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維持
1. 關於刑法的有關知識
1,不追究是考慮成本問題,在什麼情況下追究很少考慮,因為既然最高刑是3年一下的一般都是比較輕的犯罪
2,那就在4-9年的范圍內量刑
3,繼續犯的概念
繼續犯,又稱持續犯,是指犯罪行為在一定時間內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例如,刑法第238條規定的非法拘禁罪,從行為人非法地把他人拘禁起來的時候開始,一直到恢復他人的人身自由的時候為止,這一非法拘禁的行為處於持續不斷的狀態。
繼續犯的特點是不法行為和不法狀態同時繼續,而不僅僅是犯罪行為所造成的不法狀態的繼續。不法行為繼續則不法狀態必然繼續,但某些犯罪,當不法行為終了以後,不法狀態仍然可能繼續。例如盜竊罪,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贓物這一狀態也可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直到贓物起獲為止,這就是單純的不法狀態的繼續,這在刑法理論上稱為狀態犯,它不是不法行為的繼續,因此不是繼續犯。
繼續犯也叫持續犯,是指行為從著手實行到由於某種原因終止以前一直處於持續狀態的犯罪.
所謂繼續犯,是作用於同一對象的一個犯罪行為從著手實行到行為終了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在一定時間內同時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
例如:行為人第一天將張某拘禁於甲地,第二天轉移拘禁於乙地,第三天再轉移到丙地。盡管拘禁地一再更換,但非法拘禁行為並未間斷,且作用對象始終是張某,所以實質上只存在一個非法拘禁行為。
繼續犯的構成
那麼,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構成繼續犯呢?我們認為,構成繼續犯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繼續犯是一個行為,因為主觀上繼續犯具有對於一個犯罪行為的故意,盡管具有長時間實行的性質,但都是為了達到其犯罪的目的。行為具有這種延續性,但不能由此認為是數行為。例如非法拘禁,拘禁一天是一個行為,拘禁一年也是一個行為,只是行為延續時間長短不同而已,並不涉及行為的單復數問題。具有一個行為是繼續犯成立的前提條件,如果是數行為,那就不可能是繼續犯。
2、繼續犯是持續地侵害同一個法益,如果其所侵害的是法律所保護的不同權益,就不可能是繼續犯。
3、繼續犯是在犯罪既遂即完全齊備某種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以後,犯罪狀態仍然處於持續之中。不僅是犯罪狀態的持續,而且同時也是犯罪行為的持續。
4、繼續犯是犯罪行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持續地存在,而且是不間斷地存在。如果沒有行為的這種持續性,就不可能存在繼續犯。持續時間長短不影響犯罪構成,但作為犯罪情節,對量刑具有重大意義。當然,如果持續時間很短,綜合全案,社會危害性顯著輕微可以按照刑法第13條的規定不認為是犯罪,但那是另一個問題。
認定繼續犯的意義
認定繼續犯,對於確定追訴時效的起算點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刑法第89條規定,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追訴時效是以犯罪行為終止起計算的,什麼時候犯罪行為實施終了,追訴時效就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所以,認定某個犯罪是否繼續犯,計算追訴時效大有意義。
繼續犯的基本特徵
1、犯罪行為在一定時間內不間斷地持續存在。
2、犯罪行為出於一個故意
3、犯罪行為侵犯了同一犯罪構成內的法益,犯罪行為自始至終都針對同一犯罪構成內的行為對象和法益。
繼續犯的處罰原則
對於繼續犯,不論其持續時間長短,據應以一罪定罪處罰
連續犯,是指行為人基於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實施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情況.
1.連續意圖問題
連續意圖,是指行為人在著手實施一系列犯罪行為之前,對於即將實行的數個性質相同的犯罪行為的連續性的認識,並基於此種認識決意追求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連續進行狀態實際發生的心理態度。連續意圖是決定是否成立連續犯的要素之一。
(1) 連續意圖的性質
行為人的連續意圖的性質與其所支配的各個具體犯罪故意的性質必須一致,即連續意圖既定實施的犯罪行為與各個具體的犯罪故意,應同屬於刑法所規定的某一特定犯罪必要構成要件的內容。否則,與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所支配的犯罪行為,不能成為連續犯的組成部分。例如,行為人的連續意圖是計劃連續實施投毒殺人的犯罪行為,但在殺人行為連續進行的過程中,行為人又產生強奸犯罪故意並實行了強奸行為,強奸故意顯然與投毒殺人的連續意圖性質相異,強奸犯罪當然不構成殺人罪連續犯的組成部分。連續意圖的這一特性,是由連續意圖與具體犯罪故意的基本關系即主從關系決定的。
(2) 連續意圖的形成
連續意圖必須形成於一系列呈連續狀態的犯罪行為實施之前,並在全部連續犯罪行為終了之前始終起支配作用。這是由前述兩個特性派生的連續意圖的又一重要屬性。根據這一特性,凡不是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下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相應的犯罪行為,均不屬於基於該特定連續意圖所構成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具體表現有: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形成之前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支配的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如出納員某甲在偶然發現單位財務制度存在疏漏之處,認為有機可乘,遂將8000元公款竊為已有,此後某甲產生利.用財務制度混亂連續實行貪污行為的意圖,並分7次竊得公款60000餘元。此案中,某甲貪污8000元的犯罪故意及犯罪行為,就不是後來構成連續犯的貪污犯罪的組成部分。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下的最後一個犯罪行為實行終了之後產生的犯罪故意及相應的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的一系列犯罪行為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的犯罪故意及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其形式大致有兩種:其一,在特定連續意圖所制約的既定犯罪實施過程中,產生與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及相互犯罪行為,不論原既定犯罪是否繼續進行,新的犯罪故意支配的犯罪不屬於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原既定犯罪依然構成連續犯。如其甲連續作案竊得80000元以償還賭債.在第三次入室行竊時曾強奸一女。以後某甲依然連續作案。該案中某甲就構成一個強奸罪和盜竊罪的連續犯。其二,在特定連續意圖所制約的既定犯罪實施過程中,行為人產生另一特定連續意圖並轉而實施另一性質的連續犯罪,行為人侵構成兩個觸犯不同罪名的連續犯。例如,某甲夥同某乙曾連續搶劫數次,後感到搶劫犯罪易於暴露且每次所獲贓款太少,進而轉為連續進行盜竊犯罪。該案中,行為人就分別構成搶劫罪的連續犯和盜竊罪的連續犯。
總之。凡與特定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或者在既定連續意圖之外產生的犯罪故意,其所構成的犯罪均不屬於特定連續犯的組成部分。
(3)連續意圖的形式
連續意圖的基本形式分為確定的連續意圖和非確定的(或概括的)連續意圖兩種。兩種連續意圖沒有本質區別。[1]連續意圖確定與否,主要指行為人對即將實施的一系列犯罪行為的連續性程度.以及具體犯罪的對象、結果、時空條件、方法、次數等因素認識的確定程度,而並非指行為人是否具有對犯罪行為連續性的認識,以及是否具有追求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狀態實際發生的心理態度及此種心理態度是否確定。[2]換言之,無論是在確定的連續意圖,還是在概括的連續意圖的條件下,行為人對數個犯罪行為之間的連續關系都有所預見,並且對各個具體犯罪的連續進行狀態都持希望發生或追求其發生的心理態度。確定的連續意圖,通常表現為或在犯罪著手實行之前轉化為犯罪人擬定的詳盡、具體的犯罪計劃,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是按計劃逐一實行的。非確定的連續意圖,通常表現為犯罪人只有概括的連續犯罪意向,並無明確的作案計劃和嚴格按計劃實施的連續犯罪行為。例如.某甲為籌措結婚經費決意連續進行盜竊犯罪。但具體的作案對象、地點、方法、次數等並不確定,而是見機行竊。
需要指出的是,司法實踐中,連續意圖可能呈現復雜的樣態。某一特定的連續意圖在形式上發生確定與確定的相互轉化,或者某一特定的連續意圖同時兼有確定與不確定的特點。連續意圖形式的相互轉化,主要是指行為人在犯罪之前具有確定或不確定的連續意圖,但在連續犯罪進行過程中連續意圖的形式發生變化,轉為另一種形式的連續意圖但連續意圖性質依舊。例如,某甲具備連續盜竊的不確定意圖,實施過程中發現被盜單位的防範制度寬嚴不一,於是轉為查明情況選定對象,一夜之間連續行竊數次。連續意圖同時具有確定和不確定的特點,主要是指行為人於犯罪之前形成的特定連續意圖,既有確定的內容也有不確定的成份。例如,會計師某甲意圖連續實行貪污犯罪,作案地點選擇在本單位,作案對象確定為自己經手的公款,但至於何時實行犯罪和犯罪的具體次數等並未明確。
2.連續關系的認定
連續犯構成的數個犯罪之間必須具有連續性。這是成立連續犯的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相互統一而形成的綜合性構成標准。關於判斷犯罪之間是否存在連續性的標准,刑法理論上存在主觀說、客觀說和折衷說三種觀點的聚訟。主觀說主張構成連續犯以行為人的意思或決意是否單一為標准。客觀說主張構成連續犯以行為人客觀上實施的行為是否連續為標准。依行為客觀方面側重點不一,具體客觀說分為:時間說(犯罪事件和地點有連接)、結果說(結果單一)、方法說(行為的手段方法同一)、機會說(利用同一機會)、類似說(行為外部有相類似的特徵)、法益說(侵害同法益)、罪質說(罪質同一)等。折衷說主張用主客觀方面兩方面要素研究連續關系,犯罪意思與犯罪結果都必須單一,才構成連續犯。[3]我們認為,認定數個犯罪之間是否具有連續性,應當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刑法基本原則,以反映犯罪故意與犯罪行為對立統一特性的連續意圖及其所支配的犯罪行為的連續性作為標准,即基於連續意圖支配下的數個同一犯罪故意,在一定時期之內連續實施了性質相同的數個足以單獨構成犯罪的危害行為,數個犯罪之間就存在連續性。
從本質上講,連續關系是犯罪的連續意圖及其所制約的犯罪故意與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的統一,犯罪的連續意圖與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相互作用於一個統一體中,兩者相輔相成。犯罪之間連續關系成立的主觀根據,是行為人的連續意圖及其制約下的數個同一統犯罪故意;犯罪之間連續關系成立的客觀基礎,是行為人所實施的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的狀態。[4]具體而言,行為人雖主觀上具有連續犯罪的意圖,但在客觀上缺乏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或者在客觀上具有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但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連續犯罪的意圖,都不能構成連續犯,只能成立其他犯罪形態。犯罪的連續意圖和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對於認定連續犯的成立,具有不可分離的同等重要價值。連續意圖是連續關系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其表現為:一是連續意圖是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狀態形成的主觀前提;二是連續意圖對於認定連續關系的形成與否具有重要的甄別功能。即一旦確認行為人在主觀上缺乏連續意圖,即使其具體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出某種連續狀態,也不能成立連續犯;三是確認連續意圖及其所支配的犯罪故意,有助於將不屬於連續犯組成部分的犯罪分離出來,即見在連續意圖之外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相應的犯罪行為,不可能依附於或客受制於連續意圖,因而也當然不是連續關系或連續犯的組成部分。行為的連續狀態是連續關系形成的必要性因素,其表現為:一是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是連續關系的客觀外在表現,若行為人的連續意圖在犯罪已經著手實行後並未轉化為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犯罪的連續關系便不能成立;二是在一定條件下,有必要通過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表明犯罪行為連續狀態有無的危害行為性質或特徵(如手段、時間),才能准確判斷行為人有無連續意圖以及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之間有無連續關系。
此外,數個犯罪行為之間相隔時間的長短,並非決定犯罪之間連續關系的獨立因素,只是從屬於犯罪的連續意圖和犯罪行為連續狀態相統一標準的附屬因素。構成連續犯的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必須是在判決宣告之前實施的,判決宣告是中斷連續犯所包含的數個犯罪行為之間連續性的界限。
4基於立法者的預見能力所限和社會的發展變化,法律必有漏洞。現代的法治發展表明,在民事案件中,法官不得因為法律沒有規定而拒絕裁判;此時,便允許法官根據法律原則作相應的解釋以填補法律漏洞,類推解釋便是填補法律漏洞的一種解釋方法。類推解釋是指對於相類似的案件應作相同處理,其法理基礎在於平等原則,也是正義的要求。
王澤鑒先生曾舉過一個例子:說的是羅馬法上的一個非常絕妙的案例,能很好的說明類推解釋的適用原理。
羅馬法規定四條腳動物致人損害的,該動物的所有人應對受害人給予賠償。有人從非洲帶回來一隻二條腳的鴕鳥,致他人受到了損害,被害人便將鴕鳥的所有人告上法庭,要求損害賠償。引起爭議。原因是,羅馬法只規定了四條腳動物致人損害其所有人應負賠償責任,而沒有規定二條腳的鴕鳥致人損害其所有人應否承擔賠償責任?羅馬法學家認為,鴕鳥的所有人應承擔責任,其推理過程如下:
1、法律之所以僅規定四條腳的動物的所有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而不規定二條腳的鴕鳥致人損害賠償責任,是因為未能預見到還有二條腳的鴕鳥,四條腳的動物顯然不能解釋為二條腳的鴕鳥,但如不給受害人予以救濟,顯然不符合法律的目的和正義的要求,所以,法律存在漏洞,沒有規定二條腳的鴕鳥致人損害的賠償問題。
2、四條腳的動物的所有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其立法目的在於使動物的所有人盡其管束動物的義務,避免損害他人,對任何動物,不論其為二腳或四腳都應如此。
3、基於同一法律理由,關於四條腳動物所有人的侵權責任,對鴕鳥所有人,應類推適用
絕對禁止類推解釋!!!
2. 關於刑法的特徵
刑法具有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有屬性,這主要表現在:
(1)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規范,而其他法律規定的都是一般違法行為及其法律後果。
(2)一般部門法都只是調整和保護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而刑法所調整和保護的社會關系相當廣泛。
(3)一般部門法對一般違法行為也適用強制方法,但其嚴厲程度輕於刑法所規定的刑罰。
(4)刑法具有補充性,即只有當一般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才由刑法保護;只有當一般部門法還不足以抑制某種危害行為時,才能適用刑法。
(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保護的合法權益,也都藉助於刑法的調整和保護。
(2)刑法維持擴展閱讀
我國的刑罰分為主刑、附加刑。
主刑就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於其他刑種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就是作為主刑的補充而附加適用但也可以獨立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這實際上也屬於附加刑。
我國刑罰就是通過有主有從、互相配合,有輕有重、互相銜接的設計方式,形成了嚴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個刑種都有它特定的內容和作用。刑種的多樣性,是為了適應犯罪性質和情節的多樣性,便於體現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實行區別對待的原則。所以,這些刑種是切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際需要的。
3. 中國刑法最多判多少年
經濟犯罪是指在商品經濟的運行領域中,為謀取不法利益,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嚴重侵犯國家管理制度、破壞社會經濟秩序,依照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舉個例子說明: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的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二百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百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犯罪最高是可以判到死刑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四十條 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二百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百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4.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內
1.行法定原則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5. 刑法的功能
刑法的功能,是指刑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與其他法律相同,刑法的終極目的仍然在於規范社會關系,保證社會關系能夠在有序的環境中予以發展。具體而言,刑法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保護功能刑法的保護功能是指刑法對社會關系的維護作用。在社會生活中,國家、團體、社會、個人均享有各種權利,不同主體根據自己的權利與其他主體發生聯系,形成有序的社會關系。這種有序的社會關系又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對於破壞這種關系的人予以刑法上的制裁,從而保證社會關系的良好運作,便是刑法的一個重要功能。刑法的保護功能,是通過懲罰犯罪行為予以實現的。犯罪是最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國家對此類行為施以刑罰的懲罰,能夠對犯罪行為予以打擊和壓制,使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社會關系予以恢復;在被侵犯的社會關系不能得到恢復的情況下,對犯罪人予以非常痛苦的報應性懲罰,使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權利,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應當尊重他人的權利;對於哪些對社會關系有最大威脅的人,採取適用死刑的手段,徹底地予以排害,從而保證社會關系的安定。與此同時,通過對實施犯罪行為的人進行懲罰,也滿足並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正義感,向公眾昭示權利的不可侵犯性和法律秩序的不可破壞性,從而產生警戒、教育作用,維護社會關系的安定。刑法的保護功能,是刑法的原始使命決定的。刑法從產生那天開始,就是以懲罰犯罪為其使命的。刑法完全是因為懲罰犯罪而存在,其內容也完全是圍繞犯罪而展開。因此可以說,沒有懲罰犯罪的需求,就沒有刑法存在的必要,通過懲罰犯罪而維護社會安定,是刑法的首要功能,也是最主要的功能。我國刑法的保護功能,在立法上作出了明確規定。我國刑法典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根據此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刑法是通過懲罰犯罪行為達到保護社會秩序的目的的。二、保障功能(一)保障功能的含義刑法的保障功能是指刑法所具有的保護沒有犯罪的人不受刑法追究以及犯了罪的人不受法外追究,從對國家的刑事追究權力予以適當限制,以保障公民合法權利不受國家非法侵犯的作用。如前所述,刑法以懲罰犯罪為己任,在實踐中往往會導致國家刑事追訴權的膨脹和濫用,進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權利。與此同時,鑒於刑法所使用的是非常嚴厲手段,一旦濫用,就會對公民的權利產生至巨的傷害。因此,如果國家的刑事追訴權不能予以適當限制,每一個公民均會被刑罰懲罰的陰影所籠罩,生活在不安的環境之中,其生活品質一定會大大下降,本來所嚮往的快意人生,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再從刑法的目的上看,懲罰犯罪就是為了使公民獲得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如果這種懲罰反而使公民產生新的恐惶與不安,也有違於刑法的本意。所為了避免此種情況出現,社會公眾也強烈要求國家在懲罰犯罪時應當有所節制,不得為了懲罰犯罪而惘視公民的合法權利。勿庸置疑,刑法的保障功能自刑法產生之時業已存在,但同樣不可否認,刑法保障功能是隨著人們對社會、國家、公民之間關系認識的深入而逐漸被重視的。在帝王言出法隨、官吏擅斷罪刑的年代,刑法的保障功能幾乎被完全忽略,成為刑法發展史上的黑暗時期。直到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夕,當人們認識到國家必須實行法治的方法進行統治、公民的權利需要特別予以保障之時,刑法的保障功能才被慢慢突顯。在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之後,刑法的保障功能又隨著法治與人權概念的日益成熟而發揚光大,到目前,已經成為現代刑法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價值取向。(二)刑法保障功能的要求既然刑法具有保障公民權利的功能,那麼如何才能將這一功能在實踐中予以實現呢?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應當注意如下兩個方面:其一,在刑事立法活動中,應當堅持刑法的最後手段性原則,凡是沒有必要使用刑法手段處理的行為,不要輕易予以犯罪化。這樣,就能保障刑法懲罰的是那些真正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在刑事領域給予公民盡可能大的自由空間。因此,那種發條繁雜、公民動輒得咎的刑事立法,是刑法保障功能的觀念相悖的,也是我們的刑事立法所不倡導的。其二,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國家不得對沒有構成犯罪的人進行刑事追究,也不得對構成犯罪的人進行法外追究,即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判刑;對於構成犯罪的行為,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追究,並且在追究的過程中必須保障其人格的尊嚴和其他合法權利。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刑法既是懲罰犯罪的工具,也是保障非犯罪公民的武器,還是保障犯罪公民合法權利不受國家權力過度干擾的一個屏障,其意義實在非同小可。除了在觀念上樹立刑法保障的觀念之外,在制度上同樣需要予以貫徹執行。在現代國家的刑法乃至國際社會的有關人權保障的文件中,均明確規定了一個原則—罪刑法定。就刑法的兩個基本功能的關系來看,懲罰與保障相結合已經成為現代刑法的指導原則,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不可偏廢。在理解和運用時,不能過分強調任何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過分強調刑法的懲罰功能,就會陷入專制司法的泥潭,過分強調保障功能,則會削弱刑法存在的根基。因此,對於刑法規定為犯罪的行為,應當依法進行懲罰,不能借口刑法的保障功能而放縱犯罪;同樣,對於沒有構成犯罪的行為,也不能動用國家的刑罰權..
6. 刑法中行為的持續性與連續性有何區別刑法65
持續性是一個動作的不間斷。。一直都維持某個狀態
連續性是一個動作之後有另外動作的連續
7. 刑法中繼續犯和連續犯有什麼區別
繼續犯與連續犯的區別:
繼續犯實際上只有一個行為,而連續犯則有多個行為。
繼續犯的行為雖然持續一定的時間,但不間斷;而連續犯的數個行為之間持續一定的時間,但數行為之間是有間斷性的。