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刑法權威
Ⅰ 國際法的效力依據是什麼
關於國際法的淵源的權威論述見於《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之規定。
一、法院對於陳述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1、不論普遍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59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國際法的淵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條約;
2、國際習慣法;
3、一般法律原則;
4、司法判例及學說。
(1)國際刑法權威擴展閱讀:
《國際法》的效力的作用:
1、它規范國家行為,並在國家之間因經濟、政治等利益發生沖突時進行糾紛解決。
2、明確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肯定國家依國際法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求其善意履行相應國際義務。在一國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時,國際法也為其提供應有的法律救濟。
3、在國家間建立平等關系,要求國家不分大小強弱,相互尊重,不容許以任何方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國,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和發展國家間的正常關系提供強大武器。
4、建立起相對有效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並針對國際法破壞者的不法行為,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維護國際秩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法
Ⅱ 國際法怎麼樣
在復習考試,於是發現了手邊幾本書的共同錯誤。 原本國際法買了王鐵崖先生主編法律出版社95年版的,7月在PK上課的時候據老師的介紹又買了人民大學出版社05年版陳曉霞、余民才主編的《國際法》,復習的時候對照著看。 看到領土的取得當中的「租借」,發現了蹊蹺,兩本書均舉了相同的例子。 王鐵崖95版書內提到「九龍租借給英國」,陳曉霞也提到「九龍租給英國」。於是我抱著好奇的態度找來手邊的另外兩本國際法書。北大出版社王虎華主編2005 版的《國際公法學》也寫著「九龍租給英國,為期99年」,而1981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王鐵崖先生主編的《國際法》亦有「以及九龍租借與英國(九十九年)」的文字。 這使我感到驚訝,據我淺薄的歷史常識。作為香港地區一部分的九龍由清政府轉讓給英國的方式應該是「割讓」,是無限期的轉讓,所謂租期99年的應該是「新界」。 香港地區分為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是英國通過三個條約分別獲得。香港島是1842年的《南京條約》割讓給英國的,九龍半島是 1860年的中英《北京條約》割讓給英國的(條約原文:、前據本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兩廣總督勞崇光,將粵東九龍司地方一品,交與大英駐扎粵省暫充英法總局正使功賜三等寶星巴夏禮代國立批永租在案,茲大清大皇帝定即將該地界付與大英大君主並歷後嗣,並歸英屬香港界內,以期該港埠面管轄所及庶保無事。)此兩塊土地的轉讓形式均為割讓,即永久性質的轉讓,而唯一的 「租借」是英國通過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取得的「新界」,租期為99年,1997年這個香港回歸的期限也是按照這一租期確定的。 條約法是國際法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而作為國際法教科書這四本書,為何在同一個地方出現了相同的錯誤呢? 原因不難看出來,大概是互相抄,抄錯了。 根源是1981年法律出版社王鐵崖主編的《國際法》,這本書是改革後的第一批國際法教材,由時間順序它在1981年出現了上述錯誤。 到了1995年,王鐵崖先生主編了一本堪稱經典的《國際法》(法律出版社版),正如書後的介紹所稱此書「是國際法教科書的經典之作,也是國內公認最權威,使用最廣泛的國際法學教材」,「本書不僅系統闡述了國際法的一般理論和制度,更奠定了中國國際法教科書從體繫到內容的基本模式,對中國國際法教學影響深遠」。正是由於這本書的「經典」、「權威」和「影響深遠」,之後十數年內的絕大多數國際法教科書都會以此書為「參考書目」,而這本經典的參考書目是 1981年王鐵崖先生主編的那本書。 一錯15年。當「經典」和「權威」參考了一本出現錯誤的著作後,接下來的對「經典」和「權威」頂禮膜拜不敢質疑的後繼們繼續沿用了了經典的錯誤。 在這個全面壓制異議的社會里,連最應該出現異議的學術都難有質疑權威的勇氣。或許,並不是沒有勇氣,而是惰性,如果再往下說,或許能拔高到所謂的「學術欺詐」,我看還是不要了吧。 希望那些高高在上的學界師長們僅僅只是疏忽大意地引用了吧。
Ⅲ 國際法的法律性質是什麼
國際公法也稱國際法,是指在國際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調整國際關系(主要是國家間關系)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稱。 國際法是法律的一個特殊體系,因為它具有階級性、規范性和強制性等一切法律所具有的共性。但是,國際法與國內法相比又具有它的特殊性。(1)國際法是作為國際法律關系主體的國家(或者地區)之間制定和實施的法律。(2)國際法主要是國家在其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調整國家間關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則、規則、規章制度的總體。
國際法是一個特殊的法律體系,與國內法相比,它具有如下主要特點:
1、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同時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還包括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和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在某些特殊狀況下,個人也能夠成為國際法的主體。
2、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不是國家之上的法律。即不存在超越國家之上的立法機關來制定法律然後強加於各國。國際法中對國傢具有拘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是由國家通過協議制定的。
3、國際法不存在超越國家的強制實施法律的機關,國際法的實施主要依靠國際法主體本身的行為。當國際法遭到破壞、國際法主體的權利遭受破壞時,國際法主體通過自助或集體制裁,以捍衛國際法主體的合法權益,保障國際法的實施。
Ⅳ 經典國際法系列叢書收集有哪些著作啊
1、《國際法的概念和淵源》,作者為我國國際法領域的權威李浩培先生。這樣一本很薄的書似乎不足以用來詮釋今天有關國際法的相關概念,但是書中有關對於國際法的理解詮釋都是作者本人的思索的結果,並且很多東西對於今天的國家法來說依然是正確的,正是由於這種學者獨立性的思考,時至今日,這本《國際法的概念和淵源》仍然是學習國際法必讀的教材。
2、《國際經濟法概論》,作者是鄧雪蘭,以近年來我國最新頒發實施的涉外經濟法律,以及國際公約、國際慣例和有關國家的法律為依據,注重闡述國際經濟法基本理論知識,參考最新法學學術資料,結合探討當前國際經濟活動中出現的有關新問題、新情況,力求及時反映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新成果,做到科學性、系統性、實踐性的統一。
3、《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是2006年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一書自2000年出版以來,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和其他一些院校使用後,由於其所具有的理論問題明確、分析透徹、知識點清晰,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等特點而受到了讀者的廣泛歡迎。
4、《國際私法案例分析》是由徐青森編寫的一本書籍,本書作為「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之案例分析教材中的一種,是作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國際私法》(章尚錦、徐青森主編,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的配套教材而編寫的,書中的章節安排、知識分布、案例分析和原理闡述等參照了規劃教材。
Ⅳ 國際法一般法律原則到底有哪些
國際法一般法律原則是指「各國法律體系共有的一些原則」
國際法基本原則是指被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構成國際法基礎和核心並具有強行法性質的國際法原則。依這一定義,國際法基本原則具有下列特徵:�
(一)各國公認�
即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因為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一個國家不能創造國際法,盡管有時一國或少數國家提出的某一原則,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義,在沒有得到各國公認之前,尚不能成為國際法基本原則。基本原則必須是為各國所公認的。這種公認或者反復出現在各國締結的條約中,或者作為國際習慣被各國所接受。這一特點使其區別於僅為少數或部分國家承認的原則。
(二)具有普遍意義
即這種原則適用的范圍是國際法律關系的所有領域。國際法基本原則不是個別領域中的具體原則,也不只是關繫到國際關系的局部性原則,而是超出了個別領域而具有普遍意義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關繫到國際關系全局性的原則,它可以貫穿於國際法的各個方面並具有指導作用。例如,國家平等原則,它對國際法的各個領域都起調整和指導作用,具有普遍意義,無論其他任何領域的原則、規則只要違背了平等原則均屬無效。相反的,政治犯不引渡原則盡管也是一項國際法原則,而且早已為各國公認,但仍不能成為基本原則,因為其只涉及國與國之間引渡罪犯這一方面,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因而不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三)構成國際法的基礎
這一特徵可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產生的基礎。國際法的一般原則和具體規范要麼是從基本原則派生或引申出來的,要麼是在基本原則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有效的基礎。國際法一般原則必須符合基本原則的精神,不得與之相抵觸。如同憲法與其他法律的 「平法子法」地位相似,任何一項國際法一般原則、規范,與國際法基本原則抵觸者均屬無效。
3.國際法基本原則是國際法存在的基礎。對國際法基本原則必須遵守,不得違反,倘若破壞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就動搖了整個國際法的基礎。譬如,假若在國際關系中破壞了主權原則,現代國際法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僅僅違反了國際法的具體原則,不足以影響國際法的存在。
(四)具有強行法的性質
強行法,又稱絕對法、強製法,指在國際社會中公認的必須絕對執行和嚴格遵守的,不得任意拋棄、違反或更改的國際法規范。
強行法是任意法的對稱。強行法原為國內法的概念,1969年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開始正式在國際法領域使用強行法的概念。該公約第53 條稱國際強行法為「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並規定:
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指國家之國際社會全體接受並公認為不許損抑且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一般國際法規范始得更改之規范」。按照這條規定,國際強行法應具備三個條件或特徵:①國際社會全體接受;②公認為不許損抑;③不得隨意更改,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原則始得更改。但是,國際強行法具體指哪些規范,條約法公約並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也沒有劃定具體范疇。關於國際強行法的效力,《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3 條規定:「條約在締結時與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抵觸者無效」;第64 條又規定「遇有新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產生時,任何現有條約之有與該項規律抵觸者即成為無效而終止」,足見其在國際法中的權威性。
按照公認的規定和解釋,國際法基本原則完全具備國際強行法的各種條件和特徵,但具有強行法性質的原則不一定均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Ⅵ 了解國際法,可以讀哪些書籍
1、《國際法的概念和淵源》
是由徐青森編寫的一本書籍,本書作為「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之案例分析教材中的一種,是作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國際私法》(章尚錦、徐青森主編,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的配套教材而編寫的,書中的章節安排、知識分布、案例分析和原理闡述等參照了規劃教材。
供參考。
Ⅶ 國際法的強制力體現在什麼地方
從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異同看國際法的強制性
認為國際法無強制性的學者實質上是以國內法強制執行方式的特點為標准去衡量國際法。筆者認為,國際法和國內法是在法律主體、制訂方式效力范圍尤其是強制執行方式上彼此迥異的兩個法律體系。究其根源,我們可以從兩者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分析中得到答案。
國內社會是以國家為最高權威的,由自然人和法人為成員而構成的一種縱向的「寶塔式」社會,而運用國際法的國際社會則主要由眾多主權國家組成,是一個高度分權的橫向的「平行式」社會。作為法律前提和基礎的社會結構差異必然在法律調整中得到反映。正如李浩培教授所指出的,國際社會的法是並列法,而不是從屬法。這是國際社會的結構在邏輯上的當然結果。他進一步指出,早期的國際法主要是共處法。隨著互賴的增加,就產生了合作法。顯然,有「合作法」之稱的國際法的強制執行力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橫向的,確切來說是一種「合力」。
在當今國際關系中,隨著科學技術、交通、通訊事業的迅猛發展,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國內管轄事項溢出國界,有些甚至唯有通過國際互助合作才能解決。而且,國際關系和國際社會越發達,這種尋求合作的願望就越強烈。當然,在可預見的未來,各國基於各自的主權利益、文化差異、民族傳統不會完全融為一體,但在經濟日益全球化和一體化,合作和依存日益成為人類的一種共同需要和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現代國際社會中,很難說這種國際社會的「合力」會比「寶塔式」的國內社會所產生的「壓力」要小。可見,國際法的強制執行力不僅存在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三)從現今國際法律實踐看國際法的強制性
首先,以聯合國為主的國際組織在其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形成了自己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它不但要求一切成員國家嚴格執行自己所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調整好國內法與國際法的關系,而且通過組織措施行動,加強對成員國義務、責任的監督執行和懲罰機制,使各個成員國在自己的國內法體系之外又要遵循普遍的國際法規則,協調各自的行動。
其次,國際法院和其他區域性專門法院的成立,提高了國際法執行和實施方面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按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院規約》,國際法院是現行極具廣泛管轄權、最具權威性的國際司法機關,它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維護國際和平與穩定國際秩序方面發揮著日益強大的作用。此外,區域性法院如歐洲聯盟法院、歐洲人權法院等司法機構都具有自身的管轄權,是相關國際法規強有力的執行機關。這些法院的設立大大加強了國際法在執行與實施方面的強制性與權威性。
再次,國際法的系統化與法典化。基於國際社會一體化對法制的需要,國際法的領域不斷擴展,內容更加細化具體。國際法許多原則已逐步具體化,並由此發展成為國際法的一系列新領域,如國際組織法、國際環境保護法等。與此同時,為達到國際法規則的穩定與明確,國際法的法典化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聯合國以及專門性的國際組織進行了大量的國際法編纂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使國際法的權威性與強制性得到充分的體現與加強。
最後,國際刑法的發展使國際法的強制性特徵得到了最為突出的表現。1998年在羅馬外交會議上簽署的《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和按規約設立的刑事法院對規約所列的罪行享有普遍性管轄權,對許多問題的解決起到了很大幫助;2003年,《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的生效與《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順利通過又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和腐敗犯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兩個公約的出現在諸多方面體現和推動了國際刑法的發展,顯示了國際法的權威性與強制性
參考:
http://wenda.tianya.cn/question/7f1456d7f55f7414
Ⅷ 國際法的國際法特徵
1、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
國內法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2、國際法是國家以協議的方式來制定的,
國內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定程序來制定的。
3、國際法採取與國內法不同的強制方式
國際法主要是依靠有組織的國際強制機關加以維護,保證實施,而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主要依靠國家的本身的行動。
但國際法仍然是法律
1、國際法為國家規定了一整套處理其對外關系的行為規則,為國家規定了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
2、國際法具有強制性,只不過與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特殊的強制方式仍然是強制方式。
3、一些重要的國際條約都明確規定了國際法的效力。
4、國際實踐證明,國際法作為國家之間的法律,不僅為世界各國所公認,而且各國也是遵守的。
戰後國際關系新發展的特徵:
1、自然法學派:維多利亞、蘇亞利茲、普芬道夫、
社會連帶法學派:狄冀、龐德
規范法學派:凱爾遜
2、實在法學派:邊沁、賓刻舒刻
3、格老秀斯(折衷法學派):格老秀斯、沃爾夫、瓦特爾
4、我們認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該是國家之間的協議:
A、國際法是國家之間 的法律,國家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只有國家之間達成的協議,都對各國具有拘束力
B、各國達成的協議是各國作為國際法的制訂者,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共同制訂的法律文件,因此,成為各國必須和應該遵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
C、各國之間的協議是各國強制執行國際法的根據。 1、新獨立國家的興起
2、國際組織的增加
3、國際經濟關系的變化
4、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現代國際關系的這些新變化
第一:確認了一系列指導現代國際關系的新的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第二:國際法調整的對象和范圍的擴大
第三:國際法內容的更新
第四:國際法系統化、法典化
第五:國際法產生了許多新的分支
國際法是由一系列調整國際關系的原則、規則、規章制度組成的,這些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第一次出現的地方,就是國際法的淵源。
《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
一)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1、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則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湊合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國際條約:凡是符合國際法和有效的條約,對締約國均有拘束力,都是法律淵源。
契約性條約:專為締約國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條約。
造法性條約:專門為確立或修改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條約
國際習慣:隨著國際關系的產生,國家交往中必然會形成許多慣例,這些慣例如被接受為法律,就成為國際習慣法。
國際習慣的形成有兩個要素:一是慣例的產生,這是「物質因素」,慣例來自國家在相當長時期內「反復」和「前後一致」的實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反復著前後一致的實踐,慣例便產生了。
另一個要素是這慣例能不能被接受為法律,這是一個心理因素:如國家認為這種規則是國際法所必需的,便相約接受它的拘束。這在國際法理論上被稱為法律確信或法律的必然確信。
一般法律原則:理解為各國法律體系所共有的原則。 編纂有兩個意義:一是把現有的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訂成法典,使分散的原則和規則法典化;二是按照法典形式把所有的原則和規則進行法律
上的整理,訂成新法律,並促進其發展。
編纂有兩種形式:一是把所有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納入一部完整的法典之中,這是全面的編纂,這個任務因過於繁重,迄今尚未實現;二是把各個部門法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進行系統化的編纂,成為部門法的專門法典。
國際法委員會的任務:1、就國際法尚未規定的一些問題或各國實踐尚未充分發展成為法律的一些問題草擬公約草案,以促進國際法的進步發展。2、編纂現有國際法,使國際法更加精確的條紋化和系統化。
委員會編纂國際法的程序是: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出選題或由大會提出選題,由委員會草擬公約草案,然後提交大會討論通過。公約草案一般由大會召開外交會議討論通過,開放給各國簽字和批准。
Ⅸ 一般認為對國際法淵源作了權威性說明的國際文件是()
《國際法院規約》、《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國際法的淵源主要是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至於一般法律規范、國際法院的判決和文件和著名國際法學著作等都只可以作為借鑒資料,也就是說,只有在沒有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的情況下,才參考借鑒這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