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移民法
㈠ 美國在1965年為什麼要改變它的移民政策當時是什麼樣的的背景哪些方面原因造成的這種轉變
在1965年之前的移民法案是1920年的配額制,配額制對歐美移民有利,卻非常不利亞洲,非專洲屬和南美洲的新移民。這精神有違1960年代風起雲涌的平權運動。當時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的高知識份子在美國展露頭角,大量吸收這些高技術移民對美國的科技創新也有利。而1955年美國移民局驅逐錢學森事件展現的的迂腐和不知變通也被批評的體無完膚,這些都是直接影響造成移民法改變的因素。
所以美國在1965年通過並改采新移民法案,將移民配額改為對美國有用的才能和已取得美國居民身份家屬團聚為優先,各國的單一配額則取消。從此大量吸收高素質的新移民變成美國國力表現之一。這一改變有深遠引響,由1965年開始掀起第二波高素質的亞洲移民潮,以留學生為最大主力,各國的專業人士次之。而教育程度較低的傳統僑社或唐人街則勢力衰退,這趨勢至今不衰。
㈡ 中國有移民法嗎
目前還沒抄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跨國婚姻越來越多,親屬移民到國內的逐漸增加,對高新技術人才的引進也會帶來外國人來華定居或移民,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移民法》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
目前,我國涉及到移民工作的法律法規較多,包括《戶口登記條例》(1958年)、《國籍法》(1980年)、《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1985年)、《中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1985年)、《公安部關於城鎮暫住人口管理的暫行規定》(1985年)、《民法通則》(1986年)、《土地管理法》(1999年修訂)、《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2003年)、《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2006年修訂)、《護照法》(2007年)等。
但是,這些法律出自不同的部門,全局性不夠,尚不能構成完整的系列,還有不少涉及移民的工作無法可依。
㈢ 國家移民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我還真不了解我國國中國境內移民法的全文內容是由哪些?
㈣ 中國赴美早期移民情況
華人移民美國已經有200多年歷史。從早期賣豬仔式的勞工移民,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知識型新移民,華人在美國的待遇與地位有了很大變化,中美兩國的關系也由不平等的、敵對的,逐漸轉變為比較平等的「合作夥伴」關系。如何看待這200多年的華人移民史,如何評價伴隨著華人移民而出現的美華文學?這始終是眾多海內外專家和學者們所研究的重要課題。美國著名華人作家黃運基在中國出版了長篇小說《奔流》(沈陽出版社1996年)、《狂潮》(沈陽出版社2003年)和中短篇小說集《舊金山激情歲月》(珠海出版社2004年)之後,又由廣州花城出版社推出了散文集《唐人街》(2004年底),為我們對以上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文本。
一、以個人經歷印證歷史發展
文學與歷史都要求敘寫生活的真實與本質。歷史的寫作不能虛構,需要大量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基礎,作者個人的經歷在寫作中不是特別重要;文學的寫作不排斥虛構,但個人的經歷、尤其是生活細節的真實,卻顯得非常重要。如果僅從個人經歷來看,黃運基無疑在美華文學創作中佔有先機:祖孫三代華僑,自己在美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在《唐人街》中所寫的都是親身經歷的事情,以個人(包括家族)經歷印證歷史與時代的發展,使這部散文集具有特別真實和厚重的品質。
黃運基在書中自敘:「我的爺爺在他17歲那年當『契約勞工』,既是我們所理解的『賣豬仔』來到新大陸建築中央太平洋鐵路。17年後他回國結婚,由於『排華法案』的執行,使他回不了美國。」(《話說「華僑文學」》)這里的「排華法案」指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一項「絕對禁止華工入境十年」的法案。該法案到1884年又作了修訂,條款增加到17項,擴大了限制華人移民的范圍;1888年再次升級為《斯克特法案》,禁止暫時離境的華工重返美國,把2萬多名回中國探親的華工拒之門外。黃運基的爺爺大概就在這2萬名之列。
早期華人移民在美國當苦力,開礦山、修鐵路、墾荒地,對美國西部開發做出了卓越貢獻,而當美國經濟繁榮發展以後,這些華工卻成了白人排斥和攻擊的對象。由於美國限制華人入境,華人不得不採用一些不正常的方式移民,其中一項是「冒籍」。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火災,移民局的檔案全部被燒毀,很多華人趁機冒認是在美國出生,領得美籍證件。在「法官確定了土生兒孫國籍權利之後,又產生另一種冒籍手段。美籍華人到中國探親回來,就向移民局報告生了孩子(通常是男孩)。這樣製造了一個移民空額。幾年後,居美華人可以轉讓或出售這些空額及有關口供資料,讓其他華人冒籍入境」。既然是冒籍申請移民,就不能再姓原來的姓,必須改姓移民紙上的姓。黃運基的父親於1924年以卓姓冒籍移民美國,1948年黃運基也同樣以卓姓移民美國,所以黃運基中文名姓黃,英文名卻姓卓。合法的姓變成不合法,不合法的姓反而變成合法的,這種現象在美籍華人中相當普遍。
到了60年代,美國移民局發起所謂「坦白運動」,要求冒籍的華人移民向政府「坦白」自己是「非法入境」,然後根據情況由移民局重新登記辦理移民手續,借機打擊迫害華人社會的進步人士和異見分子。1962年,黃運基的父親迫於壓力向移民局「坦白」冒籍,黃運基則拒絕「坦白」,而被警察局以「非法入境罪」逮捕。接著,他父親被迫在法庭上指證親生兒子是「非法移民」,結果黃運基被判入獄三個月,監守行為五年。為了維護自己的公民權,他跟美國政府打了十年官司,終於在1974年才獲准重新申請加入美國國籍。
讀著《唐人街》第一輯「歲月留痕」中的系列散文,彷彿跟著作者回顧了半個世紀以來中美關系的歷史,而作者的「美國夢」確實是跟中美關系的風雨陰晴連在一起的。黃運基為了尋夢,「15歲隨父親來到『自由樂土』的美國,卻還未踏足這片『樂土』便失去了『自由』,像俘虜似的被送進移民局關押起來,等候審問。就像父親少年時來美國,被關在沒有天使的天使島上一樣」(《失而復得的日記》)。50年代的美國,是極端排華反共的麥卡錫主義橫行的年代。黃運基在軍隊服役期間,因為主張美中關系正常化、反對韓戰,而被認為是從事「非美」活動,被軍事法庭判處「不榮譽退伍」,勒令逐出軍隊,所有書籍、日記和幾萬字的長篇小說手稿都被沒收。他頂著巨大壓力,長期為中美兩國建交而奔走呼籲,與幾個朋友發起成立了「美中人民友好協會」;他以一人之力創辦了名震一時的《時代報》,在創刊號上報道了尼克松總統訪華的「破冰之旅」;鄧小平訪美時,他以《時代報》記者的身份追蹤采訪,寫下了一系列報道和評論;里根總統訪華時,他作為美國記者團的成員一起隨行采訪;1974年他應中國外交部邀請,率領一個美國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國慶25周年慶典;1979年1月1日,他在所有美國華文報紙中首先獨家報道:美中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鑒於黃運基先生在新聞、出版、翻譯、創作,以及長期致力美中友好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卓越貢獻,美國舊金山市市長威利布朗代表舊金山市縣議會宣布:1998年2月1日為舊金山「黃運基和美華文化人報日」!與早期華人所受到的歧視、虐待和欺辱相比較,這在美國華人移民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事件。
早在50年代初期,黃運基主張美中建交而被認為是「非美」,受到軍事法庭審判,被逐出軍隊;20多年後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卻被認為是打開美中關系大門的「英雄」,歷史的發展是多麼富有戲劇性!因此,有人認為黃運基的政治觀念,比美國總統至少超前了20年。黃運基的榮辱得失,是隨美中兩國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他在美國大半生的奮斗歷程,充分表現了海外華人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這正是這部書感人至深的地方。
二、穿透時空的洞察力與概括性
唐人街(Chinatown),也叫中國城、華埠,是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方。早年的美國非常排斥和歧視華人,經常有華人移民遭受白人的欺辱、毆打和槍殺。為了團結起來抵禦外辱,華人們便集中住在一起,被擠壓在一個狹小的生活范圍內,逐漸形成這個用四堵無形的厚牆圍住的唐人街。
黃運基筆下的唐人街,不僅描繪了讓外國人感到神秘的一面,如:香燭繚繞的廟宇,神聖威嚴的菩薩、神像,雕欄畫棟的中式建築,武術館、中醫館、葯材店、瓷器店、絲綢鋪、中餐館、麻雀館,還有逢年過節的鞭炮、春聯,敲鑼打鼓的舞獅、舞龍,粵曲、京劇,以及叫人感到迷惑的華人稱為邑界的地緣性組織、稱為姓界的血緣性組織、稱為堂界的幫會以及行會等四大類型社團。更重要的是,作者以穿透時空的洞察力剖析了唐人街形成的歷史原因,指出「唐人街是一面歷史的鏡子。在不同的年代,你會在唐人街上看到不同的東西,感受到不同的人性的冷暖」、「唐人街還是美中關系的溫度計、晴雨表。五六十年代全美颳起政治冷風期間,整個社會動亂不堪,唐人街也不能倖免。70年代,美國要面對現實,主動與中國改善關系,唐人街也像雨過天晴」(《行過都板街》)。這樣,唐人街就與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與季節變化,與美中關系,與世界局勢發生了千絲萬縷的關系,揭示出唐人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在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徵。
豐富的人生閱歷,長期從事新聞寫作和政治評論,使黃運基的散文沒有無病呻吟、雞零狗碎的毛病,而是有感而發、高屋建瓴、舉重若輕,對生活具有很強的藝術概括性。《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作者先從「911」事件後美國掀起了掛旗熱落筆,好像不掛星條旗就不熱愛美國一樣。接著,又談到三藩市唐人街的熱點問題「易幟」,194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有僑社在唐人街的同源會禮堂掛起了五星紅旗,當年是「獨樹一幟」,而且遭到手持棍棒利器的歹徒沖擊會場,打傷群眾,扯下五星紅旗;而現在唐人街絕大多數僑社都降下了青天白日旗,升起了鮮艷奪目的五星紅旗,在舉行升起儀式時,美國的市長和其他政要也會應邀出席觀禮。作者僅僅在升旗這個問題上,就概括地反映了唐人街50多年世態人心的滄桑變化。
《香港的黎明》寫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重大歷史事件。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歷史滄桑,那麼盛大的交接儀式和歡慶場面,那麼多海內外華人和英國人的復雜心態,他竟然只用不到2千字的篇幅就寫得洋洋灑灑,雋永傳神,妙處橫生。作者首先點明香港「回歸」是「所有中國人日盼夜望的日子」,描繪了香港各地的歡慶場面,然後抓住交接儀式中最激動人心的降旗和升旗儀式寫香港的回歸。作者身臨其境,「見證了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當時香港正下著雨,這雨便具有了象徵意義:這是英國殖民主義統治者愁腸寸斷、莫可奈何的「淚雨」;同時,這也是「喜雨」,把中華民族百多年來的恥辱洗刷得乾乾凈凈!最後,作者以新聞采訪的形式向幾個人問了同一個問題:「在這個歷史性時刻,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其中一位女青年說她最想成為1997年7月1日約會黎明先生共進早餐的第一個人。以這么短的篇幅容納這么重大的歷史題材,而且又寫得這么充實生動,富於象徵意義,確實是舉重若輕、揮灑自如,對生活具有巨大的藝術概括能力。
他的《四十五年的甘苦》,曾獲《人民日報海外版》為紀念建國四十五周年舉辦的「祖國和我徵文」優秀獎。作者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寫祖國成立45周年的巨變和成就,表現出「海外的炎黃子孫,魂系中華」的愛國之情,概括性地揭示出「祖國的興衰,與我們休戚與共」的真切體驗,希望中國走上「強國富民」之路,贊頌「中國像個巨人,正在一步一個腳印走向世界!今日的祖國,是一塊生機勃勃的開心地」!
三、對中西文化的反思與批判
海外華文文學不同於中國本土文學,就在於它的地域性、民族性、國籍性的多元混雜交融而呈現出來的文學特質。黃運基祖孫三代華僑,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深,他女兒和外孫、外孫女在美國出生,只會說粵語,漢字認不太多,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美國華人家庭。在黃運基身上無疑保留著勤勞、節儉、堅韌、善良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同時也具有冒險、熱情、好動、外向等西方文化的性格特徵。他跟美國人在一起,說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辦事行動都是美國作派;跟中國人在一起,他又能說一口標準的粵語和比較標準的普通話,待人接物又很有中國的人情味,是一個兼有中西文化優點而少有其缺點的傳奇人物。
黃運基在美國生活了57年,最近10多年來頻繁往返於太平洋兩岸,差不多每年都回祖國住一兩個月。他接觸的朋友既有兩國的平民、政要,也有文學藝術界的名流、雅士,身處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之中,使他對兩國的風俗民情和文化特點都有深刻的了解,因此,在他筆下不乏對中西文化的反思與批判。如《東西之間》客觀地分析了東方與西方文化的差異,美國人教育孩子從小要獨立,不依賴父母,小時候不喜歡別人叫「小孩子」,但老了又不喜歡別人說他們「老」;中國人教育孩子要聽大人和老師的話,要做「乖孩子」,老了就倚老賣老,喜歡別人尊其為「老」;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有時謙虛過頭顯得虛偽,西方卻認為做人要自信,要善於表現自己的特長。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甚至在一個家庭兩代人的觀念上也表現出來:女兒生了兒子,作者便和妻子商量在銀行給外孫開設一個教育基金賬戶,每月存入一筆錢作為外孫將來念書的費用,但女兒女婿在感激之餘堅決不同意這樣做,他們認為孩子18歲以前父母應盡自己的職責,孩子18歲以後就應當對自己的前途負責,做一個自強自立的青年,不應當依賴父母和爺爺輩。
在《太陽月亮資本家》中,作者反思自己在50年代「可愛的純真和可哀的偏激」,在日記中狂熱地歌頌「太陽」,人為地貶低「月亮」。因為受當時政治觀念的影響,認為當工人光榮,當 「資本家」可恥,甚至不敢買車、買房。《機上即景》從一對中國中年夫婦貪小便宜,在美國乘飛機時偷偷拿走4個塑料杯和4個玻璃杯,聯想到國內飛機起飛前手機鈴聲大作、講話很大聲,落地時飛機還在滑行便一窩蜂站起來拿行李的混亂現象,作者認為這些都是國民素質不高的表現。
在對中國文化進行反思的同時,黃運基也對西方文化進行了嚴肅的考問。《暴力文化》指出美國的電影、電視、報紙新聞、圖書出版、娛樂場所到處充斥著殺人放火、槍戰打鬥、強奸搶掠的暴力文化,「目前美國民間擁有各種槍支的總數超過2.3億支,幾乎已到人手一槍的地步美國的賣槍店多過麥當勞漢堡包店」,「當整個社會都處在『暴力文化』的籠罩下,我們的青少年那原是純真的心靈都被這種『暴力文化』所侵蝕時,槍械便成為他們便於拿起的可以殺人的武器,美國校園連續發生的槍殺悲劇與這種『暴力文化』不無關系」。在《魂斷雙子樓》中,黃運基在對恐怖分子襲擊表現出極為憤慨、對2000多美國公民無辜喪生表示沉痛哀悼的同時,也對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深刻反思:「當我們偏袒以色列以暴易暴反恐的同時,我們是不是要冷靜理性地反省一下,我們對外面世界的所作所為,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了?」他呼籲人們「在緬懷逝者期盼冤魂安息的時刻,把眼光看得更遠,為未來的世界更美好更和平,點燃希望的燭光」!
吸納中西文化之長而摒棄兩者之短,身處美國而又關心中國和世界的局勢及人類命運,使黃運基超越了種族與國籍的界限,能夠客觀、全面、辨證地看問題,表現出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黃運基的散文傾向於寫實風格,忠實於生活的原生狀態,揭示歷史的真實面貌,小至身邊瑣事,大至國際風雲,都可用來作為散文的題材,在揭示美國華人生活的歷史與現狀方面具有獨特價值。他既有《漫漫心路七十年》、《香港的黎明》等時空跨度很大、描寫重大事件的大手筆,也有《外孫的玩具》、《獄中書簡》等從小處落筆、婉約纏綿、親切感人的小抒情。他的散文,通常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刻見解見長,而不以華麗的語言和多樣的技巧取勝。由於多篇文章寫到某一個事件,有些細節會有重復之嫌。如果作者不急於把故事像新聞那樣簡潔地呈現出來,而更多地運用一些敘事策略和修辭手法,作品的美學價值可能會更高。我們期待著「人生七十正壯年」的黃運基先生將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
㈤ 美國法律對移民有哪些條文謝謝!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輸入國。200多年來,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遷往美國,使外來移民及其後裔在美國總人口中佔99.6%之高。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美國移民人數呈上升的發展趨勢,有1050萬合法移民和300萬非法移民進入美國。
1952年美國通過的移民與國籍法案,開始建立移民管理的基本模式,制定了全球的總限額數和各國限制數。1965年的移民法取消了種族歧視,並實行類別優先制。1978年修訂的移民法,規定每年進入美國的移民總數為29萬人,每個獨立國家為2萬人。1986年由國會通過的《移民改革管理法》,繼承了過去移民法將移民分為"無配額移民"和"配額移民"兩大類,對"配額移民"的配額分配辦法、配額比例作了調整。可以說,美國移民法中有關這兩大類移民的規定,構成了美國移民法的主體。目前,美國所沿用的最新移民法,是"1990年11月通過的"1990年移民法"。
1990年頒布的新移民法,主要修改了以下幾個方面:
(1)原移民法規定美國每年移民的54萬名,新法規定,移民優先類配額增至64萬5干名,並且有8萬5千個額外名額,供特赦合法外籍人士的家屬用。
(2)將第三、第六優先合並,改為"就業移民",名額由過去的每年5萬4千增至14萬個。
(3)緊縮第六優先,減少了管家、保姆、家庭護理員、廚師的移民配額。低技術性勞工移民的簽證配額將從1萬8千名降到每年1萬名。
(4)限制每年所發H一1不得超過6萬5千名,並由1991年10月施行。同時對H一2非專業性臨時勞工每年有6萬6千個名額的限制。將申請勞工證明簡化手續。
(5)香港出生人士將由5千名配額增加到1萬名,為時3年,然後再增至一個國家的全額約2萬5干名。另外,每年還有1萬2千個簽證名額給美國公司在香港任職的經理及主管人員。
(6)增列投資移民項目,每年度為投資移民配額為1萬名。其投資金額不得少於100萬美元,在"郊區"或"高失業區"的投資金額不得少於50萬美元,並需僱用至少10名全職員工。
(7)關於結婚移民只要證明是"真誠"的婚姻便不必驅解出境,免除兩年外國居住的規定。
(8)外國留學生到美國1年後可在校園外找工作,比舊法提前1年時間。
美國移民法制定原則基本上有兩個,一是照顧美國公民的利益,二是考慮美國政府的需要。美國移民法清楚地告訴人們:凡移民美國申請者,一律依照每個國家的固定數額和類別優先制度辦理,使每個有意移居美國的外國人,都能不分國別、不分種族,而只依靠個人身份和能力取得移民入境資格。
摘自《世界各國簽證與出入境指南》
美國移民法規定,移民是指意圖放棄原來居住地與國籍,進入美國永久居留並申請成為美國公民的人。移民簽證就是以移居美國定居為目的一種簽證,一般須先向美國移民局提出申請,移民局經過嚴格的審核,給合格者簽發一份"批准文件",然後,申請人持該文件向美國駐外領事館申請移民簽證。
美國移民簽證是一種另紙簽證,確切地說,是一份申請表,即美國領事官員發給約見通知時,寄送的《移民簽證和外籍人登記表》,每人一式2份,其中一份填好並在領事官員面前宣誓蓋章後,即成為移民入境簽證;另一份填好的表則裝入信封內,成為移民檔案的一部分,加封後由移民者隨身攜帶。移民簽證的有效日期是自簽發之日起為4個月,持證者可在4個月內的任何時期進入美國。移民簽證僅僅是合法進入美國的證明文件,入境時,還需再接受移民局的檢查,移民局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在護照上蓋上一個臨時永久居留權的印鑒,並授予工作許可。幾個月以後,移民局才會將正式綠卡寄給你。只有當永久綠卡拿到後,移民美國的過程方告基本結束。
美國移民有許多種類:親屬移民、專業移民、職業移民、投資移民、獨立移民以及勞工此移民簽證也為多種。
1999年加拿大移民計劃
1998年世界各國移民加拿大人數最多的10個自家(地區)是:中國、印度、香港、菲賓、巴基斯坦、台灣、伊朗、韓國、美國和俄羅斯。就獨立技術移民單項移民數字而言,1998年人數最多的10個國家(地區)是: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台灣、伊朗、香港、韓國、國、俄羅斯和菲律賓。
近幾年來,中國大陸人士前往加拿大移民的人數不斷上升。1995年為13221人,1996高達17530人。以移民人數排列,1995年排第四名,1996年與1997年排第三名,而1998不論是移民總數,還是獨立技術移民總數都是第一位,成為移民加拿大人數最多的國家。
摘自《世界各國簽證與出入境指南》
申謂移民簽證的文件
美國駐外國人使館或領事館在收到美國移民局發出的簽證批准通知書(1-171表)後,將會向申請人發出OF一169表格,即移民簽證書申請人必備文件的說明書。美國大使館或領事館要求申請人必須提供的證明文件主要是:
1.護照
一本護照有效期限必須在半年以上,而且發照機關必須允許持照人到美國旅行。年滿16歲或16歲以上的兒童,須單獨領取本人護照。
2.出生證明
須提供兩份經過審查核實的出生紀錄,出生證明必須證明出生日期、出生地點及父母雙方的的姓名。影印文件必須連同原出生證件,一起呈送美國領事館審查後方可接受。
3.警方證明。
也稱為無刑事犯罪證明。凡是年滿16歲或16歲以上的簽證申請人都必須提供一式2份警方證明。中國的申請人,是由當地的公證機關出具的無刑事犯罪證明。如果申請人由於以前犯罪而判處刑罰不能獲得這份證明,則必須提供法院或者監獄出具的記錄文件。
4.照片
每個申請人必須交寬11/4英寸,高13/8英寸,白底彩色,面部左偏20。左右的免冠照片一式3張。照片上右耳必須清晰,頭部大小應為寬2.2厘米高2.9厘米的橢圓形。
5.工作證明書
㈥ 美國的《移民法》於哪一年形成
以下是由財瑛出國整理:
從一個國家的歷史來說,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移民法誕生得比美國 移民法早, 也沒有哪一個國家比美國更早意識到自己的國家需要優秀的移民。幾乎隨著1776年美國建國開始, 有關的移民的法律和規定就相繼問世,美國掌握移民法的三大執法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務院,(THE U.S.DEPARTMENT OF STATE)美國國務院通過其在全世界的使館,領館執行移民法,就移民事務而言,其最大的功能就是簽證。按照規定,任何要進入美國的外國人,無論是移民或非移民都必須在境外使,領館取得美國簽證。
美國移民及歸化局(THE U.S 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SERVICE) 簡稱移民局(INS)。
美國移民及歸化局是移民法的核心執法機構,其專門負責處理移民法和非移民申請案,外國人的出,入,境,邊界巡邏逮捕並遞解非法外國人,難民審查,懲罰非法僱傭等等.以及美國勞工部(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美國移民法既以網羅各國人才為目的,又以保護其勞工市場為宗旨,因此任何要以職業移民申請永久居留者,必須要首先證明,其在美國獲得的永久性的工作機會並因此奪去美國工人的工作機 會,而審核該項標準的機構就是勞工部,其提供證明的手段就是勞工證(LABOR CERTIFICATE)三大機構在處理移民事務中,既相互制約,又互為影響,又彼此獨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移民美國或進入美國在全世界所有國家中既最容易,又最困難,說它容易,美國所接納的外國移民為世界第一;說它最難,被美國拒之門外和等在門外的外國人也是全世界最多,符合資格或有益於美國社會的外國人不一定能夠來美國,但不符合或無益於美國社會的外國人又未必不能定居美國。而決定這一切的就是繁瑣復雜的移民法,再加上各自具有極大酌處權的執法機構。
㈦ 加拿大移民法是哪年頒布的啊
自1869年起,加拿大政府制訂了多部法律法規來管理移民入境。第一部正專式的「移民法屬」制定與1869年(Immigration Act of 1869)致力於保護移民安全並防止移民收到剝削。此後在1906年,1910年,1919年,1952年多次更改以適應政府的移民政策,最後一次全面修訂是在1976年(Immigration Act of 1976),該部移民法是最早清晰全面闡述加拿大移民政策目標,並規定各級政府協商處理移民事務的移民法。
2002年,加拿大國會制訂了「加拿大移民和難民保護法」(Immigration and Refugee Protection Act)該法律建立了和移民加拿大有關的目標和路線。它取代了之前的1976年加拿大移民法,成為加拿大現行的移民法規。
㈧ 澳修訂《移民法》,十年簽證暫時只對中國開放,你有何看法
旅遊業是澳大利亞的支柱產業,澳大利亞打算吸引更多的旅遊者來到澳大利亞,而中國人是來澳大利亞旅遊最多的外國人之一,所以澳大利亞先對中國人開放十年多次往返簽證,吸引更多的中國人來澳大利亞旅遊,這也是放鬆對中國人來澳大利亞旅遊的限制。英美國家的人來澳大利亞旅遊都是免簽的,一次性給中國十年多次往返簽證,時間很長,接近免簽,也能吸引更多中國人來澳大利亞旅遊。
㈨ 1924 年五月美國提出排日移民法說明了什麼,給世界歷史帶來什麼影響
在英美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白人至上和種族主義政策最盛行的時期。美國在1882年通過第一部《排華法案》。190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要求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日本和中國的孩子必須轉往「東方人學校」就讀。1907年日本迫於國際壓力和美國達成了「日美紳士協約」,即美國不再公開歧視日本僑民,而日本暗中禁止本國國民移民美國,可以說是一項自欺欺人的「面子協議」。1913年加州制定土地所有法,禁止日本人擁有土地所有權。此後又陸續通過了十餘種排日法案,包括禁止設立日語學校等。
1919年巴黎和會上,日本代表團由牧野伸顕帶領,針對當時如日中天的「白人至上主義」,日本代表團堅持在籌備中的國聯章程里,加入一「種族平等條款」,否則日本拒絕簽字。對日本提出的「種族平等條款」,大多數與會國,包括中國代表在內,都投票贊成,各國投票結果是17票中11票贊成。可是英帝國和美國兩個代表團卻一致反對,又以英帝國代表團內距離亞洲最近的的澳大利亞聯邦反對態度最為強烈,澳大利亞總理BillyHughes的名言「在澳大利亞每100人里95個都反對(種族)平等」就是在這時發表的。最終英美的否決了種族平等條款。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國力遭到巨大損失。到了1924年,美國人乾脆連「日美紳士協約」的面子也不再給。當年4月美國下院通過針對日本的移民修正法案,幾乎完全禁止亞洲人入境和取得美國市民權。5月美國總統簽署了這項法案。7月1日法案正式生效。
消息一出,日本舉國嘩然。4月24日,大阪市民4000餘人集會演說,反對排日法案。東京數千名學生舉行遊行。6月5日,東京18團體發起對美國民大會,聽眾達6萬人。眾多社會1知名學者發表強硬宣言,督促美國反省,反對排日法案。
日本反對排日移民法的運動也得到了亞洲其他國家的支持。1924年11月孫中山在神戶發表大亞洲主義演講,呼籲亞洲民族團結,共同抵抗歐美列強侵略。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托斯表示「美國排日移民法案是西洋帝國主義好戰主義之表現」,泰戈爾,阿爾泰斯等人也抨擊排日法案為侮辱全亞洲人民的不人道行為,主張針對白人美國,建立有色亞細亞,組成亞細亞自由國民聯盟。這從根本說明英美國家是信奉「白人至上的」為以後的二戰埋下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