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成列行為
⑴ 刑法中的類型性的行為是什麼樣的行為
你好
這是刑法理論上的概念,不必深究
類型化的犯罪行為應是指符合犯罪構成客觀要件的實行行為的表現方式、存在形態應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一類,也可以是常態的實行行為。比如,故意殺人行為,通常有用槍、用刀等利器或其他具有攻擊性的工具實行殺人,或者其他常態的方法。
⑵ 刑法中的行為
1.刑法中的行為個數判斷不能僅憑借客觀外部動作的個數來判斷,而應該綜合主觀故意、危害結果來進行具體分析。如果行為人以一個概括的故意實施了多個外部動作造成一個危害結果,刑法中將其視為一個行為;如果行為人以數個故意通過多個動作造成數個危害結果,刑法中一般將其視為多個行為;如果行為人以數個故意實施一個動作造成多個危害結果,分以下三種情況分別討論:1.行為人在兩個直接故意罪過支配下,只實施了一個外部動作,應當看成兩個行為。此情形下,是否造成危害結果,並不影響行為的個數。2.行為人在一個直接故意罪過和一個間接故意罪過支配下,只實施了一個外部動作,造成了兩個危害結果,或者只造成了間接故意所放任發生的危害結果,就應當看成兩個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故意所追求危害結果無論是否發生,並不影響行為的個數。3.行為人在一個直接故意罪過和一個間接故意罪過支配下,只實施了一個外部動作,只造成了直接故意所追求的危害結果,或者沒有造成危害結果的發生,就應當看成一個行為。
2.回答你的具體問題是指:1.行為人對於私放在押犯人擁有直接故意,對於該名犯人逃脫後殺害證人擁有間接故意,如果該名犯人著手實行殺人行為,屬於上述第二種情況:行為人構成私放在押人員罪與故意殺人幫助犯,根據共犯從屬性原則,犯人既遂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幫助犯,未遂則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幫助犯,與私放在押犯人罪數罪並罰;如果該名犯人未能著手實行殺人行為就再次被逮捕,屬於上述第三種情況:僅成立私放在押人員罪一罪(當然不排除如果犯人在殺人預備階段被逮捕,也成立預備幫助犯,也成立數罪)。2.該種情況屬於兩個故意、兩個動作、兩個結果,分別是殺害被保險人和騙取保險金,殺害被保險人成立故意殺人罪,騙取保險金成立保險詐騙罪。但是保險詐騙罪的實行行為是騙取保險金,即到保險公司索賠或者提出支付保險金的請求才可認定為該行為的「著手」,如果最終取得保險金則成立既遂,數罪並罰。如果嚴格按照你問題中的描述,僅有殺害被保險人的行為,還沒來得及去申請保險金賠付的,成立故意殺人罪與保險詐騙罪的預備,此時只實施了一個行為,屬於想像競合犯。3.該種情況屬於兩個動作,是兩個行為,但是只有持有行為具有故意。盜竊槍支罪是故意犯罪,要求行為人明知盜竊物品是槍支。題目中的行為人存在抽象事實認識錯誤,按照法定符合說在客觀結果與主觀故意的重合部分定罪處罰,所以僅成立盜竊罪一罪。後面行為人發現是槍支又持有,持有行為又構成非法持有槍支罪,兩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數罪並罰。當然如果行為人一開始明知是槍支而盜竊的,僅成立盜竊槍支罪一罪,持有行為是當然結果被盜竊行為吸收。4.該種情況屬於兩個故意、兩個動作、兩個結果,與第二個問題大致相同,可以自行舉一反三。
⑶ 刑法中的行凶行為如何理解
我國現行《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了正當防衛的特殊情形,但並沒有對「行凶」作出明確定義。
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它是一種犯罪類型,而且是屬於可對其實行無限度防衛的犯罪類型。它也是對一種犯罪類型本質特徵的描述,行凶是殺人、傷人行為,但不簡單地等於殺人罪和傷害罪,或兩個罪之和,它是對具有殺人或傷害性質之類行為所作的提示,即只要含有殺人、傷人性質的犯罪,諸如爆炸等直接危及他人生命健康的犯罪均屬於行凶范疇內。
(3)刑法成列行為擴展閱讀:
根據《刑法》第20條第3款的整體結構來看,「行凶」與其他的四類暴力犯罪行為之間是並列的邏輯關系,據此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存在結構和內容上的共性。對於並列關系存在的個體之間具有共性特徵毋庸置疑,但如何把握其共性,就要結合緊隨在五類暴力犯罪行為之後「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規定來考量。「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作為一項概括性規定,一方面通過「其他」二字為無法窮盡列舉的暴力犯罪行為提供了兜底性的補充,另一方面揭示和概括了前五類犯罪行為的共性,即嚴重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第二,「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並不是包含或交叉關系。「行凶」一詞在日常的理解中趨近於「為非作歹」,很多嚴重暴力的不法行為都可以用「行凶」來概括。在「行凶」一詞可以包括後面幾類暴力犯罪行為的情況下,又在法條中處於並列的地位,為了保持《刑法》條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完整性,有序性,則需要對「「行凶」」一詞進行限縮解釋。
參考資料:網路-刑法
⑷ 刑法中的行為犯有哪些
行為犯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為的完成作為犯罪既遂標準的犯罪,刑法中行為犯的罪名非常多內。包括破容壞軍婚罪、妨害作證罪等。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第二百五十九條規定的破壞軍婚罪,明知是現役軍人的配偶而與之同居或者結婚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還有利用職權、從屬關系,以脅迫手段姦淫現役軍人的妻子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第三百零六條規定的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在刑事訴訟中,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明知是現役軍人的配偶而與之同居或者結婚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利用職權、從屬關系,以脅迫手段姦淫現役軍人的妻子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⑸ 刑法中的先行行為如何確定
民法來比較具體,所謂的先行行為都被源規制到具體法條中,比如我請一個6歲孩子吃飯,這是一個行為,那麼如果導致他食物中毒,則餐館有侵權或違約責任,如果突然沖進一群人揍他,則這群人承擔侵權責任,如果我上廁所便秘了時間很長,導致這個孩子低血糖及其他急性營養缺乏住進醫院,則我承擔一定的過錯責任
⑹ 3月1日起,哪些行為觸犯刑法
《刑法修正案(十一)》被討論通過,2021年3月份正式開始實施。其中具體化了之前《刑法》規定中一些空缺或是不足的部分,看看公布的相關信息。
性侵未成年養女
2020年,鮑某某性侵未成年「養女」案引起廣泛關注,這種嚴重違背社會倫理和道德底線的行為引發社會強烈關注。與不滿14周歲女孩發生性關系的行為已被刑法明確為強奸犯罪,為了響應社會關切,這次刑法修改將與14至16周歲養女發生性關系的行為入刑,彌補了法律空白。
法條指引:《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之一第一款:「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女性負有監護、收養、看護、教育、醫療等特殊職責的人員,與該未成年女性發生性關系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未經批准進口、銷售國外葯品
早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對何為假葯劣葯,作出重新界定,進口國內未批的境外合法新葯不再按假葯論處。
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設新罪名,再次明確將未經批准進口、銷售國外葯品的行為列為犯罪,但同時也設置了「足以危害人體健康」的前提要件。
法條指引:《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之一第一款:「違反葯品管理法規,有下列情形之一,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⑺ 列入刑法九的交通違法都有什麼行為
大律師網 相關律師根據《刑法修正案(九)》依據規定交通違法的哪些行為的以下內容解釋:
一、超員處罰
校車和客車,嚴重超員行為的處罰:
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實行最高2000元行政處罰;
11月1日起,嚴重超員的校車和客車,上升為「處拘役,並處罰金」的刑事處罰。
二、超速處罰
校車和客車,嚴重超速行為的處罰:
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實行最高2000元罰款,可並處吊銷機動車駕駛證的行政處罰;
11月1日起,嚴重超速的校車和客車,上升為「處拘役,並處罰金」的刑事處罰。
三、違反危化品運輸規定
違反危化品安全管理規定,危機公共安全行為的處罰:
現行《治安管理處罰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實行行政處罰;
11月1日起,嚴重違法的危化品運輸車,上升為「處拘役,並處罰金」的刑事處罰。
四、共同承擔刑責
校車、客車和危化品運輸車,出現超員、超速和違反危化品運輸管理規定等嚴重違法行為的處罰:
現行相關法律條款:大多隻追究駕駛員的責任;
11月1日起,不但駕駛員要承擔刑責,而且車輛實際擁有者、管理者也要一並承擔刑責。
五、偽造變造駕照
偽造、變造機動車駕駛證行為的處罰:
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實行最高5000元罰款、15日以下行政拘留;
11月1日起,偽造、變造機動車駕駛證行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六、暴力襲警處罰
對依法執行職務的人民警察進行暴力襲擊的處罰:
現階段實行治安拘留;
11月1日起,將按照妨害公務罪規定,實行刑事處罰。
七、交通安全主體責任
《刑法修正案(九)》將駕駛人的危險駕駛行為規定為犯罪的同時,對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負有直接責任,也將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八、無道路運輸經營許可
11月1日起,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的企業和個人,從事相關運輸業務的,嚴重擾亂運輸管理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如發生嚴重超員、超速等行為),不僅要由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處罰,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⑻ 刑法上危害行為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二、 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
危害行為有多種多樣,刑法理論上根據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將眾多的危害行為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作為與不作為。
(一) 作為
1. 作為的概念
作為是指行為人以積極的身體活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即「不當為而為之「。在刑法中大多數犯罪以作為的方式構成,如搶劫罪、詐騙罪、貪污罪、逃脫罪、強奸罪。作為是危害行為的基本形式,它自然具有危害行為的三個基本特徵,此外,還具有以下特殊性:①作為的外在表現是人的身體的積極動作,如將一名婦女按倒,強行實施姦淫行為。②作為通常由人的一系列積極舉動組成,而不是僅指個別的動作。例如扒竊行為,由靠近被害人,將手伸入被害人衣袋或提包,竊取錢物等動作組成。③作為是違反刑法禁止規范的危害行為。刑法規范由禁止規范和命令規范組成,作為即違反了刑法 的禁止性規范。
2. 作為的實施方式
(1) 利用行為人自己的身體實施的作為。這是作為最常見的實施方式。身體活動既可以是四肢的活動,也可以是五官的活動,還可以是身體和其他部位的動作,例如以拳腳傷人,以口頭誹謗、侮辱、誣告他人,以眼神示意教唆他人犯罪,都是以身體實施的行為。
(2) 利用物質性工具實施的作為。如利用刀、槍、毒葯去殺人、傷人,利用偽造的證件詐騙他人錢財。
(3)利用他人實施的作為。這是指行為人利用無責任能力的人(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實施的行為,如教唆不滿14歲的人放火、強奸。在這種情況下,無責任能力人的行為,實際上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工具。
(4)利用動物實施的行為。如利用患有狂犬病的狗、貓去傷害、殺害他人,利用毒蛇傷人、殺人。
(5)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如某甲將一智商低下的人騙到野外,明知電閃雷鳴會對人造成危害而故意讓自然的雷擊死,即是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
(二)不作為
1.不作為的概念
不作為就是指行為人負有某種行為的特定義務,能夠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即「當為而不為」。不作為是與作為相對應的危害行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義務,這是成立不作為的前提條件。行為人負有的這種特定義務是法律上的義務,不只是普通的道德義務。如果行為人沒有這種特定義務,則不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關於特定義務的根據或來源,通常認為有以下幾種。
①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這里的法律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一切行為規范的總稱,包括憲法、普通的法律(狹義)、行政法規、條例、規章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法律規定的任何一種義務,都可以成為刑法中不作為的根據,只有其他法律所規定的義務,成為刑法規范所要求履行的義務時,才是不作為的法律義務的根據。例如,婚姻法規定的家庭成員之間有相互撫養的義務,但是夫妻兩人吵架,如果女方欲去自殺,而男方並不阻止其自殺,結果女方自殺身亡時,並不能認為男方有阻止或搶救的刑法 上的義務。因為刑法並未規定此種救助義務,所以對男方不能認定為成立刑法上的義務,從而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個問題目前刑法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司法實踐中 有獎吵架後看著妻子自殺的丈夫判以故意殺人罪的判例。)
②行為人的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如值班醫生有為病人治病的義務,消防隊員有救火的義務。它是以該行為人擔任某種職務,從事某種業務並正在執行為前提,否則就不發生履行該義務的問題。
③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上能夠產生一定權利義務的行為。若一定的法律行為產生某種特定的積極義務,行為人不履行該義務,以致使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受到侵害或威脅,就可以成立不作為形式的危害行為。例如,受雇為他人照顧小孩的保姆,負有看護小孩使其免受意外傷害的義務,如果保姆不負責任,見危不救,致使小孩身受重傷,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④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指由於行為人的行為而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時,行為人負有採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結果發生的特定義務。如果行為人不履行這種義務,就是以不作為的形式實施的危害行為。例如,由於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引起火災時,行為人有積極滅火的特定義務;汽車司機在交通肇事後,有及時救助傷員的義務;成年人帶小孩去游泳,負有保護小孩安全的義務。
(2)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可能性或履行能力。行為人雖然具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但是由於某種客觀原因存在,根本不可能履行或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能力,則不能成立刑法中的不作為。
(3)行為人由於不履行特定義務,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的發生。這是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外在標志。
⑼ 刑法裡面的先行行為指的是什麼意思 還有刑法裡面的先行行為具體條款在哪 大神快來
先行行為是刑法中一個獨具特色的概念,它是指行為人實施了某種行為而使刑內法所保護的社會容關系處於危險狀態,使行為人負有防止或者排除這種危險發生的義務。
刑法中具體沒有哪個條款說先行行為,先行行為是刑法理論中的內容。
⑽ 刑法分則將犯罪行為分成10類分類的依據是
更正下:應該是犯罪客觀方面 D應該是犯罪主觀方面個人認為選A ,刑法分則包括十章: 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第五章侵犯財產罪;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第七章危害國防利益罪;第八章貪污賄賂罪;第九章瀆職罪;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
下面列出四要件的概念以便理解: 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規定的,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徵。它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犯罪的時間,地點指刑法規定的,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徵。它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犯罪的時間,地點。 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自己所實施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包括罪過、犯罪的動機及目的等因素。 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刑法分則十類分類標准:依照犯罪客體不同,即依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不同分的類。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