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很薄
㈠ 《民法典》的亮點和特色是什麼
(一)《民法典》具有極強的中國特色
《民法典》編纂始終貫徹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民法典》第一條中就有明確的體現:「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民法典》第二條至第十條從民法原則上對社會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體現,特別是其中的秩序原則、綠色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具有極強的中國時代特色:其中「綠色原則」的提出,是以人民為中心,可持續發展在法典層面的具體體現,是與我們國家的發展政策向呼應的;而「秩序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則是強調「習慣」「公序良俗」的作用。社會問題的治理,不僅僅要依靠法治,同時也要憑借善良風俗;需要基層組織處理群眾反映問題的時候,不僅要懂法,還要對所在地區的習慣、風俗具有明確的認識。問題的處理結果,不應當違反法律規定,也不應與該地區歷史形成的善良風俗不同,而影響群眾的「法情感」,未能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打開《民法典》,我們發現使用語言是平實易懂的語言,從形式上保障了人民的權利;而《民法典》中對民事主體人身及財產權利的保護,是從實體上體現出人民當家做主。《民法典》對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等倡導性規定,無不是《民法典》中國特色的體現。
(二)《民法典》具有顯著的開創性
《民法典》的開創性體現在歷史維度和編章設置。《民法典》是近代中國第一部法典,開創中國法律法典化的先河。中國自古有「重刑輕民」的法律傳統,法律制度主要集中於刑事規定,民事糾紛的解決主要由社會基層組織依據道德、禮俗給予解決。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的思潮下,進行了大量學習西方制度的努力,但距離具有自己的法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法典》在1954年開始就進入草案階段,歷經66年積累與准備,終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
《民法典》的編章設置,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法典,有開創自己的特點。我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是其他國家沒有過的,足以體現《民法典》對人的權利的重視。人格權編不僅對傳統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的相關權利進行明確規制,更是對人的精神健康進行了規定,強化對人格權的保護、對人格尊嚴的維護,強化了隱私保護,進一步加強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完善了相關的保護規則。
(三)《民法典》具有很強的實踐連續性和可操作性
《民法典》1260條是建立在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以及民法總則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確立的框架下,對原有法律條文進行了吸收和精練。在立法過程中,《民法典》條文吸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150餘條,而這種「吸收」體現在司法實踐中就是法院裁判的延續性,對於社會經濟的平穩,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民法典》不但提供糾紛處理的基本原則,還制定了常見具體問題的處理規則。以旅客霸座為例,近些年霸座事件屢見報端,但往往停留於道德層面,公權力介入存在法律障礙,而本次《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條明確規定:「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旅客無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級乘坐或者持不符合減價條件的優惠客票乘坐的,應當補票,承運人可以按照規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民法典》以明確態度,對於霸座行為給予了法律的否定性評價:賦予承運人有向「霸座」人員按照自行規定加收票款的懲罰性權利,更重要的賦予了在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情況下,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不但能夠使霸座人員受到應有懲罰,也從事實上維護了合法旅客的權利,引導了良好的社會風尚。
㈡ 民法典的實施,哪一條具有爭議性
2021年,民法典正式投入使用,民法典當中的很多內容其實都是利國利民,眾望所歸的條例,但是民法典當中的有一條,卻從最一開始被提出來的時候,一直到現在還飽受爭議,那就是離婚冷靜期。
民法典相關內容
除了離婚冷靜期之外,民法典對於夫妻之間共同財產,也進行了更詳細的劃定,個人婚前財產,都歸個人所有,全職太太離婚時可以要求另一方補償,其中一方有重大疾病隱瞞可以撤銷婚姻,女方懷孕之後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生育。除此之外,民法典的內容和我們的民生息息相關,涵蓋了婚喪嫁娶等眾多內容,除此之外,還有婆媳關系,子女贍養老人等相關內容。
㈢ 民法典的主要特點
認識要注意把手法嗯,如果有違反法律法規的一些規定,嗯一視同仁嗯,都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㈣ 民法典理解與適用選擇哪個版本的比較好(法院版和法律版),或者說兩個版本有什麼區別
民法典理解與適用不能夠說選哪個好,只能看哪種更適合你。它們的區別如下:
法院版特別厚,不僅有中外各種流派理論論述,還涉及實務分析及案例比較。可以說每一個章節都是一篇完整的論文,博大且精深。
但是法院版作者眾多,很多觀點其實僅僅是作者的觀點,非常值得辯駁。所以此書並不適合初學者,只適合作為民法理論登堂入室者(不是剛剛通過司法考試那個級別)作為實務工具書和知識儲備庫。
這套書段位太高,不適合初學者。
民法典理解與適用目前的版本第一個是法院版,第二個是法學會版。還有一個版本叫《民法典釋義及適用指南》,是人大編的(人大版)。
人大版比較薄,基本不涉及實務內容,特別像傳統教科書,比較適合初學者。如果是想入門民法,只是把書作為工具,那麼最好聽課、看書、做題,而不是自己看書。
法院看的一般是人大版和法院版。人大版的內容被稱作『全國人大立法觀點』,法院版的內容被稱作『最高法院司法觀點』,法學會版的內容被稱作『法學專家參考觀點』。但是,觀點並不因為是『立法觀點』或『司法觀點』就正確,也不因為是『專家參考觀點』就錯誤。
㈤ 我國如何批判繼承德國民法典
對德國模式的當代批判
不需要我說明資本主義進入福利國家時代後對人格關系態度的轉變。為此轉變,當代德國人也在反思那段歷史。最近出版的德國的權威的、詳細的民法總則教材的中譯本的作者說,與包括篇幅廣泛的「人法」的一些外國民法典(這些法典中當然包括了即使是屬於德語世界的瑞士民法典和奧地利民法典)相比,「我們的民法典總則中對人法的規定則顯得非常單薄,親屬法被貶入第四編」;「法律對自然人的規范過於簡單,因此沒有涉及一些重要的人格權」;「民法典的人法部分僅僅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人們幾乎不能從這些規定中推斷出一般性的結論」。[59]這些話表達了德國人對德國民法典的物文主義傾向的深刻反省,猶如他們對自己的納粹主義歷史的反省!這真是一個誠實的民族,其良心的審判不放過一切錯誤,恰恰構成某些死不認錯之民族的榜樣。
呵呵,「被告」已招,「律師」何辯?若再硬辯,有違程序。不獨此也,德國民法典的一些繼受者也在清算其錯誤,烏克蘭即為其著例。如所周知,1994年的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的結構是對德國民法典的模仿和發展,它在老潘得克吞體系的基礎上發展成新潘得克吞體系,包括如下7編:1、總則;2、物權;3、債法總則;4、債法分則;5、著作權和發明權;6、繼承權;7、國際私法。這一民法典結構也是獨聯體國家的示範民法典的基礎。參加這一民法典合作項目的國家有烏克蘭、哈薩克、白俄羅斯等。[60]但在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誕生後的兩年,即1996年8月25日,誕生了烏克蘭民法典草案,[61]它並未完全遵守上述範本,它包括如下7編:1、總則;2、自然人的人身非財產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身權);3、財產權;4、知識產權;5、債法;6、家庭法;7、繼承法。從現有的資料可看出,烏克蘭盡管有義務接受以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為基礎的獨聯體國家示範民法典的模式,但它並未照抄這一示範民法典。首先,它把人身關系提前於財產關系,表明了其清算前蘇聯時期從德國繼受的物文主義的意圖;其次,它把家庭法納入民法典中,徹底否定了在前蘇聯集團國家長期存在,甚至在東歐劇變後的俄羅斯聯邦民法典中也存在的把家庭關系排除出民法典的消極傾向,它與第二編的規定相配合,恢復了人身關系在民法典中的地位。[62]這些要點,到處閃爍著創新的火花。也許因為它醞釀的時間較長,在結構上,它對蘇俄民法典-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的結構反思最多最深,所以它完成的上述改革令人神清氣朗,耳目一新,產生換了人間的感覺。我們終於看到,不僅德國人自己,而且德國民法典的繼受者,都在反思物法前置主義的缺陷,如果我們還要堅持這種主義,就顯得不近情理了。
順便要分析的是烏克蘭民法典草案第二編的具體內容。該編規定了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保護權、消除威脅生命和健康之危險權、醫療服務權、對自己健康狀況的知情權、個人健康狀況的保守秘密權、患者權、自由和人身不受侵犯權、器官捐贈權、家庭權、監護和保佐權、體弱者的受庇護權(The Right to Patronage Care)、環境權等為確保自然人的自然存在所必要的人身非財產權;另外規定了姓名權、變更姓名權、自己姓名之使用權、尊嚴和榮譽受尊重權、商譽之不受侵犯權、個性權(The Right to Indiviality)、個人生活和私生活權、知情權、個人文件權、在個人文件被移轉給圖書館基金會或檔案館的情況下文件主人的受通知權、通訊秘密權、肖像權、進行文學、藝術、科技創作活動的自由權、自由選擇居所權、住所不受侵犯權、自由選擇職業權、遷徙自由權、結社權、和平集會權等為確保自然人的社會存在所必要的人身非財產權。這兩類人身權共計32種,大概是目前世界上關於人身權的最完備規定。烏克蘭民法典草案極大地擴展了人身權的范圍,並打破了在自然人權利領域憲法與民法的嚴格分工。它用47個條文將人格權結構成獨立的一編的作法,也是對梁老師之人身權「條文畸少,不足以設專編」[63]之結論的不利證明。
在某種意義上繼受了德國法的義大利,其教授也對德國民法典的物文主義發起了攻擊。在去年10月於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召開的第8屆中東歐國家與義大利羅馬法學者研討會上,桑德羅·斯奇巴尼作為第6屆同名會議確定的羅馬法示範教材編訂組的成員提交了書面發言「關於以優士丁尼《法學階梯》為基礎編訂羅馬法初級教材的意見」,其中提出了示範羅馬法教材之編訂格局。他高度評價了優士丁尼《法學階梯》通過確定人的中心地位表現的人文主義精神及其廣泛影響,建議各國基本根據該書的闡述順序編訂羅馬法教材。[64]此舉顯然是想取代過去流行的潘德克吞式的羅馬法教材,以消除物文主義的消極影響。
在斯奇巴尼教授發表上述言論的這個會上,我也作了介紹我的民法典草案結構設計的主題發言。在一個繼受德國法的國家批評德國法,當然對東道主有所冒犯,其學者就此分裂為兩個陣營:一個陣營認為自己民法典的結構沒有什麼不好,至於怎麼個好法,好在那裡,持論者卻不肯說;另一陣營認為我的發言很有意思,從而要發表我的文章的俄文本,並熱烈地討論我提出的問題。但會議的主持者義大利教授P·卡塔蘭諾認為,我提出的人與物的關系問題是「一個當代不能討論,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以此表達了自己的人文主義立場和對我的觀點的聲援。[65]
看來,無論在德國自身還是在受德國影響的國家,物文主義都在遭受批判。梁老師還在中國堅持這種廣遭詬病的主義,與時代精神頂著牛呢!
㈥ 民法典實施前民事權利保護領域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
㈦ 2021年民法典買哪個版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