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前沿論壇
『壹』 吉林大學法學院怎麼樣好考嗎專業設置怎麼樣去哪裡搜索專業課信息
法學院在吉大內部是很牛的
你可以去法學院的主頁看看吧
吉 林 大 學 法 學 院
吉林大學法學院建院於1988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法學院之一。其前身是吉林大學法律系,是"十年浩劫"中我國僅存的未停辦的兩所大學的法律系之一。其辦學歷史則始於1948年創建的東北行政學院司法系,現已成為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良好聲譽、重要地位的法學教育與研究基地。
學院現有法學理論、刑法學和民商法學3個博士學位授予權專業,有與經濟學院聯合培養的法經濟學博士學位專業,有法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法學理論為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刑法學為吉林省重點學科,在國內擁有廣泛影響;民商法學是學院具有多年學術積淀和特色的優勢學科,擁有一批發展潛力大、在國內較有影響的專家和中青年學者。此外,國際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也是學院深具發展潛力的學科。學院設有法學理論、法律史學、憲法與行政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民商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法學、國際法學和法律碩士10個學位授權專業。學院現設六個教研部、《法制與社會發展》雜志社以及英美法律研究中心、歐盟法律研究中心、東亞法律研究中心、德國民商法研究中心、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研究中心、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研究中心、WTO與中國法制研究中心等七個研究機構。目前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77人、碩士研究生1509人、博士生330人、函授本科和專科生260人,以及來自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等國的留學生20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126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12名)、副教授20名。已取得博士學位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7%。學院薈萃了一大批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法學專家學者。著名法學家、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張文顯教授於2003年6月3日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在瑞典倫德大學召開的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協會第21屆世界大會上,張文顯教授當選為協會新一屆執委會的唯一的中國執委。在國家教育部首次評選的100名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獎教師中,姚建宗教授被評為教育部教學名師獎。以蜚聲中外的學者鄧正來先生為代表的眾多專家教授成為法學院開拓進取的中堅力量。
學院教師科研成果豐碩,迄今共編寫系列教材3套80多種。1980年以來,學院教師公開出版學術著作、教材近400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3000篇,其中50多部著作、教材和200多篇論文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百餘項。其中有近40項成果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司法部法學教材優秀成果、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二、三等獎。目前,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8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36項,留學回國人員基金項目4項,司法部項目4項,其他基金項目61項。
學院歷來重視與國內外進行教育與學術交流合作,分別與日本、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長期的學術交流合作關系。與美國美中法律交流委員會合作舉辦了「美國法講習班」(1985年、2000年),與瑞典、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人權研究機構聯合舉辦了首屆「北歐-中國國際人權法教師研修班」(2001年);舉辦了「海峽兩岸法學教育研討會」(2000年)、「面向21世紀民商法發展研討會」(2001年)、中國法學會商法研究會2002年年會等。學院還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主持「當代法學名家講座」系列,在國內外法學屆產生了重要影響。
學院具有良好學習與研究條件,努力 創建全國一流的法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基地。目前擁有數量眾多、種類齊全、不斷更新的中外文法學圖書資料;建立了技術先進、設施一流的模擬法庭;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建立了法學理論 學術網站—「中國理論法學研究信息網」(http://www.legaltheory.com.cn),並建立了外文法律文獻資料資料庫,可查找LEXIS-NEXIS等資料庫中的英文學術論文。法學院和理論法學研究中心還主辦了《法制與社會發展》、《當代法學》雜志以及《法理學論叢》、《法學理論前沿論壇》等系列出版物。
這里是培養優秀法律人才的沃土!
這里是公正法官、雄辯律師、淵博學者、傑出政要的搖籃!
『貳』 中國人民大學 高等教育專業 和 教育憲法 研究生 2011 招多少人
1950年4,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的成立揭開了新中國法學高等教育的新篇章。五十多年來,人大法學院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法律人才。並為法學事業的振興和繁榮作出了卓越貢獻。人大法學院也因此成為引領法學教育的重鎮、凝聚國內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溝通中外法學交流的窗口。並在世界知名法學院行列中嶄露頭角。這些成績與曾憲義老師多年來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對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成績面前,我們仍然要居安思危,要把增強核心競爭力與擴大競爭優勢作為長抓不懈的核心任務。我們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以「國內第一、世界一流」為目標,團結務實、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我們要加強學術隊伍建設,提高學術質量,以學生為本、以學術為根,使人大法學院成為培養高級法律人才的搖籃、引領法學教育和促進法學繁榮的先鋒、為立法和司法提供理論咨詢的中心。我們要增進學術交流、擴大國際影響,以"不亦樂乎"的心態歡迎海內外各界賓朋砥礪學術、切磋學問。我們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努力將人大法學院建設成團結、和睦、友愛、互助、和諧的大家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革故鼎新、繼往開來是人大法學院綿延旺盛生命力之所在,開拓進取、求實創新是人大法學院永葆青春與活力之源泉。我們將腳踏實地、勤奮工作、求真務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我們人大法律人共同的目標奮進!
人大法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結構良好有序的教師隊伍。其中既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資深法學家繼續發揮著影響、更有一大批學術功底扎實、已在全國法律界和相關學科有影響的中青年法學家為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人大法學院現有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50餘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名,有50多名教師在國際、國內學術團體中擔任重要職務,在海內外出版各類法學著作100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數千篇,承擔的國家項目和獲獎項目均居全國法律院校之首。同時,人大法學院還聘任了60餘位國際上著名的法學家和國內法律界知名人士為名譽(客座、兼職)教授,凝聚海內外研究力量共同開展學術研究,提升學術整體研究水平。人大法學院還是教育部全國高校法學學科指導委員會主任和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暨秘書處所在單位。
在中國法學會已經舉辦過的四屆「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的評選中,人大法學院共有5名教授當選。
在教育部組織評選的全國「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人大法學院共有3名教授當選。
教育部評選的「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人事部和教育部評選的「新世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我院在全國法律院校和科研單位中都名列第一。
強大的師資力量為人大法學院的學科建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人大法學院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第一批擁有一級學科授予權的單位。目前,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專業目錄的9個專業學位點中,人大法學院設有碩士學位學科點9個,博士學位學科點9個,即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環境法學、國際法學。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即憲法行政法學、刑法學和民商法學。此外,擁有1個本科專業(法學)、1個第二學士專業(知識產權)、1 個法律專業碩士學位點、1個「985」國家級重點創新基地、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法學博士後流動站(含全部博士學位學科點)。人大法學院學科體系之完備、重點學科數目之多、學科建設質量之高在全國法律院校和科研單位中均名列第一。
五十年多來,法學院教師以繁榮國家法學研究、服務國家法制建設為職志,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在法學研究領域辛勤耕耘,結合國家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深入、開拓性研究,並直接參與共和國憲法和基本法、基本法律和重要法規的起草及司法方面的研究咨詢工作,完成和發表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價值的科學研究成果,為推進國家各項法制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也為法學院贏得了學術聲譽和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僅「十一五」期間,法學院教師在海內外出版各類法學著作50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3000多篇。多年來我院在國家級科研項目中承擔的任務、出版發表的學術著作以及獲得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等均在全國法律院校中居首位。在近兩年通過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文科基地研究項目等評選結果來看,我院教授獲得的成果在全國是最多的。人大法學院與最高人民法學院合作每年編纂的《中國審判案例要覽》,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台灣以簡體、繁體中文出版,在國外由英國Butterworths出版英文,在國內外引起廣泛影響,曾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署評選的「1983-1993優秀法學著作一等獎」第一名和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高銘暄教授主編的《刑法學原理》三卷本和張希坡教授主編的《中國革命法制史》榮獲「六五、七五、八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法學院類最高的、僅有的兩項二等獎。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出具的統計數據中,我院有數位教授文章的被引用率位居前十,王利明教授文章的被引用率位居全國第一。
學院下設11個教研室和15個研究所(研究中心),法學研究機構之完備在全國首屈一指。其中,「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和「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被確定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003年,人大法學院民商事法理科學研究中心以滿分成績通過教育部的重點學科評審,名列全國法學類重點學科第一名;2004年7月,在教育部對全國100多個重點基地的評估中,人大法學院的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不但獲得「優秀」,並以最高分名列榜首。人大法學院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在2003年9月教育部對首批成立的全國15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評估中也排名第一。
人大法學院申報的「985工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基地項目也已通過教育部評審委員會評估通過。此外,我院還按照「211工程」項目要求,建成中國法制信息港。我院設立的民商法前沿論壇、刑法名家講座、刑法專題論壇、憲政論壇、法律文化沙龍、法理論壇邀請國內外最著名的法學大家和著名政治家登壇講演,已經舉辦了幾百場,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學術和社會影響。
人大法學院的老中青三代學者幾乎參與了新中國所有憲法和重要法規的起草工作,為共和國法制的建立、健全作出了重大貢獻。共和國的四部憲法、民法通則、婚姻法、三大訴訟法、合同法、公司法、著作權法、商標法、證券法等重要法規都閃爍著人大法學院學者的智慧光芒。著名憲法學家許崇德教授先後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四位委員長彭真、萬里、喬石、李鵬頒發的任命書,擔任港澳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港澳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全國人大法工委委託王利明教授組織起草其中的「侵權行為法」、「人格權法」兩大部分的專家建議稿,另外中心也專門組織全國的學者起草民法典的專家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在2002年9月,這份專家建議稿就已經正式提交至全國人大常委會,並獲得了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正在起草的《物權法》也有很多地方吸收了我院教師負責的《中國物權法專家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中的內容。另外,我院學者還應邀向全國人大、國務院及其各部委、北京市提供交了多份咨詢報告,踐行追崇法治的崇高理念。
『叄』 劉俊海的代表性論文
1.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Then and Now」,Co-authored with Professor Cindy Schipan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Volume 2002,Number 1. LENGTH: 24908 words. 據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網(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03年9月13日的統計,該文是該網「亞洲法」論文中點擊率最高的十篇文章之一。
2. 「Chinese Business and the Internet: The Infrastructure for Trust」,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November,2002,35 Vand.J.Transnat'l L.1545. Co-authored with Prof. Timothy L. Fort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該文曾在美國商法學會2001年年會上榮獲最佳國際商法論文獎拉爾夫·邦奇獎。
3. 「The Perspectives for Tax Law in Hong Kong after 1 July 1997」,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ax Law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oward the 21st Century」,held in Leiden,the Netherlands in July 1996 and 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in 1997.
4. 「Increasing role of the courts in China」,Law,Development &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Asia,2003.
5. 「The Protection of Social Rights and the Coming Implementation of CESCR in China,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domestic obligation to impleme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held in Oslo,Norway,in November 1997.
6. 「Th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in China」,Working Paper Series of Norwegian 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the University of Oslo,1997.
7.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Directors and Managers in China」,presented at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f Asia Pacific Economic Law Forum,held in Hong Kong in December 1998.
8. 「Legal reforms in China」,Governance,Decentralization and Reform in China,,India and Russia,Jean-Jacques Dethier (e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pp. 373 – 405. ZEF-Discussion Papers on Development Policy No. 13,Center for Development Research (ZEF),Bonn,September 1999. See,It wa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Governance on China,India and Russia」,3-4 May 1999,hosted by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Bonn University.
9. 「Overview of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China」,presented at the 「Roundtable Meeting on Law,Development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 in Asia (II),held in Bangkok,Thailand,19-20 November,2001.
10. 《推行廠務公開制度,增強企業競爭力》,《理論前沿》, 2009年第5期;
11. 《食品安全監管的制度創新》,《法學論壇》,2009年第3期;
12. 《3·15應成為企業對消費者的感恩節——論公司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
13. 《一項塑造法官公信力的誠信工程》,《人民法院報》,2009年2月3日,第4版;
14. 《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資本市場法治:以上市公司監管立法為中心》,《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15. 《弘揚股東民主理念,激活股東大會制度》,《董事會》,2008年第10期;
16. 《制定國有資產法的思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17. 《論股權平等原則》,《法學雜志》,2008年第3期;
18. 《改革開放30年來公司立法的回顧與前瞻》,《法學論壇》,2008年第3期;
19.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打造法治工商新品牌》,《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8年第3期;
20. 《論抽逃出資股東的民事責任》,《法學雜志》,2008年第1期;
21. 《新公司法框架下的公司承包經營問題研究》,《當代法學》,2008年第1期;
22. 《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法學家》,2007年第6期;
23. 《中國對一人公司的法律規制》,《國際商事法務》(日本),2007年第9期;
24. 《優化事務所內部治理,實現做大做強》,《中國注冊會計師》,2007年第6期;
25. 《法律應該向弱者適度傾斜》,《民主與法制》,2007年第5期;
26. 《關於公司社會責任的若干問題》,《理論前沿》(中央黨校),2007年第22期;
27. 《揭開公司面紗制度在中國的解釋與運用》,《中國法律》(香港),2007年第8期;
28. 《一本不平的平話——評<行業協會商會平話> 》,《中國商貿》,2007年第6期;
29. 《優化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法治環境》,《資本市場》,2007年第11期;
30. 《法學研究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法學論壇》,2007年第2期;
31. 《價格同盟:行業協會的社會責任亟待強化》,《人民法院報》,2007年10月16日;
32. 《法律應該向弱者適度傾斜》,《民主與法制》,2007年第5期;
33. 《新公司法中揭開公司面紗制度的解釋難點探析》,《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34.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治社會》,《法學論壇》,2006年第6期;
35. 《新公司法解讀》,《北大商業評論》,2006年第7期;
36. 《新公司法實施中的爭點》,《光明日報》(2006年12月26日)第九版整版刊登;
37. 《構建和諧社會與法理念的更新——兼論和諧社會與社會法的完善》,《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5期;
38. 《評<;公司集團基本法律問題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
39. 《從公共服務視角看行政機關的六種服務》,《工商行政管理》,2006年14期;
40. 《新公司法的制度創新及其對仲裁實踐的影響》,《北京仲裁》,2006年第1期;
41. 《妥善解決股權分置改革中涉及外資股東的難點法律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內參》,2005年第27期。該文被黃菊副總理批閱,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信息一等獎;
42. 《證券法律的制度創新》,《中國金融》,2005年第22期;
43. 《誠信株連的啟示》,《新財經》,2005年第11期;
44. 《股改的法律依據何在》,《新財經》,2005年第9期;
45. 《公司社會責任與和諧消費環境的營造》,《法治論叢》,2005年第4期;
46. 《建議盡快糾正對〈聯合國民事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中「民事權利」的不準確譯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信息專報》1997年第63期。該文被錢其琛副總理批閱,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省部級)優秀信息獎。
47. 《關於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的建議》,《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專供信息(國辦)》,2004年第21期。該文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優秀決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二等獎;
48. 《金融危機的法律防範》,《中國法學》,1999年第2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1999年第6期;
49. 《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的法律思考》,《中國法學》,2000年第1期;
50.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公司法的修改前瞻》,《中國法學》,2002年第6期;後載入《商法論文選萃》,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
51. 《論證券市場法律責任的立法和執法協調》,《現代法學》,2003年第1期。該文在2004年7月榮獲重慶市新聞出版局、重慶市期刊協會頒發的優秀論文獎;被收入《中國商法學精萃 2004年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2. 《關於企業和企業家的維權立法問題》,《當代經濟》,2004年第4期;
53. 《論股東累積投票權》,《環球法律評論》,2003年第1期;
54. 《完善國內仲裁司法監督問題的法學思考》,《北京仲裁》,2004年第1期;
55. 《論新公司法的現代化》,《環球法律評論》2004年冬季號;
56. 《中國公司法移植獨立董事制度的思考》,《政法論壇》,2003年第3期;
57. 《一人公司制度難點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第6期;
58. 《創新裁判思維,維護金融債權》,《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主辦),2006年第1期;
59.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中的法律問題研究》,《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主辦),2005年第3期;
60. 《新公司法的制度創新》,《月旦財經法學》(中國台灣地區),2006年第3期;
61. 《公司法的修改與解釋:以司法權的適度干預為中心》,《法律適用》,2005年第3期。該文獲最高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珠海杯」徵文二等獎;
62. 《論政府與人民的法律角色定位》,《法學評論》,1996年第1期;後載於《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劉海年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
63. 《淺議法人財產權》,《經濟研究參考》,1996/ZJ;
64. 《論股東的表決權》,《法律科學》,1995年第6期;
65. 《論不公正的新股發行與股東權的保護》,《河北法學》,1995年第6期;
66. 《公司法修改應著力創新》,《法學》(華東政法學院),2004第7期;
67. 《中國應盡快制定國有資產保護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6年第20期;
68. 《完善證券法,鼓勵投資信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內參》,2005年第28期;
69. 《強化公司社會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9月27日第3版;
70. 《創新法律制度,構建和諧社會》,《群言》,2005年第11期;
71. 《論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民商法官的裁判思維》,《山東審判》,2005年第3期;
72. 《建立社會公眾股股東單獨表決制度的有關問題》,《中國金融》,2004年第23期;
73. 《公司社會責任與和諧消費環境的構建》,《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05年第4期;
74. 《修改公司法,放寬公司的擔保能力》,《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75.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人和企業產權制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2003年第164號;
76. 《傾力打造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的法律環境》,提交2003年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收入《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制環境》,中國工人出版社,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辦公室編,2004年2月第1版;
77. 《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法律保護》,《群言》,2003年第7期;
78. 《上市公司分立與小股東權益保護》,《證券法律評論》2003年卷;
79. 《規制政府采購人變相指定供應商的法律思考》,《中國政府采購》,2003年第6期;
80. 《政府采購法重視對供應商權益的保護》,《中國政府采購》,2002年第6期;
81. 《論完善證券法律責任的協調實施機制》,《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2003年第4期;
82. 《論獨立董事制度的幾個相關法律問題》,《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3期;
83. 《整頓和規范市經濟秩序的法律思考》,《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第7期;
84. 《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質量萬里行》,2003年第3期;
85. 《電子商務主體及准入監管研究》,1.5萬字,載入《市場監管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工商出版社,2003年7月版;
86. 《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的若干思考》,《法學論壇》,2002年第6期;
87. 《政府采購法重視對供應商權益的保護》,《中國政府采購》,2002年第6期;
88.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權轉讓若干問題研究》,《中國民商審判》,2003年第1卷;
89. 《修改公司法的指導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2年12月1日;
90. 《投資基金立法若干爭議問題研究》,《中國證券報》2002年3月29日第12版,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2年第6期轉載;
91. 《市場化成熟度標桿——中國投資基金立法若干爭議問題研究》,《國際貿易》,2001年第9期;
92. 《民主管理公司——歐盟職工參加公司機關制度的立法過程》,《國際貿易》,2001年第7期;
93. 《論投資基金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法學雜志》,1999年第1期;
94. 《中華人民共和國投資基金法學者建議稿》,《民商法論叢》第14卷,2000年;
95. 《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四個法律問題》,《法學》(滬),1996年第3期;
96. 《論股東的代表訴訟提起權》,《商事法論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97. 《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建立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事法論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98. 《商法學研究述評》,《法學研究》,1997年第1期;
99. 《政府幹預市場經濟必須走向法治化》,《特區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2期;並在《改革內參》第9期、第10期、第11期和第12期全文刊登;後載入《面向21世紀的思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20周年回顧與前瞻.》,王洛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依法治國與廉政建設》,劉海年等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
100. 《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企業改革與管理》,1999年第3期;
101. 《加入WTO後,政府幹預市場經濟走向法治化勢在必行》,《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1年第12期;
102. 《論社會權的保護及<;經社文公約>;在中國的未來實施》,《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研究》,劉海年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
103. 《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的法律分析與思考》,《國有企業改革法律報告》,第1卷, 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04. 《公司法修改中的重大問題》,《民商法前沿論壇》,第3輯,:王利明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105. 《加強公司法解釋學研究,積極審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商事審判研究》,2004年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106. 《依法推進費改稅》,《經濟與法》,1999年第3期;
107. 《職工參與公司機關制度的比較研究》,《商事法論集》第3卷.,王保樹主編,法律出版社,1999年;
108. 《論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文萃》(1993~1995),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辦公室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109. 《股東權法律保護的理論和實踐》,《法學》,1995年第8期;
110. 《關於加強鄉鎮企業法律機制的研究》,《法學雜志》,1992年第1期;
111. 《這樣的「聯手」有違法律》,《民主與法制》卷首,1999年第10期;
112. 《中國應允許設立一人公司》,《民主與法制》卷首,1999年第14期;
113. 《國際慣例≠真理》,《新華文摘》,2002年第9期;
114. 《股民狀告證券商侵權案件的法律啟示》,《國際商報》, 1999年7月26日第7版;並被法律之星網站1999年8月11日法制論壇轉載;
115. 《挑戰股東利益最大化——美國近年非股東利害關系人立法研究》,《國際貿易》,2002年第7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1998年第10期;
116. 《資本與知本最佳組合:建立有限合夥制度解析》,《國際貿易》,2002年第2期;
117. 《中國公司法的特點》,《法學雜志》,1994年第2期;
118. 《股東權模式的內涵與功能》,《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1994年第2期;
119. 《有關中國公司立法的若干建議》,《中國證券評估雜志》,1993年第6期;
120. 《轉換國有大企業經營機制的重要途徑》,《法學雜志》,1993年第2期;
121. 《股東權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法學》(上海),1995年第8期;
122. 《國有企業改建為國有獨資公司探討》,《法制日報》,1996年4月25日理論版,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1996年第4期;
123. 《入世後中國經濟立法的完善》,《經濟時刊》,2000年第1期;
124. 《政府采購立法若干原則研究》,《中國政府采購》,2001年第4期;
125. 《論商事打假行為》,《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第4期。該文於2001年3月榮獲國家工商局、中國工商管理學會和中國消費者協會主辦的「12315」面向21世紀消費者權益保護徵文一等獎;
126. 《塑造科學消費的良好法治與倫理環境——談商家、政府職能部門及社會團體、中介機構在推動科學消費方面的作用》,《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11期;
127. 《建議盡快糾正對〈聯合國民事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中「民事權利」的不準確譯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信息專報》,1997年7月30日,第63期。1998年2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信息獎;
128. 《中國簽署〈國際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應當注意的若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信息專報》,1997年10月12日,第83期;
129. 《「兩權」分離理論失敗,立法應取權利本位》,《內參情況》,中國青年報社編,1994年1月8日;
130. 《股份制與合作制不能「捏」在一起》,《內參情況》,中國青年報社編,1994年6月8日;
131. 《政府幹預市場經濟應限制在五個法律層次》,《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1998年第22期;
132. 《人權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A·艾德著),譯文,2萬字,《外國法譯評》,1997年第4期;
133. 《加強農村社會穩定的若干法律對策》,《法學雜志》,1998年第4期;
134. 《走向成熟的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6年第2期;
135. 《中國公司法確認股東累積投票權的理論探討》,《江海學刊》,1996年第3期;
136. 《消費者疑假買假勝訴,經營者知假賣假敗訴》,《內蒙古質量技術監督》,1996年第6期;
137. 《論股東權保護的淵源》,《法學雜志》,1996年第2期;
138. 《中國公司法的特點》,《法學雜志》,1994年第2期;
139. 《轉換國有大企業經營機制的重要途徑》,《法學雜志》,1993年第2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1993年第4期;
140. 《論中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確認和行使》,《政法論壇》,1991年第1期;
141. 《論中國經濟法的目標模式》,《江海學刊》,1988年第4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1988年第5期;
142. 《論企業兼並立法的幾個基本問題》,《經濟與法》,1988年第10期;
143. 《建議盡快制定私人企業法》,《經濟與法律》,1987年第8期;
144. 《有效維權重在加大違法成本》(專訪),《人民日報》,2005年3月17日第5版;
145. 《理順工商關系,保護消費者權益》(專訪),《人民日報》,2003年11月3日;
146. 《完善信用立法,夯實誠信根基》,《人民日報》,2003年6月17日;
147. 《正當競爭應鼓勵》(專訪),《人民日報》,2002年7月15日;
148. 《醫患糾紛解決機制的公開化與公正化》,《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第3期。
『肆』 吉林大學憲法和行政法專業
法學院在吉大內部是很牛的
你可以去法學院的主頁看看吧
吉 林 大 學 法 學 院
吉林大學法學院建院於1988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法學院之一。其前身是吉林大學法律系,是"十年浩劫"中我國僅存的未停辦的兩所大學的法律系之一。其辦學歷史則始於1948年創建的東北行政學院司法系,現已成為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良好聲譽、重要地位的法學教育與研究基地。
學院現有法學理論、刑法學和民商法學3個博士學位授予權專業,有與經濟學院聯合培養的法經濟學博士學位專業,有法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法學理論為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刑法學為吉林省重點學科,在國內擁有廣泛影響;民商法學是學院具有多年學術積淀和特色的優勢學科,擁有一批發展潛力大、在國內較有影響的專家和中青年學者。此外,國際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也是學院深具發展潛力的學科。學院設有法學理論、法律史學、憲法與行政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民商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法學、國際法學和法律碩士10個學位授權專業。學院現設六個教研部、《法制與社會發展》雜志社以及英美法律研究中心、歐盟法律研究中心、東亞法律研究中心、德國民商法研究中心、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研究中心、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研究中心、WTO與中國法制研究中心等七個研究機構。目前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77人、碩士研究生1509人、博士生330人、函授本科和專科生260人,以及來自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等國的留學生20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126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12名)、副教授20名。已取得博士學位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7%。學院薈萃了一大批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法學專家學者。著名法學家、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張文顯教授於2003年6月3日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在瑞典倫德大學召開的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協會第21屆世界大會上,張文顯教授當選為協會新一屆執委會的唯一的中國執委。在國家教育部首次評選的100名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獎教師中,姚建宗教授被評為教育部教學名師獎。以蜚聲中外的學者鄧正來先生為代表的眾多專家教授成為法學院開拓進取的中堅力量。
學院教師科研成果豐碩,迄今共編寫系列教材3套80多種。1980年以來,學院教師公開出版學術著作、教材近400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3000篇,其中50多部著作、教材和200多篇論文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百餘項。其中有近40項成果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司法部法學教材優秀成果、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二、三等獎。目前,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8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36項,留學回國人員基金項目4項,司法部項目4項,其他基金項目61項。
學院歷來重視與國內外進行教育與學術交流合作,分別與日本、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長期的學術交流合作關系。與美國美中法律交流委員會合作舉辦了「美國法講習班」(1985年、2000年),與瑞典、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人權研究機構聯合舉辦了首屆「北歐-中國國際人權法教師研修班」(2001年);舉辦了「海峽兩岸法學教育研討會」(2000年)、「面向21世紀民商法發展研討會」(2001年)、中國法學會商法研究會2002年年會等。學院還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主持「當代法學名家講座」系列,在國內外法學屆產生了重要影響。
學院具有良好學習與研究條件,努力 創建全國一流的法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基地。目前擁有數量眾多、種類齊全、不斷更新的中外文法學圖書資料;建立了技術先進、設施一流的模擬法庭;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建立了法學理論 學術網站—「中國理論法學研究信息網」(http://www.legaltheory.com.cn),並建立了外文法律文獻資料資料庫,可查找LEXIS-NEXIS等資料庫中的英文學術論文。法學院和理論法學研究中心還主辦了《法制與社會發展》、《當代法學》雜志以及《法理學論叢》、《法學理論前沿論壇》等系列出版物。
這里是培養優秀法律人才的沃土!
這里是公正法官、雄辯律師、淵博學者、傑出政要的搖籃!
『伍』 高宇的學術科研
1.《危險增加的類型化與危險增加的通知義務》,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2期,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2年第7期全文轉載,被《中國民商法精粹》2003年第2輯全文轉載,第二作者。
2.《論無效保證合同中保證人的締約過失責任》,載《松遼學刊》2002年第1期,第一作者。
3.《西方世界信用危機的商法思考》,載《中國商法年刊(第2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作者。
4.《論我國保險法上危險增加的通知義務》,載《商法基本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獨著。
5.《論我國保險法上受益人之變更》,載《當代法學》2004年第6期,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5年第2期全文轉載,獨著。
6.《論被保險人及其同意權》,載《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獨著。
7.《意思自治原則的治理技術分析——來自保險法視角的考察》,載《法學理論前沿論壇》(三),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獨著。
8.《商事登記效力的法律構造與立法選擇》,載《中國商法年刊》(第4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獨著。
9.《保險人在追償訴訟中的代位權》,載《保險研究》2005年第5期,獨著。
10.《被保險人與受益人同時死亡時保險金之給付》,載《當代法學》2005年第6期,獨著。
11.《保險合同權利結構與保險利益歸附之主體》,載《當代法學》2006年第4期。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6年第10期全文轉載,獨著。
12.《被保險人同意與保險合同之效力》,載《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
13.《研究型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生學術能力培養與學術論文寫作》,《創新、改革與實踐》(第2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獨著。
14.《保險法的精神關照與保險合同的權利結構》,《當代法學》2007年第6期,第一作者。
15.《意思自治原則與法規范之構造——關於私法精神與技術的一般原理》,載於瑩主編:《法學微言——趙新華教授花甲紀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獨著。
16.《保險法修訂草案中的精神和技術》,《當代法學》2008年第3期,獨著。
17.《我國‹保險法›修訂草案的若干問題》,王保樹主編:《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獨著。
18.《論保險法上的半強行性規范——保險法精神與技術的一般原理》,王保樹主編:《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二作者。
19.《對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反思與展望——中國法學教育2008年年會綜述》,《當代法學》2008年第6期,第二作者。
20.《中國法學教育30年:回顧與評鑒》,《當代法學》2009年第1期,獨著。 1.副主編,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法學系列《保險法學》,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副主編,《保險法學》,科學出版社2006年修訂版。
3. 撰稿人:《商法學與經濟法學》(國家司法考試全程輔導教材2006版),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4.撰稿人:《電子商務法》(21世紀全國應用型本科電子商務與信息管理系列實用規劃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副主編:《保險法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1.保險合同法總則研究(2003XX013)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2.吉林大學遠程教育網路課程建設項目《保險法》網路課程(YC-WK-20030529),負責人,已結項。
3.保險合同法總則修訂建議(2006024),2006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4.可持續發展與環境權配置研究,吉林省環境保護局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5.商法中的誠信原則研究(02SFB3009);2002年度司法部專項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6.新時期維護高校穩定工作體系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委託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7.吉林大學遠程教育網路課程建設項目《保險法》網路課程(YC-WK-20081001),負責人,已結項。
8.保險合同法的修訂與完善,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2007QN005),負責人,在研。
9.2004年吉林大學精品課程《商法學》,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10.2005年吉林省精品課程《商法學》,主要參加人,在研。
11.吉林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的法規體系研究,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軟科學類),主要參加人,在研。
12.起草‹長春市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條例›的理論與實務,長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託立法項目,聯合負責人,已結項。
13.法學本科精英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吉林大學第二批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14.法學本科精英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05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重點),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15. 商法系列課程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研究,吉林大學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16.《保險法學》,吉林大學本科教材建設項目;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項目,副主編,已結項。
17.商法系列課程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研究,2005年吉林省重點教學改革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18.2008年國家級精品課程《商法學》,主要參加人,在研。
19.東北亞區域國際貿易法律問題研究,校企聯合項目,參加人,在研。
20. 我國新聞出版層級管理制度研究,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出版立法調研課題[總署法規司],聯合負責人,已結項。
21.公司資本制度法律保護問題研究(2003BS014),吉林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陸』 求一篇法律學專業的畢業論文
法政系本、專科生畢業論文參考選題
一、 經濟法類:
1. 試論企業集團的法律地位
2. 企業集團反壟斷問題探討
3. 企業兼並法律問題探討
4. 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稅收問題探討
5. 試論我國自由貿易區立法
6. 浦東新區土地有償使用的法律問題探討
7. 浦東開發中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的法律問題初探
8. 稅收擔保問題探討
9. 反避稅的法律對策
10. 出口退稅問題探討
11. 社會保險稅問題探討
12. 證券稅收問題探討
13. 加強證券市場管理法律對策
14. 資產評估立法中相關問題探討
15. 論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管理的若干法律問題
16. 涉外土地批租的法律問題初探
17. 試論我國出口加工區立法
18. 建立我國涉外反傾銷法律制度探討
19. 略論經濟犯罪案件的查賬
20. 論論審計機構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21. 我國養老保險法律制度探討
22. 試論我國勞動保險法律制度的若干問題
23. 完善我國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的法律思考
24. 進一步完善我國勞動合同法律制度的思考
25. 加強和完善我國環境立法的思考
26. 加強和完善我國環境執法的思考
27. 論建立我國的技術開發區法律對策
28. 商品銷售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法律問題探討
29. 期貨立法若干法律問題探討
30. 論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保護
31. 試論反暴利立法的必要性
32. 關於土地使用權問題的法律思考
33. 房地產市場監管法律制度研究
34. 我國投資立法初探
二、商法類:
1. 論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機構管理原則
2. 論一人公司的法律規制
3. 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制度
4.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探究
5. 論股東代表訴訟制度
6. 論設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7. 論公司瑕疵設立制度
8. 論公司內部監督制度
9. 論控股股東的義務與責任
10. 論關聯交易的法律規制
11. 論公司股份回購制度
12. 論保險的功能
--兼論與侵權損害賠償功能的比較
13. 論保險合同中的代位求償權
14. 保險業現金運用法律監督的問題研究
15. 論強制保險制度
16. 保險費管理法律問題初探
17. 論消費保險合同
18. 論信貸合同的擔保
19. 股份合作制企業若干法律問題探討
20. 試析票據制度中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護
21. 試論我國破產制度的完善
22. 論自然人破產制度
三、民法類
『柒』 求一篇法學專業畢業論文 ~~~~
論中國的死刑廢除
〔摘 要〕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廢除死刑,死刑的廢除似乎已經成了一種趨勢。既然如此,中國就應該順應這種歷史的潮流,那麼中國廢除死刑的原因是什麼呢?
〔關鍵詞〕 中國 刑罰 死刑 廢除
從封建社會進入近現代社會後,刑罰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古代的極不人道的刑罰如死刑、杖刑、笞刑已經逐漸被近現代西方的刑罰體系所代替。古代那些如凌遲、梟首、車裂等死刑也被一些能盡量減少人痛苦的死刑如槍決、針刑、毒氣所代替,盡量減輕死刑犯的痛苦,以示對生命的尊重。
可是現在死刑不但失去了其在刑法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限制、減少死刑乃至廢除死刑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與趨勢。 現在尊重人權的呼聲越來越烈,而生命權是人權的重要內容,因此許多國家都相繼廢除了死刑。生命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一旦失去,生命便不會重來一次,所有的一切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認為廢除死刑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應該廢除死刑。
早在清末時期,著名法學家沈家本就提出了限制乃至廢除死刑的觀點,沈家本從傳統的「王道仁政」出發堅定地認為:「臣等竊維治國之道,以仁政為先,自來議刑法者,亦莫不謂裁之以義而推之以仁,然則刑法之改重為輕,固今日仁政之要務,而即修訂之宗旨也。」並且強調「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
可見廢除死刑的觀點是由來已久的,那麼我認為中國應該廢除死刑的原因是什麼呢?在下文我將淺談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改革開放後,中國積極加入世界市場,並且中國國際化的程度也是越來越深。從2005年10月4日到現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國家在法律或實踐上廢除了死刑。具體情況如下:對所有罪行都廢除死刑的國家有68個,普通罪行廢除死刑的國家有11個,實踐中廢除死刑的國家有24個,所以,在法律或實踐中廢除死刑的國家總計有121個,保留死刑的國家僅有75個。而且最近幾十年情況顯示,平均每年有三個國家在法律或實踐中廢除了死刑。可見廢除死刑在整個世界上都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因此,中國若想在世界舞台上更好的展現自己的魅力,贏得更多國家的尊重,就應該與世界接軌,廢除死刑。
其次,「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觀念從西漢就根植到了人的腦海中,或許現在這種觀念對人還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這種觀念並不是成為中國廢除死刑的一個障礙。
很多時間若是問大家一個人殺了另外一個人,應該對殺人的人怎麼辦,大家肯定會說應該給他判處死刑,但是如果情況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呢?比如,甲要強奸乙,乙在甲未得逞之繼而因為防衛過當將甲致死,這時候大家可能並不認為乙應該被處死,反而會因為乙的勇敢而稱贊乙。再比如,一個男人回家後看到妻子正和第三者通姦,然後火氣大發,用菜刀將妻子和第三者砍死。此時,如果按照中國現行的法律,此男人必將會被處死,可大家可能大多數都會有一些同情該男人,認為他不應該被處死,任何男人遇到了這種情況都會一時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
可見,「殺人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條件的限制的,人們真想讓殺人者死的是那些罪大惡極的,極度危害社會的罪犯。但是這種罪犯在社會上不是多數,為何不廢除死刑呢?
再次,死刑並不比終身監禁具有更大的威懾力。迄今為止,並沒有研究表明重罪的發案率與死刑的存廢之間有必然的聯系。有研究表明人在犯罪後被判為死刑對社會的威懾力並不比終身監禁的威懾力大,而且如果被判處死刑,犯罪率依然保持在原先的水平。從實踐中考察,死刑也從未對犯罪產生過有效的威懾力。 因為一個人若是明確知道了自己何年何月何日死,剛開始可能會恐懼,但是隨著他意識上的逐漸接受,到真正執行死刑時卻不是太害怕了,可見死刑的威懾力難以持久,而且威懾效果的鞏固期有明顯縮短的趨勢。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整日活在對自己死期的猜測之中,這時的威懾力才是更大的。西方廢除死刑的國家對重刑判罪時一判就會判個幾百年。中國完全可也借鑒這種刑罰,當人犯也被判幾百年後,即使該罪犯在獄中表現良好,獲得減刑,那麼他還是無法走出牢獄,對社會的危害也就無從談起。
第四,當談到一個人被判為死刑時,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想是不是該犯人殺了人。其實並不是僅僅殺了人才會被判為死刑的,一些經濟犯雖然並沒有犯殺人罪但是卻也會判為死刑的。經濟上的犯罪無非是官僚貪污了,企業逃稅了,盜騙了國家財產了,他們之所以會在經濟上犯罪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思想上一時出了差錯或者是受到了他人的教唆,如果立即執行死刑,便等於奪取了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們是完全有可能在經過改造後重新成為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人,可是一旦生命權都沒有了,還何談改過自新呢?還何談更好的建設祖國呢?從矯正論的角度看,是否所有的死刑犯都不能夠改造呢?死刑剝奪了刑罰積極的、改造的價值。
第五,人無完人,只要是個人即使他再怎麼細心也是會犯錯的。古往今來,發生了許多的冤假錯案,中國古代的竇娥不就是很好的例證嗎?
冤假錯案並不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失,好比再精密的儀器也有出差錯的時候。德國國際記者協會日前在歐洲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對象是歐洲各國的檢察官、法官等執法人員以及一些律師組織。調查的內容是刑事重罪案件的誤判比率。調查結果出人意料,這類案件的誤判率為0.5%,記協據此得出結論:歐洲每年至少有數百起重罪案件存在誤判現象。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代表,德國的冤假錯案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失。那麼可以判斷出中國每年的冤假錯案的數量也是為數不少的。死刑之誤判率高,而冤獄之發現與平反又非常困難,所以生命刑應該廢止。 如果廢除了死刑,雖然嫌疑人被判了終身監禁,可一旦事實的真相被查明,那麼嫌疑人就會成為自由身,所有的一切還可以重新開始,如果執行了死刑,不僅僅他被冤枉,而且會給他的家人,親屬帶來多麼大的傷痛,我相信那個判刑的法官也會一輩子無法安心。
有學者以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調寫道:生命一次性讓人對它珍惜;生命的美好使人為它感到傷感;死者親屬的傷痛使人同情;罪犯臨行前的恐懼讓人憐憫;一旦錯判難以糾正使人感到後悔;任何罪犯都有可以讓人寬宥的原因。
總之,生命是寶貴的,一旦一個人的生命被剝奪,一切就無從談起,所以從上面的五個方面我一一論述了我認為中國應該廢除死刑的理由。可是從現在中國的國情來看,中國廢除死刑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但是死刑已成為強弩之末,喪失了昔日的威風,廢除死刑是人類法制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是刑罰改革的大方向。 廢除死刑是歷史的必然,因此我依舊會充滿信心,我相信死刑會走向它的終點,走進歷史博物館,終究有一天中國大地上不會再出現死刑!
[參考文獻]
1、崔敏:《死刑考論—歷史 現實 未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陳琴:《刑法中的事實錯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何顯兵:《死刑的適用及其價值取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黃曉亮:《暴力犯罪死刑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李交發:《簡論沈家本的廢除死刑觀》,載《現代法學》2005年版。
6、趙秉志主編:《中國廢止死刑之路探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趙秉志主編:《死刑改革研究報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捌』 蘇永欽的人物事件
200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民商法前沿論壇在明德法學樓國際學術報告中心舉行。我國台灣地區「司法院」大法官審薦小組委員、台灣政治大學法律系蘇永欽教授作客論壇,以「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民法典——從物權法立法引發的爭議談起」為題作了精彩的演講。我校副校長、我院王利明教授,我院王軼教授和石佳友副教授出席了此次論壇並作了評議。本次論壇由我院博士研究生孟強主持。
在演講正式開始前,王利明副校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他說,蘇永欽教授是台灣著名的學者,為人謙和、著作頗多、學術成就卓著。王利明副校長熱烈歡迎蘇永欽教授的到來,希望蘇教授經常到人大法學院來參加學術活動,促進兩岸法學交流,王利明教授向蘇永欽教授贈送了演講紀念品。
蘇永欽教授圍繞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民法典這一問題展開演講。他認為,中國民法典要做「最普通的普通法」,要具有超越體制的特徵和功能,以抽象化的方式制定相關規則,再通過特別立法解決具體問題。他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這一觀點。
在演講中,蘇永欽教授首先介紹了物權法實施的推遲和其實施後的爭議。蘇永欽教授認為物權法在立法過程中產生的爭議是有其社會經濟背景和理論現實意義的。他說,社會的不斷變化決定了法律制度需要不斷地改革。當談到民法典立法模式時,蘇永欽教授強調,個別的民事規范匯編的意義不大,我國需要體系化的立法模式,較為可行的主要有民法典模式(水平切割)和部門民法模式(垂直切割)兩種立法模式。他指出,這兩種模式在體系路徑、思維方式、指導理念、公私匯流、規范領域、規范角色、規范對象、規范風格上都是截然不同的。蘇永欽教授較為贊同民法典模式,認為該模式的優點在於歷久彌新,主要體現在利用該模式可以將較抽象和精確的概念組合成相應的規則。隨後,蘇永欽教授以德國民法典為例指出,民法典模式是基礎結構的回填,其高度抽象性留下的特別立法和解釋空間較大,能較好地滿足社會復雜變化的需要。在將物權法與合同法進行了比較分析後,他認為,兩者在立法技術上存在差異。物權法並沒有較高的抽象性,還不能達到納入民法典的要求。蘇永欽教授指出,物權法立法的爭議主要源於物權法中夾雜著很多本屬於部門民法的規定。因此,中國民法典應該更注重抽象性的要求,回到市場經濟的原點、人性的原點。
蘇永欽教授隨後提出要根據物權本質重構財產法體系。他認為,物權法定是物權法能獨立成編的唯一理由。在物權和債權的區分上,他指出,兩者都是相對的、待履行的交易關系。物權的本質在於特定的財產利益通過公示化改變了特定人之間的對待關系。蘇永欽教授認為,若打破物權法定原則,物權法就可以並入合同法而無獨立的必要。而物權法定原則實際上並不能完全適用所有的市場交易,因為一般的市場交易的社會成本比較低,而在這一原則下的社會成本極高,不利於市場交易的發展。所以,他認為,物權法定原則應變得更加自由化。轉而債物二編最終都可以成為歷史,以合同法來調整所有的交易關系。
最後,蘇永欽教授闡述了適應市場經濟的中國民法典的結構內容,包括財產法通則,合同法,知識產權,人法通則,親屬法,繼承法,民事責任法,國際與時際民事法律適用法八篇。
主題演講結束後,王軼教授和石佳友副教授就相關問題作了精彩的評議。王軼教授認為,最理想的民法典應當具有超越體制的功能,能夠表達人們最低限度的價值共識。石佳友副教授指出,民事法律最基本的制度都有較強的政治性,帶有強制化色彩,這是其它民事立法應該注意的。最後,蘇永欽教授還和現場的同學進行了互動。
『玖』 甲將200萬元打入乙的股份中,現在甲要求退股,但乙不承認這款。問乙是否構成犯
律師文集
股權轉讓合同效力認定中的若干爭議問題
發布時間:2009-04-09
於海忠律師
於海忠律師
服務地區:張家口-張家口市
咨詢我
內容提要: 2007年4月5日晚,中國人民大學民商法前沿論壇在明德法學樓601國際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心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為同學們做題目為「股權轉讓合同效力認定中的若干爭議問題 」的精彩演講。講座山東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吳春岐主持。劉教授首先以其仲裁的一個案件為開場白,引出與股權轉讓合同效力有關的十三個問題,並逐一進行了生動講解。第一個問題:股權轉讓合同的成立生效原則及其例外。對此劉教授認為,股權轉讓合同應遵循合同法的一般規定,對股東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也應採取成立生效主義為原則,批准生效主義或者登記生效主義為例外的立法態度。當然,成立生效主義原則並不排除股權轉讓方與受讓方依思自治原則,通過法律行為的附款(含條件與期限)控制或者限制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和生效時間。但是,股權轉讓合同所附條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邏輯。第二個問題:股權轉讓合同與股權變動的效力之別。劉教授強調應區分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和股權變動的效力,股權轉讓合同是源,股權變動是流,前者生效並不必然導致後者生效,前者絕不以後者的生效為前提。「一股兩賣」的,兩個股權轉讓合同可能都有效,但在客觀上只有一個可以履行,另一個合同按違約處理。第三個問題:可以取得、但尚未取得的股權可否成為股權轉讓標的。對此,劉教授認為這種股權轉讓合同屬於無權處分合同。尚未取得股東身份的受讓方在訂立合同後如果取得了股東身份,從而取得了對該股東權的處分權,則該轉讓合同有效。第四個問題:部分老股東之間相互轉讓股權時,其他股東有無優先購買權?劉教授指出,現行公司法沒有賦予老股東此種情況下的優先受讓權,尊重老股東之間的股權轉讓自由就是弘揚了股東自治和契約自由的精神。但他同時認為,這並不妨礙公司章程預先做出相反的約定。第五個問題:股權轉讓導致股東人數超過50人時,是否影響股權轉讓合同和公司的效力?劉教授認為,此種情況下的股權轉讓合同與公司均為有效,人民法院既不能確認股權轉讓合同無效,也不能判決解散公司。進而論述了得出這一結論的理由。第六個問題:股東出資瑕疵對股份轉讓效力的影響。劉教授認為出資不足的股東仍然有權將其有瑕疵的股東資格或者股東身份轉讓給第三人。但轉讓方向受讓方轉讓的權利不能大於轉讓方自身擁有的權利。至於此種瑕疵是否會影響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應當區分受讓方是否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瑕疵存在這一事實具體分析。第七個問題:慎重對待無效或者可撤銷的股權轉讓合同。劉教授認為,股權轉讓合同的簽訂與實際履行關系重大,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盡量維持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並以無效合同的認定、可撤銷及效力有其他瑕疵的合同為例進行說明。第八個問題:股權轉讓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撤銷之後的處理。劉教授首先指出合同法關於這一問題的一般規定可以適用。之後對受讓方實際參與公司經營管理分盈虧兩種情況分別給出了處理意見。第九個問題:股東權中的權能可否分別轉讓?劉教授主張,為盡量拓展當事人的合同自由空間,在不違反法律、法規中的強制性規定、公序良俗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的前提下,此種轉讓行為的效力原則上應當受到尊重。進而以分紅權和表決權的轉讓為例進行闡釋。第十個問題:公司章程可否限制股權轉讓行為。劉教授指出,基於公司自治與股東自治精神,公司法允許有限責任公司章程為維持和強化股東之間的人合性而合理限制受讓股權的主體范圍。但公司章程的規定不得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強制性規定,不得侵害股東的固有權。第十一個問題:老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之前,出讓股東與第三人簽定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對此劉教授傾向於認為,股東向第三人轉讓股權的初步意向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後,與第三人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應界定為附停止條件的合同。第十二個問題:老股東瞞著其餘股東而徑直與第三人訂立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劉教授認為,此類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應當界定為可撤銷合同,任何享有法定優先購買權的股東均可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撤銷該合同。並指出,將此類合同界定為可撤銷合同,不會鼓勵股東對外的投機性股權轉讓行為。進而論證了原告股東在提起撤銷股權轉讓合同之訴時,可以一並提出由自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訴訟請求,並且此舉不會害及其他股東的同意權和優先購買權。第十三個問題: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權轉讓特殊規則。劉教授首先指出,判斷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行為是否生效,應當嚴格遵守《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其《實施條例》的特別規定。審批機關的批準是中外合資經營企業股權轉讓合同生效的前置程序。認為應當將未經審批機構批準的股權轉讓協議視為已成立、未生效的行為。並認為股權轉讓合同自股權轉讓合同被審批機構批准之日開始生效,至於股權變動的效力,將股東名冊變更之日視為股權變動之日,而將公司登記機關辦理股東變更登記之日視為可以有效對抗第三人之日。 最後,劉教授點評了講座開始時提到的案件,以此做為講座的結尾,使整個講座首尾呼應,渾然天成。 之後,劉教授回答了同學的提問。劉教授的講座資料生動翔實、語言風趣幽默,同學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