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唐朝刑法特點

唐朝刑法特點

發布時間: 2021-11-17 15:09:59

『壹』 從唐代刑法的角度來看唐代對以往朝代的繼承與發展

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與之前歷代相比,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程度。唐代的刑罰制度基本上繼內承隋制,以「五容刑」為其法定刑種。唐代的五刑是:笞、杖、徒、流、死。
縱觀唐朝的刑罰制度,其中有值得我們肯定的地方,也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的刑罰中關於死刑的規定比以往的朝代更加寬緩、仁慈。我相信這對我們現在社會「慎用死刑」的思想有一定的影響。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為維護自身利益而違反刑法中的規定,濫用職權,我們今天的社會中也有許多領導者為了私利而以權謀私,值得我們深思。但無論如何,唐朝的刑罰制度,都是我國刑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貳』 明朝刑法的特點,,以及相對於唐朝刑法的變化,

明朝的刑法比唐朝的更為殘酷,更加的復雜,所涉及的方面更全,應該說是相當的完備了。在明朝後期宦官當權時,東西兩廠的刑罰更為嚴酷,並且不再依律而行。

『叄』 唐朝箈刑是什麼

箈刑又稱為"杖刑",就是打板子,用板子擊打腿部、臀部、背部。

杖刑是唐朝運用普遍的刑罰,是一種用重杖擊打屁股處死罪犯的行刑方式。

唐朝的法外酷刑杖殺不止是一種屈辱至死刑,而且還是一種折磨到死刑,杖殺已經達到一種高超的害人水平。

公元782年,唐政府正式宣布以一頓重杖處死方式代替大部分死罪的絞、斬之行刑方式。

也就是指公元782年杖殺從法外酷刑變成法定正刑,杖殺成為常用之刑罰。

唐朝的杖殺其適用的范圍、性質、特點等在唐朝表現得極為復雜,正反映出唐朝法制混亂的現象。

(3)唐朝刑法特點擴展閱讀:

唐律承用隋《開皇律》中所確立的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作為基本的法定刑:

(1)笞刑,為五刑中最輕一級刑罰,分為五等由笞十到笞五十,每等加笞十;

(2)杖刑,亦分五等,由六十至一百,每等加杖十;

(3)徒刑,分為五等,自徒一年至徒三年,以半年為等差;

(4)流刑分為三等,即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另有加役流;

(5)死刑,分斬、絞二等。

『肆』 唐朝的刑法原則 是從新從輕<<中國法制史>>

唐律一準乎禮,採取的是從舊兼從輕原則,這與當今中國刑法一致專

漢唐以來,在刑屬罰適用的原則上一直強調從輕原則,尤其唐律規定了採取從舊從輕的原則

唐律中有明確規定:「犯罪未決斷,逢格改者,格重,聽依犯時;格輕,聽從輕法。」

而明朝為之一變,在適用原則上確採取從重從新原則,所謂輕罪重罰

『伍』 唐代法律特徵

中國古代法律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其傑出的代表之一就是唐律。唐律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完備、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法制史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唐朝繼承發展了封建社會「禮法並用」的正統法律思想,強調社會風氣需要禮教與刑罰相結合的原則,突出禮教對法律的指導作用。唐朝法律體系的核心《唐律疏議》就是完全以儒家禮教綱常作為法律的指導思想的,它大量援用儒家經典的內容,儒家思想又集中表現為禮。它是禮法結合的產物,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法中的禮法關系。唐律的內容遵循禮的精神和要求。在唐律中,禮是確定其一般原則、罪名和刑罰的主要依據。同時也大量的溶入了封建等級身份差別的思想,將親疏、尊卑、良賤之間的種種法律關系和法律行為之後果表達得很詳細。唐律中的一般原則都規定在它的首篇名例律里,它集中體現了整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准則,對其它十一律的內容均有制約作用。

《唐律疏議》是唐高宗制定的完成的刑法典,是一部綜合性的封建法典,其講律文與疏議有機地結合未一體,反映了唐代律學的統一和發達。唐律共十二篇,篇目結構比較簡單,律令簡約也是唐朝統治者立法的原則之一,各篇律條的排序有著內在的邏輯性,分別是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和斷獄等篇(律)。記載了大量有關唐代政治、社會經濟的資料,是研究唐代階級關系、等級關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賦役制的重要依據。

《唐律疏議》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唐律律文進行周密、系統、完整的解釋,即「疏議」部分,這部分是中國古代律學之精華的體現,它對律文所做的解釋,豐富了律文的內容及其法理的色彩,建立起了一個律學的體系,從而使中國古代的律學達到了最高的水平。代表著中國乃至世界封建法律的最高成就。它從結構上包含律文和相應的法律解釋兩部分,內容清晰且便於適用;唐律的條文涵蓋廣泛,疏而不漏,全面維護著唐朝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唐代對律文的疏解是古代社會解律經驗的集中體現,對律文的各種解釋基本上都包括在這一部刑律之內。

唐律是在隋朝《開皇律》基礎上制定的,而隋律則繼承了前代的法律。唐律根據秦漢以來封建立法和司法的經驗,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罪名、刑制及司法原則加以整理,對社會關系各主要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所以它集唐以前我國封建法律之大成,成為宋元明清歷代制定和解釋封建法典的藍本,並對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唐代的另一部重要的法典就是《唐六典》——封建國家行政制度的一部重要文獻,這部文獻與《唐律疏議》一樣,對後世封建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產生巨大影響。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行政法典,它的編纂在中國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制定,不僅是唐文化的珍品,對唐朝政治的穩定、對唐朝國家機構職能的正常發揮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而且對後世各朝代的政治、法律制度、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產生深遠影響,使我國古代封建行政體制能超乎尋常地、穩定地沿續千餘年。《唐六典》把凡具有行政性質的立法匯集在一起,經精心編纂,與律令格式相輔而行,使得行政法典成為與封建刑律並行的兩大基本體系,這不僅是我國封建立法史上的創舉,是中國行政法制走向成熟完備的標志之一,在世界中世紀法律制度史上也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法律是一個國家統治階級意志和願望的體現,隋朝統治者的暴政和嚴苛的刑罰導致農民起義的歷史給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接受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穩定專制統治體系。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國策制定中是一位關鍵人物。他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有了較深刻和明智的認識。他強調要保持長治久安,就要實行開明統治,重視法律,刑法要寬平、簡約,強調德主刑輔的治國手段。立法活動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唐初統治者,為了恢復經濟、穩定局勢、鞏固統治秩序,在總結前朝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整套完備的刑罰體系——封建制五刑(包括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歷來為後世各朝所稱贊。

唐前期,以修定律令格式作為立法活動的主要內容。到了唐後期,「編敕」成了唐後期立法活動的主要內容,成為根據形勢需要調整法律的主要形式。唐後期的法制,既是唐前期法制的繼續,又非前期法制的照搬。在唐後期,敕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僅躋身正式法典,而且法律效力和適用范圍也遠遠超過律、令、格、式,而後者則大多成為具文。

綜上所述,作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長期居於世界法律發展過程的領先地位,並影響周邊國家,成為東亞廣大地區的主導性法律體系,唐朝的法律制度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中國傳統法制的成熟形態,形成中華法系的特色,奠定了中華法系的理論基礎。

『陸』 唐朝都有什麼刑

一、杖殺

杖殺是唐朝政府運用極其普遍的刑罰,是一種用重杖擊打屁股處死罪犯的行刑方式。《舊唐書 酷吏列傳》記載:「笞罰人畏其不死,皆杖訖不放起,須其腫憤,徐乃重杖之,懊血流地,苦楚欲死。」可知道唐朝的法外酷刑杖殺不止是一種屈辱至死刑,而且還是一種折磨到死刑。唐朝的杖殺已經達到一種高超的害人水平。《舊唐書 刑法志》記載唐肅宗時期一次就將「達奚摯、張岯、李有孚、劉子英、冉大華二十一人,於京兆府門決重杖死。」唐朝的杖殺其適用的范圍、性質、特點等在唐朝表現得極為復雜,正反映出唐朝法制混亂的現象。

公元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刑部侍郎班宏奏:「其十惡中謀反、大逆、叛、惡逆四等,請准律用刑;其餘犯別罪合處斬者,今後並請重杖一頓處死,以代極法。重杖既是死刑,諸司使不在奏請決重杖限。」敕旨依。唐政府正式宣布以一頓重杖處死方式代替大部分死罪的絞、斬之行刑方式。就是說公元782年杖殺從法外酷刑變成法定正刑,杖殺成為常用之刑罰。


二、腰斬

腰斬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執行後犯人往往一時還死不了,所以很比起斬首要殘酷得多。《資治通鑒》記載: 公元648年 (貞觀二十二年) 「太宗怒,腰斬辯機,殺奴婢十餘人。」辯機因與高陽公主私通。唐太宗下令腰斬辯機,同時殺戮高陽公主身邊知情不報的奴婢十多人。唐朝法律的殘酷性與隨意性可見一般。(一個私通因自己的女兒不檢點竟株連殺害無辜少女十多人唐太宗豺狼之心可見一斑,其之心黑手毒連老爹都敢囚禁。能把親兄弟侄子殺戮干凈,霸佔兄弟媳婦的人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唐朝的夏州都督、平原郡公劉蘭也是被腰斬的。《舊唐書•劉蘭傳》記載: 「貞觀末,以謀反腰斬。」《新唐書•後妃傳》記載: 武則天時代「尚方監裴匪躬、左衛大將軍阿史那元慶、白澗府果毅薛大信、監門衛大將軍范雲仙潛謁帝,皆腰斬都市。」

公元835(唐文宗大和九年)宰相王涯不幸捲入「甘露之變」慘遭滅族腰斬,可笑的是他遠房表弟王沐因貧窮從偏遠的江南騎著毛驢到京城長安兩年多才見到王涯,本想求個小官。當他到王涯的家中等消息時,正敢上王涯的家被抄,於是和王涯及族人一起被腰斬。「及涯家被收,沐適在其第,與涯俱腰斬。」《資治通鑒》還記載: 「左神策出兵三百人,以李訓首(級)引王涯、王璠、羅立言、郭行餘;右神策出兵三百人,擁賈餗、舒元輿、李孝本獻於廟社,徇於兩市。命百官臨視,腰斬於獨柳之下,梟其首於興安門外。親屬無問親疏皆死,孩稚無遺……」唐朝太監政權、傀儡政府亂殺無辜讒害生命可窺之一二。這么多人在大街被砍成兩段,要大臣們被迫現場觀看。一幅人間地獄的場景,唐朝邪惡社會的屠殺惡行很適合拍恐怖大片。


三、棄市

棄市就是在鬧市執行死刑並將犯人暴屍街頭的一種刑法。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刑法在鬧世當眾殺人可以威懾百姓,但唐朝的御史中丞,司農少卿,司僕少卿(副部長)俊臣先被棄市就有些特別了,俊臣先是唐朝的大酷吏,民眾又狠又怕,叛死刑人民大快。《舊唐書 酷吏傳》記載「乃(俊臣先)棄市。國人無少長皆怨之,競剮其肉,斯須盡矣。」《資治通鑒》記載「(俊臣先)棄市。時人無不快其死。仇家爭啖俊臣之肉,斯須而盡,挾眼、剝面、披腹、出心、騰踏成泥。」唐朝民眾如此表現令現在的文明人不免為唐人之野蠻作風心涼發麻。


四、枷刑

枷刑本不是死刑,但唐書里記載的巨枷,人戴上去就要痛苦而死了。《舊唐書 酷吏傳》記載,「作大枷,凡有十號: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這名字就令人恐怖,所以才「見之魂膽飛越,無不自誣矣……朝士多因入朝,默遭掩襲,以至於族,與其家無復音息。」「凡囚至,先布械於前示囚,莫不震懼,皆自誣服。」《新唐書 酷吏傳》記載,「乃作巨枷,號「翾尾榆」,囚人多死。又仆囚於地,以門牡轢腹;掘地實棘,席蒙上,瀕坎鞫囚,不服則擠之坎,人多濫死。……後以鐵為冒頭,被枷者宛轉地上,少遷而絕。」

唐朝枷子種類恐怕是世界上最多的最恐怖的,唐朝人的殘害人的方式也是最歹毒兇狠的,但萬幸唐朝的巨枷,只有唐朝才有……


五、戮刑

戮刑是既剝奪犯罪人生命又加以侮辱的刑罰。古時戮刑可以分為兩種,生戮和死戮。生戮是先戮後殺,死戮是先殺後戮。在古代,人們將戮刑視為奇恥大辱。《舊唐書 酷吏傳》記載:公元694年(武則天長壽二年)唐侍御史 「(萬)國俊至廣州,遍召流人,置於別所,矯制賜自盡,並號哭稱冤不服。國俊乃引出,擁之水曲,以次加戮,三百餘人,一時並命。」 這三百餘人當是生戮。《唐會要 卷四十》記載:公元898年(唐昭宗光化元年)「近日用刑。皆隳舊例。多黷斧鑕。鮮行鞭笞。今後應天下州縣科斷罪人。切須明於格律。不得以軍法戮人。」 看來 「以軍法戮人 」在唐朝末年已經泛濫成災了……

六、車裂

車裂就是五馬分屍,就是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車上,套上馬匹,分別向五個不同的方向拉拽,直至把人的身體撕裂成五塊。公元905年(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唐朝廷將太常卿張廷范在首都鬧市中車裂於都市。五馬分屍這本是早已廢止的古老的嚴厲刑罰,但唐政府又復用。由此可見唐政府是越來越殘暴,內心是越來越懦弱。盡管唐政府的統治越來越殘暴,刑法越來越重嚴,但也威懾不住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熱潮。

七、滅族刑

滅族刑是株連刑,一人犯死罪家族所有人都要死。《新唐書 酷吏傳》記載「楊慎矜兄弟皆賜死,株連數十族。」楊慎矜、楊慎余、楊慎名兄弟乃隋帝楊廣的嫡系玄孫,楊慎矜唐玄宗時為御史中丞遷戶部侍郎。只因受李林莆的污衊就要連累怎麼多無辜的生命。以法制嚴苛著名的明清最嚴厲的時候也是株連九族而唐朝竟是株連數十族。因一人有罪而牽連自己父母、妻妾、兒女、親人、朋友、鄰居等等和自己有關系的人都要倒霉遭殃都要死。前文「甘露之變」之變王涯的族人親朋更是倒霉、死得不痛快還要受腰斬的痛苦罪。其實唐朝藩鎮互相屠殺用滅族刑已習以為常,唐朝之混亂人性之惡毒可想而之,屠族滅門慘禍在混亂的唐朝為家常便飯。

八、剮刑

《舊唐書 桓彥范傳》記載桓彥范被處死的一種刑罰,「乃令左右執縛,曳於竹槎之上,肉盡至骨,然後杖殺。」這種把人綁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剮盡直至露出白骨,然後再杖殺人作法也是極其殘忍的。這也是後來剮刑的雛形。幫助唐玄宗奪位成功的爪牙大太監被封為的左監門衛將軍的楊思勖性情殘忍,《新唐書•宦官傳》記載他「所得俘,必剝面、皦腦、褫發皮以示人。」內給事牛仙童只因接受了幽州張守珪的賄賂,唐玄宗就詔付楊思勖殺之。「思勖縛於格,箠慘不可勝,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盡乃得死。」這種殘忍的刑法已經和五代時期的凌遲很接近了。

安史之亂之後天下大亂,各種刑罰層出不窮,《資治通鑒》記載唐朝宰相楊國忠就是被亂兵「屠割」的,「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其中安祿山處死顏果卿也是運用割肉節解的剮刑,「目大罵,受剮刑,仍罵不絕口,被鉤斷舌頭,猶含糊而罵,直至氣絕。」這只是對高官有記載的,沒記載的不知道要有多少。安史之亂國家大亂後編著唐史的人都感慨唐朝最上層公主的命運都無從知曉,平民百姓小官的命運誰知道呢,史書沒記載的並不意味著沒有,五代十國只是唐朝安史之亂之後的延續。

九、地獄之刑

十、無罪之刑

『柒』 唐律的特點有哪些

解答如下:
一唐律的主要特點
1.以刑為主,諸法合體
唐律繼承了中國封建法律以刑為主、諸法合體的傳統,在唐律中,制裁各類犯罪的刑法規范仍然是其主要內容,同時,兼有民事、經濟、行政、軍事、訴訟等方面的法律規范。唐律對許多涉及婚姻、債務、財產、繼承以及經濟、行政上的違法或過錯行為也都以刑罰手段予以懲罰。中國自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建立以來,一直實行中央集權制的政治制度,因此必然需要藉助於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實行嚴厲的鎮壓,以維持統治秩序的安定,而強化立法正好順應了這一要求。
2.科條簡要,刑罰適中
中國封建法典的編纂和法律的修訂經歷了一個從繁雜到簡要的發展過程,唐律繼承了北齊「法令明審,科條簡要」的傳統,共十二篇500條,律文之下附有準確而嚴密的註疏,是中國封建法典中最為簡要、精練的一部,成為後世歷代封建王朝法典編纂的楷模,反映出唐朝立法技術的成熟。中國封建刑罰制度也經歷了一個從殘酷、繁雜到輕緩、規范的演變過程。唐朝處於中國封建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在刑罰制度上也有所反映。唐律中規定的五刑制度在刑罰種類、死刑方式、刑期限制、量刑幅度及行刑方式等各方面,都以從輕為原則,作了嚴格細致的規定,如關於如何確定老疾犯罪的年齡標准及對"十惡"中"謀叛以上"重罪的處罰等,都體現了立法者欲以"寬仁治天下"的精神。
3.依禮制律,禮法合一
依禮制律是指以儒家主張的綱常禮教作為法律的指導原則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據,禮法合一是指禮的要求與法的規范互相滲透,水乳交融,這一特點是唐律發展到成熟完備階段的典型標志,也是中華法系區別於其它法系的最顯著特徵。這一特點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1)所有條文都以封建的「三綱」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為了體現「君為臣綱」,規定了一系列嚴懲危害皇帝安全、尊嚴和專制統治的犯罪以及議、請、減、贖、當等一整套條款,以確認和維護封建皇權以及相應的官僚貴族特權;為了體現「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規定了對不孝、惡逆、不睦、不義、內亂等行為的嚴懲以及七出、義絕等一系列原則制度,以確認和維護以父權和夫權為核心的封建家族制度。
(2)許多法律條文都直接淵源於禮的規范,如大不敬、八議、同居相隱、五服制罪等許許多多規定,都將禮的精神與律的形式緊密而完美地結合為一體,真正做到了定罪量刑,"一準乎禮","失禮之禁,著在刑書"。
(3)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唐律條文的"疏議"部分。唐律繼承了西漢以來禮律融合的傳統,使封建的禮教綱常進一步法典化、制度化。
4.立法技術空前完善
制定唐律時,唐初統治者充分借鑒了以往歷代統治階級豐富的立法經驗,繼承和吸收了歷代法律發展過程中的優秀成果,立法技術臻於成熟、完善。在法典體例篇目上,結構嚴謹,排列有序,篇條之間,聯系清晰;在律文內容上,所涉廣泛,但多而不亂,文字簡約,卻保證疏而不漏,法律概念和術語的使用准確而規范,律文與律疏有機配合,注釋確切,舉例恰當。唐律代表了中國封建立法技術的最高成就,在中國法典編纂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和意義。

『捌』 唐代有哪些刑罰

唐律承用隋《開皇律》中所確立的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回,作為基本的法定刑,其具體規答格與《開皇律》稍有不同。

(1)笞刑,為五刑中最輕一級刑罰,分為五等由笞十到笞五十,每等加笞十;

(2)杖刑,亦分五等,由六十至一百,每等加杖十;

(3)徒刑,分為五等,自徒一年至徒三年,以半年為等差;

(4)流刑分為三等,即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另有加役流;

(5)死刑,分斬、絞二等。

熱點內容
如何申請法律服務所執照 發布:2025-07-17 06:12:12 瀏覽:622
新疆司法學校 發布:2025-07-17 06:12:06 瀏覽:474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包含哪些內容 發布:2025-07-17 06:04:07 瀏覽:449
簡述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 發布:2025-07-17 05:51:05 瀏覽:243
婚姻法若干問題解釋21條 發布:2025-07-17 05:46:03 瀏覽:699
企業社會主義道德 發布:2025-07-17 05:35:56 瀏覽:434
思修法治 發布:2025-07-17 05:07:49 瀏覽:143
國家公務員工資條例 發布:2025-07-17 05:07:42 瀏覽:770
刑事訴訟法非法證據排除案例 發布:2025-07-17 05:03:46 瀏覽:902
惠州法院拍賣房產 發布:2025-07-17 05:03:45 瀏覽: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