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甘培忠公司法

甘培忠公司法

發布時間: 2021-11-22 06:20:04

1. 求北京大學經濟法學碩士考試參考書目

考研科目為英語、思想政治、專業一(綜合卷)、專業二(方向)

我僅就你提出的問題作答:

  1. 專業一為綜合卷包括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

綜合卷參考書目:

(1)周葉中主編《憲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磊《憲法的司法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和《選擇憲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3)楊春洗、楊敦先和郭自力主編《中國刑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4)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5)劉家興、潘劍鋒主編《民事訴訟法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6)陳光中主編《刑事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補充陳瑞華和汪建成兩位老師的論文和部分專著)

這幾本是基礎教材,一定要看好,除了刑事訴訟法要做稍多的課外拓展,其他的科目看好書就行。

2.專業二(方向)就是你要考的經濟法參考書目(來源可靠)

  1. 楊紫烜主編《經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張守文《經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3. 張守文《經濟法理論的重構》,人民出版社

  4. 甘培忠《企業與公司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專業課看好這些書再補充一些經濟法專業導師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就行了。

注意:綜合卷和專業卷的參考教材一定要是最新的。

2. 什麼是投資子公司

子公司是在國際商務中指由母公司投入全部或部分股份,依法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東道國法人企業。子公司在法律上獨立於母公司,並擁有獨立而完整的公司管理組織體系,因而在經營方面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和一定的靈活性。同時,子公司的經營活動也要受到母公司的間接控制,要服從母公司的總體戰略和總體利益的需要。

3. 母子公司對第三人的財產責任包括

一、母子公司法律關系的界定
(一)母子公司的界定
1.母子公司的概念
本文研究母子公司的法律關系,對母子公司概念的界定是分析之基礎和起點。母子公司概念的界定,最重要之處在於明確母子公司之間的聯結方式,即母子公司之間依據何種方式聯系在一起。
目前,關於母子公司之間的聯系,主要有兩種方式:(1)規定母公司對子公司達到了控股的程度,即以某一公司對另一公司的資產控制達到一定程度為判斷標准。在這種聯結方式中,母公司掌握了子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權,從而對子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能產生實質上的決定作用;(2)認為公司之間的控制合同為母子公司的聯結方式。所謂控制合同,是指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一方對另一方的生產經營活動可以施加影響,決定其經營決策的意思表示。例如甘培忠認為:母公司是指擁有其他公司的一定數量的股份或資本,或通過企業合同能夠使其他公司成為自己的附屬公司,對其進行實際控制的公司;子公司是指其一定數量的股份或資本被其他公司所擁有或通過企業合同受其他公司控制的公司。[i]
目前,我國法律關於母子公司的規定主要為《公司法》第十四條第二款:「公司可以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而實際上,對母子公司的法律規制更多地體現於一些部門規章和政策性文件關於企業集團的規制中。例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於1998年發布的《企業集團登記管理暫行規定》第四條規定:「子公司應當是母公司對其擁有全部股權或者控股權的企業法人。」雖然在我國的公司立法中,對母子公司之間的聯結方式並未給予明確的界定,但從這些實用性很強的部門規章或政策性文件中可以看出,就母子公司聯結方式而言,我國立法更傾向於採用母公司對子公司控股的觀點。本文也支持這一觀點。
母子公司之間的控制合同雖廣泛存在於實踐操作之中,但以立法對這種控制合同加以規制則相對比較復雜,因此,本文暫不討論這一問題。
結合以上觀點,本文將母子公司界定為:母公司是指擁有另一公司全部股權或享有另一公司控股權從而對另一公司的經營管理決策實施控制的公司,子公司是指因全部或一定的股權被母公司持有而受其控制的公司。
http://wenku..com/link?url=b1VWlTV1l1E8SbhlhHBij9ZqBY-r6kkdHUp98k5nCJPdA_fTgh5qrG-333q-

4. 我想考北大法學院的碩士 想問問參考書目都是哪些

報考北大的法學需要什麼參考書2008年02月25日 16:59在論壇里看到的,我也不太清楚,不過大部分是一樣的,個別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A卷部分:
憲法:
《憲法學》,北大出版社,魏定仁等著,第二版
《憲法》,高教北大版,周葉中主編,第二版
《憲法的司法化》《選擇憲法》王磊
《憲法學導論》張千帆。
行政法: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大高教版,姜明安主編,第二版

刑訴:
《刑事訴訟法學概論》北大版,汪建成著
《看得見的正義》或者《問題與主義之間》陳瑞華老師的書
刑法
《中國刑法論》北大版第三版,雙楊著,郭自力老師參與修訂。
《刑法案例教程》,中國法制出版社,陳興良著
國際法
《國際法》人大版遠程教育系列,白桂梅,朱麗江主編。
白老師去年有出新書,應該關注一下。
B卷
法理
《法理學》北大版遠程教育系列,周旺生著。
《法理探索》周旺生著(有時間翻一翻)
經濟法
《經濟法學》北大版,張守文主編(必看)
《經濟法》楊紫煊,北大高教版第2版,反壟斷部分這本書稍好
《企業與公司法》北大版,甘培忠著,第四版
《財政稅收法》,法律出版社,劉劍文主編,第三版
《經濟法理論的重構》,人民出版社,張守文著
《稅法基礎理論》,北大版,劉劍文,熊偉著
《金融法概論》北大版,吳志攀
民訴
《民事訴訟原理》北大版,潘劍峰著
民法:
《民法》北大高教版,魏振瀛主編
一套九五計劃藍綠皮的民法教材,梁慧星《民法總論》,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張廣興《債法》
國經:
《國際經濟法》北大高教版第二版,余勁松,吳志攀主編
邵景春的遠程教育的內部教材《國際經濟法》
還可以拿王傳麗的教材做參考,任選。
http://hi..com/jh7896/blog/item/ee6b745254846538dbc8.html

5. 企業倒閉的本質是什麼

破產是市場經濟的一種機制,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社會現象和法律現象,在債務人經營活動失敗的情況下,為公正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就必須完善相應的社會救濟制度,即破產制度。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經濟主體是多元化的趨勢。頒布於80年代計劃經濟時期的《企業破產法(試行)》僅適用於國有企業,而《民事訴訟法》中有關破產的規定又過於簡單,實踐中對非全民所有制企業破產宣告的實質條件在認識和理解上又各有差異,有關標准界定不明確,操作失去規范性。致債務人利用破產逃避債務的現象層出不窮,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還債的,又因舉證困難等而又寥寥無幾。在保障市場經濟秩序中起重要維系作用的信用關系即債務關系,無法得到正常實現。不僅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也使社會經濟秩序受到了破壞。
《民事訴訟法》第199條規定:「企業法人因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債務人破產還債,債務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還債。」這一規定將破產的界限限定為「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但「虧損」一詞是經濟概念,不是法律概念。現實社會中,企業虧損的原因是多樣的、復雜的。同時,一個企業虧損也並非代表其喪失信用,債務關系無法維系。概念的混亂造成實踐中往往把「嚴重虧損」直接理解為「資不抵債」(以往在對破產制度的宣傳上也是如此)。「資不抵債」雖是破產的原因但絕非唯一的、必然的原因。
企業破產的本質是:資不抵債
第二條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
破產是「指債務人的全部財產不足以抵償其債務或債務人無能力清償到期債務的一種事實上和法律上的狀態」(甘培忠《企業與公司法學》)。事實上的狀態就必須是客觀狀況,不依債權人或債務人的主觀認識而定;法律上的狀態即事實上的狀態必須通過法院的司法裁決予以法律確認。因此,破產宣告是人民法院依當事人的申請,根據債務人的財產狀況和法律的規定,裁定債務人破產以清償債務的訴訟活動。要確認債務人是否宣告破產,應著眼於這種狀態能否使正常的債務關系得以維系,不能維系則應通過破產還債將債務消滅。要衡量債務關系能否維系,就要充分認識破產宣告的實質條件:
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
如前所述,債務人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但並非就失去信用,失去清償債務的能力。如世界著名的可口可樂公司曾宣稱:其在世界各地的工廠都被燒毀,仍有銀行願為其提供貸款,這就是信用的作用。同時,「企業是一種把土地、資本、勞力、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集合起來的組織」(甘培忠《企業與公司法學》)其資產也並非體現在動產(機器、設備等)和不動產(廠房等)、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上。為適應經濟的發展,現代公司法上對出資形態的規定越來越寬泛。特許物權(有償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采礦權等),可轉讓的技術均可以作為出資,顯然可作為出資同樣可以在破產程序中以其進行清償。因此,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應當是不能以財產、信用或其他能力等任何方法清償債務。

6. 我想問一下 退股或出讓出資後的股東有哪些責任

毋庸置疑,合理的股權轉讓制度可以保證有限公司股東回收投資、提高資本運行效率。有限公司具有人合兼資合的性質使其股權轉讓制度也相對獨特,制度設計頗為錯綜復雜。目前採用有限公司形式的投資日益活躍,有關其股權轉讓的糾紛在我國也隨之增多。我國公司法的相關制度卻相當模糊,給實務界帶來相當困惑。2004年7月5日國務院法制辦下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改草案)》徵求意見稿,除了在第36條第2款中明確股東首先按照公司章程規定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之外,其他方面並未涉及。所以這對解決實務中出現的股權轉讓糾紛並沒有提供更加清晰明了的法律依據,公司法關於股權轉讓的規定仍舊如「潘多拉的魔盒」。筆者在這里主要從比較法的視覺借鑒大陸法系主要國家的公司法關於股權轉讓的相關規制,希望對公司法立法有關股權轉讓提供一個參考!
【關鍵詞】 有限責任公司 人合兼資合 內部轉讓 外部轉讓
【正文】一、有限責任公司股份轉讓制度設計的法理基礎是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與資合兩重性
所謂有限責任公司是指「兩個以上的股東出資組成,每個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而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公司。」【1】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制度的法理基礎植根於有限公司不同於其他公司組織形態的特殊屬性。在大陸法系公司法體系內,有限公司是在19世紀末首先由德國為了滿足中小企業經營之需要,通過簡化股份有限公司,並揉入人合因素而創造出來的。在後來的制度演變過程中,有限公司兼具資合與人合兩種屬性的質素結構並未改變。正是有限公司股東之間這種既「資合」又「人合」的關系,使得其股權轉讓制度呈現出既不同於作為純粹資合性公司的股份有限公司,又不同於作為純粹人合性公司的無限公司的復雜特徵。在人合公司中,法律注重投資者的個人信用以及他們之間的友情結合的特徵,投資者的出資被掩蔽在公司商號的光環之下,因此法律一直允許投資者退股,也允許公司基於法定理由對特定投資者除名。相反,在資合公司中,公司的存續並不依賴於投資者的個人資產與信譽以及他們之間的良好關系,公司資本被看成是公司惟一的信用根基。因此,法律雖不允許股東退股,但允許股權自由轉讓。而在有限公司中,由於股東之間同時具有人合與資合的關系,股東回收投資或者退出公司的行為就要受到兩種法律關系的約束:一方面,人合性和封閉性使其股東不能像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那樣可以自由轉讓股份;另一方面,資合性使其受到傳統公司法理論上資本維持原則的約束,股東不像純粹人合性公司那樣允許退股。因此「有限責任公司兼具資合與人合性,其人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對股東轉讓出資應進行限制,這是保障公司股東的穩定性和公司健康運行所不可缺少的。」【2】這樣,一旦有限公司的股東謀求回收投資時,法律就艱難地在這種人合與資合的夾縫中為其尋找退出公司的途徑。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制度的實質就是在保證股東回收投資與維持公司的人合兼資合屬性之間作出平衡。考察大陸法系有關有限公司股權轉讓之立法例,我們發現制度的安排和演變大致都遵循這樣一個思路。
目前學界的主流理論將有限公司稱為「人合兼資合」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的性質介於股份有限公司與合夥企業之間,兼具資合性和人合性」【3】但是筆者認為,更准確地界定,它應當是一種具有人合性的資合公司(事實上持這種觀點的不在少數,例如甘培忠在企業與公司法新論中有類似的看法)。與此相適應,大陸法系公司法都通過有限制的股權轉讓這樣一種受到人合性限制的資合性方式來實現股東對資本的回收。這種有限制的股權轉讓構成了大陸法系公司法關於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制度的理論指引。但是,由於對公司法的強制性理解不同,以及對不同形式的股權轉讓對公司人合性影響的看法不一,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公司法對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制度訂立的基本框架也不盡相同。
考察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立法,【4】由於有限公司股權內部轉讓不像外部轉讓那樣必然導致新股東的加入,不會動搖基於股東之間相互信任關系的公司之人合性,因此在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制度立法的結構模式上,大都區分股東之間的股權轉讓(內部轉讓)與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外部轉讓),並對兩種轉讓分定規則,即對於股權內部轉讓法律多采自由主義,允許股東依當事人意思自治規則辦理;對於外部轉讓多采限制主義,要求須經股東或公司同意,以維護公司的人合基礎。當然,也存在一些異例。如我國台灣地區公司法就不以轉讓對象為標准劃分內部轉讓和外部轉讓,而是以出讓股東是否為董事為標准,將股權轉讓區分為一般股東轉讓和董事股東轉讓,並對後者施以較前者嚴苛的限制。此外,還專門規定因法院強制執行而導致的股權外部轉讓的特殊規則——法院依據強制執行程序,將股東出資轉讓於他人時,應於20日內通知其他股東,按出資轉讓的規定指定受讓人;逾期未指定或指定之受讓人不依同一條件受讓時,視為同意轉讓。德國法則將股權轉讓區分為全部轉讓和部分轉讓。對於全部轉讓,原則上由股東自由為之;對於部分轉讓,原則上須經公司同意。
我國《公司法》采大陸法系的一般模式,亦區分內部與外部轉讓,並分定規則。考慮到內部轉讓與外部轉讓各自關涉的利益確有差異,「以轉讓出資之受讓人是否股東而異其待遇,頗充分把握有限公司之特質」【5】有限公司制度的產生滿足了小規模投資者對於投資的風險控制要求,但出於維護資本管制而建立的封閉式環境和維護股東間信任合作的需要,對投資者轉讓股權的自由就應當施以必要的限制。股東之間的信任關系是公司維系發展的必要基礎,也是公司債權人利益實現的某種間接的保障。股權在股東之間轉讓,即使導致一人公司,法律也應當順從股東的意願;而對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法律不能不直接介入設定適當的規則以鞏固制度的基礎和平衡各個當事人的利益。這是因為商事活動的過程以及結果涉及到了第三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調整這種活動的法律規范就必須表現出適度的強制性。
二、有限責任公司內部轉讓應該以自由轉讓為原則,並可以公司章程設限
關於內部轉讓,我國公司法第35條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出資或者部分出資。」筆者認為該條款存在如下缺陷:
首先股東這時轉讓的不是「出資」,用「出資」這個概念明顯沒有表明股東轉讓股權的法律性質!因為這時候的股東並不限於公司設立之時的發起人,可能是公司成立後加入的股東。另外股東此時轉讓的也並不局限於其出資,也可能包括其從其他股東那裡已經繼受取得的股份。因此筆者建議用「股權」這個概念代替「出資」,在王保樹先生、沈四寶先生等起草的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中也採納了同樣的觀點將出資改為股權!
其次公司法現行條例第35條雖然基本上採納了大陸法系對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的基本精神,即「自由原則」,但筆者認為該條規范的表述不符合我國公司治理能力欠缺的實際情況(由於公司法35條的規定過於簡單,實務中公司章程對於股權轉讓的內容往往只是簡單地照搬公司法的條文,缺乏可操作性,並且容易導致公司僵局,比如公司章程往往規定股東股權轉讓須經全體股東一致同意。),缺乏引導性的表述。因此筆者建議在未來的公司法修改中第35條應該考慮到中國特有的公司治理現實,適時增加「引導性的表述」不致使實務中出現那麼多的股權轉讓僵局!制度具體如何構建,須從有限責任公司的性質說起,並考察大陸和英美法系國家的立法例。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出資受到公司性質的限制。「為了維護公司內部的穩定性,保持股東間良好的合作關系,股東在轉讓出資時,應該首先考慮在公司現有股東間進行!」【6】由於有限公司股權內部轉讓並不導致新股東的加入,相關法律規則也主要以「自由」為基調,但是不同國家或地區在對內部轉讓的立法中,寬嚴程度仍具體不一。
《日本有限公司法》最為寬松。該法規定:股東可將其全部或者部分出資份額,轉讓給其他股東。除此授權性規范外,別無他限。【7】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法對內部轉讓采自由主義態度,但這種立法例並不意味著股東之間的股權轉讓不應受到任何限制,而是授權由投資者自主決定是否對內部轉讓附加條件和附加何種條件。內部轉讓會引起公司股東原有股權格局的變動,作為資合性很強的企業組織,股東之間的股權比例是決定股東們在公司中的利益格局的根本性因素。筆者認為日本立法例將如此重大事項交由公司股東自行處置,不僅反映了對股東自治理念的尊重,而且更多的則表現出立法者對股東自治能力的信任。 「基於投資者均為「理性的經濟人」的假設,法律相信他們能夠對關繫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項作出合理的認識、判斷和相應的理。」【8】然而這也為中國在法律移植埋下了伏筆,充分體現在公司法35條完全模仿日本的立法例欠缺本土化改造!
德國法不區分內部轉讓與外部轉讓。根據《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規定,在全部轉讓的情況下,有限公司的股權可以自由轉讓,但是公司章程可以對轉讓股權附加其他條件,尤其可以規定轉讓必須經公司批准。(《德國有限公司法》第15條第5款。)這種立法例一方面確認了轉讓自由的原則,另一方面又提示投資者具有通過章程自行安排股權轉讓規則的權利。
法國法比德國法的規則更為詳盡。《法國商事公司法》一方面規定股份在股東之間自由轉讓,另一方面又提示投資者可以在章程中對內部轉讓約定限制條件。為了保證在章程約定了內部轉讓限制條件的情況下,出讓股東的轉讓意圖仍可順利實現,該法還規定:章程含有限制轉讓條款的,股權轉讓方案被公司擱置表決或否決時,出讓股東可以通過推定同意、指定受讓、強制收購等補救措施得以脫身。【9】
《韓國商法》第556條規定,社員相互間的股份轉讓,可不需要「社員大會」的同意,以章程作其他規定。見【10】這種規定首先區分了內部轉讓與外部轉讓適用不同的規則(外部轉讓見該條第1款)其次規定對於內部轉讓原則上只以章程設限!
在台灣地區公司法上,股權內部轉讓適用與外部轉讓相同的規則,即必須受其他股東同意制度的約束。該法規定:股東非得其他全體股東過半數之同意,不得以出資之全部或一部,轉讓於他人。根據上下文,此處轉讓人應為非董事股東,而接受轉讓之他人,既包括股東也包括股東以外的人。對於台灣地區公司法的內部轉讓制度,多數台灣學者認為內部轉讓亦須以其他股東同意的法律安排過於嚴苛。區分內部轉讓與外部轉讓已成為多數台灣學者的見解。他們認為,內部轉讓與有限公司之不公開性和閉鎖性並不相違,實無獲得其他股東同意之必要。
我國《公司法》第35條第1款是內部轉讓制度的核心條款,該款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出資或者部分出資」。這顯然是仿效日本立法例。「按理說,第35條第1款作為我國《公司法》中少有的任意性規範本應備受呵護和表彰,但是事實恰恰相反,迄今尚未見到對此條款的積極評價。」【11】筆者也贊同對我國《公司法》進行以股東和公司為本位的變革,商人自治,減少公共權力的不必要干預,但是,筆者同樣認為,我國《公司法》規定的有限公司股權內部轉讓制度的確存在與國情不符之處,對作為一種區域性知識的法律規范的移植,應當考慮本土的歷史傳統、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由此形成的法律文化氛圍。我國《公司法》第22條第7項將「股東轉讓出資的條件」列為有限公司章程的必要記載事項,而《公司法》第35條第1款又是一個授權性規范。據此,投資者完全可以自由約定有關內部轉讓的限制條件並將其通過章程固定下來。但是,在公司法律實踐中,投資者往往對公司章程這一實現股東自治的基本法律工具的契約屬性缺乏認識,章程中關於股權轉讓的相關內容經常是完全照搬《公司法》的相關條文,根本不能達到通過章程實現其利益安排的特別意圖。
筆者認為,我國《公司法》第35條第1款所確定的有限公司股權內部轉讓規則過於簡單。在王保樹先生領導的「公司法修改」研究小組起草的公司法修改草案里也只是將35條第一款的「出資」改為股權,即:「股東之間可以轉讓全部股權或部分股權」,而沒有更深層次的法律制度創新!學界有觀點主張,對內部轉讓也適用《公司法》第35條第2款的相關規定,即內部轉讓也適用轉讓同意和不同意股東的強制收購制度。也有觀點主張應采德國立法例,即在一般規定股東之間任意轉讓股權的同時,明確規定股東得以公司章程另行約定轉讓條件。筆者認為,有限公司股權的內部轉讓並不影響公司的人合性,因此不必規定與外部轉讓制度相同的嚴苛制度。即使需要設計細化的規則,也主要是「資合性」問題;而外部轉讓由於新人的加入對股東之間相互信任關系的挑戰,是「資合性」加「人合性」問題,因此兩類問題的處理方式不應相同。故而我國台灣地區「立法」例上對內部轉讓和外部轉讓適用相同的規則的做法不宜效仿,而《法國商事公司法》盡管確認了內部轉讓自由的原則,但是一旦章程對內部轉讓設限,即適用外部轉讓規則的做法,事實上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資合和人合問題的解決方法,因此也不足取。
鑒於我國目前股東自治能力的現狀,德國法也仍嫌對股東利益欠缺細致的關懷。筆者認為應當在肯定內部轉讓自由的原則下為內部轉讓設計更為詳盡的規則。
就內部轉讓,首先,應確認股東自治原則,即確定股東之間可以自由轉讓股權。
其次應該充分允許有限公司股東在公司章程里就股東轉讓股權進行限制的內容安排。首先公司既存股東由於持股比例的變化,必然影響到其在公司中的地位,進而影響其利益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內部轉讓與外部轉讓其實無異,因而都需要對其進行必要的限制。」【12】其次,由於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缺乏像股份有限公司那樣的退出機制,在特殊情況下股東欲退出公司或公司內部出現僵局欲回收股東所擁有之出資時,如果沒有一個明確可操作的規則,十分不利於公司發展和股東權益特別是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另外從國外的立法例來看,如前面所述,大陸法系的一些國家也是承認可以對有限公司內部轉讓施加限制條件的。比如在法國,股份在股東之間自由轉讓,但章程可以規定需要得到股東集體同意或受某些限制,只是規定的條件不得比向第三人讓與更為嚴格。」【13】
筆者認為在考慮將來公司法對第35條修正時,首先可以大膽地「引導」股東在公司章程里就股權轉讓內容盡量做出詳盡的合理性安排,比如提示股東在公司章程中引入「默示同意」制度,「不同意轉讓強制收購」等制度並且鼓勵股東明確將該制度寫進公司章程,因為如果沒有寫進公司章程,由於默示同意並非一項公司法的強行性規范。在公司章程里沒有明示條款的時候,我們當然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股東沒有明確表示同意就推定他同意轉讓,這樣做缺少公司法上依據!盡量避免公司僵局的出現,以導致司法的不必要介入,減少市場交易成本,維護市場經濟穩健運行!
其次,考慮到我國市場經濟初期階段的國情,《公司法》除了應當明確告知股東可以通過章程安排內部轉讓規則之外,還需進一步設計最佳具體規則供其選擇。另外對於股東在公司章程里就股東轉讓的內容安排,只要不違背公司法的強行性規則,都應該承認公司章程的效力。(至於公司法當中哪些是強行性規則現在學界爭論很大,也是公司法修改時始終遇到的困惑!詳細參考江平《公司法的修改與完善》載財經法律評論05年第一期。)《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作者,耶魯大學教授在政法大學講演時認為「涉及管理人員內部問題應該更多是任意性規范,比如選舉方式、表決方式等,但如果涉及第三人利益尤其是債權人利益時應該更多是強行性規范」據此筆者認為公司章程中關於股權轉讓的內容安排應該享受極大的自由空間,公司法應該原則上承認股東在公司章程里的股權安排,即便有「違反公平原則」等情勢的存在,法律也不輕易宣布這種公司章程中的內容安排無效。這正如王小能在談到商法分支學科票據法的時候講到,票據法具有「技術性而非倫理性,即更多的是出於一種技術一種交易方便繁榮市場的技術上的考慮,非僅憑一般法律常識或者道德觀念便能理解」。
綜合上面所表述,筆者認為未來公司法修改時第35條第1款具體可表述為:「股東之間得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其轉讓方式、比例、作價由公司章程規定。股東在章程中約定默示同意的,公司法准其約定。股東之間就轉讓股權發生爭議時,其他股東得以相同條件並按照各自的持股比例加權計算後受讓。」 (在我國公司法上那些規定是強行性規范尚且不明朗的時候,尤其是對於公司法沒有明文規定的條款到底是任意性條款還是強制性條款還存在很大爭議的時候,筆者在考慮在公司法修改以後緊接著可以出台一個司法解釋或者立法解釋,具體說明股東到底可以在公司法章程中就股權轉讓安排享有多大的自由空間。比如是否可以約定在有限公司內部股權轉讓時約定資本多數同意制度,默示同意的期間應該至少不能少於多少天等。)
三、股東向外部轉讓股權公司法必須予以一定的限制
(一)現行公司法關於外部轉讓制度敘論
我國公司法第35條第2、3款是關於股東向外部轉讓的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該購買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出資,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對該出資有優先購買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起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規定了轉讓同意制度,「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該購買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出資,視為同意轉讓」規定了強制購買制度,「經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對該出資有優先購買權。」規定了優先購買權制度。在筆者看來該條立法至少存在如下缺陷:
首先,沒有明確公司可否依章程或股東決議等形式對股權轉讓進行限制,即沒有明確公司章程中約定的限制條件有什麼樣的效力。「我國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採取「法定限制主義」立法模式的國家之一。」【14】這種立法給實務操作帶來很大的困惑,導致實踐中約定限制所產生的糾紛解決起來十分困難。
其次,對於股東做出同意表示和行使優先購買權的期限,我國公司法的這一條款也未明確規定。這勢必會造成兩個問題:一是容易使其他股東拖延同意,使欲轉讓出資的股東喪失最佳轉讓時機;二是股東在較長時間內怠於行使同意權、優先購買權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對於這些問題,一些國家的公司法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日本有限公司法》和商法典的相關條款規定,股東將其份額對外轉讓請求公司同意的場合,當不同意轉讓時,公司須在該請求之日起兩周內向該股東書面通知公司的意見。在此期間內未通知的,視為同意轉讓。《法國商事公司法》也有類似規定。從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利和保護出資轉讓雙方當事人權益的角度出發,我國公司法似應當借鑒其他國家立法,對同意期限和優先購買權的行使期限做出規定。
再者,復次轉讓統一表決機制的沖突。第35條第2款前半段規定的轉讓同意制度在表決機制上系仿效台灣地區「公司法」,采股東人數主義。同時,根據我國《公司法》第38條第10項和第41條的相關規定,對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作出決議是有限公司股東會的法定職權;股東會作出決議時,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這樣,就出現了表決機制中的「股東人數主義」與「資本比例主義」的沖突。筆者認為,這事實上是由於立法時考慮不周導致的技術瑕疵。對此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從技術上進行彌補,如可在第41條中加上「本法有特殊規定的除外」即股東會會議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最後,缺少對中小股東利益的考量!據筆者觀察,由於我國目前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人數規定在2-50人,現在我國絕大部分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實力相差不會太懸殊!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出現一些類型比較新的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往往技術人員的股份與以資金入股的股東所持有的股份相差懸殊。(現在一些高科技公司往往從大的投資基金引進了不菲的資金,這些資金相比公司其他一些股東的股權力量對比懸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同意的股東同時也無力購買則往往只能視為同意,結果可能把「狼」引進來!要防止把「狼」引進來的一個好方法就是以公司或股東共同制定第三人購買。現行公司法欠缺公司或股東共同指定第三人購買的條款。這項條款的缺失可能導致反對轉讓出資的股東因無力購買而不得不放棄優先購買權,從而無法抵禦惡意第三人的進入,影響公司經營的穩定。「《法國商事公司法》、《日本有限公司法》對此都做了規定,具有其合理性,值得我國借鑒。」【15】

熱點內容
勞動法病假規定材料 發布:2025-08-29 16:16:11 瀏覽:80
電大合同法01任務 發布:2025-08-29 16:04:51 瀏覽:105
疫情有什麼法規 發布:2025-08-29 15:58:21 瀏覽:677
偉志法院 發布:2025-08-29 15:53:09 瀏覽:274
家庭婚姻法形成性 發布:2025-08-29 15:51:43 瀏覽:954
轉移資產逃避債務法律責任6 發布:2025-08-29 15:43:38 瀏覽:834
m10航空法規 發布:2025-08-29 15:35:30 瀏覽:14
公司的法律結構是什麼 發布:2025-08-29 15:32:39 瀏覽:441
濟寧法院拍賣車 發布:2025-08-29 15:25:02 瀏覽:721
違反選拔任用條例 發布:2025-08-29 15:17:57 瀏覽: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