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見義勇為
『壹』 民法通則涉見義勇為條款是哪一條
根據民法通則第109條的規定,因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
『貳』 在《民法總則》中有關於見義勇為的相關法律條文,但我總覺得國家應該單獨頒布一部見義勇為法。有必要嗎
嚴格意義的見義勇為是刑法和民法兩個層面的涵義:指個人不顧自身安危通過同違法專犯罪行為做斗爭屬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等方式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的一種行為。
見義勇為早在刑法以及民法總則中有明確的規定,現實中的問題是實施過程中發生的,解決現實中如何認定見義勇為和如何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靠的是各個部門(公檢法等)出台細則,而即使出台一部新的法律,仍然需要落實如何實施(徒法不足以自行)。從這個層次出發,再出台一部法律的意義不是很大。
當然,很多人也建議再有一部單獨的見義勇為法律,作為刑法和民法總則的相應增益,也有一定的道理。
『叄』 損害要不要賠償有了說法民法總則讓見義勇為不再猶豫
《民法總則》復的頒布,標志著中制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
民法總則為見義勇為者解除了後顧之憂,這是用法律保護見義勇為,有利於倡導培育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風尚。
《民法總則》
第一百八十三條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肆』 民法總則見義勇為解釋是怎樣的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回。《民法總則》答第183條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緊急救助,是指在發生突發事件及出現自然災害、戰爭等情況下,為保護他人利益而實施的緊急行為。
『伍』 法律如何規定見義勇為
見義勇為的法律特徵主要有:1、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2、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3、見義勇為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4、見義勇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為或者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行為。見義勇為待遇的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如何為見義勇為開啟「防護罩」
隨著「十一」國慶長假的到來,今天起,又有新規將開始實施,為人們專的生活帶來新變屬化。
其中讓人期待的亮點還包括胎兒享受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的民事權利;下調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下限;強調撫養贍養義務;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協商確定監護人;增加保護虛擬財產規定;訴訟時效由兩年延長為三年。
看起來真的不錯哦。
『柒』 民法總則為好人撐腰見義勇為"正確姿勢"懂嗎
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於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被俗稱為「好人法」的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王成說,民法總則第184條通過法律形式讓好人出手沒了後顧之憂,但要做到有效及時的幫助,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應該加強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才能讓更多好人出手更專業。
有了修改後的民法,相信以後見義勇為就會受法律保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