條應失效力外,余均暫行援用。」此處所指「新刑律」,即清末修律公布之《大清新刑律》。據此命令,北洋政府法部隨即擬定《刪修新刑律與國體抵觸各章條等並刪除暫行章程文》,並附列刪除各章條目,經呈袁世凱批准,並通令各司法衙門遵行,是為《暫行新刑律》。
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3、國民政府1928年《中華民國刑法》
該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共48章,387條。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刑法,即所謂新刑法。其中總則編12章99條,分則編35章258條。
列舉了諸如竊盜、殺人等罪名,並針對各罪內容特別規定。學說上一般把刑法分則按照侵害法益的不同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數部分;在個人法益方面又常再細分為生命、身體法益、自由法益和財產法益等。
原則上本法總則部分的規定適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規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規定稱附屬刑法,即刑法以外之特別刑法),在分則的部分則列舉了基本的刑事處罰規定。
4、國民政府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新刑法標榜「從輕主義」,對一般輕罪的處罰比舊刑法規定的有所減輕,但對於所謂觸犯反動統治秩序的行為則從嚴、從重處罰。
同時吸取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國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謂「社會防衛主義」和「主觀人格主義」精神,宣稱犯罪原因在於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因素,主張應以主觀的犯罪動機,而不是以客觀的犯罪事實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
對所謂「內亂罪」以及「外患罪」、「殺人罪」、「強盜罪」等「危險極大」者,皆規定了懲罰「預備犯」、「未遂犯」和「陰謀犯」的條款。
特別增加了「保安處分」專章,對於所謂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險」的人,可以借口預防「犯罪」或「再犯罪」,實行「社會防衛」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
5、新中國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
在 1950 年,我國就在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了刑法典的起草准備工作。刑法大綱草案是對新中國各項法律的高度概括,是日後刑法修訂的基礎
6、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㈨ 10.南京國民政府的《中華民國刑法》分__________、分則兩編。
南京國民政府的《中華民國刑法》分____總則______、分則兩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